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掘尾龍拜山傳說體現了哪些文化內涵

掘尾龍拜山傳說體現了哪些文化內涵

發布時間:2022-12-16 10:12:06

Ⅰ 掘尾龍拜山的介紹

附帶說明的是,龍母傳說有眾多版本,近年有專家經研究指出:其起源可能就在今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明山地區。在那裡,流傳著「三月三,龍拜山」的傳說,講述的故事與珠江流域地區的龍母故事非常相似,但更為確切。例如故事中的龍也是從蛇化身而來,蛇的名字就叫做「特掘」。蛇在母親死後,將母親埋葬在大明山上。蛇的孝舉感動了上天,因此允許它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前去拜祭母親,由此便有了「三月三,龍拜山」的說法。大明山區的地理環境與故事的背景極為吻合:背靠大山,附近有深潭和貫通大河的河流;而且,也是重要的一點,大明山地區「特掘掃墓」的故事最具有古越人的特色,它的地點、人名都是壯語中的詞彙,像「特掘」在壯語中就是「禿尾巴」之意。所以,大明山的「特掘掃墓」很可能就是珠江流域龍母與掘尾龍拜山故事的最原始版本。
無獨有偶的是,掘尾龍拜山的故事在我國北方也有類似版本,那就是「禿尾龍老李」的故事。筆者家中藏有一本老版小人書,講述的就是「禿尾龍老李」,可惜因為保管不善,故事的開頭與結局都缺頁了,幸好可以從古籍中尋回詳細的故事。在清代袁枚所作的《子不語》中,有如此記載:
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浣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采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產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小龍從此不來……
後數年,其母死,殯於村中。一夕,雷電風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視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墳。又數年,其父死,鄰人為合葬焉。其夕雷電又作。次日,見其父棺從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後村人呼為「禿尾龍母墳」,祈晴禱雨無不應。
袁枚所記敘的禿尾龍故事,與「掘尾龍拜山」甚為相似。如都有母親哺乳、斷尾、葬母、祭母等情節。不同的是,掘尾龍拜山的傳說自先秦時代就已有流傳,而「禿尾龍老李」則於清代方才開始流傳。而從傳播區域對比,「禿尾龍老李」的流傳區域顯得更大。除了山東一帶外,東北三省也有關於禿尾龍老李的傳說,據說這和當年山東人闖關東有關。因此,禿尾龍老李的故事也有了新的情節發展,如「大戰黑龍江」講述的是禿尾龍老李趕跑危害百姓的小白龍並坐鎮黑龍江的故事;而「祭母」則演化為鎮守黑龍江的禿尾龍老李因公事在身,每年只有一點時間回家給母親上墳,由於時間緊迫,所以來回都是雷鳴電閃、風暴雨狂……
表面意思是指掘尾龍拜山的時候會行雲布雨,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造謠生事。在珠三角地區,「掘尾龍拜山」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間一種天氣現象的別稱:明明是麗日藍天,但轉瞬之間天色會黑如墨汁,繼而風動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下。因為時值清明,所以老人家看到這種現象,都會聯想到是掘尾龍拜山所致。

Ⅱ 掘尾龍拜山的典故

歷史典故:
掘,粵語中有禿、斷之意,常見有掘頭路(死胡同)、掘頭掃把(禿頭掃帚)等用法。掘尾龍,所指的就是一條斷了尾巴的龍。翻閱有關掘尾龍的傳說,發現雖然版本眾多,但核心意旨始終不離「報恩」與「盡孝」。如某版本中,掘尾龍原是一條大蛇,被逢簡(今順德杏壇鎮北端)一學生哥收救,兩人成為好朋友。後來,大蛇因為驚嚇了學生哥的母親而被其將尾巴弄斷。學生哥因病死去之後,大蛇前往拜祭之時化身為巨龍。之後每年的清明,掘尾龍都會前往拜祭學生哥,而此時必然會烏天暗地、密雲蓋頂、狂風驟雨。這個故事的神話意味十足,而「報恩」的主旨卻是十分明顯。不過,該版本並非最多人知,因為掘尾龍的故事更多是與龍母傳說相關。

