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國軍將領文化水平如何

國軍將領文化水平如何

發布時間:2022-12-15 23:06:07

1. 孫立人國軍將領什麼水平

被吹得很神,現在網上都把孫吹上天了

實際上素養應該處於前列,但沒有到首屈一指的地步、

孫立人打的仗實際上並不多,當上少將了,才參加了128淞滬抗戰,而且戰績並不怎麼突出
在緬甸第一次遠征的時候是新38師師長,也就打了仁安羌一仗,而且這仗的主要指揮使劉放吾團長
包圍圈裡的英國人也在積極突圍,這仗就是團級規模

之後第二次遠征的時候,他是新一軍的副軍長,後來擴編了才當新一軍的軍長,新一軍的戰績有一半是新22師打出來的

內戰時期,在四平戰役的時候,他是最後時刻才到的,當時新6軍已經迂迴成功,林彪已經決心撤退了,在這種情況下才第一個進四平

之後在三下江南的時候也不是林彪的對手,之後就被調走

這么砍下來,他的素養遠不如胡璉、邱清泉、廖耀湘、黃百韜等同類軍級指揮官

2. 國軍名將杜聿明打仗怎麼樣請大家用打仗的勝負實例略講一下

總體還是不錯的,屬於國軍後期少有的合格的戰區主官。這個人的優點是思維比較開闊、能用人(後期GJ裝甲兵、空降兵、主要機動部隊的主官多為5軍系統出來的),善於運用間接路線戰略,缺點是過於服從老蔣的命令,不敢當機立斷,往往喪失戰機

他的成名之戰是擔任教導4師12旅24團團長,當時杜聿明率部攻入霍邱縣城,擊敗紅25軍軍長曠繼勛所部。
此戰,相比黃埔同學,4師旅長關麟征的正面苦戰不下,杜在戰術選擇(採取迂迴戰術)方面更勝一籌

第二次亮相是在長城抗戰中,當時杜擔任25師73旅旅長,後任副師長,25師師長關麟征。在防禦線選擇(老杜的意見正確,可惜官大一級壓死人)和對待友軍(當時防守一線的東北軍116師嚷嚷著要撤,老杜拿軍令壓他們,而老關確是出於火氣,把這支裝備精良的部隊放走了,白白失去一大助力 ),杜都顯得比關更勝一籌
戰斗開始後,師長關麟征在第一天就被手榴彈炸傷,被送下去了,由杜指揮25師
客觀的說,25師打的並不好,尤其是在撤退過程中缺乏有效掩護,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但相比同樣在此次戰役中上陣的2師和89師,25師的表現還是不錯的,說明當時,在師一級指揮官中,杜的戰術修養還是不錯的,但戰場感覺一般

此戰之後,杜去了機械化學校,直到昆侖關之前,沒有太大表現

昆侖關戰役的確國軍損失慘重,但這不能簡單歸罪於杜,主要因素是上級給的時間太緊,缺少有效的戰場偵查。同時國軍在山地攻堅方面缺少經驗
但能重創日軍21旅團,這個勝利非常大

第四次亮相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杜作為團員考察東南亞戰區,其提出的日軍可能動向令當時的英國駐新加坡總督動容,其大為驚異中國竟有此等軍事家

第五次亮相是第一次入緬,的確,損失慘重,但大家要看一下,背後的因素是什麼?政治因素的影響更大,杜有多少主動權?把屎盆子全扣在他頭上是否公平?還有人拿孫自行撤往印度和杜走野人山比,以此為理由批杜。但請想一下,一個指揮官違背最高統帥的命令,擅自行動,這算什麼?足夠槍斃了

