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古龍文化遺址在哪裡

古龍文化遺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2-17 05:09:48

㈠ 古龍鎮的介紹

古龍鎮位於藤縣的東北部,東與長州區倒水鎮接壤,南連濛江鎮,西鄰太平鎮、平福鄉北界昭平縣木格鄉。全鎮總面積188平方公里,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10個村民委員會。2013 年,完成主要經濟指標為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2.63 億元;農業總產值 3.03 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7150 元;完成稅收 382 萬元。古龍鎮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廣西文化名人莫乃群的故鄉,鎮內有自治區級重點保護文物——隋化窯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授三公祠」,是廣西著名的文化、史學界名人、原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莫乃群的故鄉。

㈡ 龍的說法最早起源什麼國家

從本世紀初到現在,面世的有關龍的起源和本質的論著、論文已超過百餘種,觀點五花八門,莫衷一是。簡單介紹一下
神異動物說
這是以《辭源》和《辭海》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後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朱天順)「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劉志雄、楊靜榮)
「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前者來源於後者,那麼,是哪些動物通過「神異」而變成「龍」了呢?這一點,《辭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多種多樣。且看:
爬行動物
衛聚賢說「龍即鱷魚」;王明達說「龍形象的基調是鱷」;祁慶福認為龍「其實就是鱷魚的最早稱呼」;王大有認為「中國最原始的龍是灣鱷、揚子鱷」;唐蘭說龍「像蜥蜴戴角的形狀」;何新說龍「是古人眼中鱷魚和蜥蜴類動物的大共名」。
徐乃湘、崔岩峋認為「龍是以蛇為基礎的」;李埏說「龍是蛇變成的」,是古人「以蛇為藍本,依照蛇的形狀和特徵,再附加某些想像而塑造出來的」;劉敦願認為「最早的龍就是有腳蛇,以角表示其神異性」;何星亮提出「龍的基形為蛇,而蛇類中最接近龍的是蟒蛇」,因此可以說「龍的原形為蟒蛇」。
哺乳動物
劉城淮說「在蛇類和蜥蜴類之外,龍還有一個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那便是馬類」;他進而指出「充任龍的模特兒之一的馬,最初不是一般的陸馬,而是河馬」,李埏認為「龍的首角是古人摹擬牛頭而塑造出來的」:」我們現在還常說『牛鬼蛇神』,看來,龍就是二者的結合」。孫守道等提出「龍首源於豬首」。
物候參照動物
陳綬祥認為,龍身是「扭動的蟲形」,龍角是先民「測定時間的工具--表」。「在廣大的范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歷法之參照動物……後來,這些關系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
圖騰合並說
此說以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何星亮亦認為,「龍原是一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別。它最初可能是一個部落的圖騰,後來演變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
天象樹神說
何新曾認為「龍的真相和實體是雲」,「龍就是雲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雲紋。而後來逐漸趨於具體化、生物化,並且展開而接近於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朱大順指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趙天吏認為雷電龍「三位一體」,龍就是雷電的形象。
胡昌健說,「龍的原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後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
尹榮方的看法別致一些,他認為,「中國人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類喬木。」「松、龍不僅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松也同樣驚人地相似。」
恐龍遺記說
葉玉森、徐知白及美國學者海斯等主張龍的觀念應是遠古先民對於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的記憶,或主張先民因對恐龍的恐懼而產生龍崇拜,王大有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或許古人見到的龍,真的就是恐龍,後來它們漸漸見不到了,才把它的同類海鱷、灣鱷或揚子鱷與其視為一類,加以崇拜。」
外邦傳入說
章鴻釗認為中國的龍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龍,約在黃帝時期傳人中土,英國學者史密斯認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龍,而且所有的龍都出於同一個文化發源地--巴比倫,中國的龍同樣也是巴比倫古龍的後裔。
模糊集合說
對於龍的起源和本質,龐進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即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先民對身外異己力量模糊崇拜的產物,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貫穿著、體現著模糊思維的藝術創造。
評述
作為古生物的恐龍,滅絕於距今七千萬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於三百萬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間相差了六千多萬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龍的,也就更談不上對恐龍的記憶和恐懼,顯然,龍為恐龍遺記說,是站不往腳的。
章鴻釗是中國文化西來說的主張者,其觀點僅僅是一種理論假設。西方文化中的毒龍和中國文化中的神龍在與水的關繫上有相似之處,但總體上差異很大,史密斯的說法緣於他的極端傳播論,即堅持認為世界文化發源於埃及和巴比倫,兩人的觀點都產生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中外學者對文化現象研究的深入,中國文化西來說和極端傳播論都失去了市場,龍為外邦傳人說也就為學術界所不取了。
對龍為圖騰合並說也有比較大的爭議,否定的觀點認為,「迄今為止,考古學,歷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並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臆想。」(劉志雄、楊靜榮)學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中的某一類型文化與社會學中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還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徵提出悖論,如:幾乎所有圖騰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體的生物或無生物,而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害、毀傷或殺害的,而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斗龍、斬龍的載述。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圖騰形象自商代形成後,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歷史的一流一脈都在龍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密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人打敗商人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據說周人伐商之時,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硅(也有記載說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龍的形象趨於弱化,甚至在一些圖案中,將鳳的冠狀物安到了龍的頭上,龍的體態少了那種張揚和獰厲,失去了商代龍的攝人氣勢,變得比較平和,更趨於藝術化與圖案化。起源新說
「大旱之望雲霓」,中國人對此深有體會,「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之一。風雨來臨,往往先自傳來「轟轟隆隆」的隱隱雷鳴之聲。生活中的一切幾乎都指望雨水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田裡,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一計,當突然聽到北方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再看到濃雲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一定刻骨銘心,對隆隆之聲無限崇敬。
毫無疑問,中國先民們會因此抽象出一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並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以後,先民們又創造出一個「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並讀作「隆」。

