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道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是怎樣的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② 獨特的養生方法,道家的辟穀養生方法
不食五穀,餐風飲露;騰雲乘龍,四海雲游。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不乏對仙俠的幻想,也不乏對得道升仙的努力,道家的辟穀之法就是一例。
那麼,辟穀養生究竟是什麼呢?就讓 道家文化 為你介紹。
「辟穀」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則,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里也有記載。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葯辟穀兩種主要類型。
服氣辟穀
服氣辟穀主要是採用綿長柔細的呼吸方法。這一方法來源於仿生吐納,又叫做龜息。古籍中說「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道家認為,辟穀服氣不僅能抵禦斷食帶來的飢餓與虛弱,還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壽延年。
服葯辟穀
服氣辟穀的同時,還需進食雜食和葯餌。關於所服之葯,各家各流派也不盡相同,常用的雜食是芝麻、黑大豆、紅棗、蜂蜜及酒類。至於葯物就更多了,有地黃、何首烏、枸杞、菊花、茯苓、白術、菖蒲、澤瀉等。
還有一些辟穀人士只是提倡少食,在辟穀過程中仍進少量主食,這與節食其實並無二致,其實質是限制熱量攝入。
從科學角度來說,道家的服氣辟穀有將人的動物性生存轉向植物性生存的傾向,缺乏科學依據;而服葯辟穀或過程中伴隨少食的做法,實質上是有助於延年益壽的節食,但如果長期進行,營養難免失衡,容易引起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健康反而無從談起,本身患有慢性病、體弱的人士更不可輕易嘗試。
結束語:現代社會,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許多人對辟穀養生這種提倡返歸自然的方法也越來越關注。但養生是需要兼顧各種營養的合理搭配,才能真正達到減肥健美、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效果。所以,辟穀養生方法也需要被理性對待,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才能真正有益我們的健康。
③ 淺談道家養生文化
道家的養生文化是以修身養性為主的!修身當然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了,有各種的方法可以修身,或者是打太極呀,打坐,養性的話,就是心靈上的東西了,也就是心靈純潔,和萬事萬物融一體,但是這些也建立在道德基礎上,沒有道德,是不會成就的!
④ 淺談道教的養生之道
道教養生的理論和實踐,源起於春秋戰國時代,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以後,道教的養生術得到了不斷地提高和發展。道教養生術同中華民族傳統的醫葯衛生科學,有著一定的聯系和傳承關系。隨著歷史的前進與進步,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道教養生術,在人類社會中正日益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道教養生目標的實質
道教認為,生活在宇宙大自然中的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抗衡斗爭中,是強者,是可以長壽的,是能夠主宰自己命運的。老子《道德經》中說:「死而不亡者壽」、「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等論述都是這個意思。道教的先輩們也不乏通過養生而長壽的人。道教的長生久視是怎樣來的呢?道經指出其中的原因是:「善攝生者,常領慎於忌諱,勤於服食,則百年之內,不懼於夭傷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只要注意好養生之道,注意好起居飲食,人們普遍都可以活到一百多歲,而不致於中途夭亡,甚至人的壽命「可得一、二百年」。從這些理論和實踐的演繹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延緩衰老,祛病延年,身體健康,有一個比較高的生存和生活質量,這就是道教養生術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也就是道教養生目標的實質。
道教以道為根基,熱愛生命,重視生命,追求生命是道教精神的根本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教也就是重生的宗教。道教所作的一切努力和奮斗,都是為了創造生命的無限美好,追求長生。道教追求的長生久視和得道成仙,從現實意義上來講,就是指的是脫離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永斷生死夢的一種不生不滅的大羅金仙境界的永生,是一種立足於世俗而不被世俗所羈絆困囿的長生理念,是道教徒走向生命永恆的最高理想。
道教養生的指導思想
養生,顧名思義,就是保養、愛護自己的生命,使之健康長壽。道教養生的指導思想是從人與天地相互對應的角度來考慮養生的方式、方法和措施,並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備有序的養生理論和實踐方法。
