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發布時間:2022-02-25 19:40:59

A. 你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我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並合理的,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面對文化的差異。

在許多中國人能夠迅速的接受西方文化,反而對中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有著不恰當的定義。但我們應該始終記得,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存在是因為歷史的潮流導致的,沒有對錯與高低之分,這是一種差異,而並非是一種差距。

B. 對於西方文化,你是怎麼看待它的

西方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西方文化為人類從農業社會邁入工業社會的階段,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營養成分,也構成了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動力。但是,從辯證角度來看,西方文化中的不少缺點,也構成了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的阻力。因此,我們國人必須從正反兩方面看待西方文化,既不應對它盲目崇拜,也不應無視它的存在。我們應當借鑒包含西方文化在內的人類文明發展成果、擯棄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來充實自己的文明體系,更穩健地走好自己的路。

在人類文明進入新階段後,西方文化的缺陷顯得更為明顯。新冠疫情爆發後,西方文化的自由散漫、利己孤立等因素,給西方國家的防疫帶來了重大的困難,也給全世界人民提供了典型的反面教材。總體來說,我們可以充分吸收借鑒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不斷充實自己的文明體系,並以西方的教訓為例子,避免走西方文明走過的彎路。因此,我們不宜對西方文化過度崇拜,更要保持好自己的文化自信。

C. 如何對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論文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
公元1793年,大西洋東海岸的霸主英吉利派出了一個特殊的使團,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遙遠的東方帝國——大清。這個以馬嘎爾尼爵士為首的使團剛踏上中國的土地就向大清朝廷提出了「開關、通商、割地」的請求,遭到了當時的世界「霸主」——82歲的大清皇帝乾隆的嚴詞拒絕。但是乾隆皇帝在揭露英國人狼子野心的同時卻也附上了一句傲慢無知的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沾余潤。"馬嘎爾尼一行人只能帶著對東方文明的疑惑與敵視沮喪地離開......67年後,當年使團的後裔以侵略戰爭勝利者的身份攻陷北京並佔領圓明園時,他們驚人地發現,當年作為禮品送給乾隆皇帝的科技設備,武器裝備與艦船模型都原封未動地封存在府庫里,任其腐朽......
這已經不是東西方文化的首次碰撞了,我們生活在一個生產力提高,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開放的祖國繼承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從海外帶來了西方文化?那麼作為新世紀主宰一代的我們要如何對待呢?我的回答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中國人向來都是主張」經世致用「的,通俗而言就是吸取傳統文化的智慧服務於當下,為現時代服務。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智慧與傑出藝術,都應該為我們所繼承和弘揚。而由於時代局限產生的封建糟粕與腐朽思想,我們應該毫不留情地把它們剔除出去。這就比如,吃魚的時候,不吃魚骨,你不能說人家不會吃魚;吃馬肉的時候,不吃有毒汁的馬肝,你不能說人家不會吃肉。對於我們本民族自身繼承的傳統文化,我們有責任與義務像保護我們的孩子一樣保護好它,但是凡是要阻礙它繼續發展的」負能量「,我們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改造與剔除。 中國古代成為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便是傳統文化中最具爭議的代表。從古至今,儒家思想的發展幾經曲折: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他一生周遊列國,著書立說,以此宣揚」正統「,但未受重視;
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繼承並發展儒家學派,使其同韓非之法家、墨翟之墨家並稱為戰國三大」顯學„;
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文化遭到極大沖擊;
漢初奉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直到漢武帝時期,武帝為加強皇權,納大儒董仲舒之「天人三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儒學遂發展成為「外儒內法」的統治階級正統思想;
東漢時期佛教東來,道教建立,兩家思想都曾對儒家思想造成沖擊,一時間呈現出「三教並立」的局面;
宋代程朱理學將儒學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境地,儒家思想積極與消極的一面均暴露無遺;
明代的心學與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思潮,則是儒家思想的一種創新與變革;
清末民初,「批儒反孔」的思潮興起,雖然袁世凱、溥儀復辟又抬出了孔子的幌子,但也不能抵擋住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的思潮;
解放後的「文革」時期,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煽動人民群眾」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批林批孔「,對儒家文化以及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改革開放以後至今,人民對儒家思想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客觀、嶄新的時期。如今在世界文化界,世界人民興起了一股學習儒家優秀文化,進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潮流。
從儒家思想的發展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出,以往的歷史時期對儒家思想及文化的認識

