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嗩吶唱現代歌曲,有多少人還會尊重嗩吶
嗩吶,這個樂器的歷史可是很久了,這可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樂器,早些年我們國家民間辦紅白喜事嗩吶這個樂器可是樂器之王,沒有嗩吶那可不行,而且早些年前吹嗩吶的匠人那可是十分受尊重的。一位嗩吶匠人必須有足夠的底氣,說白了就是現在的肺活量必須得大,所以早年間吹嗩吶的匠人必須在吹之前吃一頓好飯,這樣才會有底氣,嗩吶震天響,才會感覺有排面。
我們再次把我們的視線放在我們的問題上面,嗩吶還能受到人們的尊重嗎?這個問題要我回答我就來說一下。相比較以前的話肯定不會像以前那麼的受尊重了,畢竟現在人們對嗩吶等一些傳統樂器了解的少了,想尊重也無從做起。大家怎麼認為?
B. 傳承了上千年的嗩吶,為何被人稱為是音樂界的流氓
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嗩吶所發出的聲音特別大;第二,嗩吶的穿透力特別的強。談起嗩吶這款民間吹管樂器,相信大家都是特別熟悉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座的各位幾乎沒有多少人真正的喜歡嗩吶所發出的聲音。值得注意的是,嗩吶並不是起源於中國,而是由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現如今嗩吶主要流行於我國東北一代地區。
倘若人們想要更好地了解嗩吶,那麼我在這推薦電影《百鳥朝鳳》,人們可以在這感受嗩吶的興衰以及嗩吶音色的美妙。雖然現如今喜歡嗩吶的總人數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全國各地喜歡嗩吶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任何一種文化,想要更好地繼承和發展,那就不能固步自封,要懂得與時俱進。
C. 嗩吶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為什麼越來越不受歡迎
中國的傳統樂器可還真的不少,這種帶有本土傳統文化的樂器也是越來越受到關注了,它是文化的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記載。特別是在中國的傳統民間流行著嗩吶,這種樂器對中國人來說意義很重大,很多人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都會想到嗩吶。在這幾年更是有很多人喜歡上了嗩吶。特別是文藝片的出現讓嗩吶更是出盡了風頭,更是榮獲了流氓了稱號。
特別是《百鳥朝鳳》作為嗩吶的經典一曲,讓很多人包括是一些門外漢對嗩吶有了更深的了解。不過有些人在聽它的時候說聽著聽著就想走了,其實這首曲子不是一首哀樂,而是一首喜樂。作為演奏大師,他曾說過這是一首比較歡快的曲子,裡面講述的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在使用嗩吶的時候分不同的場合,比方說經典的曲子就是高級的嗩吶伴奏曲了。
中國的紅事都是指嫁娶,白事就是指老人去世這一種,而且一般是比較有名的 那種老人才可以使用這么高規格的配樂。其實這首曲子雖然很經典,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吹出這首曲子的。而且老一輩的人都是要仰著頭吹,這可是需要很強壯的丹田的。而且只有這樣才可以把嗩吶吹得很響亮,同時如果吹奏這首曲子,人們對這個人的尊重也是很高的,同時還需要親自去請這個人,甚至還必須要行禮,而且是規格最高的跪拜禮,可以說嗩吶就是這么的有能力。
D. 嗩吶有什麼魔力,被稱為樂器之王
嗩吶是樂器之王的說法確實存在,但只能說這種說法在中國比較常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認為鋼琴是樂器之王。當然,嗩吶憑借其高亢的嗓音,很容易在各種樂器中脫穎而出,也正是因為其獨特的嗓音,才被稱為樂器之王。
嗩吶可以在我們出生時演奏,這讓我們感到快樂和喜慶。人死了,嗩吶還能彈,帶出一種悲涼的感覺。嗩吶可以控制各種感情,但其他樂器很難做到這一點。同時演奏嗩吶,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調,當它的聲音響起時,可以阻擋其他樂器的聲音,從而體現嗩吶的力量和魅力。嗩吶的演奏可以在你生活中的任何時候完美地控制,無論你是快樂還是悲傷,它都符合當時的情況。
有人評論嗩吶:它不僅能把自己吹走,還能把別人送走。這真的很合理。在我們生活中的婚喪嫁娶中,從出生到死亡,甚至是初一初七甚至是十周年,嗩吶總是在場。今天你把別人吹走了,明天他們會把你送走。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稱嗩吶為流氓樂器。說他是流氓樂器,其實並沒有貶義,只是一種戲虐嗩吶。
E. 嗩吶可以算得上是國粹,為什麼現在卻被禁止了