第六次亮相是回國後當昆明防守司令,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傘兵部隊,同時快速解決龍雲問題。其眼界可以說在國軍將領中比較超前
在解放戰爭中,前期和東野作戰,也是戰果累累
別的不說,就說2打四平,老杜當時在北平做手術切掉一個腎,回到戰場後,成功做出戰場判斷,隨後做出先南後北,先打本溪清除腹背之敵,然後迂迴四平側後的策略。一戰成功,一口氣打到長春
此後,東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而杜受制於機動兵力不足,只能由攻轉守,雙方基本處於均勢
在夏季攻勢前期,的確林彪把杜打得有些抬不起頭,但在第三次四平戰役中,杜的指揮非常出彩
先以新6軍、53軍擊敗南滿的3、4縱,確保沈陽安全
然後以新6軍、93軍、53軍,3個軍的兵力,採用迂迴攻擊,擊破正面狙擊的東野16個師,迫使東野從四平撤退。請注意,當時國軍在其他戰場很難做到這一點

被調離東北後,在濟南戰役結束後,提出的利用GJ休整之機發動攻勢,力圖重創GJ的想法,在戰略上卻有可行之處
淮海戰役中,提出的三種打法實際也屬上乘,此後的徐州撤退中要不是聽老蔣的,很可能把三個兵團大部帶回去

這么算下來,他的指揮能力屬於准一流,大局觀強,思維敏捷,但韌性不足,不善抗命。可能當個參謀長更合適些

3. 張靈甫挺厲害嗎

挺厲害的。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中將軍銜,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曾任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1947年5月16日,戰死於解放戰爭之孟良崮戰役,終年44歲。他本來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的,後來考入黃埔軍校。對日作戰勇猛,而且也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少數了解並爭對共產黨有作戰方針策略的將領,
張靈甫將軍作為抗日鐵軍74軍的一名將領,抗戰八年連年對日血戰,參加了主要的對日會戰,參加過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兩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等歷次會戰,多次負傷不肯下火線,取得了輝煌的抗戰業績,被大家公認為常勝將軍。
腿被鬼子機槍掃斷,只因無意中看到報紙上登載的戰時軍人不宜在外就醫的消息,便不顧醫生阻攔執意提前歸隊,趕回前線,以致張這樣的美男子,竟得了個「瘸腿將軍」的外號。
有人只知張是猛將悍將,以為他驕氣盛匪氣重,當他是張飛李逵一樣勇而無謀的急先鋒,這個是誤解。張其實是正宗的儒將,其人身材高大且容貌英俊,尤其張先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後投筆從戎入黃埔。文北大,武黃埔,文武均是當時最高學歷,且善書法,著有多本軍事書籍及文章,張在文化素養普遍較高的國軍將領中也可算是難得的才子。

4. 請問國民革命軍的上將和新中國的元帥或者大將哪個軍事水平高

我認為國軍在軍事上的失敗,主要是輸在組織上面。國軍將領的軍事水平,在那種落後的組織體系裡面,能發揮出兩成就算不錯了。
舉個例子,無論是紅軍、八路軍,還是後來的解放軍,在戰術上都經常大膽穿插、迂迴包抄,很多重要的戰場節點,都可以放心的交給一支小部隊,而很多小部隊的靈活作戰,甚至能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但是國軍的戰術給人感覺就是一直很呆板,進攻是一線平推,防守也是一線死守。為什麼?不是國軍將領不聰明,而是他們的軍隊組織能力很差,一旦散了就完蛋了,必須抱成一團。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國軍的每次重大失敗,無不是因為軍隊崩潰陷入混亂,然後就根本不會打仗了,像羔羊一樣被屠宰。於是電影上經常有這么一句台詞「就是抓幾萬頭豬也沒有這么快」。
所以,比較他們的軍事水平,是不公平的。

5. 國民黨十大主力及武器裝備詳情.

