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在設計實踐中利用傳統文化的繼承
【設計理念】
學生通過實地調查,搜集本土的傳統文化資料,在此基礎上分析歸納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傳統文化繼承的具體形式,並能在聯系實際中學會正確的對待傳統文化。做到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概括抽象出一般性的結論,由具體到抽象,不斷挖掘深刻的道理,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思維發生發展規律,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生成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分析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什麼是傳統文化
傳統習俗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傳統文化面面觀 傳統建築是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傳統文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思想是傳統文化影響的重要體現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的傳承 傳統文化在今天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不同的傳統文化的作用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辯證地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
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分析
本課由「傳統文化面面觀」、「傳統文化在今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三個目構成。第一目主要揭示了傳統文化的含義與傳統文化繼承的具體表現;第二目則主要分析了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及傳統文化對現實社會的作用;第三目則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3.知識學習意義分析
學生能夠運用長安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建築的繼承、傳統文藝的繼承和傳統思想繼承的典型事例,從中感受文化的繼承性,理解傳統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明確文化的繼承性。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分析傳統文化具有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即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與時俱進的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們成長的消極作用。
4.教學建議與學法指導說明
本課題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圍繞長安當地濃厚的文化資源,以「長安區的傳統文化」為線索,輔以豐富的資料進行探究,引導學生由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進行分析思考,概括出傳統文化的的特點和真正內涵,進而探討在現代社會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作用)和正確的態度。
這樣處理教材符合新課程生活化的理念,以學生「學」為主,學生在一定的情境與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知識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更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個性到共性,從感受到認知,符合學生的認識順序,使學生在更輕松的學習環境下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本課有兩個具體內容涉及到如何辯證思維的問題,一是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的作用是怎樣的,二是對於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學們應該通過對上述內容的分析,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學情分析】
(1)高二學生具有了社會調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能夠在教師指導下,以協作探究方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較深,忽視自己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對身邊的傳統歷史文化視而不見,這對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很不利,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由社會調查實踐到感悟傳統文化,由理解傳統文化再到實踐中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介紹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及其影響,讓學生了解文化的繼承性。
分析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而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則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發展的消極作用。
明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的道理;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能力目標
感受中國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等在現實生活中的深遠影響,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培養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通過對「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的作用」,以及「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的分析,嘗試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分析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重點難點】
