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理解古典文學與建築共同存錄了傳統文化

如何理解古典文學與建築共同存錄了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20 08:02:03

⑴ 古典文化的具體定義和內容是什麼古典文化應該是外國的概念,中國說的是古代文化,網上搜的說成了古代文

首先清楚古典的含義;
「古典」的詞義解釋
1,指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在一定時期被認為正宗或典範的東西。如:古典哲學。
2,指古代人創造出來的經典文化。如:古典詩詞。
3,富有古代特色的。如:古典女子。
4,指典故。

然後我們單純談文化,在這里我們要與其他兩個概念相比較,
典與傳統、時尚
古典與時尚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並不相互對立。熱烈地追求古典文化的人,一般而言都高雅高潔、超凡脫俗;而追求時尚的人往往人緣較好。但一般而言,古典文化是一種優秀的文化,因為它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而在現實生活中留下來了。而時尚文化中則良萎不齊,而且其中有絕大多數不能夠流傳到後世去。
目前追求古典文化和時尚文化都是以青少年為主,而老年人則更重視傳統文化。一般而言,「傳統」具有大眾性,而「古典」具有權威性,「傳統」與「古典」之間既密切聯系,又有一定差別。古典文化一般具有溫柔清麗、莊重含蓄的特性。青少年應該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青少年追求時尚文化是正常的現象。但畢竟時尚文化是庸俗的文化,它不能流傳後世,所以青少年追求時尚不能過分瘋狂,而且也不能朝三暮四。
另外,歐洲的「古典文學」與「古典音樂」等並不是指歐洲古代(史前至公元476年)的文學和音樂,而是從16世紀至19世紀期間的近代歐洲的一種文化形式,具有結構嚴謹、講究邏輯性等特點。 僅僅作為其中的形式,也就不存在中外之分。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⑵ 談談對中國古代文學及文化的理解

中國傳統的「詩性文化」產生於「亞細亞的古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感性與理性未經徹底分化的「早熟」狀態,其主要特徵為:(一)在所有的藝術產品中,詩歌具有主導和擴散的地位。(二)在所有的文化產品中,藝術具有主導和擴散的地位。(三)「禮樂文化」的行為准則使人們的言談舉止均具有著藝術的特徵。(四)「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藝術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五)屬於漢藏語系的民族語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多義性和音樂性特徵與藝術的表達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和關系。上述特徵的分析不僅有助於我們從結構和功能的角度來重新理解傳統文化,而且對當今中國的美學理論和藝術實踐也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習性,一種文化有一種文化的特徵。說到中華民族,人們常用「詩性民族」、「泛美文化」等概念加以概括,然而這些習而不察、用而不知、語焉未詳的概念背後究竟有多少根據呢?對於它們的理解是否有助於我們的文化反思呢?筆者在《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一書中曾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做過一番簡單的比較,認為由於「古典的古代」與「亞細亞的古代」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使得西方人在進入文明時代的進程中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分裂得比較徹底,從而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的也將感性和理性分裂的比較徹底;而中國人則更多地保存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天然聯系和原始情感,從而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的也更多地保持了感性和理性相互滲透的原初狀態。表現在文化結構上,西方人以相互對立的兩極最為發達,在感性方面有體育,在理性方面有科學;而中國古代既沒有奧林匹克式的體育傳統,也沒有畢達哥拉斯學派似的科學精神。相反的,在中國的文化結構中,藝術和技術則佔有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無論藝術還是技術,都既非單純的感性,也非純粹的理性,而是將二者統一在一起的。這不僅符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結構,而且也為「詩性民族」、「泛美文化」等課題的研究廓清了一些障礙(詳見拙作《多為視野中的儒家文化》第五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本文將在此基礎上從藝術產品、文化產品、行為方式、信仰方式、語言特徵等五個方面加以分析,並在進一步反思我們自近代以來在藝術和美學方面所走過的彎路。