1. 攻擊王牌軍--第2軍 第2軍前身為北伐時蔣介石親兼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1師。蔣鼎文、李延年、王凌雲、陳克非等先後擔任該軍軍長。該軍兵員充足,全部為美械裝備。國軍部隊大多守強於攻,第2軍以善於攻擊馳名。
2. "廣西狼兵"--第7軍 第7軍號稱"鋼軍",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看家部隊,既是桂軍王牌中的王牌,也是國軍中的精銳。擅長山地作戰,以近戰夜戰出名,戰鬥力相當強,戰術也很靈活,作戰勇悍,有"廣西狼兵"之稱。
3. 精銳種子軍--第18軍 第18軍建軍較早、實力最大、名將最多,是國軍老牌勁旅,成名於軍閥混戰,壯大於"圍剿"紅軍,建功於抗日烽火,兵敗於淮海戰場。該軍先後產生5個一級上將、4個參謀總長、兩任海軍總司令、1個空軍總司令、1個勤聯總司令、20多個軍長,為各軍出產人才第一,號稱"種子軍"。
4. 攻守雙料軍--第25軍 第25軍是從雜牌打出的王牌軍。能攻善守,將領兇悍。是國軍內戰主力,配備快速縱隊,火力強大、兇猛。
5. 鐵甲機械軍--第5軍 第5軍是抗戰期間唯一的機械化軍,是嫡系中的王牌,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指揮官幾乎都是黃埔畢業生。部隊兵源素質高,火力強大,但指揮官自主能力差。
6. 魔頭亂世軍--第8軍 第8軍是抗戰中遠征軍的主力之一,為半美式裝備,軍部有榴炮營,師部有山炮營,團部有戰防炮連及迫擊炮排,每個戰斗單位都配備火焰放射器,火力遠比其他部隊佳,戰鬥力強大。該軍在內戰中是國軍的機動生力軍,解放軍有"打垮七十三,拖死第八軍"的口號。建國後,少許殘部逃出國境,且在西南邊境禍害多年。
7 新銳實力軍--新1軍 新1軍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官兵文化水平高,將領強悍,有"天下第一軍"的美譽,代表人物鄭洞國、孫立人都是一代強將。但軍種派系爭執厲害。
8. 虎賁御林軍--第74軍 第74軍以傲、狠、悍出名,戰斗意志、戰鬥力、紀律性都是國軍中首屈一指,能打硬仗惡仗,攻擊能力強,攻守兼備。該軍是國軍的一等主力部隊,號稱五大主力之首。
9. 雜牌強悍軍--第35軍 第35軍歷經百戰,攻守兼備,尤其以"善守城"出名,在抗戰中多次痛擊日偽軍,是著名的抗日常勝軍。它的軍力介於中央軍與地方軍之間。
10 野戰兇悍軍--第52軍 第52軍既抗日,也打共軍;既會攻擊,也會逃跑,既是"倚海劍",又是"千里駒";既會吹牛,也敢鬥狠,是在戰火中打出來的王牌,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
排名出自《國民黨十大王牌軍》一書,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9年10月出版,本書是暢銷書作家陳冠任的最新力作,敘述了國民革命軍第2軍、第7軍、第18軍、第5軍、第25軍、第35軍、第8軍、第74軍、新1軍和第52軍征戰和興衰歷程,對它們所參加的大戰爭進行了生動的描述,講述了國民黨將領統兵打仗的趣聞軼事,語言詼諧,生動有趣,是值得一看的好書。

6. 國軍將領中像孫立人,衛立煌,杜律明都是名校畢業,為什麼會失敗,不...

