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美文化在語言方面的不同例子(英語句子)
1、語音的差異。
語音分為語調、音調、音節。中國語調有感嘆、疑問、陳述等。單從語調就可聽出是問話還是感嘆。音調包括「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輕聲」。讀起來抑揚頓挫,響亮好聽,有規則、音節,就是單音節、基本不存在什麼閉音節,如「ha」加上「t」,就只能從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語言文字是要講究開音節、閉音節的,包括輕音節、重音節,並且有單音節、多音節。這些特徵決定了根本上的差異。
2、語形的差異
講到語形,自然馬上想到中國的象形文字,如「火」「人」等不勝枚舉,一看就明白其一、處處,和自然形象聯系起來就是一幅圖,一幅美景圖的精化,比如現在的各種書法,特點鮮明,意境深遠,字的結構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圍、半包圍,像建築結構,通透看是立體互通,形象彰顯,自身融入自然界,達互通互構之效其自然性特徵,而西方的文字則非立體性結構,只是一種流線型的符號化了的字母、文字,沒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畫畫的符號,人文性強,有邏輯聯系,強調的是一種智力的運行規律、軌跡。這種外形、結構上的差別無疑產生的效果、效應不同,其主導暗示了某種潛在因素。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黃沙浩瀚動乾坤」。寫景詩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氣貫長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別枝驚鵲」就是一副鏡頭而且是特寫鏡頭,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個點,中國文字的優點使然。用外國文字就很難達到這種意境,尤其用外國文字翻譯的中國古詩,美都給翻譯沒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彎曲的符號,五味至極,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語形的差異。
3、語義的差異
西方文字很精確,表達什麼,表述什麼都有確定的詞。詞的分類比較多,意多義少。中國文字則一音多義,並且很多,多一次比比皆是表意模糊,可有多種解釋,使得中國文字的概括性高,綜合性強表達簡化,甚至一個字能釋放一個境界,如「妙」。西方文字,表達精確,定義性強,講求真,要分出第一第二。西方文化也就走精確求真的路,因此,寓意的區別也暗示了中西萬戶的差異
4、語法的差異
西方文字在詞法方面有前綴、後綴、時態等嚴格規定的同時有著機械、死板的弊端,例如拉丁語,詞的詞態、詞性都用符號表示並標注在每個詞後面,沒有絲毫自由靈活。中國文字後安排就行對自由靈活得多,前後顛倒詞的順序,靈活多變,甚有像「上海自來水來自上海」的句子。反、正法意義不變,稱「迴文句」,運用相當靈活自如。創造、創新性提高,但語法結構、詞法結構不太發達,一些介詞運用也相對少許多。語形、語音及時補足遺憾。字形的生動含義、語形的多姿多彩彌補缺失,即自然萬物、萬事都有其組織結構並自行調節的功用,彌補短缺。中西文化也不例外,從最初的起源到發展,長亦發展,短亦補足,各有其發展的軌跡。也就形成了語法的差異,導致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
2. 語言與文化用英語怎麼說
語言與文化
Language and culture
諺語體現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They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3. 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諺語同文學作品、詩歌一樣是語言的精華。英語諺語是富於色彩的語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動形象、喻義明顯、富於哲理的語言特徵。在一定程度上,英語諺語反映了英語民族的文化特點。
4. 互相學習語言了解文化英語怎麼寫
一、必須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所特有的文化現象。例如:英語中的"Ladies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LeagueDance,sandwich"等等;漢語中的"少先隊、黑五類、臭老九、一國兩制、躍上新台階"等等,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的。如果把漢語中的"少先隊、警察叔叔、月餅"譯成英語就是:"YoungPioneer,UnclePoliceman,mooncake"。這些詞都很簡單、常見,可是外國人卻很難懂,因為他們不了解有關的文化背景。同樣,我們學習英語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例如:"Youare,indeed,aluckydog"這句話,如果按字面翻譯成漢語就是:"你真是一條幸運的狗。"這在漢語中完全是一句罵人的話。"狗"一詞,在中國人看來是貶義的,如我們常說"走狗","癩皮狗","狗崽子","狗頭軍師」等等,用來描繪所厭惡的人。可是,在英語中這句話是說,"你真是個幸運兒。""狗"在這兒用來指人不但沒有罵人的意思,而且還表示一種親昵的關系。在美國"狗"是家庭成員。人們認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義不同。我們要想掌握和運用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產生這種語言的社會,學習這個社會的文化。否則,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語言是一種社會交際的工具。語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質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際功能。《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指出: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兩種實際知識,一是英語的基礎知識,二是運用英語的交際知識和交際規則。只有讓學生們同時掌握以上兩種知識,英語的社會交際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我認為這正是母語教學與外語教學的根本區別。只重視前者,忽視後者,往往會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因為只掌握了書本知識的學生,他們的英語是在不具備社會和文化環境的情況下學習的,一旦面向社會,進入一種陌生的文化環境,他們在實際運用語言的時候,就會遇到許多困難,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交際。例如:學生們在街道上或商店裡看見外國人就問:"Hello!Wheredoyoucomefrom?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你從哪裡來,你叫什麼,你多大了?)"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會把外國人弄得很尷尬,他們不知該不該回答,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在某些國家,這樣一連串的問題一般只在醫院、移民局、警察局這類地方才使用。由於文化的差異,用母語互譯的方式錯誤地理解和翻譯某些句子和詞彙,往往會鬧出許多笑語。如:「狼吞虎咽",英語是"Eatlikeahorse,"卻被錯誤地翻譯成"EatLikeawolfandatiger";英語中的"highschool(高中)"被翻譯成"高等學校";"restroom(廁所)"被翻譯成"休息室"等等。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語言准確無誤,有時也會產生誤會。