傳統文化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辯證認識。
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安排:
教師活動:
布置學生收集長安傳統習俗(廟會)、傳統文藝(古代詩詞)、傳統思想(佛教思想)、傳統建築(五台古鎮)等信
息,指導學生分組進行探究。,
學生活動:
合作探究,從網路、報刊以及到實地調查訪問獲得的長安文化相關資料。
課堂教學:
新課導入:(多媒體顯示)周傑倫和他媽媽的合照,並播放歌曲《聽媽媽的話》。請大家猜猜這首歌的歌名,並談
談自己聽歌的感受。(學生積極發言)這里提到的孝心,孝順,實際源於中國的傳統的孝文化。其實從周傑倫的很多歌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延續,看到傳統文化的繼承。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
傳統文化的繼承(多媒體顯示)
新課教學:課前我已經安排大家在預習本框題知識的基礎上搜集長安本地的傳統文化,現在就請四組推薦的代表上台展示本組的成果。
學習小組成果展示:
第一小組(傳統習俗):
王曲鎮農歷二月初八廟會。起源於漢代,各地民眾為了紀念紀信誕辰,紛紛來到長安區王曲鎮的總城隍廟進行祭祀活動,以求得城隍爺的庇護。期間各地商賈也來此做生意,還有大戲、雜耍、鑼鼓等民間藝術表演。
社火。起源於遠古時代的祭祀活動,常在過年和喜慶的日子裡舉行,樂曲比較豐富,表演形式有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劃旱船,大頭娃娃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將小孩化裝成秦腔戲曲人物,縛在數丈高的桿子上,在行進中作出各種生動的動作,吸引人們觀看。
第二小組(傳統建築):
五台古鎮。位於長安區五台留村,它的設計繼承了關中
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格局,也包含了「天地人和」的傳統思想,並讓傳統建築與現代居住環境渾然一體。
第三小組(傳統文藝):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幼年曾在長安的豐樂鄉生長,曾為著名的植樹專家郭氏立傳,寫下著名的《種樹郭橐駝傳》。
白居易的《杜陵叟》: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即是
以長安杜陵一帶農民遭受災苦而備受統治階級盤剝為背景寫的。
「詩聖」杜甫。論祖籍,杜甫應該是地地道道的長安杜陵人,因此他常自稱「少陵野老」。在這里他寫下了《奉陪鄭駙馬韋曲》;面對楊貴妃被寵幸,她的親屬也飛黃騰達,在這里寫下了《麗人行》;面對親人送別出征戰士的悲慘情境,在這里寫下了《兵車行》;「安史之亂」中,面對遭受戰
火的京城長安,更在這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春望》。
第四小組(傳統思想):
佛教五個宗派的祖庭。興教寺是法相宗祖庭,華嚴寺是華嚴宗祖庭,香積寺是凈土宗祖庭,凈業寺是律宗祖庭,白塔寺是三界教祖庭。正因如此,佛教提倡的「修身養性」,「萬事忍則高」,因果報應等思想對後世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師) 從四組代表的介紹中可以看到大家在課下做了認真的調研。結合剛才同學們列舉的事例,誰能來講一下你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同學)積極發言
(老師)歸納總結: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多媒體顯示)
1.傳統文化含義: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多媒體顯示)
作為中國的一個小小區域就有如此之多的傳統文化,由此可見中華文化的確博大精深。對於剛才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可以概括如下圖:
2.傳統文化繼承性的表現(多媒體顯示)
教師補充講解:因為前面大家已經介紹了長安本地的一些傳統文化,在這個圖表裡我們主要補充的是中國的典型傳統文化,實際就是我們哲學上由個性到共性的過程。
㈡ 如何在現代建築中融入古建元素
摘要:現代建築應該說是基於傳統形式的變形或者說更新,其必然的效果就是建築中蘊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大多數現代建築卻不是這樣,他們拋棄了以往的舊的文化基礎而採用新的世界上的潮流來構件建築本身,這樣做產生的結果只有一種:那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體化,沒有自己千年的文化積累和創造價值,我們傳統所必需的東西沒有被保留下來。所以,面對這種現象充斥的社會環境以及建築學界我們應該找到一務正確的路,應該從前人的經驗中學到很多有助於現代建築的東西。中國的現代建築中大多數都是前一種多元文化的產物,但不乏有一些還是有很多精彩的部分是吸取中國古建築精華內容而產生的形式,它們就分別體現在建築的外觀、造型以及空間、規劃等方面。
關鍵詞:建築; 設計 ; 古建 ;元素
中國的建築,特別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大土壤中生長、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國古代人們思維方式多數受到了《易經》的影響,認為將任何事情放在易學的大背景中去認識,可以發現它規律性的東西。在建築上,也是這樣。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築為何喜用木構而不用石材,這並不是技術問題,是種社會文化現象。「金、木、水、火、土」, 「木」象徵春天、綠色、生命,用於給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磚、石,「此生歸無,可再生」,多用於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陰陽五行、風水等對中國古代建築都有諸多影響。於是,中國古代建築有著明顯的容「易」性。
一、中國古建築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在整體上來看有多種分法,我們首先來看看它的構造。
木結構為其主要的建築結構形式,其原因我們己經在上面談到了,但是只是從一般的風水角度來看的,古代建築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其主要是為了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這是建築材料。其次是建築結構形式。斗拱結構形式是主要的建築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那就是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任何一種用途的建築都是由若千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
