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科技怎麼融入中國文化里

科技怎麼融入中國文化里

發布時間:2022-12-15 08:24:03

①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說現代科技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作用

科技本身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
科技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條件,現代科技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創新。
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了大眾傳媒的發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載體和主要手段。

② 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中,科技能起到哪些作用

我認為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中科技能起到很多作用,例如可以保護歷史文物,其次可以追溯具體朝代和人物,還有能保留珍貴的歷史。還有很多很多的作用,就不一一舉例了。

3.能保留珍貴的歷史

而且對保留珍貴的歷史方面真的有很大的作用,例如照相機,留聲機,錄音機,這些都為我們保留了很多珍貴的財富。如果古代有照相機的話,那麼他們當時一些美妙的圖片和盛世當然都會找到現在,但是古時候沒有,所以就留不到。但是我們可以照現在出的文物以後留著。還有留聲機這種東西會留下美妙的音樂,如果古代的編曲可以留到現在的話,那麼一定是很好的。現在的網路讓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了解古代的事情,可以了解我們歷史文化。

③ 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結合應注意什麼

現代科技對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挑戰表現如下:(1)中國傳統文化的封閉性受到了以開放性為特點的現代科技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高度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為背景,以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為條件。這種在特定的經濟基礎、政治背景和地理環境條件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帶有明顯的封閉性特點。現代科技與工業經濟和市場條件相適應,打破了地域和國界的限制,有著強烈的開放性。摧毀了傳統文化延續的自然基礎,甚至導致了不同背景下文化之間的割裂以及部分文化形式的消亡。(2)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信條受到了現代科技條件下的競爭原則的沖擊。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內容,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思想在中國人民的思想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但它與現代科技條件下所提倡的競爭原則相沖突。(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中心原則受到了現代科技條件下的物質利益原則的沖擊。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儒學的核心是「仁」,由此形成了濃重的倫理中心原則。現代科技側重於研究人對自然的認識和對自然界的改造與利用,與現代科技相適應的物質利益原則佔了主導的地位。

④ 傳統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例子是什麼

1、抖音、朋友圈就是,以前嘮嗑才知道家長里短,現在刷刷朋友圈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叫家長里短,叫時尚文化。

2、大雁塔、各種佛教寺廟也是,現在新修的帶上各種科技燈光效果,彷彿寶光似的。

3、上海外灘建築群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的典型例子。

上海外灘建築群位於上海市區黃浦江濱外灘一帶,遍布著一幢幢不同國家風格的西式建築群,故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

上海外灘建築群特色

外灘的精華就在於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樓宇,不正講述著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

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於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

⑤ 有沒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在科技相結合的例子

1、抖音、朋友圈就是,以前嘮嗑才知道家長里短,現在刷刷朋友圈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叫家長里短,叫時尚文化。

2、大雁塔、各種佛教寺廟也是,現在新修的帶上各種科技燈光效果,彷彿寶光似的。

3、科技的發展和創新還是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養料的。

科學技術在今天看起來似乎無所不能,其實不是的,很多現實的問題是靠科學解決不了的,比如鄰里關系,為人處世的方法等等,但是中國古人在這方面的經驗非常之多,也因此,很多注重個人修養的人都會去傳統文化中尋找。

時代越發展,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多,渴望解脫和尋求心安寧的人,只有到中國古聖先賢那裡才能找到答案。

(5)科技怎麼融入中國文化里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儒家、佛家、雜家、縱橫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意識形態。

具體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

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體」的合流思想對中國傳統影響最為直接而深刻。

⑥ 如何正確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發展結合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和我國科技的發展相輔相成,兩者相互促進。要利用科技來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要利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科技。

