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明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明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6 23:16:01

⑴ 文化是國家的靈魂,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我們都知道,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活的靈魂的提現,從古至今,我們的中華文化被很好的繼承下來,生活在這個年代的人們,可以通過繼承所下來的文化去了解舊時代的中國,中國文化已經幾千年的歷史,因此我們通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中華文化內容豐富,核心是如今我們國家所倡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中國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歷史,國家領導人換了又換,如今的中國已被治理的很好,現在再去回想我們的舊中國的時代,那是千差萬別的,根本就沒有可比性。我們能生活在如此幸福,和平的今天,都是前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對此我們無以回報,中國還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認真學習,宣傳我們的優秀文化,做一名積極的傳播者。

⑵ 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 文化是人類活動之道的總和,主要包括為人之道和為事之道兩大部分,我認為,文化的核心是為人之道。 為人之道是在處理人際關系中體現出來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個體之間的關系,二是群體之間的關系,三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處理個體之間和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體現著個體為人之道,屬於個體文化的內容;處理群體之間和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則體現著群體為人之道,屬於群體文化的內容。為事之道是在處理人與事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的。這種關系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個體人與事(包括私事與公事)的關系,這體現著個體人的為事之道,屬於個體人的文化;二是群體人與事(亦包括私事與公事)的關系,這體現著群體人的為事之道,屬於群體人的文化。 為人之道和為事之道都有三種類型:一是利己型(如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則的個體人或群體人),二是利他型(如奉行「為人民服務」和「先天下」思想的個體人或群體人),三是互利型(如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互利共贏」原則的個體人或群體人)。中國傳統文化是這三種文化類型的綜合。 為人之道之所以是文化的核心是因為:為人之道支配著為事之道。歷史表明,奉行什麼樣的為人之道,就必然奉行什麼樣的為事之道。例如,一個在人際關繫上奉行利己之道的人,在人事關繫上也必然奉行利己之道,或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或採取「利小小干,利大大幹,無利不幹」的行為准則;反之,一個在人際關繫上奉行利他之道的人,在人事關繫上也必然奉行利他之道,或採取「天下人管天下事」的態度,或採取「舍己為人」和「克己奉公」的行為准則。因此,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時應抓住為人之道建設這個核心,以「立人」帶「立事」,讓「立事」為「立人」服務。這也是「以人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體現吧。

⑶ 宋明理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求大神解答!!!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宋、明儒家的哲學思想。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詁,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北宋初胡瑗、孫復、石介,稱為「理學三先生」。然理學實際創始人為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兄弟,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提出「理」先於天地而存在,將上的地位。其為學主張「即物而窮理」。與朱熹對立的為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題。明代,王守仁進一步發展陸九淵的學說,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斷言心之「靈明」為宇宙萬物的根源。為學主「明體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張載提出的氣一元論,與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顏元等,對程朱、陸王皆持反對態度。至戴震著《孟子字義疏征》,得出「理存於欲」,指出「後儒以理殺人」,則更給予了「理學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學,理學一名始稱於南宋,朱子曾說「理學最難」,陸九淵也說「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的概念。

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理學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的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包括:(1)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幹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後來習慣用「理學」指稱其思想體系。(2)在宋代產生而在明代中後期佔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陸九淵;明代:王陽明。就主導思潮而言,理學代表人物可概括為「程朱陸王」。

主要派別:按現代學術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學體系區分為四派:氣學(張載為代表)、數學(邵雍為代表)、「理學」(程朱為代表)、心學(陸王為代表)。

宋明理學所討論的問題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學與唐以前儒學尊《五經》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四書》成為尊信的主要經典。價值體系和功夫體系都在《四書》。《六經》為粗米,《四書》為熟飯。理學的主要根據和討論的問題都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緊密相關。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理氣、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靜、涵養、知行、已發未發、道心人心、天理人慾、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等。

宋元明時期,是中國文化和哲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由於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是理學,人們習慣上多以「宋明理學」的概念來稱呼這一時期的哲學。

