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內在特質是什麼

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內在特質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20 01:22:00

1.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你好

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積淀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禮儀等等特徵。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和合」二字。

(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系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二是「中庸」,指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天人和一」旨在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中庸」則強調對待事物關系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沖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有利於處理現代社會各種矛盾,以保持社會的穩定。

在中國,以廣泛深厚的和合文化為基礎的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 子》第四十二章),認為道蘊涵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這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把和作為處事、行禮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諸子也多有關於「和」或「和合」的論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時期基本形成。隨著「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國的原創文化也經過「百家爭鳴」,逐漸「和合」形成儒、道兩大顯學,並且在兩漢之際「和合」地接納了由印度原創的崇尚「因緣和合」「圓融無礙」的佛教文化。因緣和合論成為佛教的重要理論,在歷史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和合」概念被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並成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時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並廣泛運用。西漢董仲舒為適應「大一統」杜會發展的需要,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實則以儒家思想為本位,兼取道、法、陰陽五行說等各家思想,主張把禮治與法治相結合,明顯受到燕齊文化的影響。

錢穆先生說: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會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性:文化中發生沖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認為西方文化似乎沖突性更大,而中國文化則調和力量更強,中國文化 的偉大之處,乃在最能調和,使沖突之各方兼容並包,共存並處,相互調濟。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國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注重和合,是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的特性。

(2)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人處理自然界和精神界關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徵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從自然規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諧調。在古代中國人看來,自然過程、歷史過程、人生過程、思維過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這一思想特徵貫穿了「天人合一」觀念源起與演變的基本過程,貫穿於古代的哲學、科學和藝術中。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認為宇宙間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從一個側面確立了人與天的相互關聯。莊子提倡「與天為一」,《莊子•達生》雲:「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拋棄世事,忘懷生命,使形體健全,精神飽滿,從而達到與天合為一體的自然無為境界。《周易•文言》明確提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時,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順應自然的「與天地合德」的思想。漢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數」的觀念為基礎建立起天人感應的讖緯神學體系。《春秋繁露•陰陽義》即雲:「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在宋代理學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趨成熟、精緻、完善。張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題;《正蒙•誠明》雲:「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聖」。

中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則提出「天人相應」的命題,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與天地如一。天人同構,人體的小宇宙與天地的大宇宙相對應。書中列舉了諸如「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學上,和諧化詩意關聯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漬了中國古代審美境界論,使得古代中國人特別強調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的合一。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諧化辯證法的普遍運用,使得中國美學智慧特別注意以對應性、相融性、辯證性、和諧性來理解和處理一系列審美范疇的展開與構架。有人指出,縱觀中國古代美學基本特徵(如強調真善統一、情理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認知與直覺的統一等)和中國古代審美理想(如儒家對「和」、道家對「妙」、佛禪對「圓」的追求),無不是「和合」文化在審美層面的詩性展開和邏輯延伸。這表明,中國詩性智慧和審美意識與「和合」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親和性和關聯性。「和合」文化,是中國古代詩性智慧之根。

(3)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具體准則,它在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

「中庸」最早見於《論語》。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他的「五美」之說實際上也是講中庸:「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

何謂「中庸」?據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易為之庸。儒家文化的這種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國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國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處事作風和人格境界。面對現實人生很多具體的兩極選擇,人們試圖有效地在對立的兩極之間找到了一個均衡的支點,並使對立雙方歸於統一。在生活實踐中,守中、不走極端,成為古代中國人固守的人生信條。在今日的語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確把握度並協調好各種關系,以益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持續進步。中庸之道的真諦在於:堅守中正,尋求適度,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協和萬邦是和合文化的又一實踐。「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這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的傳統道德基礎。從中國先秦時期老子主張大國理應謙下(「大者宜為下」、「大國者下流」),到西漢董仲舒主張「洽四國」,唐代高祖李淵主張對周邊鄰國行「宏仁恕之道」,等等。和睦相處,消弭戰禍,「化干戈為玉帛」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和實踐目標。在這種和合的文化下,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極少對外用兵。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個特徵。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間的搭配、融合、平衡達到最為圓滿程度的一種狀態。例如音樂,五音的高低疾緩臻於完美,就稱為和;又如飲食,五味的多寡濃淡搭配得宜,也稱為和;又如身體,陰陽之氣平衡飽滿,也稱為和;又如德行,處事不剛不柔曰和,為古代五德之一。可見此種和的境界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是一種至善的狀態;第二,它是由不同事物之間構成的一種完美的關系;第三,這多種事物在和合的關系中保持著原有的個性,而不必舍棄個性,一刀切成一堆齊刷刷的火柴棍兒。和而不同,「和」異於「同」之處,就在於它保留了其中每一種事物的個別屬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 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特徵:

1、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

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

2、以人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系統的確立,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內容的嬗變,中國古代各種哲學派別、文化思潮的關注焦點,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主題和價值主題,始終圍繞著人生價看目標的揭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實踐而展開。

3、剛健有為

剛健有為作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們處理天人關系和各種人際關系的總原則,是中國人的積極的人生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

4、貴和尚中

貴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2)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內在特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3.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
中國文化不僅豐姿多彩,而且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這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亦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顯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容是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極為豐富的。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張豈之先生在其《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

4.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
中國文化不僅豐姿多彩,而且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這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亦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顯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容是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極為豐富的。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張豈之先生在其《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

5.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的認識和理解

天人合一與道德仁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兩個基本精神特質。

溫良恭儉讓,尊老愛幼等其他道德都是從這兩個基本精神特質發出的枝椏,為何這么說呢?

精神特質源於這個民族的生存生活環境,得益於青藏高原的庇佑,本應是乾旱半乾旱地帶的中華腹地,成為了最適合人居的中原和江南,一大批源於青藏高原東奔大海的河流,給了我們這個民族乳汁般的滋養。從北國的遼闊草原無邊森林到南國的萬傾稻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人們,對於天地的感激之情很自然地轉化成為兒女之義,天人合一成為了中華民族最樸素的情感和精神歸宿。

與天人合一相關的哲學思考中,我們先人將世界的認識,歸結為陰和陽兩種力量的作用,導致萬物的產生、發展和衰敗。所以,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老子為此提出自己的哲學概念:道和德。道表示為虛為0為空:德表示為德行品格用1表示。表現為光的層次就是道光德能。萬物都是道生之,德養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天地與我們的身體我都是陰和陽兩種力量相互產生的,相反相對的兩種力量產生了一個美好溫情的世界。

表現在社會關系層面就是仁義,仁義最本質的含義就是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處世態度與哲學思考中道德所揭示的陰陽和諧互動共生認識是一致的。

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民族,在歷史上有過太多的無奈,但天人合一及道德仁義,無疑是中華民族最本質的精神特質。

6.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基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1四個基本精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2.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

3.陰陽互補、動靜互根的辮證思維

4.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2傳統文化精神

第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第二,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7. 文化主要具備哪些特點

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精神性。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須是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關的,與人類精神活動無關的物質就不能稱之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體運行就不屬於文化范疇。

2、社會性。文化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它是人與人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結成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與人在聯系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在共同認識、共同生產、互相評價、互相承認中產生的。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會有文化。

3、集合性。這是指文化必須是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許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行為或它們的物化產品。它是由無數的個體組成的集合,任何個人都無法構成文化。

4、獨特性。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的基本因素。這些民族、組織、群體的差異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帶有獨特性,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於兩個民族或組織和群體中。

5、一致性。這是指在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中,文化有著相對一致的內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性行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產品。這種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相對一致性是構成一種文化的基礎。正是有了這種一致性,各種文化才有了他們各自的內涵。拓展資料:文化,天地萬物(包括人)的信息的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8.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對於這道題不同學者似乎有不同說法。
歸納一下大概為2種。

1.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貴「和」持「中」。注重和諧,堅持中庸;是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齊國的晏嬰用「相濟」、「相成」的思想豐富了「和」的內涵。他將其應用在君臣關繫上,強調君臣在處理政務時意見「否可相濟」的重要性。通過「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綜合平衡,使君臣之間保持「政平而不幹」的和諧統一關系。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謂之中庸。貴「和」持「中」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基本精神,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求大同而存小異,成了人們的普遍思維原則。當然,由於貴「和」持「中」的觀念說到底是一種否認斗爭、排斥競爭和簡單協同的道德;貴和持中是東方文明的精髓,它對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處事中庸,求同存異,維護集體統一等有其良好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閱讀全文

與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內在特質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