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元大都是什麼民族文化

元大都是什麼民族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16 16:37:09

① 元朝是哪個民族建立的政權

元朝(1271年—1368年),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帝國,定都大都(北京市)。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隨後逐步消滅金朝、西夏、大理等國,1276年攻佔臨安,南宋覆亡。1279年經崖山海戰後消滅南宋殘余勢力,[1] 全面佔領中國,結束了自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面。後對外擴張,但在侵略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經濟也未恢復到宋朝時期的水平,但是仍有發展。
後期因統治腐敗,宰相專權和內亂頻發和民族矛盾過深,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各地人民紛紛起兵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南京,改國號為大明,正式建元稱帝,隨後明軍北伐,佔領元大都。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結束,元政權退居漠北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島設置巡檢司。元朝實行一省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處理政務。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2] 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3] 期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② 元朝的都城到底是大都還是上都

上都是元朝的第一個都城,大都是元朝的第二個都城。上都位於內蒙古,大都位於北京,不是同一個。上都建都時間是1260年,大都建都時間是至元九年二月。

1、上都是元朝建立後的第一個首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20公里閃電河北岸。

早在忽必烈未即位前的1256年春,他即命近臣僧子聰(劉秉忠)於桓州城東、灤水北岸的龍岡相地建城,以此作為他統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藩府駐地。1258年新城建成後,被命名為開平。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後,忽必烈在1260年春於此正式即位,建元中統。

此後,開平府不斷得到增修擴建。中統四年(1263)五月,正式升為都城,定名上都。到第二年八月燕京改名中都,兩都巡幸制正式確立後,上都遂成為元代長期並存的兩大首都之一。

2、大都位於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為重要的一座都城。

元朝建立後,因統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繼續擴建上都的同時,於至元元年(1264)八月,將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為中都,開始正式確立兩都巡幸制度。

至元四年,因中都舊城殘破不堪,忽必烈決定在中都的東北建築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為大都,到至元十三年,新都建成。元朝統治期間,大都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也是當時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國際大都會。

(2)元大都是什麼民族文化擴展閱讀

忽必烈將朝都城選定在大都的原因:

首先,北京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其優勢。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及松遼平原之間,北依山險、南控中原、東擁渤海,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遠超開封、洛陽、西安和南京等歷朝古都。

其次,自忽必烈占據中原地區後,蒙古的王公貴族被中原的富庶深深吸引,不願再返回故土草原,經常勸諫元世祖忽必烈。他們認為北京不但距離蒙古故土和東北游牧部落較近,而且可以壓制南方地區,進可掌控全國,退亦可遷回漠北重整旗鼓。

③ 元朝都城在哪裡呢

元代的都城也叫元大都,在今天的北京市。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元大都由元代科學家劉秉忠規劃建設,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代京師。

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朝文化:

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則採用相對寬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中國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還包容和接納歐洲文化,甚至能准須歐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歐洲著名歷險家馬可.波羅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員。

元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不同於其他征服王朝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積極吸收中華文化,元朝同時採用西亞文化與中華文化,並且提倡蒙古至上主義。

例如極力推崇藏傳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長時間沒有舉辦科舉等。由於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傳統社會秩序已經崩潰。

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地位下降,屬於中下層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頭。這個現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藝術與文學方面則是發展以庶民為對象的戲劇與藝能,其中以元曲最為興盛。

