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繼承閩南文化

如何繼承閩南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20 05:50:58

1. 閩南古厝的文化傳承

圖案內容及所附載的象徵隱喻表現出漢文化的傳承
我們可以從閩南建築中找到許多中國傳統圖案的原型,如雲卷紋、花草紋、花形紋及拼花等,舉例說,漢代漆器上有一種雲氣紋是正如意樣子,而閩南山牆把它反過來以適合於屋頂山牆的三角形,同時也喻意「雲如意頭」。它通過8象形「吉」,8吉,當然,這是由太極圖形衍變而來,在這個骨格中發展為「喜相逢」的圖案,以表達喜慶的意味。雷圭元先生認為方冏與圓冏為歷代圖案創造中的基礎骨格,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閩南民居的磚石牆圖案傳承了這類基本骨格,並予以發揮。冏形骨線中的雲、火、水、龍、鳳在這些圖案若隱若現,特別冏形圖案中的火的紋樣,與主題花波浪式翻滾的互補地印證了一種藝術化水火相融的和諧境界。主題花紋連續重復更是增添形式美感,反映出一種攝人的復數美。
閩南牆飾細部形象方面有樓台人物、巾幗人物、吉壽文字、海棠花、相思樹等,這些圖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徵和隱喻意義,如六角龜喻長壽,八角喻吉祥,圓形喻圓滿,錢紋喻財富,蓮花喻清白,石榴喻碩果累累,蝙蝠喻福壽,蝴蝶喻美好,這都寄託一些美好的願望,比如說,有魚的形象暗含著年年有餘,大象從另一個角度使人聯想威武勇猛。通過圖案或紋樣的雙關是閩南磚石牆的特色之一。

2. 閩南文化有哪些方面

文化的范圍很廣,包括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不知道你想要了解哪一方面。
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建與自己生活環境相適應且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的閩南建築。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大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里村的歸僑蔡資深民居是其代表作。該民居建於清咸豐光緒年間,其主體建築同閩南地區習見的古大厝一樣,三開間或五開間,帶護厝,突出廳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縱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廳為組織院落單元、廳、廊、過水貫穿全院、硬山及卷棚屋頂,穿斗式木構架,上鋪紅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所不同的是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梁畫棟,裝飾有透雕、浮雕、線刻或圓雕而成的精美木雕、磚雕、石雕、泥灰雕,雕飾題材十分廣泛,雕刻技藝精湛,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民居建築群既沿襲,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中的裝飾藝術特點,堪稱閩南古民居建築藝術與中國域外建築藝術合璧的傑作。此外,俗稱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樓式」的閩南僑鄉民居「番仔樓」也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其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中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搏餅」(中秋節)在節慶日中尤為活躍。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系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閩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間除信仰中華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諸神(如土地公等)外,還信奉實有其人被尊為神靈的保生大帝(吳夲)、媽祖(林默)、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師(陳普足)。 宗族文化也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為幾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安溪、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岩話區:龍岩市新羅區部分地區、漳平市部分地區。 大田話區:大田縣部分、尤溪縣的小部分。 潮汕話區:廣東潮州平饒一帶 雷州話區:廣東雷州半島 海南話區:海南中部地區 浙江蒼南話區:溫州蒼南地區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 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新加坡閩南話叫做「福建話」,70-80%的新加坡會說或會聽福建話,在東南亞的閩南人與馬來人聯姻的後代共計人數達1000餘萬人,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編輯本段閩南文化特點
1、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連綿不斷,且不斷發展。 2、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納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築文化中除以「宮殿式」古大厝、臨街騎樓為主流建築外,也可見到中國傳統建築、中西合璧建築、阿拉伯式建築、僑鄉特色建築等。 3、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劇種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爭奇斗艷而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容入一些馬來語等。再如在泉州還可看到阿拉伯文與漢字並排的春聯。 4、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造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這些詞語在普通話和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沒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閩南話中則是基本詞兒。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區別漢語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閩南方言的獨創性則主要表現在語言詞彙、語法諸方面者有許多自己的特點。 5、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閩南人移居國外,外國僑民留居閩南)息息相關,也與閩南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系。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台灣傳播到台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華人傳播到國外。
編輯本段閩南文化的傳播及其影響
文化的創造者是人,且人又是「文化最忠實、最積極、最活躍的傳播者。而文化遠距離的傳播,有賴於人口的遷移」閩南文化的傳播是通過閩南人移居國內外而傳播的。國內傳播達閩北、閩中、閩西、浙東南、贛東、粵東、港澳、海南及台灣。其中移居台灣為最多,且分布廣泛於台北、台東、台中、台南、高雄、桃園、苗粟、基隆、南投、屏東、彰化、花蓮、嘉文、宜蘭、雲林、新竹、澎湖等絕大部分地區,而均有閩南人在那裡一代代休養生息。已知從唐代始,先輩移居台灣,不僅帶去方言,也帶去閩南人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等等,並代代傳承、發展和創新。但發展迄今,仍語言相同,生活習慣、民俗風情、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也仍相同或近同。從現有台灣人口中講閩南話的就多達1700萬人,表明閩南話在台灣是其主要語種,由此可窺見閩南文化與台灣文化教育幾近相同。而國外傳播則達世界各地,堪稱世界各地都要找到閩南籍華僑(居多)華裔人群的足跡。移居國外的閩南籍華僑、華人(指入居住國外籍者)有數百萬之多,其中稱居東南亞諸國最多。華僑、華人先輩不僅帶去閩南方言,而且也把閩南的民俗風情、民間信仰、民間藝術傳播到居住國閩南人社區,並一代代傳承、渲變和發展。迄今僑居於世界各國的華僑、華人已多達近1400萬人,分布於近百所國家和地區,由此可窺見閩南文化在國外傳播廣泛之一。 研究閩南文化的意義 閩南文化上承中原,吳越文化而由移居閩南的漢人和原住民共同創的先進的地域性文化,爾後又借鑒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使閩南文化更興盛發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閩南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有時代的局限性,我們以科學的分析態度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弘揚傳統閩南文化的精華,摒棄閩南文化中的糟粕,在批判中加以繼承,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2、通過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助於深入了解閩南文化中蘊含的開放性、包容性、思辯性,弘揚拼搏精神和樹立自信。 3、閩南文化蘊含的「和合思想」,是構建和諧的閩南社會及增強與台灣同胞和僑胞凝聚力的保證。 4、閩南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利於閩南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也有利創造出既體現閩南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閩南文化,促進閩南文化資源的永續性發展。 5、對閩南文化的研究,在促進和平統一台灣有著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閩南文化對台灣地區有著強大的輻射作用,因此對台灣同胞有著強大的吸引作用