Ⅲ 順德民間故事有什麼

張果老山上擰勁柏的傳說

當你走進邢台市西的張果老山,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滿山遍野的古柏。說也奇怪,這里的柏樹,與別處不同,它們都生在岩縫,株株樹干擰成麻花狀。人們稱這種柏樹為「擰勁柏」。
為什麼張果老山上有這么多「擰勁柏」呢?
傳說很久以前,張果老山下住著一戶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兒子叫曉明,長得身材魁梧,性情憨厚,精明能幹。因其家貧,二十多歲,還沒成親,他天天上山打獵砍柴,下河捕魚捉蟹,敬養老母。
有一天,曉明在山林中走哇走哇,已經過午了,連一隻兔子也沒有碰到,太陽偏西的時候,他在一座山崖下,發現草叢里卧著一隻母鹿,他急忙取箭拉弓,正當他瞄準要射時,耳邊傳來一陣「啾啊!啾啊!」的叫聲,他抬頭一看,見有兩只小鹿向母鹿跑來。心地善良的曉明瞧著小鹿,心想:「要射死母鹿,小鹿不都得餓死呀?」想到這,他放下了箭。
第二天,曉明又來到山崖下,那隻母鹿正在給兩只小鹿哺乳呢。他剛要離開,突然從山崖上跳出一隻大灰狼,向小鹿撲去。小鹿嚇得亂叫,母鹿欲逃,又捨不得小鹿,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曉明手疾眼快,拈弓搭箭,一箭把大灰狼射死,小鹿得救了。曉明鬆了一口氣,拖著死狼,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第三天,曉明照舊又來到山崖,只見兩只小鹿正在草地上互相追逐玩耍呢。就在這時,忽然從林中竄出一隻張著血盆大口的金錢豹,叼起一隻小鹿就跑,曉明一個箭步沖上去,舉起斧頭劈死了金錢豹,把小鹿從豹口中搶救下來。然後拖著死豹,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冬天到了,下起了漫天大雪,曉明連家門也出不去,生活越來越困難,吃不飽,穿不暖,娘倆困在滴水成冰的茅屋裡。正在這飢寒交迫難以度日的時候,屋門「唿啦」一聲開了,走進來兩個相貌相同的姑娘,「撲通」一聲跪下就給老母親和曉明一連叩了三個響頭,接著他們就生火的生火,做飯的做飯,轉眼之間,飯菜做好了,屋子也燒暖了,二個姑娘就走了。從這天起,天天如此,到時候就來,做完飯就走。留他們吃,不吃;留他們住,不住;問他們話,不說。娘倆又疑惑又感激。就這樣,兩個姑娘一直幫娘倆度過了嚴冬。
春天到了,曉明還是天天上山打獵、砍柴。
一天,曉明又走到山崖下,迎面走過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說:「曉明啊,你是好心的人哪,你救了我女兒的性命,實在感恩不盡啊!」
曉明摸不著頭腦,就說:「老媽媽,你認錯人了,我沒救過人,我只是天天打獵砍柴。」
老太太笑了笑說:「是你救了我們全家,我沒認錯,我送你一件東西,它叫『聚寶盆』,用它盛米吃不完,用它裝油用不盡。」
曉明半信半疑地道了謝,一抬頭,老太太不見了。只見遠遠的山坡上有一隻母鹿,後面跟著兩只小鹿,飛馳而去。曉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我救過的那三隻鹿啊。
曉明捧著聚寶盆高高興興地回了家。果然像老太太說的那樣,這聚寶盆裝啥都吃不完,用不盡。
從那以後,娘倆日子越過越好,他們還經常接濟窮人,日子長了,事情傳到了貪心的縣官那裡,縣官總想把聚寶盆弄到手,曉明聽說後,氣得了不得。就把聚寶盆埋在張果老山上,為了便於查找,特意在上面栽了一株擰勁柏樹。剛回到家,縣官就帶領人馬來了,進屋就翻箱倒櫃,可連個聚寶盆的影子也沒見著。縣官先是甜言蜜語,連哄帶誆,後來是老羞成怒,嚴刑拷問,曉明被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硬是咬緊牙關不吐真情。曉明媽為了救兒子的性命,只好招認了,當縣官興沖沖地上山挖聚寶盆時,山上卻長滿了擰勁柏,聚寶盆究竟在那棵擰勁柏下埋著,已無法查尋了

