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具體分析文化繁榮受哪些因素制約
1、計劃體制與市場方式的矛盾阻礙了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從體制和制度因素來看,我國文化產業落後於經濟發展的一大原因是在文化領域還沒有打破計劃體制的藩籬,市場的運作方式被計劃之手嚴重束縛住了。多年來,我國也在文化領域進行改革但由於文化部門的制度改革和產業改革相對封閉,往往是在行業和部門內翻來覆去,自我修補,因此,很難走出開創性的大思路。同國內成熟的經濟行業和高科技行業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在總體決策、產業管理的人才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的引進上,都存在著很大差距,缺乏成熟的經濟行業中所擁有的強大的職業經理人團隊。
相應地,同國內經濟和高科技行業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在管理體制、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經濟運作方式、先進技術應用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距。這個問題在西方各國以及日本、韓國都不構成問題,它們的市場化程度較高,行業准入的門檻相對較低,一旦推出富於誘惑力的投資和發展戰略,就會吸引一大批投資夥伴,並建立一支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但在中國,由於文化長期以來都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比較敏感,因此其開放的風險比經濟領域要大,改革也就相對更謹慎。
2、政府過多介入文化產業的運作實際上是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政府過多介入問題其實與第一個問題有關。計劃體制的背後實際上是政府以有形之手來推動甚至主導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文化產業特別是其中的創意產業是最需要發揮個人的獨特創造性的。以融資為例,大量實踐證明,發展文化產業,要高度重視金融杠桿的作用,充分發揮資本運作對於產業增長的推動作用,尤其要通過各種因地制宜的有效手段,推動大批中小企業轉軌,進入文化產業的創業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但由於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要用大量的資金,而且風險比較高,企業特別是私人企業一般在初期承擔不了高額的創意投入,有些企業盡管可以投入,但考慮到風險因素,也不願意投入。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初級階段,必須有大量的政府投入,這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是有好處的。盡管如此,政府投入文化產業的時間不應該太長,因為太長就會形成壟斷,而且不公平,導致低效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太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是唯一的投入主體,而且政府幾乎壟斷了所有的文化產業的資源。當然,這與我們長期過分看重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而輕視文化的服務和娛樂功能有關,這使得政府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規制十分嚴格,進入門檻很高,從而導致民間資本的進入受到很大限制。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文化產業領域內,還無法公平地分享文化資源,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很不充分,不像在物質生產領域,由於政府的規制並不嚴格,政府和大量民間資本的進入,使得物質產業中的競爭非常充分,資源的配置相對合理和高效。
3、創意人才的缺乏創意人才的缺乏特別是將內容通過產業化方式轉化成市場需求的創意人才的不足,也嚴重影響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除了要有好的政策和機制外,關鍵還在於人。目前文化創意產業最缺兩類人才:一是內容創意人才,
二是將內容產業化和市場化的人才。沒有內容,創意免談,所以首先要有內容創意人才。內容創意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原創;第二是創新。但在有了內容創意後,還必須把內容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可能,將文化創意與科技有機而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市場需求的內容,這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目前,人才市場中,擁有創意的人才不少,可絕大多數都沒有落到實處,更沒有形成市場化、產業化。究其原因,主要是那些創意不切合實際。創意要面對市場,關鍵在於它必須擁有能將無形變有形的經理人。
㈡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急要
1.社會制度更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 2.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的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
㈢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很多,總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滯後性。 國有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時,許多企業十分重視自身組織結構的轉變,汲取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改變了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科層管理體制,大部分企業採取的扁平化管理體制,首席執行官、執行總裁、董事長、總經理、事業部等領導體制迅速構建,對促進領導作風的改變、保證科學決策和政令暢通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實際管理中卻暴露出新舊體制轉換中的沖擊與碰撞。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滯後,沒有根本上從″以制度為本″轉變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上來。許多人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習慣於過去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從管理原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甚至在管理跨度和管理縱深上還明顯帶有不適應的狀況。有些部門和個人經驗主義、形式主義、事務主義的傾向依然存在;無章可循,有章不循等隨意性管理也較為嚴重。 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重形式輕內容,重表面輕實質,重口號輕落實所造成的局面,使企業的總體戰略和模式在運作中走樣,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凝聚力和誠信度。 (二)人員素質的反差性。 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人的素質的競爭,這一道理已成為許多企業的共識,但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當前,一些領導幹部、管理幹部和員工對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在思想素質、專業技能、科學文化知識、技術水平、心理狀態、社會交際等各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距,有的差距還十分明顯。 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有主客觀兩個方面。客觀上是企業尚沒有健全和完善的培訓教育機制。主觀上的原因則是主要方面。一些人隨著地位的提高沒有及時地學習;一些人隨著改革調整中機構的自然升格,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沒有質的改變;一些人則是長期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只注意對上級領導和具體事務的應付,並沒有著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些人滿足於尚能完成基本任務而缺少較高的責任心,等等。因此,人員素質與職務、崗位的反差使工作缺乏創造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容易產生滿足現狀,因循守舊,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狀況,嚴重地影響著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 (三)現代意識缺位性。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員工對轉變觀念、勇於創新的重要性的認識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執行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還缺乏主觀能動性,一些幹部和員工停留在上級抓一抓,下邊動一動的狀態。特別是在形象意識、公眾意識、溝通意識、互惠意識、信譽意識、戰略意識、科學意識和創新意識等現代意識上,只知其然,不只其所以然;只停留在口頭上而缺乏實踐性。更不要說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實質、理論意義、戰略地位和指導意義的深刻理解了。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一些人主觀上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改造的淡化與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和自身的脆弱;激勵中對物質和金錢的強化與偏頗;管理中的懲罰多於獎勵;經營中的風險尚未真正傳遞到每一個人,致使工作缺乏前瞻性、預見性和先進性。 (四)員工行為的習慣性。 企業體制發生變革以後,廣大員工開始逐步接受新的管理機制。但是,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當前,部分員工中還存在著幾個帶有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的傾向性的問題。 一是「鐵飯碗」意識衍生出的僱傭行為。「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還在部分員工中存在,分配製度中實際存在的大鍋飯的弊端還沒有徹底根除,給中國錢就干中國活的現象比較普遍。 二是官商作風滋生出的惰性行為。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等客上門,得過且過的傾向依然存在。 三是從眾意識衍化出的散漫行為。不冒尖、不搶先;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滿腹牢騷。 個別管理幹部對上報喜不報憂、對下和事佬;有問題推上怨下、有成績誇誇其談;不願負責、不敢負責的現象較為嚴重地阻隔了領導與群眾的聯系。 這些思想和行為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格格不入的,是與中新公司騰飛計劃極不適應的
㈣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條件:
文化創意產業首先是在發達國家發展起來的,例如英國、美國、日本等。該產業之所以在這些國家率先發展起來決非偶然,更不是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推動。縱觀發達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總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些必備條件。
1、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而非悠久的文化歷史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
文化歷史≠文化創意產業。世界上擁有最長文明歷史的國家都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國家。在歐洲,英國而不是義大利和希臘成為文化創意產品最大的出口國。文化資源貧乏的美國卻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產品輸出國。可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根本的要素是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實力,因為文化遺產具有世界性,而科學技術卻具有壟斷性。
2、科學技術水平,特別是電腦、數字通訊技術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撐要素
3、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和融合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途徑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創意產品都出自這樣一些產業聚集地和跨國公司,如美國迪斯尼的動漫、法國米蘭的時裝設計和印度寶萊塢的電影等。
4、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保障
一項創意從構思、開發、製作、銷售到最終為消費者所接受,這個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涉及相關知識產權的運用。在知識產權法律保障不健全的地區,很難確保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5、本國居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經濟基礎
文化產品屬於高收入彈性的消費品,因此一個國家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偏好決定了一項文化產品是否具有市場潛力。聯合國教科文的數據顯示,國民收入與文化產品的消費量有密切的正相關關系,與這些國家文化產業競爭力也是正相關關系。
知識延伸:
