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廣西民俗文化探究的論據和論證
廣西特色文化探究來源:24期中青班 作者:賴富強 點擊數:519發布時間:2011/5/3 9:52:55
廣西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質地貌、沿海沿邊的區位優勢、多民族聚居區以及不同時期的變遷和發展,孕育出廣西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豐富多彩。
一是山水文化。美甲天下的廣西山水,構築了廣西特色山水文化的靈魂。從歷代文人墨客的山水詩詞到縱覽千年的各類石刻,從徐霞客的八桂足跡到現代人的廣西遊記,從千百年的傳說到灕江畫派的出現,都體現了廣西山水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廣西尋找山水文化的體驗,讓人身心愉悅,領悟倍升。經過歷史的沉澱,廣西有非常經典的山水文化。比如桂北山水文化,這一由桂林山水為主題的經典組合,除了三山兩洞一條江(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蘆笛岩、七星岩、灕江)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文化烙印和傳奇故事外,還有桂林王府的獨秀峰、興安靈渠、桂海碑林等許多地方所沉澱的豐富山水文化,讓人在山水中體驗文化,在文化中領會山水,從而使心靈得到升華。體驗到「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雲中的神呵,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呵,夢一樣美,如情似夢灕江的水」等許許多多的山水文化。而古今中外的名人在游灕江時興奮和感受,更成為這條被譽為「天下最美的江」凝聚出山水文化的靈魂。又比如徐霞客廣西足跡的山水文化。《徐霞客游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地理學名著。在《徐霞客游記》的60多萬字中,描述和記載廣西部分就達到其三分之一還偏多的21萬字,這給廣西的山水文化留下了十分豐厚的一筆。1637年農歷閏四月初,徐霞客由湖南入廣西,歷游全州、興安、桂林、永福、柳州、柳城、融縣、象州、武宣、桂平、陸川、玉林、北流、容縣、貴縣、橫縣、邕寧、南寧、隆安、天等、大新、崇左、扶綏、賓陽、上林、忻城、宜山、河池、南丹等地。1638年農歷三月底,從南丹入貴州。徐霞客在廣西整整一年,走遍廣西大部分地區。《游記》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他是第一個系統地考察研究廣西溶岩地貌的學者。通過細致的觀察分析,他對岩洞、石鍾乳、伏流、落水洞、漏斗窪地等的成因都作了科學的解釋 。想要與古人進行對話式的山水文化體驗,徐霞客在廣西的足跡路線是理想的選擇。紅水河奇石文化是廣西山水文化的精華之一。紅水河是珠江水系西江上游的幹流,因流經紅色砂貝岩層水色紅褐得名。沿途群峰夾谷,河床深邃。紅水河石天下奇。近年來,紅水河因產奇石而聞名於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叫絕。紅水河奇石是被激流漩渦「啃咬」出來的,紅水河彷彿一位才藝高超的雕刻大師,把一塊塊毫無生命的石頭,雕刻成一塊塊百態千姿、晶瑩堅硬、栩栩如生、飽含生命色彩、人見人愛的奇石。不管大小輕重,品位高低,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主題、情調和風格,且各領風騷,互不謙讓,令人感嘆。 紅水河石造就了廣西的奇石市場,造就了廣西的奇石文化,使紅水河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奇石之河」。近年來,賞石成為一種時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奇石文化也越來越普及。奇石也成為許多收藏家的青睞之物。沿廣西紅水河出發,可作令人意想不到的奇石文化的深度體驗。
二是歷史文化。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廣西文化的精華所在。遠古文化、史前文明、古鎮古村、抗戰文化等等,遍及八桂大地,在這茫茫史海中如何選擇歷史文化的精華,這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必須根據出土文物、考古發現以及各地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遺產)的挖掘狀況,才能找到比較理想的廣西歷史文化的精華所在。遠古文化與史前文明在八桂大地星羅棋布,是廣西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的地方就有許多。如「柳江人」遺址的白蓮洞,位於柳州市南郊蓮花山上,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著名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提議籌辦的我國第一座洞穴科學研究的綜合性博物館,陳列了大量的古人類和哺乳動物的化石。