道教養生指導思想之一,是老子《道德經》中關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尊重客觀規律的論述。養生也是如此,要在尊重宇宙、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要順天時,合地利,諧人和,不要去做那些不顧自然法則,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事情。按著客觀規律辦事,就要把握好「度」做好陰陽平衡,使之不致於失調,這樣,養生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要求的那樣,養生必須「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知其陽,守其陰」。二者不可偏離。
道教養生指導思想之二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要求養生的`人們有一個象水一樣的平和心態和美德。水利萬物,無欲不爭,滋潤萬物,從不計較得失。人們有了水的這種「不爭精神」,「不爭之德」、「多奉獻不索取」的精神和心胸,就能夠做到心靜自然無憂煩,胸中也就有了自然大道,養生就能夠取得順天應道、天長地久的最佳效果。
道教養生指導思想之三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要求的「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私心雜念太重,是達不到養生長壽目的的。減少私心,寡慾淡泊,是人生處世的一個基本點。養生的人,必須要「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人妄,去沮疾」。如果被名利、地位、權勢、聲色、外財所迷戀,放縱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那麼養生長壽就是一句空話,甚至在養生煉性的過程中會走火入魔,迷入邪途,進而損傷身心,直至病患纏身而折壽夭亡。サ瀾萄生的指導思想之四是老子《道德經》所指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復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一段關於大自然生成變化規律的論述。一是指由道派生出的混沌的元氣,它一分為二成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合為三,陰陽交合生成萬物。世上萬物都是背陰而抱陽的,是陰陽二氣的合體。陰陽二氣交合平衡便生成了大千世界的和諧發展狀態。陰陽偏離便有病,陰陽離絕命乃絕,和氣生萬物,平衡致吉祥,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生命的規律。同樣,煉性養生的人只有「和」,只有與自然人類平衡相處,達到人我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才能夠真正健康長壽。
道教養生指導思想之五是道教倡導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哲學命題。《抱撲子》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悟真篇》中說:「一粒靈丹吞下腹,我命在我不在天」。這些觀點都集中地代表了道教對生命的看法。道教相信,人的壽命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生命長短的主動權就操縱在自己手裡。為了達到這樣一個目的,為了證明人類是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道教就把生命自主的觀念化成了養生的實踐運動。千百年來,無數的道教先輩們用自己養生修煉的行動,不斷地實踐著抵抗死亡,追求長生、奪天地造化,與命運抗爭的堅強信念。
道教養生的方式方法
首先,道教養生要求人們重視自己思想道德品質的修養,這是養生長壽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道教先賢曾這樣教導養生者:「養性者,不但餌葯、丹霞,其在兼於自行。自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流金丹,未能延壽。」也就是道教在修煉養生常講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難成。為了強化養性者的思想道德修養,道教制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強調必須要做到與人為善,積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救人之急,憫人之孤等。通過這些具體的道教行為規范,凈化社會,凈化人們的心靈,最終就可達到不求壽而自延的目的。
⑤ 道家修行養生方法
修行是一個過程,通過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風格的生活方式,以期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人生即是一場修行。我現在就告訴你道家養生修行十大 方法 ,快來看看這篇 文章 了解詳情吧。
道家養生修練十大方法
據元代李道純的統計,當時流傳的養生修煉方法有三千餘種,而道書上記載的大約只有二百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十大類。
1、導引按摩類
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干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自發動、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
2、吐納行氣類
