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文化名樓——中國五千年華夏文化。就是有關樓文化的!!急啊!!!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盪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綉山河也遙遙 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 摩岩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 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黃鶴樓公園美圖(10張)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有關詩句:
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槌碎黃鶴樓
李白
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
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
君平簾下誰家子,雲是遼東丁令威。
作詩調我驚逸興,白雲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滄州黃鶴樓聯
黃鶴偶乘滄海月,白雲常帶楚江秋。
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射。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貳』 三國時的荊州是指的哪一塊
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范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於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據考古發現,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荊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冶煉技術、鍛鑄鐵技術、絲織刺綉技術和漆器工藝技術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老莊哲學、楚辭文學和音樂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紀南城及其周圍,有楚城遺址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石墓800多處,其中包括18個楚王的墓葬。三國時期,諸葛亮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
荊州自古地靈人傑,素有「唯楚有才」之譽。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曾在此任職20餘年,唐代「茶聖」陸羽,明朝「宰相之傑」張居正,當代文學家曹禺、歐陽山等,都是荊州人。
荊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吳為奪取荊州,不僅留下了「劉備借荊州」、 「關公大意失荊州」等許多動人的故事,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國遺址。主要有江陵的關公點將台、馬跑泉,洪湖的曹操灣、烏林寨,監利的子龍崗、華容道,石首的綉林鎮、劉郎浦,公安的孫夫人城等。荊州城有保存完好的古城牆,歷經2000多年,古貌尤存。特別是始建於五代十國的古城垣,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為我國南方所僅有,在全國也為數不多。城內有建於唐代的開元觀、玄妙觀,建於明代的太暉觀,建於清代的文廟、關廟和鐵女寺,有建於現代的三國公園、盆景園、碑苑等。鍾祥境內的明顯陵,即嘉靖皇帝父母的合葬墓,既是中南地區唯一的明代帝王墓,也是中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築群。
荊州市是楚文化發祥地和中心區域,中外聞名的三國古戰場,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中心,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荊州(江陵)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學界、史學界稱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一系列臉炙人口的故事,使荊州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荊州人文景觀眾多,歷史遺跡遍布。現已探明的楚城遺址有5座,73處,大型古墓葬800餘座,境內還有烏林古戰場、華容古道、三氣周瑜蘆花盪、關羽點將台、章華寺、萬壽寶塔等名勝古跡。全市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即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楚紀南故城、八嶺山古基群、荊州古城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陰湘城遺址和走馬嶺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位於松滋市西南約30公里的危水風景區是融山、水、洞、林、泉於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286平方公里。景區內有著名的危水水庫,由亞洲第一大人工型土壩圍制而成,庫形如珊瑚,庫水湛藍,水質優良。景區內樹木參天,溶洞成群,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景區內還有戰國古墓葬遺址、吳三桂屯兵遺址、湘鄂古驛道遺址、晉代古剎靈鷲寺等,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位於洪湖市西南部的洪湖,面積76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面積最大、有機物含量最豐富的淡水湖,也是全國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中外遊客所嚮往。始建於元泰定年間(1324~1328)的章華寺,相傳為楚靈王離宮——章華宮故址,現存廟宇系清代重修,其規模與漢陽的歸元寺、當陽的玉泉寺並稱湖北三大叢林。位於荊江大堤沙市段西的萬壽寶塔,為明遼王朱憲火節所建,迄今已有450餘年。寶塔高40餘米,為八面七層建築,外壁飾有漢白玉雕佛像100餘座,內壁有花磚浮雕佛像千塊,姿態各異。置身於塔旁的臨江長廊,憑欄俯瞰,驚濤拍岸,大江東去,百舸爭流,氣象萬千。位於荊州古城開元觀的荊州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2萬件。其中的玉石陶器、楚國漆器、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西漢古屍等,堪稱稀世珍品,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和觀賞價值。
http://www.sanyald.com/all/458.asp
荊州簡介
荊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是世界聞名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在21世紀的今天,歷經滄桑的荊州古城正煥發出勃勃的生機。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
http://www.xn--6oq838fdne6s2a.com/ginhoo_dwe/dwe/area/Area_Navigate.aspx?dc_id=3168
荊州旅遊指南
>>明顯陵
俗稱皇陵。系明世宗朱厚熄之生父興獻王(後追溢恭睿獻皇帝)朱佑元(1476-1519)陵墓。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佔地約600畝,四周圍以硃色高牆,周長3.6公里,其前建紅門二座,為磚砌琉璃瓦頂無梁殿建築。門外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石碑兩塊,系嚴嵩手筆。石板鋪成長達1300米的神道,直達內城。神道兩邊依次排列有八方雲龍華表和獅、獬豸、駱駝、象、麒麟、跪馬、立馬各一對,石人有文臣、武將各兩對。整齊有序,形態生動。內城正門為校思門,其後為核恩殿,均於明末被毀,尚存琉璃瓊花、雙龍壁及宮殿石基、石雕欄桿和螭首散水等,都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最後為塋城(也叫寶城),圍著兩座高大土冢,為朱佑杭及其妻蔣氏的墳墓。在塋城正前方城台上有明樓,平面正方形,邊長9.2米,上覆重檐歇山式黃色琉璃瓦頂。樓內豎墓碑一塊,上書正楷大字「恭睿獻皇帝之陵」。環塋城城頭的排水孔道,用漢白玉雕成36個龐大的龍頭裝飾,極為壯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曾經是魏、蜀、吳三國紛爭的戰略要地。為了這塊不凡的土地,展開了一場場氣吞山河、震顫歷史的大搏殺。他們不僅為世人演義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也為荊州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了眾多饒有興味的遺蹤勝跡。