⑦ 如何藉助科技的力量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是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兩個環節,既相互銜接又相互矛盾.傳統文化是昨天文化創造活動的積淀,是能影響後人的文化成果.現代化則是當前歷史進程的目標,兩者既有區別,又有必然的聯系.對待傳統文化採取國粹主義的態度或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都是偏頗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積累的文明成果.它或者表現於物質載體,如建築、雕塑、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或者表現於語言文字;或者表現於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態、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標准;或者表現於各種知識信息的積累、貯存.總之,傳統文化是在歷史進程中積累起來流傳下去,在流傳中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文化積淀.人們今天的創造活動,明天就會積淀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形成新的文化遺存的同時,又以自己的歷史存在影響著未來的文明.像石器文化遺存孕育了青銅文化,進而又催生出鐵器文化一樣.這種互為因果的漸進傳承,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客觀存在.傳統文化是不能抹殺的.人類文化沒有繼承就發展不了.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定的傳統文化中生活、成長.每一個人都是在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哺育下成長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無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形成的思維和工作方式,也都會打上傳統文化的烙印.在當今世界,已涌現出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得很好的例證,這表明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截然對立的.日本、新加坡、韓國比我們更現代化,卻比我們更尊重傳統文化的作用.日本把儒家思想化為相互協作的群體意識,取得了驚人的進展.眾所周知,人類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傳統只能反映過去,一旦成為傳統,它就凝固起來,偏離開日益發展的新生活,有時還會和新生活發生嚴重的沖突.所以,傳統具有巨大的惰性.不管傳統文化多麼悠久,多麼豐富,多麼光輝燦爛,多麼令人懷戀,卻往往會成為民族進步的沉重負擔.傳統是舊生活的反照,不是新時代放射的光芒.我們對此應有冷靜和清醒的認識,既要尊重傳統文化,又要擺脫惰性制約.否定傳統文化,就是否定歷史傳統文化,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2)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3)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4)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是歷史發展的兩個環節,應理智地把握其區別和銜接.對於傳統中陰暗、消極的東西,如專制主義、個人迷信、封建家長制、閉關鎖國、踐踏知識與人權等,應視為糟粕摒棄.現代化需要發展民主、科學、法制等,這正是傳統文化中所缺少的.因此,在肯定傳統文化中精華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其中的糟粕,這樣,我們才不會感情用事,才不會喪失鑒別能力,從而在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錯誤的原因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系著現在與未來.把發展看成為「反傳統」,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起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清除那些過時的東西.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主導世界的現實,決定了無論一個國家發展民族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走向現代化,這是它的必然趨勢.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⑧ 如何用最新科技手段釋放傳統文化時代活力

煙雲繚繞的幽谷,波濤洶涌的烏江,這些在傳統舞台上難以具象呈現的情境,在3D全景聲戲曲電影《霸王別姬》中有了生動展現;而京胡和鑼鼓,則透過立體環繞聲效回盪在影院。該片自2015年在美國杜比劇院舉行海外首映後,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美國紐約等多地展演,讓一批又一批海外觀眾屏息凝神。影片也獲得國際3D先進影像協會頒發的世界3D電影最高獎「金盧米埃爾獎」,成為首部獲得該獎的中國電影。

昔日幾個小夥伴只能湊在幕布前觀看的傳統皮影戲,藉助多媒體影像手段,有機會進入大劇場演出。上海木偶劇團創排的《花木蘭》採用電影銀幕般的皮影布架,在觀眾面前展開立體的觀看空間。這一創新,使故事傳遞出的孝悌愛國、祈願和平的思想也跨越國界贏得共鳴。在去年塞爾維亞第18屆「金火花」國際木偶藝術節上,該劇獲得「特別獎」「優秀劇目獎」和「集體表演獎」三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而在今年,「金小丑」藝術節兩場演出劇票均售罄,在第二場,主辦方特別在台前加了兩排座位。

⑨ 大學生如何踐行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

大學生踐行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的方法: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大學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優勢的群體,新的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世紀,生長在這個偉大時代 的大學生,幸逢盛世,既是無限幸福,值得羨慕的一代,又是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的一代。

必須堅定自己的理念,時刻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肩負起時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將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關繫到他們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文化科技發展依託「科技進文化」和「文化進科技」兩條主線,形成了四個方向:

一、是新科技與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業態;

二、是科技改造現有文化業態,助力現有文化產業升級;

三、是新技術讓公共文化資源效能釋放,進入消費領域;