在中國前年的文化積累當中對建築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首先,真正的建築學理論是不存在的。建築學作為一個學科出現是近代的事情。指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具體的政治制度。這和現代的建築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古代,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學、風水堪輿之說作為補充。
二、在現代建築中融入古建元素
大多數人認為傳統己經過去了,現代的東西裡面幾乎沒有傳統的元素了。要是這樣想就錯了。由於封建制度統治了人們上千年的時間,所以中國古代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沒有太大改變,對於建築的要求也不可能有太大改變。所以有人評價中國古代建築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是我們要注意,在評價古代的遺存時,不應該簡單絕對的褒或貶。它們是歷經幾千幾百年發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評判。由於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建築延續久遠,生命力極強。
首先,中國古代是個封建制度的國家,儒家思想與宗教制度長期以來統治人們思想,那麼這樣導致的結果必然就是要以皇權至上,等級分明。所以,古代的建築師們所修建的建築幾乎都是以這點為前提,那麼建築就很明顯的滲入了這些方面的意義了:利用環境渲染出不同情調和氣氛,使人從中獲得多種審美感受;然後規定不同的建築等級,包括體量、色彩、式樣、裝飾等,用以表現社會制度和建築內容;同時還盡量利用許多具象的附屬藝術,直至匾聯、碑刻的文字,來揭示、說明建築的性格和內容。重要的建築,如宮殿、壇廟、寺觀等,還有特定的象徵主題。例如秦始皇營造咸陽,以宮殿象徵紫微,渭水象徵天漢,上林苑掘池象徵東海蓬萊。清康熙、乾隆營造圓明園、避暑山莊和承德外八廟,模擬全國重要建築和名勝,象徵宇內一統。明堂上圓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徵天地萬物。某些刺嘛寺的構圖象徵須彌山佛國世界等。這些統統都說明了傳統建築重視的是建築的性格和象徵意義。其實在今天的建築中雖然不能明顯的看出這些特徵來,但是,多少還是受到了一部分影響的。有很多鮮明的例子,如現在大多數政府的辦公大樓,它的前廳,外立面的用材,內部的裝飾等,無不在展示其尊貴和權利的特點。那種大面積使用的漢白玉和大理石,三曾樓高的羅馬或者哥特柱式結構大門,還有配以周圍華麗而尊貴的名樹等都是建築在向外界展示自身的特點。只不過建築的整體形式已經全球一體化了。但根本意義還是沿用以前的建築特徵與立場。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因為現代建築比古代建築在層高上要高大的多,才會顯得那麼盛氣凌人,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傳統思想對建築師的影響。
在另外一方面,人天生就會存在懷舊意識,所以對於某些建築來講,人們還需要在它們身上看到明顯的傳統建築的影子。我們暫且不論這種建築產生後對建築文化方面影響是好是壞。我們只需看到這種現象還是真實存在的。它們的出現反映了人們對傳統的意識,只不過在理解不徹底的條件下將這些古典元素強加在了現代建築上,而出現了現在泛濫在整個建築界的一種風氣。在某些窗戶上加個瓦狀屋檐,在某些房頂上搭建屋頂脊樑,再填加蓋頂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天生的懷舊意識下的具體產物,所得出的便是不假思索的、畸形的果實。但這也是一種文化傾向,一種文化進程,或者說社會環境發展下的必要歷程,不過我們必須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它們。
㈢ 現代中國環境,建築設計發展方向,如何看待或利用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現代的建築風格和人文地理環境來講,我們還是要因地制宜。現在的物質生活水平基本得到保障,其次就是應該提高文化素質與人文修養的精神水平。在不同的地方修建的建築,應該結合當地的名俗民風來修建具有能體現當地特色與文化的建築,然後再與現代化的科學理念加以結合,那麼本人看來建築相當完美,體現了居住與觀光的雙重價值。
㈣ 如何將城市歷史文化應用於現代建築設計當中
應指過去與現在相應的技術及影響技術的思想領域傳統文化與現代表現在建築中、互否的特性。
改革開放以來,世界似乎一下變得更加色彩繽紛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建築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築以其獨有的藝術形式,表現了人類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的水平,以及對未來的理想、藝術、制度等。現代既指現在這個時代,在某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業步行街,由於甲方片面追求現代化而無視當地的地域歷史文化,割斷了城市文脈,像一塊不協調的「補丁」縫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品上、色調、風格也會受到嚴格控制,伴著建築業突飛猛進的勢頭,不論大中小城市,到處涌現出充滿著「西方氣質」的一幢幢現代化辦公樓,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古城鎮整體的保護.2建築單體
3.2.1傳統建築保護
一般地。中國古典建築有許多內涵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我們強調不能一概地否認傳統文化;沒有現代,也無所謂傳統文化它們是通過互相襯托來得以體現的。關鍵問題在於,並充當城市之間的綠色肺葉。
3.1.2現代建築如何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中
我們經常會遇到在一個非常有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某一傳統文化地段上興建一個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建築物或建築群,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也是非常引人人勝、讓建築師為之興奮的題目,它完全不同於北京香山飯店那樣具有理想化的環境,同樣需要與周圍現代化城市之間設置緩沖帶、商業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區。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優秀之作,但存在的問題也是有目共睹的。
比如;③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同小異,讓人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盲目追求西方建築風貌,我們又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國建築中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思潮呢?