>>劉備與公安門
公安門位於古城牆東南角,又稱小東門,是古城唯一的水門。如今水門碼頭雖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碼頭之上的青石護岸欄桿,上下碼頭的石階仍清晰可辨。公元210年,立營公安縣的劉備,從接替周瑜執掌帥印的魯肅手中僥幸借得荊州,並派關羽鎮守,他自己仍扎營公安。以後劉備每由公安來荊州視察防務,都經水路,由小東門碼頭登岸入城。為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後人遂用劉備駐守之地的公安代稱小東門。
>>得勝街與洗馬池
得勝街即荊州城大北門金水橋外的那條街道。傳說關羽鎮守荊州時,曾北攻樊城,在沔水與曹軍遭遇。此戰關羽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大獲全勝。關羽班師凱旋,經此街道進城,沿街百姓自發聚集兩旁歡迎得勝將士,鞭炮聲聲,鼓樂陣陣,載歌載舞,慶賀勝利。此街也因之得名為得勝街,且一直沿用至今。關羽得勝回城受到如此盛大的歡迎,見其寶坐赤兔馬征塵滿身,憐惜之情頓生,忽見北門內東側有清澈見底的池塘,於是策馬而至,親手為赤兔馬洗滌,遂此塘謂之洗馬池,千百年來,民間津津樂道,流傳不衰。
>>點將台與拍馬山
點將台位於荊州城西門外花園村。據傳關羽北攻曹仁前築此高台,閱兵點將,操練軍士。如今遠遠望去,一片蔥綠。點將台東北,另有一高不過十餘米的小山丘,名拍馬山,是關羽北攻前拍馬演練的場所。古往今來,點將台一直是人們憑吊觀瞻的三國勝跡。清代詩人湯右曾就來此睹物舒懷,寫下了《江陵點將台》的動人詩章:「地形天險楚江寬,欲借荊州自古難。虛笑百步稱淅簦�褳�雄�觳墓佟T鋪ㄌ馗�拙�蹋�裉ㄐ碌巧轄�ā?ヂ斫《��斗瘢�逼秸��厥Ω傘!?986年12月,開國元勛徐向前元帥還親筆題寫了「點將台」匾額。
>>馬跑泉與落帽冢
馬跑泉位於八嶺山南麓的馬跑泉村,它是與關羽坐騎赤兔馬緊密相關、充滿神奇傳說的又一處三國遺跡。清道光二十年在泉旁所立「漢關公馬跑泉碑記」石碑,道盡緣由。碑文敘述:「劉備被曹操圍困當陽時,關羽引師救之,取道過此,人馬俱困,焦渴難當,寸步難移,赤兔馬以蹄刨地,昂首嘶鳴。忠義感動山神,石開泉涌,人馬得飲,精力復萌,速赴當陽救主。」馬跑泉因此而得名。跑泉呈馬蹄形,泉水清澈味道甘甜,久旱不竭,水中含有20多種礦物質,當地已開發生產冠名為馬跑泉的礦泉水。緊鄰馬跑泉東側的落帽台,傳說是關羽赴當陽解劉備之危途經此地,風勁、人急、馬蹄疾,戰帽被大風吹落,遂將此台謂之落帽台。每縫重陽佳節,人們常來此登台憑吊,散心野趣。唐代詩仙李白登臨此台,就曾詩興驟發,留下了千古詠唱《九日龍山飲》:「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開,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落帽台旁有一座大型封土堆古墓葬,也因此台得名為落帽冢。
>>關公刮骨療毒地
《三國志》生動地記載了關羽因中毒箭,華佗為其刮骨療毒的故事。據荊州地方誌的記載和民間傳說,關羽鎮守荊州時的虎帳,在今荊州市中心醫院一帶,其刮骨療毒時的塑像,關羽那不畏刮骨巨痛的凜然神情,令人欽佩,過目難忘。
>>卸甲山與擲甲山
卸甲山在古城新南門左側,與土城垣融為一體。傳說關羽征戰得勝歸來時常在此卸甲小憩。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稱謂此山為卸甲山。擲甲山在古城西北城牆處。關羽鎮守荊州,屢屢征戰獲勝,思想上日漸麻痹輕敵,不聽諸葛亮的告誡,不聽謀士的忠告,結果中了呂蒙、陸遜的驕兵之計。關羽自以為是,把大批守軍調往襄陽,結果後方空虛,吳軍乘虛而入,關羽回救不及,敗走麥城,身首異地,荊州失守。城內守軍,被逼擲甲山一帶,無奈只好繳械擲甲。
>>關廟與春秋閣
荊州關廟與春秋閣,都是因關羽鎮守荊州後的紀念性建築。關廟位於古城南門內,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原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山西解州關祠、湖北當陽關陵並列為全國三大關公紀念聖地。荊州關廟後毀於侵華日軍的戰火。1985年國家旅遊局等部門撥款在原址重建,重建的儀門懸掛有清乾隆御錫的「澤安南紀」匾額。儀門後院內,兩側立有石碑,正面為重建關廟碑文,背面為隱喻關羽氣節的竹葉詩,正殿基本維持原關廟風貌,門首上方為清同治皇帝御賜匾額「威震華夏」。殿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和關平、周昌侍立兩旁的塑像,上方懸掛清雍正御賜的「乾坤正氣」匾額。
春秋閣原位於荊州城東郊金龍寺,建於清嘉慶年間。閣內供奉關羽拜讀《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閣。閣宇建在高大厚實的台階之上,面闊三間,分上下兩層,上為閣、下為室。正面置有橫向石梯兩道,由此入閣。整座閣宇建築精巧,三面環水,綠樹掩映,似瑤台瓊閣。該閣現為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張飛一擔土
張飛一擔土位於古城公安門對岸的馬河邊。張飛一擔土源於一段神奇的民間傳說。相傳關羽鎮守荊州時與九仙女打賭比賽築城,關羽在東,仙女在西,以半夜雄雞打鳴為限,誰先築成,誰就擁有對荊州的管轄權。仙女有仙法,滿口答應,築城比賽開始,仙女們漫不經心,關羽則發動全體守城將士,巧用蘆席代土築城,很快完畢,並使人到雞籠邊學公雞叫,引發全城雞鳴四起,仙女在朦朧夜色中見東城已築好,知大勢已去,便溜之大吉。此時從公安聞訊前來助陣的張飛,雙手拎著兩筐土行至馬河邊,得知關羽已勝券在握,喜不自勝,於是雙手一松,兩筐土傾倒在地,「張飛一擔土」因此而成形。雖為一小平頂土丘,但因傳說美麗且與張飛有關,此景向為世人關注。南朝宋代盛宏之《荊州記》對此有繪色的描述「一峰迴然,西映落月,遠而望之,如畫扇然」。故張飛一擔土又名畫扇峰。其上曾建有六角小亭,當時被譽為荊州城八景之一。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有保存較完好的荊州古城牆,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
>>城 牆
相傳早在秦始皇時,荊州之地就出現了最初的城廓,漢代築起了正規的城牆,後經蜀將關羽、東吳守將朱然和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梁元帝等幾次修葺擴建,使荊州古城堅實壯闊,但所有這些城牆都是土城建築。
歷史上大規模營建荊州磚城牆的記載,始見於《五代史》,五代十國時期的荊南節度史高季興,於公元912年,出動軍隊驅使十幾萬人築磚城牆;到宋代,南宋荊州安撫史趙雄,因「靖康」之役,城牆大毀,於公元1187年,重修起周長10.5公里的磚城牆,還在城牆上建造戰樓一千餘間。元朝時,元兵攻佔荊州城,忽必烈下令將城牆全部拆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公元1374年再次依舊基修復。明末張獻忠攻進荊州城後,城牆又被義軍拆除。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第三次依原基重修,這就是保留至今的荊州古城牆。
城池構築十分堅牢,為防止城牆因水浸腐蝕而下陷,城牆基腳全部用條石壘砌,用磚砌的城牆均用石灰糯米漿灌縫;城牆底下的兩個排水洞也全用條石砌成,洞內可容兩人並排行進;城外有護城河緊緊環抱。荊州城實屬易守難攻,故有「鐵打荊州」之說法。
>>城 門
古城牆的六個城門都有與當地的地理、歷史和習俗聯系的名稱。東門名迎賓門,南為南紀門,西門稱安瀾門,大北門名拱極門,小北門名遠安門,小東門名公安門(水門)。除小東門外,其它城門外均有曲城,為二重門,二門之間稱瓮城。城門洞和城門框均用條石、城磚砌成園頂。二重城門各設一合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以防水患。
>>城門樓
六座城門上原來都建有城門樓,東門城樓名賓陽樓,小東門城樓名望江樓,西門城樓名九陽樓,南門城樓名曲江樓,小北門城樓名朝宗樓。最出名的是曲江樓和景龍樓。在古代,南門臨長江,唐代宰相張九齡貶任荊州長史時,常登南門城樓,觀賞長江風光。南宋張軾任江陵知府時,也常登此樓懷古,他敬慕張九齡,因張九齡是曲江人(今廣東曲江縣人),又著有《曲江集》,故將南門城樓命名為曲江樓。景龍樓建在柳門(大北門)之上,古代柳門外有通向京都的大道,是荊州城交通要道,登此樓游覽者甚多,故名氣較大。
>>三國公園
位於古城大北門與西門之間城 垣邊內側的廣闊地帶,佔地26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17萬平方米。 歷史上,荊州為魏、蜀、吳三國紛爭的重鎮,三國公園因此而得名。