四、是利用科技將文化元素融入實體經濟和製造領域。

⑩ 文化與科技融合到底有多難

進一步促進科技與文化在各個層面的深度融合,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對於這二者的融合,充滿詩意的期待和預言是「兩粒種子,一片森林」。但實際上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卻並不順暢,有人擔心過分依賴高科技會迷失文化藝術的本體創造……文化與科技融合到底有多難?應該從哪些方面突破?本報近日走訪了中央歌劇院,探究科技怎樣讓舞台更繽紛。
1.提出需求 藝術想像力是靈魂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當代文藝工作者獻給祖國母親60周年華誕的禮物。如何能讓這部舉國製作的演藝大品牌走入尋常百姓中?中央歌劇院決定讓《復興之路》「瘦身」巡演,將原來3000名演員壓縮為200人,卻沒有影響演出效果,原因何在?模擬模擬、高保真視頻等現代舞台美術技術,再現了宏大場景,也更易和觀眾互動……這樣的改編,得到《復興之路》主創人員的認可,還簽下了6000萬元的大單,一年巡演100場。
像《復興之路》一樣,近些年,每一次重大活動和演出,都是藝術家提出創作思路和藝術效果,推動中國舞美技術走向的一個個新的高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閉幕式既讓世界「驚艷」中國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讓中國的舞美技術達到一個新的里程碑。分秒不差的大腳印煙花、巨幕卷軸、鳥巢碗沿的無縫對接……雖然已是三年多前的事,人們還記憶猶新……這就是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魅力。
而中國實景演出的創始人梅帥元,一年一部實景作品,共創造了8個全新的旅遊文化項目,均從當地的文化中找到主題,提出創作思路,同時融合先進的科技表達方式,可以說每一台作品都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物,取得了藝術和市場的雙豐收。
在大型活動和演出中,這些舞美的「塔尖」,中國已有了很大的進步——只要是藝術家想像得到的,技術就能千方百計地去實現,讓藝術想像之魂在舞台綻放,有的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然而,在整個舞美領域上,我國基本還處於「刀耕火種」或「釘子工程」作業方式。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直言中國舞美的現狀:「舞美的作業方式和裝修隊差不多,無數的小包工隊在承攬著地方與國家的各項演出工程,處於無標准、無認證、無價格體系的混亂局面。」
據文化部文化信息中心的數據,中國2011年的演出市場,各類大小演出場次共計155萬場,上規模的演出上萬場,產值高達300億元以上。其中,舞美方面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就占據了整個費用的50%以上。要表現「天安門」就要搭個天安門,要表現城牆就搭上一段城牆,工藝笨重,運輸拆裝耗工耗時,而且循環使用的周期短,不綠色也不環保。
傳統的布景製作成本高企、效果不佳,也嚴重製約了戲劇藝術的普及與推廣。專家認為,舞美的產業化、規模化勢在必行,應以新的發展方式推動舞台藝術的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讓更多的資源和資金用於藝術家的創作,打造更有想像力和藝術性的作品。
2.實現突破 技術集成是核心
歌劇演出中常使用的一個技術是追光,要把燈光打到演唱者身上,突出演員。原來追光時,燈光師站到最高處,危險性大,還要浪費時間去排練,當燈光師哆哆嗦嗦瞄不準時,極容易出錯。而引入成熟的GPS定位技術,在演員身上裝入感測器,演員走到哪裡光就自動跟在哪裡,不僅精準,還節省了不少時間和人力成本。
其實,許多技術已是成熟技術,核心是要將智能化、集成化的思路植入舞台,從而實現藝術家的想法。中央歌劇院在原創歌劇《辛亥風雲》的舞美環境中,就大量採用投影技術營造環境,可以瞬間讓舞台背景由一個小洋樓變為七十二烈士的黃花岡,大面積的投影產生出滿地黃花的悲壯效果,令人動容。
還有許多成熟技術已在別的行業廣泛使用,卻不能迅速進入舞台,是怎樣的力量阻礙了科技裝扮舞台?中國歌劇院文化產業中心主任杜錦分析,原來舞美的「小作坊」有其自身的市場和產業鏈,從設計、製作到導演都有「勢力范圍」和利益劃分,採用新的技術必然沖擊原來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次,隨著行業和專業的劃分,各專業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行業的鴻溝逐漸拉大,科技和藝術領域的專家「隔行如隔山」,對彼此的領域學習不夠、探索不足,必然加大融合的難度。
舞台是個集成的系統,集藝術創作、音樂、服裝、燈光、音響等多方面於一體。一出劇中有眾多的場景與氛圍轉換,為了不出差錯,這些系統和環節就要不斷磨合,需要時間合成連排,演出成本十分高昂。
中央歌劇院和北京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了中央歌劇院數字化舞美工程聯合實驗室,試圖通過集成創新,借鑒其他領域的成熟技術,攻克與藝術融合的難關,探討演出舞美的變革。由他們開發的、被列為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數字化舞美科技應用研究》和國家級科技提升計劃項目《模塊化歌劇舞台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就是要研究解決舞台的智能化總控問題,讓燈光、舞美、大幕的各個部分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得到提升,省事、省時、少差錯,壓縮編排時間。
「引入數字化舞台技術後,未來的戲劇舞台將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數字化舞美工程聯合實驗室負責人預言說,人們將在舞台上看到藝術與科技的高度融合的表演體系,既可以高度逼真地虛擬演員的形象,又能使得表演的內容交互可參與,使觀眾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3.完美融合 復合性人才是關鍵
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身兼數職,是指揮家,也是劇院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可謂名副其實的「復合性人才」。俞峰很重視藝術和科技的結合,作為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他認為:「文化與科技的跨學科交流,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形成新的素質,藝術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善於學習,關注科技進步。」
前段時間,北京市的科技周上有一群特別的觀眾,他們是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他們每個館都認真地看,了解科技最新的發展,去尋找可以為藝術融合的技術和靈感。俞峰對這次科技周上看到的「海上平台」技術念念不忘,又儲備了一個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新介質,「這相當於一個人工島,以後有海面的表演時,可以用它當一個支點。」
「文化與科技融合關鍵要有人去做、去嘗試、去實踐、去把一個個想法變為現實。」俞峰深有感觸地說,融合需要有智慧和思路,去打破學科界限,找到新方案,這樣不斷學習、想像、發現、借鑒、貫通,就會像化學反應一樣,不斷碰撞出新創意、新項目,以前想到做不到,現在想到也能做到。為了更好地做好藝術服務、做強文化科技,中央歌劇院注重舞美藝術的科技能力的培養,專門請了數字軟體應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高科技專家來講課,培養文化科技人才,訓練他們善於聯想和融合的思維方式。
4.產業延展 拓展運用靠創意
就像軍事上的許多科研成果可以轉換為民用的一樣,舞台演出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廣泛運用,把舞台景觀變為城市的景觀。現在許多城市要「亮」起來,但「亮化工程」中,部分建築照明缺乏藝術性、雜亂無章,既造成了光污染,也不利於節能減排。中央歌劇院將在一個城市做出「樣板房」,把城市當作一個大舞台,通過藝術家的參與,產學研結合,把城市的雕塑、燈光、景觀融為一體,為城市營造藝術的氛圍,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橫向聯接了科技、文化、經濟三個縱向垂直的鏈條——中央歌劇院依託自己的舞美領域的科技文化實力,未來的產業化增長點是向全國提供藝術服務。他們希望,用創意把藝術的審美貫穿和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城市街景藝術、廣告設計理念、包裝藝術、游戲情趣,把人們內心的精神需求挖掘出來,實現生活藝術化,追求幸福感。
為了促進自己研發的技術在更廣闊的領域應用,中央歌劇院與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把自己研發的新技術申請專利,並在公開市場掛牌交易,讓文化與資本、企業對接。俞峰說,這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文化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由「上門討飯吃」、「等米下鍋」、「東拼西湊」的解決資金問題變為專業化、市場化運作。
技術在手、創意由心,從舞台擴展到城市生活,把對美、對藝術的追求放大到城市,生活因此而更精彩。

