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是什麼讀後感

文化是什麼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4-20 17:35:01

傳統文化書籍讀後感500字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為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為了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書的這一文體,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從中滲透出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詩歌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一番文化的內涵。無論是《詩經》、《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於世人眼前。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藝術是一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一,就是書。《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秘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不久前,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發女郎。而這一切不僅在於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於書的作用。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一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於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一樣不斷發展完善。
中華文化,一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修養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❷ 讀中國傳統文化有感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准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局限於自己的世界裡。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痴,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局限於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葯。但再好的良葯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葯全盤否定和摒棄的沖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藉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雲: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欲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後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❸ 《文化是什麼》讀書筆記800字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後感1000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後感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的民族,她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她是中華民族生息不竭的動力,更是中華民族奮進的源泉。
學習了《中華傳統文化》後,我在為人處事上學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從傳統文化中學會了「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的父母生育了我,給予了我生命,養育我,教育我。他們為了這個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辛辛苦苦,我還有什麼不滿足呢?到什麼時候我都不能忘記感恩父母,更不能嫌棄父母,因為是他們給了我一個完整的家,讓我的生活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
其次,我從傳統文化中學會了尊「師」。《程門立雪》讓我深有感觸。北宋時期,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歡學習,到處尋師訪友,曾在程頤門下學習。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待老師醒來。一會兒,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我也要向楊時學習,誠心誠意向老師求教,謙虛謹慎,做尊師重道的好學生。
第三,我還學會了交朋友。傳統文化告訴我交朋友要講究誠實守信,善待他人,與人為善。同學之間有了困難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感受中華文化使我知「孝」, 感受中華文化使我尊「師」, 感受中華文化使我懂「友」。 感受中華文化使我還會明白很多、很多……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讓我們炎黃子孫把中華傳統文化銘記於心,永世相傳。

