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弘揚儒家思想
是不是要寫作業啊?
作業的話應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研究和教育。因為作為需要弘揚的東西必須有其適用性和正確性。儒家思想是從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思想體系,必有不適用於我國現代文化建設的方面。因此,對儒家思想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是弘揚儒家文化的基礎和前提。弘揚,就是大力宣揚。一種文化要得到弘揚,群眾,或者說弘揚對象的認同感是必不可少的。至少要讓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才能讓他們接受或者進一步運用儒家思想。一種文化的存在與流傳離不開人民的理解和認同。
二是宣傳。宣傳當然包括國內和國外,包括國際交流、教育、成果展覽、文物展覽等等方式。
三是保護。保護就是使宣傳和研究儒家思想機構能夠維持正常的運轉,使儒家思想的研究者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和平台將這類研究進行到底。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點拙見,算不上專業,不知道能不能幫上你了。
⑵ 談談你對儒家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為歷代儒客信眾推崇。
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
戰國時期儒家內部分化形成的八個學派。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顯學》:"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式之儒。"從《論語》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點,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論的理解難免各執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當世之顯學,所以,韓非認為:"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據《荀子·非十二子》記載,在戰國百家爭鳴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學派激烈論爭,另一方面自己內部各派爭論也十分尖銳,"孫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評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內、外論爭發展的結果。
文化特徵
其一、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其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其四、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其五、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儒家不尚武?
無知者往往無畏!謠言傳播於愚昧人中間,謠言止於智者。
我們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與「御」就是射箭和駕駛戰車這兩門武藝,孔子把學習射箭和駕駛戰車作為儒家弟子的必修課。
儒家重階級?
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齊物」;儒家有儒家的平等,叫「天民」。中國人沒有生來就分貴賤的:人無生而貴者,因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無類,人人皆可為堯舜。
當代一些非儒學者根據民間口頭評論將儒釋道三家對中國發展貢獻做出如下評論:「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入亂是儒家。」
⑶ 如何促進儒家思想的傳播
促進儒家思想的傳播應該從學校教育抓起。如每年開學拜祭孔子大師儀式,早讀實行背誦《三字經》等活動。考試或結業式上行拜儒家大禮。在專科課中,開展儒家學說的傳播和教育。同時在社會上,廣泛宣傳儒家的善良為本等思想。供參考。。
⑷ 怎樣評價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創立。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而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從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我認為儒家思想能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流,發展到今天,一定有其獨特的內涵。而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系為核心,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並以人文關懷為導向,對歷代統治者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們當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2,從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系為核心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關於君民關系的政治理論,其核心論點是:國家為君主之本,庶民為國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於西周初年,在春秋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重民輕神」成為社會上的普遍思潮,《左傳》中的有關論述,都突出宣揚了「恤民以德」的主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繼承這些寶貴資源,系統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為核心的學說,其「仁愛」精神推及社會,「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即為外王,亦即「德政禮治」。他將政治和倫理相結合,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以德教為本,德刑相輔,寬猛相濟。孔子還反對厚斂、攻伐與獨裁,要求統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謂「政者正也」,正是對統治者提出了嚴格的道德要求。戰國中後期的孟子,極大地充實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愛學說及德政主張。在對待君民關繫上,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立足「以民為本」的原則,將其更多地應用於政治之中,以內聖之學開啟了外王之道,進而提出了豐富而具體的「仁政王道」思想。 從儒家思想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根本立足點是出於鞏固封建專制的目的。其思想是重視民眾的力量,注意民眾的生計,關心民眾的哀樂,歸根究底是出於民眾為統治階級剝削的對象的考慮,意識到不能以過度壓迫的政策驅使這個被統治對象走向反面,失去控制,成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從其本質屬性上看,儒家思想是在承認民眾生存前提下的帶有階級調和色彩的政治理論,由此決定了其治國思想是實行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3,儒家思想以人文關懷為導向這就是按照「以民為本」的原則施政,儒家普遍強調在治國管理上要體現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治國目標的設定與治理方式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具體利益,採取富有人性、相對溫和的統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釀成沖突,在滿足統治者根本利益與照顧民眾基本生存權利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並為這種張力尋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因此,以「德政」作為治國的最高綱領,以「仁政」作為治國的最佳模式,就成為儒家治國思想的必要之義和主導傾向。孔子規勸人君要「薄以待一身,厚以待百姓」,並進而闡發了對君主的道德規范,從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關懷。孟子的人文關懷則體現在其民生主張上,概而言之,就是保民、養民、富民、教民,施仁政於民。對與治國思想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指導規范意義。
4,儒家思想其實質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民眾並用來服務封建專制。這一本質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階級局限性。也正是這種階級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無法在理論上徹底,進而導致其無法在實踐中真正實現。首先,儒家民本思想是為了調節君民關系而產生的。其目的是為了使「民」更好地接受「君」的統治,君主則在不損害封建專制統治的前提下採取一些「利民」的措施,使民眾更加心甘情願地受統治階級的驅使。其最終目的是「利君」。其次,儒家民本思想雖然標榜「重人」、「重民」,但這種「重人」的思想又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先,一旦個人利益或群體利益與國家利益抵牾,都要無條件地讓位於國家利益。同時,在「君」和「民」的關繫上,「民」始終處於被動消極、無所作為的一方,其最終意義只能靠君主的統治和施捨來體現。因此,「重民」只能是統治階級的一種統治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最後,儒家民本思想對於統治者而言,不過是上台時鞏固統治的工具。由於缺乏相應的機制限制統治階級的權力,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張只能依賴於君主的個人喜好和道德修養,大部分都無法真正得到落實,只能充當無力的道德說教,所以說儒家思想居然一定的局限性。 雖然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視的,儒家思想講究的智、信、聖、仁、義、忠,直到現在還在對我們做出影響,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我們當代的主流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