④ 元朝的習俗有什麼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他們長期生活在氣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會風俗與漢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後,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雖然蒙古人的社會風俗有了一些變化,但是大體上仍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
一、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1世紀以後,蒙古族的飲食便大致形成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馬、牛、羊、駱駝是他們的生活必需,肉食為常餐,因此他們的飲食生活自然與此有關。肉類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為牛要產奶,向人們供應奶制器。而馬除了供人騎乘外,也可提供最富營養的奶,除非大祭,他們不再殺馬。他們也沒有養豬的習慣,因此不吃豬肉。蒙人的一匹壯馬,可養三人。凡有一匹馬者,必有羊六七隻;有百匹馬者,必有羊六七百隻。在出征中原時,將羊吃盡後就射兔、鹿、野豕為食,所以即使出師十萬之眾也不用攜帶糧食。據說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將士在行軍途中,用鐵支架,燒烤整羊吃,這或許就是現在烤全羊的雛形。而且他們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講究,肉多以半熟充飢。
蒙古的奶製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馬奶子,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此外,還有用鮮奶經過加工製成的乳酪、奶油、奶干。這些加工產品,有的像糧食一樣儲存,以供常年食用。蒙古人以白為尊,而奶食色白,象徵純潔,故他們視乳為高貴吉祥之物,稱奶食品為白食。以奶製作的飲品主要為奶茶、酸奶和奶酒。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飲料,以馬奶酒為最好,營養價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衛蒙古各部牧民則以糧食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們飲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飲食以及盛飯菜,而到後來三衛則開始使用粗製的木碗和木勺了。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習俗與漢族民眾的生活習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飾發型
蒙古人的發型與眾不同。據盂珙的《蒙韃備錄》記載,從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長胡須,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頜部長有少量的毛發,並且他們很注意保護,不肯剪掉。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別,還有冬夏之分。冬帽有皮帽和氈帽,分圓頂與尖頂兩種,其中圓頂帶後檐,如箕形。夏天戴氈笠,其形狀如鈸,亦名鈸笠,帽檐甚寬,可遮擋陽光,後部綴上布條護頸,以防風沙蚊蠅,帽頂有頂珠或雉尾。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沒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強烈而無法睜開眼睛,多有騎射之苦,便告訴給察必皇後,皇後在帽子上加綴前檐(《元史·後妃傳》)。蒙古的女性則冬戴皮帽,夏披紗巾。 蒙古人無論男女,服裝都根據同一式樣裁縫。「他們至少要做兩件皮袍過冬,一件的皮毛內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禦風雪。後一類經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狒狒皮製成。但他們坐在屋裡時,他們穿上另一件輕便的袍子。窮人用狗和羊皮來製作外面的袍子。」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開始對服飾方面進行規定,參考了漢人的服飾,但也只是皇帝及國戚貴族、王公大臣們的服飾有了一些變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飾大體上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式。
三、居住
元朝的劉秉忠為元朝設計規劃了兩座都城:元上都與元大都。元上都一般被稱為草原城市,元大都的總體設計則基本上遵循了《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原則和《周易》中象天設都、陰陽八卦的理念。「匠人營國」的王城規劃完全採用了井田制的方格網系統,是以「夫」為基本網格,「井」為基本組合網格,經緯塗(阡陌)為坐標,中經中緯為軸心的城市規劃方法。大都城的街道都有統一的標准。南北與東西街道相交形成一個個棋盤格式的居民區。連馬可波羅都忍不住贊美:「其美善之極, 未可言宣!」
而傳統的住所便為我們熟知的蒙古包了。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蒙古包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轉移式,一種是冬營地半固定式的。蒙古包的頂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以通煙通氣,又可以採光。

