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體現唯物辯證法的例子有什麼
例子如下:
1、赫拉克力特所做的「人一生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說法,而他的所謂弟子「發展」為「人一生一次都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
2、形存則神存,形滅則神滅。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的哲學原理。它科學地反映了關於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礎的規律與本質。
它指出:世界萬事萬物是永遠運動和普遍聯系的,而運動的法則主要是依據一切事物內部的客觀存在的「一分為二」的矛盾性構成的辯證運動法則,聯系的紐帶與方法主要是客觀存在的既對立又統一為核心的一系列辯證原理組成的紐帶。
這個哲學的基礎是唯物論,主導則是辯證法。唯物論與辯證法互相制約、相輔相成、永遠有機結合推動著這個哲學本身與社會實踐一同進步著。
它不斷總結社會實踐新的經驗驗證、完善與豐富自己,同時指導社會實踐快速向前發展以至無窮。它是全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學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類的思想財富。
Ⅱ 如何用辯證法的知識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如何用辯證法的知識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都知道,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對立統一規律。也就是說,辯證法的內容包括聯系、發展、矛盾,當然有時候創新也會囊括其中。因此,通過我們的討論,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得出的一致結論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下面,我們就從四個方面來論證:
首先是聯系的觀點。
第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我們應該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可以提高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
第二,整體與部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既要著眼整體,又要兼顧部分,用系統優化方法的觀點看問題,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對整個文化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部分的發展會帶動整體的發展,因而,我們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顧全大局,從而促進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
其次是發展的觀點。
第一,事物是不斷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到現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並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新生事物!
第二,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可謂是困難重重,許多人主張要摒棄傳統文化,徹底的驅除傳統文化,但其還是在曲折中舉步維艱,最終還是立足了根基!
再者是矛盾的觀點。
事物是矛盾的,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優秀的成分,也含有糟粕的一面。我們不可能完全繼承,也不應該全部拋棄,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一分為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而不應該是一刀切!
最後是創新的觀點。
第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否定是聯系的環節,也是發展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因此,樹立創新意識,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也一樣,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繼承,而是要辯證否定,批判的,有選擇的繼承!
第二,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我們要樹立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當今時代,許多人主張用現代文化來取代傳統文化,我覺得這是不對的。任何先進文化總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血脈相連的,離開傳統文化就談不上創新與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毫無批判地一並吸收,更不是機械的照搬照抄。傳統文化只有結合新的時代和實踐加以繼承發展,才能放射出更絢麗的色彩!
近年來,不少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惡搞,有的人強烈地進行譴責。但我覺得我們應該理性地對待這個問題,我認為如果不是那種很過分的惡搞,我還是贊同的。因為現在人們越來越漠視中國傳統文化,這樣一惡搞,反而有重新吸引人們來關注,增加了他們的興趣,這樣比將傳統文化原封不動的放在那兒好多了。畢竟這樣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可以提高傳統文化的知名度。但是,如果惡搞的形式超出一定范圍的話,我們是會嚴厲批評和抵制的!
毛澤東說過:「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遺產。」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Ⅲ 中國傳統思維是什麼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有特色的是整體思維、直觀思維、類比思維、辨證思維
一、整體思維
所謂整體思維,是指把天地、人、社會看做密切貫通的整體,認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處在一個整體系統中,各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的聯系。
古人在這方面有許多典型的言論,例如儒家的孟子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孟子·盡心上》)道家的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我們把「上下與天地同流」跟「萬物與我為一」聯系起來看子可以知道無論是先秦的儒家還是道家,都是把人與天地萬物看做是一個整體系統的。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現的「一」的含義。例如《易·系辭傳下》說:「天下之物,貞乎一者也。」老子說「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從根本上看,「一」都是講整體、系統及其貫通的。