㈢ 瓦房店古龍山遺址

1981年,一個意外的發現將大連人類史推演到史前一萬年。瓦房店市祝華街道龍山村的礦洞中堆著大量距今17000年前的化石。其中最令考古專家震驚的是,洞穴中不但發現了豐富的生物物種,還有古人類留下的骨製品、石器。1萬多年前,大連祖先馳騁在草原上追逐著體型巨大的野馬,被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專家們譽為「獵馬人」。
這是迄今為止大連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獵馬人與北京山頂洞人同處舊石器時代。種種跡象表明,早在上萬年前,遼南就是連接中國華北——東北之間人類和動物遷徙、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獵馬人很可能與山頂洞人和遷移到朝鮮、日本列島的先民有著血緣關系。

大連祖先可追溯到史前一萬年

上萬年的地質變化將大連古人類化石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他們到底是什麼模樣至今仍是一個謎,但在漫長的時間縱軸上,大連祖先用一個個充滿創造力的工具標記著他們的存在。
距今7000年前,大連長海縣廣鹿島上升起大連第一縷炊煙。祖先們已經培育出人類最早的蕎麥,並傳播到整個亞歐大陸。他們修建了半地穴式的房子,用今人無法想像的工藝將骨頭磨成細針,在堅硬的石塊上刻下神秘而精美的圖案。他們學會了漁獵,用以骨頭做成的魚鉤釣起過體形龐大的魚。
在旅順口老鐵山下,先民們已經開始以海為生,在風浪中尋找生存的意義。他們創造了更復雜的漁獵技術,學會織網捕魚。隨著文明不斷繁衍,大連先民們還在大海中尋找美,把貝殼串成項鏈掛在頸上。
1981年,大連自然博物館專家發掘古龍山遺址時,發現大量古人類製造的工具化石,這將大連歷史向前推進了1.7萬年。這一發現在當年引起轟動,當時整個東北地區僅有20餘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而像大連古龍山遺址這樣出土如此眾多的化石,不但東北地區,在全國范圍內亦不多見。
從遠離大陸的長海縣廣鹿島,到內陸腹地瓦房店古龍山,再到西邊的旅順,幾乎大連的每個區域都曾發現過古人類居住的痕跡,活動范圍極為廣泛,群族也曾相當繁盛。考古學家稱甚至在大連通往旅順的路邊撿到過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
從舊石器時代直到現代,幾千年來,遼南大地上祖先們的足跡從來沒有停息過。諸多考古發現讓人們越來越好奇,沒人能說清楚,到底是什麼把人類的腳步吸引到這片土地上,在這里挑戰自然、繁衍生息。

礦區發掘出「寶藏」震驚國內

古龍山遺址在龍山村的一家石灰岩礦場的深處,1981年4月,工人們在采礦時發現一處洞穴,洞中有大量的石塊狀堆積物。工人們將發現的「石頭」送到文化部門,工作人員推斷可能是動物化石,立即聯系大連市自然博物館的專家。當時,周信學和孫玉峰先期趕到古龍山進行探查。
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30餘年,孫玉峰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那些化石的震撼:「在村民的指點下第一次爬進洞,在手電筒的照射下,看到一片白花花的動物骨骼化石,甚是令人驚訝。 」孫玉峰說,古龍山位於一個小型山間盆地中,屬瓦房店北側老孤山的南延凸出部分,山麓南側有小河流過。埋藏學研究表明,這種地貌特徵常成為舊石器時代人類選擇居住的主要目標。「我們確信這是一處極具發掘價值的化石地點。」孫玉峰把古龍山考古發掘視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工作,由周信學帶隊,分別於1981年秋和1982年夏連續兩年、先後兩次,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挖掘工作。
在旁人看來,洞穴考古歷來在考古研究中最具神秘色彩,而事實上,發掘工作有點像礦工探礦。自然博物館專家們挖掘的只是一個岔洞,因以往長期採石,主洞已經不復存在。洞口位於採石作業面上,洞穴最寬處1.2米,最窄處0.5米,總長度62米,深淺不一,最深約3米。動物化石散亂地埋在狹長的洞內。洞內架著橋板,拉線安燈,專家們戴著安全帽,貓著腰,一點點向前挖掘。然後再一筐筐,人傳人地往外運。洞內沉積物以黏土為主,參與挖掘的村民收工出洞時,從頭到腳渾身上下都是黏泥。很多時候,為了保證化石骨骼完好,村民都是用手指挖。「在上世紀80年代,這是大連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大連自然博物館地層古生物學專家劉金遠告訴記者,古龍山的發掘整理出數萬件化石,其中大量遠古脊椎動物化石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大連獵馬人與山頂洞人可能是「親戚」

