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思維方式差異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影響
1.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的差異
任何一個種族、民族或文化群體,不管其自身的文明程度怎樣,他們都擁有一個固有的文化判定模式,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為標准,去判定不同文化群的行為規范是否正確或恰當。人們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習慣性的方式當作是最好的、正確的、理所當然的處事方式和思維方式。這種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於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為,必然會削弱跨文化交際能力,妨礙跨文化交際的進行。在這里我們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差異:
1.1隱私方面的差異
隱私存在於各種不同的文化中,它是人們控制及調節與他人交往的機制。在當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隱私問題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人們的隱私觀的差異是造成交流障礙的因素之一。
中國人和西方人有著各自獨特的隱私觀念。以集體主義為主要價值取向的中國人十分崇尚群體隱私,個體隱私的意識比較薄弱。中國人往往認為個人應該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要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因此,中國人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交換一些個人隱私方面的話題可作為談話雙方迅速拉進心理距離的一種方式。相反的,以個人主義為主要價值取向的西方人則崇尚私有和個體隱私。私人時間、私人空間、私人活動領域以及私人權利都是他們要極力保護的隱私。西方人講究個人隱私,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所謂「見男士不問收入,見女士不問年齡」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1.2時間觀方面的差異
時間觀作為非語言交際要素之一,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在非語言交際各要素中,關於時間的使用,其代表的意義及產生的交際行為是最能導致交際失誤的所在。
由於中西方文化在哲學觀、歷史背景、社會模式等諸多方面千差萬別,其對時間的觀念和態度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時間取向模式。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做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並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後方可進行。如果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是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西方人視為擾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地按照計劃進行。在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也無需鄭重其事地徵得同意。
1.3禮儀方面的差異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文化傳統不同,使得世界上不同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西方之間就存在著不同的禮儀文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謙虛之詞就應運而生。而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出高興與感謝。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表示接受。正是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夠誠實。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那樣做不僅是否定了自己,也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中國式的謙虛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1.4餐飲方面的差異
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能夠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俱全。所以在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講求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不會下過大的工夫,而更講究其營養搭配,注重菜的內在質量。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這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也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則需要與家庭成員共同圍坐桌邊進餐。由此便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中國人更喜歡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方式,讓其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會習慣性地講幾句「多多包涵」之類的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中國人在飯桌上的這種熱情好客經常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西方人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其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
⑵ 什麼是跨文化跨文化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跨文化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是因為缺乏溝通和交流。如果兩種文化之間能夠及時的相互交流,就能一起融合和發展,從而減小文化隔閡和文化沖突。
⑶ 什麼叫做跨文化管理其主要特徵是什麼
跨文化管理又稱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在全球化經營中,對子公司所在國的文化採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條件下克服任何異質文化的沖突,並據以創造出企業獨特的文化,從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過程。
跨文化管理的關鍵是對人的管理,要實行全員的跨文化管理。一方面,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而這種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於企業所有成員之中,通過企業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才能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則跨文化管理將會流於形式。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經營企業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
因此全球化經營企業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須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同時還要加強對企業所有成員的文化管理,從而使全球化經營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3)跨文化問題反映了什麼擴展閱讀:
跨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
1、文化體系的差異
中西文化從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其文化形成的背景、民族的構成、價值觀念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別。西方國家,例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復雜的種族構成使其不具有大同的民族文化;而中國是有著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整個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具有重視倫理道德、追求和諧、重視整體等民族文化特點。
2、組織管理上的差異
組織管理涉及到一個企業內部的運作管理方式,包括企業的制度設立、組織內部溝通、人力資源的配置等等。這些內部的實施方式對於整體企業的運作是關鍵環節。因此當組織管理方式上出現問題,必然會造成企業的整體效益。
從組織溝通方面來說,跨文化企業所面臨的文化氛圍不再是單一的文化模式,來自不同文化的管理者和員工共同合作經營,其不同的背景文化以及企業當前環境文化等多種文化模式之間時常發生碰撞。
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標准、行為模式等,因為超越了它們賴以形成的文化土壤也會不時發生沖突,所有這些都會對不同層次的組織行為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⑷ 什麼是跨文化理解
文化首先是價值論、本體論的問題,文化之間的理解也就自然是價值論、本體論的問題了。跨文化的理解不是主體對客體的理解,而是主體之間的理解,不是主體性,而是主體間性。如果把不同的異文化看成是認識的對象、認識的客體,就意味著主體對客體可以任意地處置,客體成為被研究、被注視、被處置、被奴役的對象,這里有不平等的意味。殖民主義時期殖民者對土著文化採用的就是這種態度。跨文化理解應該將異文化看成是與自己平等的主體,他們之間是平等的對話。而且這種理解並不追求主體與客體的同一性,而是仍然以承認差異性為前提的。也就是說這樣的理解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我們閱讀理解一部小說一樣。跨文化理解都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這一點很顯然,可是僅僅講不同還不行,還得講相同。正是不同之中有相同,差異性與相同性並存,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才是可能的。用於回答跨文化理解的問題,就是文化的差異性與共同性的統一。
⑸ 跨文化差異有哪些問題
要說起文化的差異,我覺得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里,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亂,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就是向牛挑戰,紅色可以激怒鬥牛,所以,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里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覺得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
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西方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
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就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好後不亂」,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有些時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利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在西方,兒女成人後,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觀念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國人娶了中國老婆後才感嘆:「以前,我以為中國人比美國人聰明,現在我才知道, 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美國的家長從不幫助孩子輔導功課,他們認為:如果家長是老師,那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如果孩子做作業出了錯,他們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會讓孩子再思考,他們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 他們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從來不打擊孩子,不說小孩怎麼笨,總是不斷地誇獎.他們也不會讓孩子犧牲周末玩耍的時間去學習。中國的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孩子的成績更是自家的事,別人管不著。
中國的教育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在當今競爭如此無情激烈的世界裡,唯有強者方能出成就。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塑造一個真實的孩子,總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你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讓一個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中國一再強調自己的基礎教育有多麼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永遠都處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們中國人天天都用的電腦,其中的電腦晶元和裡面運行的大大小小軟體,有多少不是美國人搞出來的?