Ⅳ 廣東話「掘尾龍拜山」是什麼意思,它是怎麼來的

表面意思是指掘尾龍拜山的時候會行雲布雨,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造謠生事。

來源:在龍母傳說當中,有龍母拾卵得龍、誤斷龍尾、掘尾龍離家遠走、秦始皇遣使致聘、龍母因疾而亡及龍子擁沙移墓、祭母等核心情節。龍母傳說的版本很多,且情節各異,但基本都圍繞祭母拜山而展開,以盡顯其「報恩」、「盡孝」的主旨。因此,掘尾龍所指的更多是龍母所收養的龍子;至於拜山,當然是龍子拜祭龍母的故事。

在珠三角地區,「掘尾龍拜山」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間一種天氣現象的別稱:明明是麗日藍天,但轉瞬之間天色會黑如墨汁,繼而風動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下。因為時值清明,所以老人家看到這種現象,都會聯想到是掘尾龍拜山所致。

(4)掘尾龍拜山傳說體現了哪些文化內涵擴展閱讀:

廣東人在拜山前,多數人家總是提前一天把墳墓修整一番,第二天再舉行拜祭儀式。拜祭儀式也頗為講究,每座祖墳,後人都用數張契錢(長方形的白紙條)交叉疊放在墓頂上,再用泥塊或小石塊壓住紙條。遠遠望去,像漫山遍野開滿白色的花朵一樣,別有一番風景。

接著,後人焚香點蠟燭插在墳墓前(點香時,要剩一些香不點燃,但也插在墓前,叫「長生香」)。然後在墓前擺放祭品。之後,人們按輩分依次跪拜。各人拜祭時,還許一些願望,祈望祖先庇佑。奠酒完畢,便焚燒紙錢等紙質祭品,最後燃放爆竹。

儀式結束,所有參加行山的人,便團團圍坐在祖墳前,把祭品斬開,又吃又喝,歡聲笑語撒滿山野。此外,有些家庭還會回到家裡或酒樓大宴親朋,場面十分隆重。

Ⅳ 為什麼越南年輕人喜歡玩龍母

龍母的傳說

廣東《德慶州志·卷五》有:「龍母神生於周秦之世,載《南漢春秋》志乘廟原碑,斑斑可考。」的記述。德慶縣悅城龍母廟的《孝通祖廟舊志》寫得更加具體:「 敕封護國通天惠濟顯德龍母娘娘,溫氏,晉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廣西藤縣人,父天瑞,宦遊南海,娶悅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龍母,其仲也,生於楚懷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廣西梧州的地方誌《藤縣志·卷六》,則對龍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和墓地作了更精確的考證:「按龍母贏秦祖龍(即秦始皇)時之神也。溫姓或曰蒲姓……今考粵東肇慶府舊志及悅城孝通祖廟舊志,咸以為藤縣人,則無論毓於何都,其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無疑者,然其墓獨在悅城,何也?父天瑞娶悅城梁氏,生三女,龍母其仲也……隨其母至悅城,心喜其地,欲以為安厝所。因熟記之,及歸於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宮狀,喜水,母豢漸長,放之江遂去,越數年,鱗甲輝煌,復來見母,母知龍子之遠迎也。別其父母曰:兒當乘龍至悅城,遂跨龍,薄暮抵江口。……」龍母仙逝後,「立廟祀,極顯應,故至今香火獨盛雲。」可見在珠江流域的西江上下游千百年來,民間始於秦朝有關龍母的傳說是有史可據的。
綜合上述史料,我們可以知道:
一、龍母,姓溫,她的父親叫溫天瑞,是廣西梧州市藤縣人;
二、龍母的母親姓梁,是廣東德慶縣悅城人;
三、龍母出生於戰國時期的楚國,而生活於並吞六國的秦代的廣西梧州藤縣,後隨母至德慶悅城生活(一說因水災,童年被放在木盆里,漂流到悅城),仙逝後葬於悅城;
四、龍母有三姊妹,她是老二。