「在古龍山遺址的發掘中有兩個最重要的發現,一是數量眾多的馬類化石,一是古人類的骨制工具和7件石器。 」劉金遠說,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古龍山發掘的馬類化石中有一種體形巨大,完全有別於中國野馬的種類,這種身型與歐洲同期野馬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新品種,被定名為「大連馬」。
而在332件骨製品中無一例外地帶有錘擊痕跡。其中有近300件有明顯的人工加工特徵,所有錘擊方向有一定傾向性,而且主要是向骨外壁打擊。雖然做成的帶刃口的工具數量有限,但依然可以看出,當時古人類已經有意識在製作捕獵工具。另外,古人類對骨骼類型的選擇有明顯的區別。「其中片狀端刃骨製品加工良好,當時在國內沒有相似的化石,被視為古龍山遺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標本。」劉金遠說,另外7件石製品數量雖少,也顯示出古龍山古人類對石製品製作已有相當成熟的技術。
由於礦場開發已破壞古龍山的部分遺址,專家們並未發現古人類化石,但大量的馬類化石和骨製品證明,古龍山遺址處的古人類以游獵野馬為生,自然博物館專家稱之為「獵馬人」。
劉金遠介紹說,在遼東半島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年代最久遠的是營口地區的金牛山遺址,距今約28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雖然較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晚,卻是東北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而專家發現,從獵馬人的生存狀態和打制的骨器、石器看,與50萬年前的北京地區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傳承關系。「而且獵馬人和山頂洞人處於同一個時期。 」劉金遠說,兩者很有可能帶有某些親緣關系。有學者認為,獵馬人是中國猿人向瀕臨大海氣候適宜的東北南部地區遷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種族。

渤海不是海 老甘井子是草原

劉金遠告訴記者,考古發現,在古龍山活躍著龐大的動物群,發掘出的化石包括魚類2種,爬行類1種,鳥類17種,哺乳類57種。另外披毛犀、猛獁象、河套大角鹿等典型的晚更新世時期動物,說明大連地區在1萬多年前已有豐富的生物群和植物群。但奇怪的是,在遺址中並未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劉金遠認為,這說明在當時古龍山古人類在遷徙和游獵中,與大海尚未交集。「在古龍山遺址所有動物樣本分析中,各層的孢粉含量都以草本植物為主,幾乎占總數的90%。」劉金遠告訴記者,這說明古龍山在1萬多年前,以草原為主,森林稀少,遠離海洋。大量馬類化石也說明,瓦房店在遠古時期很可能是一片廣袤的草原。
據地質學家估計,在過去的73萬年內,由於全球性冰川的收縮或擴展,造成了世界性海面的升降,在冰期一般可降90米至百米,最大下降幅度可達140米。專家推測,因此當寒冷期降臨時,渤海灣大部分水域的海水會退走而出露成陸地。
這一推測,在1989年大連自然博物館對老甘井子海茂村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得到充分證明。「當年也是礦場採石作業發現了大量化石。」劉金遠參加了1989年對海茂村化石點的發掘,這次發掘同樣給考古界帶來不小的震動。「在大連乃至東北地區,我們首次發現了早更新世動物群。 」劉金遠說,早更新世是距今260萬年至1萬年的時期,海茂村大連動物群的地質時代距今約120萬年-160萬年。所發現的動物包括兩棲爬行類、鳥類、小哺乳動物、肉食類動物、馬類等生物類別,但與古龍山遺址相同的是,這里也沒有發現海洋生物的痕跡。
從這些動植物類別和地層分析中,專家推測海茂村一帶當時氣候寒冷而乾旱,植被稀疏,曾是一片草原。在諸多研究中,專家們都認為在距今1萬多年前,大連地區尚處於第四紀地層時代。「那是一個地質變化非常頻繁的時期。 」劉金遠介紹說,至今在旅順至丹東一線的海域中,每年都有漁民在捕撈作業時發現包括猛獁象、披毛犀、野牛等等古生物化石。

大連是遠古生物遷徙通道

古龍山遺址的挖掘和大量古動物化石的發現曾引起全國各方面專家的高度重視。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賈蘭坡先生、原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袁道先先生等十位著名學者都為之做出了書面鑒定,認為它不僅填補了大連地區石器考古的一個空白,而且對於研究碎骨形成、古代人類對骨骼的利用以及埋藏機理都是寶貴的材料。
在文化研究方面,這些化石也存在重大意義,它們標志著大連地區是亞洲大陸連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美洲大陸的紐帶。「在幾萬年前,大連不但可能與日本相連,甚至很有可能與美國西海岸也有陸地通道。比如,印第安人種就帶有明顯亞洲人種特徵,可能是通過大連這條遠古遷徙通道來到美洲。 」劉金遠說,古龍山遺址的發現和確定,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
「我們在大連地區發現很多過渡時期和不同地區的生物,在數萬年前,大連地區還沒有形成大面積海洋或海平面退去露出大陸,當時就是動物遷徙的通道。 」劉金遠說,作為早期人類,必須追逐動物群以獲得食物。在這一過程中,人類不斷進化,製作復雜工具,馴化野外動植物,逐漸定居下來。而大連作為遠古通道,在這一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傳播作用。
這些考古發現無疑對今日大連城市建設和文化積淀起到很大的作用。

