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粽子的文化精神是什麼

粽子的文化精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3 10:56:20

⑴ 粽子象徵著什麼

粽子象徵著什麼

粽子象徵著什麼,在現實生活中,粽子是我國食俗中最常見的一種食物,尤其是在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吃,鹹味的甜味的都有,下面為大家分享粽子象徵著什麼。

粽子象徵著什麼1

粽子的象徵是「中」,主要是在古代的時候取一個「功名得中」的寓意。現代人的寓意是懷念和紀念屈原。相傳在公元前340年的時候,屈原面臨亡國之痛,在5月5日的時候投江自盡,而當時的人們為了防止魚蝦吃掉屈原,就往江里投放竹筒裝米。

粽子有何寓意

1、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靈的,因為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

2、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粽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3、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

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4、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象徵著什麼2

粽子的寓意:求取功名

粽子中「棕」和「中」發音相近,在古代有功名得中的意思。在古代如果一個書生要准備考取功名,可以在端午的時候贈送粽子給他吃,並且祝福他順順利利的中舉。現如今,我們也可以在端午吃粽子的時候,祝福學生們考試順順利利,獲得一個好的考試成績。

粽子的寓意:求子

早在晉代,粽子就已經成為了端午節必備的食物,粽子的發音和「中子」類似,在古代的習俗中,人們比較講究這種諧音的祝福語,多吃粽子就寓意著能多得兒子。在古代製作粽子時,除了以糯米為原料以外,還會加入一些具有養生保健作用的中葯材,比如益智仁、赤豆等。

粽子寓意:平平安安

粽子的來源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投入汨羅江之後,人們為了擔心河中的蛟龍等凶物傷害屈原的屍體,就將糯米裝入竹筒中,然後投入江中吸引凶物的注意。因此,粽子也有著保平安的寓意,在很多地方的習俗中,人們製作粽子時選擇用紅繩將其捆綁,然後放在小孩子的兜里,這樣就寓意著給小孩子護身符。

粽子的由來

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擲粽子於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每年如此,以表示崇敬和懷念。除此之外,端午節的粽子還有驅趕蛟龍、功名得中等美好寓意。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曾經有這樣的記載,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屈原,夢中人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

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粽子。

粽子象徵著什麼3

粽子的來歷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粽的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在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

另說則是用來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備的食品,除了紀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粽子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當地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靈的,因為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粽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粽子的品種有哪些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因為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所以粽子的種類也比較多。其中比較著名的粽子的種類有如下:

1、北方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方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2、廣東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廣東粽子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豐富的,做法費時最久。咸粽的內餡有火腿、鹹肉、蛋黃、燒雞、叉燒、燒鴨、栗子、香菇、蝦子等。甜餡有蓮蓉、綠豆沙、紅豆沙、栗蓉、棗泥、核桃等,其中以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風味更佳。

3、浙江湖州粽子

米質香軟,分為咸、甜兩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為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⑵ 從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能看出中華民族的什麼精神風貌

粽子是端午的慶節食品,且被賦予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意義。包粽子一般是用竹葉或葦葉包裹,古人包粽子很講究,要在糯米中放入紅棗、板栗、胡桃、柿干、銀杏、赤豆、薑桂等物。在唐宋時代,粽子也曾受到過皇室的喜愛。古人還在粽子中加入葯物,以療疾患。粽子也曾激發過古代詩人的創作靈感,粽子後來也成為人們在端午期間饋贈親友的禮品。舊時,一些朱門大戶的節禮除粽子之外,還要配以桑椹、櫻桃、荸薺、黃杏、五毒餅、玫瑰餅等時鮮物品。而小戶人家則只能勉強裹幾只清水粽,既充節物,又當食糧了。
吃粽子的習俗不僅在國內流行,在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也較為普遍。盡管歷史變遷,卻由粽子的來歷與吃法反映出中華民族的飲食與文化已經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勞動人民的智慧勤勞淳樸善良的精神風貌一覽無余。

⑶ 粽子的意義和傳統文化

粽子的意義和傳統文化

粽子的意義和傳統文化,提到粽子,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們端午節必須要吃的一種美食了,尤其在南方來說,到了端午節家家都是要做一些粽子來吃的,雖然年年端午,年年吃粽子, 但是卻很少人知道粽子的意義是什麼,以下是關於粽子的意義和傳統文化。