嗩吶在中國農村的喪葬風俗文化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撐場子的樂器。如今要禁止吹嗩吶了,這在農村人眼裡看來就是要砸場子了。你說人家誰還會願意?畢竟,誰都躲不過一個死,誰家都有辦喪事的時候。辦喪事的時候總會有一種害怕的感覺,但是嗩吶一響,這種感覺就沒有了,吹嗩吶也是給活人壯膽。
洋鼓洋號還帶著表演隊,在喪事上表演各種節目,大部分都是博人眼球的低俗節目,惹得眾人哈哈大笑,你想想,別人伴著喪事呢,悲傷著呢,你這邊還這個高興,這合理嗎?還有洋鼓洋號還會現場討要紅包,紅包給的少了,當場都會給主家難看等等等等,這都是與中華美德完全背道而馳的玩意。所以與其禁止傳統的嗩吶,還不如禁止洋鼓洋號。
F. 千年琵笆,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初聞不識嗩吶音,再聽已是棺!什麼意思
這是形容了四種樂器的特點:
1、琵琶: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這就是最初的琵琶雛形,這里的千年也是指琵琶的歷史悠久,同樣也是形容學琵琶很難。
2、箏: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地植根於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被稱為「古箏」。這里的萬年是用來誇張,比喻古箏比琵琶還要難學。
3、二胡: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拉一生就形象的表現出二胡的難學,也就是拉一輩子學一輩子。
4、嗩吶: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中國民間稱人的一生有三次吹嗩吶的時候,第一次是出生百日,父母慶賀,第二次是洞房花燭結婚之日,第三次就是人以離世,入棺之時。這就很形象地寫出了嗩吶在中國老百姓眼中的歷史地位。
「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出全劇終,初聞不識嗩吶音,再聽已是棺中人。」
有人說:「他是唯一能讓小提琴哭泣,讓小號沉默不語的獨奏樂器。」,也有人說:「它是唯一能讓鞭炮成為伴奏的樂器」,還有人說:「嗩吶是唯一一個能從滿月吹到頭七的樂器,紅白喜事兒專用樂器」「它訴說著人生的大喜大悲」,關於嗩吶的傳奇實在太多了,任何樂器在它面前都會變成伴奏樂器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嗩吶不僅僅得到了民間的認可,就連官方都認證過了啊!
G. 為什麼說嗩吶是樂器之王,是音樂界的流氓
嗩吶被賦予「樂界流氓」稱號不是貶義,反而有點戲謔、調侃的味道。首先,嗩吶掌管民間紅白兩事,可從出生吹到死亡。另外嗩吶的音色突出,粗獷高亢,音量極大,吹奏方式更是變化多端,能與整個樂隊抗衡。所謂嗩吶一響,百樂皆退。
嗩吶最早從波斯傳入中國,最早為宮廷器樂,後來傳入民間成為婚葬嫁娶的常用樂器之一。
這「流氓嗩吶」的全稱是「樂器界的流氓」。這個稱號最初是由學音樂的學生們賦予的,後來諸多樂團人士也瘋狂點頭,表示認同。畢竟嗩吶一出手,就沒他們什麼事了。
某位知乎網友說,一隻嗩吶就可與整支樂隊抗衡,嗩吶一響,百樂皆退:
還有人說:
評論區受過「傷害」的人也紛紛出來表示認同:
什麼是C位出道?嗩吶在哪裡,哪裡就是C位。畢竟會吹嗩吶的人,都是極其優秀風騷的,一旦火力全開,其他樂器全部變成配角。
尤其是吹奏嗩吶經典曲目《百鳥朝鳳》,更是無有對手。可以自行搜索視頻觀看大師劉英花式炫技。
孤獨的「流氓」
由於時代的變革,嗩吶已經逐漸走出民間舞台,慢慢踏進更高端的地方——大型演奏樂團。
以前,「流氓」的嗩吶一響,稱霸十里八村,蓋過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現在,「流氓」嗩吶成為民族管弦樂隊里的佼佼者,成為出國表演最具特色的民族樂器。
從土地到舞台,嗩吶已經徹底轉變,但是我們很少能看見吹嗩吶的人,尤其在城市裡。
我們也很難聽得懂嗩吶,因為嗩吶不僅用於婚喪嫁娶和演奏,它跟古琴一樣,是奏給自己聽的。
只是別人很難聽懂,也很難形容,一如史鐵生所說。
「我看不見那個吹嗩吶的人,惟嗩吶聲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而纏綿時而蒼涼,或許這幾個詞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聽出它響在過去,響在現在,響在未來,迴旋飄轉亘古不散。 」
H. 嗩吶作為傳統樂器,承載了多少民族的文化
引言:談起中國傳統樂器,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琵琶,蕭,笙或者嗩吶,其中嗩吶則是中國傳統樂器。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韻味十分豐富,更有“中國樂器,嗩吶為王”的說法。那麼大家知道嗩吶作為傳統樂器,承載了多少民族的文化嗎?
