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方法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一)倡導茶為國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茶導和”的社會功能。茶是現代社會三大飲料之一,更適合中國人的品飲習慣,而且有利於營造平和的社會氛圍。茶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在社會各界中普及茶文化,可以在學校中傳授茶藝,可以在市民中舉辦茶文化講座,可以在傳媒中介紹茶文化知識——特別是飲茶有利健康的知識,可以開辦茶職業學校,培養專職的茶藝師。
(二)在城市中,把茶館業打造成為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能提高人們生活情趣、促進社會和諧的現代服務業。茶館也可以同文化產業結合起來,使愛茶人不僅能夠在茶館中品嘗到不同風味的茗飲,而且在飲茶的過程中,能欣賞高品位的書畫帳醯鎏芴找鼻椴俚囊衾盅葑啵鼓芸吹接械胤教厴奈囊昭莩觥
(三)在名茶產地建設茶文化村。杭州梅家塢已成為世界聞名的茶文化村。在梅家塢不但出產龍井茶,而且有十分清幽的生態環境。來自世界各地的愛茶人,不僅可以在梅家塢買到龍井茶,而且可以在那裡飲茶、休閑。全國各地出產名茶、有條件建成茶文化村的地方不可勝數,但往往沒有便捷的對外交通,沒有整潔的村莊環境。文化內涵沒有充分挖掘,知名度也沒有那麼高。這正是茶文化工作者可以與當地政府共同努力的地方。
(四)保護茶文化遺址,打造一批茶文化旅遊區。《茶經》問世一千二百多年來,凡是名茶產地,都有了自己的文化沉積,留下了十分珍貴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當代茶人的責任是取得政府的支持,保護好這些遺產,努力恢復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文化建築,使之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㈡ 如何傳承與發展茶文化
中國茶和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以至延綿元、明、清。唐宋時,茶成了「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之物,儒釋道,官商民都飲茶。特別是陸羽《茶經》問世,使茶從所有植物中脫穎而出,被賦予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特性,標志著中國茶和茶文化走向輝煌。
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和茶為國飲,以茶惠民、茶和天下的目標,就是要在全中國形成「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的目標共識。當今中國,國運昌盛,萬業興隆,正是「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的大好時機。作為中國茶人和中國茶界應當「統一認識,團結合作;傳承創新,開拓進取;勇於擔當,盛世興茶」。所以,要盛世興茶,就要傳承文明,蓄勢而發,乘勢而上。首先是推動「茶為國飲,以茶惠民,茶和天下」,弘揚「清、敬、和、美」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使茶為國飲成為一種制度,大力提高國民人均茶消費水平。要以茶和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等活動為載體,弘揚茶文化,普及茶知識,不斷營造「科學飲茶,健康飲茶」和「喝對茶,喝好茶,會懂茶,會泡茶,會品茶」的良好氛圍,讓飲茶品茗成為人之需,民之俗,市之風。努力辦好茶館、茶飲、茶店等茶業服務業,為養心健身、社會和諧作出貢獻。其次是加強茶資源科技研發,茶綜合利用開發研發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延伸茶產業鏈,不斷提升茶產業綜合效益。要融合多學科茶科技系統研發水平,注重茶產品的綜合開發和精深加工。
㈢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篇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服設計與茶文化研究
摘要:飲茶具有很多好處,比如安神、靜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拋除一切雜念,與禪宗美學所表達的寧靜、自然和簡約的理念不謀而合。隨著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不斷蓬勃發展,時代文化符號的再度興起和回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茶服飾文化正是在這種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衍生並發展起來,同時,茶藝服飾已經成為急需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問題。本文就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藝服飾的演變進行探討,以期為現代茶服飾設計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現代茶服;設計;系統化;科學化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都出現了質的改變,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華的都市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生活追求,茶藝師穿戴的服飾已經成為茶藝欣賞的一個重要內容。茶禮服飾要想真正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中國的茶服文化才能發展壯大,進而向世界傳播。
1茶文化通過茶服進行著動態傳播
現代社會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藝展示的時候,需要通過服飾將茶道、茶境等結合成統一的整體。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飾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都將以回歸自我、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當今社會,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禮儀演示的時候,都需要由茶服飾來進行文化的傳承,將其獨具特色的視覺美感真實地進行展現,茶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獨具特色的動態呈現內容之一也是通過茶服飾來展示的。但是,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國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代表著中國傳統特色的、包含著豐富茶文化的現代茶服飾。服飾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真實地展現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茶服飾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應該將茶文化所具備的精神文化意識形態完全融入到服裝設計中,而同時,一款極具視覺形態美、傳承文化內涵的茶服飾對傳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款新興的日常著裝和職業裝,我國現代茶服飾目前在文化內涵傳承和創新設計方面還比較落後,所以,現代茶服飾的拓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2當代茶文化服飾設計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養生保健功能的門派,同時道家也是最早重視茶的精神功能的門派,他們認為茶可以較好地修身養性,道士們在修煉時,往往要有茶相輔助。道家之所比較喜歡飲茶,與他們的思想理念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們認為通過喝茶、品茶可以脫胎換骨,因此傳說中的黃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較喜歡飲茶。道家茶服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素雅、干凈的,他們的最高境界就是空靈、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營造的內心世界是自然、純凈的。在《中國茶謠》中,道家茶服傳承了道家傳統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較崇尚“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虛實相生”,比較注重自然、流暢的氣韻,道家茶服是從道家八卦圖形中演變而來的,服飾的主要色彩為淺灰藍色,外面還要罩上一層白色袍衫,領口處使用的是交領設計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寬松。道家茶禮的表演者通常會選擇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飾給人隨意、飄逸的感覺,比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識特點,絲棉混紡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這樣穿著比較舒適,線條比較柔韌,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比較符合人的身體曲線,有仙風道骨的感覺。
2.2禪茶一味