三國公園大片水域為古城北湖。公園以北湖的天然風光為依託,分東苑、西苑、珠島、中島四片,自然天成,湖中波光粼粼,荷蓮飄香;岸邊鳥鳴聲聲,綠柳成行。三國公園是一座寓史於景,情景交融,風光秀美的大型民眾游樂園。園內三國景觀遍布,進入園內,正面相迎的是一座展現「三國風雲」的大型照壁。照壁南側的「桃園」內劉備、關羽、張飛塑像屹立,寓含桃園三結義的美談;北側的「群賢齋」內,煮酒亭旁,梅園梅香,暗合「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歷史故事。
園中建有397米的城垣式長廊。長廊北面建有銅雀台,台上銅雀亭內曹操塑像凜然屹立。長廊南面是羽扇亭、孔明橋,橋頭羽扇綸中的孔明神情悠然自得;與孔明橋相對的湖南岸的懷古亭前是東吳魁首孫權的塑像。此外中島西面的西湖東岸建有一「借箭亭」,亭中備有古代弓箭,遊人可在水中的「連環船」上向泊在湖中的「草船」放箭,以此再現當年「草船借箭」的故事。三國公園建有眾多的游樂設備,尤其是放舟湖中,盪槳暢游,遙想當年三國周郎赤壁,定會別有一番游興在心頭。
荊州飲食
荊州城有四大名餚:
其一是「龍鳳配」。它以黃鱔、仔雞為原料,經過煮、鹵、炸、溜等多種烹飪方法烹制而成,是荊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傳說三國時期,劉備招親以假成真,他偕夫人自東吳返回荊州,諸葛亮為他們擺席接風,席上擺出的第一道菜就是荊州廚師特製的「龍鳳配」。只見一條大黃鱔被做成龍形,蜿蜒於盤中,鱗甲片片,腳踏祥雲,昂首張口,翹角垂須呈飛騰之狀;雞形如鳳立於龍旁,引頸展翅,羽毛絢麗,頭冠殷紅似翩翩起舞。劉備一見,心中大喜,贊不絕口,從此「龍鳳配」一菜也就聲名遠揚。
其二是「魚糕丸子」。魚糕丸子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傳說魚糕的製作起源於楚國,在楚都紀南城有一酒店,專做各種魚菜佐酒。夏日的一天,店主買魚多了一些,偏偏這天生意清淡,到晚上還剩不少魚。眼看魚已離刺將要腐爛,店主急中生智,索性把魚刺全部剔除將魚肉剁碎成茸,摻進幾個雞蛋,加上一些豆粉,又倒點白酒除腥,然後做成糕放在蒸籠里蒸熟。第二天把魚糕切成塊裝碗蒸熱,澆上調料擺案出售,結果大受歡迎。後來魚糕越做越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葯等製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雜燴丸子」。
其三是「皮條鱔魚」。荊州城有座「聚珍園」餐館,聚珍園的「皮條鱔魚」是一道傳統名菜,鱔魚是食療佳品,《名醫別錄》將鱔魚列為上品,說它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
其四是「冬瓜鱉裙羹」。它是用肥大的雄鱉裙邊和嫩冬瓜,加雞湯、調料燜煮,清燉而成。據《江陵縣志》記載,北宋時,宋仁宗召見荊州人張景,問他江陵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張景回答說:「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可見,「冬瓜鱉裙羹」在宋代就聞名於世了。
荊州其他的特色菜
>>皮條鱔魚
做法講究,尤重火功技法。活鱔魚宰殺、洗凈後,切成條狀、擦精糊上漿,用三道不同溫度的油氽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這樣做出的皮條鱔魚,形似皺皮蛇條,色澤金黃透明,外酥脆,內油嫩,味道香甜醇厚。
>>沔陽三蒸
即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三蒸具有用芡薄、味精純、善於保持原味的特色。其中尤以蒸珍珠丸子見長。
製法:以肥瘦配搭相當的豬肉和魚肉作主料,剁成茸,拌上雞蛋液、配齊胡椒粉、薑末等多種佐料,與濕濃粉調勻,擠成直徑五分大小的肉丸,放入篩內滾粘糯米後,裝進籠屜,用旺火猛蒸。熟後糯米色澤晶瑩,潔白透明,猶如粒粒珍珠,肉丸軟糯,油潤松泡,肉質柔嫩,肥而不膩味道鮮美。
>>清蒸武昌魚
武昌魚是鯿魚的一種。其魚肉質細嫩、脂肪豐富,可用多種方法烹制菜餚,其中清蒸為最佳。清蒸武昌魚一般選用兩斤左右一條的武昌魚,輔以火腿、冬菇、冬筍和雞湯等清蒸以後,再在魚上綴以紅、黃、綠各色菜絲,看上去五彩繽紛,舉筷一嘗,肥美細嫩,湯質鮮香,回味長久。
>>網油砂
為一道高貴名菜,據說其始於北宋時的汴京,是當時皇親國戚盛宴上的佳品。網油砂的用料和做法非常考究,它的里餡選用上好的紅豇豆,經大米煮、小火煨,剝殼去水用其泥。做一次用一年,不變色,不走味,一年四季清香四溢。它的膚面是潔白、無破綻的豬網油皮,將里餡捲成條狀,再塗以鮮雞蛋清加黃粉,經麻油溫炸,刀切成形,白糖撒面,再輔以青紅絲點綴,擺在盤里,像是一朵朵盛開的雪蓮,又似雪地上的點點梅花。網油砂外層香脆,中層柔軟,吃到嘴裡餡味醇甜。
>>石首雞茸魚肚
做石首雞茸魚肚這道菜最難得的是它的主要原料——石首筆架魚肚,「此物唯獨石首有,走遍天下無二家」。長江流域雞茸魚在石首市長得特別肥美,有一米多長,重達七、八斤至二十多斤,質細嫩,味道鮮美,魚鰾肥大厚實,獨特別致,外形很象石首長江邊的筆架山,鰾內有紅色的筆架山圖案,筆架魚肚因而得名。石首雞茸魚肚和母雞脯肉為主料烹制雞茸魚而成,味美可口,營養豐富。
>>黃陂三合
以魚丸、肉丸、肉糕三菜合一而得名。魚丸子選用魚肉剁茸,以蛋清、蔥白、薑汁、豬油作調料,氽制而成。肉丸系選用豬腿肉,配以魚茸和調味料,酥炸而成。肉糕原料同肉丸,多蒸制而成。兩種或三種合燒,一菜多樣,魚有肉味,肉滲魚香,別具風味。
>>無鉛松花皮蛋
江陵有一百多年生產皮蛋的歷史,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草市邱虎成蛋庄的松花此蛋已聞名省內外。
無鉛松花皮蛋色、香、味俱佳,並優勝於傳統方法加工的有鉛皮蛋。1984年初,第一批銷往香港的無鉛松花皮蛋。經香港蛋品企業有限公司送香港衛生當局進行檢驗,含鉛量僅為百分之零點零一,大大低於國際規定(百分之六)標准,並認為"品質甚好,嚼後美味清香,喉嚨甘涼,為上乘佳品"。
>>甜酸獨蒜
其原料是一種不分瓣的野生大蒜,後來菜農引種,成為荊州地區特產。用它腌制的甜酸獨蒜,顆粒溜圓,乳白晶亮,酸甜香脆,是開胃健胃、增加食慾的佳餚。還有預防腸道感染及皮膚病的作用。
荊州小吃與水果
>>江陵散燴八寶
亦稱八寶飯,是清朝末年宮庭廚師肖代製作的專供慈禧太後食用。後來,因肖代流落在江陵的聚珍園餐館製作八寶飯而聞名。
江陵散燴八寶是用糯米、紅棗、蓮子仁、桂元肉、密櫻桃、瓜子仁、糖桂花、密冬瓜等蒸熟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它色澤光亮,香甜滋潤,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有「淺盞小酌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成語。
>>枇 杷
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喬木,頭年秋天開花結果,次年五月果實成熟,果實呈球形、金黃色,味甜而略帶酸味,每果有一至三個核,葉和果都可入制中葯,是江陵的特產之一。1986年定為江陵的城樹,許多民居的前後院落,都栽種枇杷,故有「枇杷之鄉」的美稱。
參考資料:http://www.jingzhouhotels.com/food.html
『叄』 成都10大景點簡筆畫
1、大熊貓繁育基地
大熊貓繁育基地位於成都市北郊斧頭山,距離市區僅僅10公里,自駕途經寬闊的熊貓大道即可順利到達,在那裡可以見到各個年齡段的熊貓寶寶,想想都令人開心。
歷史沿革
成都具有悠久而獨特的歷史始原,文化積淀極其深厚。早在距今約4500年至3700年,成都平原已出現被後世稱為「寶墩文化」的一系列古蜀先民的聚落中心。這些聚落中心均已夯築了城牆,建築了祭祀和集會的場所。根據「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歷史遺存,基本可以推定,至遲在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成都一帶已經成為古蜀王國的中心都邑所在。
「成都」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肆』 成都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1、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網路-武侯祠
網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網路-永陵
網路-望江樓
網路-文殊院
『伍』 成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文殊院、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
五:昭覺寺位於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在唐貞觀年間(627-649)改為佛剎,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宋崇寧年間(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說法於寺,復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蔥蘢,為成都著名古剎之一。
『陸』 荊州的著名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還有荊州的風味小吃都有哪些
更多可到其政府網站上找:http://www.jingzhou.gov.cn/index.jsp
三國文化