跨文化講首先要了解對方的文化理念和中國文化的差異,用他們的文化理念跟他們交流,會被對方認為收到重視和尊重,如果上升到技巧可以用誠信理念或中國的本土或特色理念或方式讓對方感到舒服的新奇,對方通常會知道你很重視他,很尊重他,這樣接下來的業務也有了滑潤的開端
⑹ 跨文化交際的潛在問題是什麼
最主要的問題是語言溝通方面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樣會使得文化交流有障礙,這需要很廣的知識才能做好這樣的文化交際。
之後,當雙方的語言能力都很好的時候,好像就沒有障礙了,而這其實是我們的一種誤解。研究之中發現,並不是英語好就能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過去所說的溝通僅僅是會表達。所以搞外語的人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成中文叫「跨文化交際」。交際,就意味著用語言進行表達。
交際雙方必須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異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既是指不同文化圈之間的差異,也是指同一文化圈內部亞文化之間的差異。不過立足對外漢語專業,文化差異主要指不同文化圈之間的差異,尤其是中國和歐美國家的文化差異。
因為從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情形來看,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交際失誤,容易引起沖突的主要是中國和歐美國家的人際交往。中國同亞洲地區國家,如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人際交往,雖然也有文化差異的一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跨文化交際
⑺ 跨文化溝通這門課有什麼實際意義
實際意義:跨文化溝通是跨文化管理跨的重中之重。文化管理是現代企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卓有成效的溝通是跨文化企業管理的出發點。跨文化溝通這門課提供了解讀陌生文化的方法,並把對文化的理解與對具體的跨文化溝通問題的分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跨文化溝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發生的溝通行為。因為地域不同、種族不同等因素導致文化差異,因此,跨文化溝通可能發生在國際間,也能發生在不同的文化群體之間。
(7)跨文化問題反映了什麼擴展閱讀
跨文化溝通的概念來由
跨文化溝通概念的來由,源於經濟的全球化,國際間的交流首先是文化的交流。所有的國際政治外交、企業國際化經營、民間文化交流與融合,都需要面對文化的普遍性與多樣性,研究不同對象的特徵,從而獲得交流的效果。
因為文化差異的存在,新進入的人群,在適應中往往還會遭遇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如今很多政府機構與企業組織就積極研究跨文化溝通。
在以往的國際政治外交活動中,出現過很多受歡迎的領導人夫人,很多積極的「夫人外交」的案例,其根本原因是除了女性的和善角色以外,一般比較了解對方的文化特色,而且交流的民間風格,導致很多積極的效應。
在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中,也有一些失敗的案例,比如被寫入哈佛MBA案例庫的迪斯尼樂園在法國投資失敗,就是源於母國文化中心主義,或者「自我參照檢查」(SRC)。
即便是同在中國,不同省份,語言可能不同;南方北方也有氣候差異、飲食差異,交流中會遇到個性差異,也會出現「水土不服」的說法,其實就是跨文化溝通中的適應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跨文化溝通
⑻ 跨文化差異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俗話說:「十里不同鄉,百里不同」!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行業都有不同的文化。每個單位也都有自己的文化。
「文化」是當今社會科學領域運用最廣泛同時又是最難以准確定義的一個學術名詞。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第一次給文化下了明確定義:「文化是一個綜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們掌握的其他能力和養成的習慣。」
當一個人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環境時,避免不了現跨界文化的溝通問題。
如果不了解當地的文化,除了鬧出笑話,更多的是發生跨文化的沖突。沖突原因很多,但觀念習俗沖突居多。觀念習俗包括群體觀、權力觀、時間觀和風俗習慣。
⑼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徵,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
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意義:
1、發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義。共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味他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同文化歸屬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溝通,往往是由於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溝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他人的價值觀,缺乏共同的背景。
2、發展雙向溝通,溝通是一個循環的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信息發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溝通實際上就是信息的編碼、解碼和診釋的過程。
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診釋從另一種文化中傳來的信息時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加以理解,從而導致對對方信息理解的不準確,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3、幫助了解自己,就是要識別那些我們大家都具有的態度、意見和傾向性的簡單行為,這些態度不僅幫助決定我們說什麼、怎麼說,也有助於決定我們聽取別人說什麼。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先入為主,是引起跨文化溝通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也是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根源。
(9)跨文化問題反映了什麼擴展閱讀:
跨文化交際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是語言符號的交際,也可以是非語言符號的交際,如商品、畫報、實物、影像、演出到其他物化形式符號的交際;可以是現場的雙向交際,也可以是通過媒介的單向交際,如電視、廣播、報刊、廣告等傳播方式的交際。