孫立人缺乏獨立指揮一場戰役的記錄,簡單的說就是缺乏歷練,這點和張靈甫很像,入緬作戰期間他是直接接受美國顧問團的指揮,當時美國顧問安插到營一級,直接接受上級美國軍事顧問的命令指揮部隊作戰,孫起到的作用更像是一個參謀而不是軍事主官。
衛立煌缺少直系下屬,指揮作戰時很多人指揮不動,要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協調上,無法做到軍令的通暢下達和被執行。這一點上最可惜的是薛岳,衛好歹還有嫡系的大招牌,薛確是徹底的地方雜牌,薛岳在他自己原本的粵軍還在的時候還是相當不錯的,在他自己的部隊拼光後迅速歸於平庸,乃至無聲無息。
杜聿明也有類似的問題,他的能力應該說還是相當出色的,否則不至於老是被當做救火隊員。他在國軍中應該劃入遠征軍系統,歸於黔軍系列,雖然是黃埔學生,但是指揮的時候難免有掣肘,同時杜有一個致命的問題,處事較為猶豫,不夠果決,他並不缺乏預見力,但是缺乏決斷的勇氣,這點打順風仗的時候沒有問題,一旦到了生死關頭就致命了,這點當年杜在野人山兜圈子的時候體現的最為徹底,不敢臨機決斷撤往印度,白白葬送四萬多人的生命。
綜上所述,除了將領的個人能力外,國軍中派系林立,大派系鄰這小派系,大系統套著小系統,各派系只求保存實力,團隊間互不合作,相互掣肘,甚至不乏故意給隊友背後一刀的情況,極大的抵消了國軍的戰力。這里幾個著名的戰例,一個是台兒庄會戰,這點由於那部電影大家都知道了,在前線抵抗的生死關頭,作為事先安排好的用於側擊的機動兵力湯恩伯部,卻抗命不遵,最後李宗仁跑去要了蔣介石的手令才最後得以調動,險些導致台兒庄戰役功虧一簣。另一個著名的戰役就是抗戰中最大的一場會戰武漢戰役,原本武漢會戰在郭如瑰的策劃下按部就班進行,取得了雪峰山等系列的勝利,中日雙方打成了僵持,戰線已經基本穩定下來,結果又是湯恩伯,為了迴避和日軍作戰,擅自放棄信陽一線防區,直接導致整條防線崩潰,武漢會戰流產,整個華中地區淪陷。

7. 為什麼在古代一個將領的能力能決定戰爭勝負你怎麼看

在古代一個將領的能力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問我怎麼看?
我認為將領的能力決定戰爭的勝負那是肯定的。有句老敘話說的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我想將領就是軍中的太陽,軍中的魂魄和膽量,一個優秀的將領能把部隊越帶越大,領土越戰越廣士兵親如兄弟將領愛兵如子,士兵沖鋒如猛虎,伏擊如龜息,這是一個優秀將領的基本表現,再者就是一個優秀的將領要比士兵多吃很多苦,如地形的勘察,敵情的虛實天氣的變化必須了如指掌,最主要的必須是打的正義之戰。我想一個優秀的將領最起碼具備這些條件戰爭的勝負基本上就有數了。

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

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審時奪勢,

因地制宜,

凝聚軍心,

愛兵如子。

士氣高昂,

後方穩定,

將士一致,

百戰百勝。

古代交戰,

千軍一將,

將領高強,

大多能勝。

以少勝多,

計謀使然,

正義之戰,

民則擁之。

謝謝悟空,

邀請問題。

您還別不信!真實情況就是這么回事,聽我細細道來!

古代的咱就不多說了,什麼白起、孫臏、岳飛啥的,離我們真的太遙遠了,

就以近代的來看,講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你就知道啦:咱們敬愛的毛主席!

講真的,咱們敬愛的毛主席,每次遇見的情況,真的都是幾乎屬於絕境,

敵我實力的懸殊,我們將會詳細講一下,你就知道,將領統帥的能力多重要啦!

