A. 河南常被人讀錯的五個地名,各有怎樣的歷史呢
河南常被人讀錯的5個地名,每個都有上千年歷史,你能讀對幾個?
河南擁有很多國家級的旅遊景點,而且河南也是古中原之地,漢文化更是非常悠久了,在河南有很多地方的名字也都非常有講究,一看就是繼承了中國漢字中國漢字文化的精髓。今天我們給各位說一說五個地方,這五個地方的地名,估計沒有幾個小夥伴能認全。
浚(xùn)縣
浚縣的歷史一樣很悠久,而且浚縣的名勝古跡也是保留了很多。在這里,小麥大豆等農產品非常生產,因為當地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也是全國很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這五個地方地名雖然不是很常見,但是各個歷史悠久,也很適合去旅遊,有機會各位一定要親自去感受一下當地的風景,在去之前可一定要記住地名。
B. 武陟縣有多少人口
總人口74萬(2019年)。
武陟縣有回族、滿族、壯族、苗族、黎族、藏族等18個民族,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2%。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約佔少數民族總人口97%。
武陟縣,位於河南省西北部 、焦作市東南部,黃河、沁河交匯處,介於北緯34°56′~35°10′,北緯113°10′~113°39′之間。
武陟縣,隸屬河南省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總面積805平方千米,下轄4個街道、6個鎮、5個鄉,總人口74萬(2019年)。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中武陟大米和懷地黃、懷牛膝、懷山葯、懷菊花四種中葯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東與新鄉市獲嘉縣、原陽縣接壤,西與博愛縣、溫縣交界,北與修武縣為鄰,南瀕黃河與鄭州市滎陽市相望。東西長50千米,南北寬25千米。兩頭寬,中間窄, 狀如飛蝶,總面積797.9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
武陟在周初稱懷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後,於縣境內置懷縣,為河內郡治所。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又置武德縣(在今圪當店鄉大城村)。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修武縣南部,於武德故城置武陟縣,後並入修武縣。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懷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復置武陟縣。
貞觀元年(627年),廢懷縣入武陟縣。五代十國時期,武陟縣屬懷州。元朝時期,武陟縣屬中書省懷慶路。明朝時期,武陟縣屬河南布政使司懷慶府。清襲明制,屬河南省懷慶府。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懷慶府,道治由武陟移駐汲縣。1914年,武陟縣屬河北道。1916年,武陟縣直屬河南省政府。1932年,武陟縣屬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38年日軍侵入,次年移縣治於木欒店鎮。
194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武陟全境。1949年8月,武陟縣屬平原省新鄉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武陟縣屬河南省新鄉專區。1986年1月,武陟縣改歸焦作市管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武陟縣
C. 黃河文化孕育的武陟盤鼓!
武陟盤鼓介紹
武陟盤鼓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是大鼓大鑔,有二十四面鼓、十面鑔。擊鼓者保持一定隊形,變化有序,或擊打鼓面,或擊打鼓沿,有輕有重,抑揚頓挫。擊鑔者排列在鼓隊兩邊,根據鼓樂變化擊鑔,威猛莊重,聲如霹靂。
歷史淵源
黃河盤鼓俗稱「武陟盤古」。武陟盤鼓是豫北盤鼓的縮影。自古以來,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馬走廊,也是黃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換代各路人馬鼓嘈而行奪洛陽、取汴梁。三國時,魏晉將這里據後勤和官貴的休閑之地,鼓樂之盛非他方可比。黃河、沁河三年兩決口為患華北,朝廷每年徵用大批民工修堤築壩,堵口治河,督戰的「催陣鼓」和祭祀河神的禮樂不絕於耳。武陟盤鼓對於研究黃河文化等具有重大意義。
發展現狀
目前,以詹店鎮溜村、王莊、嘉應觀鄉御壩村等行政村盤鼓比較有名,通過近些年來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文化館籌集資金,購買盤鼓以及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武陟盤鼓發展趨勢逐漸好轉,並且快速輻射至北郭澗溝、東仲許、前高、後牛等行政村。
2019年春節正月十五在武陟縣體育場前舉辦了盤鼓大賽,以期用比賽促發展!