⑤ 元代的特色

元代文化的時代特色元化文化與其前代宋、夏、金相比較,最具特色的是其多民族的文化優勢互補性、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沖突的雙重效應以及外向型文化開放的態勢等,這正體現了元代文化明顯的時代特色。 1.多民族的文化優勢互補性元代是我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即中華多元一體格局的定型時期,是中國各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必然使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與唐宋以來傳承下來的社會精神風貌發生相當重大的變化,以民俗文化為例,蒙古族和西北各族的民俗文化也相繼傳到了中原和江南漢族地區,中原漢族的民俗文化也傳到並影響了邊疆少數民族。這種文化影響的對流和互補性,形成了中華民俗文化的大交流。歷史證明,無論是漢族,還是蒙古族及北方各族,在這種文化大碰撞,大交流中,都力圖在保持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某些優秀文化成分,構成多民族的文化優勢互補性,從而共同譜寫了中華文化史上的新篇章。在社會文化和精神風貌方面,蒙古族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作為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並建立全國性政權的民族,大大地沖擊了在儒道釋互補的傳統文化精神影響和制約下的中原文化,無論就文人風尚,還是一般民眾的精神風貌,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尤其是各民族生活習慣的相互影響,更體現了元代社會的突出現象。蒙古貴族以剽悍的草原游牧民族氣質入主漢地,囊括整個中國,然而,政治的、軍事的、民族的沖突,往往以一種形式上的對抗,促進著深刻的文化交融,元世祖忽必烈在漢族儒生士大夫的影響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漠北舊俗,「行中國事」,造成統治體系與文物制度的大幅度 「漢化」。崛起於兩宋,但一直處於在野地位的程朱理學,便在元統治者的大力倡導下一躍□為「式於有司 」的官學,對後來明清文化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征戰中取得節節勝利的蒙古族,終於又一次步入了征服者被征服的轉道。元代使至高至尊的漢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踏得支離破碎,科舉制度擱置七八十年,以致元代文人仕途堵塞,這就使得一部分潦倒者與盛行勾欄間的雜劇產生了親緣聯系。他們投身於雜劇創作,「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懷」(註:胡傳⟪珍珠船 ⟫卷4。),表達那個歷史時代深沉的悲憤、苦悶和抗爭。元代文化的開放型態勢元代文化的開放型態勢非常突出,表現為規模盛大的中外文化大交流。元代版圖十分遼闊,其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江左,南越海表 」,「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註:⟪元史·地理志序⟫。)。在這廣袤的天地和文化視野中,中華文化與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便以空前宏大的氣勢展開著。蒙元帝國對歐亞大陸的征服,使中國的西部和北部的邊界實際上一直處在開放的狀態上。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的伊斯蘭(穆斯林)人大規模地遷居中國,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態勢,一個信仰伊斯蘭教,使用漢語而又浸潤阿拉伯和波斯文化傳統的回回民族日漸形成。

⑥ 元上都和元大都有什麼不同,平面圖差不小呢

元上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大一統的正統王朝的首都,由成吉思帝之孫、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初建,城址在今北京市正北灤河上游。由我國北方騎馬民族創立的這座草原都城,被認定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結合的產物,史學家稱譽它可與義大利古城龐貝媲美。1251年蒙哥即帝位後,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同漠北和林南下駐帳金蓮川,征天下名士,建立著名的金蓮川慕府。金蓮川幕府的建立,對忽必烈治理漢地乃至統一全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此地選址建城,初名開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上大蒙古帝國皇帝之位,為元開國皇帝元世祖。世祖將開平府作為首都。1264年5月,世祖始建大都(今北京),詔開平府上升上都,以取代漠北和林,改燕京為中都,後又稱大都,並確立了兩都巡幸制度,上都為夏都,與元大都共同構成了元朝的兩大首都。今北京與上都兩都之間有三路交通線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來上都,9月秋涼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間,政府諸司都分司相從,以處理重要政務。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獵行樂,還要舉行蒙古諸王貴族的朝會和傳統的祭祀活動。

⑦ 元朝是哪個民族統治的

呵呵

元朝(1578年—46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我」(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國號大元,1279年滅南宋,定都於大都(今北京市)。1368年被新興起的明朝逐出中原地區。另外,根據蒙古國2003年12月出版發行的五卷本《蒙古國通史》,這段時間也是蒙古國的一段重要歷史時期。

元朝歷史

大蒙古國(1481-1953)

蒙古高原原為金朝的附屬地區。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不再臣服於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鐵木真獲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窩闊台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窩闊台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窩闊台繼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後再次西征,1237年佔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德意志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台逝世。遠征軍於是東還,後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1246年,貴由在窩闊台的皇後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貴由在遠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另舉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1251年,蒙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佔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佔領大馬士革。這時,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在合州城下去世,軍隊於是東還。

初期(1260-1294)

元朝建立

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但他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與蒙古本土(起初還包括承認忽必烈汗位的伊兒汗國,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了)。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大元」,是中國第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為尊稱。[1] 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掠奪性的殖民地式統治,只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統一中國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5歲的宋恭帝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元朝遂統一全中國。