這類功法是以調煉呼吸為門徑,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延年益壽效果,並能發放內氣利他濟人。這類方法包括采氣、食氣、閉氣、煉氣、布氣(發氣)、胎息、調息、六字訣等。大體可歸為服食外氣、吞咽元氣、存思服氣、調動內氣等四種。
3、意念修煉類
我國道教氣功,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方法尚多;而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不外以意念修煉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為“意念修煉”,並從而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
道教三大類功法足以概括我國氣功中的一切靜功,其中“行氣”以呼吸修煉為主,“意念修煉法”以意念修煉為主;然而兩者卻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行氣”功法常須藉助意念活動進行配合,而“意念修煉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參與,只不過是各有專攻,側重不同罷了。而“內丹”之術則綜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從而成為我國氣功中的千古絕招。
4、內丹周天類
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煉“丹”的系統修煉方法。在道教修煉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湛,方法最為周密成熟,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
內丹的流派分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三豐派、青城派;修煉的方法有十多種,但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即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徹命功。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百日築基,煉精化氣,亦稱為小周天;第二階段為十月養胎,煉氣化神,亦稱為大周天;第三階段為三年哺乳,練神還虛;第四階段為九年面壁,練虛合道。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修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修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葯於“同類彼法”。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
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的修煉方法,一般都從意守膻中“煉體”入手。
5、辟穀斷食類
辟穀亦稱“卻谷”、“休糧”、“絕粒”、“斷谷”等,即在一段時間內,乃至長期不食蔬谷和煙火食。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道教興起後,接過辟穀之法,不僅把辟穀實踐推向縱深,而且還予理論上賦予一種神秘色彩。
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葯物三種,其中辟穀服葯法有百種之多。這三種辟穀法,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
6、滋補服食類
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所服之物大體可分為草本金石類葯物。道教宣揚服食用金石等煉成的丹葯可長生成仙,已被實踐證明屬謬誤之談。但所服草木之類葯物,多有滋補作用,服食得當,當非無益。比如適量的服食大棗、靈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參、乾地黃等對人均有滋補作用。
7、房中養生類
中國醫學把男女的性生活稱為房室生活,也叫房事、行房或入房。凡有關醫學性保健的方法,中國古代稱之為“房中術”。古人認為“房中之事能生人,也能殺人”,所以道家比較注意房中養生的研究。房中養生類的修煉方法就是性生活方面的衛生知識及鍛煉方法。圍繞著“養精、固精、保精”的過程,摸索、 總結 出了交而不泄,並能使精氣上行補腦。具體方法有“獨卧法”、“御女術”、“采戰術”、“采補術”、“四季節欲法”、“求子術”、“房中禁忌”等。房中之法有十餘家之多,不管是補救傷損,攻治諸病,還是采陰補陽,增益年壽,關鍵都是落在“還精補腦”上。
8、起居攝生類
道家養生修煉之術,除內丹、行氣、存思、服餌、房中、導引等法之外,還包括心身兩方面的養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等方面的雜修之法,這就是起居攝生類修煉法,可謂博大精深,網羅無遺。它包括四時調養法、情緒調攝法、飲食調養法、起居調養法等。
9、香湯沐浴類
在多種多樣、異彩紛呈的道教修煉方法中,還有一類不被外界注意,但在養生修煉中確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養生修煉法,這就是香湯沐浴。