中國還不具備全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條件,但在經濟發達地區可有條件開展 中國雖然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但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卻十分薄弱。這主要體現在與經濟總體實力相一致的科技發展水平依然落後、企業規模化生產程度不高、缺乏知名的文化產品品牌、知識產權保護薄弱、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需求還有待提高。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產業的發展應當視本地區的情況而定,因為文化創意產業並非如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屬於高利潤、低成本、低風險的產業。特別是在中國的文化消費市場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在全國范圍內大力開展文化創意產業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政府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時更應當認真論證發展該產業應具備的條件,以防止「潮湧現象」所帶來的低水平重復生產。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的發達地區可以有條件地開展,但應當讓市場起主導作用。每個地區根據當地所具有的優勢集中力量發展一兩個有特色的行業,形成產業集群並注意培養知名的文化品牌。在此過程中政府應當做的是建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法治環境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使文化創意產業在良好的法治環境中健康發展。
㈤ 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對個人來說,就是受教育程度以及周圍的各種客觀因素
而對一個集體,一個國家而言,文化的發展在於國家政府的政策
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對科技的鼓勵,以及對人才的待遇等方面
這才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㈥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根本因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重要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㈦ 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政治環境,經濟實力,技術水平,社會風氣。
內部因素:自身實力,自身活力,自身發展方向。
㈧ 中國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發展進程中的特點有哪些
目前我國對於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全局性分析相當缺乏,為數不多的研究都基於某個特定城市的個案(如北京、上海、深圳),採取定性的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因。
中國國土面積廣大,與國外城市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差異明顯。國外已有理論提出的人才、技術、寬容程度、政策和基礎設施,這5因素是否都是影響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如果是,它們的重要程度如何排序? 如果不是,現階段究竟是哪些因素起最主要的作用? 本文試圖在充分考慮31個省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空間相互作用下,通過空間自相關指數Moran』s I判斷空間集聚和空間溢出效應的影響程度,並對我國省域尺度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基於空間計量的實證研究,從而進一步回答以上問題。
國外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有哪些
進入21世紀,作為朝陽行業的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仍然以年均8.7%的增幅高速成長,成為保持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一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的國家增長的速度更快。2010年,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年增長速度達14% ,英國則為12%。而日本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動漫產品收入已經超過過50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對美國鋼鐵出口收入的4倍。
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樣迅猛。2013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與GDP的比值為3.63%。作為新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受到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據統計,國家已命名的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園區廣泛分布於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伴隨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引人注目的崛起,它吸引了學術界高度的關注。究竟什麼因素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這一問題上,國內外學者掀起一股研究熱潮。2002年,美國區域經濟學家Florida(佛羅里達)吸取前人研究基礎,通過對美國人口過百萬的124個城市的統計數據分析,提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受三個關鍵因素的影響:人才( Talent) 、技術( Technology)和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Tolerance),而人才因素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最為重要。該研究結論被命名為「3T」理論 ,並被國內外學術界廣泛接受和運用於後續研究中。
而另外一些學者在對歐洲、南美洲、亞洲多個城市開展深入的案例研究基礎後,指出政府的政策、城市便利的基礎和配套設施,這2個因素亦是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一部分的學者認為政策支持或者政府功能在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力度越來越強,他指出,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政府政策指導創意經濟發展,由政府予以政策性引導和調整,為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而另一部分的學者研究則強調,文化創意產業需要配套設施和輔助機構的支持,如密集的交通和通訊網路、教育和培訓、金融機構、專門商業服務、零售業、觀眾、研究機構等,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積極推動。
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分布特徵描述