茶與中國佛教禪宗有著親密的聯系,伴隨著禪宗越來越盛行,佛門中飲茶的信徒也越來越多。在中唐時期,百丈懷海創設了《百丈清規》,從此後在寺院中茶禮變成了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禪堂中,必須用茶來供奉各位大佛,用茶來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純凈。對那些僧人而言,飲茶已經成為他們每日的必修課,茶可以使他們快速地進入到打坐的狀態中。在《中國茶謠》中,男性居士的茶服與僧袍的款式比較接近,使用的顏色為偏深磚紅色,給人以雄渾、質朴的感覺,茶服的層次比較多,且非常緊密,從而展現了敬慕、虔誠的心態,使用蓮花暗紋刺綉圖案來裝飾衣領,佛教中認為蓮花是比較吉祥的花,非常的聖潔。柞蠶絲面料來製作外袍,感覺比較質朴,同時搭配緞面交領來修飾,整款服飾給人清雅、大氣的感覺。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較傳統的長衫,將領口設計成立領的形式,使用雙色雙層真絲紗質面料製作,整款茶服具有較強的垂盪感,比較細膩、自然,服飾的特點與禪定的理念相融合,從而使茶服文化與茶禮形式的美感實現了有機的融合。
2.3茶儒同禮
儒家茶禮嚴格遵循儒學經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觀點,這也是儒家茶禮最核心的內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禮儀實現了有機的融合,藉助茶的沖泡過程將儒家教義精神進行了不斷的升華。在進行茶服設計的時候,服飾的靈感來自於漢服,儒家文化比較推崇仁、義、禮、智、信的觀點,孔子比較維護周朝建立的規章制度,他認為正色應該是黑、白、青、黃和紅,其他的所有顏色都屬於間色,同時將正色和間色附加上尊卑貴賤的等級象徵,服飾的色彩非常明確,不可以存在顛倒和混淆的情況,比如《論語》中就比較明確的記載“惡紫之奪朱”,使用“禮”來保持單色的純正位置,因此服飾全是純正的黃色調或者是大紅色調。服裝設計的時候,通常會使用不對稱的配色進行搭配,整款服裝給人的感覺為看上去比較完整,但是仔細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飾將儒家的精神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每一款茶服都有著不對稱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較強的動感和時尚性,服裝製作的材料為真絲軟緞和真絲織錦緞,將儒家茶道的正統經典視覺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
3將茶文化融入現代茶服飾設計中
3.1在廓形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在設計茶服方面,立體透視與平面透視對比而言,更注重後者,根據茶藝的有效性、實用性要求,也就是飲茶者、泡茶者不會由於服飾的原因而影響茶藝的順利進行。在設計廓形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可從如下兩方面得以充分彰顯:一方面,我國服裝市場中服裝類型、服飾樣式都是很穩定的,大多數服裝都是上衣下裳的類型,這種審美特徵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國內傳統服裝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對稱,在寬大舒松的包裹中,人們大部分肢體都被包裹起來。根據這一情況,在茶服設計中,可以根據竹子外形高挑、嚴謹、穩重和對稱的特徵來進行設計。另一方面,以泡飲龍井茶為例,在泡飲時,幽香滿溢、色澤翠綠,讓人看了就有一種忍不住想品嘗的沖動。所以,在設計茶服廓形上,結合龍井茶泡飲中靈動飄逸、香飄四溢的特徵,通過至少兩層的搭配,注重服裝和人的立體空間形象,突破傳統服裝設計的對稱形式,以體現出一種飄逸、自如的氣質,這種氣質來源於人們在服裝穿著中所產生的光澤、曲線、動靜節奏的掌握,在設計茶服飾輪廓中發展自然、寬松的款式,與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間體現出古典高雅的氣質。
3.2在設計面料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亞麻布是國內特產之一,具有“天然纖維之王”的美譽,其觸感、手感都是極好的。製作亞麻布需要通過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認真、仔細,一道工序出現錯誤,就會影響到亞麻布的整體質量。品茗也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著亞麻製作而成的面料,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平衡、舒適感,也能體現出一種天然的韻味,體現出別樣的雅緻美、簡約美、整體美。歐根紗是一種半透明的輕紗,與真絲產品相類似,但價格要比真絲產品便宜很多。歐根紗通過染色之後,呈現出一種鮮艷的顏色,面料材質輕、柔、軟,但它必須要懸垂掛置,避免出現褶皺。在設計茶文化服飾中可利用歐根紗面料的特徵,尤其是其褶皺,這種不著痕跡的、自然形成的褶皺,在人體行走過程中,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形成一種亦真亦幻的光,給品茶者營造出一種飄飄欲仙的氣氛。在方案設計時,應利用兩件套設計形式,在外罩綠色的歐根紗面料中,面料絲滑、垂墜、唯美涼爽,給品茶者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在內里上利用亞麻朴實的天然面料、視覺上的粗糙,為品茶者創設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氛圍。將兩種材質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襯、互補缺點的效果,在整體上體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覺效果。在服裝肩部和下擺之處,將紡織顏料繪畫茶文化元素置於其中,其整體布局與水墨畫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處。紡織顏料具有色澤鮮艷、類型多樣等特徵,卷草紋、荷花等部分代表著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雖然看起來很簡潔,但是製作過程卻是很復雜的,每一塊圖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統一、協調,穿在身上有一種整體的對稱美感。但要注意整體格調的協調和統一,防止過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給品茶者造成視覺累贅。既可以直接選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現傳統手繪。
3.3在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對於一整套服飾來講,其色彩是很關鍵的,色彩最先映入人們的眼簾,在整體設計中最為重要,具有先發制人的作用。在設計茶文化服飾色彩中,應考慮到當代飲茶環境的特徵,禁止胡亂搭配,追求典雅、素樸之美。一是,從宗教上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禮”的思想,孔子構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將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包括紅、白、黃、黑和青五種,其餘顏色為間色,正色與間色代表著主僕、貴賤之分,在定義服裝色彩中不能將正色與間色混為一談。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推崇“順其自然”的思想,主張平淡素凈之美,將青色、黃色、白色、皂色、紅色這五種顏色視為正色。結合道家和儒家所劃分的正色,在設計茶文化服裝上進行整體規劃。從茶葉本色而言,可以將綠色作為整體設計的基本色調,茶葉生長在雨水充沛的環境中,給人一種綠色、清新的感覺,綠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環境,是全世界人們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與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顏色對比而言,綠色不但不會打破空靈感,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清爽感,豐富了飲茶的整體意境。在設計色彩中,將綠色和白色兩種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緻、簡朴特徵彌補了空靈意境的不足,在整體意境中凸顯出一種朦朧美。另外,也可以在設計主色調時,選用白色這種素凈、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鵝黃色和白色兩種顏色融合,色系簡潔、柔和,給人一種簡約美。而普洱茶、紅茶這類型的茶葉,在沖泡後,顏色呈現出棕色、紅色,醇厚深沉、穩重,整體上具有磅礴的氣勢。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滲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體形象的限制,對其進行創新和提煉,體現出一種獨特、別致的美感,為品茶者帶來一種賞心悅目、神清氣爽的感覺,讓他們帶著這種美好的感覺品茶,進而感受到品茶的樂趣。
4結語
茶服在進行設計時,將地域風俗和歷史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為底蘊,同時接受現代文明的改造和影響。茶禮服飾要想真正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的茶服文化傳遍全世界。
參考文獻:
[1]鍾斐.生態茶服秀———茶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動態呈現[J].農業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張進平.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54-57.
[3]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鑒、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89-92.
[4]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92-95.