龍母文化的內涵

龍母,是我國民間流傳周秦之世的神女,《中國神話傳說》記載:「秦始皇時代,有兩個傳說故事,一個是關於陷湖的傳說,一個是關於龍母的傳說。」
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系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來,頭發就有一尺長,身體奇偉,臉慈祥。從小喜歡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特別值得珍貴的是,她有一顆晶瑩的善良的心,當她長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鄰居的四位姑娘結成「金蘭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澤天下,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龍母有預知人間禍福的本領,精通各種醫述,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里百姓服務。當時,各種病疾、水災、旱災威脅著西江流域倉吾(蒼梧郡)、西甌各族人民,一逢這些天災人禍出現,蒼梧古郡、西江流域就會瘡痍滿目,餓殍遍野。聰明、勤勞的龍母,率領「百越」群眾戰天斗地,戰勝天災人害,讓當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們的擁戴,被推為倉吾氏族的領袖。
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件的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洗著,洗著,突然見到旁邊水中熠熠發光,覺得生奇,便慢慢地走過去,只見水中沉著一顆象「斗」那麼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於是把它抱起來帶回家裡,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經過了七個有又二十七天,那隻石蛋忽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個個非常喜歡玩水,溫氏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喂養。到長大它們卻是五條活靈活現的小龍。五小條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斗,造福黎民百姓。於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群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有關龍母的故事,以後我們再細細說來。
文化是一種社會里精神財富的積累,它通過書籍、藝術品、民間傳說、建築物等在時間上傳之後世,或在空間上向一定地域傳播。產生於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遠播我國東南沿海、東南亞一帶的龍母崇拜,其產生的大量詩詞、楹聯、傳說、戲曲,由龍母崇拜產生的一些獨特古建築古壇、民風民俗,由龍母崇拜促進和發展的文物旅遊,就構成了一種龍母文化。這同全中國的黃帝、炎帝情結,以及女媧補天、神農償百草、誇父逐日和孔子文化,東南沿海的媽祖崇拜等同樣道理。只不過是崇拜的地域大與小而已。正如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楊應彬寫的七絕詩所揭示那樣:「龍母出龍國,江聲載譽聲。原無迷信意,本為濟蒼生。」這完全道出了龍母崇拜和龍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質區別。
對龍母文化我們的初步心得是:
1、龍母文化是龍的圖騰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
「圖騰崇拜」是社會初級階段的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我國黃帝、炎帝所出的漢族圖騰崇拜物是「龍」。「龍」是我們國家的象徵,民族的族微。古代南方中國人也有崇拜「龍」的習慣,他們在農歷正月舞龍,二月有祭龍節,要殺豬祭龍,祈求人畜平安、糧食豐收,五月初賽龍 就是證明。溫氏因豢養龍而成為龍母,又因受「龍」的圖騰影響而受崇拜,那就容易理解了。
龍母文化中的「龍的圖騰」色彩是十分濃烈的。傳說中的龍母豢龍,龍銜魚孝敬龍母;龍母不願接受秦始皇的禮迎,龍就引船四次南返;龍母仙游後,五龍化作儒生來操辦喪事,「常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為墳」;五蛇守廟側直至以後歷代皇帝因征戰將領的風送轉運,勝利奏凱,地主郡縣的陰陽協調,雨澤豐收,平民百姓的出入安,旅途順暢都歸功於龍母和五龍的賜福,而不斷地給龍母以敕封,無一不顯示「龍的圖騰」的意義。「龍的圖騰」既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精神遺產,又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精神財富,我們海內外的華人自詡的「龍的傳人」。 「龍」的精神,即團結整合、利澤天下、奮發進取、天人和諧的精神,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國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辦。龍母文化正是龍的圖騰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信仰自由,發揮這種文化的作用,將能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華人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2、龍母文化是「龍的傳人」對母愛主題的真情抒寫。
龍母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在南國的「龍的傳人」的眼中,龍母就是他們的一位偉大而又仁慈的母親。
在傳說中,龍母是偉大的,她勤勞、聰敏,不僅有「利澤天下」的理想,而且有「利澤天下」的本領,善織能耕,心靈手巧,既有扁鵲的醫術,又有預測風雨,先知禍福的超人功能,更感人的是,她還確有「利澤天下」的實績,戰國和秦時的西江流域還屬蠻荒之地,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當險惡,龍母率領南越、西甌的群眾開荒山、治旱澇、導江河、抗洪水,戰勝許多自然災害,使蒼生得以安居、生自、繁衍、發展,且因有豢養五龍,雨澤萬方,秦始皇禮迎未果的神話故事,而備受愛戴和擁護。
在傳說中,龍母又是仁慈、博愛的,這位阿婆、阿嬤在「無意望報」的「豢龍和養物放生」中顯示她的「愛」,竟澤及到生物,龍子復來後「蟠旋游戲。親馴如初」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現了久別母子的無限情深。更為高尚的是她的「母愛」是有原則的,她「喜白鹿,常豢之乘以出入。」「但農人惡其害稼,母便斷一足,放之南山麓。」然而又對它牽腸掛肚,常渡江去探它。正是這種仁慈、博愛的母親情懷,又擴而成為「利澤天下」的願望和行動。這種「母愛」,對當時和後代的普通人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親切的,人們才越把龍母看成了自己的祖宗、母親,而四時禮拜,特別是當他們在憧憬追求一種理想目標或者在生命的游戲中遇到挫折,越不可能成為勝利者的時候,他們就越會像祖宗、母親傾訴一樣,向龍母祈禱,從而獲得內心的慰藉。千百年來,許多人來參拜龍母,正是懷著這種尋根拜祖的感情而來的,原來並無迷信色彩。
3、龍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護神」的贊歌
古代生產力落後,西江流域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社會不文明,官害嚴重,人們害怕水旱害,惡浪驚濤,渴望風調雨順,農漁豐收,安居樂業。於是,龍母豢龍的傳說傳開以後,人們寄託龍母,把龍母當作水域的「保護神」,祈禱龍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寧就是自然的了。
探討龍母文化對研究神話的起源和作用,對認識我國古代,特別是戰國、秦漢時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對宏揚中華民族「龍」的精神,對保護、宣傳和利用文物,對開發文物旅遊資源,都有積極意義。
歡迎大家對龍母文化及其作用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龍母文化與梧州