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葯料的溫熱洗澡水。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於洗凈身體,滌盡垢膩,並且還在於藉助洗滌身垢的啟發影響,反過來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於養生修煉。道教作道法之前,皆當香湯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所謂“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葯或香料的總稱。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發油,味芳香,據道教密傳,有避邪和去三屍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後的樹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柏葉,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的作用。零陵香,對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使沐浴者遍體舒適。
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調湯之人,功德無量。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稱“訣”、“手訣”,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稱為“祝”或“咒”。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第二種是無韻的 短語 ,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
道教在修煉時,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氣一類,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念咒時不但要掐訣,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煉時,還常書符。符的種類很多,各有其用場,雖召神制鬼自屬無稽,但符篆的實際運用,都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
前些年,一提掐訣、念咒、畫符,人們自然就和封建迷信聯在一起。隨著氣功科學的深入發展,隨著練功實踐的普及和增加,人們開始注意到訣、咒、符這些神神怪怪的現象裡面,居然還大有文章。尤其是密宗三密的發揚光大以及被人體科學界的認可,更使人們重新審視道教中的訣、咒、符。當然要擦去污圬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有一些已被解放出來,如“吹”、“呵”、“噓”、“呞”、“呼”、“嘻”這六字訣的治病、養生顯著效果已被公認,並普遍使用;“握固”這種手印能促使心氣歸一、辟邪毒之氣的作用,也被公認:“劍指”這種手訣在發氣和治病上的顯著作用亦被公認並廣泛使用。
如何品鑒道教的修煉方法
如何品鑒道教的十大類修煉方法?其層次高低如何判斷?李道純在《中和集·試金石》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劃分的方法和標准,即把修煉方法分為傍門九品、漸法三乘以及最上一乘這樣三個等級。
以直接修性還虛的頓法(意念修煉法中的煉神)為最上一乘。
內丹周天為漸法三乘,三乘中又分為初乘、中乘、上乘。百日築基階段的煉精化氣修煉為人仙小成,得的是金丹為初乘層次;十月養胎階段的煉氣化神修煉為地仙中成,得的是神丹,為中乘層次;三年哺乳階段的練神虛還修煉為天仙大成,得的是大丹,為上乘層次。
其它 各類修煉方法均屬不入乘的旁門。用現代語言來講,也就是這類方法均屬普及健身型的氣功或養生方法,還夠不上談修煉的資格,不夠檔次。
⑥ 道家如何養生
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傳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至元代祖師創立道教龍門派,經十二代傳到牛 金寶。道家養生功以收心求靜為基礎,這叫做修性;以養精固本為歸宿,這叫做養命。修性必須落實到養命之上,故此功稱為性命雙修養生功。道家養生主要在於幾個方面。
1、「大德必得其壽」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意即: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可獲得高壽。其理在於,講道德,重仁義,不謀私 利,不患得患失,有利於心志安定,氣血和調,使人體的生理活動按正常規律進行,從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素問•上古天真論》:」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 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如需關注更多專業辟穀知識及養生之道,
可關注公眾號:羲皇宗道;訂閱號:羲皇養生
⑦ 道家養生文化精髓
道家養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絕一切外來因素對生命活動的干擾,求得身心的解脫。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道家的觀點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生中採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要不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狀態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樸歸真,把嬰兒推為「至朴」「至真」的理想標准,養生以重返嬰兒狀態為最高標准。
莊子認為人與自然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主張破除一切人為地刻意追求,認為「無為」「無已」、「絕對逍遙」是達到人天合一的的根本途徑。