采訪後記

在采訪過程中,劉金遠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每一個化石背後的故事和研究價值。 「遼南和遼寧大部分地區其實是一個考古的寶庫,尤其是一些遠古生物種群都比較發達。 」劉金遠說,大連自然博物館館藏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若按單個骨骼計算近10萬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僅古龍山遺址就發掘出數萬件化石骨骼,「這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個奇跡。」就在劉金遠的研究室里,一位美國學者也被自然博物館的豐富館藏所吸引,專程來連做研究。
「但是這兩年明顯感覺普通市民對考古工作不夠理解,以前每當有人發現化石總第一時間找到自然博物館,現在有些單位施工發現化石立即偷偷掩埋,生怕考古研究影響工程建設。不尊重古人類遺址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說到這里,劉金遠眼神一暗,遺憾地說,如今古龍山已徹底沒了,當年的發掘地點變成一大堆沙礫,原先的山體已變成一個巨大的深坑。另外旅順口區的郭家溝遺址也被毀。

㈣ 舊石器文化遺址有哪些

在黑龍江省右岸塔河境內的呼瑪十八站有一處舊石器晚期遺址,在遼東半島的復縣有一處古龍山洞文化遺址,在這廣闊的東北大地上,到處都留有東北土著先民原始群體活動的足跡。

在舊石器早期,遼寧省本溪地區就生活著廟後山人,廟後山人與「北京猿人」是同時代的古人類,同屬於舊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

廟後山人是東北早期直立人的代表,也是東北地區發現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廟後山位於遼寧省本溪中部,南距太子河支流湯河500米左右,古人類遺址在山坡南麓距地面約30米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向南,洞高5米。該遺址發現了一顆殘缺一角的古人類牙齒化石。

在舊石器中期,在遼寧省營口永安西田村一帶,生活著金牛山人,他們在距今20多萬年以前,就活躍於東北南部地區,適應了較為復雜的生活環境。

在二三十萬年前至50000年前左右,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就是早期智人階段。金牛山人和喀左的鴿子洞人是這個時期東北古人類的主要代表。

他們已由直立人進化為了早期智人,建立了以血族群婚為基礎的血緣家族。金牛山人和鴿子洞人的後期,更為進步的族外群婚開始出現,並逐漸發展鞏固了下來,這為向氏族社會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鴿子洞遺址位於遼寧省西部山區大凌河上游的西岸,是一處天然溶洞。在這遺址內出土了300餘件舊石器,有豐富的用火痕跡和3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還有一顆相當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齒。據推斷,鴿子洞人約為15萬年前後的古人類。

在舊石器的晚期,在吉林省安圖明月鎮與榆樹周家油坊一帶,就分別生活著安圖人、榆樹人。在黑龍江省哈爾濱西南郊閻家崗地區,生活著哈爾濱人。

在東北地區,還有遼寧省海城仙人洞、大凌河畔鴿子洞等30餘處舊石器文化遺址。這些東北地區的古人類,基本代表了人類起源與進化過程中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大發展階段。

從50000年前至10000年前,這個時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的古人類便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早期階段。這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物質文化有了相當顯著的發展,突出表現為壓制石器、雛形陶器、磨製骨器、裝飾品等具有時代特徵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經出現了。

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出土了一些鑽孔獸牙裝飾品。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人們掌握了獸骨的鑽孔技術,並且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必要勞動之外,開始有了一定的剩餘時間用來生產裝飾品。

裝飾品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意識的發展和對美欣賞觀念的提前,因而創造了粗獷的原始藝術作品。

在這一時期,一些古人類繼續利用天然山洞,保持著穴居狀態,更多的人類家族則走出洞穴,開始生活於山坡或河谷台地了。如扎賚諾爾遺址位於前哨化的蘑菇山山坡上,哈爾濱附近的一系列遺址都分布於松花江的階地上。

原始人按照自己意願選擇更宜於獲取生活資料和靠近水源的地方,並自己動手建造簡陋的居址或房屋。人類開始了半定居生活,除採集、狩獵之外,捕魚業也開始成為原始人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之一了。

海城仙人洞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骨制魚叉,這使我國同時代的內容又有了極大豐富,這說明捕魚業在東北古人類生活中開始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這時期,原始群向原始氏族的轉化開始完成,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也隨之轉化為社會的勞動分工,於是氏族出現了,私有制由萌芽而產生。在這個時期,是東北古人類蓬勃發展的繁榮時代,是他們進行規模空前的大遷徙、大遠征的時代。

遼寧省葫蘆島市設縣治開始於清光緒年間,始稱江家屯撫民廳治所置於江家屯,後來遷至連山。從這里發掘的文物、遺址、遺物證實;遠在數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繁衍、生息。