【三國之爭】提起三國,使人想到荊州;說到荊州,又使人想起三國。在三國時代,荊州是三國爭奪的焦點,荊州之爭是決定國家分、合命運的關鍵。從三國形成之初到國家重新統一之時,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三國爭奪一直沒有停息,荊州之爭的情勢在很大程度上關繫到三方力量的消長和三國歷史的進程。一些膾灸人口的三國故事,諸如劉備借荊州、關羽守荊州、呂蒙襲荊州等等,都發生在荊州;三國時期涉及三分形勢形成與發展、變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及關羽北攻襄樊失荊州等,也都以荊州為中心舞台。三國歷史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大量篇幅生動描繪了三國荊州之爭,全書 120 回,計有三分之二的回目直接或間接寫到荊州。三國與荊州如此緊緊相連。三國與荊州的特殊關系,是由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形成的,也跟荊州在當時所處的重要地位分不開。而魏、蜀、吳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激烈爭奪,則是構成這種特殊關系的基本因素。漢代荊州,所轄地域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全境,河南南陽盆地,廣東、廣西和貴州邊緣地區,大致與上古荊州之域相當。下領七郡:南郡、江夏、南陽、武陵、長沙、零陵、桂陽。漢獻帝時從南陽郡分設章陵郡,增至八郡,史稱荊州有「百城八郡」。漢代荊州,地跨大江南北,幅員遼闊。它前有長江天然防線,後有荊襄門戶與漢水之阻,西有夷道三峽之險,東與吳、越一江相連,地勢險要,能攻可守,加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軍需充裕,作戰給養可靠,是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為三國政治家、軍事家所格外看重。
【諸葛亮的荊州情】
· 成長之根
諸葛亮本是徐州琅邪郡陽都人。他年幼父母雙亡,14歲時,其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任太守,不久被貶職,到荊州投靠劉表,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及兩個姐姐,也一起到荊州。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17歲的諸葛亮移居南陽郡鄧縣的隆中,從此過起邊耕地、邊讀書的生涯,直到他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誠請出山。在這十年中,他通過廣泛交友,既切磋了學問,又擴大了自己的影響,為司馬徽、徐庶先後向劉備推薦自己打下了基礎;通過婚姻關系,使自己在荊州士林中進一步紮下根。正是荊州這個地方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的沃土,孕育了我國歷史上這顆璀璨千秋的智慧之星,造就了三國時代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荊州,應該說是諸葛亮的第二故鄉,是成長之根。他對荊州的看重與稱贊,除了政治家的眼光外,很可能還有一種鄉土之情。這是他與其他三國名人與荊州的不同之處。
· 閃光之地
諸葛亮躬耕壠畝,胸懷大志,自比管仲、樂毅,自信有安邦定國之才,期待著有朝一日施展抱負。公元207年冬,劉備三顧茅廬,終見諸葛亮。一見面,諸葛亮就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他對形勢的了如指掌,分析議論高屋建瓴,入木三分,運籌入神。諸葛亮一出山,就在三國荊州之爭的較量中顯示出他不凡的才能。公元208年秋,曹操大舉進攻荊州,劉備南撤,輾轉最後到了夏口,處於十分危急的關頭。此時,諸葛亮向劉備請命派他去東吳,說服孫權與劉備一起抵抗曹操。當時若不是諸葛亮把孫權說服,就很可能不會有赤壁之戰,沒有赤壁之戰也就沒有三國鼎立的形成。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全力輔佐劉備在荊州建立自己的基地,先是協助劉備攻取荊州的江南四郡,繼而與劉備謀劃借荊州、對付周瑜的算計,這些都顯示出他過人的睿智。可以說,劉備能在危急關頭轉危為安,能在荊州站穩腳跟,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功勞。
· 成敗之由
在諸葛亮的全盤戰略中,荊州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元211年,劉備與龐統等西進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劉備集團對荊州這樣重視,說明荊州對劉備集團來說是生死攸關之地,內中也隱藏著諸葛亮的一番苦心。公元214年,劉備攻取益州到了成敗的關鍵時候,急令諸葛亮等入川,只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對諸葛亮來說,離開荊州實在是不得已的事。關羽守荊州,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導致劉備集團失去了荊州,使諸葛亮從荊、益兩路出兵中原的戰略半途夭折。雖諸葛亮殫精竭慮治國理政,五次伐魏,終未實現北進中原、興復漢室。失去荊州,事業未果,諸葛亮的荊州情最終未了,這是他畢生最大的遺憾,但這並未掩蓋他一生的奪目光彩。
關羽文化
劉、關、張之間作為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義,又主要體現在關羽身上,並成為關羽文化的核心內容。由三國文化所衍生的關羽文化現象,是三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熔鑄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荊州所蘊含的三國文化的一大特色。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是他一生事業的亮點,也是他為之喪身而悲切之所在。
【守荊州歷史功績,顯關羽英雄本色】關羽鎮守荊州期間,是當時曹、劉、孫三個政治集團紛爭頻繁、三分形勢正式形成之際,斗爭極為激烈、復雜。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只是奠定了三分形勢,真正形成天下三分之勢,則是在劉備借荊州之後。劉備借荊州,標志著三分形勢基本形成;荊州之失,則標志著三分格局的定型。所以關羽守荊州這段時期是三國形成之初十分關鍵的時期。當時,曹、劉、孫三分荊州,相互接壤,摩擦不斷,防守形勢十分嚴峻。正是由於在當時斗爭十分嚴峻的情況下,關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守住了荊州,鞏固了劉備集團這個至關重要的根據地,劉備集團才有可能西取益州、攻佔漢中,成為三分形勢形成之初勢力迅速上升、一時十分強盛的一方。沒有關羽守荊州,就不會有劉備集團向西發展的成功,不會有嗣後蜀漢政權的建立。關羽守荊州始終立足威武自強,採取與魏、吳強硬對抗的態勢,充分顯示出他作為三國名將的英雄本色,其功績是應當肯定的。正因為歷史上關羽本身是個英雄,在守荊州期間進一步得到顯示,才為後人所敬仰。
【失荊州悲劇結局,成就了關羽身後聲譽】 失荊州被擒斬首的悲劇結局,正是關羽身後被尊奉、神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失荊州,就不可能有身後無比榮耀的關羽;沒有失荊州,也不可能有關羽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忠義」化身的關羽,不僅在封建社會很長時期與文聖孔子並起並坐,而且在當今仍有一定影響。在海外華人社會中,關羽文化被視作弘揚中華文化的象徵,成為連結海內外炎黃後裔中華情結的橋梁和紐帶。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社會條件下,關羽尊神迎合一些人求富盼安的心態,成為人們所祈求的財神爺和保護神。就關羽文化所蘊含的忠義內涵而言,除去其封建性的消極因素,今天也仍有現實的社會價值。荊州作為關羽文化孕育之地,是關羽文化真正的故鄉,其他地方是不能取代的,也是無法取代的。
【爭荊州藝術演繹,豐富了關羽忠義精神】三國時代魏、蜀、吳荊州之爭,本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對此進行藝術加工、創造,成為全書最精彩的篇章,其中不少篇幅著重塑造了關羽形象,使關羽的忠義武勇精神更為豐滿、完善。關羽身後上升為關帝、武聖,有其深刻的社會原由和文化原由,同時,也跟關羽與荊州的特殊關系分不開。離開關羽與荊州的特殊關系來看待關羽文化現象,看待關羽的被推崇、尊奉,就失去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從關羽文化的形成來看,荊州是關羽信仰起始之地,最早的關廟也是始建於荊州。
荊州民俗文化