⑧ 從道家文化中學習如何養生
道家養生導讀:養生保健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追求,那麼我們具體要怎麼去進行養生呢?其實,我們可以學習一些道家養生法。養生之道網推薦你去看看《中國傳統道家養生文化經典》這一本書,對你的日常養生幫助很大。 作者簡介: 席春生,北京人,生於1951年。自1972年春開始拜道家全真龍門派第十二代內丹養生學傳人、千峰第一代弟子牛金寶為師,系統學習中國傳統道家養生文化。他所承襲的的道家養生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流傳數千年,且歷代傳承清楚,被學術界廣泛認可,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近30年來,在養生領域里,席春生本著科學的態度,用辨證的觀點和方法,對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廣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並參加了大量的社會活動及相關的學術研討。 在繼承中華內丹養生學的基礎上,他歸納整理了天人合一學說、生命學說、傳統生殖學說、命門學說、經絡中的奇經八脈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以實踐證實了內丹養生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延緩衰老,從而煥發新的生命活力,防止多種中老年疾病的發生,同時對優生優育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此外,席春生還拜武當太極拳師崇煥文學習武當太極拳,並從師楊氏太極拳第四代正宗傳人楊振基學習楊氏傳統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師於振廷、賀春生學習吳式太極拳,及其餘師友學習傳統養生技法。席春生根據學習的傳統養生技法整理的《渾元氣功》一書曾於1993年在台灣公開出版發行。
⑨ 道家是怎麼養生調理方法
1、五行經絡、道家氣功點穴法,可調氣血、通經絡、祛血瘀、排宿便、消胖、祛病延年。
2、道家養生氣功療法,通過調心(控制意識,鬆弛身心),調息(均勻和緩、深長的呼吸),調身(調整身體姿勢,輕松、自然地運用肢體),使身心融為一體,氣血流通,以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
3、春夏秋冬養生法,講究飲食養生,季節養人。《黃帝內經》曰:“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4、食療、食養法乃養生之本,《素問藏氣法篇》雲:“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之,以補精氣。”
如新世界養生館創辦以來,會員已累計有1000多人,既有追求養生與美容相結合的女士,也有追求健康的男士,目前年齡最小的會員只有2歲,最大的已有70多歲。如新世界養生館為了把健康送給千家萬戶,還經常到各社團、各單位長期免費舉辦養生講座,大力推廣養生學、普及養生學,努力提高人們的健康養生意識。
道家認為,人是秉天地之氣而生的,應「先除欲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飲食中,須禁食魚羊葷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素食為主,並盡量地少食穀物等糧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氣變得混濁污穢。尤應多食水果,因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教有「全真」和「正一」兩大教派,在飲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派在非齋日可飲酒茹葷。歷史上張天師世家還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狗肉、烏魚和鴻雁,蓋因牛辛勞、狗忠誠、烏魚孝、雁堅貞之故。道教是個重養生的宗教,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學養生的飲食習慣。這些飲食習俗,無論是對於保護動物,還是對於人們的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道家在長期的生活修煉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有些食物對人體有害,食入後會發生食物中毒影響健康。而且任何食物都有寒熱溫涼的屬性,個人體質及情況又有所不同,倘若攝取不正確造成過量和過味,都會擾亂體內的陰陽平衡。同時,不同食物之間還會發生相生相剋的作用,搭配好了,可以功效倍增;搭配錯了,則會降低食物營養的吸收,嚴重的還會引起中毒反應。飲食禁忌是保證食物或葯物得到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一直為歷代道教養生家所重視。結合長期實踐,有關內容大致介紹如下。
孫思邈認為,養性不但在言語上有禁忌,在飲食上也要有所節制。食物變質後,尤其是霉變的豆類、米類、花生、玉米等容易致癌,應忌食;忌食燒、烤、煎後焦煳的肉、魚、蛋等食物;不要食生菜、生米、小豆及陳臭的食物;不要飲不潔的酒;吃了熱食咸物後忌飲用冷酢漿水,易失聲;吃了熱食後,忌用冷水漱口,否則會使口中充滿臭氣;忌食生肉,生肉傷胃;吃熱食出汗後忌當風,易頭痛生病,使人目澀嗜睡。
⑩ 道教與養生