宋明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表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改造之後,對儒學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之際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後的韓愈、李翱、柳宗元諸人繼其後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在時間上,這場儒學運動持續到明清之際,影響直至當代;在空間上,這場儒學運動不限於儒學的故鄉,還牽涉到受儒學影響的東亞諸國,以至於在這些國家,所謂的儒學主要就是理學(或稱性理學);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了一種與孟子「辟楊墨」相類似的所謂「闢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後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的同時,也同時改換了先秦儒學的積極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頹廢,因而就其後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極的一面。

我們研究理學哲學智慧,不僅在於了解它對回應與解決當時社會與文化問題作了怎樣的解答,更重要的還在於通過對其得失的分析來幫助我們思索一些諸如「什麼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確回應外來文化」、「如何正確面對和處理社會成員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等對當代仍至為重要的哲學問題。而給這種思考以啟發和借鑒,正是理學智慧的意義所在。

⑷ 中國文化核心是什麼

中國文化是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積淀而成的,在歷史上不少思想家都有不同的闡釋,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最為突出的。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慈、中庸,也提出了「和為貴」、「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思想。還有漢代以來的「大一統」,家文化,和而不同等,這些對後世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我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和」。「和」富有豐富的內涵,不僅一些大思想家有所主張,平民百姓也都廣泛認同。「和」包含:和平、和睦、和氣、和諧、和美、和好、和善、和悅、和順、和暢、和藹、和解、溫和、祥和、平和等意思。老百姓普遍認為,和氣生財,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和為貴。人與人交流要和風細雨,因為中華民族崇尚「以和為貴」,才得以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星火相傳,綿延不絕。

⑸ 明清文化的特點

明清文化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相繼占據文化宗主地位;
第二,早期啟蒙思潮應運而起;
第三,進入古典文化總結時期;
第四,進入「西學東漸,中西文化匯合」的初級階段.
以上四點,是就明清兩代文化的共通特色而論的.若就明清兩朝之間言之,彼此又有明顯的差異.

⑹ 明朝文化的主要特點

明清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得到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明朝:重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治
明朝雖是漢族政權,但政府卻十分重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先是實行元代以來的土司制度,對歸順的各少數民族首領授予世襲官職,由他們自行管理所轄地方。後來又實行「改土歸流」,把土司轄區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范圍,這有利於國家統一的發展。

明朝:中華各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在北方、東北和西北地區,明政府主要設置軍事機構鎮守,例如設置都司和衛所,以鞏固國家的安定和統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勵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在經濟文化上的往來,如移民屯墾、貿易互市、興建學校、推行儒學等等舉措,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明朝政府的這些措施,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日益密切,從而實現了中央王朝與邊疆地區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清朝:中華民族共同體更進一步穩固發展
由滿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由於滿族統治者採取了許多重大措施穩定邊疆,並對漢文化和各少數民族文化採取了更為寬容、開放的態度和政策,使民族關系、民族融合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加強了各民族的相互認同感。

清朝:體現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清朝前期以強盛國力所奠定和鞏固的中國疆域,促進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斷增加,在晚清時期受到外國侵略時,中國各地區民族皆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而對列強作出抗爭,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與以前歷代相比有那些獨特的地方?
從順治帝起,清朝統治者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首先肯定了漢族文化的先進,採取了向漢族人學習,學習他們的習俗、文化,重用漢族大臣,開科考,修孔廟,拜孔子等一系列行為。這些行為在順治帝之時,幾乎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連順治帝的親生母親都不支持他。這或許是順治帝抑鬱而終的原因。
但事實證明順治帝的作為是對的,康熙不僅繼承了順治的政策,還親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漢族人的心。從那時起,一品大員,如上書房大臣等,一改無漢臣的歷史,重用漢臣。如張廷玉,歷三朝,居首輔四十餘年。這些做法是空前絕後的。