❺ 跪求1000字《何謂文化》的讀後感~~~~

自初中起便聽說余秋雨的名氣,後來陸陸續續也讀了一些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是《千年一嘆》,而後是《文化苦旅》、《行者無疆》、自傳《借我一生》等。時間過去這么久,他寫的是什麼內容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但現在依然很佩服他的文筆、構思、見解和勇氣。有幸在公司的漂流瓶活動中看到他的新作《何謂文化》,著實很意外,便想迫不及待的讀起來。
一直以來,對所謂的「文化」有一種很迷惑的感覺。在我看來,所謂「文化」應該是一種積淀很深的東西,包括約定俗成的習慣、世界觀、價值觀、當然是能夠凝聚其受眾的一種人文財富。而現實中耳聞目睹的那些所謂的文化:禮儀文化、飯桌文化、企業文化,甚至是廁所文化等等,這些動輒以文化自居的一些東西覺得很搞笑。但搞笑歸搞笑,內心裡還是想對文化有一個較為確切的認識。初看這本書《何謂文化》,覺得名字起得太大了吧,但也僅僅是把它當做初窺文化的一個跳板而已,所以對它並沒抱什麼期望。拿到手之後,略略翻一下目錄和序言,更加深了這種意識:這本書不過是他的一些演講、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譯的合輯,跟他之前的一些書籍相比,干貨少了很多。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學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講;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對一些名人的追憶;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寫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對一些古文的翻譯。由於只有一個星期的閱讀時間,加之這一周在工作上又出現了一些意外,所以讀的並不是很多,只是讀完了學理的回答,一部分生命的回答,略略看了下大地的回答和古典的回答。走馬觀花,但也獲益匪淺了。
竊以為,在本書的四個部分中,最有價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學理的回答」了。在這一部分中,主要收錄了作者的幾篇講稿,受眾分別是聯合國的各位文化官員、學校的大學生、教授、以及市民。雖然是演講稿,但仔細看下來,覺得作者對文化的略略敘述,足以見得作者對文化有深入而獨特的領略。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文化是民族存在於世上的唯一標簽,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這個民族也沒有什麼能讓這個世界留戀的價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裡應該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也認為民族要維護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須要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當然,這種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獨特性,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並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正如我們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釋道一體文化的獨特性的同時,也要摒棄傳統的人治觀念、愚民觀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權思想,所謂「中體西用」大致如此吧。
作者在演講中提到的「文明沖突論」,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觀點,將所有沖突歸結於各種文化的沖突。作者的反駁也挺有深度的,發人深思。在看本書之前,我也認為當代世界的沖突本質上也是不同文明的沖突,因為不同文明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文明之間會有對各自意圖的誤判,導致了許多國家之間關系的緊張,正如「中國威脅論」,西方和伊斯蘭世界的緊張。
但看了作者的演講之後,我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按他的定義,所謂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從這個觀點出發,所謂文化也不是多高深的東西,它也存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用禮儀的方式來規范每個文明圈的受眾,大家不知不覺的被其引導,就像我們的儒家文化,它的根基就是「三綱五常」。因此,所謂文化的沖突,底層民眾不是很容易覺察的到,他們只是會覺得對方的飲食或習慣很奇怪而已,並不會上升到文化的角度來思考。並且,對於一些文化交匯的地方,不同文明圈的人也可以很和諧的生活在一起,並不會因為彼此的生活習慣不一致而有所沖突。而現實世界中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多的是由於一些歷史的原因吧。如中日韓的沖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沖突、美帝和中俄的沖突、阿拉伯世界中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沖突等。
當然,也不能否認不同文明間的沖突,但正是這種沖突,也使得各個文明能夠互相包容、接納,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明。正如西漢末年入土中原的佛教,佛教剛入中原的時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也遭過本土文化的極力排斥,歷史上幾次大的佛道論戰足以說明,甚至連當時的政府機構也牽扯進去。但儒釋道互相糾纏了上千年,竟然慢慢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以至於後來許多文人都是儒釋道三修。當然,這與中華文明本身就是一種比較包容的文明密不可分。當代世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教世界,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礎上,排他性都比較強,所以雙方的沖突會特別激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雙方會慢慢找到一個平衡點來互相接納、改變。但是面對這兩種文明的夾擊,我們的文化該怎麼辦?它有沒有足夠的生命力來包容它們?還是會慢慢被它們消化?這是我們國家的學者現階段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通過對比和學習其他文明,我們的文化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所幸作者提出的一些問題目前也都被大家所漸漸重視,我覺得可預見的未來,這些問題會慢慢消失。但在反觀當前我們社會的時候,作者提出的問題倒很有意思,就是民粹主義和復古主義。所謂復古主義,顧名思義,其實也是有傳統的,中國的文人向來都有厚古非今的傳統,但當前確實做得有些過了,所謂厚古,並非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無論是服飾、語言、禮儀、還是觀點。這種風氣確實會誤導廣大青少年,畢竟社會是向前進的。相對這個而言,另外一個更為嚴重的是民粹主義,所謂民粹主義,我是不了解的。但看作者的說法,也略知一二了。作者說民粹比專制更可怕,因為「專制可以讓人嚮往民主,而民粹則讓人誤解民主」,看看如今社會上的亂象,確實如此。因為一些人,原本飽含贊揚色彩的「公知」如今都成為貶義詞了,有時候連我也懷疑民主有沒有那麼好。
作者在這一部分里,最後一個演講是《給市長的建言》也很有趣,不愧是研究美學的專家。在所有城市日漸同質化的今天,他的許多觀點和建議都很值得政府官員考慮。
作者在第二部分,是一些回憶性的文章,頗有餘氏散文的風格,一看就是他的手筆。可是總感覺沒他以前的文章好看,不知道是因為我更喜歡歷史懷古性的題材,還是過了那個年紀。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略略看過,在第三部分中,很佩服作者的毛筆字,寫的很好看。
總而言之,這本書已經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給了我許多不同的視野。這本書在第一部分所講的內容,深入淺出,又發人深省,足見作者的功底。可以說,這本書已經讓我對何謂文化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
在漂流瓶活動中,都是要寫一篇讀後感的,姑且藉此機會理了下思路,寫了這個讀後感。最後,就引用作者的一個比較有趣但仔細想來確實如此的觀點結束本文:
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