說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首先是因為「詩」這種文化產品在中國藝術中佔有著特殊地位。從春秋的「詩經」到戰國的「楚辭」,再到漢魏的「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詩這種形式雖然千變萬化,但卻始終占據著中國藝術的主導地位,並滲透到以後出現的其他藝術形式之中:不僅戲曲「以詩為詞」,小說「有詩為證」,而且書法也要寫詩,繪畫也要提詩。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真正含義,是將「意境」作為一切藝術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從這一意義上,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傳統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其次,說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不僅是因為詩的精神主宰著中國藝術的整體精神,而且也由於以詩為靈魂的藝術精神影響和左右著藝術之外的文化產品。在感性活動方面,中國的體育並不以開發人的肉體極限為目的,也從來不陷入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而是在感性宣洩中強調理性的制約,在肉體的拼搏中注重智慧的較量。中國的武術不同於西方的拳擊,它不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巧妙、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秀腿之中創造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最能代表中國體育精神的不是足球,而是太極拳,它不是一種忘乎所以的肉體迷狂,而是強調身與心的統一、氣與力的和諧。直到今天,我們在國際體育競賽中的強項大都帶有藝術的成分,如體操、跳水、技巧之類,而在足球、田徑等單純感性較量、張揚肉體迷狂的項目中,我們則常常處於先天的弱勢地位。

⑶ 古典文學中的建築描寫

中國古典文學中飽含建築信息,所以盡管中國建築實物由於主體為木構而存留不多,但從文學描寫中人們仍可了解並欣賞建築。精美華麗的秦代阿房宮、唐代大明宮,隨著歲月流逝,戰亂洗劫,己是斷垣殘壁,盪然無存,只有不朽的詩文,仍可尋覓蹤跡。杜牧的《阿房宮賦》,王維詠長安詩篇,就飽含這些建築信息。秦之阿房宮,巍峨華麗,毀於秦末,其遺址只是一個長方形,荒殘的夯築土台,要想了解它,只好讀司馬遷的《史記》和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阿房宮賦》寫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可見規模之巨,氣勢之雄。杜牧又寫道:「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官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這文學描述,生動之極。
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寫道: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
這首詩的意思是:在那高聳的宮殿中,宮門慢慢地開啟了。文武百官,各國使臣一齊向著天子朝拜。太陽剛出仙掌(宮中銅鑄仙人像,伸掌托盤以接露水)影子在移動,御爐中燃燒的異香煙霧,圍繞著皇帝的龍袍在浮動。
王維這首詩把大明宮寫得富麗堂皇,氣派宏大。以至於在北京故宮清朝皇帝居住和日常辦公的養心殿牆上,也有著由大臣恭楷書寫的王維這首七律。
長安是漢唐故都,它的規劃布局也可以從唐詩中得到佐證,白居易在一首七絕中,描述了登高眺望長安城的情景: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詩中說,長安城百千家的分布像圍棋盤一樣,十二條大街把城市分隔得像整齊的菜田,遠遠望見官員們上朝打的火把,象一串星宿在大明宮閃動。
范仲淹撰寫《岳陽樓記》,把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看作「百廢俱興」的內容之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與民同樂的情感時時洋溢在字里行間。如果進一步了解這些詩文歷史背景,所得的收獲就不僅「在乎山水之間」,而且能深入感受我們民族「以人為本」的一貫思想,那麼這部建築史就更全面深刻更有意義了。

二、「無建築師的建築」
中國古代沒有建築師之稱,建築設計社會參與者眾多,除了大批畫家充當業佘建築師外,文學家、詩人也大有人在。梁思成先生曾說,《水濟傳》中描寫元代建築十分細膩真實,建築師們如果有「業余」時間,大可寫《水滸傳與元代建築》的文章,只可惜大家都「有業無余」雲雲,雖屬笑談,實有至理。
讀明清文學作品,宛如游園,而且有許多文字不缺造園法。這些文人往往家有名園,或參予園事,所以從明中葉後直到清初,在這段時間中,文人園可說是最發達、水平也高,名家輩出。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游園」「拾畫」諸折,不僅是戲曲,而且是園林文學,「遍青山啼經節杜鵑,那荼蘼外煙絲醉軟」,「朝日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文以情生,情能造景,一幅園林美景盎然而生。