理藩院

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清以前歷代封建王朝對於少數民族事務的管理,只設官員兼管,不設專署。清於崇德元年(1636)設蒙古衙門,由承政、參政主管;三年六月,改稱理藩院,屬禮部。順治元年(1644),改置尚書、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書亦入議政之列。設錄勛、賓客、柔遠、理刑四司。雍正時定以王、公、大學士兼理院事。乾隆改設旗籍、王會、典屬、柔遠、徠遠、理刑六司。咸豐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前,兼辦對俄外交事務。光緒三十三年(1907)九月,改為理藩部,清亡遂廢。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隨著清廷全國政權的建立,更為總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清統治者通過理藩院實施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加強與他們的聯系。康熙二十六年(1697),修定《理藩院則例》,用法規固定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各項措施。以後,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祿、朝貢、定界、官制、兵刑、戶口、耕牧、賦稅、驛站、貿易、宗教等政令。另有司務廳、銀庫、飯銀處、當月處、督催所及滿、漢、蒙、俸四檔房掌衙署日常事務。理藩院所轄,先後尚有內館、外館、蒙古學、唐古特學、托忒學、俄羅斯學、木蘭圍場、喇嘛印務處、則例館等機構。此外還派司員、筆帖式等常駐少數民族地方,處理特定事務,定期輪換。
理藩院的歷史作用

首先,理藩院執行了清代比較成功的統治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清朝是我國少數民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鑒於明末對周邊地區無力顧及的歷史教訓,清朝統治者,特別是清前期的封建帝王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極為重視。他們把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居住的廣大地區看成是統治中原的「屏藩」,認為「搖惑我外藩」,就是「壞我屏垣」,就會使「疆圉」「不靖」,而「邊境一日不寧,內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這勢必要危及到全國統治的穩定性。正是基本這種認識,康熙帝在位61年總結了大量的統治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經驗。他認為,統治西、北邊疆地區的宗旨在於「治之得其道」。他特別指出要加強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對中央政權的向心力。針對這些地區少數民族的貢物他曾議論:「貢物何足珍貴,正鑒其誠敬之心耳」。為了表示對統治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視,康熙還把「柔遠能邇」當做「敬天法祖」的實際內容寫入遺詔中,令後代子孫永誌不忘。雍正帝即位後,親自為理藩院書寫匾額:「宣化遐方」,並在統治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中提出要「從俗從宜,各安其習」。乾隆皇帝當政時期,盡管他認為「駕馭外藩之道,示之以謙則愈驕,怵之以威則自畏」,從而採用了「寬猛互濟」、「恩威並用」的方針,但同時也仍然主張「從俗從宜」、「不易其習」。總之,清代前期統治西、北邊疆地區,實際上是採用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方針。