這里,介紹的是毛主席最得意的一場指揮:四渡赤水之戰,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

1960年5月,二戰名將蒙哥馬利來華訪問,這時候,毛主席百忙之中親切接見,

期間,蒙哥馬利就曾說:「閣下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

由此可見,毛主席的指揮藝術,是世界公認的,很多經典的戰例甚至被西方的西點軍校列入了教材(個人覺得,西方人還是沒有吸取精華,哈哈哈)。



當然,毛主席卻以他特有的幽默,微笑著搖搖頭,說:「『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筆』!」由此可見,這場戰斗,一直是毛主席很得意的一場指揮,下面,我們詳細聊一下。

力量對比:國軍一方,可以說是一手好牌,布置了薛岳兵團和黔軍全部、川滇軍大部、湘桂粵軍一部共17個師又13個旅150個團近40萬人。毛主席僅僅只有三萬七千多人,而且,因為血戰湘江後,傷員眾多,很多部隊都缺乏作戰人員。

形式對比:國軍一方,已經准備好了包圍圈,還有源源不斷的人員補給,毛主席等人被圍困在烏江西北地區,可以說是非常貧瘠的地區,要糧食沒有糧食,要兵員沒有兵員。

武器對比:可以說武器存在代溝,國軍用的是飛機大炮,德械裝備,紅軍就是小米步槍大刀長矛漢陽造。



可以這樣說,古代的那些戰神,沒有一位的處境能夠如此艱難,包括赤壁之戰,5萬人打敗曹軍的20多萬人,都已經把諸葛亮周瑜奉為神將,可見3萬人打敗40萬人,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因為最終戰果說明了一切: 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1935年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歷時3個多月,共殲滅和擊潰敵人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餘人。

我們再來看看戰爭的具體情況,你不得不說,真的是一場指揮藝術:

一渡赤水:

1935年1月28日,土城之戰突遇川軍助戰,為避敵鋒芒,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迫使國軍匯聚川南,此時黔北(貴州)空虛,毛主席當機立斷,乘遵義空虛殺個回馬槍,這一次很有意義: 毛主席跳出第一個小包圍圈,並且主動進攻敵軍,鼓舞了士氣。

二渡赤水: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紅軍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貴州,成功把國軍大部隊甩開三天路程,打亂敵人部署,黔軍驚魂未定,沒想到紅軍神兵天降再次兵臨城下,一時間方寸大亂,失去戰鬥力。

5日內紅軍攻克婁山關、再占黔北重鎮遵義,士氣大漲,反觀黔軍守將,卻一直逃到烏江邊,損失慘重。

遵義戰役一舉仟滅黔軍吳奇偉兩個師八個團,俘敵三千,取得了湘江慘敗以來第一個大勝利,使疲憊的紅軍得到補給,一掃湘江慘敗的陰霾,極大地鼓舞了全軍的士氣,真正穩定了人心,也獲得了不少好的裝備補給。

三渡赤水: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毛主席命令紅軍虛張聲勢三渡赤水河再次進入川南,大部隊則隱蔽起來,待敵人大軍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際,毛澤東立即決定,乘敵不備主力折兵向東。 可以說,這樣的情況下,敵軍已經徹底被毛主席牽著鼻子走,喪失了戰爭中的主動權,紅軍突圍已經是遲早的事情,勝利可期。

四渡赤水:

就這樣,紅軍在國軍重兵集團的縫隙中,神不知鬼不覺中於1935年3月21日晚四度赤水,並在31日南下突破烏江,成功把幾十萬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貴陽,逼得國軍大部隊回援貴陽,紅軍卻繞過貴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西直插雲南。

這樣,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線就空了,此時,毛主席已經跳出了國軍的大包圍圈,可以說安全了不少,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時機終於到了!