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遵循一定的空間分布模式。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大體呈現從東、中、西依次梯度下降的趨勢。東部和部分中部省份發展水平較高,西部、西北部地區相對落後,整體上趨於集聚化發展。2009年,以廣州市、深圳市為核心的珠三角、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
同時,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空間上已初步形成六大特色鮮明的區域:
第一,以文藝演出、廣播、影視、古玩藝術品交易等為優勢行業的首都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二,以工業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廣告策劃等為優勢行業,以上海為龍頭城市,帶動杭州、蘇州、南京的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三,以廣告、影視、印刷、動漫等行業為特色產業,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四,以影視、旅遊、服裝等行業為特色,以昆明、麗江和三亞為代表的滇海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五,以網路動漫遊戲等產業為優勢,以重慶、成都、西安為代表的川陝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六,以電視廣播、新聞出版為優勢產業,以湖南長沙為代表的中部文化創意產業區。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
通過相關分析人才、技術、寬容、政策以及基礎設施5個因素產出系數分別約為0.198、0.262、0.218、0.009、0.148,這首先表明這5個因素對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都有正向影響。而技術、寬容、人才是影響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前3位的關鍵性原因。
影響因素之技術
技術的產出系數為0.262,排名第一,素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因。
這表明當前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技術的推動。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技術創新能力逐步提升、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中國吸引大量的FDI、並快速融入全球生產網路,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對中國的轉移快捷而頻繁。技術的進步,正極大程度改變傳統的產業組織模式、經濟運行模式和人們思維模式,對創意產業發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縱觀時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影視傳媒、動漫、網路游戲、工業設計等產業,它們無不與技術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發展息息相關。
技術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促使文化創意產業組織模式的變革。數字化技術正以令人觀止的速度滲透到創意產業的各個子行業,使傳統的動漫、電影、廣播、工業設計、繪圖等產業紛紛邁向數字化新階段。同時,數字化技術又在不斷創造新的創意產業,如網路游戲、MP3 數字音樂產業等以創意為內容的數字產品層出不窮。
第二,技術加大了創意產品的個性化。文化創意產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在於差異化和個性化,而信息技術的推進能為創意產品的差異性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尤其是那些涉及三維造型、圖像和影像等多媒體文件的創意產業都需要藉助計算機和網路進行個性化製作、設計和復制傳播,從而能更高效地服務於差異化群體。
第三,技術進步大大降低了創意產品的生產成本。網上製作、出版、傳播的影視劇、電子圖書產品正成為傳統的音像製品、紙質圖書報刊的替代。技術不僅革新了出版、音像等創意產品的製作工藝,提高了產品的傳播效率,還將製作和銷售融為一體,而且直接降低了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經營成本。由此可見,技術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是顯而易見的。
影響因素之寬容
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產出系數0.218,在現階段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推動排名第二。
創意產業易於集聚在開放度高、容忍度高、進入障礙低、文化多樣化、非穩定大、人口集中、公共服務完善的區域。
首先,區域中文化越多元,對各類新事物、新信息、新想法的接納程度越高,創意涌現的速度越快。其次,區域越開放,外來人才進入的門檻越低,越能促進人才流動和競爭;最後,區域越包容,人們之間的關系越鬆散、自由、靈活、無拘無束,從而強化創意階層的自我身份認同,使其超越種族、性別、年齡、性導向和階級地位,發掘和激發創意力。
今天,改革開放的推進,加強了我國區域之間、各區域與國外地區的交流,使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省份形成了更加寬松的社會文化氛圍。思想開放、兼容並蓄、容忍異見、機會平等的寬容環境能吸引、留住並培養大量的創意人才,鼓勵他們自由思想、自由試驗、自由創業,從而對促進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影響因素之人才
人才產出系數為0.198,人才作為創意承載的主體,是除技術、寬容以外,影響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其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排名不是第一,而是第三。這一結論與國外相關研究有所差別。如美國區域經濟學家Florida認為,人才是影響美國創意產業發展第一位的因素。造成此研究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真正規模化發展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在很多區域,創意人才短缺的情況普遍存在,創意階層正處於培育和積累過程之中,因此創意人才效應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例如,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北京僅次於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型產業。可是,即使在創意人才供給相對豐沛的北京,也並沒有真正形成規模化的創意階層。北京的創意人才在很多領域呈現短缺狀態,數量、質量遠遠不及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都市。從發達國家實踐和理論研究來看,創意階層的真正崛起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原動力。因為,人腦才是創意產生的真正源泉,如果沒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專門人才,機器、設備、網路等都只能是一堆冰冷的軀殼,只有人腦才能把它們合理地利用起來,並把文化、社會、經濟以及科技有機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並且創造出適合市場需求的內容產品和服務。