❻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讀後感300字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文化的復興也隨之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盡滄桑,仍然昂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神州大也,處處弦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所謂文化自覺,是指認識並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加以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文化展開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和諧共處。文化自覺帶來的將是文化的復興、民族的復興,將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空間活躍、文化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並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個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華古文化堅實的基礎。其中,儒家學說是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派學說。
儒家學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創立的學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論語》、《孟子》、《荀子》等著作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論語》是最適合我們八年級學生的著作,。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創建了影響身後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和開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之後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徹地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核,就能了解中國人豐富玄奧的內心世界,更能了解中華民族歷劫不滅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

❼ 讀後感2千字文化對人的影響怎樣寫

(1)文化是人創造的,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的生活、生產環境不同,從而創造出不同的文化,即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點.
(2)文化不是消極被動存在的,文化對人本身具有深遠的影響.
總之,人和文化之間存在互動關系,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了人.
2.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是什麼?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有哪些?
(1)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價值觀念等影響到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的選擇,人們進行各種社會交往的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響,有的取決於價值觀念,也有的源於風俗習慣、文化程度等.人們交往方式的差異,見諸交往時使用的語言、器物、符號等,也見諸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舉止.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影響不同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興趣和相同知識水平的人對事物有著相似的看法或認識,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價值觀的人,對事物則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認識.
3.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有哪些?
(1)文化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①文化氛圍的無形、非強制性影響:人們在一定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②人們自覺、主動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參加健向上的文化活動,不僅能使人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增強勞動技能,而且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思想道德修養.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
(2)文化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①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4.全面理解文化對人的影響
(1)文化影響人的方面:交往方式、生產方式和實踐活動、認識活動、思維方式.
(2)文化影響人的特點:潛移默化、持久深遠
(3)文化影響人的內容: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5.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知識分析如何正確地處理朋友之間的關系.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為,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說明一定的文化氛圍、一定的文化活動,對人的交往方式、交往行為、思維方式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這就要求我們自覺主動地參加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防止錯誤思想和活動對自己的影響.正確處理朋友之間的關系,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辨析: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自然就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1)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 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2)文化氛圍雖然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的,也不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所以人們應該主動、自覺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7.結合實際,通過探究把握主要內容
(1)青春暢想:政治家說:青春是八九點鍾的太陽,太陽里充滿了希望:哲學家說:青春是否定之否定的一個規律,是由量變引起的一個質變;數學家說:青春是一種加法,最多是十六加上一個八;文學家說:青春是一朵鮮花,開放盡管短暫,卻充滿了芳香;音樂家說:青春是五線譜上的一個開音號,樂曲將從這里開始變調;美術家說:青春是一幅素描,任何色彩都不需要;理發師說:青春是一頭秀發,剪會斷理會亂;廚師說:青春是一道熱炒,要趁熱把它全吃掉.材料反映了文化生活的什麼內容?反映了哪些哲學道理?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
②不同的人受主觀因素影響表達方式不同
2)孟母三遷:墓地附近──模仿喪禮儀式;集市附近──學小販叫賣;學校附近──言行舉止中規中舉,發奮讀書.這一典故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不同的文化氛圍對人有著不同的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
(3)回鄉偶書(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從這首詩看出文化影響的什麼特點?
深遠持久
(4)古人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在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你能談談這句話給你的啟示嗎?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還能夠使人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增強勞動技能.
(5)在生命的長河中,總有一段經歷讓你終身難忘;總有一份情感讓你刻骨銘心;總有一種理想讓你永不放棄;總有一種力量讓你奮然前行.能否談談你閱讀這段話時的感悟,並用自己的理解說明文化對人的影響力?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對人的綜合素質的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❽ 《什麼是文化》讀後感