2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思潮的矛盾統一關系
按一般的解釋,傳統文化為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風俗、道德,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能同時享受到現代化的優越生活條件;不論東西南北,現代建築樣式千篇一律,是不是應該考慮對傳統文化有個交待。首先應看現代建築所處位置,其緩沖帶可用綠化帶來代替,這樣同樣可以減少碰撞,這確是當今中國建築界要認真研究討論的重要問題。
無可否認的是。各種建築理念、建築流派、以及傳統民居自身保護與再生問題,到處歐風四起,西班牙式,讓人有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2現代建築設計
現代建築單體設計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即如何賦予它們以新的生命。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有的保護建築可通過功能上的轉換;有的可進行內部設備更新,改善使用者的生活環境等手段,在體現傳統文化建築的歷史,某工程施工現場,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對其內部進行現代化設施更新,改3,盡顯現代建築風采。但如果能表現出中國建築特有的氣質、體會,並把其神韻通過某種手段表現出來,而不是刻意追求,應是一種自然流露、思想、作風,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建築樣式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令人目不暇接,傳統文化正面臨著現代化的全方位挑戰。對於等級稍低的保護建築,在今天人們要求現代物質享受的同時,如何滿足他們內心深處對民族的地域的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使現代化城市與古城鎮之間有一個過渡。這時我們不應排斥現代化、卻具有極高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築。例如、人文等方面價值的同時,更能體現它們存在的現實意義,賦予傳統文化建築更強的生命力,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喚民族精神的回歸。
3傳統文化與現代在當代中國建築中的交織
傳統文化與現代在當代中國建築中的交織表現在許多方面本文著重探討建築與環境的關聯以及建築單體設計中,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問題
3.1建築與環境的關聯
3,也指這個時代應具有的一切因素。兩者反映在建築上。
對於這些大量存在的保護建築,這些問題已引起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深刻思考。關於這些傳統文化建築的保護,一方面要保護其特有的歷史、地域及人文上的風貌,保護傳統的建築形式與生活方式、文化、民俗對建築的影響與滲透。這如同《易經》中的太極圖、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時,是一對辯證統一的矛盾體應該說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據報道,這就非常不同於西方建築,它的建築表皮和結構形式是完全統一的,這對矛盾統一體如何在我們的設計實踐中得以完美的體現。緩沖區一旦被確定,區內現有的建築也應該被嚴格保護,並保持傳統文化風貌。如果在緩沖區內興建現代建築,其高度、體量。
3,國家各級部門制定了大量的法規,使我們的保護工作有據可循,對於傳統建築,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可分別確定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規定,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應設有保護緩沖區,以期減少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之間的碰撞,就連我們所稱道的建築裝飾部件其實也具有某種實用價值。在現代化建築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建築的精位,在傳統文化的精神享受中如何使人體驗現代化帶來的舒適,將是建築師要考慮的主要問題。現代建築如何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我們有了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就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實現。如通過建築形式上的神似與形似: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代及超俗的氣質,還可以讓人隱約感覺到中國傳統文化建築的神韻。
應該說中國古典建築是很真實的。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巨大的推上機下,漢代古墓被毀,我們更應考慮它們的可持續性發展。特別對於目前存在的大量傳統民居.1傳統文化建築如何存留在現代環境中
在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特別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傳統文化建築如何存留在現代環境中,即與周圍現代建築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來達到某種特定的效果,使現代建築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更應注意地域、傳統文化;在保護傳統文化建築樣式。如位於東方明珠旁的金茂大廈被許多人所稱道,不僅僅因為它具有優美,但在進行現代建築設計的同時,則會使其具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它包含著向心、互含、追求和嚮往:我國目前在進行規模空前的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必然會觸及到如何解決與傳統民居的相互交融。浦東是上海近幾年開發的城市新區、還沒有被賦予各級政府保護單位的;建築色彩、體量及材料上的協調;提取建築符號,建築已成為人類改天換地。
4今後的啟示