其次,理藩院促進了清代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在17世紀中葉,理藩院的活動保證了清朝的順利入關,對清朝統一全國起了促進作用。由於明朝腐敗導致的中央政權力量削弱,我國17世紀中葉陷於分裂狀態,這種分裂在當時並不是一種值得稱頌的現象。一方面,因為這種分裂戰爭連綿不斷,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經濟遭到破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已經東來,沙俄也時刻窺伺我國北部的大好河山。如果分裂形勢繼續下去,就可能給這些侵略勢力以可乘之機。所以,盡快恢復統一,不僅有利於國內各民族人民的休養生息,符合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要求,而且對於抵抗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和沙俄侵略勢力也有著重要意義。歷史證明,統一的歷史使命由清朝承擔了。清朝所以能承擔這一重任,除了別的因素外,漠南蒙古已經成為它的可靠後方和重要的藉助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這與理藩院有密切關系。理藩院設立後四個月,其官員就往察哈爾、喀爾喀、科爾沁諸部「稽戶口,編牛錄,讞庶獄,禁姦宄」。僅一個月就編成了牛錄,造好了甲士清冊。這既穩定了漠南蒙古的社會秩序,也為清朝提供了兵源。理藩院設立後八年,清朝入關,漠南蒙古諸部紛紛率師相從。同時,在清朝入關之際,理藩院及時地把清軍入關和進佔北京情況通知漠南蒙古各部,使他們時刻有所准備。雖然,清軍入關後在統一過程中使用了殘酷的暴力,對社會經濟發展一度造成影響,但是,清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是無論如何不能抹煞的。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多民族統一國家得到空前發展和鞏固的時期。有清一代,維護國家統一的力量與形形色色的分裂勢力曾進行長期斗爭。在這些斗爭中,理藩院充分發揮了維護統一的作用。有些前已述及。又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當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札薩克圖兩汗發生沖突後,理藩院尚書阿喇尼親往喀爾喀七旗蒞盟,竭力促使他們「盡釋舊怨」而「交相揖睦,共享昇平」。這年八月,阿喇尼又召集喀爾喀兩翼汗傳達康熙聖諭,令其「同歸於好」。當噶爾丹發動內亂、喀爾喀蒙古各部率眾南奔時,理藩院立即將情況上奏康熙帝,並負責安排喀爾喀蒙古各部生計。正是在理藩院組織安排下,通過多倫會盟,我國北部邊疆很快出現了安定局面。康熙皇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應當說,這種北部邊疆的堅固狀況與理藩院的作用是分不開的,這又為徹底粉碎噶爾丹內亂、抵禦沙俄的擴張侵略准備了條件。

理藩院除在政治軍事方面促進了清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鞏固外,還程度不同地促進了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內地的經濟交流,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多倫會盟之後,理藩院派遣官員去山西等地准備耒耜,幫助喀爾喀蒙古於膏腴之地種植農作物。理藩院還按照清代帝王的意志,協助組織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建立「常平倉」,貯積糧谷,以備賑濟,「其收放實數」,「每年秋後造具印冊報院」。僅漠南蒙古哲里木、昭烏達、卓索圖3盟26旗就額存谷246100多石。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吳喇特鎮國公達爾瑪機里弟屬下游牧地方,因風雪之災,人畜傷損。理藩院派遣官員按戶賑濟,共計大小15385口,6個月時間用米7240.1石。在救災過程中,理藩院官員因地制宜,在有河流的地方幫助蒙古人民造船、結網、捕魚。此外,理藩院管理的驛站把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內地聯成一體,這對西、北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對清朝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多少起了一定作用。

我們在評價清代理藩院、基本肯定它的歷史作用時,應當說明,理藩院終究是清朝階級統治和壓迫的工具。它維護的是少數民族王公貴族的利益,維護他們對各族勞動人民的剝削。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勞動人民受「厚斂重徭」的剝削,被「納之於阽危之域」,生活極為貧苦,遇有災荒,清朝經理藩院雖有賑濟,但由於上層王公們「苟且塞責」,廣大勞動人民「並不得實惠」。統治階級需要的「納賦」、「貢徭」像兩根繩索,把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緊緊捆綁住,使他們難以逃脫「重賦苛役」的苦海。因此,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勞動人民「迫於飢寒,以致離散」的現象到處可見。
------------------------------
明朝對少數民族的殺戮以及滿族是明朝人的證據
很多人的對於清朝的殘暴不滿,指責清朝殺戮太過。可是縱貫所有封建王朝,那有不沾血腥的呢?

洪武五年征三十六洞散毛。景泰六年,征湖廣苗蒙能,圍攻龍里,懷化、銅鼓諸地,天順五年,大軍深入苗疆,攻破幾百餘寨 ,焚毀三千家,斬首三千三百餘人。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於把珠等起義失敗後,有四千四百九十人被殺,五千五百個婦女被俘往他鄉,萬曆年間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揚應龍之亂時,許多苗族、仡佬族橫遭屠殺,被迫逃走,戰後倖存者僅「十之二」。為了「開邊」,明王朝在黔東和貴陽、安順等地大量安屯設堡,強使許多苗族人民遷居。(《邱北縣志》第二冊)

貴州軍務右副都御史白圭的摺子,左一個「斬首一萬」,右一個「斬首3000」很是洋洋得意啊。
據《鳳凰廳志》和《瀘溪縣志》載:苗區人口「大經草剃,存不滿百」,「幾經絕種」。「經過撻伐征剿,村寨十室九空,人跡滅絕」

明遼東總兵李成梁軍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的引導下,攻克了阿台的古埒城,屠城。還把人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常剛和父親塔石誤殺了。

再說滿人本來就是明朝子民,怎麼能用日本來比擬?