當代中國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隨著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廣和傳播。茶服成為一個全新的茶元素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呈現出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茶文化;茶服;文化傳播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發展,並由此產生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推廣。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底蘊,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後,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斷的延伸和創新。隨著世界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茶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
1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即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優秀代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文化與中國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產生了密切的關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內涵。儒家有內省、和親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凈、禪機;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些豐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體現,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茶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精神寄託,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豐盈了人的內心,也升華了人的品質。從古至今,人們賦予了茶豐富的思想內涵,並將茶與情感、禮儀聯系在一起。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人人愛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對茶的喜愛已經達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與其它藝術不斷融合,體現了更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並滲透到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價值體系中。茶文化的終極價值體現在人們能夠在平等、自強、自主的社會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夠使中國價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動態審美特徵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生活方式與審美理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對於精神領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飲茶是當前城市人群最喜愛的一種休閑方式,能夠給忙碌的人們提供一種放鬆身心的機會。在茶藝和茶道過程中,服飾與茶需要進行有效的融合,以體現茶文化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茶服是在行茶時所穿的服裝,早在漢代,就有關於茶服的記載。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裝和服飾。從茶服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在一些茶藝表演中也採用了專門的服裝,茶服的式樣也在不斷增多,但是主要特點是以仿古為主。這種古裝茶服從設計到服飾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時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能夠體現茶文化內涵,具備茶藝表演功能的服裝。隨著對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將茶服與時代發展相融合,集合古典與時尚元素,將生態理念滲透入茶服設計中,通過各種時裝秀展示中國茶服風采,體現茶服的審美特色。茶服的動態審美是指茶服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神態。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不僅可以通過茶藝、飲茶等方式呈現,同時也可以通過服裝表演等方式呈現,茶服可以作為一個全新的動態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展現其豐富的審美特徵。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著流失,歷史的回歸成為人們推崇的時尚潮流。茶服作為人們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僅代表著中國傳統茶文化,同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蘊含的茶文化內涵,才能對茶服做出准確的定位,使其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品。
2.1音樂審美
在茶服的呈現過程中,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能夠使觀眾形成聽覺與視覺的統一,獲得審美的享受。音樂具有流動性和節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時,音樂能夠烘托出熱烈的氣氛,使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在音樂的配合下,人們能夠從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動性的美感。音樂能夠給予人們茶服創作的靈感,並通過音樂展現設計師的構思與效果。對於欣賞者來說,既能夠看到茶服的色彩、圖案和樣式,滿足視覺享受,同時也能夠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音樂與茶服的融合,能夠利用音樂提升茶服的表現力,引導和啟發觀眾的聯想。其次,利用音樂與茶服的結合,能夠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內涵,用音樂這種無形的藝術提升觀眾的審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現更具節奏感和鮮活性。同時在欣賞茶服時體會到傳統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優美意境。
2.2服裝審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茶服作為服裝的一類,也被設計師賦予了生態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種行茶服裝,更具備了環保安全的優點,穿著之人能夠從中感受舒適放鬆的心情,尋求回歸自然的精神體驗。傳統茶服具備了傳統的民族服飾特點,從布料、圖案到樣式,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可以說,傳統茶服體現的更多是古代服裝的特點,而茶文化氣息卻不夠濃厚。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演變,茶服也出現了不斷的創新,茶文化內涵的滲透,使茶服的設計與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緊密。生態理念的滲透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設計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設計師注入生態理念,與茶服本身的特性有著密切關系。茶是一種自然之物,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尚元素,與時代潮流逐漸融合。茶服作為茶文化的代表,被賦予了優雅純粹的特點,同時具備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氣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現代時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與民族傳統服飾相結合的服裝,在茶藝表演中,茶服的運用十分廣泛。茶藝表演者的服飾對於表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濃厚的茶文化底蘊,其次,茶服與茶藝及環境相融合,需要設計師的專業設計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視覺藝術與文化藝術的融合。優秀的茶服不僅美觀典雅,而且能夠與茶藝融為一體,體現出深遠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獲得身心的愉悅,並且從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藝術魅力。
2.3表演審美
除了茶藝表演外,服裝表演也使茶服呈現出另一種美的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服裝表演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盡管基本形式仍然是傳統模式,但是卻在表演中加入了許多流行元素。優雅的茶服配以美麗的模特,在各種音樂燈光背景下進行展示,使商品與藝術品得到完美的結合,不僅營造出濃濃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想像空間。模特賦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態充分體現了茶服的性格特點。模特是流動的,音樂與燈光是流暢的,一切藝術元素都在茶服中變換交融,使茶服這一服飾傳遞出豐富的情感,不僅滿足了服務表演藝術的發展需要,同時也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動中的展現
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飲茶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休閑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國許多城市,都有飲茶的風俗習慣,例如杭州有全民飲茶日的法定節日。全民飲茶日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不僅國內的多個城市積極響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向當地民眾贈送中國茶,使中國茶文化得到積極的推廣和傳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現了生態茶服展示,也成為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這場時裝秀主打生態理念,雖然沒有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走秀場,模特也並非專業出身,但正是這種自然而充滿青春活力的表演,體現出茶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將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無遺。模特與觀眾近距離接觸,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更直觀的藝術美感。各種優雅美觀的茶服表演為觀眾帶來了愉悅的視覺享受。許多來自國外的模特也給茶服增添了異域風情。在此次全民飲茶日活動中,茶服表演成為當天的亮點。尤其是活動在結束後,還向全國各地的茶館及茶企業及個人徵集各種特色茶服,並進行評選活動。此次活動也吸引了許多茶服設計者以及從事茶藝表演的參與。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這些茶服作品,不僅體現了茶的靜謐和優雅,以及茶自然質朴的特質,同時也結合了服飾的創意靈感,表達了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茶人思想,體現了茶、自然與服飾的精妙統一。
4結束語
茶服作為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茶藝表演中的重要組成元素。隨著茶服的發展變遷,茶服也被設計師賦予了更豐富的理念,生態茶服是茶服的創新元素,已經成為當前時尚服飾的代表,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此後,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團體和個人參與到茶服的設計與應用中來,為茶服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各種豐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各種茶服設計也做出了越來越大膽的嘗試,不僅引領了服裝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創新性和時代性,同時也有力地倡導了中國飲茶之風。在古典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中,充分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時代特色,在與世界時尚接軌的同時也重新開啟了中國茶文化的創新篇章,使中國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有力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繼東,胡正榮.超越與回歸:談國際傳播的價值問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4):5-7.
[2]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40-45.
[3]李曉岩.時裝表演的節奏韻律美—————動與靜[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18-19.
[4]朱寧,王彥.展示的藝術————談服裝展示的多元化藝術表現[J].宜春學院學報,2010(1):169-171.
[5]姜添文,張進平.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160.
[6]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鑒、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158.
㈣ 關於茶文化的古籍文獻有哪些《茶經》對茶文化的記載是否全面呢
現階段內容非常全方位,專業知識量豐富多彩的的茶書籍是我國茶學專業大師,中國農業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中國茶葉研究所長陳宗懋小編的新中國第一部茶學專業作品《中國茶經》。盡管這一部書籍是陳宗懋小編,可是參加編寫的專家教授專家學者達50餘名,幫助協助適用的人大量,內容涵蓋面廣,是一部技術專業茶學專業巨作。
《無我茶會》是一代茶藝大師蔡榮章著作茶書,蔡是華人世界聞名遐邇的茶道文化科學研究權威專家,曾任中國台北陸羽茶道核心創立經理,讀過許多相關茶道的書。這本書內容數據量非常大,從茶會所店加盟的方式、場所、聯誼會、煮茶等層面講解了怎樣辦一場精美的茶會所店加盟。
㈤ 如何弘揚茶文化呢
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國的茶文化有過不少繁榮,也有衰落。茶文化作為飲食文化的重要成分,包含了很深的文化隱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茶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那麼,在現代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繁榮的條件下,如何將茶文化的核心保存下來,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呢?