民俗,亦即民間風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一種相沿成習的地域文化傳統。民俗作為一種傳承的社會文化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在荊楚大地上,早自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曾創造出了堪與古希臘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這里的時尚風俗、風土人情、祭祀崇信、人生禮儀、民宅營造,乃至於包括俚詞歌謠、娛樂游藝、神話故事、音樂美術、飲食起居、器物形制等在內的各個領域,便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方位、多層次、多側面的民俗文化。
【荊州的年節習俗】年節習俗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形成並逐漸發展的,但由於居住的地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往往使得某一地區的人們所遵循的習俗不同。
· 春天的節俗
在荊州春天的節俗主要有:大年拜賀、鬧元宵、龍抬頭•社日、寒食•清明、立春•花朝•踏青等。荊州民間是最看重過年的,其習俗也多。民諺雲:「過年為大」,「有三十過年,無三十也過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顏開,參加豐富多彩的大年拜賀活動,出現了以迎春納福為主題的各種風俗習尚。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與之全國各地相比,荊州民間過年的習俗,既有「大同」,亦有「小異」,小異之處則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內涵。如「開門禮俗」的內容就有開門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貼春聯、貼年畫等。如「玩春景」的活動形式就包括玩龍燈、舞獅子、采蓮船。荊州民間在元宵節張燈觀燈,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有了燈事活動,隋、唐、五代到漢代,出現了各種製作精巧、獨具匠心的花燈,其中鏤刻金箔的「魚形燈」最引人注目。
· 夏天的節俗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荊州民間多稱之為「端陽」。端午節盡管名稱頗多,含義各異,但楚人駕舟拯救、紀念屈原為端午節的主要內涵,是世人皆知的。由此可說,先秦時代的楚人及楚國的文化民俗氛圍,對端午節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節乃是荊楚地區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以祭奉屈原而形成的儀俗,在荊州民間主要有劃龍舟、吃粽子、懸掛蒲艾、喝雄黃酒、系香袋等。
· 秋季的節俗
七夕、七月半、八月中秋、九九重陽等傳統節日在荊州民間也有著獨特的習俗。八月中秋在荊州民間就曾經流行過一種較為奇特的習俗,即「到中秋,賽摸秋」。摸秋,就是中秋之夜偷摘他人田園的瓜果不視為偷,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視為被盜。俗信這天月娘下凡,未生育的已婚婦女若摸秋不被人發現,可早得子。荊州就有這樣的俗諺:「中秋中秋,送子摸秋」。摸秋的婦女一般是結伴而行,所摸來的瓜果放置在床內側,並與之陪睡,第二天將瓜果煮熟食之,據說可以懷上兒子。建國後,摸秋之俗已消失。荊州民間特有的風俗還有重陽節吃九黃餅。相傳東漢年間,重陽節達官貴人扶老攜幼出遊荊州龍山,正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之時,熱飯熱菜既不好帶,又容易冷,為方便遊人登山食用,荊州民間糕點師傅便製作了九黃餅。其名謂九黃餅,乃取九月重陽,登高賞金黃菊花之意也。此種餅子,面如黃菊顏色且酥脆,餡子系用冬瓜條、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來香甜可口,頗受遊人稱贊,成為一種應時節令食品。至今荊州民間仍偏愛重陽節吃九黃餅。
· 冬天的節俗
荊州民間在這一季節,大都有冬至、臘八、小年、除夕等傳統節俗。拿冬至來說,和北方農村不同是,荊楚大地的人們,往往會在這天開始淘洗糯米,磨漿瀝干,製成「沉(讀去聲)漿」,然後用糖、或肉製成餡,包成團,先是祭祖、祭灶,然後閡家團聚,共同分享,還可饋贈親朋好友。又如農歷臘月二十四,俗謂「小年」,又稱為「小過年」、「小除夕」,是荊州民間很看重的一個年節。民諺雲:「臘月二十四,家家小團圓」。是日,「吃壞吃好,一人不少;有吃無吃,團圓一席」,一家人必須在一起吃團圓飯。
【荊州的婚喪禮俗】
· 婚俗 荊州民間婚俗禮儀程序有:提親、請八字、定婚、下彩禮、定日子、娶親准備、娶親。以娶親准備為例,娶親是婚禮大典,不是一天能完成的,還有些准備手續。按照荊州民間的婚嫁風俗,男家定下嫁娶的日子,一般要在三四個月前,甚至是頭一年,以便女家在這個時期准備嫁奩。俗話說:「粗接媳婦細嫁女」,女兒出嫁,做父母的置辦嫁妝,要想的周到、細微,盡力辦得頗豐、體面;男家同女家一樣,也要抓緊備辦婚事,如蓋房、置做新傢具,包括床榻、衣櫃、桌椅之類。臨近娶親之日,男家和女家還要送請柬,把兒女成婚的消息通告親朋好友。舊時,請柬一般為雙柬貼,即將一張紅紙折兩等分,對折後成長方形。上面行文一般使用文言語句,顯得古樸典雅。請柬既表示對賓客的尊重,又表示邀請人對此事持慎重態度,故客人近在咫尺,也須送請柬。
· 喪俗 荊州為荊楚故地,古時「楚人信鬼巫,重淫祀」,其巫風巫俗也滲透到喪葬的禮儀中,後世沿襲並發展,逐步形成一種巫風宗教兼容並蓄的喪葬習俗,使之喪禮更顯示出庄嚴性和神秘性。荊州民間辦理葬前喪事,主要包括圍坐送終、抹屍裝束、告喪親友、喪鼓伴靈、設壇做齋、入殮追悼等內容。而喪葬活動並非隨著死者的安葬而結束,在安葬死者後,還要定期舉行一些祭祀活動,荊州民間的祭祀活動重點是服喪、祭掃、家祭。
【荊州的飲食習俗】 荊州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荊州的飲食習俗兼容南北飲食共同的一些特點,而以南方飲食習俗為主流,反映出我國所特有的飲食文明。荊州處於江漢平原的濱江介湖之地,江河縱橫,湖網成片,氣候溫和,物產富饒,食物品種豐富多彩,向稱「魚米之鄉」,素有「飯稻羹魚」的傳統。大米和淡水魚鮮是平原河湖地區人們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原料,其飲食結構「以稻米為主,水產禽為副,蔬菜為輔」。荊州主食以大米為主,小麥、雜糧(大麥、蕎麥、高粱、玉米、黍子、豌豆、飯豆、綠豆、紅豆、紅苕等)為輔。副食包括菜餚、糕點等。其中,干鹹菜為荊州地區民間所必備之菜餚。荊州自古飲酒成習,除了坊間釀酒外,民間家釀也十分普遍。米酒被視為「軟飲料」,並未納入「酒」的范疇。沙市酒文化為荊州之最,唐代即有名酒「燒春」。宋陸游有關吟沙市的詩中有「倚樓女兒笑迎客,清歌未盡千觴空」。沙市人有「借酒待客」之風,且豪飲者不多,雖一日之中飲酒有一餐、兩餐、三餐不等的情況,但大醉者卻不多。沙市的茶文化歷史亦頗悠久,舊時即有飲茱萸茶之說。清至民國,沙市人以茶待客之風極盛。荊州民間的節令飲食也相當有講究。春季吃春卷,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七月半吃蒸菜,中秋節吃月餅等。
【荊州的居住習俗】自古以來,荊州民眾視建房為人生最重要的活動。在農村,只要有人蓋房,其親友和鄉鄰均自帶糧食無償幫工,予以鼎力相助。到了房屋上樑或落成之日,村裡人還要前去祝賀助興,增添歡慶的氣氛。舊時,民間建造房舍首先選擇地基,除方便生活外,更多的看風水好壞,怕會帶來家庭衰敗,子嗣無繼的後果。其次,荊州境內多江河湖泊,人們建房選址多考慮依山傍水之地。再次,荊州城鄉民眾選址建房均習尚坐北朝南。最後,看重地理環境,講究美感。與此同時,荊州民間還有一些庭院種植方面的禁忌。如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前不栽桑,後不載柳,門前不栽『鬼拍手』」。這是因為桑諧「喪」,惟恐不吉。後不栽柳,說法不一。一說是柳諧「扭」,怕家運不順;另一說發是柳不結籽,恐無子嗣後代。「鬼拍手」指楊樹,風吹樹聲如「鬼拍手」,恐招來鬼魅。從各縣、市志書記載的居住史來看,房舍建築凝聚著人們世世代代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既能反映出特定社會歷史時期、某種風格及建築所顯示的技術和藝術,又作為一種文化形式,體現出人們的崇信觀念、心理結構、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等傳統特點。