⑷ 學習古典文學的意義

古典文學教育意義芻議
中華民族是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的先輩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中國古典文學就是這博大深邃的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極為璀璨的明珠。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古典文學表現出一種漠視的態度。筆者以為:古典文學(作品)中,依然蘊藏著優秀的民族精神,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東西不應隨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彩,失去生命力,亟待我們去發掘。充分利用好這筆文化遺產,不僅對促進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國民素質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指引今天的文學創作,發展社會主義文學也十分必要。本文將從古典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古典文學的社會文效應以及其與現當代文學的關系三個方面闡明古典文學教育的意義。
古典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
首先,學習古典文學是完善知識結構,適應新時期建設事業對人才的需要。我們知道,古代知識分子是詩、詞、經、典、文、賦樣樣皆通。盡管現在時代不同,知識結構也有很大差異,但作為一個受教育者,一個合格的炎黃子孫,對這些國學精粹多少應有所了解。古人雲:「飽讀詩書氣自華」,講的就是讀書可增強人的修養和氣質。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外國人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有責任,有信心,把它學好並發揚光大。
其次,學習古典文學可完善人格,提高個人修養。王國維有言:「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又高尚偉大之文學者,殆未之有也。」「濟之以學問,帥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文學。」
古典文學的社會文化效應
近些年來,學術界存在著對傳統文化存留、取捨問題的爭論,有甚者還唱出「全盤西化」的論調。筆者以為傳統文化斷不可丟棄,必須批判地予以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文化效應。
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的關系
我們知道,任何一門藝術,從其自身發展規律上講,都存在著一種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文學更不例外。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繼承,何談發展、創新?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古典文學之間同樣存在著這種繼承和發展關系。
從現實而言,中國典代文學的輝煌成就,想必稍有一點文學史常識的人,都能如數家珍,在此不作贅述。相比之下,現代文學則顯得相形見絀。中國現代文學自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產生至今近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了。在這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幾經波折。現代文學產生之初,經過胡適、魯迅等一批新文化運動的驍將們的努力開拓與實踐,現代文學在20世紀20至40年代初,出現了一個輝煌時段,產生了一大批經典作品,亦孕育了像魯迅、巴金、曹禺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學大師。然而,這種繁榮的局面,只是曇花一現,尤其是進入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更是處於一種邊緣狀態,大有江河日下之勢。

⑸ 列舉一個傳統建築與現代文化的沖突與共生

我們經常會遇到在一個非常有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某一傳統文化地段上興建一個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建築物或建築群,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也是非常引人人勝、讓建築師為之興奮的題目,它完全不同於北京香山飯店那樣具有理想化的環境。這時我們不應排斥現代化,但在進行現代建築設計的同時,更應注意地域、傳統文化、文化、民俗對建築的影響與滲透。這如同《易經》中的太極圖,它包含著向心、互含、互否的特性。在現代化建築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建築的精位,在傳統文化的精神享受中如何使人體驗現代化帶來的舒適,將是建築師要考慮的主要問題。現代建築如何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我們有了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就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實現。如通過建築形式上的神似與形似;建築色彩、體量及材料上的協調;提取建築符號;有時甚至也可採取完全對比的手法,來達到某種特定的效果,使現代建築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

⑹ 分析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是如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的舉例

明清建築具有明顯的復古取向,官式建築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縮小,出檐較短,柱的生起,側腳,卷殺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頂柔和的線條輪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嚴肅,拘謹而硬朗的基調,明代的官式建築已高度標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則進一步制度化,不過民間建築之地方特色十分明顯。但也有極少數特例,如北京故宮線條復雜的角樓。
★明清官式建築詳見北京故宮
飛雲樓在萬榮縣解店鎮東岳廟內,相傳始建於唐,現存者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樓面闊5間,進深5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底層木柱林立,支撐樓體,構成棋盤式。樓體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壯天柱直通頂層。這四根支柱,是飛雲樓的主體支柱。通天柱周圍,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
飛雲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給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覺。各層屋頂也構成了飛雲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屋角宛若萬雲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樓頂,以紅、黃、綠五彩琉璃瓦鋪蓋,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樓身上懸有風鈴,風盪鈴響,清脆悅耳。
飛雲樓樓體精巧奇特,像這樣造型繁麗的建築在宋元繪畫中出現很多,但實物保存極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廣西容縣真武閣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在容縣東門的古經略台上。閣三層,樓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底層擴展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觀三層檐,歇山頂,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一般樓閣的出檐節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築,倒很像是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重屋檐,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一般重檐建築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以輕靈素雅見長。全閣用了近3000條堅如石制的鐵黎木構件,全部外露木面,一律為灰黑色,三重屋面則是綠瓦灰脊,色調極淡雅柔和。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對象。
在樓層有四、五根金柱,貫穿二、三層,其柱腳懸空,下離二層樓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築的一個特點。