3. 吸納多種文化而成的福建閩南文化特色

閩南地區是中國的眾多傳統獨特地區之一,我更是從小在閩南長大的孩子,對於這里也有著別樣的情愫。閩南文化吸取了許多的中外混合的元素。

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連綿不斷,且不斷發展。閩南文化是包羅萬象的,歷史上舉世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引發中外文化在此互動;閩南文化是開放進取的,明清以來,大量閩南人向海外遷徙,將閩南的民系文化,擴展到台灣、東南亞及世界各地。

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納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築文化中除以「宮殿式」古大厝、臨街騎樓為主流建築外,也可見到中國傳統建築、中西合璧建築、阿拉伯式建築、僑鄉特色建築等。

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劇種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爭奇斗艷而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容入一些馬來語等。再如在泉州還可看到阿拉伯文與漢字並排的春聯。

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造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

這些詞語在普通話和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沒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閩南話中則是基本詞兒。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區別漢語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閩南方言的獨創性則主要表現在語言詞彙、語法諸方面者有許多自己的特點。

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閩南人移居國外,外國僑民留居閩南)息息相關,也與閩南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系。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台灣傳播到台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華人傳播到國外。

4. 閩南文化進校園的廣播稿

泉州市教育局關於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意見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精神,弘揚閩南文化,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經研究,決定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現將活動開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 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文化見證,是連接海峽兩岸人民友好往來的橋梁和紐帶。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命名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福建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泉州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核心區和閩南文化遺產的富集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充分認識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重要性,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制定方案,全面實施。各學校要成立活動領導小組,建立活動機制,組織教職員工學習有關閩南文化知識,明確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的目的意義,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全面部署,保證"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廣泛宣傳,營造氛圍
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是保護和弘揚閩南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是學校深化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豐富師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項重要舉措,更是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各地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校園信息網路、廣播站、宣傳欄、校園簡報、學習園地等宣傳陣地,加強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宣傳力度。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立閩南文化展示館、閩南文化知識走廊,發動學生家長、社區老人會和關工委、民間藝術團體和民間藝人傳授和宣傳閩南文化知識,努力營造社會、學校、家庭都來關心重視閩南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良好氛圍。
三、開發課程,傳承教育
1、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要與校本課程開發有機結合起來。要充分利用閩南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點,在幼兒園開設閩南童謠和閩南遊藝教學;在小學開設傳統藝術、傳統技藝等課程;在初、高中擴大開設閩南民俗、鄉土文化等課程。各地要根據當地閩南文化資源,從閩南民系與文化、閩南方言、閩南民俗、閩南名勝、閩南建築、閩南先賢、閩南民間戲曲、閩南民間信仰等方面,邀請相關人員編寫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教材要力求思想積極健康,語言簡明平實、內容通俗易懂、圖文並茂,適合學生閱讀和學習。市教科所可根據實際情況,統一編印《泉州閩南文化校本系列教材》,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豐富多彩的閩南傳統文化,培養熱愛家鄉、熱愛閩南的情感。
2、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要充分發揮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各地學校要提倡課堂講普通話,課外講閩南話;組織學生開展閩南語互幫互學活動,幫助外來學生學習閩南語,讓他們盡快融入閩南,融入泉州。在學科教學中要有機滲透閩南文化的傳承,結合語文課讓學生適當了解、學習閩南方言;藝術課讓學生了解、欣賞南音、南戲;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對當地閩南名勝、建築、民間信仰等的調查研究;利用信息技術課指導學生從"中華·閩南文化網"等網站獲取閩南文化知識;通過體育課讓學生適當了解、學習南拳。