與做法都太過片面、狹隘甚至粗魯:」人們無數次地把孔子供上或拽下神壇,有用了供起來,沒用了就揪下來,用腳踩用板磚砸!「(袁騰飛語)而只有今天人們的做法,才是比較可取的。
嚴格追溯起來,自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牙殖民者侵佔澳門開始,西方文化便以各種各樣的載體或形式向中國傳播。從那時起至改革開放之前,很多中國人對於西方文化的認識有兩個極端:要麼是崇洋媚外,全盤西化,要麼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對西方文化採取拒絕甚至是敵視的態度(且這種餘毒至今仍然殘存)。而隨著中國的開放,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而中國也更清楚地認識了世界。因此對於西方文化,我們完全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待,做到」洋為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不正是這一原理最淋漓盡致的體現么? 由此可見,我們只有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態度認真對待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才能為自身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不竭的動力之泉!

D.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E.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F. 你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請說說你的理由

現在已經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影視、服飾、價值觀和婚姻等。例如街頭,隨處可見身穿歐美、日韓嘻哈風格服飾,耳朵上戴著超大式的耳塞,邊走邊哼;或頂著爆炸頭,戴滿金屬飾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麥當勞、尊寶批薩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顧客;音像店裡,搖滾、嘻哈等流行音樂被放在最顯眼的架子上,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被遺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電影院里好萊塢大片風頭最勁,其驚險的鏡頭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飆升;如今的節日更是多得數不勝數,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的隆重程度已經趕上了春節。。
尤其是媒體(電影、電視節目、圖書、音像製品和網路服務等)沖擊著中國文化市場(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這些文化沖擊變得更加明顯、更加強烈、更加趨於白熱化),中國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美國化。目前中國在經濟、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文化產業不夠發達,不能夠滿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標準的需求,使青少年對美國產生崇拜、嚮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價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這些青少年中深受歡迎。在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路的公開性、全球性使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能夠十分方便地突破國界和地域限制來推行文化霸權,滲透價值觀念,擴張文化影響,
改革開放後,西方餐飲業大量進軍中國,沖擊了中國的餐飲業,部分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影響最大的是快餐,這種飲食方式符合當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因而肯德基、麥當勞在神洲遍地開花。中國的快餐也就應運而生,一改中國人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面對美國網路文化的強大沖擊,中國青少年如果過多地接觸可能會產生親近感、信任感,甚至認同和依賴。這種文化侵入不僅會模糊青年一代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和民族身份的認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們成為崇拜美國文化的人。由於美國文化的沖擊,中國社會在有關婚姻的問題上種種觀念變得更為開放,社會的容忍度明顯地增大了,離婚率、一夜情等和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明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在吸取外來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時候也應該時刻警惕自己時刻注意。外來文化沖擊使人們出現了求新和崇洋趨勢,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抬頭,使傳統的道德行面臨扭曲變形的危機,也使人們的政治意識形態面臨挑戰。

G.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H.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人類的歷史進程,為後人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也積累了有益的成功經驗和慘痛的失敗教訓,這份巨大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拓自己的眼界,改變傳統的思維定勢,培養廣泛的興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修養的高低,不僅關繫到個人的素質,還直接影響著個人的觀念利意識,其中既包括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同時還影響著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每個人自身的文化修養,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人類之所以能夠創造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人類能夠不斷地總結自身發展的歷史,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接受慘痛的教訓。從而推進人類自身從低級向高級,社會從野蠻向文明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可以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啟迪。
在文化進程中,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沿著時間的長河,此消彼長,又各具特色。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徵:平衡和現實主義