例如:學生看見外教,出於禮貌,想打個招呼,便說:"Hi!MrsMurphy,whereareyougoing?(默菲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這樣一句在中國人看來很是正常的話,在英、美國家的人看來卻是不禮貌的,甚至被認為是有意干涉別人的私事。在以往的外語教學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重要作用,培養出來的大部分學生盡管掌握的詞彙量很大,語法知識也很好,但卻缺乏在不同的場合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有時運用母語的交際習慣來套用外語以至鬧出笑話。例如:一位翻譯陪美國客人吃飯,當他們飽嘗了中國的美味菜餚之後,翻譯用英語說道:"Whatstaplefoodwouldyoulike?"意思是說:"您想吃點什麼主食?"這位翻譯的英語從語音到語法幾乎無可挑剔,可卻令美國人迷惑不解,因為美國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稱為主食,他們已經吃了許多以肉為主的菜餚,所以對這位翻譯的提問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國人則無論吃了多少菜,卻總是把米飯、麵食做為主食。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一差異,即使掌握了正確的詞彙和語法,在交際中運用也會出現差錯,這主要是由於不了解美國人的飲食文化所致。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東西方的社會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以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還應當加強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達到中學英語教學之目的,而且有助於學生積東西方文化為一身,提高文化修養。二、怎樣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到目前為止,文化背景知識在我國還沒有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可以說,它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雜學,是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特點的一些基本常識。從教學角度看,根據語言的交際性原則,它應是實踐課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應是一種密切結合語言實踐的教學,它一般應與實踐課同步進行,而不能脫離實踐另搞一套。換言之,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語,更恰當地使用英語。因此,我認為加強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所學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結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精採的外國電影錄像,欣賞格調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我雖然曾在美國學習生活過一年,但仍深感這方面的知識的不足。因此,做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把英語教"活"。(二)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應同時並舉、緊密結合。後者要為前者服務,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進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時必須優先考慮外語教學的實踐性和交際性原則,做到精講多練,形象生動。(三)隨機講授。因為目前中學還沒有開設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專門課程,所以只能按現有教材,涉及到什麼講什麼,重點是要講解那些"具有背景意義的詞彙和交際用語",除講清其概念部分外,還要講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要適當擴展其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的風俗習慣和交際常識等。教材中有很多與文化有關的詞語可挖掘、可講授。如:"name,sports,busine,也可以就所學內容進行交際練習。例如:在講到"floor"一詞時,應告訴學生,它除了當"地板"講,還可以當"樓層"講,"Thebuildinghas7floors."可是,英美兩國的表達方式又不一樣,美國和中國說法一樣,而英國把二樓叫作一樓"firstfloor",四樓叫做三樓"thirdfloor",一樓叫作"groundfloor"。而且在英美等國,人們不喜歡13這個數字(宗教原因),認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層建築和賓館里不設13層樓,也沒有13號房間,12之後就是14。(四)差異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應是教學中的重點。特別是初學英語的學生,總喜歡把母語和外語互譯,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成為以後運用英語的潛在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而且還應同母語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便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掌握正確運用英語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採取比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內容分為兩大類: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購物、食品、交通、學校、家庭等。二是社會交際方面的。包括:問候、稱呼、介紹、致謝、采訪、問路、約會、告別等。在向學生介紹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重點講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英美文化的差異。例如:在回答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往往過於謙虛。例如:當人家稱贊說:"你的外語說得很好!"中國人往往回答"哪裡,哪裡,說得不好。"或者說"不敢當,還差得很遠!"而英美人則會用"Thankyou."或"Thankyouforsayingso."等來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來回答,對方就會感到你認為他剛才說了假話,是虛偽的奉承。而中國人之間談話若用英美方式來回答就會讓人感到不謙虛。在中國文化看來,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來,這是自卑和無能的表現。還有"dear(親愛的)"這個詞,在美國無論男女老少,上級下級之間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國,"親愛的"這個詞就不能隨便使用,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此外,我們還應當注意英美文化的差異,例如:"足球"這個詞,英國人叫它"football",而美國人叫它"soccer",把橄欖球"rugby"叫作"Americanfootball(美式足球)"。在講到這兒時,我們應當讓學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圓的,而是橄欖形的,玩時多半用手而不用腳等等。