粽子的意義和傳統文化1

紀念屈原

這個口口相傳的歷史不必多言,屈原是戰國時楚人,當他看到國家將要滅亡時,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將米飯撒到江中,防止魚蝦侵害到屈原。於是有了端午節,有了龍舟競渡,也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驅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

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

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這大概便是粽子的最早起源。「角黍」世代相傳,成了粽子,也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里最必不可少的食物。

九子粽寓意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且因為「粽子」諧音「中子」

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也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代表著老百姓們最簡單又純粹的期盼——多子多福。

紀念屈原、祈求「粽」子、高「粽」功名、光「粽」耀祖。

1、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楚國人,他不忍看到國家滅亡,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為了不讓屈原被魚蝦吃掉,老百姓爭相劃著船去打撈屍體,並把自家做好米飯撒入江中,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便有龍舟競渡、吃粽子的習俗。

2、祈求「粽」子:因「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3、高「粽」功名:因「粽」和「中」 音近,有「高中功名」之意,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想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寓意高中。

4、光「粽」耀祖:因「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粽子的意義和傳統文化2

粽子的寓意

古稱「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傳說是為祭投屈原而發明的。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又名角黍或作粽。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屈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也就是所謂的竹筒飯。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粽子的意義和傳統文化3

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麼?

粽子的寓意:求取功名

粽子中「棕」和「中」發音相近,在古代有功名得中的`意思。在古代如果一個書生要准備考取功名,可以在端午的時候贈送粽子給他吃,並且祝福他順順利利的中舉。現如今,我們也可以在端午吃粽子的時候,祝福學生們考試順順利利,獲得一個好的考試成績。

粽子的寓意:求子

早在晉代,粽子就已經成為了端午節必備的食物,粽子的發音和「中子」類似,在古代的習俗中,人們比較講究這種諧音的祝福語,多吃粽子就寓意著能多得兒子。在古代製作粽子時,除了以糯米為原料以外,還會加入一些具有養生保健作用的中葯材,比如益智仁、赤豆等。

粽子寓意:平平安安

粽子的來源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投入汨羅江之後,人們為了擔心河中的蛟龍等凶物傷害屈原的屍體,就將糯米裝入竹筒中,然後投入江中吸引凶物的注意。因此,粽子也有著保平安的寓意,在很多地方的習俗中,人們製作粽子時選擇用紅繩將其捆綁,然後放在小孩子的兜里,這樣就寓意著給小孩子護身符。

粽子的由來

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擲粽子於汩羅江,粽子的文化也有好多呢,吃粽子是為了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屈原,它可是愛國的將領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每年如此,以表示崇敬和懷念。除此之外,端午節的粽子還有驅趕蛟龍、功名得中等美好寓意。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曾經有這樣的記載,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屈原,夢中人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

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粽子。

其實這個粽子的寓意和象徵挺簡單的。我們都知道,這個的粽子諧音就是中,意味著希望我們多子多孫,生活也是非常如意。另外,吃粽子的風俗習慣流傳了上千年,它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都非常重視的一個傳統習俗了。

⑷ 粽子表達了什麼

粽子表達了什麼

粽子表達了什麼,粽子是民間特色小食之一,用糯米做的粽子味道鮮美,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一道美食。但是粽子裡麵包含的寓意卻也是非常經典的,看看粽子表達了什麼。

粽子表達了什麼1

端午節吃粽子表達了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映了民眾自古就有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端午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千萬不能認為只是粽子文化,端午節的主題從來都是愛國主義和民族認同感。

對於屈原,愛國既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行動。他對自己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感情,當國家興旺富強,則為之歡欣鼓舞;當國家出現外國仇視或侵略時,便情緒激昂,主動維護國家的名譽和主權;當國家破碎之際,他毅然決然地慷慨赴死。

歷史發展

1、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久遠,最初是用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甚遠。

2、「粽」字古又寫作「糉」(zong),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

粽子表達了什麼2

1、紀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普遍公認的是為,疫情有幾人醫好,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老百姓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2、「粽」驅蛟龍

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要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3、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且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4)粽子的文化精神是什麼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端是「開端」,萬事之初的意思。午,中國古代以天乾地支的組合記年,又以地支記月份,一月為寅,二月,疫情未來科技,是卯,依次排開,五月就為午,因此五月就是午月,端午意為午月的開端。