影響因素之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產出系數將近0.148,在5個影響因素中,該產出系數排在技術、寬容、人才三個影響因素之後,但影響並不是很顯著,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創意人才的缺乏影響了基礎設施作用的發揮。因為,缺乏創意的核心——創意人才,再好的基礎設施也只是缺乏靈魂的冰冷的空間外殼。這也進一步表明,在當前的中國,即使各級政府都在全方位投入巨資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如果缺乏創意人才,沒有區域軟環境大幅度改善,並不能有效推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影響因素之政策
政策的產出系數為0.009,對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力微乎其微。這說明,區域單一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投資興建創意園區、提供創意產業優惠政策,無法有效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中國有29個省域政府明確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創意產業園四處開花,但大部分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依然發展乏力的現象。
㈨ 文化產業在中國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文化產業在我國興起的原因
文化產業在我國的興起既有經濟發展的原因,又是體制變革的結果;既受到科學技術革命的內在推動,又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所裹脅。文化產業是一個集中代表了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全球性趨勢的新興產業,在我國的興起有其必然性。
(一)收入需求結構的變化刺激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興起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產業結構開始出現重大調整的突出特徵。它同時也是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所推動的。
根據權威部門研究,改革開放20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由此導致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1978年,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是184元,到1998年上升到2972元,增長了近4 倍,每年的平均增幅達到7% 。而且,進入90年代以後,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降到了50%以下,說明我國居民從總體上告別了溫飽,進入了小康。其中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到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開始走進了富裕時代。 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甚至超過了4000美元,開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居民消費結構中用於文化教育消費的部分越來越大,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據專家研究,自1981年至1997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演變經過了以生存資料數量擴張為主的"粗放型消費"階段,到生活消費需求穩定、家庭新興耐用消費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的"集約型消費"階段,最後進入發展、享受資料快速增長,更加註重消費質量的"舒展型消費"階段。第一階段以吃穿類消費為主,佔到總消費的3/4,第二階段中吃穿類支出開始下降,第三階段生活必需品支出繼續穩步下降,而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全面上升和遞增,娛樂文教支出首次超過用品類支出,將我國居民消費次序從"吃、穿、用"改變為"吃、穿、娛樂文教"。相當一部分居民群體的消費重心開始向教育、科技、旅遊及精神產品消費等領域移動。
因此,國民經濟九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開始越過專家們所說的人均收入的門檻,開始顯示出消費的"脫物"傾向。發達國家的某些消費趨勢在我國也已出現,文化類消費需求在整個居民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的決定性上升,以及文化消費品市場需求總量規模的急劇擴大,成為我國文化產業興起的重要內在動因。
(二)科學技術革命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技術創新通常被認為對產業結構變化具有重大影響,這一點也充分表現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
自90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我國的數字化信息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為耀眼的增長點。我國信息產業和電信業迅速從傳統的基礎設施領域脫穎而出,進入一個有線通訊和無線通訊、傳統電訊和計算機網路、電信產業和新聞媒體、金融服務的大規模"產業彌合"時期,成長為我國國民經濟最大的綜合性支柱產業。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提升運動為大批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新興產業群的生長提供了新的技術基礎,並反過來對一些傳統文化產業領域產生了延伸影響。近年來,信息技術產業和電信業在我國的超前發展,在我國的文化產業中造成了最為引人注目的產業關聯效應。如果對近年來我國產業界熱點問題進行一番檢視,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對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產業發展和投資熱點的關注,無不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這個大主題相關。1999年是"網路熱";2000年,信息化突入傳媒領域,引發"傳媒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部門迅速"觸網",出現了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大匯流"的壯觀景象。
可以說,新技術革命與文化需求形成了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兩輪。新興產業向需求強勁且技術進步的領域,尤其是負載著高密度文化內容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已經直接導致了新興文化產業群的急劇膨脹,並迅速改變著我國傳統第三產業的格局。中國經濟結構的持續、健康發展的現代圖景已經顯現。