華夏民族在《易經》時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組成和諧整體的宇宙觀念。《易經》以陽爻和陰爻構成的六十四卦,象徵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表明天地和同,萬物化生,人與天地分而相合。
在整體思維上,漢代使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得以完善,對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陰陽相互調節維持整體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說明。到宋代,理學的開創者周敦頤著《太極圖說》,上篇講天地,下篇論人,認為天地系統的秩序結構,就是人的行為道德的規范,人的思想、行為與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實現「天——地——人」宇宙大系統的和諧統一。宋代把古代中國整體系統的思維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體和深層的內在聯系;注重從直觀體驗、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二、直觀思維
所謂直觀思維,是指在已往經驗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突發地把握事物本質,以及基於這種能力而產生的思維方式。古代整體思維認為,對於宇宙本體,對於「天——地——人」的系統,僅僅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去認知是無法窮盡其奧義的,必須憑借對於「象」的直覺、頓悟去把握。《周易.系辭傳上》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顯然,「立象」包括了對於「觀象」、「體悟」的過程與結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張以直觀為基礎去領悟、把握宇宙、人生。莊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於物之初」 都是講直觀、體悟一切存在的根源與自然運行的規律。宋代張載的「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朱熹的「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陸九淵的「吾心」與「宇宙」相冥契,則是強調用身心體驗宇宙終極的實在。
直覺思維方法的基本特徵之一,是非邏輯性。在現代科學研究中,邏輯證明和實驗的方法都表現了一定的局限。許多科學家認為,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覺地把握整體,並且洞察到正確的東西。而中國傳統的直覺思維,經過科學改造後也能適合現代科學的需要。如在量子力學中有不確定原理、引進了概率的概念,西方人很難掌握,而東方人極易接受,這不能不說與東方思維方式有關。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中國傳統直覺思維的合理性。
三、類比思維
類比思維是從「天、地、人」系統整體思維衍生出來的,是指由兩個對象內部屬性關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漢民族很早就發現天地萬物、人事習俗存在著類別,當兩類事物之間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認識得很清楚時,類比思維就會變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擅長的一個領域,表現類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發現說明世界的真理。例如莊子主要依靠比喻和類比來論證哲學問題。如《齊物論》通過狙公賦芧、罔兩問影、莊周夢蝶等比喻,來論證對任何事物的認識本無確定不變的是非標准,一切是非之爭,都是對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對認識的片面性。《逍遙游》借用大鵬和小鳩,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觀環境,主張各任其性,逍遙自在。《秋水》篇借河伯與海若的對話說明萬物的大小、貴賤、生死、是非都是相對的。
四、辯證思維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中曾經對中國古代光輝的辯證思維加以總結,他說:「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則一直傾向於發展辯證邏輯,與此相應,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 李約瑟所說的這種「辯證邏輯」就是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一個突出內容——辯證思維。所謂辯證思維,就是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方法來認識、分析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
中國的辯證思維起源較早,老子講「正言若反」,就是說一句話看起來是反面的,其實有深刻的含義。他講「反者道之動」,老子特別強調這個「反」",這個「反」用黑格爾的名詞說就是「否定性」,老子認為一切事物後來都歸於否定。老子又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萬物負陰而抱陽」「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對立關系中造成的。孔子講「叩其兩端」,遇到什麼問題,從兩方面來考慮,問題就解決了。從老子、孔子開始,中國的許多思想家都有辯證思維,到宋朝張載,辯證思維尤其豐富,後來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辯證思維也很豐富。中國的太極圖就表示著辯證思維:兩端互補,相反相成,相滅相生。中國古代辯證思維有一定的水平,這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優秀遺產。在西方,也有豐富深刻的辨證思維,可是東西方講的重點不一樣,西方特別強調斗爭,而中國哲學講的辯證思維比較注重對立的統一,注重和諧,認為和諧、對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邏輯思維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 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
辨證思維模式要求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發展的眼 光來看問題。 辯證思維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中的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范疇、 觀點、規律完全適用於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 思維中的反映,聯系、發展的觀點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觀點。 辯證思維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辯證思維深深地滲透到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 影響社會的發展進步; 決定傳統文化的發展走向; 影響古代的軍事理論和戰爭決策; 影響傳統的中醫理論; 對中國的歷史發展、民族智慧的開發、文化的健康 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偏向於理性思維
Ⅳ 怎麼用辯證法的思維認識傳統文化中和為貴的理念