道教是華夏民族的傳統宗教,以貴生、養生為鮮明特色。道教重要經典《度人經》強調:「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生命的神聖,生命的珍貴,已成為道教徒的信仰與人生追求。全生作為道教另一個貴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華經》中就已有論述。南華真人在《養生主》篇中說:「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呂氏春秋貴生》中也說:「全生為上。」並說:「所謂尊生,全生之謂。」全生就是要體現生命的貴重與神聖,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性,讓生命得到完善的呈現。
祖天師張道陵立教之始,就明確提出生命乃是道的體現,從而開創了道教貴重生命的修煉傳統。這一思想一直為後來者所繼承與傳揚。近代以來,流行的觀點認為正一道只重視符籙齋醮、不注重養生,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們從歷史上三位最重要的天師的有關論述就可得知,珍重生命、注重修煉是正一道一以貫之的傳統。誠然,正一道以擅長符籙齋醮著稱,這是發揮道教福國裕民、濟世利人的社會作用,而這種作用得以發揮的基礎,正是精湛的內修功夫。正如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所指出的,「雖科教之設,亦惟性命之學而已」,「非明性命根基,曷得功行全備?」
從祖天師揭櫫「生乃道之別體」,到三十代天師提出「養其沖氣以全生」,再到四十三代天師強調「性命為學道之本」,彰顯的是正一道源遠流長的貴生修煉傳統。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隱藏在符籙科教這些外在形式背後的深厚的內修根基。貴生修煉,這既是正一道的精義,也是整個道教的精義。
一、生乃道之別體
生乃道之別體是祖天師立教的重要教義思想。他在《老子想爾注》中說:「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宇宙之中,道為本源,它生天、生地、養育萬物,是自然造化的樞機,是生生不息的內在力量,是事物運行的規律。道就是正一天師道信徒的最高信仰,祖天師立教行教的過程,也就是闡揚大道的過程。而關於生,《注》中是這樣說的:「域中有四大,而生處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處一者。生,道之別體也。」「生」之所以與大道、與天地並列而居,因為它就是道的呈現、是道的別體。祖天師深刻體悟到生與道的密切關系,賦予「生」以重要意義,並從關懷生命出發,把人的生命提升到與「道」同等的地位。
生命對於人來說是最寶貴的。健康長壽是人們的普遍願望。祖天師創立道教,開辟了一條使生命獲得永恆的道路。祖天師指出,生命的根源在於大道,生命本身就是大道的呈現。正如《太上老君內觀經》所言:「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
既然生、道實為一體,那麼養生之要就在體道、法道、合道。《想爾注》中說:「欲求仙壽天福,要在信道。」人與道相親則相近,就能將個體的生命與宇宙大化自然融為一體,使個體的生命達到永恆,即:「行道者生,失道者死」,「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長久也。」人生天地間,得其鍾秀之氣而最靈,能夠體悟宇宙之間的生機流轉,因應自然而體道成真。養生的最終目的,就是「唯願長生」,把這種生機像大道一樣綿延不絕,而這種「願望」,不是人心刻意為之,而是「如天下谷水之欲東流歸於海」一樣,與天道運行一樣地自然。這其中強調的是生與道的默合,即自然而然的一種結合、與生俱來的一種結合、是生與道的渾然一體。
唯願長生以得成仙壽的方法。第一,結精自守。《想爾注》認為,「精」是人生存的根本,「精者,道之別氣也,入人身中為根本。」因此,人只有寶精不失才能長生。注文中說:「古仙士實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那麼,如何才能寶精不失呢?《想爾注》提出的方法是「積精成神」。這便是後世內丹學「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之說的淵源。積精成神的前提是「結精自守」,「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第二,清靜無欲。《想爾注》認為,清靜無欲乃是道的本性:「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因此,「道人當自重精神,清靜為本」,做到「情性不動,喜怒不發,五臟皆和同相生,與道同光塵也」。第三,多積善功。《想爾注》認為,「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要達到寶精長生的目的,還必須多積善功。故求長生者,「百行當修,萬善當著」。
二、 養其沖氣以全生
祖天師張道陵尊道開立了道教,也奠定了道教特別是正一天師道貴重生命的傳統。及至宋代,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提出了「養其沖氣以全生」的重要論斷。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深受宋徽宗崇信,多次被召問治國之道及養生之術,於崇寧四年(1105)被宋徽宗賜予「虛靖先生」名號。虛靖先生雖生性淡泊、無心於塵間俗事,但出於對國家及百姓的責任,祈願還百姓一個政通人和的國家,無奈面對徽宗朝的奢侈,所看到的盡是失望,最終還是拒絕了徽宗所授「大虛大夫」名號後歸隱江西龍虎山。先生雖一生短暫,但是對於道教法術及內外丹頗有研究,其思想主要收錄於《虛靖天師語錄》,細讀之,可窺見其中與祖天師一脈相承的生命態度。