明成祖永樂年間,東海女真部分南移,同建州女真經常發生戰爭.建州女真被迫向南向西遷移.

宣德時期,童猛哥帖木兒為東海女真殺害.其弟凡察,其子童倉,董山率部西遷,經佟家江(今渾江),進入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於呼蘭哈達山(又叫煙筒山)下,渾河支流蘇子河畔,築城定居下來.

正統時期,明政府為了籠絡建州女真,任命阿哈出的孫子李滿柱為建州衛指揮使,凡察為建州右衛指揮使,董山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建州三衛"之稱由此而來.建州三衛是明政府設立的地方機構,既管軍事,又理民政,"撫綏屬部","看守地方".長官由中央政府委任,可以世襲,要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承擔各種義務."有所征調,聞使即從,無敢違期"①.正如清太宗皇太極所雲:"我祖宗與明朝看邊,忠順有年."這生動地反映了明朝中央政府和地方衛所的親密關系。
① 《左傳》卷二十二,昭公九年.
①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二十四

明初,太祖朱元璋頗重視對東北邊陲少數民族的治理.洪武三年(1370年),在遼東設立了定遼衛都衛.八年(1375年),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理遼東25衛,138所,二州一盟.

永樂七年(1409年),在黑龍江特林地區設置了奴爾干都司,所轄的著名衛所有建州衛,海西衛,兀者衛,囊哈兒衛等.成祖朱棣派遣宦官亦失哈到奴爾兒干都司進行慰問與巡視,增進了邊區民族與明中央政府之間的聯系.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遷都北京後,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經營.從洪武到正統年間,先後在東起庫頁
島,西至斡難河,北自烏第河,南瀕日本海等廣闊地區,建置了184衛.這對東北邊疆的開發建設,以及邊區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東北女真等民族,明政府採取了招撫,羈縻與分而治之的政策.政治上,明政府委任部落酋長,首領充當衛所長官,申明職守,給予敕書,又稱璽書."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①.各衛所要對明政府履行各項義務."時以朝貢",衛所官員要定期進京述職,奏報地方治亂.建州,海西女真每年冬季從開原入京朝貢,貢品主要有人參,貂皮,海東青,馬匹,珍珠等地方名貴土特產.

⑺ 文化核心是什麼

企業文化的構成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精神文化層:包括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哲學、企業理念、企業道德等。

2、制度文化層: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這些規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資源理念、營銷理念,生產理念等。

3、物質文化層:包括廠容、企業標識、廠歌、文化傳播網路

企業文化的核心是第一項,即:精神文化層:包括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哲學、企業理念、企業道德等。

⑻ 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而評論家王進玉則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應該是眾多中華優秀文化思想的集合與提煉,其核心的核心,也仍舊是優秀文化思想精華的精華,絕非書法,書法只是眾多載體和外在表現形式之一。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文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

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文化

⑼ 中國的傳統文化核心是什麼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倫理道德。

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特點:
1、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系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征。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中庸之道」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系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它稱作為最完美的道德,「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何謂「中庸」,宋代理學家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見,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人們在為人處事上思想和行為的適度和守常。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儒家重義思想,其理論直接根據即其「仁」的學說。仁,《說文》釋:「親也,從人從二。」由此釋義可知,仁學本身就是處理人與人關系,所以有人說:仁學即是人學。《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之多。其中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是完全相同的。仁是孔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

閱讀全文

與明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