一、 龍母文化的形成
千百年來,西江流域的民眾把龍母信奉為"水神",這種對龍母的信仰形成了"龍母文化"。過去龍母之所以被封建統治者和文化人所接受和景仰。其根源在於中國人對龍的圖騰崇拜,中國人對龍的崇拜與敬意,對於一個養龍的女子自然是充滿深深的敬意。由於龍母與她的龍子們竭盡全力帶領族人開山治水,造福於民而深得百姓的愛戴。龍母去世後仍時常在珠江流域顯靈護助鄉親,因此被民間奉若神靈並立廟紀念。龍母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能為民造福、給善良人民帶來好運的神奇人物,這一定位迎合了梧州及其周邊地區和粵港澳大批祈福者的心理需求。人們在傳播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對內容進行取捨、加工,甚至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神化",使之發展成為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在龍母誕這個日子裡,眾多的信眾聚集在一起,共同接受一種道德的教化。經過漫長歷史的浸潤,慢慢地就會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一種民間習俗,培養和積淀為一種民間文化心理,這種民間文化心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這也就是千百年來梧州龍母文化影響著西江流域一帶,龍母廟依然香火不衰的原因。
"龍母文化"是龍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無論是歷史文化原因,還是民間文學的流傳,包括典故、詩歌、戲劇等等,以及建築和商業文化都體現了西江流域民眾對龍母的崇拜,形成一種獨特的民俗民風的龍母文化體系。
龍母文化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已不亞於海神媽祖娘娘,梧州也因此享有"龍母故鄉"的美譽。