首先,弘揚和發展中國茶文化要突出民族特色。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寶藏,是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的主要源泉。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突出民族特色,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
二、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茶產於中國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中國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文化宮、文化館、文化專題演出、文化下鄉等文化宣傳陣地加強茶文化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要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公家」要做好帶頭作用,把茶宴、茶會列入機關、事業和企業迎賓待客的禮遇。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文明的茶文化活動並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我國民族眾多,飲茶風俗各異, 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因此, 首先應因地制宜, 建立反映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和場所, 使茶文化在祖國大地各處都有展示的場所。其次,可創辦茶文化論壇,舉辦茶文化知識展覽、茶藝表演等;舉辦以茶文化為題材的詩、書、畫、印、聯展出; 舉行以品茗為主題的詩歌、書畫創作等活動;舉辦「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比」、「茶王賽 」、「 茶藝表演大賽」等活動。以提高我國茶文化的社會影響,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
四、提倡生活茶藝,把茶文化向城鄉、家庭和社區滲透。要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發動廣大民眾參與進來。茶文化可以成為社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以組織社區居民學習品茶知識, 學會泡茶技藝, 還可組建茶歌茶舞表演隊, 舉辦家庭茶藝大賽等活動, 提倡 閑時泡壺茶 活動等。
五、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要靠他們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弘揚茶文化應從娃娃抓起。為此, 可以結合學校課程的改革, 把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中國茶文化藝術地、和諧地融化到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去,開展少兒茶藝,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讓學生學習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學習茶德,體會飲茶精神, 陶冶情操, 升華愛國感情。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也有助於培養10 年、20 年以後的茶消費群體, 開拓未來的市場, 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
六、加強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中國的茶文化弘揚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現在我國茶業相關人才比較緊缺,素質也不高。在茶樓里,多數員工並不具備茶文化和茶藝基礎素質;外地客人有興趣了解一下茶知識,多數也是一問三不知。因此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對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鼓勵支持一些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相關專業、舉辦茶業人才培訓班等。
七、把茶文化實踐應用於發展地區經濟,鼓勵發展茶產業,大力開發以茶為主的旅遊產品。如觀賞茶藝表演、品名茶、觀看茶歌茶舞、觀賞選購茶具、品嘗茶餐茶菜、自己動手學制茶學泡茶、參觀和考察茶文化遺跡等, 不僅會給國內外遊客帶來新鮮感、愉悅感,滿足了遊客探奇求知的心理 ,還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八、加強茶文化的研究,交流與合作。我們要研究挖掘古代燦爛的茶文化並加以繼承和創新,同時還應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國內外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要學會「 拿來」 取他人之長, 補己之短,做到吸收、創新具備。
總之,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最根本是要突出民族特色,還要有創新意識,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要融合現代文明,使茶文化突出現代文明、先進文化特色。弘揚和發展茶文化應直接與茶業發展相連,注重人才培養建設和國內外交流合作等
㈥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下面分享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
如,飲茶待人而逐漸形成茶文化。有以茶代酒,或曰飲茶勝酒的,如陳祗時《客來》詩雲:「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用餐禮儀發展為食文化,玩玉賞玉而形成了玉文化,與區域習慣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
所以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慢慢地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范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望溪會館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范疇,即為以禮規范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等。
文化定義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 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
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三不點」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潔,是為一不;景色不好,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養舉止粗魯又為一不,共為三不。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不做藝術的品飲,以免敗興。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功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
品茶內涵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 、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
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陳香白說茶道有『七義一心』,茶藝是其七義理之一。茶藝是茶道這一普遍概念下屬的子概念,它是指在茶事活動中的以茶葉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總稱。可以把茶藝概括為「茶道的表現方法;可以把茶藝限制為「工夫茶藝」或是「綠茶茶藝」等等。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緻,或是豪華庄貴。
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
如何來理解茶藝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沖、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於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台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藉助於人物、道具、舞台、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凈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第六,茶藝是一門唯美是求的'生活藝術,只有分類深入研究,不斷發展創新,茶藝才能走下表演舞台,進入千家萬戶,成為當代民眾樂於接受的一種健康、詩意、時尚的生活方式。
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茶藝的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五,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㈦ 論述如何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茶文化
當今世界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中國也正在締造和諧社會。與世界和平與和諧社會相一致,中華茶文化的作用顯得格外突出。在歷史上,中國茶文化曾經載譽著和諧社會的使命,羽化於山川異域,慧澤於民俗風情,讓無數人從茶的「和諧」中得到熏陶。茶成了傳播中華文明及其禮儀規范的媒介。在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宏大工程中,繼承和發揚中華茶文化,對於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建設和諧社會,仍然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推動中華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促進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茶的溝通能力會更加明顯。在這個意義上說,茶是和諧社會的文明通道。
一、茶文化與文明修養
從功能上講,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腦開智的功效,經常飲茶可使人神采煥發;茶還具有明目養顏、涵養神思的作用,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民間有「食怡養身,歌怡養心,茶怡養筋」的說法,這實際上是調養家的養生格言。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證明,茶葉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顏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經常飲茶,能調節人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提高身體素質。況且,茶是一種大眾飲料,人們在日常飲用中即可達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飲用量,減少其它酒類飲料、碳酸飲料和化合飲料的飲用量,將會有效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果我們從人的身體感受方面來觀察飲茶活動,會發現茶本身含有興奮因子,但這種興奮因子不會使人失去理智,相反,還會使人更加明睿。這是茶在物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人們飲茶,可以體驗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氣有所消,厲者聲有所減,心情煩悶者能夠得到舒緩,情緒波動者可以調解而靜化。學界曾有「快日明窗閑試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聯語,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養情調;又有「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的詩詠,體現出飲茶者知識境界。這說明茶對人的精神有調節作用。中國自古流傳的品茶、點茶的操作模式,從烹茶和茶藝的結合中增加飲茶者的感受。比如說點茶,內容很豐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錄》中,已將點茶技藝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盞、點茶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講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說:一沸,「沸如魚目,微微有聲」;二沸,「邊緣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水在剛三沸時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見《茶經?五之煮》)。南宋羅大經認為,點茶應該用「嫩」的沸水,「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鶴林玉露?茶瓶湯侯》)。因此,他主張在水沸後,將湯瓶拿離爐火,等停止沸騰後,再沖泡茶粉。這樣才能使「湯適中而茶味甘」。正式點茶時,先將適量茶粉用沸水調和成膏,再添加沸水,邊添邊用茶匙擊拂,使茶湯表面泛起一層濃厚的泡沫(即沫餑),能較長時間凝住在杯盞內壁不動,則為成功。人們之所以這樣用心地對待飲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區,中國人有著不同的飲茶風習。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風味和文化格調,他們在茶室中不但擺設茶品茶點,還增加曲藝、戲劇和綜藝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還有人引入了禪茶模式,利用佛光禪韻來烘托飲茶情調,給人以度身世外、凈化心靈的感覺。北京茶館業主喜歡營造靜心品茗的氣氛。上海在飲茶風格方面更顯 「精緻」,不但對茶葉本身相當挑剔,而且講究茶舍茶具,海派飲茶「精緻」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樣秀美。廣東人所說的飲茶還包括吃點心和聊天的意思,他們理解的「茶」,其范圍要比外省為廣。由於經商成風,人們喜歡到茶樓談生意,茶樓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個聯絡點和接待處,一般說來,廣東大茶樓都修得很氣派,要想在廣東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還要講究一點排場。然而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任何地區的茶文化都是和諧的、文明的。
