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優秀因子

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優秀因子

發布時間:2022-12-16 13:53:44

1. 如何發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很深的淵源

這次會議以「儒學:世界和平與發展」為主題,體現了關注世界前途、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題目。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事關各國人民幸福安康的兩大問題。世界各國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圍之中,期盼戰爭、暴力遠離人類。世界各國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環境之中,期盼飢餓、貧困遠離人類。然而,現實世界並不像人們希望的那麼美好,局部戰爭依然此起彼伏,貧困飢餓依然廣泛發生,連綿戰火、極度貧困依然在威脅著眾多人們的生命和生存,特別是許多婦女兒童依然在戰爭和貧困的陰影下苦苦掙扎。想到這些不幸的人們,我們心中充滿了同情和責任。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努力,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只有這樣,和平才有希望,發展才有希望。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共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從思想上確立和平發展的理念。今年3月,我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其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文字鐫刻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句話是:「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這句話講得很有道理。我認為,在人們心中牢固樹立愛好和平的思想,這對實現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淵源。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見的外族入侵和內部動盪,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一度到了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僅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就付出了3500萬人傷亡的沉重代價。近代以後經歷了長期苦難的中國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寶貴,最懂得發展的重要。中國人民深知,和平對人類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沒有陽光和空氣,萬物就不能生存生長。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需要和平、愛好和平,也願意盡最大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真誠幫助仍然遭受戰爭和貧困煎熬的人們。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發展的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動之中。

二、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今年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從這綿延2000多年之久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雖然儒家思想長期居於主導地位,但始終和其他學說處於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是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都是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而不斷發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像的。同時,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慾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於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於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於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於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於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於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於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於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於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於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於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於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希望中國和各國學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這個課題研究好,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

三、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我認為,應該注重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紮根於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復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第三,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大批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行文明相互學習借鑒,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並蓄,但兼收並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第四,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捨,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四、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准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後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總之,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溫故而知新。知識有前人傳承的知識,也有今人創造的知識。前人傳承的知識積累了人們歷史上對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關系的重要認知和經驗,今人創造的知識形成了人們應對時代問題的智慧和探索。這兩方面的知識對人類繼往開來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2.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與傳承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傳承:

1、有一定的文化積累。

2、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3、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4、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

(2)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優秀因子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3. 如何挖掘傳統文化活動的內涵

詳細說明可以寫成一篇論文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我們曾討論過類似的話題。
傳統文化活動,我們首先明白什麼是傳統文化,不是簡單的京劇、國畫等就能解釋清楚的。
傳統文化包括思想文化和人文文化
思想文化就是剛柔相濟、中庸之道,以《論語》、《道德經》等為代表的
人文文化就是家族、血緣、官本位我為代表的《三綱五常》等
其中包括傳統節日
傳統民俗
如何挖掘不能浮躁,讀懂傳統文化內涵,順應民心、適應民意,弘揚民族精神,弘揚傳統道德,取其精華。
你說的三部分,一是挖掘傳統文化
一是傳統文化內涵
一是開展某項活動
一句時髦的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依據當地的風土人情,是看點。

具體做法:
一挖掘當地傳統節日民俗特點
二整理當地的名人名事
三探討當地歷史史詩
四根據歷史資料拓展創新。
零碎的思路沒有整理,希望能給你啟發。
不妥之處共同探討。

4. 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4)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優秀因子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5. 從民俗角度談談如何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節日

1、將傳統節日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

在傳統節日與現代政治性節日比重大大失諧的情況下,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

2、加強對下一代傳統文化的教育:

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傳統節日,對本國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於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

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有三點:

1、傳統節日有著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進人際和諧,傳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於建構「和諧」社會。