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徵,即平衡與現實主義,也反映了民族間觀念、意識的差異。而這兩種基本的文化特徵,在具體的文化現象和文學藝術作品中,又有具體的表現形式:即中國傳統文化以穩重、平和、和諧及寫意為特色;西方傳統文化則以個性化鮮明、寫實性強為特點。
1.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平衡,以穩重、平和、和諧為特徵
追求平衡.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小形成的—種特定的觀念、農業生產受季節變化和作物生長規律的制約,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農業生產隨時面臨自然災害的威脅,需要人們團結合作,建構一種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農作物生長需要的自然氣候條件,各種氣象因素:光照溫度、防水等,都需要適宜,即「無過不及」。中國的傳統武術太極功,強調剛柔並濟,古人認為天地,陰陽,晝夜,都是相對,要保持他們的平衡。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
孔子對「為人之道」提出「中庸」的思想:「君子中庸,小人反小廟」。明代理學家對「中庸」作了解釋:「中者,不偏不倚,元過不及」。即為人處世個能左、右偏激,需沿著正直的方向發展和前進。這種為人處世正直的認識,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由此也養成了中華民族堅持原則,是非分明的優秀品德。
中國的傳統飲食則具有「平衡」的特點,而且多為經驗型的。在古代,人們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將各種食物分為溫、熱、涼、寒,四種「屬性」,又稱「四氣」,且按味道分為辛、酸、甘、苦、咸等「五味」。中國傳統飲食的「平衡」,就是根據各種食物的「屬性」和「五味」,將不同的食物相搭配,使之實現「四氣」和「五味」的「平衡」。
與之相比較,因為西方生活工作節奏快,方便快潔的就餐方式和缺什麼營養補什麼營養成為主旨,也表現了現實主義在飲食上的差別。
2. 西方傳統文化的特色:現實主義
西方民族受畜牧業生產的影響,而形成了許多特有的觀念其中最突出和重要的是現實主義,即注審現實。
2.1 現實主義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反映
現實主義的觀念在西方的社會生活中.是十分明顯的。反映在西方民族審視社會、處理人際關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是以現實作為基礎。
西方民族在消費理念上的「超前消費」,即先消費,後還貸的作法,就是從現實出發.先考慮眼前的實際需要,滿足人們對現實的需求。至於下一步的還貸,也是根據現實的需要決定的,所以西方人常出現重復借貸的現象。
現實主義的觀念在西方民族及社會的文明發展史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世界近代歷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發明,近代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基本上是歷史上曾是游牧民族的後裔的貢獻。
在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中,也體現了現實主義的觀念。「圓桌會議」,最早便出現在歐洲的政治舞台上。在舉行國際會議或國內外政治派別的談判時,用圓桌可以避免座次的尊卑、貴賤.亦無主、次之分,使與會各方感到地位平等。
2.2 現實主義在西方文化藝術中的反映
西方文化來源於古希臘神話,傳統以基督教文化為核心,同樣現實主義的觀念,在西方傳統文化藝術中體現得十分充分。
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真實、直接反映作者所處時代和社會生活的內容很多。如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等,英國作家狄更新的《老古玩店》、《雙城記》等,法國作家大仲馬《基督山伯爵》、《三劍客》等,小仲馬的《茶花女》等諸多的文學作品,還包括丹麥作
家安徒生、德國作家格林創作的童話故事,都以現實為題材,或謳歌贊美.或批判、諷刺。
戲劇作品也是如此。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哈姆雷持》、《奧賽羅》、《李爾王》、《麥克佩斯》)、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都具有現實主義的特點。
西方文學藝術中的現實主義,還表現了作品真實地、直接地抒發感情。人的喜怒哀樂,喜好與厭惡的情感,直接流露於作品中。