又如:英國人說:「Thankyouallthesame."(不管怎樣也得感謝你。)而美國人說:"Thankyouanyway."再如:英國人說:"Let'sgo."(我們走吧!)美國人說:"Shallweleave?"或"Areyoureadytogo?"(我們可以走了嗎?)他們認為"Let'sgo."(我們走吧!)有命令之意,很不禮貌。還有很多詞,如:chips(炸薯條),trousers(褲子),toilet(廁所),headmaster(中小學校校長),uncle(叔叔)及一些短語和習慣表達方式等等,我們都可以把它們和文化背景及中、美、英三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聯系在一起講。這樣使學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國式的英語",而是比較地道的英美英語。(五)寓教於樂。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應用,而學習外語的難題之一是缺乏語言環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並採取寓教於樂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並能加深記憶。我們可以利用課堂或課外活動時間採取對話、表演、競賽、唱歌、看錄像、做游戲,開party、背誦小詩歌,學習成語、諺語等多種形式,為他們創造學習環境,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英語中有許多成語、諺語包含著許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可以有選擇的教給學生。
5. 語言文化(英語)是什麼
Language Culture就是語言文化,不需要中間加and
language 是名詞修飾culture
例如:language school語言學校
6. 英語作文 介紹中國語言文化
嚴復的"信、達、雅"三個字精闢地概括了翻譯的標准。這個標准要求譯文既能忠實准確地表達原意,又能通順流暢、文辭優美、可讀性強。但在實踐中達到這個標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漢英翻譯中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一味追求譯文流暢、文辭優美,忽略乃至偏離了原意;另一種是過於拘泥原文字句,機械地從字面上"對號入座",譯文不順而且難懂。這兩種傾向都不符合"信、達、雅"標准。在外事翻譯中,後一種傾向更為常見。造成這一問題既有主觀原因,如怕譯文出政治差錯,認為直譯比較保險,因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另外也有客觀的因素,政治、外交翻譯政策性強,不僅要求內容准確、文字嚴密,而且時間性強,給翻譯的時間有限,譯者經常處於完成任務的匆忙之中,"該出手時就出手",難以從容地進行推敲潤色,因而譯文常常遷就中文,顧不得精益求精。我在四十年的翻譯工作中,在限定時間內出手的譯文常常留下一些永久的遺憾。
當然,我們的翻譯工作一直在進步、在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時間里,解決了大量出現的新問題、新詞彙、新提法,在外交和對外宣傳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也不容忽視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譯文質量方面的問題。
提高譯文質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感到今後最需要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克服"中式英文",即"Chinglish"問題。
"Chinglish"是我上面所說後一種傾向的一個表現,它的存在導致某些譯文生硬晦澀,使講英語的讀者敬而遠之,影響了對外宣傳的效果。還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對"Chinglish",我們需要做一些理論上的探討,但我認為更主要的是如何從實踐中去求得解決。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可能使我們的譯文更完美,更接近於"信、達、雅"這個標准。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需要我們持續不懈地去努力。
由於中國與英語國家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價值觀等不同,漢譯英容易產生中式英文,就像英譯漢容易出現歐式中文一樣。因此,要求譯者不僅精通漢語和英語,而且熟悉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背景、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時刻關注英語發展動態,多聽外電,多讀英文原著和原文,逐漸克服"Chinglish",使英譯文讀起來比較地道。現就有關"Chinglish"幾個問題談幾點看法,與前輩和同行探討。
I、產生Chinglish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現形式
一、帶有中國特色的詞彙不斷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產生了不少新詞彙、新提法,它們都是中國特有的,在英文里沒有或一時找不到相應的譯法,即使譯出來也需要一定的磨合的過程。譯文往往是解釋性的,解釋不了,就字對字譯出,因而容易出現Chinglish。例如:
(1)"三講"(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7. 中國是一個文化語言習俗經濟都很多樣化的國家用英語怎麼說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diversification in culture, language, custom and economy.
8. 「極具中國文化特色」英語怎麼說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例句:
中國連環畫是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珍品,它曾經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可是在短短不到的百年時間內,卻經歷了其自身的發展、成熟、興盛與衰落。
Chinese picture-story book has been a kind of art masterpieces with its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very popular among people. However, it has experienced itsdevelopment, maturity, thriving and decline in less than a century.
9. 中文翻譯為英文: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的委婉語,但由於英漢文化差異和語言特點的差異,英漢委婉各具特色。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的委婉語,但由於英漢文化差異和語言特點的差異,英漢委婉各具特色。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euphemism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However,as a resul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featur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euphemism
of each has language its characteristics.
祝你學習進步,時時開心!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