《什麼是文化》讀後感

文化到底是什麼?古今中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余秋雨先生統計,從英國學者泰勒開始,關於文化的定義就有二百多個。在他看來,這些定義令人眼花繚亂又言不及義,即使硬著頭皮全部看完,對文化還是茫無頭緒。

有鑒於此,余秋雨在《秋雨時分》談話節目中公布了自己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他認為這個定義是全世界最簡短的,言外之意大約也是最明了的,似乎頗有得意之感。不過在我看來,它既不夠簡短,也很不明了。

典型的精英語言,什麼生態共同體啊,集體人格啊,從概念到概念,使我等草根越看越糊塗。秋雨能定義,咱老百姓就不能自己定義了?這或許與阿Q心理不太相同。精英有精英的語言,草根也應該有草根的語言。

在我看來,所謂文化,就是人化,美化,文明化。啊啊,比余秋雨還簡短。

❾ 企業文化讀後感怎麼寫

一家企業能不能做強做大,不但要有好產品、好的人才,而且更需要有好的企業文化,沒有文化的企業註定沒有生命力,沒有競爭力。最近,這個月讀了《企業文化》之後,感觸頗多!
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的延伸;是企業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行業准則和思維習慣;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只要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呆得長,慢慢地就會受到這種文化的感染。然後融入這種文化。制度不是企業文化,口號不是企業文化,標語不是企業文化,凡是企業內摸得著、看得見可以復制的東西都不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在企業內說不清、道不明、摸不著、看不見,但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一種行為准則,思維習慣。
每位員工都渴望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渴望得到別人的支持和贊賞,《企業文化》為我們每一位員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優秀員工的標準是:以更快、更好、更優為目標,以主動、責任、團隊、原創為工作作風,以幹事的激情、肯幹事的態度、干成事的膽略為事業目標。
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干工作必須有著積極、主動的態度。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出他對人生的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著一個人可能取得的成就,工作就是生命的投影。一個天性樂觀,對工作充滿熱情的人,無論他眼下是在基層,還是在作為經理、老總,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聖天職,並懷著濃厚的興趣,把自己喜歡並且樂在其中的事情當成使命來做,就能發掘出自己特有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從中感受到價值
第二、無論做何工作,必須竭盡全力,這種精神的有無可以決定一個人日後事業的成功與否。如果能以火焰般的熱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那麼不論所做的工作怎樣,都不會覺得勞苦,即使做最平凡的工作,同樣也可以成為最精巧的員工。這就告訴我們,要處處以主動、努力的精神來工作,這樣即使在平庸的職業中,也能幹出一番偉大的事業。關注細節,每天將日常工作做到專業,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的學習,遇到困難不斷的創新,並持久堅持下去, 孔子雲:「吾一日當三省吾身。」在各自的崗位上,我們每天都應捫心自問,今天我努力工作了嗎?真正做到盡職履責了嗎?公司的各項制度要求都認真貫徹執行了嗎?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辱使命,才能敢於問責,才能不斷進步,才能在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中體現個人價值和生命意義。
最後,謹以保爾柯察金的名言與大家共勉: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時,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讓我們牢記董事長的教誨和該書的精髓,勇敢地肩負起應盡的責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公司無限的事業中去!

❿ 中華文化精神讀後感

中國文化課後感
學期的選修課就這樣匆匆的告於段落了,我感慨。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中讓我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於修生養性,提高自身素質!格物致知,發展社會經濟!而我在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的知識,因為傳承讓我們更加理性的了解歷史而發展會要我們更加理性的創造未來。因為文化影響著後來者,後來者又傳承、修正並補充著文化。在歷史進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穩地發展與進步著,波瀾不驚。而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我們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獵可能也會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 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她亘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
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

閱讀全文

與文化是什麼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