大約距今5萬年以前「白蓮洞人」已經會縫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構成的白蓮洞文化。白蓮洞文化及附近的在人類學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白蓮洞遺址已經成為中外人類學家關注的科研場所、科普課堂和旅遊勝地。而在80萬年前的地層發現的百色盆地舊石器時代遺址,有石器加工場、用火遺跡等,表明有一群晚於80萬年前的古人類在百色盆地活動,這些古人類曾在這里製作工具,在寒冷的冬天燃起篝火取暖或者燒烤食物。如位於百色市右江區的大梅遺址、田東縣的坡洪遺址、田陽縣的那賴遺址。證明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家莫維士提出的所謂「兩個文化圈」的理論是不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先後在來賓、柳州、柳城、桂林、荔浦、百色、靈山等地發現10多處重要的古人類及脊椎動物化石和文化遺物,廣西已成為國內繼北京周口店之後又一古人類研究的熱點地區。其中重要的發現有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蓮洞人和甑皮岩人4處古人類化石產地及百色古人類文化遺址、南寧頂螄山遺址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左江遠古文明」。 在連亘左江數百公里的懸崖峭壁上,一幅幅用赭紅顏料平塗的人物、動物、器物畫像。畫面一般距離江面20-40米,最高的達120米左右。畫像大小不一,有的3米,有的僅四五十厘米。據1985年的綜合考察,左江流域崖壁畫已發現79個地點、178處、280組。寧明花山崖壁畫,以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圖像眾多而居左江崖壁畫之冠,是左江崖壁畫的代表,這里已建成較好的旅遊景區。體驗廣西的歷史文化,廣西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場所,除出土文物及考古發現外,還有許許多多各類別的歷史文化,如銅鼓文化、非物質文化等等。近年來,廣西古鎮古村的開發成為體驗歷史文化之旅的重要景點景區。素有「夢境家園」之美稱的昭平黃姚古鎮,保存著目前全國最完整的明清時期古建築群之一。古鎮按照九宮八卦圖布局建築,始建於宋朝開寶年間,明清時期得到大發展。現在的古鎮保留了完整的明清時期古建築,透視出悠久的歷史和昔日的繁華。欽州靈山的大蘆村是廣西目前較大的明清民居建築群之一,房屋結構功能齊全,明末清初嶺南豪宅的建築風格明顯,顯露出強烈的宗法制度觀念意識。古宅依山傍水,古靜幽深,藏有文天祥手跡等大量的文物珍品,見證著歷史的輝煌,最寶貴的是這里藏有三百多副明、清時期創作的傳世楹聯,有著珍貴的人文歷史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所以又有「中國楹聯第一村」之譽。南寧的揚美古鎮建於宋代,是當時方圓近百公里的商品集散地,也是辛亥革命黨人黃興、梁列亞進行革命活動的根據地,有著名的魁星樓、清代一條街、明清古建築群等景點。廣西的古村古鎮很多,如玉林的高山村、興業的龐村、富川的秀水村、靈川的大圩鎮、靖西的舊街等,各地都有較好的保護和開發,是體驗廣西歷史文化的理想之地。在廣西抗戰文化方面,有許許多多的整理和挖掘,在此難以一一羅列。抗戰時期,桂林作為國統區的文化之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教育界人士,他們當中有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亞子、夏衍、田漢等。這些文化界著名人物來到桂林後,與桂林的同行們一起興辦各種社會團體,通過電台廣播、發行報刊雜志、舉辦各種展覽和文藝演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運動。南寧昆侖關戰役是中國國民政府發動反攻的決策與日本侵略軍當局發動「一號作戰」計劃硬碰硬的結果,是整個桂南會戰的核心戰役。此戰為中國軍隊首次以攻堅戰打敗日本「鋼軍」的光輝戰例,在中國近代戰爭史上,是確實值得後人敬仰的濃彩一筆。
三是民族文化。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此外還有25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豐富多彩並富有獨特魅力的文化,是廣西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以「唱、跳、吹、斗、踩」五大特色為代表符號的廣西民族文化,滲透到廣西各地的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方式,也是人們體驗廣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方面。「唱」,即唱山歌,是嶺南少數民族尤其是壯族傳情達意的重要生活方式。