1921年6月瑞典地質學家特生博士對境內南票區沙鍋屯二里媳婦山東坡天然洞穴發掘的人骨、石器、骨器、彩陶片進行鑒別,認為遺物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人類遺物。

其中紅胎黑彩陶皿與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屬於一種文化類型,而長頸瓶陶片又與甘肅出土的同類同期文物相同。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龍王山區寺兒堡鎮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證明本地屬於「紅山文化」,是古代南下遼西的一種文化類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體。

這些確鑿的文化遺址都證明東北古人類為了開拓東北古老的活動空間,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領域。

㈤ 關於龍的起源,到底是源於巴比倫還是另有說法

作為中國人的精神象徵,龍對中國人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那麼龍究竟是中國本土文化,還是外來文化?

上世紀20、30年代,英國學者史密斯提出一個觀點:世界各大文明皆有龍,但所有龍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發源地——巴比倫,中國龍同樣是巴比倫古龍的後裔。

西方學者的觀點對不對,中國龍文化真的源於古巴比倫?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遼寧發現一座上古遺址,在其中就挖出一條龍,解開了龍文化起源真相!


其實,在6000多年前,中國人已經有了成熟的龍文化,不僅是查海遺址,還有距今7000餘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距今6000餘年的湖北焦墩遺址(這是長江流域第一龍)等,都無不證明了世界各地龍文化的源頭就在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龍是古人虛構產物,現實生活中不存在龍這一種生物。但藝術源於生活,如果沒有真實的龍,8000多年前的華夏先民,為何能夠虛構一條龍出來?因此,龍究竟存不存在,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㈥ 大連有幾處古人類遺址

金牛山遺址年代最久遠

在遼東半島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年代最久遠的是今營口地區的金牛山遺址,距今約28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雖然較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晚,但卻是東北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它證明人類由直立人(猿人)向早期智人進化的舊石器時期的早期,遼東半島就有古人類居住。在遼東地區發現的古人類遺址還有:今本溪地區的廟後山遺址,距今24萬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今海城地區的仙人洞遺址,距今約2萬~4萬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今丹東地區的前陽遺址,距今18000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大連地區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但在1981年於瓦房店市古龍山發展了距今17000年前舊石器晚期的古人類遺址。古龍山遺址是大連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古人類遺址,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裡發現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大量的獸骨,並有人工用火的痕跡,獸骨中有馬骨、鹿骨、猛獁象骨、棕熊骨、野豬骨、羊骨,其中馬骨的數量十分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作「獵馬人」。它證明距今17000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大連所處的遼南地區就有以狩獵為生的古人類居住。

金牛山、仙人洞、廟後山、前陽、古龍山遺址的發現,證明舊石器時代遼東和遼南地區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就其生存狀態和打制的石器看,與50萬年前的北京地區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傳承關系,許多學者認為他們是中國猿人向瀕臨大海氣候適宜的東北南部地區遷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種族。

最初的源頭始於古龍山人

文化是隨人而生的,文化的最原初的含意就是「人化」、「人類化」,有了人,就開始有了文化,盡管原始人的文化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它們從根本上使人與動物產生了本質的區別,因而成為人類文化的發端和最初的源頭。因此,根據迄今為止的發現,大連文化最初的源頭,當始於距今17000年前的古龍山人,大連的古文化萌生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由萌生到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瓦房店古龍山遺址的發展,證明了大連地區的古文化萌生於舊石器時代,但是,古龍山遺址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僅提供了一個起點和萌芽時期的十分簡單的物證,此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如何相傳,萌芽後的古文化如何演變,這一時期的先民們屬於哪一個古老的種族,其文化屬於哪種類型,都有待於我們進行深入細致地考證。

現有的資料和考古發現證明,萌生於遠古的大連古文化,也是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開始,最終形成於距今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銅時代,大約經歷了4000年左右。

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發現,大連地區也較早地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是東北地區新石器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早在六七千年前,大連地區的先民們就已經走出山洞,走近大海,非常聰明地在黃、渤海沿岸發現了這塊冬暖夏涼、海產豐富、適於生存的「棒打獐子瓢舀魚」的風水寶地,開始了以漁獵為主兼作農耕的定居生活。

大連地區現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多分布於黃、渤海沿岸和沿海島嶼,其中以長海縣廣鹿島小珠山遺址最為典型,它完整地堆積了距今7000~3000年前的古人類的遺物,年代層次清晰,像連續的畫片一樣展示了幾千年間古人生活的軌跡,因而成為大連地區史前時期歷史分期的坐標,被考古界稱為大連地區「第一縷炊煙升起的地方」。