四、開展活動,弘揚文化
閩南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各地民間中蘊藏著豐富的閩南文化資源,各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要積極與有關部門進行溝通、合作,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推進"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各校要結合少先隊活動或主題班會,舉行閩南童謠說唱會、閩南文化知識競賽、閩南語演講比賽、閩南文化學習心得交流會等活動;也可以聘請社會上對南音、南戲、南拳等閩南文化知識有一定研究的人士作為校外輔導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區與當地群眾一起開展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活動,領略閩南傳統文化藝術的風采和價值。
各縣(市、區)教育局可根據活動開展情況,每學年或每兩年舉辦一次"閩南文化進校園" 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從中了解各校開展活動的情況,也為各校提供交流平台,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市教育局將於今年五月份舉行泉州市首屆"閩南文化進校園"成果展示活動,今後各縣(市、區)可以積極申報承辦這項活動。
總之,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義不容辭的職責,各地要定期組織檢查,落實開展情況,及時總結推廣經驗,為弘揚和傳承閩南文化,構建和諧泉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做出應有的貢獻。

5. 閩南文化特色及傳統文化有哪些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閩南特色

閩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為主食,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午飯,閩南方言稱稀飯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兩種,稠的粥稱「烤頭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稱「安糜仔」。至於年節的食俗,則根據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節,除夕的圍爐吃年夜飯置辦各種雞鴨魚肉菜餚外,習慣要一道火鍋。

舊時的銅火鍋中間燒炭火,象徵全家圍爐團圓。 閩南民居是閩南民系的傳統建築。但就從民居而言,這種海外宗教及裝飾的影響,更多局限於寺廟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們認為閩南民居雖有多樣性文化的影響,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別是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特點及血統等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跡表露無遺,這從一些紋樣、一些隱喻符號以及一些建築樣式上得以證明。當然,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建築也同樣存在,諸如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但這不影響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牆的類型化的形式。

6. 我的閩南夢含義是什麼

我的閩南夢

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廈門人,從小我是在廈門長大的,作為一個閩南人,我因擁有著兩千多年的閩南文化而感到十分的驕傲,自豪。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好好的繼承和發揚閩南文化,實現我的閩南夢。

閩南指--泉州--廈門--漳州-龍岩新羅區與漳平等大部分地區.,還可以加上大田縣部分和尤溪縣的小部分。漳州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還有一些客家鎮、客家村,有幾十萬客家人。閩南總人口約一千餘萬。閩南這個詞是在20世紀後半期福建方言專家才提出的,之前閩南地區人遷徙到外地都自稱福建人,東南亞、廣東人也稱閩南人為福建人。 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受其他方言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語,也是有著大體一致的文化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我們即可稱其為泛閩南。我最驕傲的地方是我會講閩南語。閩南語有很多音節是普通話里沒有的。所以無法用普通話的字來為閩南話注音,要學習閩南話就要學習閩南話的注音方法。這就像我們學習普通話要先學習漢語拼音一樣。

閩南話的聲調在不同縣市區別很大。比較占優勢的是廈門話的聲調。台灣島上大部分人的閩南話的聲調也與廈門話一致。閩南話共有8個聲調,依次叫做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我們平時一般按這個順序,分別叫做第1聲、第2聲、第3聲、第4聲、第5聲、第6聲、第7聲、第8聲。 建築文化是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建與自己生活環境相適應且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的閩南建築。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大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里村的歸僑蔡資深民居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系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其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中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博餅」(中秋節)在節慶日中尤為活躍。 宗教文化系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閩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間除信仰中華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諸神(如土地公等)外,還信奉實有其人被尊為神靈的保生大帝(吳夲tao)、媽祖(林默)、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師(陳普足)。

記得有人曾說,我們閩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這么濃厚的閩南文化,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繼承和發揚我們的閩南文化,實現我的夢,我的閩南夢。