「跳」,即跳舞,是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表現形式,「跳」的內容十分豐富,如壯族、瑤族、彝族都跳銅鼓舞,侗族、苗族、彝族都跳蘆笙舞等等。「吹」,即吹奏,如吹蘆笙,甚至吹樹葉。這是廣西多個少數民族民俗活動中的主要內容,其中尤以廣西的苗族與侗族最為典型。「斗」是廣西多個少數民族傳承的民俗活動中,「斗」動物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斗馬、鬥牛、斗雞、斗鳥、斗狗等。「踩」,即踩堂、踩高蹺、踩火海刀山。 在對廣西民族文化的體驗中,劉三姐文化是其精華所在。在劉三姐的出生地宜州,在劉三姐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的柳州、桂林,都有許多能夠深度體驗劉三姐文化的景點景區,如宜州的流河寨、柳州的魚峰山、桂林的劉三姐風情園等等。桂北少數民族風情文化線路是對廣西民族文化的經典體現。柳州—融水—三江—龍勝—桂林 ,集中了嶺南地區民族文化的「風情四絕」。 「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橋」,構成了最經典的嶺南「風情四絕」,叫人無比贊嘆。當然,廣西的許多少數民族自治縣、自治鄉都是民族文化的蘊藏和體驗之地。最能體現廣西民族文化的是常年不斷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各地大大小小的節日就有330多個,平均下來幾乎是天天都有節慶。
四是宗教文化。廣西的宗教文化可分為原始宗教文化和外來宗教
文化兩大部分。廣西民間在每年固定時間舉行的祭祀儀式,大多保留著原始宗教的形態。特別是一些世俗化的民間祭祀活動,主持人往往是公眾推選出來的有權威的中老年人或是在當地有影響的所謂神職人員。如桂西南一帶在每年的正月或八月間舉行的「祭月請神」,通過祭祀月神,請月神以「神魂附體」,請月神下凡與人們對話等。這種儀式較多的保留著早期氏族社會宗教活動的遺風,即宗教活動是全民的,是由民族首領所主持的。在桂西北的東蘭、鳳山、南丹、天峨等地,每年的正月初一舉行以青蛙為崇拜對象的宗教祭祀儀式。屆時,全村的男女老少到四周尋找青蛙,最先找到青蛙者鳴炮報訊,這位第一個找到青蛙的人便是當然的祭祀主持人。而在靖西一帶,每年舉行祭祀雞血藤和銅鑼的活動,由村人推舉出村中德高望重者主持向祖先神靈獻祭,然後再長者的帶領下,眾人圍繞著放在木樁上的一條粗大的雞血藤,一邊敲響銅鑼,一邊跳起粗狂的舞蹈,祈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歷史上廣西先民雖然沒有統一和嚴密的宗教組織和教義,但民間對自然神、對祖先的祭祀包括對遠祖以至故去的親長的供奉、祭祀形式,各兄弟民族大同小異,按歲時祭祀之外,還舉行一些各地自己世代相傳的族群習俗活動。比較有影響的是梧州的龍母廟,是廣西最大的原始宗教場所。廣西的外來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天主教以及儒教等。桂東地區是體驗廣西宗教文化的最主要線路,從梧州—玉林—貴港,有影響的宗教旅遊勝地很多。道教文化方面,中國有道教三十六洞天,其中,廣西有三個洞天,佔全國道教洞天總數的十二分之一,都在桂東地區。根據道教洞天的排位,廣西的洞天分別排在第二十、二十一和二十二位。它們分別是:容縣的都嶠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根治之。桂平的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南海之南也,又雲和州含山縣,是白真人治之。北流的勾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屬仙人錢真人治之。佛教文化方面,桂東地區在嶺南一帶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桂平西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名山,又稱思靈山。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潯城半邊山」之稱。這「半邊山」就是指桂平西山。西山有水汽洗濯,又似天外之雲,無塵埃污染,再有古樹參天,清泉甘洌,怪石嶙峋,石徑曲幽,有「人間仙境」之美譽。廣西佛教協會的駐地就在桂平市的西山,這里雖然離桂平市城區不到兩公里,卻是一處非常幽靜的修行之地。西山是廣西最早的佛教傳播地之一,早在唐朝時,就有人在山上的岩洞里出家修行;宋代時營建了上寺——南華古寺,清朝順治年間修築了下寺——洗石庵。近現代以來,中國佛教界的多位高僧曾在西山的寺廟中擔任住持,他們當中有全國知名高僧、曾任廣西佛教協會秘書長、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的巨贊法師和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的釋覺光法師;著名佛教大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釋寬能法師自1949年來到下寺洗石庵主持佛事,一直到1989年圓寂,再也沒有離開西山,1989年涅槃時,還留下了三顆舍利子,這不僅說明大師是有道高僧,還證明了西山是佛教的吉祥之地。