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汶口文化遺址有哪些

汶口文化遺址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20 01:49:23

㈠ 大汶口文化遺址有哪些

大汶口位於大汶河北岸,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大汶口文化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分為早、中、晚3期。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

㈡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哪裡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駕庄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

大汶口文化遺址是四海皆知的中華文明發祥地,是新石器時期的典型文化遺存,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稱中華民族的文明起源。

大汶口遺址出土的文物

大汶口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遺存,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5400平方米。遺址內涵豐富,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跡100餘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

陶器主要包括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許多墓葬中還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牲豬,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汶口遺址

㈢ 大汶口遺址的相關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中國黃河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包括北辛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區是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廣大地區。是本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已發掘的典型遺址有泰安大汶口、滕縣崗上、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邳縣劉林、大墩子、諸城縣呈子、日照縣東海峪和膠縣三里河等遺址。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約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進行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其後,於1974、1977、1978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關於大汶口文化的類型問題,當前考古界看法不一。有人提出可劃分為「青蓮崗」、「劉林」和「花廳」3個類型。也有人認為可以劃分為「大汶口」、「大墩子」和「三里河」3個類型。現將後一種劃分的3個類型,簡介於下:
大汶口類型
包括山東中南部的泰安、濟寧等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經過發掘的有滕縣崗上、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等遺址。該類型的特點,表如今陶器器形上,以釜形鼎、大鏤孔編織紋高柄豆、背壺、筒形杯、盉、尊形器、圈足瓶、袋足鬶、帶耳杯等較有代表性。墓葬以頭向東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並有少量仰身屈肢葬和俯身葬。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王因早期墓葬中還有一定數量的同性合葬墓。
大墩子類型
因最初發現於江蘇北部的邳縣大墩子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淮河以北的蘇北地區。經過發掘的遺址有邳縣劉林、新沂花廳、連雲港二澗村等遺址。陶器以鼎、鬶、豆、背壺、帶把三足罐、簋形器、缽、觚形杯、高圈足杯、罐等較有代表性。葬式也以頭向東或東北的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有的墓中的死者兩眼處還放有石環。
三里河類型
因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具有代表性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山東濰坊地區和日照等縣。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日照東海峪、安丘景芝鎮、諸城呈子等遺址。陶器以釜、罐形鼎、鬶、單耳長頸壺、雙耳長頸壺、細長瓶、大口折肩尊、單耳杯、高柄杯、折腹缽等具有代表性,背壺、豆、筒形杯較少。葬式以頭向西和西北的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在呈子遺址中還有較多的合葬墓,並有重疊葬,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或蚌器。有的死者手臂處放有石鉞、蚌器、黑陶杯和海螺等。有的死者口中還含有玉琀。用豬下頜骨隨葬比較普遍。 農業生產
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已發現許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遺址。村落遺址所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1立方米的碳化粟。還發掘出大量牛、羊、豬、狗等家畜骨骼。