二、 龍母文化的發掘
龍母文化已成為一種可供我們今天開發利用一種文化資源,我們應該從人文角度去挖掘它研究它,從民俗文化方向去研究它利用它,使龍母文化為今天的梧州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增加梧州的知名度,創造出更有影響力的梧州品牌。
目前,我市對龍母文化從歷史考證、藝術創作、學術研討、民俗活動等環節全面加強建設,具有梧州特色的龍母文化正在逐漸形成。近一兩年來,我市宣傳、文化等部門加強了對有關龍母的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今年龍母文化旅遊節前夕,《龍母的故事》、《龍母文化與梧州》兩書正式出版,兩書詳細介紹了龍母的生平和傳說,把一個較為完整的龍母形象推到了世人面前,標志著我市對龍母的歷史考證工作已基本結束。在龍母文化旅遊節期間,我市文藝團體向嘉賓獻上兩個精心排練的新創作節目:粵劇《龍母娘娘》之教子,合唱歌曲《龍母故鄉請你來》。這是我市在藝術上的成功嘗試。
我市還召開梧州歷史文化研討會,在會上,來自兩廣的專家學者對龍母文化的發掘、龍母文化與經濟的結合等課題作了深入探討,提出了"龍文化與母文化"、"大龍母文化"等概念,為人們理解龍母文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思路。
一年一度的龍母誕觀光本是傳統的民間活動,由於我市的正確引導和管理,這一活動得到了健康發展,現在每逢龍母誕,前來梧州龍母太廟參觀膜拜的香客數以萬計,大多數來自粵、港、澳、廣西及西南地區,這些朝拜者中,有三分之一篤信龍母,有三分之二隨家人前來,有的是來尋根問祖,更多的是來觀光旅遊。每年的龍母誕,給梧州帶來了人氣、商氣、財氣。"龍母文化"游的火熱同時也帶旺了交通、飲食、旅宿等第三產業,這一活動已成為西江流域有較大影響的傳統民俗活動,推動了龍母文化和我市旅遊業的發展。

三、 龍母文化的經濟內涵
藉助"龍母文化"的影響,挖掘"龍母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含義,使之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這是梧州人民的共識。
以"龍母文化"提高梧州的歷史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進梧州與各地的經濟、文化合作與交流,加快梧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這是我市在開發利用"龍母文化"為我市的經濟和建設服務所確定的思路。創造節慶活動,進行城市宣傳,促進經濟騰飛,這早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發展策略。我市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成功地舉辦龍母文化旅遊節,通過文化搭台、經貿唱戲,實現了文化、旅遊、經貿齊頭並進,許多嘉賓和遊客也因此與梧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0年6月初,梧州市舉辦了規模盛大的首屆龍母文化節暨經貿洽談會,正式亮出了影響深遠的"龍母文化"品牌,通過組織開展龍舟競賽、花燈一條街、名優產品一條街、龍母文化旅遊以及經貿洽談會等一系列活動,展開了招商引資的強勁攻勢,共簽訂了投資項目33個,總投資8050多萬美元,其中外資額達4200多萬美元,可謂名利雙收,依託龍母文化品牌,成功地演好了一出"經貿戲"。

大明山是壯族的聖山。

大明山的壯語名字叫「岜是」,最早記載大明山的漢族古籍《太平寰宇記》把它音譯為「博邪山」。「岜」在壯語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寫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譯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

隨著武鳴馬頭元龍坡遺址、全蘇勉嶺遺址、安等秧遺址、兩江獨山岩洞葬遺址、陸斡岜馬山岩洞葬遺址等壯族古文明遺址的發現,人們對大明山神秘面紗後蘊藏的文化內涵有了新的認識,許多學者深入大明山地區考察,試圖解讀她那神秘的文化「遺傳密碼」

「掘尾龍拜山」的古老傳說

在大明山下的武鳴縣馬頭鎮,廟口村村民陸叔指著龍頭峰東面的一座墳墓形的山峰介紹,這就是當地著名的「莫乜掘」山。「莫乜掘」是壯族地名,譯成漢語就是「禿尾龍母親的墳墓山」。「禿尾龍」壯族叫「特掘」,「特掘掃墓」這個故事在壯族地區流傳很廣,但像大明山地區這樣確指具體地名的卻很少。除了「龍母墳」之外,大明山地區與「禿尾龍」故事相聯系的地名還很多,如羅波鎮的羅波潭叫「龍窟」,傳說是「禿尾龍」居住的「龍宮」,羅波鎮布凌村的水潭傳說是「特掘」化龍的地方,大明山的龍頭峰是「禿尾龍」叩頭拜母的地方,龍尾瀑布傳說是「禿尾龍」掃墓時為母親掛的挽幛……