虛靖天師《題沖虛堂》一詩中首句為:「養其沖氣以全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他的生命觀。「沖氣」一詞,見太上道祖《道德經》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意為宇宙中陰陽二氣激盪,相互作用,以致中和。對於這一句的解釋,唐玄宗在他注《道德經》中的論述最為透徹:「一者,沖氣也,言道動出沖和妙氣」,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到,沖氣是大道運行中產生的,亦即道氣。沖氣調和,陰陽含孕,然後萬物阜成。因此,沖和之氣可視為連接陰陽萬物與道體之間的媒介,也是個體修道、得道的媒介。通過這樣的註解,我們就不難理解虛靖天師的「養其沖氣以全生」,就是把含養沖氣作為育養生命的首要條件,貴生、養生皆以沖和之氣為本,具有沖和之氣者,必定是陰陽調和、謙卑柔弱,其本質是合於大道的。
對於修道,虛靖天師強調的是生命個體內在的動力及意願,誠如他在勸誡宋徽宗時所說:「身外無道,重在修己建德。」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是修道在自身,由己不由人。他在《大道歌》里也表達了同樣的觀念:「道不遠,在身中,物則皆空性不空。」如前所說,人是秉自然靈氣而生,體內自然含有道性,我們所要做的,只不過是反求諸己,尋找且激發這個道性而已。下一句說:「性若不空和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何為性?南華真人講:「性者,生之質也,」成玄英解釋為,性是先天賦予人的生命特質。從道教內丹學角度來看:「性則神也」,神去形即死。因此,我們可以視萬物為虛空,卻要時刻關照我們的神性,才能讓沖和之氣有所住留,因為:「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神性可安頓體內的沖和之氣,有了這個沖和之氣,不需其他龐雜的修煉之術便可得長生。關於如何養神、安神,《大道歌》中又說:「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損筋骨。」靈台,就是我們的心靈,要想神氣不散,就要保持心地不為外物所染觸,不被慾念所纏繞,他說:神仙妙用最難窺,學道多因欲道迷。而保持靈明神清的'要妙就是修心,這也虛靖天師生命修煉的落腳點。他的《心說》中這樣說:「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為神明之主宰。」心,是道在人身中的體現,人身以此為主,壽夭生死本於此,行善還是作惡亦發源於它,因此,養生需先養心,保持心地的純凈,才能養得住沖和之氣:「元神一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並暮暮,自然赤子產真胎。」以修心為根本,修煉的追求就是要結就金丹,即修性煉命結成真胎、結就金丹。為此,虛靖天師曾撰《金丹詩》四十九首傳世,綜論金丹之道。詩中說:「我身我命與天齊,只得金丹便出迷,靈質長來居玉殿,聖胎生就步雲梯」。
三、性命為道學之本
「性命為學道之本」是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所高揚的主張。張宇初天師世稱「道門碩儒」,集歷代天師思想之大成。他曾說:「文以彰道,道以文著。」因此不僅自己著述頗豐,還主持編纂《道藏》,澤被後人。張宇初天師在他的著作中對道統源流做了梳理,強調道教源本太上道祖之《道德經》。他在《道門十規》中說:「原其本也,雖有道、經、師三寶之分,而始自太上授道德五千言於關令尹。」要求修道者研習正道:「凡習吾道者,必根據經書,探索源流,務歸於正。」此中所謂歸於正,乃歸於太上所立清虛無為之教。張宇初天師認為太上立教之本意是教導人們明悟生與死:「蓋太上立教度人,正為超脫幻化,了悟生死。」在他看來,太上老子及關尹、亢倉、庄列的學說,「其言一本於修道德,全性命而已。內而修之,抱一守中,所以全生也。外而施之,不爭無為,所以利物也」。(《峴泉集玄問》)所謂了悟生死,所謂全生,都是對生命關切與敬重所使然。張宇初天師對生命的關切是以性命的修煉為基礎的。他說:「若非究竟本來,了達性命,則何所謂學道之士也?」其對於生命之道的思想闡釋,《道門十規》中一句話可概括之:「學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所謂性命二事,性即心性,命即生命,性即是人的靈覺,命即是人的生機。學道修煉,不僅要修煉人的心神品性,也要修煉人的氣血身體。
正一天師道素來以符籙開教度人,然張宇初天師指出,性命之學正是天師道法的基礎。他說:「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苟能晨夕煉神養氣,修持不怠,與神明交格,言行無慊,何患法之不靈、將之不佑!」強調度人以度己為先,行法以內煉為本,行符咒法籙之前,要「明性命根宗,累積真功實行」。他在《三元傳度普說》中也講到,正一法籙一方面可「盟誓外邪」,一方面要「內正一炁」,對外要驅除邪魔歪道,對內要修行自己。
生命的修煉要在養氣養神。張宇初天師說:「知養夫神氣,則性命之道修矣。」他在《玄問》中說:「善言仙者,止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是以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而已矣。」養虛的方法重在虛心凈慮。他說:「苟虛心凈慮,守之以一,則中虛而不盈,外徹而不涸」。而虛心凈慮則要「去芬華、忘物我、絕氛垢,以盡致虛守靜之工」。如此「則復命歸根也,深根固蒂也,滌除玄覽也,抱一守中也」。
從祖天師的生為道之別體,到虛靖天師的養其沖氣以全生,再到張宇初天師的性命為學道之本,三位道教史上最重要的天師,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都把目光聚集到了道教最核心的生命問題,而且是一脈相承。盡管宋元以來有正一道只重齋醮符籙不重養生之言語,但從以上所梳理的三代天師對生命的感悟中,我們就知道,在整個正一道的歷史長河中,仙道貴生、度已度人的宗教情懷是一貫的。對全生之道與性命之道的探究,雖然已經探索了數千年,但這個探索至今還是沒有終點,需要一代一代修道人去繼續探索。其中還有更大的空間有待我們做深層次的挖掘,期望有識之士能給予更多的關注與研究,彰顯道教這種對於生命價值獨特的認知與理解,從而有益於人們關心生與死大事,養成良好的生活的態度。也就是升華生命,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