「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是中國人對年長者過生日的祝福語,就出自貴港市的南山上,岩壁上尚留「不老松」摩崖石刻。座落於此地南山寺是千年古寺,嶺南名剎。宋仁宗皇帝親書「景祐禪寺」匾額賜給南山寺。因此,南山寺又名景祐禪寺,寺里還有非常珍貴的菩提樹。梧州的四恩寺,是嶺南現代第一寺,氣勢恢宏,以「報三寶恩、父母恩、國土恩、眾生恩」為寄託。除桂東地區外,廣西較有影響的宗教文化場所還有上林的蓮音寺、柳城的開山寺、柳州觀音禪寺、桂林的棲霞寺、陽朔的鑒山寺以及被譽為「楚南第一名剎」的全州湘山寺等等。儒教文化方面,恭城文廟是廣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廟,也是全國四大孔廟之一,創建於明朝永樂八年,寺廟建築飛檐高翹,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蓋,金碧輝煌。歷代以來,每年的春仲月(農歷二、八月),都要在大成殿舉行隆重的祭孔活動。南寧孔廟也是體驗儒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在天主教文化影響方面,廣西主要集中在北部灣的北海、欽州、防城等地,尤其是潿洲島,島上居民大部分信仰天主教,天主教是這里惟一的宗教。在1860年前後,法國傳教士踏上了潿洲島的土地,開始在這里傳播天主教,發展教徒,建造了「潿洲天主教堂」,也傳播了天主教的宗教文化。此外,伊斯蘭教文化在廣西也有零星的傳播和影響。
五是海洋文化。廣西的海洋文化集中在北部灣沿海地區,對廣西海洋文化的體驗,主要在海上絲路文化和南珠文化方面。「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開辟的通往東南亞,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波斯等地的海運航道。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中原及南方沿海地區的商販就把陶瓷、布匹、絲綢等商品裝船,通過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發往斯里蘭卡、印度等地,再轉運至埃及、羅馬等國,而東南亞及歐洲商人則通過這條航道帶來毛織品、玻璃器皿等異域珍品。「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與西北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一起,成為連接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橋梁。在廣西合浦縣一個名為「古城頭村」的地方發現了西漢時期的船步(即現在的碼頭),這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碼頭。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證實了廣西合浦一帶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當時,這里是繁忙的國際貿易港口,中國南方出產的絲綢、瓷器從這里裝船運往東南亞和波斯地區,而西域運來的毛織品、琉璃製品等在這里登岸,銷往全國各地。南珠文化方面,北部灣所產的珍珠被歷代的皇親貴族所寵愛,《西廂記》、《紅樓夢》等名著中關於貴婦人的描寫,往往都離不開合浦珍珠。公元前100多年的漢代,合浦、欽州、防城一帶就已盛產珍珠,歷代皇帝都派人到此地採集,有「白龍珠城」、七池八寨之說。採集最盛期是明弘治12年,年產珍珠最高達28000多兩。合浦珍珠曾幾經興衰,卻一直以「西珠(歐洲)不如東珠(日本),東珠不如南珠(合浦)」的「南珠」聞名於世,其中「夜明珠」和當地所屬營盤珠被譽為世界珠王,因而合浦有珠鄉之美稱。這里還流傳著「珠還合浦」的故事。
六是福壽文化。福壽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追求長壽、福氣和好遠人皆有之。廣西的福壽文化除了與全國的一致性外,又有其獨特的地方福壽文化。廣西作為一個生態大省和長壽福地,廣西的福壽文化更多體現在養生體驗方面。經過多年來中外專家學者的研究和多屆國際長壽養生研討會的舉辦,廣西的福壽文化具有更廣的視野和更深的造詣。廣西的福壽文化之旅,首推廣西巴馬縣、鳳山縣一帶的盤陽河流域,這是世界公認的長壽之鄉,長壽人口比例高居世界著名長壽地區之首。巴馬、鳳山的長壽老人多生活居住在盤陽河一帶。在這條河流兩岸,你只要隨便走走,就可以遇見百歲老人。百歲兄弟、百歲姐妹、百歲夫妻在這一帶也不罕見,盤陽河也因此被世人譽為「世界長壽之河」。巴馬也是至今唯一榮獲《世界長壽之鄉》國際證書的地方,每年慕名而至的國內外遊客數以萬計,他們在盤陽河畔休閑養生,使這里的福壽文化得到不斷的深化和傳播,形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養生理念和福壽文化知識。