房屋建築
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遺址中曾發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東西長4.65米,南北長4.55米,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內填土夯實。牆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四個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還出土有陶房模型。一件立面呈長方形,短檐,攢尖頂,前面開門,三面設窗,門口及周圍牆上刻有狗的形象。一件立面呈三角形,前面開門,左右及後牆也開窗。另一件橫斷面呈圓形,上有一周短檐,攢尖頂,有五道腎,無窗。這些陶房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狀。
灰坑
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圓形豎穴和橢圓形豎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儲藏東西的窖穴。也有口大於底的不規則形灰坑。
生產工具
大汶口文化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鏟、錛、斧、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鏟和石斧鑽有圓孔。還有一些帶柄石鏟和有石錛。骨器有鐮、魚鏢、鏃、匕首和矛。角器有鋤、魚鏢、鏃、匕首。蚌器有鐮和鏃。另有少量的陶網墜和陶紡輪。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變化,根據它們的出土層位可分早、中、晚3期。
制陶技術
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質有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類。陶器裝飾以鏤刻和編織紋最具特色。常見的紋飾則有錐刺紋、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和籃紋。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紅彩繪平行線紋、弦紋、葉紋、花瓣紋、八角星紋等幾何圖案。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缽形鼎、壺形鼎、背壺、長頸壺、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徵的陶器。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紋飾、器形都略有變化。陶色早期以紅陶為主,兼有一些灰陶與黑灰陶。中期紅陶減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為增多,並有少量紅陶、灰陶和白陶。陶器的製法,早期以手制為主,到了晚期輪制逐漸增多。陶器紋飾,早期有錐刺紋、劃紋和少量彩陶。彩陶上多為黑綵線條紋和葉脈紋。主要器形有釜形鼎、缽形鼎、小口帶柄壺形鼎、斂口平底缽,也有在上腹部飾彩的陶缽、高柄豆、高柄觚、雙耳壺等。中期又出現了附加堆紋、籃紋、壓印紋和鏤刻紋,以及施黑赭色和紅色的彩陶。彩陶紋樣有直線、斜線,弧線組成的花瓣紋和八角星紋等。中期的陶器器類較早期明顯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缽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實足鬹、斂口缽、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長頸帶鼻壺、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與漏器等。晚期陶器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鏤刻紋等,彩陶則以渦汶為主。器類有罐形鼎、瘦腹背壺(其中有白陶)、寬肩壺、高柄豆、袋足鬶(有白陶)、三實足盉、高柄豆、帶把杯、長頸壺等。
雕塑工藝品
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墓葬
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於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頭向一致。墓室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有的僅有棺,但也有棺槨皆備的。葬式一般為單身仰身直肢葬,也有二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則三人,多則達二十三人。二人合葬墓有同性合葬,也有異性合葬。且有一次葬或二次葬的合葬墓。此外,還發現了一些無頭葬、無屍葬和「遷出葬」(即將墓內部分骨骼遷移它處,而在原葬墓內仍保留死者的部分骨骼)。葬式有屈肢葬、俯身葬和重疊葬等。墓內多數無任何隨葬品。凡有隨葬品的墓,隨葬品的多少十分懸殊。少者1、2件,多者百件以上。如大汶口M10是1老年女性墓葬。墓坑東西長4.2米,南北寬3.2米,墓底有二層台和塗漆棺槨。隨葬品有裝飾於頭和頸部的3串77件石質飾品,玉臂環、玉指環各1件,腹部置玉鏟1件,還有象牙雕筒2件、骨雕筒1件、象牙梳1件。陶器達90多件(其中白陶、磨光黑陶、彩陶共38件),還有豬頭、獸骨、鱷魚鱗板等。隨葬品的懸殊,反映了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日趨嚴重。

㈣ 大汶口文化在濟南的著名遺址叫什麼名字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章丘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
該遺址是海岱地區年代最早的遺址,發現了夯土牆、壕溝、墓葬、祭祀坑等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時代主要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分布於章丘西北二十公里處的焦家、蘇官、董家、河陽店等村莊之間,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該遺址是1987年章丘文化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1992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㈤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

㈥ 大汶口鎮主要景點簡介

大汶口鎮主要景點簡介


一、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市大汶口鎮西南和隔河相望的堡頭村西一帶。1959年6月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的指導下,省文管處和濟南市博物館主持進行了首次發掘。揭露面積五千四百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期墓葬(133座),1974年至1978年泰安地區文物局具體負責進行了第二、第三次發掘,共揭露面積一千八百平方米,發掘墓葬56座,120餘個灰坑,14座房址,證明了大汶口遺址是一處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址。

大汶口遺址墓葬分為大汶河南北岸邊。先人們傍河而居,現存面積八十二萬平方米。地勢基本屬平原區,土質肥沃,水源充足,遷於人數漁獵、居住和農耕。

遺址發掘清理墓葬189座,絕大多數墓中放置數量不等的隨葬品,主要有禮儀用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四類。從隨葬品的差異可以看出,當時 社會 成員內部,貧富分化已經比較嚴重。

遺址墓葬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墓:石器種類少,且笨重,漁獵工具為多,陶器以紅陶居多,大都是手制,彩陶製作十分精緻,種類已較多。

中期墓:分為中前、中後兩期。中前期,石器較早期進步,有通體磨製的石斧、石鏟、石錛、石鑿及骨錐、骨針、匕首、魚鏢等,陶器中,灰黑陶增多,彩陶富有特色,顏色有紅、白、黑、赭;中後期,石器造型規整,刃部鋒利,灰黑陶比例漸增,快輪技術發明,燒制火候較高。

晚期墓: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石斧、石鏟工具較為規整,刃部平直鋒利,通體精磨,有管鑽的孔。制陶業更是興旺,陶器的風格也有明顯變化,器物多為素麵、磨光或飾弦紋,尤其黑陶高柄杯,烏黑發亮胎質又簿,極為精巧,為後來龍山文化蛋殼陶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大汶口墓葬遺址內涵十分豐富,出土了大量陶、石、骨、牙、蚌等質料的精美器物。以彩陶獨具特色,如彩陶鼎、彩陶背壺等,尤以螺旋紋、八角紋、三角紋為獨創。另外有弦紋、菱紋、花瓣紋、勾連迴旋紋多見。