宗教建築
現存的佛寺,多數為明清兩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數千座,遍及全國。漢化寺院顯示出兩種風格:一、位於都市內的,特別是敕建的大寺院,多為典型的官式建築,布局規范單一,總體規整對稱。大體是:山門殿、天王殿,二者中間的院落安排鍾、鼓二樓;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東配殿常為伽藍殿,西配殿常為祖師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門、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稱寺。此外,法堂、藏經殿及生活區之方丈、齋堂、雲水堂等在後部配置,或設在兩側小院中。如北京廣濟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剎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規整中有變化。分布於四大名山和天台、廬山等山區的佛寺大多屬於此類。明清大寺多在寺側一院另闢羅漢堂,現在全國尚存十多處,尚有新建重者。為了便於七眾受戒,經過特許的某些大寺院常設有永久性的戒壇殿。明、清時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和華北一帶,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漢族建築風格的影響,有的已相當漢化,但總是保留著某些基本特點,使人一望而知。

此時期中國佛寺建築上出現一種拱券式的磚結構殿堂,通稱為「無梁殿」,如山西、南京靈谷寺、寶華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種殿堂建築。這反映了明朝以來磚產量的增加,使早已應用在陵墓中的磚券技術運用到了地面建築中來。五台山顯通寺內的無量殿為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的建築,高20.3米。這座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寬28.2米,進深16米,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無量殿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無梁建築中的傑作。

明、清佛塔多種多樣,形式眾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由於塔的體型高聳,形象突出,在建築群的總體輪廓上起很大作用,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裝點了風景名勝。佛塔的意義實際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規定,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審美對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蘭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帶有自己風格意蘊的塔,民間也造了一些風水塔(文風塔)、燈塔。在造型、風格、意匠、技藝等方面,它們都受到了佛塔的影響。廣勝寺飛虹塔為例介紹。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廣勝上寺,為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閣樓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體貼琉璃面磚和琉璃瓦,琉璃濃淡不一,睛日映照,艷若飛虹,故得名。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漸變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輪廓。同時模仿木構建築樣式,在轉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面雕刻花紋,斗拱和各種構件亦顯得十分精緻。形制與結構都體現了明代磚塔的典型作風。該塔外部塔檐、額枋、塔門以及各種裝飾圖案(如觀音、羅漢、天王、金剛、龍虎、麟鳳、花卉、鳥蟲等),均為黃、綠藍三色琉璃鑲嵌,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形成絢麗繁縟的裝飾風格,至今色澤如新,顯示了明代山西地區琉璃工藝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剛寶座式塔是一種群體塔,俗稱「五塔」。它源於南亞次大陸,以佛陀迦耶大塔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畫中曾有出現。但未被推廣。藏傳佛教大量採用此種五塔形式,作為宇宙模式的一種表徵。除藏、蒙地區外,明清時代華北也修建了一些這類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區為多。北京地區著名的有明代真覺寺塔,清代碧雲寺塔和西黃寺清凈化城塔等。

真覺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為避雍正帝胤禎諱,更名大正覺寺。因寺內建有五塔,故俗稱五塔寺。明永樂年間(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圖樣。永樂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獻圖樣建成。
金剛寶座塔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為7.7米的高台,系磚和漢白玉砌成,分6層,逐層由下而上收進0.5米,外觀莊重。最下一層為須彌座,其上5層,每層是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一尊。寶座頂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象徵毗盧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許,東塔象徵阿輇佛;南塔象徵寶生佛;西塔象徵阿彌陀佛;北塔象徵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徵的佛稱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塊預先鑿刻好的石塊拼裝而成。寶座南北正中辟券門,塔內有石階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上層平台。台上還蓋有下方上圓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中央大塔刻一雙佛足跡,意為「佛跡遍天下」。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以堅實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民居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築的代表。它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裝飾壁面,絕大部分為磚料砌成,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牆面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人口,人們進出宅門時,迎面看到的首先是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牆面和鑲嵌在上面的吉辭頌語。通過一座小小的垂花門,便是四合院的內宅了。內宅是由北房、東西廂房和垂花門四面建築圍合起來的院落。封建社會,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牆黛瓦,給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喜歡作成「封火山牆」,可以認為它是硬山的一種誇張處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牆,確實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國黃河中下游的漢民族,1900多年前在戰亂頻繁的年代被迫南遷。在這漫長的歷史動亂年代中,客家人為避免外來的沖擊,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起初用當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條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多層的方形或圓形土樓,以抵抗外力壓迫,防禦匪盜。這種奇特的土樓,後來傳布到福建、 廣東、江西、廣西一的帶客家地區。從明朝中葉起,土樓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樓始終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的樓堡。