在桂林的永福縣,眾多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中,福壽文化別具特色,被列為桂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永福縣素有「福壽之鄉」的美譽,其深厚的福壽文化的底蘊中,既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共性,又有地方文化的個性。永福的福壽文化可分為福文化和壽文化。其代表便是縣城鳳山頂上的「福」字石刻和百壽鎮百壽岩中的「百壽圖」石刻,這是永福縣福壽文化的標志。此外,還有沿海地區東興一帶的濱海福壽文化和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南寧大明山的福壽養生文化,都有其鮮明的地方特色,是體驗廣西福壽文化的好去處。
七是飲食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文化作為大眾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傳播。廣西的飲食文化體現在其多元化、特色化、健康化和時尚流行化等方面。廣西的飲食文化之旅可滲透到八桂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一些最偏遠的地方,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美食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從大體上分,廣西的飲食文化可分成桂北飲食文化、桂南飲食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和北部灣沿海飲食文化。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和多文化共存發展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餐飲文化,也有不同的飲食習俗。長期以來,廣西各地不斷創造和保存著各自原有的地方菜色,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口味獨特的廣西菜,也叫桂菜。不管到廣西的哪個地方,甚至是某個縣某個鄉,都會有一兩種美食或一兩道名菜讓人怦然心動,叫人永生難忘。廣西菜的特別之處在於其綠色、保健、長壽,在於其土生土長的原生態。正所謂「健康美食,吃在廣西」。但同時,廣西人接納外來的飲食文化也是不遺餘力的。根據廣西各地的居民分布狀況和生活習慣,粵菜、湘菜、川菜、東北菜、潮州菜以及東南亞地區的風味菜,在廣西各城市都很有市場,首府南寧更是全國各地多路菜系和東南亞菜系薈萃融合的地方。但一般來說,桂北地區吃湘菜比較普遍;桂東桂南地區則比較流行粵菜。尤其是北部灣沿海地區,所吃菜系與廣東粵菜相差無異。廣西飲食文化的一大特點是時尚流行化,在南寧、柳州、桂林等較大城市,往往每年大家都喜歡集中吃一兩個菜似的。
Ⅱ 廣西的風俗傳統文化有哪些
廣西的風俗傳統文化:
1、武鳴壯族三月三
三月三舉辦歌圩,是壯族人民的傳統,在廣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鳴三月三歌圩以規模大、特色鮮明著稱!從2011年,武鳴區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歌圩晚會,晚會以壯族駱越文化為主線,展示武鳴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三月三這一天,整個武鳴大街小巷都變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除了唱山歌,當地還有拋綉球、搶花炮、跳竹竿等壯族的傳統娛樂活動。
2、賓陽炮龍節
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賓陽炮龍節有著悠久歷史,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舉行,吸引了數十萬當地群眾和遊客共同狂歡祈福。賓陽炮龍節有獨具賓陽民族特色的舞龍舞獅隊、威風凜凜的龍鼓隊、仙馬、壯錦、彩鳳、游彩架、踩高蹺等民俗展演。
3、隆林彝族火把節
隆林彝族火把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夜」、「東方狂歡夜」美譽。2006年,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辦,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著民族衣服,將火把燃起來,手拉手圍成圈子,載歌載舞。
4、牛王節
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會舉行熱鬧非凡的牛王節。每到牛王節,莎莉人都會身著盛裝,吹響牛角,奏起嗩吶,抬著紙扎牛頭模型和祭品,為牛披紅掛彩,載歌載舞,舉行各種節目。整個節日的重頭戲當屬牛王爭霸賽,當裁判一聲吆喝,主人放開韁繩,兩公牛向對方俯首沖去開始一場激烈的廝殺,四周的觀眾屏住呼吸觀賽,遇到精彩時刻不吝嗇掌聲並大聲喝彩,全場熱鬧非凡!