中國古代建築反映了歷代文化的內涵及其深厚的哲學思想,而當代建築,通常體現的是一種時代飛速發展的標志。如今,歷史的車輪已步入21世紀,隨著我國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實力的增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崛起、交通網路的逐步擴大完善,各類大中小型城鎮亦在規劃建設之中。在這一發展新時期,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一條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相結合的創作道路。首先,應對建築風格比較典型、完整的古建築群,設立特殊保護區域,對其進行修復、加固和保護。其次,在規劃建設現代建築體系時,應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氣候、民族、風俗習慣、古建築特點等情況,從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內涵,獲得創作的靈感和題材,建造出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建築物,從而實現建築與傳統文化的和諧統一!善生活環境,提高傳統建築的生命力。,在人們熱衷於建設「地球村」的同時,傳統文化正慢慢地從我們身邊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挾持下。但實際上,廣大建築師真正面對的是現存大量的;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征服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有時甚至也可採取完全對比的手法,為什麼要千篇一律?但是用什麼手段來表達民族的精神,卻是值得每一位建築師需認真思考的問題,但也不能死抱傳統文化停步不前,我們應保護好傳統文化的東西,在此基礎上思考怎樣創造有自己特點的東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東西,而應該為我所用,中國的東西就是中國的、法國古典式到處充斥著一片片的高級住宅小區……,這些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在21世紀的今天.1,這里的建築爭奇斗艷,可利用現存的大片農田或水系,如果其處於新型城市或不那麼具備歷史文脈的地段,現代建築對傳統文化要素的表達就不一定作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可以說
㈤ 在當代建築中怎樣處理繼承傳統建築與爭取建築創新之間的關系
站在歷史深處,結合時代特點,正確處理好我國建築形式、文化、材料、技術的繼承和創新關系,對於我國當代建築的健康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繼承的目的。繼承要有重點,有選擇,有比較;創新要結合實際,把握好基本點。
建築形式的合理共存
我們國家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傳統建築更是獨具一格,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這不得不讓我們把繼承傳統建築和爭取建築創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繼承和發揮傳統建築文化不能僅停留於形式的模仿,更要研究和認識形式所擁有的文化思想和技術精神,真正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本質內涵,並加以體現,以求得建築的不斷發展。
傳統建築文化怎樣轉換為一種當代的建築實物,既需要尋找到傳統建築形式上的當代因素與材料、技術上的當代運用及拓展,又要使傳統建築的形態和功能達到與當代生活方式的契合。
我國傳統建築具有嚴謹的程序和對稱均衡的層次,從城市規劃到建築設計都是如此。中國傳統建築的每一個單位,基本上都是一組或者多組的圍繞著一個中心空間(院子)而組織構成的建築群。這一原則一直採用了幾千年,成為一種主要的總平面布置方式。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美是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我們不能割斷歷史,拋棄民族傳統,去追求那種沒有傳統根基的建築形式。但這並不意味著設計者只能墨守成規,毫無個人的建樹。建築設計者巧妙地運用現代理念,有意識地改變一些常規組合關系,創造出新穎動人的作品,這就是設計上的創新。
同時,設計中也要追求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我國許多城市都熱衷於搞高層建築,把摩天大樓看作城市現代化的標志,結果形形色色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觀其效果就像是體態臃腫的老太太穿上泳裝一樣,極不協調,毫無美感可言。這不但沒有為城市增添多少現代氣質,反而大大破壞了城市原有的特徵。
當今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失去了許多永遠無法復得的東西——歷史文脈。比如歷史長河中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聖地等城市建築,被成片成群地拆除,威脅到城市形態的相容性和延續性。尊重歷史傳統並不等於食古不化、拘泥於傳統,相反,有意識地保留這些傳統,將使得這個城市更富有地方特色。其實,「立新」不必「破舊」,關鍵在於如何以傳統而又時尚的手法,創造出新舊共生的新的建築形態。
建築文化的時代體現
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協調發展。建築環境自然化,自然環境人文化,是中國傳統建築創造的永恆主題。這與當前人們所關心的環境生態、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繼承和發揮傳統建築文化就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將其與當今時代和社會相適應的精華發揚光大,以指導我們的創作和實踐。
現代建築要更貼近生活,應當面向現代化,這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向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決定的。新時代的建築就應當反映出我們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努力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中華民族精神風貌。
建築材料的不斷發展
建築材料同樣也影響了建築的表現特徵。古建築根據材料的使用不同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以木結構為核心的磚木體系,展現了其獨特性。古人在對木材的運用及把握上日臻成熟,對每一個構件都經過反復雕琢,以至於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屋頂形式為坡頂,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解決不了排水系統或想像不到更好的辦法而得以形成,並一直傳承下來。台基以石材為主,發揮了材料的抗壓和承重特性。而現在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料的建築,在堅固、實用、美觀等方面都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材料運用是建築的外在體現。我們應學習古人,對材料的特性進行把握,充分發揮建築材料的特長,只有把握了材料的特性,才能運用自如。例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吸收鄉土建築就地取材的優點,盡量運用採集運輸便利的材料作為建築和營造環境的原料和裝飾元素。應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運輸狀況和氣候因素完成建築的實用功能,進而減少資源的浪費,盡量做到環保、節能、節地、節材、節水和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對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建築質量和檔次,加速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建築新材料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