7. 閩南童謠的傳承情況

由於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傳唱,方言的流失和危機也使得童謠漸漸遠離了閩南兒童。另一方面,台灣當局提出「台語不是閩南語」,大力推廣「台灣童謠」,企圖把台灣的閩南文化,包括閩南童謠,從整個閩南文化中割裂出去,以達到「文化台獨」的陰謀。這就使得搶救、傳承、推廣閩南童謠,不僅具有文化傳承發展的意義,更具有增進兩岸民眾了解、認同,爭取台灣民心,促進祖國統一的深遠意義。加強閩南童謠的保護和傳承,讓世人,讓台灣同胞了解閩南童謠的根在大陸閩南,刻不容緩。21世紀初,廈門市在搶救和保護閩南童謠方面,已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舉辦閩南童謠表演比賽,在校園內推廣閩南文化等。還制定實施了閩南童謠保護的「五年計劃」。 2009年6月,廈門市翔安區閩南童謠文化研究會成立。2010年,閩南童謠文化活動中心在翔安區開工建設,作為重點保護閩南童謠文化的基地和象徵。 2010年9月,由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廈門市教育局體衛處主辦的閩南童謠教學、調查與創作培訓班在廈門市外國語附屬小學舉辦。來自全市中、小學、幼兒園、青少年宮、文化館的69位老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幹部參加培訓。

8. 閩南文化包括哪幾個方面呢

閩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區的人共同創造的(主要是閩南人),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范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市、縣(泉州原轄金門縣待統一)。閩南文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啟了中原文化與閩南大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民遷入閩南地區,推動了閩南文化的形成。晉唐時期,閩南地區漢民人口劇增,經濟迅速發展,政教管理體制日臻完善,閩南文化得到發展。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啟航點和東方大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帶動來了伊斯蘭文化,閩南文化得到豐富。明清時期,歐洲商人和傳教士來,傳入了西方文化,閩南文化進一步得到繁榮。從閩南文化的發展軌跡,可以窺見閩南文化是經過一代代閩南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挖掘、弘揚、創造,並吸收採納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和合理因素,有機地融入了其體系內,孕育、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9. 滄海有陸:(原創) 有情懷的閩南文化的傳承人一一范壽春

說起閩南語,你是不是特別記得那首歌「愛拼才會贏」?是的,閩南語,是在福建南部和台灣通用的語言,而這種語言在唐宋時代是當時的官話,你可知道,當時詩人李白呀、白居易呀都是用閩南語的韻腳寫詩的,所以呢,唐詩,宋詞用閩南語來吟誦,特別的朗朗上口,特別押韻,這個沒想到吧?

閩南人喜歡講古,聽古。所稱的「講古」,就是用閩南話說書、講故事。據傳清宣統年間,廈門一位道台愛聽「講古」,於是「講古場」在廈門民間大為興盛。

在沒有電影電視和互聯網的那個年代,「講古」在閩南人的生活里,就是最好的「段子」、「小說」。而由於閩南方言的詞語、俗話、順口溜、三句半等的融入,「講古」更是別具一格,深受人們喜愛。

在廈門,有位家喻戶曉的講古人,名叫范壽春,他「講古」講出了「省級」和「國家級」——從1995年到200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語頻道、省台台播部、海峽之聲廣播,專門請范壽春講古,分別錄制五百個故事,在各台播出,向海內外傳播講古。

閩南鄉親遍布世界,「廈門有個講古仙」,這件事很快也在海外鄉親當中引起反響——離鄉日久,就想聽一回小時候那帶著鄉音鄉情的「古」呀。

幾十年了,范老用他純正的閩南語傳播著鄉音鄉情,傳播著閩南文化的無比魅力。

從2006年開始,范老就不斷把閩南語講古帶到世界各地,好評如潮。2008年10月11日,當時我在思明區工作,為了讓思明區的學生從小學習閩南語,我們在觀音山老榕樹為范老開設了一個講古場,定為范壽春工作室,一場「范壽春講古藝術授徒」儀式隆重舉行,范壽春老先生收徒31名,其中21名是選送的各校教師,另有10名少先隊員。

參加學習培訓的各校教師利用課余時間上課,一學就是三個月,回到各自學校後引領了一番熱烈的「講古」風氣,不少學校開辦了師生講古比賽,閩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開展。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 6月,范壽春被福建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廈門方言講古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廈門講古」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6月,范壽春榮獲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講古傳承人稱號……

2010年,83歲的范老被查出了腸癌,經過手術後,他又堅強地走上講古場,為市民和孩子們講古,大街小巷又充滿了歡笑聲……

如今,91歲的范老依然牽掛著閩南文化的傳承,雖然年事已高,但他還是繼續用他的講古在影響著年輕人,他的徒弟一批又一批,現在閩南文化正在民眾中活躍著,傳承著。

近日,聽說范老身體有所久安,但他依然還是牽掛著傳承之事,我們祝福范老早日康復起來,再到老榕樹下為我們開講,期待著講古場上范老那繪聲繪色的故事帶著我們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

祝福您,范老!祝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閱讀全文

與如何繼承閩南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