石器在大汶口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人們同大自然工作斗爭的主要手段是使用石器。他們用大型的石鏟、石斧、石錛砍伐樹木,開墾耕地。用小型石錛、石鑿、石礪進行手工製作。用石刀、石棒加工糧食。這是人類生產技術上的一大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國務院公布為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立碑保護。大汶口遺址,為研究我國母系氏族晚期的 社會 狀況,我國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過渡,我國父系氏族 社會 及原始 社會 的解體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二、明石橋

明石橋,江北第一古石橋,是大汶河上唯一的一座古石橋,也是至今保存完好並能正常使用的一座古石橋。2011年4月,由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單位。

古石橋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石橋北起西南門,南至寧陽縣茶棚村,橫跨大汶河全長570.95米,全橋共65孔,寬3.5米,其中橋長238米。該石橋是一個整體石板橋,橋板每塊長3.5米,寬52公分,橋面用五塊石橋板縱橫連成,石板間均用鐵制外向錘形扒鋸鉗接。橋墩都用大石塊壘砌,向東迎水處為尖形以減少水的壓力。橋墩和地下石基相連,高者1.8米,低者五十公分,橋墩上的旗富明晰可見。此橋建成後,成為南北交通要道,對汶口古石橋的盛狀及古鎮大汶口經濟的繁榮,古人曾賦詩一首:汶河倒流水泱泱,兩岸杏柳吐芬芳;古石橋上人如織,古鎮城內商賈昌。又有詩曰:金沙水底映日光,魚躍淺底翻花浪,三葉蟲石層層疊,舞燕戲水穿梭狂。2003年7月大汶口鎮政府對古石橋進行了全面維修。


三、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也稱關帝廟,座落在大汶口鎮駐地南門里路西,為大汶口鎮著名景點之一,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整體分南北兩院,北為關帝廟,南為戲樓院,總面積2283平方米。據修山西會館碑文記載,該館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關帝廟基礎上擴建而成。明清時期,晉商遍布全國,大汶口是商業重鎮,明石橋扼南北交通,精於商業的山西商人看好這個黃金地段,在此建設會館,或招待山西過往官員、商賈,或兌換銀票,或同鄉聚會,「山西會館」因此得名。2011年6月山東大汶口置業有限公司開始修,總投資大約400萬元,2012年6月底已基本結束,正等待相關部門的驗收。


四、汶河古渡

汶河古渡是原泰安八大景之一,因大汶口是牟汶、瀛汶、石汶、柴汶、泮汶五汶交匯之地,是古人跨越大汶河這一天然屏障的最易之處,也是南北古驛道的必經之路,汶河古渡口由此形成。渡口是 歷史 上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曾經的繁忙景象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此景最早載入清道光年間《泰安志》。

據考證大汶河古渡口在遠古時代就已形成,泰安縣志載:「邑南大汶口,匯牟、瀛、石、柴及泮、奈環水達於濟,為齊魯孔道所徑」。

五、文姜城遺址

文姜城又稱「文姜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大汶口鎮駐地東北500米,東南靠近大汶河,它與泰安八大景之一的汶河古渡口相鄰,是魯桓公(公元前711-前694執政)為便於其夫人文姜回齊省親(文姜是齊僖公之次女為春秋魯桓公夫人),在齊魯兩國交界處修建的行宮舊址。該遺址據專家推測毀於戰亂,現只遺存一高出地平面1—1.8米的土台,面積2.25萬平方米,屬春秋至戰國遺址。《水經注》載:「今汶上夾水有文姜台。」 文姜城的文化堆積層比較分明,陶片、漢磚、陶豆柄、瓦當、布紋瓦等隨處可見。

六、雲亭山遺址

雲亭山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大汶口鎮馬家大吳村北,距大汶口鎮駐地3公里處。雲亭山海拔141. 5米,周圍面積4平方公里,此山雖不在「三山、五嶽」,卻是皇帝封禪勝地。並與岱廟、南天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南北相望。史書記載「遠古帝王,封禪泰山,多行禪於雲雲,亭亭二山」。唐玄宗《紀泰山銘》曰:「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禪亭亭,或禪雲雲。」史書記載有名字的十二位皇帝即:「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經專家考證,古時帝王封禪首先在泰山正南方雲亭山這一平地隆起的小山上設壇祭地,然後起駕登臨泰山,完成封禪大禮。