此外,我國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總之,民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法式」、「則例」等條條框框的約束,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明清防禦性建築
★詳見長城

明清園林
陵墓
★詳見明十三陵

明清建築技藝

⑺ 如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傳統價值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傳。看著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樸貼切的陶藝,心裡頓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遺跡,似乎能窺出歷史的痕跡;每當閱讀者那一卷卷詩書畫卷,我們彷彿被洗禮;還有那些精細的民間藝術-------,我們應該幸福,因為我們身在一個文明的國度,在傳統文化的培育下成長!
第一,亮即將傳統文化的亮麗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寶劍就得用上沙場,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消逝。如何理解這一問題,到現實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學生中調查,有又多少人看過四大名著,恐怕為數不多吧。倘若在問他們對《論語》的看法,他們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見,對於真正的古典文學內涵,當代人知之者甚少。從這些廣泛文化來說,國人尚且不夠了解,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於這一狀況,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力度彰顯地區文化,打造屬於自己特異的文化,並對外多舉行一些活動進行宣傳,不然再精髓的東西都不能端上菜盤子上,讓大家盡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實,現在的旅遊文化承載了不少其它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且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此期間,這些遊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會對優秀傳統文化予以繼承和發揚。舉個例子來說,一位遊客去過黃鶴樓,那麼,他定然會聯想到崔顥的詩,進而可能閱讀唐詩宋詞,甚至古代文學,這樣下去,就產生了連鎖反應,當然這是比較樂觀的想法,但這至少是一個方面,我想我們更該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樣化地呈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當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說將文化變賣成獲利工具。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想法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現在比較重視軟文化的輸出,也舉辦了很多展現傳統文化的活動,比方說法蘭克福展,中國就展現了很多傳統文學,在德國書畫展中也帶去了活字印刷相關內容。
太多人對於傳統文化過於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網上快餐文化隊傳統文化就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大家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現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繽紛的都市生活,迷戀上了網路,喜歡在網上吃快餐文化,其實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時的感驗。如今的這種情況讓眾多文化學者產生了危機感,因為一旦傳統文化被拋棄,我們將不再是炎黃子孫,我們將不再是一個擁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喚醒當代人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
第二,拓展,即將傳統文化用一種易接受的方法輸送給當代人。對於傳統文化,很多人可能覺得非常枯燥乏味,他們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去耗,因此,我們就得一反常態,用創新的思路來教導他們,當然不能改變了文化的實質。比方說用講座的方式來講述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既生動有趣味,定然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我們還通過電視來講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講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明顯,這樣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識分子,更不用說像易中天這樣的教授,講的既有風趣又比較深刻,還有於丹的條分縷析,道理其然,能夠被大多數人喜歡。又如中國眉山東坡國際文化節,此次文化節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熱情好客給遠道而來的賓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使眉山人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思想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 無論是開幕式上500餘名演員用豪放的氣勢演繹的的《千古東坡》,還是閉幕式上,城區的十餘所學校的200餘學生為廣大觀眾奉獻上的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整個東坡國際文化節,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份難得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感。這樣的活動無疑對文化起著宣傳的作用。還有中非文化節、孔子文化節等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石灣陶瓷源遠流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灣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片,見證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灣陶瓷歷史,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而大霧崗唐宋窯址的挖掘,證實了唐宋時期石灣已成為嶺南陶器生產基地;發展至明代更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數千年後的今天,陶瓷業在傳承和創新中以嶄新的形式名揚四海。為展現陶業的歷史演變,館內展覽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窯的演變、石灣二十四行、石灣陶藝、陶瓷發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灣二十四行」為重點,介紹了明代至民國時期石灣陶業的歷史源流。整個展覽表現手法新穎而多樣,在視覺、聽覺、觸覺上都給民眾以全新的感覺。