在歷史上,傳統節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演化,整合著的。

6. 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繼承發揚

時代的變遷,媒體的進步,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無線的發展空間,從古老的造紙術,到如今的媒體網路傳播,傳統文化經過了一次次傳播媒介的洗禮,至今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文化是一個國家最好的代名詞,是一個民族,一個種群甚至全人類的發展痕跡,它記錄了歷史的滄桑變化,記載了人民辛勤不斷的奮斗史。對傳統文化進行記載和傳播是一個民族血液持續流淌的重要保障,血脈延續,精神不衰。

一、傳播媒介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在歷史的洪流中,一代代的文化精髓被積累和保留著,持續傳承著,這個繁多而復雜的文化群體需要一個持久不衰的文化載體,傳播媒介的存在使得文化的持續傳承成為可能。在紛繁復雜的傳播媒介演變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克服重重磨難,一步步研究出了造紙術,隨後有完善了造紙工藝,使得文化的記載更加清晰可見。印刷術的出現克服了記錄困難繁雜的手抄工作,使得文化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今天,藉助於網路和媒體傳播的傳統文化,具有更加可靠的傳承方式。如果說文化是流動的血液,那麼傳播媒介就是承載血液流動的血管,離開了血管的支撐,血液將會變得混亂並逐漸消散,而失去了血液的血管也很難發現其自身的利用價值。由此可見,傳播媒介與文化傳承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傳播媒介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可靠的載體,使得文化的傳承經久不衰。

二、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對策

1.加強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

傳統文化是我國傳承已久的文化精髓,保留至今,困難重重,我們要更加珍惜和愛護它們,以便更好的為後代儲存文化資源。文化遺產是我們國家發展軌跡的衍生品,是我們國家風風雨雨的象徵,必須加強對其保護和挖掘。新媒體時代,先進文化的沖擊下,很多人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破壞文化遺址、文物的現象比比皆是,必須從法律的角度對這些行為加以制止。此外,在保留和傳承現存傳統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盡可能的挖掘文化遺產,以便豐富文化遺產庫,更好的借鑒和發揚先人的文化結晶。

2.在新媒體語境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時代的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網路技術和信息技術,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是一次沖擊,將新的傳播元素融入到傳統文化中,打造出屬於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北京奧運期間,「和」字的宣傳既彰顯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又融入了新的時代理念,將和諧發展推廣到世界范圍內,將和平傳播到每一個有戰爭的角落。此外,網路傳播中,很多傳統文化,都以不同的存在形式開始了普及傳播,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傳統文化精品的縮影。這些都是新媒體語境中,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體現。

3.促進優秀傳統文化佔領新媒體傳播領域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精華與繁榮的象徵,是我國興盛發展的不竭動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新媒體傳播領域,可以更好的推動其在我國人民之間的傳播與應用。常見的新媒體主要包括網路傳播、報紙傳播以及廣播電視等方式,這些媒體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接觸外界、了解新聞的途徑,在這些基本傳播媒介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播領域更加廣泛,影響人群更加廣大。由此可見,促進優秀傳統文化佔領新媒體傳播領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文化傳播與宣揚途徑。

4.通過新媒體推動優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的驕傲,是我國發展的見證,是我國歷史的寶貴痕跡,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對於促進我國的繁榮發展,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較大的作用。傳統媒介下,優秀的傳統文化很難被世界人民接觸到,即使接觸到也只限於很少的一部分人群,難以普及傳播。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優秀文化的傳播可以藉助虛擬的媒介進行,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可以通過新媒介接觸我國的傳統文化,了解我國的悠久歷史,進而吸引更多的人來探讀我國的歷史,從而推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國際地位的提升。由此可見,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了世界,也使得中國發展走向了世界。新媒體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范圍傳播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千年來,風雨見證下,我們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有些在傳承中逐漸消失,並湮滅;有些卻在歷史的洪流中歷盡波折存留下來,成為我國可貴的文化遺產。藉助於媒體傳播是文化遺產存留與傳承的基本方式之一。總之,文化發展的需要促進了傳播媒介的更新,而傳播媒介的進一步發展與進步也推動了文化傳承的腳步,可以說,傳統文化與媒介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佐相佑的關系。新媒體的出現大大擴展了媒介的范圍和傳播廣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進步,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播在融入新的元素的同時,更加的精純與普及。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媒介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緊密聯系。