建築技術的日新月異
古代建築由於受經濟狀況、科學技術的約束,機械設備簡單,主要以手工為主,建築功能、結構、形態單一。現代建築工程量大、結構復雜、施工持續高強度、高難度,網路技術、混凝土澆築等一系列技術應運而生。
隨著我國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與其有限的人均資源佔有量之間的矛盾也將日益突出。因此,當代建築必須最大限度地追求建築物的功能、外在形式、經濟效益的最優化組合,而發展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是必然的方向,綠色建築是對傳統建築價值觀和技術工藝的創新與發展,它使得建築在生產製造、規劃設計、施工建造、運營維護等理念和方法上產生了質的變革,從而推動和引領了整個建築業技術系統的創新與發展。以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生態環保為一體的綠色建築基礎性和共性關鍵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將極大地促進現代建築技術自身的創新與發展。與綠色建築形態相適應的可持續性結構設計理論就是一種新的研究方向,以保溫節能、減輕建築物自重、構件模塊化、循環再生材料利用、生態性新型建築部件使用、利於快速清潔施工、已有建築物的加固改造等為目的的新型結構體系等,也都是當今建築技術創新的重點。
在建築的繼承與創新上,我們不能刻意地仿造古代建築的形式與特徵,更不能一味地抄襲古代作品,而理應深入探討古人對意識形態、倫理的認識,站在歷史的深處來詮釋古代建築所反映的深層次意義,摒棄糟粕、取其精華,把古代建築的精華運用到當代建築理念中。在繼承的基礎上,從內在思想到外部技術,深入研究與創新當代建築理應反映的內容,這才是未來建築所富有的時代特徵,只有通過對比與借鑒,才能完成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幫助我們更加努力地為當代建築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㈥ 如何在現代建築設計中傳承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通過所做仿古建築所在的地理位置,充分了解當地文化特點,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等,並適當參考遺留下來的古建築,以此決定仿古建築風格。遠景設計研究院仿古建築設計專家道:仿古建築沿用傳統古建築的樣式,採用現代先進的設計、施工、材料技術,使得仿古建築既能展現傳統古建築的宏偉氣勢,同時也具有現代結構的可靠性、安全性,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
㈦ 怎麼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到現代建築中
這可以根據設計者的構思將傳統的文化和現代元素融合在一起,如鏤花工藝可以使用在書房的隔斷上,牡丹花可以使用在房頂吊燈位置等等。
㈧ 中國古代元素如何在現代建築中的運用
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
在世界建築體系中,中國古代建築是源遠流長的獨立發展的體系。該體系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直至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
特點
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②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③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④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採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採取扇形、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卷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布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樓、鍾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築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採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間隔採用槅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准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辟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樑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常用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棊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是實用兼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出現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築學理論。建築學作為一個學科出現是近代的事情。指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具體的政治制度。②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學、風水堪輿之說作為補充。③充滿了中國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築物長久存在,而以滿足現實的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築形式的標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種結構類型的建築物可以適應多種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標准化的建築個體要通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個性,建築群體的布置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反映著時間和空間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⑤以象徵主義手法表現特定的主題。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築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政治制度。一些裝飾構件與小品,甚至單體建築,都成為一種包含了固定意義的象徵符號。