今年十一月,就在佛山舉辦了陶瓷展,我們學校也去了不少學生,也吸引了很多社會上的人,可以說是把石灣陶藝推廣了出去。我們知道,前些年,陶藝品沒有市場,這樣直接導致陶藝技術的流失,甚至讓這樣的文化瑰寶從此絕於世間,如果到了那種地步,實是一個悲劇。我覺得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該持保守態度,中國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多的保守的是傳統文化,文化保守主義顯然他界定的保守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傳統。從建國以來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文化的軸心的這種情況下融匯的西方優秀文化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這個文化,我覺得這個文化應該是現代文化,而文化保守主義的這個文化,功能上作為傳統夢魘的這種文化,保守的文化,顯然不是指現代中國的文化,而是指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那麼我現在就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保守的這個東西。我們總是處在一個傳統文化的籠罩下,喘不過氣來,如果稍微有些思想上的改變或者是形式上的改變的話,這也是不為過的,所以我在這里特別強調要將傳統文化拓展開來,形成一種現代式的傳統文化,好讓新一代青年更容易消化吸收。打破常規當然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要不忘本質的將傳統文化轉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學以致用,這樣才是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不二法寶,也是我們實踐傳統文化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用一種合時合宜的方式引導當代人去接觸傳統文化並學習發揚傳統文化。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著,很多父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龍成風,從小就叫他們長大後要有出息,什麼叫有出息,要不是做官,要不是做老闆。更多的是忽視了對小孩子的一種道義上的引導,告訴他們怎麼樣才能算合乎道義,怎麼樣去提高自己的教養。這種情況尤其在農村甚為嚴重,因為他們的父母本來就在文化教養上處於低水平,對於他們而言,自然生計是最重要的了,兒子在學識修養方面有沒有高的造詣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這樣看來,這種不合理的思想方式下的當代某些人深受著家庭的影響,即使上了高中,這種思想也不容易轉變過來。所以說一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中培養的孩子多數是有文化的,我說的當然是在文化方面比較敏感的。而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更需要去引導當代人,毫不誇張地說,從小時候就應該給予這種引導,讓他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個引導的任務似乎很艱巨,但是面對著如今傳統文化遭到遺棄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擔負這個使命,那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搬到每個中國人面前,讓我們每個都去繼承發揚它。怎麼樣引導,方法很多。在學校,我們的老師就應該起一個領頭作用,面對一群思想活躍且厭倦傳統文化的學生,老師應該在課堂上插入適量的傳統文化,這樣起到一個慢慢感染的效果。我想如果做得更細的話,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衣著來體現一種傳統文化的優越性。當然,學生也得發揮一個主動作用,平時在學校就得自發主辦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者一些討論,有條件的就集體去參觀一些傳統文化展。在家裡的話,就如我上面說到的,父母長輩得起引導作用,要科學地向他們指出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支持下一代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而不是放肆地鼓吹名利論,讓原本涉世不深的他們迷失自己的方向,這樣的話,對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損失,因為新一代是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主體。在社會中,要加強這種引導作用更具挑戰,因為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裡麵包含了多個層次,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物,要達到引導的效果,當然就得採取綜合的手段,比方說,舉辦企業的文化節,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而這些企業文化的建設當然要以傳統文化為主,這樣一來員工們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而且自己還在實踐著傳統文化。對於政府來說,建立必要的傳統文化館,和一些傳統文物館是很有效果的,因為民眾對這樣形式的展覽能夠在業余時間去享受一番,對於他們而言,既能豐富業餘生活,又能學到某些東西,何樂而不為。
也許我們對於這樣或那樣的措施不能夠太樂觀,但是我們也不比太悲觀,因為我們中還有很多人在支撐傳統文化,有很多人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優越性,也許當代人正在努力繼承和發揚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這一切,我們都無所得知,但是只要我們有信念,有這種理想也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是金子總會發光,中國的優秀文化就是一塊大金子,它的光芒遲早會在國內外散發,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⑻ 古典文學是什麼,包含什麼,怎樣理解

古典文學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文學的一部分,是現代文學的發展基礎,它是承上啟下的,是文學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中國文學最根本的東西。 現在所謂的古典文學,也專指優秀的、有一定價值的古代文學作品。「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範的」意思。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理論家以古希臘、羅馬的優秀作品為典範,稱為古典文學。在中國,把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原始歌謠和神話傳說,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價值的文學作品,叫古典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有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詞、賦、曲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養育了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又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響力。