傳承意義
武陟縣緊鄰黃河北岸,自古在治理黃河的歷史中,當地一直有堵口築壩時以鼓催陣的習俗。加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地民間鼓樂之風極盛,長期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盤鼓文化。武陟盤鼓以大鼓大鑔為主奏,表演時胸前掛鼓,手持鼓槌,持鑔者分列鼓隊兩邊,指揮者手持龍旗,其節奏變化豐富,表演行走自如,加之在表演中又融合了舞蹈、武術的動作,場面壯觀、振奮人心,有著濃郁的黃河文化特色,在河南省影響較大,對其保護和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
D. 武陟都要「撤縣設市」了,您了解它嗎
今天看到一條「權威發布」,《河南焦作武陟縣「撤縣設市」已呈報國務院和民政部審批》。您能一下子讀准這個縣名嗎,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故事嗎?我盡自己所能給您介紹一下。
「陟」讀「zhì」,從甲骨文到許慎的《說文解字》,它的字形變化不大,「從阜從步,表示登高、爬上」。在《詩經·周南·卷耳》中有「陟彼崔嵬,我馬虺隤……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意思就是「登上」。再有就是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名篇《出師表》中也有這個字,原句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用的是引申意「晉升、提拔」。
「武陟」是一個合成詞,主謂結構。「武」是指周武王,「陟」表示登高。合在一起,就是周武王登高,故事一下子就拉回到公元前1046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利簋」上,有33個字的銘文,經專家考證,周武王伐紂時的關鍵一役「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一仗只打了一天。武王在這里登高視察軍隊也好,觀察地形地勢也好,應該是發生在「牧野之戰」之前,可見這里歷史之悠久。
秦王掃六合後,改封建制為郡縣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9年),全國第一批郡縣設立,這里置武德縣,屬河內郡。此後,隨著朝代更替,縣名幾經變更。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武陟縣」這個名字第一次被使用。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全長5464公里。而中國唯一的黃河文化之鄉卻授予了武陟縣,這與武陟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黃河從武陟始,變成了地上河,所以就有「懸河頭,百川口,黃河至此高原入平,千里懸河,起於武陟」「一部武陟史,半部黃河變遷圖」的說法。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推出一檔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就介紹了《禹貢》。《禹貢》第二則是「冀州」,其中有一句「覃懷厎績,至於衡漳。」覃懷不僅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場所,更是大禹吸取父親鯀以「堵」治水的教訓,開始疏導洪水的起點,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武陟。武陟境內的「敕建嘉應觀」,是我國唯一留存的集宮、廟、衙署為一體的清代建築群。雍正不僅親寫了觀名,還書了一通御碑。在嘉應觀內還專修建了祭祀大禹的禹王閣,禹王閣兩側的龍王殿里供奉的不是神仙,而是青史留名的歷代治河功臣。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代的賈魯,甚至禁煙英雄林則徐也在這里。林則徐曾負責河南、山東兩省的黃河事務,當時衙署就在這里。
武陟物產資源豐富。地處黃河北岸,位於黃河和沁河沖積平原,氣候濕潤,土地肥沃,盛產地黃、菊花、牛膝、山葯四大中葯。公元前734年,衛桓公將「四大懷葯」進獻周王室,被定為貢品,此傳統一直保留到清末。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時任河內縣令的范照黎曾寫詩贊譽當地人民種植四大懷葯豐收的場面,「鄉民種葯是生涯,葯圃都將道地誇。薯蕷蘺高牛膝茂,隔岸地黃映菊花。」
武陟還是優質小麥、玉米、水稻、花生等農產品的主產區,「武陟大米」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是河南省唯一入駐國家大米博物館的農業品牌。除了嘉應觀外,武陟還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閣、佛祖真身舍利塔——妙樂寺塔等42個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竹林七賢」中的向秀、山濤,明代禮部尚書何塘,清代名人毛昶熙等歷史名人的故里也都在武陟。
武陟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今天,先和大家聊到這里,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與武陟有關的人和事,共同祝願武陟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