最後,致敬所有的先烈前輩!沒有你們的付出,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


一個將領的能力決定戰爭的勝負,不要說古代,就是現在也是如此。一支部隊的主官,可以說就是這支部隊的大腦核心,也可以說是靈魂。整個指揮機關的人際關系,工作效率發揮和提高,整個部隊的資源和面臨的內部和外部狀況,主官都必須要清楚的掌握和協調。形成一張網覆蓋整個部隊,從而掌握整個部隊的情況,能夠有效的指揮部隊,發揮最高的作戰效率,同時還要最大程度的減少己方的傷亡和有效利用資源。

在古代,由於技術條件的落後,通訊和交通都很不發達。將領對敵方的狀況,甚至包括對己方的狀況,也就是信息掌握往往很不充分。這時候就必須要求將領具有很高的個人能力,具有臨機決斷的能力和勇氣。古代將星燦爛,很多名將的著名戰例,震爍古今。比如韓信的暗度陳倉、背水一戰。李靖3000兵突襲突厥大營,擊敗吉利可汗。到了近代,軍隊基層的組織架構已經比較成熟了,通訊條件也有極大改善。部隊主官的負擔相對減輕,比如部隊的訓練,後勤保障,還有一些繁瑣的日常事務。都有專業化的軍官處理解決。但是主官也就是將領在面臨重大決斷的時候,依然起主要作用。比如抗日戰爭期間,武漢會戰失敗後,日軍兵勢洶洶。當時的民國政府都覺得長沙不可守,決定放棄。而薛岳將軍堅持死守長沙,並且向統帥部據理力爭,最終爭取到統帥部的支持,取得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從此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此後薛岳將軍兩次挫敗日軍的大規模進攻,第三次長沙會戰更是取得了重大戰果。雖然後來長沙最終失守,但是薛岳將軍在此堅持了五年,對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了現代,技術條件更加成熟。很多時候,軍隊的最高首腦,甚至可以指揮到最基層的一名士兵。對各方面的信息收集能力也大大增強。有很多人就把戰爭看成了一場電子 游戲 ,這是很白痴的。在真實的戰爭中,雙方肯定在信息戰也包括電子戰方面高度對抗,同時戰場狀況千變萬化,要想充分的獲得戰場信息,依然是非常不確定的,依然需要將領發揮關鍵作用,臨機決斷做出正確的決定。

兵者國之大事,決定著國家的興亡。而軍隊的具體指揮者,也就是將領自然重要,不單單決定著戰爭的勝負,還關繫到國家的命運。我國從宋代開始,開始搞以文抑武的政策。抬高文官的地位,打壓武將的地位。有文化的人多數都會去做文官,造成武將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結果整個武將階層戰略素養下降。而指揮武將的文官,往往就能在戰場上把軍隊指揮得灰飛煙滅。宋代和明代皆是如此。這可以說是我國從宋代開始積弱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感謝提問。如果一個將軍決定戰爭勝負,他至少需要以下幾項能力:

一 爭取後勤的能力

後勤保障是古代戰爭勝利的第一要素。戚繼光之所以能在前方屢克強敵,和張居正在朝廷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年羹堯在大西北打仗,負責後勤陝甘總督就必須和年羹堯是一派的。一個將軍必須能夠協調後勤保證,取得後勤的及時供給,才能考慮戰爭計劃的問題。皇帝不差餓兵就是這個道理。

二 充分利用地形的能力

打仗離不開地形,因地制宜,因地形制定戰術是一個將軍很大的能力。井陘之戰李左車的計劃就充分利用了井陘狹窄、易守難攻的地形,韓信背水列陣也是利用了背水向前的地形。

三 凝聚軍隊人心的能力

打仗是團體活動,人心必須齊,隊伍才好帶。一個將軍如果能夠凝聚人心,愛兵如子,那這樣的隊伍將百戰百勝。吳起為士兵吸膿,父子二代都為吳起賣命;趙括的爹把皇帝的賞賜都分給士兵,這都是凝聚人心的措施。

一個古代將軍有這些能力,後方保持穩定,前方軍心歸一,針對不同的地形制定不同的戰爭策略,取得勝利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