「五」「午」相通,時維夏天,所以端午節又稱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因午步入「陽辰」,午月,端為陽夏,所以端五也叫「端陽」。月五日五,所以叫做重五節。

時值仲夏,法正天中,此時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辟邪祛災,「午日以蘭湯沐浴、」「浴蘭怕兮沐芳華」,故端午節又叫做天中節、浴蘭節。至於為什麼叫女兒節、詩人節、龍日等等,皆有緣由。

粽子表達了什麼3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起源

一般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據此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

此外,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者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地就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鍾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兒女長命多福。

懸鍾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意義

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在五月初五詩人節與屈原合並舉行紀念)。

傳播

很多亞洲國家也有端午節,一般都來源於中國,但是各國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頭;由於不再採用農歷,日本的端午節固定於每年陽歷5月5日,同時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節和兒童日,是法定的公眾假期。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

韓國:男人摔跤,女人洗頭。韓國的端午祭祀活動從農歷四月初五開始,五月初七為止,是薩滿教祭祀的一種形式,同中國的端午龍舟、粽子等習俗有很大不同。

假日

把端午列為公眾假期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台灣、香港、澳門

⑸ 粽子傳承和文化內涵

粽子傳承和文化內涵

粽子傳承和文化內涵,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學等內容,在傳承發展中又雜揉了多種民俗,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代表習俗。下面是粽子傳承和文化內涵。

粽子傳承和文化內涵1

綿綿粽子緣,溢滿人間情。小小粽子,品其色香味,也品個中文化韻味。多姿多彩的粽子,蘊涵著深厚的民族底蘊,粽子文化成為意義雋永、斑斕璀璨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粽子傳說

端午節吃粽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羅之遺風也。相傳民間端午節製作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還有的傳說雲:粽,屈原姊始作(據《異苑》),此說認為創制粽子的是屈原的姐姐。

上述雖非正史,至少可以看出: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與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大有淵源。可見民情不可侮,雖然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滄桑,而每年農歷五月五日吃粽子為悼念屈原,已家喻戶曉,相沿至今,成為傳統民俗。

粽之名

關於粽子的名稱,歷來頗多,有書可據的就有角黍、粘黍、粽子、包米、錐粽、筒粽、菱粽、秤錘粽、九子粽、竹葉粽、裹蒸粽等,大體上是依形狀而名的。現今常見的粽子在製作式樣上,有尖角小腳粽、長形枕頭粽,以及方椎、寶塔等形態,有大有小,形制精巧美觀。

在花式品種上,諸如赤豆粽、洗沙粽、紅棗粽、柿干粽、鹹肉粽、火腿粽、排骨粽、雞肉粽、脂油粽、八寶粽、什錦粽,等等。可謂品類繁多,風味各異。

粽子謎

民間謎語中有關粽子的頗多,如三角四楞長,珍珠裡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我在深山坳里坳,相公請我去看潮,我問娘子討把米,娘子反手縛我腰。

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飽飯,拿棵草草拴住我。、珍珠玉粒女,嫁了窮夫竹葉郎,今晚投河吊頸死,明朝解去入衙(牙)門。等等。當你品嘗粽子的時候,回味一下趣意盎然的粽子謎語,或許會帶給你一份快樂。

粽子詩

對於食粽,歷代詩人多有吟詠,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如:盤斗九子粽,甌擎五雲漿。(溫庭筠)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鄭谷)盤中共解青菇粽,衰甚將簪艾一枝。

(陸游)常言道一方一俗,有些地方的人喜歡吃純米做的白瑩如玉的粽子,吃的時候撒白糖或淋蜜,故有采縷碧筠粽,香梗白玉團的詩句。端陽時節,已臨仲夏,有的地方喜歡吃涼粽子,冰團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兒和,描寫的則是吃涼粽子的情形,其實吃冷粽味道更濃。

粽子聯

端午食粽還有一幅佳聯,流傳至今。據傳說,清代文學家、四川才子李調元,有一年端午回家,進廚房發現一鍋粽子,剛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攔住。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隨口說出一句上聯:五月五日五弟廚房討粽子。並聲稱對不出下聯,不能吃粽子。

這上聯連用三個五字,加之有個討字含有貶意,有為難、譏笑的意思。李調元很不高興,剛要賭氣離開,忽又見到廚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攔,說: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對不上,還是別吃。李調元聽三嫂這樣一說,急中生智,對出了下聯:三更三點三嫂檐下偷糍粑。