5、金山花炮節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節是廣西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為金山花炮節。這一天當地人們會舉行隆重的觀音出巡活動,身著盛裝的金山姐妹們小心翼翼地將神像抬出,請觀音菩薩出寺送福。
Ⅲ 除了「加油」之外,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還有哪些
中國標志的象徵,應當是獨一無二,唯中國獨有,且是正面的形象。很多,僅舉幾例:1、長江、黃河、泰山。2、長城。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3、故宮,特別是天安門。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蘊含厚重的中華歷史內涵。4、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全世界的一個奇跡,令外國人贊嘆,讓中國人驕傲!5、三峽水利樞紐。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6、青藏鐵路。高原上的世界天路——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7、大運河。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8、龍。中華文明的圖騰,不需多言。9、京劇臉譜。中國文化的又一代名詞。10、漢字。方塊象形字,獨特的人類文明載體。11、中國功夫。尤其以太極拳為代表,風靡世界。12、熊貓。不僅珍稀且獨此一家,和平友好可愛的象徵。13、絲綢之路。不管陸上還是海上,對世界文明的交流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4、五星紅旗。社會主義中國的代表。15、一國兩制。中國對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獨特創舉!對人類文明、和平事業的嶄新貢獻。
Ⅳ 中國文化符號有哪些
首先是漢字,京劇,龍,黃河,長城等等都是可以代表中華民族的的符號元素
Ⅳ 中國文化符號是什麼
1、現代10大中國文化符號
中國文化符號,是能代表中國文化特徵的文字。最具代表性的前10項分別是:漢語(漢字)、孔子、書法、長城、五星紅旗、中醫、毛澤東、故宮、鄧小平、兵馬俑。
2、古代20大中華文化符號
最具影響力古代中華文化符號。漢字、漢語及文章、書法、中國畫、中國印、中國戲曲、中華武術、古典詩詞、對聯、諸子百家、
古典建築及園林、漢服、中國文化遺跡及文物、中國的農歷節日、中國茶、中國古樂器及古曲、中國象棋及圍棋、中醫中葯、中國工藝品(瓷器、絲綢等)、中國石及雕刻(玉及其他石材)。
中華文化的特徵
源遠流長:上溯殷周時期,下至明清時期及至現代,中華文化從未間斷。這是因為文字以及文史典籍的存在。
博大精深:表現在其獨特性:既包括教育、歷史、哲學、道德,也包括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內容;
地域性:各地區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不同區域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有各自特色;
民族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Ⅵ 廣西特色文化有哪些
1、建造
壯族愛好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裝飾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官居。木樓下面住人。有論是什麼屋子,都要把神龕拿在全部屋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回舉辦慶典和社接運動,兩邊廂房住人,先廳為生涯區。屋內的師活以水塘為核心,逐日三餐都在火塘邊入言。
Ⅶ 走進廣西壯族,了解“那”文化
中國有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代表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壯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也有著許多的文化節日。
那麼,下面隨我一起來看一下 壯族文化 吧!
「你在哪裡?」
「我在那邊。」
「那邊是哪邊?」
「就是那邊啊!」
這是幾位外地遊客在廣西百色鄉村迷路時的「抓狂通話」。「那邊」,實際是當地的一個地名。不僅如此,就在離「那邊」不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地名——「那裡」。這樣特別的地名,讓初來乍到的外地人,著實有些摸不著頭腦。
在廣西南寧隆安縣「那」文化旅遊節上,壯族同胞正在舉行隆重的稻神祭。每逢「四月八」農具節,「那」文化圈的壯族同胞紛紛身著民族服裝,舉行祭祀、遊街等活動,用歌舞表達對土地、耕牛等的敬仰感恩之情,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壯鄉廣西,類似以「那」冠名的鄉鎮村落比比皆是。「那」是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壯語意為「田」和「峒」,最初指水稻田,後來泛指田地或土地。
作為傳統稻作民族,千百年來,壯民族據「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為本,由此形成以稻作文明為內核的「那」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可以說,幾乎每個壯族同胞都有「那」文化情結。
地名里的土地情結
在稻作民族的心目中,土地是最寶貴的財富,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以土地為轉移,以農耕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明顯的表現便是依田定居,以田論人,用田取名,為田設神。
壯族的村落,多數是依山傍水,面對著田地。以田地「那」標識取地名,便順理成章。大至縣市鄉鎮,如那坡、那馬、那陳;小至村屯弄場,如那王、那紹、那左。據不完全統計,含「那」字的地名,在廣西有1200多處。
以「那」命名,依據多是「那」的特點和性質,如那翁(「翁」為壯語音譯,下同),即濫泥田;那江,中間的田;那波,泉邊的田;那雷,土嶺的田;那達,河邊的田;那六,水車灌溉的田;那樓,我們的田;那班、那曼、那板,村寨田;那馬,養馬的田;那昌,工匠的田;那筆,養鴨的田;那懷,養水牛的田……
為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開墾這些田的壯族先人,他們約定俗成,無論在何時何處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這一法則,依據著同一模式,即以「那」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