類型
中國古代建築按功能分為以下7個大類:①居住建築。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建築,主要有穴居和干欄兩種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如甘肅秦安縣大地灣中的建築均為半地穴式,即從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豎穴,平面作圓形、橢圓形或方形,面積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來,原始社會的穴居,正逐步朝著宮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宮室式住宅的代表類型是合院。陝西岐山縣鳳雛村早周建築遺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區中軸線東西兩側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這里。干欄式建築的最早遺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5300年前。樓面離地約和人等高,其下圈養牲畜,樓面上周圍有欄桿,圍著平台和房屋。現存干欄建築比古代大為減小,集中分布在雲南、海南的少數民族地區。②城市公共建築。主要包括城牆、城樓與城門,還有鍾樓和鼓樓。城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材料以夯土為主。三國至南北朝出現在夯土城外包砌磚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磚石包砌。城門是重點防禦部位。門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達80米。唐代邊城中出現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創建箭樓,北京內城正陽門城樓及箭樓、城東南角樓是明代優秀作品。鍾、鼓樓是古代城市中專司報時的公共建築。宋代有專建高樓安置鍾、鼓的記載。明代在北京城中軸線北端建鼓樓和鍾樓,其下部是磚砌的墩台,上為木構或磚石的層樓。③宮殿建築。宮殿專指帝王舉行儀式、辦理政務與居住之所。宮殿建築集中當時國內的財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宮殿遺址,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它建於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宮是中國宮殿建築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為矩形,東西寬753米,南北深961米,牆開四門,建門樓,四隅建角樓。它將各種建築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調動一切建築語言來表達主題思想,取得了難以超越的成就。④禮制與祠祀建築。人們舉行祭祀、紀念活動的建築,凡是由「禮制」要求產生、並被納入官方祀典的,稱為禮制建築;凡是民間的、主要以人為祭祀對象的,稱為祠祀建築。禮制和祠祀建築大略分為4類: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壇、廟;從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廟、祠;舉辦行禮樂、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儀式的明堂、辟雍;為統治階級所推崇、為人民所紀念的名人專廟、專祠。北京天壇是古代壇廟建築中最重要的遺存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築。是專供安葬並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築。由地下和地上兩大部分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遺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專供生人舉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說,漢代以後,帝王墓葬稱陵,臣庶稱墓。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個規劃完整、氣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築。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進行佛事佛學活動並居住的處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類型。中國民間建佛寺,始自東漢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並建。佛塔按結構材料可分為石塔、磚塔、木塔、鐵塔、陶塔等,按結構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開鑿的佛寺,淵源於印度,約在公元3世紀左右傳布到中國,其形制大致有塔廟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類。中國石窟的重要遺存,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⑦園林和園林建築。中國傳統園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形體環境,其構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築。它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反映著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建築、園藝等多門類科學藝術和工程技術的成就。按隸屬關系,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風景名勝四大類。其中現存最著代表性的園林有蘇州網師園、拙政園、留園,揚州個園,無錫寄暢園,北京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中國傳統建築的功能類型,除上述7類外,還有軍事建築、商業建築,以及橋梁等公共交通設施,坊表等建築小品。其中長城經歷了2000餘年歷史 ,延袤萬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河北趙縣安濟橋(趙州橋)建於7世紀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單拱石橋,比西方出現同類結構要早700年左右。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