中國茶文化的和諧氛圍並非空穴來風,它是在中國儒家文化熏陶下才培養得如此和諧。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社會上進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們的行為規范上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無論從哪一個切入點進入中國文化,都離不開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夫子那裡去尋找智慧。」實際上,中國茶始終感悟著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就一定會發現,飲茶本身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孔子倡導的「仁」的博愛准則和「禮」的行為規范,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陶熏。孔子之「道」已經穿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們倡議,用「孔子茶道」來充實中國茶文化,強調茶之有「道」為孔子之「道」,我們於此所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冠名權,更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張揚。就算孔子當時未飲茶,中國茶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也從未脫離過先哲定義的軌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茶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強烈感情與先哲智慧,同時也讓孔子思想在另一個領域內獲得釋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揚孔子,應該是一個主渠道,同時也加強文明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總之,茶對於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對人的個性修養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諧的環境里,茶自然會成為文明的調合劑。
二、茶文化與人際關系
人們飲茶之際,可以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跨越隔閡的交流氣氛。茶的那種平和清淡的自然秉性會與人們追求和諧的要求息息相通。人際關系可以因茶而生緣,因茶而更加融洽。社會上的茶室大多是寧靜的場所,為人們提供了祥和安逸的交流環境。記得一首當代《茶室銘》有雲:「斯是茶室,唯茗德馨。龍井西湖綠,觀音碧螺春。普洱興鴻儒,往來聚嘉賓。可以健身心,侃茶經。仰清泉之潤耳,仰國門之昌隆。敬茶神明!」來到茶室,誰都不會惹是生非。茶在人際交往的連接帶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沒有的潤滑作用。俗話說「以茶會友」,其中就體現著交際的功能。
與之相比,酒雖然是用途更廣的飲料,文化寓意也很深遠,然而酒給人的刺激力過分強烈,不知有多少人因酗酒而鬧事,酗酒而傷身,但從未聽說過飲茶而引起的負面作用。這說明酒與茶在人際關系方面具有不一樣的行為取向,二者之間區別甚大。「茶為韻清常注盞,酒因氣烈再添杯」,這句聯語也反映出兩種飲品的不同作用。
圍繞著飲茶中的人際關系,我國茶界創造出飲茶的交際藝術,這種藝術與飲酒相比,具有更高雅的文化境界。飲酒者一般在興奮中相互溝通,而飲茶則在平靜中享受交往的樂趣。中國過去流行的「鬥茶」就是一種交流活動。盡管有人把鬥茶活動稱為「茗戰」,帶有比賽性質,但仍屬於心靈溝通的交往,並非單獨的爭強好勝。宋人唐庚《鬥茶記》所記:「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的做法就充滿著樂趣。范成大《題張氏新亭》詩有雲:「煩將煉火炊香飯,更引長泉煮鬥茶。」宋代鬥茶,除比試茶湯的色澤之外,還要比試沫餑的多少和停留在懷盞內壁時間的長短,而「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格調甚高。過去鬥茶,人們總要相約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雖較輸贏,卻無爭奪。這種鬥茶,只能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不會引起糾紛。
茶文化中的游藝活動很多,這些活動大都能夠活躍人際關系。宋人陶谷《荈茗錄》說:「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指的也是烹茶游藝。楊誠齋寫有《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詩,表述了烹茶游藝的無窮樂趣:「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著善幻。紛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當響答。紫薇山人烏角巾,喚我起看清風生。京塵滿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漢鼎難調要公理,策勛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與寒儒,歸續茶經傳納子。」由此可見,無論你開展什麼樣的茶文化活動,收獲的都是和諧。
提倡和諧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氛圍基礎,而茶文化可以構建這種氛圍。應該看到,由於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文明修養的差異,各階層之間人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無論你怎樣調節,都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沒有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的情況下,用茶文化去引導人們自我修養和人際溝通,可起到調解和整合的功能。茶文化強調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培育感情,從而生成與人為善的道德情操和兼顧他人的處事准則,以至於在處理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時,能夠互諒互讓。如果我們把茶的交際功能擴大,一定能夠產生和諧的效果。
三、茶文化給社會帶來和諧理念
茶還能夠傳遞社會理念,並與古老的文明傳統相吻合,通過哲理的感悟,輕輕地融入當代人的心靈。茶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賦於人們「節儉、淡泊、樸素、廉潔」等人格思想的同時,處處與中國哲學思想交融。比如說,中國孔子茶道就是我國茶文化的承傳方式,它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華,充滿了智慧的思辯,沉積了厚重的道德倫理和人文追求,它通過茶的滋潤來打動人心,並用一個「和」字來釋放傳統哲學思想理念。當人們通過孔子茶來感悟社會的時候,心情會顯得格外穩定,表現出更多的親和力。
如果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我們會發現,飲茶本身不但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而且攜帶著中國人的博愛准則,這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熏陶。飲茶活動往往以自我修養為根基,展示出那種淡泊、寧靜、高潔和樸素的心態,創造出與人為善的氣氛與環境。圍繞著飲茶,中國人啟動過無數的文化智思,開展過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活動,使飲茶最終沖出了飲料的物質層面,轉化成一種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而且進入了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飲用過程中,通過文化的加工和提煉,衍生了眾多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積存了厚實的茶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在享受飲茶品茗的樂趣時,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內含,這樣有利於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總94期)刊登過訪問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為《茶應成為「國飲」 》,文章中說:「新世紀以來,一種全球范圍的對茶的重新認識給中國茶葉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提倡茶為國飲,讓茶在服務人類健康、弘揚民族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已成為重要課題。何為『國飲』,就是要通過推廣,讓飲茶不僅成為中國的一種民族習俗,而且在國際上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文章還從各個角度論證了茶為「國飲」的力點,分析了飲料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最後總結說:「茶的內在價值吻合了新世紀人類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提倡國飲,是與倡導新生活、新價值觀聯系起來。……要通過茶內在精神的發掘,利用茶德來弘揚民族文化;要倡導以茶為禮,以茶待客,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要讓茶的開發與新科技、新產業、新消費方式結合,樹立品牌,不斷創新,這樣才能讓茶在新世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既然中國茶界已經把茶提升到「國飲」的高度,那麼,這個「國飲」稱號就理應給和諧社會灌輸文明動力,起到「國飲」應有的作用。
我們認為,茶應該成為「國飲」,畢竟茶是中國人的第一飲品(無酒精飲品),況且中國又擁有著世界上茶消費群最多的人口,只是我們不能把「茶」這個世界上最聖潔最天然最有內涵的飲料僅僅放在物質消費的空間當中,我們還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貢獻給人類社會,讓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兩個領域內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國茶文化雖歷經千載滄桑,卻歷久彌新,在今天和諧社會的構造中,一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因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文化。我們都知道,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無論從人際關系方面講,還是從人與自然方面講,誰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可這樣說,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氛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該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我們可以理直氣壯並且毫不誇張地說,茶文化帶來和諧理念將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將在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人文環境、生成文明世界的過程中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㈧ 中國茶道的歷史和怎樣傳承做法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庄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各種茶也不盡相同,百花齊放,但都體現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5、茶道的發展
唐代: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
民間和宮廷的共同參與,使唐代茶文化掀起了一個高峰。
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比屋之飲」,也就是家家戶戶都飲茶的意思,可以照見唐代國都長安等地飲茶的普遍程度。除了「兩都並荊渝」之間以外,飲茶之風也是同樣盛行,這種情況以《封氏聞見錄》中記載的最為典型,「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茶飲已經深入民間,成為生活之必需。
茶葉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備十分豐富的內涵。在大眾茶飲和宮廷茶飲之外,還有一個僧侶圈。這些人中有不少是陸羽的師友,如智積,懷海和尚,靈一和尚,及皎然、齊己等。是陸羽的茶藝老師,由於陸羽的烹茶技術提快,烹出的茶湯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積和尚到了非陸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這也說陸羽從智積和尚的高超烹茶藝術中得到了精髓並有了新的發展。