三、嗩吶的作品嗩吶的代表優秀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百鳥朝鳳》,以嗩吶高昂的聲音模擬出百鳥的歡愉和熱烈,把公雞母雞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是即興發揮,也讓人們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和音樂的快樂,再者《一枝花》也是嗩吶代表作之一,該樂曲和《百鳥朝鳳》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同意《百鳥朝鳳》的結構鬆散,《一枝花》十分的嚴密小心,情感也是非常的豐富,他們表現了嗩吶的兼容並包,讓人知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由此可見鎖吶的,使用潛力是非常廣闊的。
I. 樂器歷史知多少:嗩吶起源何方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中原地區。
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關於嗩吶的起源,一說,三世紀新疆拜城柯爾克茲石窟(約265-420)的壁畫上已有演奏嗩吶的樂伎的形象。另一說,金元時期傳入中原,也稱「嗩叭」、「號笛」。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民間,多用於婚喪喜事的吹打樂隊中,也用作民間歌舞和戲曲的伴奏樂器。
嗩吶史料始見於明代。明·王圻《三才圖會》:「鎖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清代嗩吶在宮廷被列入回部樂,也用於大駕鹵簿。因兩端都用銅制,又稱「金口角」。後衍生出大嗩吶、中嗩吶和小嗩吶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區的雙簧類樂器的形體大小不一,名稱也各異。形體相對較小的稱「海笛」。
自緬甸傳入的較大的稱「聶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嗩吶,也稱「得梨」。嗩吶音量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適於表現熱烈歡快的音樂風格,但不少民間藝人也能用雙唇壓緊哨片,控制氣息,吹出柔潤的弱音(也稱「簫音」)來表現抒情或悲哀的情緒。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中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我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J. 曾經是最受歡迎的嗩吶匠,如今為何被人們看不起
導致曾經倍受歡迎的嗩吶匠地位從天上掉到地上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電子音樂和歌舞團的普及。
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樂器之一,其實嗩吶卻並非起源中國,而是從波斯、阿拉伯一待傳過來的。古代波斯語Surnā,音譯過來就是嗩吶,在古代還曾被譯做銷吶、嗩奈、蘇爾奈等名字。
嗩吶在三國時期由波斯一帶傳入新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嗩吶都是銷聲斂跡,直至金元時期,嗩吶才逐漸傳至中原地區,但依然不是很流行。再明朝時期才開始慢慢普及,民明朝後期,逐漸成為了戲曲音樂的必備樂器之一。是嗩吶藝術真正的繁榮時期是清朝時期。
現在,嗩吶匠的地位,可以說是從天上,直接掉到了地獄。近年來,推行農村移風易俗政策,號召大家舉辦紅白喜事一切從簡,禁止鋪張浪費,尤其是辦白事,不許搭席設宴、不搞扎彩靈棚,不吹嗩吶鼓樂。
在國家的號召下,大部分都是一切從簡,雖然還有一部分人雇嗩吶鼓樂,但數量和規模上,也遠不如從前。嗩吶匠的生存空間在這樣的約束下被無限制壓縮,即將面臨著失業的風險。現在的年輕一輩,基本上沒有人願意學習吹嗩吶,嗩吶匠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從事這個職業。
但是,嗩吶做為我國的傳統技藝。應該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有義務和必要把這們傳統技藝的樣貌為後代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