七、康乾行宮

康乾行宮(皇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康熙六次下江南,乾隆兩次下江南,均駐蹕於此。皇營遺址位於大汶口鎮衛駕庄西二百米處(此址原有宋時所建四賢祠一座),建於康熙18年(公元1679年),至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之前峻工。

八、鉅平縣城

漢高祖時置鉅平縣,屬泰山郡。後漢為侯國,晉仍為縣,北齊廢。鉅平縣城遺址的文化堆積層比較明顯,漢代的瓦片、陶豆、罐片夾雜在土層中,城池周圍到處是殘瓦斷磚,陶豆柄等,這在其它堆集層中也是少有的。近年來在鉅平縣城遺址及其周圍發現多處漢代墓葬遺址,規劃在鉅平縣城和漢墓遺址,恢復漢代時的建築風貌,重建城堡式的漢代鉅平縣城,引水入城,形成當年鉅平海水碧波盪漾的大水面,把漢代的文化特色呈現給世人。

㈦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哪裡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總面積約82.5萬平方米,是約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於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

大汶口遺址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跡100餘處,並出土了大量生產生活用具,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大汶口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歷史文化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大汶口遺址),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㈧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哪裡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黃前鎮104國道東50米大汶口。

1959年5月,津浦鐵路復線工程進行中,正在大汶口汶河南岸津浦鐵路東側堡頭村西約100米處挖土方的民工,刨出一批陶器碎片和零碎遺物,接著又挖出一件完整的陶背壺。

寧陽縣文化部門立即把這一發現報告濟南市文化局,文化局立即派濟南市博物館專業人員前往調查,根據已暴露出的彩陶片斷定該地為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歷史影響

1959年6月24日,隨著寧陽縣磁窯鎮堡頭村西地表泥土撥開,一段跨越了4500年至6300多年的歲月躍然於世。由此開始,一段上承北辛文化、下接龍山文化的嶄新遠古文明呈現在世人眼前,這便是大汶口文化。

悠悠汶水,鄉情綿長。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市南端衛駕庄和寧陽縣堡頭村之間,地跨汶河兩岸,京滬鐵路和泰兗公路分別穿過遺址的東部和西部,京福高速公路和104國道在遺址西側經過,現存遺址總面積45萬平方米。60年來,大汶口遺址經歷了4次挖掘,如明珠一點點被剝離出來,慢慢還原了汶河兩岸新石器時代先民的生活狀況,將他們的智慧和逐水而生的古老文化雕刻得清晰而豐富,文明社會的曙光燦然可見。

㈨ 大汶口文化遺址分為幾個時期

大汶口文化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分為早、中、晚3期。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大汶口文化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碳化粟。還有大量牛、羊、豬、狗等家畜骨骼。大汶口文化遺址有許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遺址,村落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

在呈子遺址中有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基槽,槽內填土夯實。牆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4個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陶房模型,這些陶房模型提供了相當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狀。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圓形豎穴和橢圓形豎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儲藏東西的窖穴。也有口大於底的不規則形灰坑。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以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度至1000度。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3種,紋樣有圈點、幾何圖案、花葉等。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可與今天媲美。大汶口文化時期,社會生產的勞動者性別,先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中期以後,隨葬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隨葬紡輪的則主要是女性。這說明男子已成為社會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擔當者,而婦女則從事紡織等家內勞動,社會已經從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制已經出現了。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隨葬有很多豬頭和豬的下顎骨,這些應該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財產。此外,隨葬的私有財產還有陶器、生產工具以及各種裝飾品等。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在氏族內部出現富有者和貧窮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演變。從墓的規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別。從隨葬品來看,差別更加懸殊,可見貧富分化已經十分顯著。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這時的陶器已用快轉陶車來製造。

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白陶上有的還有圖案花紋,它為以後瓷器的製作奠定了技術基礎。大汶口文化時期,手工業經濟也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制陶業、玉石製造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經濟部門。當時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對側上門齒,有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頜骨內縮變形。還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龜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鉤形器。這些習俗為我國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見。大汶口文化中的許多刻畫符號可能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在莒縣陵陽河、大朱村、杭頭和諸城前寨等遺址,還發現刻在陶尊上的陶文。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於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頭向一致。墓室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有的僅有棺,但也有棺槨皆備的。葬式一般為單身仰身直肢葬,也有兩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則3人,多則達23人。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閱讀全文

與汶口文化遺址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