鏈接
舞美科技產業化發展前瞻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高科技數字化舞美科技應用研究的方向是當今國際藝術科技領域發展的前沿,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將聲、光、電、形、影、音等高新技術融為一體,將數字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文化藝術創作工具,將電影、動漫藝術、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舞台場景實現在舞台表演中,實現舞台全方位智能化控制能力提升,已是舞美科技產業化的現在進行時。
針對在虛擬和現實混合空間中,人機交互和可視化問題,通過提供感官符合的視覺效果和虛擬交互能力,提高表演製作能力,增強數字表演的藝術表現效果,在現場表演中真正實現「虛實結合、虛即是實、實即是虛」的境界,從本質上增強數字化表演的藝術表現能力。利用三維數字投影系統,實景虛擬影像的結合及全虛場景的利用,因不受場地空間因素的限制,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來自由調節舞台空間,表現效果更為優美、逼真,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帶給觀眾一種融入體驗式交互真實感。
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統,更不需人們佩戴任何偏光眼鏡,在完全沒有束縛的情形下,可以盡情觀看3D的幻影立體舞台特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使表演更具有強烈的縱深感。
在不遠的將來,在強大的實時計算平台的支撐下,現場表演與視頻、全息舞台、燈光音響系統互連、高效實時智能呈現;創意編排全程數字化、系統化;網路劇場與現場演播廳實時三維虛擬交互轉播;導演系統、舞美視頻、模擬技術三方面將更加融合。共同提高數字表演的智能水平已成為現實,多學科融合的數字表演技術體系將不斷豐富完善,將更好地服務於文藝演出、數字電影、動漫在內的數字舞美科技產業,將大大修正彌補傳統舞台、道具、布景製作、表演方式的缺陷。

閱讀全文

與科技怎麼融入中國文化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