茶與佛教的緣份很深,到了唐代這種緣份聯系得更加緊密了。近年來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僖宗時期的金銀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飲之間的特殊關系。
在唐代茶文化的發展中,文人的熱情參與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典型的是詩歌中的茶詩創作。
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在唐詩中,有關茶葉的作品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齊已的《謝湖茶》、皎然的《訪陸處士羽》等。這些茶詩的形式有古詩、律詩、絕句等,內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飲茶、茶具、採茶、制茶等各個方面。
唐代文人們以茶會友,以茶傳道,以茶興藝。使茶飲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飲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同時,這些文化藝術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國茶葉歷史的寶貴資料。
眾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後陸羽撰寫的《茶經》三卷,是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它標志著茶學系統的確立,在推動茶飲繼續擴大的同時,也開創了茶葉專著撰寫的先河。
自《茶經》後,不少有識之士,對茶葉及其相關內容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現了不少茶葉專著。如皎然《茶訣》三卷,張又新《煎茶水記》一卷,溫庭筠《採茶錄》一卷,佚名《茶苑雜錄》一卷,裴汶《茶述》、溫從雲等的《補茶事》和毛文錫的《茶譜》等。
陸羽著《茶經》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陸羽是中國的「茶聖」。《茶經》是中國茶葉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建立了茶學的基本框架結構,直接促進了茶葉生產和飲用的快速發展。
飲茶習俗,走過了數千年的曲折路程,終於在唐代由混沌走向了文明,唐代的茶書編撰,從草創走向哲理,奏響了茶文化歷史上優美的序曲。
宋代: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無論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帶上了一種貴族色彩。於此同時,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疇內,得到了更為豐滿的發展。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封建禮制對貢茶的精益求精,進而引發出各種飲茶用茶方式。宋代貢茶自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後,通過精工改制後,在形式和品質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號稱"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捨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這種茶在賜贈大臣前,先由宮女用金箔剪成龍鳳、花草圖案貼在上面,稱「綉茶」。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在以貢茶一路衍生出來的有「綉茶」、「鬥茶」;作為文人自娛自樂的有「分茶」;作為民間的茶樓、飯館中的飲茶方式更是豐富多彩。
宋代民間飲茶最典型的是在南宋時期的臨安(今杭州)。南宋建都臨安之時,由於南北飲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此為中心的茶館文化嶄露頭角。現在的茶館在南宋時被稱為茶肆。據吳自牧《夢粱錄》卷16中記載,臨安(今杭州)茶肆在格調上模仿汴京城中的茶酒肆布置,茶肆張掛名人書畫、陳列花架、插上四季鮮花。一年四季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到晚上,還推出流動的車鋪,作應遊客的點茶之需。當時的臨安城,茶飲買賣晝夜不絕,即使是隆冬大雪,三更之後也還有人來提瓶賣茶。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層次,以適應不同的消費者,一般作為飲茶之所的茶樓茶店,顧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習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當時稱此為「掛牌兒」。有的茶肆,「本非以茶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時稱「人情茶肆」,有的「專是五好打聚處,亦有諸行借工賣會人會聚行老」,時稱「市買」。再有一些茶肆,專門是士大夫期朋會友的約會場所,著名的「蹴球茶坊」、「蔣檢閱茶肆」等。還有一種稱為「花茶坊」的茶樓,樓上專門安置妓女誘客,這些茶肆名為茶坊,實為色情場所。
"綉茶"的藝術是宮廷內的秘玩。據南宋周密的《乾淳風時記》中記載,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貢的第一綱茶就列到了宮中,這種茶的包裝很精美,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據說一隻可沖泡幾盞。大概是太珍貴的緣故,一般捨不得飲用,於是一種只供觀賞的玩茶藝術就產生了。這種綉茶方法,據周密記載為:「禁中大慶會,則用大鍍金,以五色韻果簇龍鳳,謂之綉茶,不過悅目。亦有專其工者,外人罕見」。
另一種稱為「漏影春」的玩茶藝術,是先觀賞,後品嘗。「漏影春」的玩法大約出現於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時,已作為一種較為時髦的茶飲方式。宋代陶谷《清異錄》中,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綉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為主的造型藝術,相對於此,「鬥茶」和「分茶」則是一種茶葉沖泡藝術。
「鬥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相互比較方法,有著極強的功利性,它最早是應用於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品位的競爭。一個「斗」字,已經概括了這種活動的激烈程度,因而「鬥茶」也被稱為「茗戰」。
如果說「鬥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的話,那麼「分茶」就有一種淡雅的文人氣息。「分茶」亦稱「茶百戲」、「湯戲」。善於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脈,創造許多善於變化的書畫來,從這些碗中圖案里,觀賞者和創作者能得到許多美的享受。
宋代茶學由於比較專注於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統性上與唐代相比都有新的發展。宋代茶葉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深化,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與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燦爛篇章。
元朝: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高氣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茶藝漸漸返樸歸真。
南宋時期,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繼續蓬勃發展,但與此同時的北方金人統治區域中,卻相對冷落。
元代統治者雖非漢族,在統一過程中也有不少傷農行為,但於此同時也推行過一些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措施。如由元代官府編印《農桑輯要》等等。在元朝出版的別二部書《農書》和《農桑撮要》中,把茶樹栽培和茶葉製造作為重要內容來介紹。這表明元朝統治者對茶業還是支持和倡導的。
元代茶飲中,除了民間的散茶繼續發展,貢茶仍然延用團餅之外,在烹煮和調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產生,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在茶葉飲用時,特別是在朝廷的日常飲用中,茶葉添加輔料,似乎已經相當的普遍。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集中地記述了當時的各種茶飲。
與加料茶飲相比,漢族文人們的清飲仍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在飲茶方式上他們也與蒙古人有很大的差別,他們仍然鍾情於茶的本色本味,鍾情於古鼎清泉,鍾情於幽雅的環境。
如趙孟頫雖仕官元朝,但他畫的《鬥茶圖》中仍然是一派宋朝時的景象。他的許多詩句也毫無「酪味」,依然一派清新:
「夜深萬籟寂無聞,曉看平階展素菌。茗碗縱寒終有韻,梅花雖冷自知春......」
元代的文人們,特別是由宋入元的漢族文人,在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貢獻。追求清飲,不僅是漢族文人的特色,而且不少蒙族文人也相當熱衷於此道,特別是耶律楚材,他有詩一首,十分明白地唱出了自己的飲茶審美觀:「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有兩個特點,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明朝:由於茶類和新的生產技術的發展,明代茶葉生產方式和茶葉飲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飲茶對人們的生活觀念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明代興起的飲茶沖泡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沖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明人飲茶藝術性,還表現在追求飲茶環境美,這種環境包括飲茶者的人數和自然環境。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說,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朴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
明代散茶的興起,引起沖泡法的改變,原來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適用了。茶壺被更廣泛地應用於百姓茶飲生活中,茶盞也由黑釉瓷變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襯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為突出的茶具是宜興的紫砂壺。紫砂茶具不僅因為淪飲法而興盛,其形制和材質,更迎合了當時社會所追求的平淡、端莊、質朴、自然、溫厚、閑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壺的製造出現了許多名家,如時大彬、陳遠鳴等,並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終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因而說,紫砂藝術的興起,也是明代茶葉文化的一個豐碩果實。 清代:隨著封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也較明代有顯著提高,茶葉產量和茶葉貿易相當發達,飲茶之風進一步從文人雅士、騷人墨客所創造的小圈子裡走出來了,真正踏進尋常巷陌,走入了千家萬戶。
清代以來,茶書的編撰並沒有隨著茶業的發展而進一步創新,而品飲技術和茶館文化卻深入民間。
在我國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如銚,是煎水用的水壺,以粵東白泥銚為主,小口瓮腹;茶爐,由細白泥製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壺,以紫砂陶為佳,其形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盞、茶盤多為青花瓷或白瓷,茶盞小如核桃,薄如蛋殼,甚為精美。
清代是我國茶館的鼎盛時期。茶館作為一種平民式的飲茶場所,如雨後春筍,發展很迅速,據記載,就北京有名的茶館已達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達到66家。在鄉鎮茶館的發達也不亞於大城市,如江蘇、浙江一帶,有的全鎮居民只有數千家,而茶館可以達到百餘家之多。
茶館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很引人注目的內容,清代茶館的經營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幾種:
飲茶場所,點心飲食兼飲茶,
聽書場所。
除了上面幾種情況外,茶館有時還兼賭博場所,尤其是江南集鎮上,這種現象很多。
再者,茶館有時也充「糾紛裁判場所」。「吃講茶」,鄰里鄉間發生了各種糾紛後,雙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長者或中間人,至茶館去評理以求圓滿解決。如調解不成,也會有碗盞橫飛,大打出手的時候,茶館也會因此而面目全非。
現代: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㈨ 論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篇
茶道是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論關於茶文化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中茶藝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角度對茶藝教育的研究對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最後闡述了茶文化與茶藝教育之間的關系,試圖為茶藝教育提供一種更有價值的理念與模式。
關鍵詞:
茶文化;茶藝教育;結構體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質行為文化與精神心理文化。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文化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形態,而是一套價值體系。茶文化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茶文化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代表,以茶葉作為基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而且許多傳統的飲茶習俗還保留至今,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人類對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漸滲透到現代教育之中,成為一門專業化的教育課程。在關於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組織更科學有效的茶文化體系,構建茶文化的應用領域,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茶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學者就呼籲應當將茶文化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研究,茶文化有獨立的研究對象,有一定的研究內容,有標準的價值體系。茶藝是茶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茶藝教育已經成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內容。隨著當前茶藝活動的日漸繁榮,對於茶藝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許多高校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於是開設了茶藝課程。茶藝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礎。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領域
茶藝教育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識,以滿足茶藝活動的各種需求。對於茶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區分。由於茶文化的發展現狀,如果要構建出一個統一完善的教育體系是不現實的,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可以構建不同的結構體系,使彼此之間相互補充完善。對於茶藝教育來說,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培訓,所培養的是專業型人才,是在科學系統化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會崗位,因此,只有以專業的茶文化知識作為支撐,茶藝人才的培養也要符合教育規律,要充分明確茶文化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關性,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2.1茶藝專業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最先吸引人們關注的是飲茶的規范化和藝術化,即茶藝。茶藝不僅展現了茶活動的技術性,同時也更傾向於藝術性和思想性,茶藝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審美特性和藝術形態,因此被稱之為茶藝。茶藝的方式也十分豐富,無論是民俗生活還是普通飲茶活動都有茶藝的存在,人們在追求思想與精神的凈化與升華時也有茶藝,在現代茶葉宣傳推廣中,茶藝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廣更為科學的飲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藝這種藝術形態中宣傳樹立茶品牌都成為當前茶文化的研究內容,茶藝是因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崗位,茶藝也成為專業人才就業的領域。茶藝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專門的職業與人才,而在他們背後,則是與茶文化內涵密切相關的科學進步,如果沒有茶文化的基礎與支撐,茶藝是無法真正確立起地位的。
2.2茶藝專業課程的構成
無論是從社會需求來看,還是從茶藝的結構層面來看,茶藝所涉及的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的課程知識結構包括以下幾個系列。首先是茶葉學。茶葉學的課程主要可以分為茶葉種植、加工、茶綜合利用茶健康等內容。學科主要側重於茶的應用以及民族體質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經營學。主要是從經濟管理的角度研究茶產業的發展經營,主要包括茶葉外貿業務、茶旅遊等內容。再次是茶藝學,主要包括茶藝、茶具、茶道、茶俗等內容,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飲茶的形式、制度和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後是茶史學,主要包括茶文化發展史、茶文學、茶與哲學思想等內容,是從不同的角度學習飲茶文化及相關的文學藝術研究。
2.3茶藝內容的相關性
茶藝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徵的專業教育,教育內容與知識結構的研究對象相一致,二者不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關聯性。首先,茶葉學是茶藝教育中的基礎內容,也是茶藝課程中的基礎內容,主要研究對象是茶葉,只有以茶葉作為科學基礎,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穩固的發展,茶藝教育才能經得起檢驗。茶葉也是茶藝教育中最具實物特徵的文化代表。茶葉的研究是極具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學科。其次,茶史是茶藝課程的主幹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文化歷史。由於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學、文學以及哲學等綜合內容,厚重豐富的茶文化內涵,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再次,茶藝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主要以茶的行為實踐作為研究對象,因此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茶藝學是一門綜合的實踐學科,主要是以茶史為基礎背景,利用茶葉這一實物,演繹出豐富而具有創造力的飲茶方式,同時對茶葉的生產經營、經濟發展都有較積極的推動作用。茶藝是一門特殊的文化學科,也是體現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從茶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知識結構與表現形式。最後,茶經營學也是茶藝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的經濟法則。經濟的發展與文化密切相關,學生在接受茶藝教育時,不僅要符合發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獲得專業的提升與肯定,並從職業發展中獲得經濟收入。茶藝教育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教養性,因此,將茶文化與茶經營學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夠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激發出更鮮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進茶藝的良性發展。
3茶文化在茶藝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茶文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茶文化的滲透,茶藝教育能夠與人類的本性更加協調,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獲得更好的融合發展。茶文化的價值與茶藝目標價值是相一致的,這也使茶藝教育的意義更具典型性。
3.1真的價值
茶藝教育是一門實物教育,是以茶文化為基礎,具有求真的價值體現。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對客觀物質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葉為載體,通過對茶葉的質量鑒別、沖泡技術、品飲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對其內在的規律進行歸納總結,以獲得其真的價值所在。茶文化的這一價值體現在茶藝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茶藝作為一種茶文化藝術形態,在教育實踐中也要求學生要遵守物質求真的價值觀,以獲得更真實有效的科學規律,有助於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其次,是對健康的求真。茶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飲品,更有益於人體健康,通過多項科學實驗證明,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茶的養生功能被不斷的推崇,使茶成為世界上的健康飲品之一。最後,是對歷史文化的求真。文化與歷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歷史,歷史也是文化,雖然歷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過茶文化延續歷史,使茶文化的歷史得以還原,從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實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價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價值內涵,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至誠為德,盡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盡茶之性和盡茶具之性,即再遠大的理想也要通過實踐而實現,而在實踐過程中,要通過至誠來實成人與物的情感連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文化雖然是歷史的還原與再現,但始終離不開現代人的思想與感覺,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從特性到人性,最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價值,這也是善的價值最形象的體現。茶文化不僅是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只有滿足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茶習俗,才能與人們的生活意義相符合。同時,通過專業化的茶藝形態,能夠促進人們的完善生活,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在繼承了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更明確了生活的信念,使人們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義。茶藝教育既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社會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樣。
3.3美的價值
美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現,是人類對自由的想像與追求。茶藝中展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正是茶藝之美的體現。茶藝之美是形式與內容美的統一,展示茶藝形式的同時也體現出其內在美。茶藝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環境的組成,茶藝的內在美實質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藝活動體現了一種人與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藝術表現。茶藝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外在美主要體現在茶葉、茶具、茶環境、茶技藝之美。內在美是指茶體現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提升茶藝的修身養性之樂,實現人與茶的和諧。通過茶藝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豐富的人生情感,情順萬物、對應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體現了怡情養性的和諧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規范的美,是高潔的美,是自然的修養,是對於人生的無限憧憬與熱愛。
4結束語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幾千年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特藝術形態。以茶文化為基礎和支撐,為茶藝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樣本,使茶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思想之美得以體現,對於學生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玲.關於中國茶文化學的科學構建及有關理論的若干問題[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興茶業,促進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5-226.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紅纓.以茶文化促進茶產業品牌經濟發展[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3(4):18-24.