二、中西方文化的關系——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東方比西方早進入封建社會,它的文化比西方文化先進,有許多輝煌燦爛的發明與創念,所以河東的東方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可是西方後來居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先在西歐出現,並逐漸取代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就是這一歷史變革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當時科學、文學和藝術空前繁榮,涌現一大批時代的巨人.資本主義的文化亦隨之取代封建文化成為時代的主流,即所謂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讓位於四十年河西的文化。這次讓位是人類文化的一次偉大發展,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進步。
資本主義處於上升發展時期,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後來,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到了資本主義的後期時,資本主義社會各種固有的基本矛盾更趨尖銳了,種種跡象表明,資本主義到了壟斷階段,文化思想出現危機。
李政道博士在「中美文化交流研討會」上,有一段發言.提到了中美文化傳統的差異問題:「中美文化傳統的區別是明顯的。中國文化傳統要求個人以社會為重,美國正相反。在個人和社會發生矛盾時,往往強調個的自由權力,這有利於激發個人的主動進取精神.整個社會充滿活力。但這種觀念也導致濫用自由。現在美國亂象從生,不能說與此無關。」
追求物質增長和生活享受已是現代人的主要人生目標在—些人那裡甚至是唯一的目標。在這樣的價值觀念支配下,—切都只是為了功利,為了縱情享樂。「文化危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虛無主義」在西方國家泛濫。
此種觀念下,自然和科技只不過是達到人們某種功利和享受的環境、資源、工具和手段,可以不顧一切後果地去利用它、掘取它。甚至於連他人也和物一樣,只不過是一種資源或手段,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系而已。於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被嚴重地扭曲了。這才是上述人與自然的對立和人與人關系疏遠(或對立)急劇加深的深層根源之所在。這種短視的做法必將影響今後的發展。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人與自然,他人的和諧相處,這必然更符合社會歷史的發展。
因此,新情況下,河西文化讓位於比它先進的河東新文化,螺旋式上升,一次比一次高級,一次比一次進步,反映人類社會及其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規律。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有一個自我認識的問題。特別是當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人類更需要對自我有一個清醒的、正確的認識。人和個人既要能認識自己的大,也要能認識自己的小,要能不以大自居,不以小自卑。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人的自我失落,大都來自與自然和他人的不融洽、不協調,而其根子則還是在於自我本身,即不是由於只見自我之小而妄自菲薄,就是由於只見自我之大而盲目尊大,也就是說,不能恰如其分地認識自我,缺乏自如之明。
儒家的這一套人格發展形態在世界文明中,有著十分獨特的價值。儒家認為,個人的完成不能離開群體大眾的完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一個個人人格完成的過程,一方面,個人的精神要通過轉化社會來完成自我,另一方面要通過身、心、靈、神這四個層面逐漸深化。
中國古代儒家的修身養性理論中的—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一種與他人和社會群體和諧、協調的道德品格。儒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推己及人」的精神,這些是對西方文化思想危機的一種良葯。
目前世界上一股學習中國佛教的熱潮正在升起。學禪打坐不僅能治病健身,更重要的是,對於那些信禪學禪的人來說,它能在相當的范圍和程度上調解人們心理上的失衡。禪學從一個方面揭示了自我的本性,著重揭示了造成人生痛苦、煩惱的主觀自我方面的原因,並且探求丁如何讓自我從怨天尤人、授命於環境的被動中擺脫出來,而通過自我主動的努力去解除種種的痛苦和煩惱,做自我的主人翁等等。
社會主義中國的出現、存在和發展,從文化角度講,它本身說明,東方掘起了一種社會主義文化,其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以及鄧小平的建國理論,改革開放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這種新文化及其指導思想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就已經顯示了蓬勃的生機、巨大的威力和高度的創造性。在它的推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個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有10幾億人口的大國相繼取得了勝利,創造了許多人間奇跡。
東方的思維方式,東方文化的特點是綜合,西方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分析。從總體上來看。從伽利略以來400年中,西方的自然科學走的是—條分析的道路。
人權觀點上,我國政府人權觀是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即人在一個社會環境中生活,就應該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權力。中國的人權觀是以社會為前提的,即以共性、整體性原則為前提,從全局和整體的利益出發,去闡明人的權利。
美國等西方國家提出的人權現,則是以西方傳統的自我中心意識為基礎的。它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權力。即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的意志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強調和突出個性和個人的需要和慾望,所以西方社會的暴力犯罪、槍擊事件不斷.以及高離婚率、老人及兒童遭遺棄等社會問題十分嚴重,且難以改變和扭轉的。
因此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汲取西方的分析方法,科學精神,豐富我們的文化,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新文明,融合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東方文化將成為更先進與西方的文化。
總之,通過比較歷史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徵,和中西方文化的關系,我將在以後學習和認識東西方文化時將更具有針對性。
海納百川,也是我國的傳統精神之一,我們應該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髓,拿來西方嚴謹的科學和先進文化,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明,更應該認真學習中國「和而不同」「和諧統一」的人文思想,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斷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提高文化修養,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強國。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