【荊州娛樂習俗】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聞遐邇的歌舞之鄉。我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的開篇之作便是古代荊楚民歌《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民間情歌的代表,學子必讀的經典。幾千年來,在這塊被世人譽為魚米之鄉的神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黎民百姓,在勞動和生活中創作了難計其數的大量民歌,為我們留下了一座藏珍儲寶的民歌藝術寶庫。荊州民歌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勞動歌謠、生活歌謠及婚喪儀式歌。在荊州民俗文化的總格局中,民間歌謠往往是直接反映下層民眾直接心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創造了藝術,藝術起源於勞動。藝術與勞動血肉相連的特徵,在勞動歌謠里體現得最為明顯。所以,荊州民間自古就有「無歌不插禾」、「無歌不響硪」、「響水就有歌」之說,意思是說插秧必唱「插秧歌」、修堤打夯必唱「打硪歌」、抗旱車水必唱「車水歌」。荊州的勞動歌,如果按照勞動場合的不同來劃分,大體可分為田歌和號子兩大類。荊州民歌的曲體句式多種多樣,一般為上下句或四句,也有一句式、三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趕五句」是荊州民歌中很有特點的一種特殊句式,在江陵、松滋、公安、石首尤為流行。「趕五句」是四句式的變體,就是在四句式民歌的三句和四句之間,在加上一句或多句唱詞。加進去的歌詞俗稱「趕句」,趕句必須每句押韻,韻腳與結尾句相同。趕句的作用在於加強感情色彩,突出主題思想,可以使歌曲顯得更形象化,更加感人。「趕句」往往用快速度演唱,有的甚至乾脆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出來,結尾句則以甩腔演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重方言產生一種民歌。荊州民歌自然要用荊州的方言土語演唱才顯得味道純正。
【民間舞蹈】 荊州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一點可以從大量的古典文獻資料和考古新發現的文物資料中,得到充分證實。荊州是舉世聞名的楚文化的發祥地,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舞,不僅在先秦時期獨樹一幟,播揚風騷誇耀於東周列國,而且對後世舞蹈藝術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楚人有信鬼好祀的習俗,「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由於楚人崇巫,導致楚地巫風盛行。巫,在甲骨文里與「舞」相通。《說文解字》解釋為:「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袖舞形。」在巫術儀式中,歌舞是最主要的內容。楚舞的基本形態則可以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發掘出土的大量楚國文物資料看出其神韻。楚國滅亡之後,楚舞仍然是西漢舞壇的主旋律,漢代大多數宮廷舞蹈均屬於楚舞體系。時至今日,在兩湖平原尤其是在荊州大地上廣泛流傳的荊州民間舞蹈,有些還可以明顯看出楚國舞風的痕跡。如今荊州民間舞蹈可分為三類:自娛自樂,祈福迎祥。有《五蝦鬧鯰》、《打連湘》、《老背少》等。逃荒叫化,賣藝求生。如《三棒鼓》等。守靈伴亡,迎神祭廟。有《跳喪鼓》、《板凳香》等。
『柒』 成都著名景點及四川傳統文化介紹
一,成都景點:
1,文殊院
文殊院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之後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餘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余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綉等實物珍品。
2,望江樓公園
望江樓公園位於成都市東門外九眼橋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6.5畝,主要建築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先後在此建起來的。民國時辟為望江樓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4,永陵博物館
永陵博物館座落與成都市青羊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稱王建墓,也是中國所知的唯一建築於地面之上和第一個經過正式發掘的帝王陵墓。
5,百花潭公園
百花潭公園位於成都西郊,與青羊宮、杜甫草堂相鄰,佔地約135畝。公園得名於《蜀中名勝記》,詩聖杜甫在此留下了「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的名句。
二,四川傳統文化
1,方言
四川話是流行於川渝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2,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捌』 簡單介紹下陝西漢中這個城市
城市概況
區號:0916
郵編:723000
位置:位於陝西省南部
人口:372萬
區劃:下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等1區10縣。
漢中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有國家級生態景區(點)7個、省級16個。
歷史
早在商朝時期,這里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歷史中,漢中又一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其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漢中開漢業。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文化遺跡
市內文物古跡眾多,現有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以「兩漢三國」為主題的著名文化遺產,知名的景點有:褒斜道石門、拜將台、武侯祠、張良廟等。
武侯墓
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南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後謚「忠武侯」,千百年來,我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
武侯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台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後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豁然開張平地三百餘畝,左右前後九支環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實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書案梁、後筆峰山,左土地嶺、右武山崗」,將武侯靈冢緊密圍護。四山翠柏蒼松、攢蔚川阜、遮天蔽日,難覓神冢。當你轉過書案梁,前面豁然開朗,別有一番風光,盆地當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樹森森,修竹異木,花香鳥語,一條小溪從墓前蜿蜒而過,淙淙流水,更為墓區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區,佔地360畝,有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千年以上古柏40餘株,其中170餘年的22株,漢株2株。古柏漢桂相輝映,四季鮮花互爭研,真乃人間仙境,世外桃園。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寶像庄嚴,栩栩如生。印、劍二僮侍立兩旁,其下關興、張苞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護持左右,使人肅然起敬。
東西廂房和南院道觀,是「一代智星諸葛亮」大型雕塑展覽,共分30組,再次生動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壯舉。史料翔實、規模宏大,由圓雕到浮雕直至壁畫,總看為一整體,分看各有各的場景,人物逼真,場面恢宏,隱隱給人有金戈鐵馬、震天殺聲之感。
殿後大冢巍然,狀若覆斗,即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漢白玉石護欄圍護,石欄上浮雕35幅「諸葛亮生平」故事圖案。冢前有四角攬頂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墳亭。亭角高翹,圍以木欄,亭內高懸「雙桂流芳」匾額一塊,亭中堅立墓碑兩通,一為明萬曆甲午(公元1549年)陝西按察使金陵趙建所立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立的「漢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東西向,頭西腳東,取「永懷西蜀、興復漢室」之意。
拜殿前漢柏上纏繞著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樹」。共葉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牽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開花到立秋止,花期長達百日之久。每花季節,朝開暮落,遍地紅英。遠而望之,只見蒼蒼翠柏之中,點綴著朵朵紅花,紅綠相映,嬌艷之極,給人以千年古柏開紅花之感,煞是好看。湊霄花,象徵諸葛亮興復漢室,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高風亮節。