小珠山文化詳解

小珠山下層文化距今約7000年左右,屬新石器早期文化。大連地區和小珠山下層同期的遺址,還有大長山島上馬石(下層)、獐子島沙包子、庄河黑島北吳屯、普蘭店碧流河塔市屯、旅順北海王家屯等多處。這一時期文化的基本特徵是由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房屋由穴居變為方形圓角半地穴型,出土的遺物除大量人類食後遺棄的貝殼外,還有獸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出土的石器仍以打制的石器為主,有尖狀器、刮削器、石網墜等,磨製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鋤和用於糧食加工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出土的陶器胎質較厚,種類較少,壓有裝飾性的席紋、之字紋,玉器中有玉斧等,獸骨有獐骨、鹿骨和少量的狗骨。這些發現透露的信息表明,當時大連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學會了農耕,過著以漁獵為主兼作農耕的定居生活。

小珠山中層文化距今約5000年,同期的遺址還有旅順郭家村(下層)、北海王家村(下層)、長海縣廣鹿島吳家村(上層)和庄河黑島北吳屯(上層)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已較前期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生產工具在不斷進化,打制的石器在減少,磨製的石器在增加;二是農業生產工具的品種在增加,並且發現了相當數量的豬骨,說明農業生產的比重加大,家畜飼養已經普及;三是陶器的種類增多,製作技術有新的發展,雖然多為手工製作,但已出現輪制技術,陶器的裝飾紋也由前期比較簡單的壓印紋發展到線條復雜的刻劃紋;四是這一時期的大連地區和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發生了較為密切的關系,開始接受山東半島文化的影響。由於當時的古人已經學會製造船隻,掌握了航海技術,大連地區和山東半島之間已形成了古老的航道。在旅順郭家村下層出土的陶器,如實足鬶、罐形鼎等,和同一時期山東蓬萊紫荊山、煙台白石村、長島縣大黑山島北庄的同類器物相類似。在山東半島上述遺址中也發現了由遼東半島傳入的以刻劃紋為特徵的直口筒形罐和玉器製品。特別是在這一時期大連地區的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產生於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紅地黑彩、紅地紅彩具有藝術性的彩陶器和作為大汶口文化標志的陶鬶,說明大連文化開始接受大汶口文化的影響,一股由南而北跨海而來的文化源流開始注入大連地區,使當地的土著文化發生了新的變化,開始顯露出與東北其他地區的區別。

小珠山上層文化距今約4000年,屬新石器晚期文化。同期的遺址還有瓦房店長興島三堂村、旅順郭家村(上層)、老鐵山積石墓、甘井子區四平山積石墓、長海縣大長山島上馬石(中層)等多處。這一時期的特點,一是遺址較多,說明古人已長期在大連地區繁衍生息,人口在不斷增多;二是房屋比較密集,墓葬規模較大,說明當時已形成氏族部落;三是出土的石器基本上都是磨製的,打制的石器已很少見,並發現了貯藏糧食的窖穴和炭化的黍類與大量的豬骨,說明當時的經濟類型已以農業為主,已有剩餘的糧食可供貯藏,家畜飼養已相當普遍;四是發現了大型的漁具、大型的魚骨,說明當時已有較為發達的漁業,已由近海捕撈發展到可以捕撈深海魚類;五是在旅順郭家村(上層)還發現了舟形陶器,這種模擬陶器與近代的木船相仿,說明當時已有了較為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六是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與山東龍山文化相同的多種陶器,特別是發現了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製作精美的蛋殼黑陶。蛋殼黑陶製作技術高超,胎盤很薄,僅有1mm~2mm,有光澤,敲擊有金屬聲,是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陶器,許多專家認為可以和宋代最精美的瓷器比美。這些發現說明了至新石器晚期,大連地區的經濟文化都有了重要的發展,形成了農業為主、農漁並重的格局,並且有了較為發達的制陶業、捕撈業和航海業,並已成為中國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由於越來越多地接受了山東半島古文化的影響,既與東北地區仍然保留著狩獵游牧習俗的古老種族產生了差別,也與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如沈陽地區的新樂遺址產生了差別,開始形成了具有海洋氣息的自身特色和地域特點,成為東北地區文化的一個特殊類型。

㈦ 龍的資料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處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龍有獨到的見解,聞先生認為:龍是由蛇與其它多種動物綜合形成的,它以蛇身為基礎,融入了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許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久遠的歷史。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一方面體現著仰韶文化的脈胳,另一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八個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龍八部八部眾第二的龍部。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是為護法。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關於龍的傳說

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

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

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

龍王捋捋龍須搖搖頭說:「那裡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

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裡想道: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

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蒙隴月色,來到鬧魚

燈的地方。

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

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

時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擠。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里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

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

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

不住少女模樣了。

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群,

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躺

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正巧,海灘土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光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

「這是什麼魚呀!怎麼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

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

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麼魚,扛到街上去賣,准能

賺筆外快用用?」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後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

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木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覺動了慈

悲之心,對站在身後的善財童子說:「你快到漁鎮去,將一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里放生。」

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

觀音菩薩笑著說:「你從香爐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著一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

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稱奇的、贊嘆的人問價的,磯

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么一條大魚。

有個白鬍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你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

胖小子一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於是向內??借來一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

突然,一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

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鑽。

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一個氣喘吁吁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

「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I」眾人一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麼買魚來了?」

那個老頭停了一聲,翹著山羊鬍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

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

出一撮碎銀,遞給瘦小子,並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

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一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

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

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里。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個水花,游