⑼ 從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談談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兩者相互影響,共同傳播,流淌成一條長長的歷史河流。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產生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我們習慣於按時代或者朝代來進行劃分,如先秦文學、兩漢文學、唐宋文學、近代文學等等,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都烙印著不同時代的特徵,為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學總是與歷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國古代文學沉澱至今,所產生的價值便在於向後人展示中華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積淀,同時也是在發揚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時文學也是一個人一生的感悟記載,是人類社會發生蛻變的基礎,是人類思想得以進步的基石。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以儒、釋、道三家學說為中心,開創出了獨特的思想體系。不得不說,中國幾千年歷史以來,儒、釋、道三家學說對中國歷史的變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意識形態領域一直占據正統地位,一方面從思維角度束縛了國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為舉措上規范了國人的動向。這不僅是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產生與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談到我國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便不得不將其與西方的文學、文化進行比較,必須承認的是,自「五四」以來,中國文化逐漸開始西式化轉變。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後必然的一個現象,從現實角度分析,中華文化在許多地方有著極大的局限性,或者說中華文化注重的是底蘊,在實現性上沒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性戰爭的爆發與民族壓迫之下,中華文化的轉型是一個不可阻遏的趨勢,但中國傳統的文化仍然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從如今西方科學文化達到飽和後開始研究中華文化便可看出。我以為中華文化去偽從簡,便是一個「境」與「韻」,如同道德經中所雲,「道可道,非常道。」中華文化所教授給人們的便是這樣一種說不出來的意韻,是一種心境,這其中的智慧是完全不同於西方文化數據化、理論透徹化的思維,是精神領域一種更高層次的探索。
中國古代文學是無數先輩智慧的結晶,無論文體如何,無論產生於怎樣的社會背景,它們都要著極高的參考價值,這種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於一個時代的鑒定,更是一種人文領域的探索,一次真實的人類變遷記載。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大的角度來講,我們所接觸的所有古代文學作品都可以給我們一些警示,可以幫助我們推測到更為真實的未來動向。

而中國傳統思想之中的許多精神精華更是為我們的思維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各種充滿哲學思變色彩的道理以一種清淡的意韻表達出來,並對許多全新的領域進行了大膽的推測與設想,對我們自身的思維起到的極大的引導作用。

總之,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立族之根本,對於我們每一代人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是現代科學,人文理念,社會制度發展的根本所在,有著巨大的價值與十分重要的地位。

⑽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在有些人大腦子里並不是一個清晰的概念。要了解這個概念我們首先來說一說文化的定義。有人把這個定義從兩方面解釋:1.老百姓的理解 老百姓對文化的理解就是,這個人書讀得多,這人就有文化。2.權威的解釋 對文化的一個詮釋,需要去看一些比較權威的書,比如《辭海》、《辭源》,它對文化這兩個字具有比較准確的定義: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將「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問題上。文化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有古代文化、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戰爭年代,也有戰爭年代的文化。比如,游擊戰文化、陣地戰文化、正規戰文化、海陸空三軍的戰爭文化。五四時期,有人又提出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國文化批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唯西方是舉,只知有西,不知有東,已經成為時尚、成為潮流。
劉夢溪教授認為從廣義角度看, 文化應該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從狹義的角度看,可以指人類的精神生產及其成果的結晶,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廣義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都津津樂道它的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甚至它的糟粕部分思想文化領域也有其精華部分,譬如民本思想(但我認為那還是明君明臣的產物)。我也很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中國古典文學,古典音樂都是我的最愛。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緩慢還有其他一些綜合因素,比如皇權過重,統治者虛驕、妄自尊大等等。還有更主要的,是長期只知有中國,不知有世界,等到江河日下、國將不國的時候,總算知道有世界了,又囿於傳統、不肯放下架子」(劉夢溪)這些都是歷史的垃圾,而中國的老百姓生活在其間長達兩三千年時間,受這種專制思想毒害何其至深是不言而喻的了。就是毛澤東這樣的人,也沒有逃脫被中毒的命運。所以一種先進的文化應該是看它能不能與時俱進,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而不是「囿於傳統、不肯放下架子」。中國民主文化土壤薄弱,老百姓素質不高,民主意識不強,法治觀念淡薄。中華民族的復興,唯有大力宣揚民主和法制,開啟民智。因此,民主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嚴重缺失,國人需要補上這一課!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古典文學與建築共同存錄了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