因為,將領是領導,制定方針,對策者,勝敗就看領導怎麼排兵布陣,如何應對戰場瞬息萬變的戰況,成敗,就看領導的對策,他的指揮。不管在戰略上,更是在戰術上用兵如神,巧妙地消耗敵軍的力量,壯我軍威,展現自己強大攻勢。做一個將領指揮者,必須做到能攻,能守,怎樣 調動戰場上的積極性。怎樣應對突發事件,怎樣靈活利用,抓住每個戰機的調兵,這就得看做一個指揮者智慧的才能。他是勝利與失敗,主要因素。做一個指揮將領,就是戰場上的主心骨。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古代一個將領的能力確實能夠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舉幾個例子就知道了。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非常有名的一戰,這一戰的結果是趙國40萬大軍被秦國坑殺。我們看一看這場大戰的換將情況!首先秦國的將領是王齕,趙國的將領是廉頗。王齕向趙國的長平進攻,廉頗帶著趙國的軍隊進行反擊。王齕斬殺了趙國的一些裨將,廉頗也打敗了秦國的一些偵察兵,雙方各有勝負。而王齕的進攻比較猛,廉頗採取堅守不出的辦法挫傷秦軍的銳氣。所以王齕VS廉頗就僵持在這里了,如果時間再加長一些,王齕最終會因為糧草不濟等原因被廉頗打敗。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秦國和趙國的將領換了。王齕被換成了白起,廉頗被換成了趙括。白起的軍事能力遠遠大於王齕,趙括的軍事能力遠遠低於廉頗,此消彼長,所以結果就非常能夠遇見了。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雙方換將之後,戰爭的局面就徹底改變了!

秦滅楚之戰

我們再來看一組換將之後大勝的例子,秦國滅楚國的過程中也是有很多波折的。一開始秦國主將是李信,李信的戰術比較猛,追求速戰速決,估計是學白起學多了。然而楚國地域遼闊,李信的戰術屬於瞎折騰,所以沒多久就被楚國打敗。秦王馬上換將,將李信換成了名將王翦!王翦馬上改變了李信的戰術,採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一點一點蠶食楚國的領地。最後楚國被秦國吞並!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將優秀的將領換成平庸的將領,你將會失敗,將平庸的將領換成優秀的將領,你將會成功。就像科學家做過的理論實驗一樣,一隻狼帶領一群羊能夠打敗一隻羊帶領一群狼。將領的重要性遠遠比士兵的多少更重要,並且能夠影響戰爭的走向。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題主能夠滿意。

參考文獻:《史記》

正常啊,在冷兵器時代,將領的個人能力和武力基本上可以確定一支隊伍的勝負,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也不過是說說而已。鳥無頭不飛,將無頭不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旦主將身亡,這支隊伍也就作鳥獸散

古代的將領之所以在戰爭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和中國古代戰爭的性質和特點有關。 原因就在於古代通訊和信息落後,一切都靠將領個人決斷和節制。上級給這個將領下任務是最後的結果,如幾日內需攻取某地某城,至於過程上級將領未必會過問,如果沒有按期完成,就是降罪或者換將。因此將領個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勝負 。宋朝軍隊之所以敗仗多,就在前線將領機動性差。還有就是古代交戰更加依靠後勤,一旦糧食缺乏軍隊就會迅速崩潰。維持軍隊在打敗仗以後,依舊能夠迅速集結也是一個將領能力的體現。

古代的軍事將領除了個人武力出眾之外,還必須要用馭將的能力,就如劉邦,不善使兵,卻善馭將,古代武將還必須具備戰場應變能力、計謀攻心能力和選賢任能的能力之外,天文地理知識、地緣政治知識、行軍戰備知識、越高級將領越要如此。 其能力不亞於一個宰相,古時說,出將入境相更多地是對武將而言。這里必須要說明的是,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對個人武力影響不了戰局走向,也不能成為關鍵因素,只能說增加個人的生存率,影響到自己的存活率。將領的指揮能力卻可以成為戰場上的決定因素。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項羽武藝高強,但是政治上幼稚,可以打贏幾次戰斗,但卻無法取得戰略性勝利。常遇春號稱是「常十萬「不是說常遇春一個人能打敗十萬人,而是說常遇春有十萬大軍可以橫掃千軍。徐達未必勇冠三軍,會指揮就行。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 歷史 上的名將,有兩種,一種是文官掌軍,如謝安、周瑜,袁崇煥,洪承疇等人,他們雖是文官,但也是從沙場上拼殺出來的。 與宋朝那種純文官不同,比如范仲淹。 再就是行伍出身,這樣的將領尤其受中下層軍官和士兵所推崇,他們帶領的軍隊戰鬥力很高,如霍去病,衛青,岳飛都是這樣的。但無論哪一種,個人指揮能力都是尤其重要 的。