出老遠老遠,然後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瘦小子見魚遊走了,這才斷

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一看,碎銀變作了一把香灰,

被一陣風吹得無影無蹤。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里,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里宮外亂成一窩蜂。龍王氣得龍須直翹,海龜

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將軍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一直

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鬆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沖沖地呵斥道:

「小孽畜,你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裡去了?」

龍女一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

「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

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一遍。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

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個「教女不嚴」的罪名。他越想越氣龍女,一怒之下,竟將她

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裡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哭聲傳

到紫竹林,觀音菩薩一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善財蹦蹦跳跳來到

龍女面前,笑著問道:

「龍女妹妹,你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

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

「你是善財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說著就要叩拜。

善財一把拉住了她:

「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你呢!」

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一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台上,俯身便拜。觀音菩薩

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一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個岩洞里,這個岩洞後來稱為「善

財龍女洞」。

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

龍女依戀著普陀山的風光,再也不願回到禁銅它的水晶宮去了。

岑港白老龍

--------------------------------------------------------------------------------

舟山島西岸有個海灣叫岑港。岑港有座高山,山水傾瀉下來,猶如百尺白布懸掛在峭壁

上,煞是壯觀。年復一年,在嶺腳邊沖出一口深深的石潭,名叫「龍潭」。

相傳很久以前,潭裡有一條白龍。每當乾旱之年,那白龍使吸來東海之水,化作甘霖噴

降下來,使方圓數十里的村莊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感念白龍,都稱他為「岑港白

老龍」。

有一年,又逢乾旱,白老龍正要吸水降雨,不料玉皇大帝聽一信了東海龍王的饞言,降

下旨意,不許他再到東海吸水。白老龍只得忍氣吞聲回到龍潭。一路上,只見禾菽枯焦,遍

地生姻,心中好不愴然。一行走之間,忽然耳邊響起一陣哭聲,走近一看,是一位年輕婦人

渾身披麻,正跪在滾燙的沙灘上,面對著大海嚎哭。白老龍聽了不免心酸,便上前問道:

「大嫂因何在此啼哭?」

那婦人抹淚一看,見是一位白須白發、面目慈祥的老人,正關切地看著自己,心裡一

暖,便哭訴起來。原來那婦人名叫青蓮,從小死了爹娘,由兄嫂作主,嫁給一個孤身小子,

夫妻十分恩愛。誰知好景不長,兩人成親不到半年,就碰上這大旱季節。田裡沒指望了,丈

夫便邀集鄉親們下海捕魚。不料初次出海就遭橫禍,船被風浪掀翻了,丈夫落水身亡,撇下

她一個年輕寡婦,無依無靠,好不凄苦。

白老龍聽了非常同情,嘆了口氣說:「大嫂不要過份傷心,自古人死不能復生。若不嫌

棄,我願幫你捕三年魚。」

青蓮一怔,慌忙收淚道:「這……這如何使得!俗話說『海上無風三尺浪』,你這樣大

年紀怎麼受得起!」

白老龍捋著白須說:「大嫂盡管放心,老漢自有道理。」

青蓮見他說得誠懇,心裡暗暗嘀咕道:「瞧他的模樣,八成也是個落荒遭災的。我何不

積點陰德,將他收留下來。」於是說道:「我從小沒爹沒娘的,就讓我認你作爹吧!」.說

著就要叩頭。

白老龍心裡好不喜歡,忙伸手將她扶起,笑著說:「青兒不必多禮,老漢當之有愧了!」

當天夜裡,白老龍借著星光叮叮當當動手修起船來。青蓮回家,取出一畚斗糯米,按照

白老龍的囑咐,做了滿滿一籃糯米塊。第二天天亮,青蓮提著籃子來到海邊,左看右看,卻

找不見那條破船,心裡正著急,忽聽有人叫她,定睛一看,見白老龍汗水淋漓地從一條嶄新

的船里爬出來,才知自己的破船已經修好了,心裡又高興又感激,忙迎上去說:「爹爹辛苦

啦!快吃飯吧!」

白老龍吃過糯米塊,帶了幾名漁工,當天就出海捕魚了。漁船像箭一樣駛離港灣,不一

刻就來到東海大洋。白老龍吩咐漁工撒網,自己卻枕著艙板「呼嚕呼嚕」打起瞌睡來。只見

他一邊打鼾,一邊流汗,巨大的汗珠從他額上不斷地湧出來,沾濕了艙面。漁工心裡好不奇

怪,卻又不敢叫醒他。不一會,鼾聲止了,又聽他夢嘆般地喊道:「快起網!快起網!」漁

工聞聲,慌忙趕到船沿拉起網來。

說也奇怪,幾個人拉著偌大一頂漁網,卻像扯著一條絲線那般輕巧。拉呀拉呀,拉出海

面,竟是滿滿一網大黃魚,條條金光閃亮,尾尾活蹦亂跳。漁工驚喜萬分,忙把黃魚倒進艙

里。誰知倒啊倒啊,三個船艙都裝滿了,網里的魚還不見倒完。漁工們你看看我,我看看

你,都楞住了。

傍晚,漁船歸航。青蓮見捕了這許多大黃魚,心裡高興極了!大夥聽說這個白須白發老

人捕魚的本事這么大,都紛紛趕來,求他作大夥的帶頭老大。白老龍捋著白須哈哈笑著,滿

口答應了。

從此,白老龍使領著大夥起早摸黑地捕起魚來。每次出海都是滿載而歸,捕上來的魚又

大又肥,鄉親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轉眼半年過去了。一天,白老龍又領著大夥出海去了。青蓮在家准備好白老龍愛吃的糯