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觀.中華民族歷來推崇「和為貴」的思想,主張「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諧.「和」是中華文化價值理念中的核心理念.孔子在創立儒家學說時,十分重視「和」的價值與作用.他強調「和為貴」,把「和」視為做人處事、治國理政的價值判斷標准.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同」思想,也是既承認差異,又要求和合,通過互補互濟,達到事物的矛盾統一,形成和諧的狀態.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他認為,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矛盾的方面,陰陽相互作用構成「和」. 「和」的本質正在於不同事物之間的協和一體.和的基礎是「不同」,這個「不同」, 也就是多樣性.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僅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反而會使事物衰敗.「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中華民族在處理與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關系中,歷來秉持「道並行而不悖」的原則,強調和平共處、合作友善.充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貴和尚中」思想,對於現代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Ⅳ 中國傳統哲學矛盾觀是哪些
(1)先秦時期老子的矛盾觀點:①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指出:事物都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②指出了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是一種普遍現象:「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易傳》中的矛盾觀點:①「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說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②「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指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變化的原因。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說天地問的萬事萬物,都表現出無窮的變化。
Ⅵ 什麼是辯證法
辯證法經過不斷的演變,其含義是原始含義差別很大了。
辯證法在中國古代指辨證(症)法,出自東漢張仲景醫學理論,而中醫等中國傳統文化,是生產生活實踐與儒道釋哲理結合的產物,辨證法同樣不例外。
而在西方,辯證法源自哲學辯論法,辯論法是哲學方法之一。在近代,經過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幾代哲學家的探索。辯證法升華為辯證觀,即辯證哲學、辯證世界觀和辯證方法論。
在實際運用中,辯證法要考慮兩種及兩種以上相互影響的因素(兩種相互對立統一的規律)。
其基本方法包括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等。
Ⅶ 如何理解辯證法
如何理解辯證法?從表面上看,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天生適合在中國紮根,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我們缺少形式邏輯,但是樸素辯證法的發展很充實。
而西方有從傳統上亞里士多德為主的形式邏輯到康德、黑格爾辯證邏輯的轉向,我們難以體會到這個過程。
我們受樸素辯證法影響極大,我們都知道塞翁失馬的故事和老子講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而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似乎跟這個看著真的很像,於是我們很容易把辯證法理解為變戲法。
就像題主貼的那篇題為《被「辯證法」毒害的中國人》的文章,其對中國人信奉的「辯證法」及其功能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認為「辯證地看問題」實乃詭辯術與搗糨糊術,這種「辯證法把中國人害苦了」。
很多網民都認為該文的批判有理有據,因此對之倍加推崇,可惜這篇文章的作者並不懂辯證法。
文章認為中國人信奉一個「無敵句式」——「你要辯證地看問題」,「辯證地看問題」就是無條件地承諾「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或「一切事物」都有「兩個方面」,並以此為出發點去看待一切問題。這其實是對「辯證地看問題」的嚴重理論曲解。
這種曲解的關鍵就在於其對「矛盾」做了知性化、實體化的理解解分析,所以這遠遠脫離了馬克思辯證法(辯證邏輯)矛盾概念的本意。
在馬克思辯證法的視域中,矛盾並非實體而是一種關系,它作為「對立面的統一」,也就是「兩極相聯」。
人們常說的「對立統一規律」其實准確的表述乃是「對立面的統一規律」或「兩極相聯規律」。
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將「對立統一」理解為「對立面的統一」的簡寫形式,但卻有意無意忽略了在現代漢語的語法系統中這兩種表述之間語法關系的差異。
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前者屬於聯合片語而後者則屬於偏正片語,它們表示的語法關系自是大為不同。
具體來說,「對立面的統一」絕非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之意。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馬克思確實沒有一本著作是專門談論辯證法的,他只是在講其他問題的時候大量運用這種方法和闡述自己的思想。
不過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黑格爾的合理內核,一般的學界看法大致是其藉助費爾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義實現了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顛倒,從而發展成為了唯物辯證法。
我對此簡單的顛倒觀同樣持保留意見,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看看黑格爾是怎麼講辯證法的,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在談到真實與虛妄的辯證關系時這樣說:
「在『任何虛妄的東西里都含有些真實的東西』這句話里,真實與虛妄是被當作象水和油那樣只能外在聯合而不能混合的東西看待的。
正是為了使意義明確,為了專門用以指明完全的他物這種環節,真實與虛妄這兩個名詞不應該在它們的對方或他物已經被揚棄了的時候還繼續使用。
所以,就像主體與客體、有限與無限、存在與思維等的統一體這個名詞之不盡適當那樣,同樣,虛妄的東西也不再是作為虛妄的東西而成為真理的一個環節的。」
Ⅷ 老子中的辯證法思想如何理解
本文用反映老子基本思想的六個名言,來看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1,柔弱勝於剛強
人在研究道理的初期和中期,往往認為努力追求長壽就會獲得長壽。象增加運動,多吃保健品等可以增加壽命。當道理研究到高層次時才感到,不追求長壽,不為自己考慮,才能真正地長壽。這與研究道理的初期中期的結論是相反的,是辯證的。
以上是我對老子辯證法的理解,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