可以是口語交際,也可以是書面交際,如信函、公文等的來往。從對外漢語專業來看,我們著眼的主要是實時的口語交際,即雙方面對面的交談。此外也包括伴隨口語交際而可能發生的書面語交際,即文字傳播方式的交際。
⑽ 如何解釋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沖突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當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放眼今天的世界,「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成不可抗拒的趨勢,其浪潮洶涌澎湃,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群統統捲入其中。跨文化交際正在成為越來越普遍的日常現實。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對於加深我們對西方社會的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而文化之間的差異往往會給交際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難與問題,誤解、困惑、矛盾甚至沖突也因此而時時發生。
一.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主要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 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2. 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並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後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能理解。
3. 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4. 飲食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西方人比較隨意,吃飯的時候,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通常會舉杯祝福,但幾乎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
5. 教育理念的沖突
中國人比較注重孩子的學習效果,尤其是文化知識的掌握,而西方人卻看重孩子學習的過程,認為孩子只要嘗試了,結果怎麼樣關系不大。中國人習慣對孩子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歷中的每件事都進行干預,使其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規劃線路來發展。西方人非常重視孩子的自由發展、獨立精神與人本化教育,中國的家長傾向於以大人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同樣作為父母,西方人始終是用平等、尊重的心態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往。他們盡可能地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自然成長。
6. 個人價值取項的沖突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推崇無私奉獻與團隊精神,中國人普遍認為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與獨立意識很強,喜歡隨心所欲、獨立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例如:公司如果有一個緊急任務需要加班完成,中國人肯定是二話不說哪怕是通宵加班也要完成,而西方人會對此表示強烈抗議或拒絕,認為公司這樣的安排很無理,侵佔了他個人的休息時間。
7. 行為規范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在西方人看來,與人交流時,應該注視對方的眼神,保持眼神的交流意味著對彼此的尊重以及對談話內容的專注。但是中國人好像並不太習慣說話時看著別人的眼睛,也不習慣於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8. 非語言交際方面(如:身勢語言和空間語言)
在西方一些國家中,朋友見面習慣用擁抱或親吻來表示見到對方的激動之情,而中國人通常比較含蓄,僅僅用握手來表示。中國人看到年輕的父母帶著可愛的孩子時,總是願意撫摸孩子表示喜歡,而做父母的也為自己的孩子被人喜歡而驕傲。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對此比較反感,他們不願意讓他人撫摸自己的孩子。
二、如何培養日常生活中跨文化交際能力
1.提高跨文化意識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要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尊重對方文化,承認其合理性,以平等、友好的態度對待對方文化,並學會相互間理解對方文化與母語間的文化差異,逐漸適應並接受這種差異,學會將母語文化融入對方文化中,將對方文化融入母語文化中。為達到這一交際目的,應該積極地參與到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建立相互間的信任感、採取改變自我的態度,努力學習對方文化,努力適應對方文化,避免自我文化的優越感。在接受對方文化的同時,要努力排除母語語言文化的干擾,學會理解和接受對方文化的交際原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學會將詞語置於目的語文化環境和實際交際環境中理解其文化涵義和交際價值,注意進行目的語和母語詞語的語言概念意義的對比。不僅要正確了解所學詞語的語言意義,還要正確理解其文化涵義,學會在實際交際中正確、得體地運用所學的詞語。 因此,中西方各國間在交流中由於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間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誤區,又通過相互承認、理解對方文化並相互吸收對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來文化,使各國間逐漸形成多元文化,以達到相互間的融合。
2、掌握西方文化背景知識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如:國家概況、日常生活、個人交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注意母語與所學語言文化之間存在的不同點,通過對比的形式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找出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避免無意識地用母語的思維方式或觀念套用目的語。注意區別母語與目的語在日常生活、詞彙表達、身勢語言、空間語言、時間語言以及觀念、信仰、道德准則、行為規范等諸方面的差異。培養對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避免出現交際誤區,便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成為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