字字對仗工穩,且用偷字報了討字之仇。三嫂深感欽佩,但還佯裝不滿。李調元也覺語出不恭,兩人相視而笑,各自更換一字雲:五月五日五弟廚房吃粽子;三更三點三嫂檐下舂糍粑。最後,李調元終於喜得香粽而食之。

粽子俗

粽子是節日食品,以前也曾作過祭祀食品,又歷來是一種饋贈的禮儀食品。還是一種文化心理的寄託。如端午節紀念屈原;結婚送粽子象徵種籽;舊時趕考送以包成筆形的粽子預祝必中等等。至今江南的城鄉,在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都時興做棗粽給考生吃。

棗粽諧音為早中,若以民俗內容來分,則有生孩子做三朝的三日粽,人死身後的送孝粽,祭祀陳十四夫人的夫人粽等。而最有意義的要數端午敬老粽。

粽子宴

海派飲食文化的一代宗師杏花樓,近年來推出一席風味獨特的粽子宴,更使粽子文化的篇章抒寫得淋漓盡致。粽子宴:一菜一粽,交相輝映;一極一格,粽味各異;款款有別,精而不膩;有吃有送,情趣濃濃。粽子宴的創意,發展了中國的粽子文化,賦予和創新了禮粽情更重的文化內涵,寄託了人們對傳統的回歸和對未來的憧憬

粽子傳承和文化內涵2

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正因如此,這個節日也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內涵。記得幾年前,關於端午祝福是該說「快樂」還是「安康」,還曾引發過不小的討論。看似一個小小的言語之爭,背後其實是民眾對節日精髓、傳統面目的探尋,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端午節的文化意蘊。而這些文化意蘊中,紀念屈原是接受度最廣的。端午節在粽葉的絲絲飄香之中,浸透著家國情懷,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厚重與深刻。

人們紀念屈原,當然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他偉大的靈魂和深沉的愛國之情。我們每過一次端午,就是對這種精神的致敬與汲取,也是對我們自身精神世界的一次錘煉與雕琢。

在今天,端午節里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對於很多人來說,端午節是個小長假,但對於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客運工作者、環衛工人等許許多多奮戰在一線崗位的人來說,依然是「戰斗」的節奏。

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負重前行,才有了我們「安康」的端午節。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值得全社會感念。值此端午節之際,對他們道一聲「辛苦」,也希望他們能夠安康順遂。

當我們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時,也該思考如何讓端午節里的'這種家國情懷傳承下去。可以看到,每到端午節,各地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節日活動——誦讀《離騷》、包粽子、做香包、劃龍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構築起節日的儀式感,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漸漸地與傳統親近。而文化也在人們有意識地參與中,穿越時空、流淌到未來。

當然,要讓這種家國情懷能夠持久,除了要在形式上重現端午習俗外,更重要的是在內心深處與端午節的精神內核相共鳴。尤其是在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面臨疫情的挑戰,我們依然需要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力拚搏。而端午節所承載的這種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足以凝聚起我們持續拼搏和奮斗的磅礴力量。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傳承好發揚好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歷史交予我們的責任。當然,最好的傳承,就是讓端午節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而這離不開我們始終保持昂揚進取、求索不止的面貌與狀態。

粽子傳承和文化內涵3

1、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2、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3、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4、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

5、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6、我們的粽子原產地就是嘉興,它可以同時滿足南北咸甜差異化的口味偏好。

7、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為有名。嘉興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其中的紅豆蜜棗和八寶等口味,口感更偏細密、清甜,也適宜追求養生者。再配上新鮮的蛋黃,綿密柔潤。

粽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慶節食品,有祭祖的含義,同時還被賦予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意義。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後來南朝梁國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寫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端午節也叫做龍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因為仲夏端午的時候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即《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飛龍在天」,乃大吉大利之象,人們會在這一天祭祖。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學等內容,在傳承發展中又雜揉了多種民俗,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代表習俗。

後來由於楚國大夫屈原在端午節的時候投江而死,人們用粽子投江來紀念屈原的忠義,因此端午節吃粽子有「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和「紀念屈原」兩種含義。

⑹ 端午節所蘊含的文化或精神。

端午節所蘊含的文化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總的來說。

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並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