墓園內現遺留各時代碑石余通,匾額34塊,對聯29幅,三國故事壁畫100餘幅,碑石匾聯內容,多為贊頌諸葛武侯之詞。各時代的鍾鼎爐磬10餘件。並有武侯遺文本刻條幅48塊。遺存文物,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增添了游覽內容。
當你站在定軍山上,俯瞰諸葛武侯墓園,只見那九條山崗猶如翻滾的巨龍,從四面八方匯聚於墓地,拱衛者翠柏蒼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龍捧聖」之稱。凡來武侯墓拜謁觀瞻者,無有慨然興嘆!「無怪當年武侯親點此穴」,真乃「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列為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總編號為第57號,現分別敘述於下:
一、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二、石門
石門是用人工開鑿的一個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淹在水庫中。
石門的開鑿年代,據《石門頌》記載是在東漢,開鑿於公元1世紀,故近代外國某專家說:「世界上最早用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國的陝西褒城」。指的就是這個石門。
石門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歷次修復,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門摩崖石刻
石門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里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河水中、沙灘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歷代開通、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情況的記載,有的是參觀、游覽的留念題記,清代有人統計,約40餘種。而其中的「漢魏十三品」,唐宋時期即負盛名,譽滿全國。
所謂「石門漢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門洞內東西兩壁,東漢刻的《石門頌》與北魏刻的《石門銘》為代表而言。其中,《石門頌》早已名馳全國,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和書法藝術史的瑰寶。特別是它的書法,是「漢隸」的傑作。
石門石刻,因國家要建修石門水庫,於1970年鑿遷至漢中城內古漢台,粘接復原,專建一室,名為「石門漢魏十三品陳列館」。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古漢台
古漢台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台地構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農民戰爭一場風暴推翻了秦王朝後,項羽自恃功高,撕毀各路義軍與楚懷王所定「先攻下咸陽者王之」的協定,將先拿下咸陽的劉邦封為漢王。劉邦忍辱屈就,率大軍由子午道進駐漢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宮廷———即今天的古漢台,並用張良計火燒由關中進入漢中的所有棧道,以示他已很滿足當漢王了,不會再北上與項羽爭天下,來麻痹項羽,打消項羽對他的戒備心理。劉邦以漢台為宮廷,以漢中為根基,在漢中習兵練武,廣納賢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韓信為漢大將軍,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打項羽個無備,出奇制勝拿下三秦。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台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台。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抔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抔土」,就是指殘存的高台。清代的陳毓彩有詩雲「赤帝龍興事已陳,層台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自漢而降,漢台便成為漢中府署官員祭奠和游樂的場所,代有修葺。現聳立於台北端的望江樓,始建於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府署東北隅有「天漢樓」,即望江樓的初稱。物換景移,幾經興衰,如今的望江樓,更給人一中庄嚴隆重之感,它以其別致的造型,巍巍的風姿,早已成為漢中古城的標志性古建築。登樓遠眺,四面雲山,如展畫卷;俯視城區,樓台林立;環顧庭院,古樹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樓,使人心曠神怡,追往撫今,感慨萬千。
望江樓正南,昔建有桂蔭堂,現有古漢桂數株,每逢中秋佳節,香飄四溢,成為漢中城內尋香訪桂之處。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鏡吾池、洗心亭。樓東側的石馬,風格古樸,是人們評論三國蜀將魏延千秋的倖存之物。亭閣內造型精美的銅鍾,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凝視銅鍾,耳邊似乎回盪著護國禪林里悠揚的晨鍾暮鼓,素有漢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蒼玉」,是楚漢時期的古物,也是漢台現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謂「劉邦上馬石」、「試劍石」,或謂「石鼓」、「宮廷柱礎」。
古漢台如今是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台內古樹繁茂、修竹參差、亭榭遙相,雜以碧池內繁盛的荷葉,竟有江南水鄉之感。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是「漢魏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它們屬於國內外久負盛名的漢魏摩崖刻石,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內容對研究我國交通、水利、科技、書法藝術的發展,尤其是研究漢隸演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彌補了史書的缺漏,校正了史書的訛傳,堪稱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獻,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東漢鐫刻的《襵君開通褒斜道》與《石門頌》摩崖為一級中的甲品,更體現了《石門十三品》的價值。
自然環境
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雖然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游歷漢中,撲面而來的是滿目蒼翠。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青自然保護區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國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國內外科學界廣泛關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競秀,被稱為西北的「九寨溝」;紫柏山山嶽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景如畫,霧靄蒸騰,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見;午子山山勢險峻,壑幽林密,素有陝南「上華山」之稱,其山中2500餘畝世界珍稀白皮鬆蔚為壯觀;褒谷口石門景區高峽平湖,儀態萬千,仿建的石門棧道依山傍水,凌空飛架,再現了秦漢棧道的宏偉風貌和形制特色;紅寺湖煙波飄渺,山水交融,恬靜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國畫長卷」;南湖天靈地秀,林茂竹修,曲徑通幽,是一處集錦式的水上園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產基地,城固十萬畝枯園,金秋時節桔紅橙黃,游園采桔,其樂融融;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櫻桃溝花開時節,山林盡染,絢麗多彩,十里飄香;還有百萬畝油菜、五十萬畝的茶園,每到春季,沿江兩岸百里金黃,蜂飛蝶舞,令人心曠神怡。