流傳在大明山地區的「禿尾龍拜山」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以前,在大明山下的一個村子裡,有個貧窮的「婭邁「(壯語寡婦的意思)。一次上山挖野菜時,救了一條幾乎凍餓而死的小蛇,從此相依為命。小蛇逐漸長大了,「婭邁」的茅棚已裝不下它,婭邁只好拿起菜刀砍斷了小蛇的一小截尾巴。小蛇於是變成了禿尾巴的蛇。壯話把禿尾巴稱做「掘」,於是「婭邁」給小蛇起名叫「特掘」,人們按照壯族的習慣把「婭邁」叫做「乜掘」(「乜」在壯語中是母親的意思)。

「特掘」越長越大,「乜掘」只好把它送到河裡去謀生。「特掘」走了以後,「乜掘」的門前常常會莫名其妙地出現鮮魚和鮮果,人們都猜測是「特掘」送上門的。「乜掘」的生活慢慢富起來,成為人們崇敬的仙婆。後來,「乜掘」年老體弱病死了,村裡人剛想來為她辦喪事,即見狂風大作,雷雨交加,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昂頭擺尾凌空而下,把「乜掘」抬到大明山安葬了。於是人們把這座山叫做「莫乜掘」(壯語「莫」是墳的意思)。

「乜掘」安葬以後,「特掘」每年三月三前後都上大明山為「乜掘」掃墓。這就是著名的龍母起源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兩廣地區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叫做「掘尾龍拜山」。但只有大明山的龍母故事最為具體確切,並且地理環境與故事的背景最為吻合:背靠大山,鄰近有深潭和通大河的河流。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大明山地區「特掘掃墓」的故事最具有古越人文化的特色,它的地名、人名都是壯語詞。全國學術界已一致認定龍母文化是古越人文化,因此可以認定大明山地區「特掘掃墓」的故事就是珠江流域龍母傳說故事的原版。

--------------------------------------------------------------------------------

探訪大明山龍母村

在清代編篡的《武緣縣圖經》中有一幅標有「龍母」地名的地圖,龍母村位於大明山腳下的雷江圩附近,屬於現在的武鳴縣兩江鎮管轄。

在龍母村北面路口豎有一塊雕著蛇頭的圖騰石,大約是明代前的文物。整個雕刻的風格古樸傳神。村民都言之鑿鑿地說,這就是「掘尾龍」「特掘」,是古時傳下的守護神像。龍母「乜特掘」也是他們村的人。流經龍母村邊的河叫龍河,壯語名為「達鱷」,是蛇河的意思。龍河是武鳴河的上游,發源於大明山淥達峽谷,南流與右江匯合再與左江匯合成邕江。

龍母村附近的蛇溪峽谷口有一個龍母廟,傳說古時候龍母廟在大明山上,鄉親們上山祭祀很不方便,都紛紛提議在山下修一個龍母廟。後來龍母顯靈,發了一場大洪水,把山上龍母廟的碑沖到了山下現在龍母廟的位置,於是大家就在這個位置上建起了新的龍母廟。

龍母村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著名的獨山戰國岩洞葬恰好位於龍母村的旁邊,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

著名的廣西考古專家鄭超雄先生最近對龍母村進行了考察,他認為龍母村是珠江流域絕無僅有的以龍母命名並以龍蛇為圖騰的村子,它的文化內涵非常深厚,值得進一步挖掘研究。

龍母崇拜源遠流長

清代編撰的《武緣縣圖經》卷三記載:「龍母廟,縣境鄉村多有之,祀秦女龍母溫夫人」。這一記載證明大明山地區所供奉的龍母神和梧州、廣東等地的龍母神是同一個人,並且從這一記載也可看出,龍母崇拜民俗在清代前就已盛行。