米塊,照例到海邊去等船回來。等啊等啊,直到太陽落山,月亮升起,還不見漁船歸航。青

蓮又餓又累,就倚著礁石打起盹來……

突然,她望見面容憔樵悴的義父匆匆走來,滿懷悲憤地對她說:

「青兒,我要走了,你多保重!要是想我,就到岑港嶺下來找,我的屋前掛著九丈六尺

白布。」說罷飄然而去。」

青蓮上前去拉,卻撲了個空。頓時驚醒,才知是夢,心生疑惑。突然,只見海面上呼嘯

的狂風推著小山似的大浪鋪天蓋地涌來。這風多大呀!

把岸上所有的船樁都吹跑了把最堅硬的礁石都打碎了。青連怔怔地望著洶涌的大海,想

到自己丈夫的悲慘遭遇,立時臉孔發自,渾身發抖,對著茫茫海天失聲痛哭起來。

一天又一天,直至第八天早晨,海面上才風平浪息,可是好心腸的白老龍卻再也沒回

來。青蓮想起夢里白老龍跟她說的話,就決定要到岑港嶺下去尋找義父。她做了一籃白老龍

愛吃的糯米塊,告別了鄉親們上路了。

走了一天又一天,過了一村又一村,終於來到岑港嶺下,舉目一看,只見四野茫茫,哪

有一戶人家?心裡不免有點害怕。正在焦慮,猛見嶺腳邊有一個石潭,上面懸著百尺飛瀑,

就像飄著一塊白布。青蓮趕緊放下籃子,取出糯米塊往潭裡丟。丟一塊糯米塊,叫一聲爹。

丟了一陣,叫了一陣,潭中突然泛起一陣波浪,水面上慢慢露出一對龍角來。

青蓮嚇了一跳,卻聽潭中傳出聲音道:「青兒不要害怕,我便是你的乾爹。」

青蓮聽了,傷心地哭道:「爹爹,你為啥變成這副樣子?」

白老龍道:「我本是此地的一條白老龍,想不到此番幫助百姓捕魚,又得罪了東海龍

王,在玉帝面前參了一本,說我殘害水族,擾亂龍宮,玉帝降罪下來,把我禁銅在這龍潭之

中,不得自由。」

青蓮聞言:心裡氣極啦!頓時揩乾眼淚,忿忿地嘆道:

「唉!為什勤勞的人反而受苦,好心眼的反而獲罪呢?這樣不公平的世間,活著還有什

么意思!」說完,她把糯米塊全倒進潭裡,自己也跟著跳下去。青蓮跳進龍潭,就變成一條

青龍,跟著白老龍隱沒在清清的潭水中。

後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們,設立了兩個會社:一個叫白龍會,一個叫青龍會。每隔

三年一小會,十二年一大會。出會時,人們敲鑼打鼓,抬著造型美觀的青、白二龍,穿村游

鄉,好不熱鬧。(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legend/dragon/002.htm更多)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ì)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贔屓(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屓(fùxì)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說法為:

老大贔屓(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應為)(bāxià)

老七睚眥(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圖(jiāo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贔屓(拼音:Bìxì):

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屓,因此有贔屓馱著北京城之說。

囚牛:

龍生九子之一,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拼音:Yázì):

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嘲風:

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狻猊(拼音:Suānní):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龍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負屓(拼音:Fùxì):

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

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饕餮(拼音:Tāotiè):

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么一段:「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蚣蝮,應為趴蝮: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

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螭(拼音:chī),或螭首: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活兩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稱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民間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傳說中孔子的母親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現身。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只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

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天祿: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並轉化為財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也有一種說法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巨大的會吐火的飛行爬蟲類的龍是所有神奇野獸中最令人敬畏也最危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十種不同的龍。

澳洲蛋白眼Antipodean Opaleye(紐西蘭)

中國火球(也叫獅龍)Chinese Fireball(中國)

普通威爾士綠龍Common Welsh Green(威爾士)

赫希底里群島黑龍Hebridean Black(赫希底里群島)

匈牙利樹蜂Hungarian Horntail(匈牙利)

挪威脊背龍Norwegian Ridgeback(挪威)

秘魯毒牙龍Peruvian Vipertooth(秘魯)

羅馬尼亞長角龍Romanian Longhorn(羅馬尼亞)

瑞典短鼻龍Swedish Short-Snout(瑞典)

烏克蘭鐵肚皮Ukrainian Ironbelly(烏克蘭)

■ 古人說龍---關於龍的傳說故事

蠻龍歸正的神話

龍窯的傳說

龍馬負圖的傳說

大鵬斗孽龍傳說

小白龍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古龍文化遺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