古代軍事將領的能力基本上決定了戰爭的走向,而以少勝多不是沒有,基本上很稀少。後勤,指揮權,整體作戰素質都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個人武力的作用很低。

贏得整場戰爭最終比拼的還是綜合國力。但是,具體某一場戰役來說,將軍的領導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古代戰爭的運輸能力和後勤保障條件比現在差的很遠。所以綜合國力,很難快速地體現在戰場上。所以將軍的領兵能力,尤其是對軍隊掌控能力和平時軍隊的訓練水平就氣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並且古代戰爭防守一方通常佔有巨大的優勢。通常來說很難一次性吃掉對方。兩軍對陣期間,總會有人犯錯誤,那麼抓住對方錯誤,把握戰場時機,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衡量將軍能力另一個的重要當年。

在古代一個將領的能力確實能決定戰爭的勝負。 自古以來,傑出的將領都能夠決勝於千里之外,運籌於帷幄之中,他們能夠運用謀略,充分把士兵的戰鬥力發揮出來,他們既能把握戰爭全局,也能在不同時段選擇不同的戰術,以獲取最終的勝利。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 一個優秀的將領首先一定是一個優秀的教官,他既能合理安排士兵的訓練,增強士兵的體能,也能在訓練中鍛煉士兵的服從意識,使士兵令行禁止。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一方面古代戰爭對體力要求非常高。 畢竟是刀砍、槍刺,如果體力不支,即使敵方站著不動讓你砍,你也只能幹著急,所以古代的將領非常重視體力訓練,例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在訓練時都要求負重。 另一方面,古代戰爭要求士兵必須無條件服從將軍的命令。 古代訓練時都會教士兵一些戰陣,以便在戰爭中能隨時掌握主動,以優勢兵力分割包圍敵方兵力,實施精準打擊,但古代沒有電話等通訊設施,怎麼辦呢?這里就涉及到指揮的問題,古代士兵訓練時,首先就會訓練士兵聽金鼓,看令旗,所以古代才會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也因此要求士兵必須無條件的服從將軍的命令,做到了令行禁止,將軍指揮打仗就像一場藝術。岳飛的岳家軍在指揮上面就非常完善,各個層級都有相應的將佐指揮統領。

一個優秀的將領在一場戰爭中,考慮的不僅僅是局部戰爭的勝負,而是要站在全局考慮問題。因此,優秀的將領不僅是在戰略戰術上,有著非凡的眼光,在識人用人方面也有其獨到的一面, 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 例如湘軍統帥曾國藩在用人識人方面就有其獨到之處,他重用並提拔了一批優秀人才,在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還寫下了《冰鑒》一書教後人識人。

當士兵訓練完畢,各司其職後,影響戰場勝負的就是領軍將領的能力了,優秀的將軍對戰場有敏銳洞察力,能夠及時制定出相應的戰術,一步一步積累優勢,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而且,優秀的將軍賞罰分明,能夠充分調動將士的血性,增加戰爭勝利的幾率。

綜上所述,擁有一個優秀的將軍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如果把一個國家的國力比喻為一把鋒利的刀,那麼優秀的將領就是揮動這把刀的人。

閱讀全文

與國軍將領文化水平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