○漢中志
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れ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其應上昭於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巴、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秦,恆成爭地。漢高帝既克秦,獲子嬰,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三十一縣。帝不悅。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於一人之下,則伸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願大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帝從之,都南鄭。及項籍弒義帝,高帝東伐,蕭何常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蕭何鎮關中,資其眾,卒平天下。以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二,去洛一千九十一里。叔既饋以軍餉,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後為魯相。然以帝業所興,不封藩王。
自叔之後,世修文教,有ㄈ儻之士,異人並挺。鄧公抗言於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張騫特以蒙險遠,為孝武帝開緣邊之地,賓沙越之國,致大宛之馬,入南海之象,而車渠、瑪瑙、珊瑚、琳碧、�寶、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醬,殊方奇玩,盈於市朝,振揚威靈,被於幽裔。遂登九列,杖節綉衣,剖符博望。谷口子真秉箕潁之操,湛然岳立,不營不求,德聲邁流。楊王孫應至人之概。
自建武以後,群儒修業,開按圖緯,漢之宰相當出坤鄉。於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太尉子堅弈世論道。其�璋瑚璉之器則陳伯台、李季子、陳申伯之徒,文秀瑋曄。其州牧郡守,冠蓋相繼,於西州為盛,蓋濟濟焉。
莽時,公孫述據蜀,跨有漢中,當秦、隴之徑,每罹於其害。
安帝永初二年,陰平、武都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沒略吏民。四年,羌復來。太守鄭廑出屯褒中,欲與羌戰。主簿段崇陳諫,以為但可堅守,來虜乘勝,其鋒不可當。廑不從,戰,敗績。崇與門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戰捍廑,並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馳來赴難,冒寇殯殮廑。虜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陳禪為漢中太守。虜素憚禪,更來盤結。禪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矯詔赦之,大小咸服。既誅其亂首,天子善之,徙禪左馮翊太守。程信怨恥,乃結故吏冠蓋子弟嚴孳、李容、姜濟、陳巴、曹廉、勾矩、劉旌等二十五人,誓志報羌,各募壯士,預結同死以待寇。太守鄧成命信為五官,孳等門下官屬。元初二年,羌復來,巴郡板�救之。信等將其士卒力奮討,大破之。信被八創,二十五人戰死。自是後羌不敢南向。五年,天子下詔褒嘆信、崇等,賜其家谷各千斛,宗、展、孳等家谷各五百斛,列畫東觀。每新太守到,必先存問其家。以羌畏服陳禪,拜禪子澄漢中太守。
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穀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雲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之「米道」。
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修攻固。成固人陳調素游俠,學斃蕤,固以為門下掾。說固守捍禦寇之術,固不能用,逾牆走,投南鄭趙嵩,嵩將俱逃。賊盛,固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固又令鈴下偵賊。賊得鈐下,遂得殺固。嵩痛憤,杖劍直入。調亦聚其賓客百餘人攻修,戰死。魯遂有漢中。數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
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說巴夷杜�、朴胡、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漢朝,亦慢驕。帝室以亂,不能征,就拜鎮民中郎將,漢寧太守。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璋數遣龐羲、李思等討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又遣楊懷、高沛守關頭。請劉先主討魯。先主更襲取璋。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時先主東下公安,巴漢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朴胡、袁約為三巴太守;留征西將軍夏侯淵及張�、益州刺史趙�等守漢中,遷其民於關隴。
二十四年春,先主進軍攻漢中,至定軍。淵、�、�來戰,大為先主所破,將軍黃忠斬淵、�首。魏武帝復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先主遂為漢中王。將還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中,眾皆以必張飛,張飛心亦自許。先主乃以牙門義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漢中,卿居之若何?」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偏將十萬而來,請為大王吞之。」眾壯其言。
初,魏武之留淵、�也,以雞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楊修知之,故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也。」
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
蜀平,梁州治沔陽。太康中,晉武帝孫漢王迪受封,更曰漢國。郡但六縣。
南鄭縣郡治。周貞王十八年秦厲公城之。有池水,從旱山來入沔。大姓李、鄭、趙氏。
沔陽縣州治。有鐵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檢,二曰濁檢。有魚穴,清水出�奧,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取。蜀丞相諸葛亮葬定軍山。
褒中縣孝昭帝元鳳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縣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
蒲池縣
西鄉縣
魏興郡,本漢中西城縣。哀、平之世,縣民錫光字長沖為交州刺史,徙交�太守。王莽篡位,據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內,未以為意。尋值所在兵起,遂自守。更始即祚,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節,徵拜為大將軍、朝侯祭酒,封鹽水侯。後漢中數寇亂,縣土獨存。漢季世別為郡。
建安二十四年,劉先主命宜都太守孟達從姊歸北伐房陵、上庸;又遣副軍中郎將劉封乘沔水會達上庸。以申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達、耽降魏。黃初二年,文帝轉儀為魏興太守,封鄖鄉侯。蜀平,遂治西城。屬縣六,戶萬,去洛一千七百里。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中郡同。
西城縣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騎校尉蜀郡何攀為公國也。
喂蓉
安康縣
興晉縣晉置。
鄖鄉縣本名長利縣,縣有鄖鄉。
洵陽縣洵水所出。
交通介紹
航空:漢中西關機場距市中心只有1公里,每周有航班到西安。附:漢中機場民航班期表
鐵路:從漢中有到安康、北京西、武漢漢口、南陽等地的列車,另外,從安康至陽平關及成都至上海的列車也都經過漢中。附:漢中站始發列車時刻表
公路:每天有100多個汽車班次發往市內外各地,各主要景點都與市內的主幹公路相連,交通方便。
漢中-------CCTV2006最佳歷史文化魅力城市
頒獎詞:他們位於中國版圖的地理中心,歷經秦漢唐宋三築兩遷,卻從來都是卧虎藏龍;那裡的每塊磚石都記錄著歷史的滄海桑田,每一個細節都證明著民族的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