(6)粽子的文化精神是什麼擴展閱讀: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

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得知屈原之死哀痛異常,為防止魚兒吃屈原的身體,紛紛投以飯團。後來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並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⑺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和象徵 端午節吃粽子的文化內涵

導讀: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就要到來了,這是我國傳統節日,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端午習俗,有些地方可能會劃龍舟,戴香囊,但是不會改變的就是我們都會吃粽子,那麼你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和象徵嗎?端午節吃粽子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呢?不知道的話,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和象徵

端午節吃粽子有三種寓意,第一種寓意「光宗耀祖」,古代寓意「功名得中」;第二種紀念屈原;第三種表達對健康平安的美好希冀和嚮往。

1、寓意中舉

在古代的時候,想要出人頭地,就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並且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叫做中舉,中舉之後就可謀得一官半職,能夠取得事業上面的成就。因此在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粽子,其實有一舉高中的意思,因為粽子的「粽」和「中」諧音,所以端午節會吃粽子,尤其家裡高科考的人,一定會吃粽子。

2、光宗耀祖

在古代家庭顯赫,如果有一些政績的話,是能夠光宗耀祖的。而粽子的「粽」和光宗耀祖的「宗」是諧音,有些相似,所以希望吃了粽子以後,家族的人能夠獲得一些成就,一些名利,能夠做到光宗耀祖。所以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是品嘗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取個好兆頭,希望吃了粽子之後,能夠帶來好運,能夠有所作為,能夠光宗耀祖。

3、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當年屈原因為國家滅亡所以就投江自殺了,非常的悲壯,世人也覺得十分可惜痛心。為了能夠紀念這個偉大的詩人屈原,於是家家戶戶都用粽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兒去啃食,這樣就不會侵害屈原的屍體,保護屈原的軀體。所以端午節這天大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來紀念先人。到了今天仍舊不會忘記祖先的付出。

端午節吃粽子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就像其他傳統節日、民間習俗一樣,也是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比如端午節吃什麼,做什麼,南北各地就不盡相同。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 據傳說,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

端午節食俗中除了全國各地共享的粽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區喝雄黃酒,湖南常德、張家界等地還吃糍粑,江漢平原一帶吃黃鱔,山東、江西等地吃茶葉蛋,河北地區吃印有五種毒物花紋的五毒餅等。長江黃河以南人們包粽子都用竹葉,而北方地區多用蘆葉。這些均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飲食文化。

在端午的習俗中,消災避疫、驅邪避魔是最原始的主題和最主要的動力。例如喝雄黃酒,《白蛇傳》里有一個情節講的就是許仙聽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現出了原形。這種建立在祛毒禳災、保健康、求吉祥基礎上的節日主題,自古便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端午節習俗是人們對生命、自然、美好人格和幸福生活的歌頌和期盼。它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轉變而變化。從對辟邪驅瘟主題、捨身報國或捨身救父等高尚人格的尊崇開始,逐漸又通過各種活動(吃粽子、賽龍舟等)上升為人類與自然、社會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才得以長盛不衰。

端午節之所以特別受到民眾的喜愛,還源於人們對於民族傳統文化背景的認同。紀念屈原是端午節最鮮明的主題之一。從抗日戰爭開始,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便採取詩會的形式紀念屈原,將詩會與賽龍舟活動相呼應,更能夠體現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

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文化大融匯的今天,守住自己的身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傳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通過開展多種傳統節俗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民俗節日中,讓人們在端午這個特定的節日中回歸傳統,在與祖先的對話中,感受偉大愛國詩人高尚的品格,增強我們的民族意識與文化使命感,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延續更新。

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是集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的由來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⑻ 端午節吃粽子表達了人們怎麼的思想感情

端午節吃粽子表達了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映了民眾自古就有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端午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千萬不能認為只是粽子文化,端午節的主題從來都是愛國主義和民族認同感。

對於屈原,愛國既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行動。他對自己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感情,當國家興旺富強,則為之歡欣鼓舞;當國家出現外國仇視或侵略時,便情緒激昂,主動維護國家的名譽和主權;當國家破碎之際,他毅然決然地慷慨赴死。

(8)粽子的文化精神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1、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久遠,最初是用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甚遠。

2、「粽」字古又寫作「糉」(zong),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

閱讀全文

與粽子的文化精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