7. 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要對優秀傳統文化仔細甄別。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血緣宗法關系為紐帶發展起來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殘余的內容。如權力崇拜、個人崇拜、官本位、皇權思想、依附性人格、封建等級觀念、任人唯親、唯書唯上不唯實、男尊女卑、缺乏國民、公民意識、缺乏民主、法制觀念、缺乏創新意識、缺乏科學精神、重農抑商、重義輕利、重群體輕個體、反對競爭、輕視效率。又如宋明以後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女子無才便是德、君叫臣死臣不得不、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等。這些封建糟粕,對我們當今社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需要我們去判斷、甄別、篩選和批判。在普及和推廣傳統文化時,要有所取捨和選擇,取精華,去糟粕,選擇那些既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又要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思想精華。要堅決避免和抵制傳統文化在傳播、普及過程中已經出現的低俗、庸俗、媚俗現象及迷信化、功利化、排外化傾向。同時,對待傳統文化,也要避免自大和自卑的心態,而應該持有自尊、自信的心態。
其次,要堅持專門研究與普及推廣相結合。二者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既要通過專門研究對古代思想做出解釋和選擇又要做好普及推廣工作。普及推廣主要面對以下幾個層面的群體:少年兒童、領導幹部、企業管理者和社區街道鄉村中的廣大群眾。其中每一個群體都有大量的傳播者和普及者,譬如國際儒學聯合會就專門設立了一個普及工作委員會,這個普及工作委員會在傳統文化的普及傳播推廣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許許多多的人從中受到了益處。通過普及推廣,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為普通大眾所了解和接受,使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對民族復興和社會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最後,要注意普及推廣的內容與形式相結合。在普及優秀傳統文化時,是原原本本不加變通還是加以現代改進?這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前些年,有的地方在中小學普及和推廣《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童蒙典籍時,對其中的內容進行了刪改,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對這個問題,我認為,還是保留原典為好,今人在學習和閱讀過程中,自有取捨分辨的能力,這一點,我們根本不用替今人擔心,我們不要低估了今人的智慧。

8. 如何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中華文化,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汲取與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驗、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強調「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等思想,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倡導人們踐行「言必信,行必果」等理念。這些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還能為我們提供生存智慧和道德原則。但從邏輯上來說,如何解決指導思想內部不同部分之間的根本矛盾和沖突,是中華文化中所缺乏的部分。因此,我們不但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要「古為今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9. 如何挖掘企業傳統文化

挖掘企業傳統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通理對於現在仍然是適用的。比如說,我國古代儒家和法家關於治理社會的總主張,一個是「德」,一個是「法」。與外國比,我們中國還多了一個「禮」,孔子強調「克己復禮」。「德」著重於自律,「法」強調他律。「德」、「法」、「禮」這三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仍然是今天治理社會的通則。對於現代企業而言,進行企業文化創新時,應該以這三個概念作為坐標。「德」就是你這個企業的理念和價值觀,「法」就是你這個企業的制度。還有一個應該強調的就是「禮」。今天的一些企業注意了制度,卻沒有注意讓企業的員工形成一種很好的習慣,「禮」就是習慣性的制度,不是硬性的制度。「禮」是目前我們一些企業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時所缺乏的一個層面。

從表面上看,「禮」不是一種硬約束,實際上,它對人們行為方式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傳統文化不可能很具體地告訴我們現代企業怎樣進行企業文化建設,但是,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找到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和創新的基本思路。從「德」、「法」、「禮」這三個概念看,這三個字很簡單,但是,如果把它們的深刻內涵和精神理解透徹了,就可以用它們作為坐標來查找我這個企業缺什麼,是缺少「德」?是缺少「法」?還是缺少「禮」?