記者在大明山下的兩江、馬頭、羅波等鄉鎮采訪時發現,許多村子都有龍母廟和龍神廟的遺址,現在新建的廟宇中也多有龍母或龍神的神位。羅波龍窟潭的羅波廟正殿祭祀的神只雖然是古思想恩府土官岑瑛,但是進門的兩側殿卻分別供奉龍母和觀音。 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有一個獨特的民俗:忌諱吃蛇和殺蛇。一些受外來人影響的年青人殺蛇吃蛇都會受到老年人的責罵。他們傳說吃蛇會遭到災異的報應,在家煮蛇煙塵落下會中毒。這一民俗與珠江流域的民眾以蛇為佳餚大相徑庭,只有沿江的部分水上人家的風俗與大明山地區的壯族民俗相同。所以有一些民俗專家認為,只有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和沿江的水上人家才是真正的「禿尾龍的傳人」。 大明山「特掘掃墓」的民俗對壯族文化影響很大,據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教授介紹,80年代在北京的壯族代表在研究為壯族設定一個法定的節日提案時,就是根據「特掘掃墓」的故事而提議將三月初三作為壯族的法定節日的,後來這一提案獲得了自治區政府的批准。可以說壯族的三月三是源於龍母文化。

「龍形」玉雕確證歷史大明山下的兩江、馬頭、羅波、陸斡一帶在先秦時代是壯族先民駱越族的一個大聚落,在這里的元龍坡一帶發現了700多個商周至戰國時代的壯族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文物和。鄭超雄先生在他的新作《壯族文明的起源》中認為,大明山下的兩江鎮至馬頭鄉一帶是壯族的一個古方國,是壯族文明的發源地。在元龍坡的一個貴族墓中出土了一個廣西歷史上最早的玉雕,這一玉雕像一條蜷曲的鱷魚。在這些古墓中還出土了上萬片狀如魚鱗一樣的玉片,這些玉片每一片都有一個細小像頭發絲一樣的小孔,一些專家認為,這就是龍鱗玉衣的玉片,是最尊貴的殯葬衣飾。

這些以龍為裝飾的文物的出土,說明遠在商周時代,龍就成為壯族先民崇拜的圖騰。

出現龍崇拜文物的元龍坡恰好位於大明山「龍母墳」的山腳下。這又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化現象。為什麼廣西的龍文化不產生在出現了貝丘遺址和大石鏟文化的邕江和鬱江大河邊,而出現在一個高地上呢?鄭超雄先生在他的新著《壯族文明的起源》一書中這樣解釋:在新石器晚期,全國出現了一次大范圍和持久的洪水期。使古邕江、鬱江、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成了一片澤國,人類文明於是向高地轉移。

這一場洪水在漢族古籍和壯族《布洛陀經詩》中都有過記載。洪水的猖獗使人們產生了制服洪水的強烈願望,這便是大禹治水等傳說和故事產生的原因。也是龍母故事產生在大明山地區的歷史原因。後來大洪水逐漸消退,發生在高地上的青銅文明便逐漸向平原轉移,龍文化也逐漸向沿江平原傳播。

最近,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區管理局邀請了包括壯學家趙明龍、考古學家鄭超雄、生態學博士文軍、社會學家蘇華清等各有關學科組成的專家組對大明山地區的龍母文化資源進行了考察和研究,一致認為大明山地區是重要的龍母文化發源地。

專家們認為,環大明山地區是壯族龍母文化發源地這一研究成果是壯學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專家們建議南寧市在大明山旅遊開發中要重視民族文化的挖掘,重點打造壯族龍母文化品牌。

--------------------------------------------------------------------------------

我家鄉就是地處馬頭和兩江之間,我從小聽到的《特掘掃墓》的故事都是有幾個版本的,故事情節大概相同,不同的是特掘這個主角,有的說是蛇,有的說是鯉魚,還有說是泥鰍,我過看是蛇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把蛇打死,更不可以砍斷蛇頭,至於為什麼,老人也沒說,只是看到小孩子打蛇時就會大聲喝住。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老一輩的人再也沒有這種權威了,這種不許這不許那的習俗也日漸衰退了,我們只能從一些古老的傳說里找到失去的文化了。

--------------------------------------------------------------------------------

閱讀全文

與掘尾龍拜山傳說體現了哪些文化內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