(三)新一輪全球化浪潮拉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無論是需求結構變化還是產業結構變化,都已經被證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國際性的普遍趨勢,但是這種普遍趨勢對於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卻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由於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現代化的進程,從整體上進入了"後工業化"發展階段,在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日益一體化的當代,就在總的發展趨勢上為後發國家"設定"了發展道路。在信息技術產業與文化產業相關的領域,這一點表現得特別明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是新一輪全球化浪潮拉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近十幾年來,美國因率先完成了向"知識經濟"的重大轉型,一直引領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的進程。到了90年代末,這個發展進程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有兩件事值得載入歷史。第一件事是"北美行業分類系統"的發布。該系統將信息產業重新定義為"將信息轉變為商品"的行業,不但包括軟體、資料庫、各種無線通信服務和在線信息服務,還包括了傳統的報紙、書刊、電影和音像產品的出版,而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等的生產將不再包括在內,被劃為製造業下的一個分支。這一重新定義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信息與文化產品從一般的貨物生產和服務行業中區分出來。第二件事是美國的消費類視聽技術文化產品出口達到600億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業的位置,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這兩件事情標志著,美國已經完成了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再一次搶佔了國際性產業升級運動的制高點,國際經濟關系的不對稱格局再一次形成。
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國際格局中,信息與文化產業是發達國家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而大量未開發的文化遺產與巨大而增長迅速的居民文化消費能力是不發達國家最具吸引力的資源。不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廉價出口物質資源,高價進口製造成品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系歷史後,又可能經歷廉價出口文化資源,高價進口文化產品的新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系。
我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發展趨勢,並在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在制訂我國當前傳媒體制改革的政策時充分考慮了這個大背景。加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加速發展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相關的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業,已經成為我國深化改革、應對入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戰略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只有奮起迎接挑戰,認清國際上文化產業迅速崛起的現實,迅速制定我國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迎頭切入世界經濟的前沿,積極參與新一輪國際分工,才能在當代國際經貿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改革啟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表現出制度性啟動的特點。20多年的持續經濟增長、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全球化浪潮的拉動,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積蓄了大量"動能",形成了一定的"位勢",這時制度創新和改革的深化,就會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打開"閘門",令其匯入國民經濟發展的洪流。
以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發展趨勢。根據對各國傳媒體制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我們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信息業之間傳統的行業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傳媒手段匯流的制度創新,目前正在進入針對傳媒內容的制度創新時期。隨著世界各國紛紛拆除其自身的傳媒行業壁壘,以及國家間的關稅壁壘,一個超越民族國家的文化內容市場正在形成;信息產業的全球化已經成為現實,文化產業的全球化趨勢正在凸現。如何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各國發展戰略制定人員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刻而廣泛。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轉變勢必要擴展、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國實施國民經濟八五和九五計劃,營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環境和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基本格局形成的同時,對原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已經啟動,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逐步地放開了文化市場,減少了國家的財政補貼,改善了文化事業單位的條件,豐富和活躍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增加了國家的稅收,促進了精神文明的建設。
文化部所屬文藝院團的體制改革早已在進行,極大地活躍了我國的演出市場;旅遊管理體制的改革也對於我國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臨近加入WTO,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報刊業"治散"、"治亂"和行業歸口管理改革啟動了文化產業的宏觀產業結構調整,組建"報業集團"、"出版集團"、"廣播影視集團"則開始了文化產業的微觀產業組織創新。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波瀾壯闊,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