關於傳統文化和現代的關系,還可以用傳統文化中那些偉大的理念去審視現代社會的問題。比如說,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不論是搞經濟,還是搞企業,都是很有指導意義的。西方國家以前搞工業化時,沒有考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就走了彎路,工業發展很快,自然環境卻遭到了破壞。這種惡果人們不能承受,現在特別強調保護環境,回歸自然。從這個角度說,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具有現代意義,關鍵在於我們怎樣把它落實到現代社會的實踐中,落實到企業文化的操作層面。

我們可以用傳統文化的一些理念去解決現代企業中一些復雜的問題。比如,現代大型、特大型的企業有一個普遍的管理難題,就是所謂的「大企業病」:機構太龐大,事務太龐雜,決策不靈活,反應遲鈍。這就要研究怎樣解決。西方國家的企業界和理論界也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如扁平化等等。

張瑞敏說過:「在企業管理中能把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好就不錯,《大學》里的『三綱八目』,三綱就是『明明德』,『親民』、『至於至善』。『明明德』就是我這個當頭兒的要以身作則,整個團隊的人際關系也要是透明的;而『親民』就是每個員工即SBU都能夠創新;『至於至善』就體現在我們企業的精神上——追求卓越。」

人和、物和、利和、理和

在現實中,我國的企業文化應該是一種融合形態的文化。也就是說,企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理念與西方的企業文化和西方的管理經驗的結合。

艾豐給我們介紹了我國某特大型鋼鐵企業的經驗。

這家公司把西方的企業管理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企業文化中突出一個「和」字。他們也認為應該加強企業管理,但是關鍵在於用什麼理念去加強管理。他們在企業文化中提出了「人和、物和、利和、理和」的概念。

第一個就是「人和」,他們認為,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實現「人和」。在全國許多企業都實行「減員增效」的時候,他們沒減員。當然,減少員工是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效益。但是,他們是一個特大型鋼鐵企業,是一座鋼城,員工下崗以後沒地方找工作。於是,他們不是在減少員工上做工作,而是在拓展業務、增加工作崗位上動腦筋,想辦法。不是「減員增效」,而是「增事增效」。從實現「人和」的角度看,「增事增效」比「減員增效」更好。減員不僅涉及到被減的員工個人,還會牽扯到他們的家庭。不減員,實現了「人和」,形成了一種很好的工作氛圍,更有利於增加效益。

鋼鐵企業是資源消耗大戶,在生產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廢物。對此,他們提出了「物和」的概念。他們認為,所謂「廢物」就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於是,他們把廢水、廢氣、廢熱、廢料加以利用,變成了新的產品。他們就是把傳統文化中「和」的概念與現代的「資源」、「環保」等概念相結合,既解決了污染問題,又創造了新的效益。

第三個是「利和」,他們企業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是「可親、可信、共創、共贏」。他們主張,從上游的供應商到下游的客戶,從國家、社會到社區,總之要讓相關各方都感到他們這個企業可親、可信,要讓相關各方都和他們一起共贏,共同獲得利益。以他們和供應商的關系為例,他們生產所需的高品質的礦石主要從國外進口,前些年鋼鐵行業不景氣,國外的礦石很難賣,但他們仍然維護國外礦石供應商的合法利益,信守合同。後來,鋼鐵行業興旺了,國外的好礦石供不應求,國外的礦石供應商首先保證供應他們並且價格合理。國外的礦石供應商說:「以前你們照顧了我們的利益,現在我們應該照顧你們的利益,我們是長期合作的夥伴關系。」 這就是「利和」。

這個鋼鐵企業的企業文化就是以我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但是又融合了西方現代先進的管理方法和企業文化,例如我們全國企業聯合會推廣的現代先進的管理方法,他們也在學習和運用。

閱讀全文

與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優秀因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