[6]朱永興,王岳飛.茶醫學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
文章簡單介紹了茶文化與茶室,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茶室設計與茶文化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文化;茶室;空間設計
俗話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大國,茶種類繁多,茶文化歷史悠久,並且隨著茶文化的發展,飲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飲茶自然需要場所,茶室、茶樓、茶館以及茶亭等修建數量不斷增多,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對茶室空間設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對我國現階段的茶室空間設計現狀進行分析,在設計風格方面過於平俗,並不能夠充分的體現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間設計水平已經成為困擾眾多茶室設計人員的難題。因此,本文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與茶室簡介
1.1茶文化簡介。關於茶的起源,各家眾說紛紜,公元前200年的史書《爾雅》中記載了野生茶樹,《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有許多學者認為茶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等。隨著人們對茶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大量的移植、繁殖與生產,形成了現如今的規模。茶文化的發展可以概括為“發乎神農,聞與魯周公,興與唐而盛於宋”,隨著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茶文化才有了如今的程度,並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2茶室簡介。茶室始於我國唐代,盛唐時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漸開始鍾情於茶文化,並建造了獨特的茶事,為中國茶禮、茶藝、茶道等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設計中不斷引入風景,為了防止出現室內風景沖突的問題,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獨特的室內環境,以便於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飲茶的場所,同時還能夠從事文娛活動。
2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分析
2.1空間設計。茶室空間設計應該包括服務台、展示廳、茶庭、水池、庭院、長廊、茶室、儲物室以及大廳等等,為了防止在設計的過程中出現重復的問題,應該嚴格規范所有茶室的空間大小,既可以利用簡單的空間布局對室內空間進行劃分,營造一種清靜、簡單的氛圍,也可以採用復雜的幾何形體進行室內空間的劃分,體現出室內空間的不穩定因素,對茶室整體空間進行協調與制約。同時,還可以根據飲茶者的愛好,對茶室空間進行劃分,設置不同的功能區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國西南地區為例,當地人偏好露天飲茶,特別是在迴廊、庭院中。
2.2功能設計。在進行茶室設計時,應該根據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區進行相應的設計,主要包括品茗區、煮茶區、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區設計為例,泡茶席也稱之為茶席,是舉辦茶會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區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飲茶以及泡茶的場所,泡茶席設計時應該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舉辦茶會時,如果客人圍繞在茶桌邊,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環節;如果客人眾多,則應該將茶座設計在距離泡茶席較遠的位置,此時需要設計奉茶環節。現階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應該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卧或者躺的場所,例如,採用大炕床、地台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將椅子改成坐墩、蒲團。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為了方便移動,應該採用收納方便、具有折疊功能的茶桌。為了實現泡茶的目的,泡茶席應該具備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蓋置、壺墊、茶盅、茶碗、茶壺以及奉茶盤等;其二,儲茶器,用於存放茶粉或者茶葉的器具,例如茶瓮、茶罐等;其三,備水器,用於棄置茶水、茶渣以及准備泡茶用水的設備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輔茶器,為了方便泡茶的輔助器具,例如計時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時,還應該在泡茶席掛適當的字畫,擺放適當的飾品、雕塑,熏點適當的香料等,為品茶之人營造寧靜、沉靜的氛圍。
2.3茶室交通設計。茶室交通應該根據茶室建築戶型進行設計,主要包括衛生間、水池、服務台、展覽室、庭院、茶室、大廳以及入口等,現代茶室空間設計應該重視不同空間的結合,防止出現空間組合重復的問題,以此提高室內空間交通設計的獨特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例如,為了營造自然、現代感以及力度感,應該採用竹格柵進行頂棚設計,用於大廳、廊道頂部,還可以用竹子建造幕牆,營造茶室空間的現代感。在進行開敞式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重視與室外空間、環境的相結合,並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2.4服務設計。現代茶室服務設計指的是各功能區的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儲物室、員工室、經理室以及衛生間等,在進行上述服務設施設計時,應該避免出現茶室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沖突的狀況,同時還應該重視服務設計與茶室整體氛圍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以此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務,而不至於對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響。
2.5照明設計。照明設計直接影響整個茶室的環境氛圍,因此,在進行茶室照明設計時應該充分的考慮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照,人工照明應該根據茶室的整體環境選擇合適光源、顏色、尺寸的燈具,自然光照應該在茶室設計不同形狀的採光口,通過門窗、側面開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設計中燈具設計至關重要,在進行燈具設計時應該選擇與茶室整體設計風格相一致的燈具造型,並重視燈光顏色、發光方式的選擇。現階段,最常用的燈具形式包括台燈、地燈、壁燈、投光燈以及吊燈等,照明方式包括側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體照明等。茶室內不同區域燈具的選擇也不同,在大廳應該選擇白熾燈進行漫射照明,盡可能的應用暖色光源;在服務台應該採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燈,以此起到展示櫃展示產品和服務台服務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應該採用投光燈,將投光燈鑲嵌在水池內壁,用透明玻璃將表面封住,在夜間燈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場合的指示燈,通常分為走廊道路指示燈、室內通路指示燈以及應急避難指示燈。指示燈應該選擇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2.6裝飾設計。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為了營造獨特的氛圍,應該重視室內空間裝飾設計,插花、掛畫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間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表現為:其一,插花設計,插花是美化茶室環境的重要材料,同時還能夠清靜身心、回歸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禪茶花、文人茶花兩種,禪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講究自然,盡可能地避免出現對稱現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條、葉子、果實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現場插花也是茶室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布置茶室時也可以自己到林間尋花覓枝,這樣既能夠美化室內環境,又能夠增加了回歸自然的意境;其二,掛畫,掛畫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裝飾品,在選擇掛畫時應該選擇值得鑒賞或者表達心意的掛軸,例如,在重陽茶會上,可以懸掛墨菊圖,這樣能夠增加茶會的趣味和意蘊;其三,焚香,茶道點香的氣味不能含有雜氣,在迎客時焚迎客香,客人在門口能夠聞到清新、若有似無的氣味,能夠使茶席更加寧靜、安詳,如果讓可燃鑒賞香具,則應該擺設與整個茶室風格相匹配的香具。
2.7傢具設計。現階段,市場上的茶室傢具風格主要包括現代主義風格、休閑式風格、田園風格、日式風格以及中式風格,在選擇傢具時應該選擇和茶室風格相匹配的傢具,茶室中的傢具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盤、茶沙發、茶凳、茶幾等,傢具的選擇應該根據室內空間大小、茶人的喝茶習慣等選擇。同時,傢具材料選擇也至關重要,不同材質進行搭配,能夠為人們的視覺、審美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傢具的材料種類眾多,例如塑料傢具、皮質傢具、竹藤傢具、鋼材傢具、木質傢具以及玻璃傢具等,根據茶室的整體風格選擇相應的材料。例如,田園式風格,應該選擇竹藤傢具、木質傢具等。
2.8地面設計。茶室地面設計應該重視簡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與親和力,受到廣大設計師和茶客的青睞,採用人工亞光木,不僅能夠呈現材料的本色材質,還能夠呈現隨意、自然的形態,呈現一種灑脫、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設計應該保證視野的開闊性,根據室內的環境氛圍採用相應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磚材、木材、玻璃等,綜合應用上述材料,進行別具匠心的拼貼,能夠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質、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進行地面形狀設計時,可以採用變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狀,給人一種韻律美、節奏感以及層次感。地台空間是抬高部分室內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夠吸引人的目光,展現主人的性格,同時還能夠開闊視野,愉悅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間是下沉室內地面,在茶室內分割出一個富有變化、界限明確的空間環境,給人以寧靜感隱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別是在繁華的都市環境,下沉空間能夠放鬆人的神經,給人以輕松、愉悅的感受,這種回歸自然、恬靜、休閑的地面形式,受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青睞。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為體現、傳播以及傳承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將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間設計中,為茶客營造充滿茶文化的茶室氛圍。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的運用茶文化,創造寧靜、恬淡的環境,讓人們在吃茶、品茶的過程中領悟與體會到傳統茶文化,藉助茶室空間所獨具的靈魂,放鬆精神,在喧囂的現代城市中,實現內心的平靜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永.論我國傳統茶文化與現代茶室空間設計[J].福建茶葉,2015(6):160-161.
[2]馬平.茶座的室內空間設計分析[J].福建茶葉,2016(1):75-76.
[3]李文君,張君暘,張建華.茶庭與茶室空間的“靜”設計[J].上海商業,2015(6):38-41.
[4]陳麗昀,李雅娜,郗金標.山水精神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林業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陽,劉毅,沈化林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傢具與室內裝飾,2013(10):80-81.
㈩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5篇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包含了物質文化層面,而且還蘊藏著深厚的精神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構建休閑旅遊的實證研究
摘要: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產茶聖地,其歷史悠久、風景獨特。以地方茶為中心進行深度休閑旅遊項目開發,不僅是地方地區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為中國茶文化旅遊的開發增添異彩。本文通過介紹地方茶文化資源的特色與優勢,分析地方茶文化休閑旅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茶文化旅遊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有效管理路徑。
茶文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
體育精神是體育運動的核心和精粹,是體育運動最高級的產物。同樣體育精神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在體育運動中產生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指導著體育運動愛好者如何更好的從事體育運動,更是給每個有思想的人以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啟迪。中國在漫長的體育運動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體育精神,這與長期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茶文化有一些相通之處。本文主要探討茶文化與中國體育精神的互通融合。
茶文化中企業制度建設研究
摘要:
中國是全世界公認的茶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從中國茶文化中提取出來的茶道精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瑰寶,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運用這些理論研究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能更清晰的發現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對症下葯,解決問題。
高職教學過程中茶文化分析
摘要:
我國高職教學事業自建國以來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趨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教學走過了輝煌的歷程,是國家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一部分。文章從茶文化視角闡述了高職教學的內涵、主要內容及實踐形式等方面,對開放式高職教學進行評析,探索高職教學過程中教育的內容與不足,最後得出相關結論與啟示。
茶文化與音樂共通性研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歷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為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為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