之後,元軍曾入侵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日本以及爪哇(今屬印尼),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台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中期(1294-約1345)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後期(約1345-1368)

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

北遷(1368-1388)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軍的追擊下逃離大都來到上都,隨後又逃到應昌。他繼續使用大元國號,並組織反抗,失敗後於1370年在應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後繼續北逃至漠北,並多次與明軍交戰。北遷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這個國號,史稱北元,直到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元朝的統治

蒙古人在消滅南宋前,統治者忽必烈為了方便管治中土,就已在中土開始開始行漢法,建立了一套以傳統中國中央集權作藍本的政治體制,使用中原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在朝中任用了大批儒臣,包括劉秉忠、姚樞、許衡等。後來,又恢復了科舉制度,尊崇孔子,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元朝的官方思想。

然而由於元朝的覆蓋面積太廣,除中原地區外還包括許多其它地方,不少中亞汗國君主以及蒙古王室成員都不滿忽必烈行漢法的舉動,故忽必烈的漢法也施行得不徹底,而忽必烈晚年也漸與儒臣疏遠,因此漢法並未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如科舉制度終元朝也不過舉行過約十屆,而漢人取錄的機會不但相當低,取錄後也多授以不重要的官職。

元朝疆域

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約1200多萬平方千米。

全國劃分為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以及總制院(1288年更名為宣政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

另外,元朝皇帝名義上同時又是作為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的蒙古大汗,其汗國在名義上對四大汗國擁有最高的宗主權,因而其領土在某些時候被泛指為整個蒙古帝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曾一度囊括了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域。不過,蒙古帝國實際上早在忽必烈時期已經分裂,各個汗國都已形成獨立的國家,各自為政,甚至有時互相交戰,因此蒙古大汗所在的汗國的疆域並不包括各汗國領土。而元朝設立的行政機構(如行中書省和宣政院)也未包括這些領土。

軍政機構

* 行政機構
o 中央機構
+ 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
+ 尚書省,負責執行重要政令,不過有時廢除。
+ 宣政院(總制院),負責佛教及吐蕃軍政事務。
+ 樞密院,執掌軍事。
+ 御史台,負責督察。
o 地方行政機構
+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簡稱
# 路
* 府
o 州
+ 縣

* 軍事機構
o 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
o 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
o 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有關元朝的爭議

有關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的看法。許多人認為,由於元朝從忽必烈即位後就開始「行漢法」,定國號大元,即位稱帝,使用中原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將首都定於中原(大都,即北京),同時管轄地也主要是現在的中國的疆域,因此元朝是中國的一個正統朝代。這種觀點通常對元朝持正面的看法。還有人認為,中國的元朝時期包括整個蒙古統治的地區,故元朝及四大汗國當時均成為了中國的領土。不過,也有人不同意上面的看法,這種觀點認為,元朝(或稱蒙元)是將中國南方代表中國正統的南宋地方政權滅亡,並在中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外國或外族政權,因此此時中國處於亡國時期。注意持這種觀點的人所認為的「中國」僅是指統治者來自漢族的中國或者中國內的地方政權,而「外族」是以漢族為本位稱呼蒙古族。這種觀點通常對元朝持負面的看法。尤其因為他們認為元朝有歧視等級制度等政策。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見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條目。

⑧ 蒙古是何時遷入「元大都「」的

8世紀時,我國北方的又一個游牧民族蒙古族開始西遷,游牧於斡難河和怯綠連河之間。在12世紀末,蒙古族逐漸強盛起來。

1215年,蒙古可汗成吉思汗舉兵南下,攻下中都後,又把中都改為燕京,把這里作為蒙古貴族統治的重要據點。成吉思汗開始在燕京派駐斷事官,建立行政機構,統轄各路,當時稱燕京行台或行尚書省。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繼承大汗位,於1264年改燕京為中都。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大元。第二年,改中都為大都,並定為都城,並謀劃大規模建設大都新城。1276年,大都新城完全建成,這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元大都,也就是老北京城的前身,成為北京城後來的大致框架結構模式。

閱讀全文

與元大都是什麼民族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