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府文化是珠三角本土傳統文化,這個文化有什麼特色
珠三角廣府文化的特色
三、南雄珠璣,認同標記
廣府民系是嶺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民系,也是中原漢族南下移民與本土居民融匯時間最長、融匯形式最多,構成最復雜的民系。各個區域的廣府文化與粵方言一樣,共性突出,個性鮮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廣府民系為主體族群的區域,該區域的廣府民系較其他區域的廣府民系而言,有著較強的區域文化認同感,大多數人均為「珠璣後裔」,有共同的發祥地--南雄珠璣巷。細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廣府民系的構成
唐宋以後,南下移民多取道粵北大庾嶺梅關新道,南雄珠璣巷成了南遷移民的聚居地及轉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區的中轉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粵方言,吳語痕跡較明顯。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的記載,分布在珠三角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從南雄遷入的,而其中又有187個是宋代經南雄遷入的,佔了總數的98%。這種特定的民系構成,使珠三角廣府民系易於有共同的文化認同。
2.珠三角的發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蓬勃發展,並漸具規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為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基塘農業模式,建立了多層次的農業經濟架構。依託著廣州這個世界貿易大港,建立了活躍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市場。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商品化傾向日益明顯,成為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以廣府人為主的「廣幫商人」,清中期便馳名全國。從19世紀末葉,廣東近代工業的新興產業,主要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崇尚興辦實業,是廣府文化有別於客家、潮汕兩大民系文化最大的特徵之一。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自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人文薈萃,工農商並舉,迎來了廣府文化發展的又一個高潮。
可見,「南雄珠璣巷」,是特定的歷史與特定的民系構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認同標記,有著極強的凝聚力。 宋代是嶺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廣府民系形成的重要階段,宋以後,珠三角地區領先嶺南地區的發展,影響全國,並成為著名的僑鄉,「珠璣後裔」遍布世界各地。「南雄珠璣巷」,成為海內外廣府人的尋根祖地,珠三角地區的廣府文化成為廣府文化以及嶺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廣州文化成為主導,廣州話成為粵方言的標准語,並最終成為跨國界的語言,「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幷且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Languagesindailyuse),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MandarinChinese)。」便不難理解了。
㈡ 羊城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羊城的傳統文化是「飲茶」文化、「行花街」、「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等。
「飲茶」文化
「飲茶粵海未能忘。」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其他地方的問候語大多是「吃了嗎」,廣州人則往往是「飲咗茶未」(喝茶了嗎)。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一盅兩件,優哉游哉;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由此可見,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單純「茶」的范疇,已經成為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於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廣州老字型大小的茶樓有:陶陶居、陸羽居、怕香居、南園、北園、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來居、西華居、美珍居等。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無花不成年。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再窮的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束。每年市政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廣州人認為外來花雖然很漂亮,但大都沒有特別的象徵意義,不能滿足新年祈望「平安」、「富貴」的意頭。行花街是為了沾點花香瑞氣,擠掉晦氣,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僅此而已。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而東山地勢較高,地廣人稀,20世紀初,美國基督教選定東山為傳教基地。教會開辟的幽雅居住環境吸引了大批歸僑結廬定居。從此,荒涼的東山日漸喧鬧,成為一個高檔建築成群的住宅小區。
㈢ 廣州傳統文化的文化起源
廣東木偶戲 我國木偶戲始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元、明、清。古時稱「傀儡戲」。廣東木偶戲,大約在元代傳入。新中國成立後,木偶戲藝術得到很大發展,1956年,廣州市創辦廣東省木偶劇團,創作出富有南國特色的木偶藝術。木偶造型精雕細刻,神采各異,傳神逼真,栩栩如生。劇目有:《芙蓉仙子》,《張羽煮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鬧海》,《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等。廣東木偶劇團的木偶藝術在國內、國際上享有盛名,曾獲羅馬尼亞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銀質獎章,深得各國藝術界的贊賞。
八音班—鑼鼓櫃 粵曲產生、衍變和發展的150年,大體上經過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為「八音班時期」。八音班演唱粵曲始於道光初葉。當時的粵劇未能滿足廣大農村觀眾要求,便出現了以粵曲清唱為主,人數不多的八音班。19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八音班十分盛行。據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不完全統計,從業人員達500多人。除為民間的喜慶、迎神等活動演唱外,還常到農村或小城鎮演出,有些較小型和業余性質的八音班,將樂器放置在一個如花轎模樣的大櫃里,演奏時抬著櫃「遊行」,只奏不唱,人稱鑼鼓櫃。
㈣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三、定型期:秦漢
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至於文學、藝術皆根植於上述思想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以地方為特色的區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但有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漸散失了,於是傳統文化傳承就突顯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㈤ 傳統文化的包括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為歷代儒客所尊崇;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5)兩廣傳統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的范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范疇。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具體地講,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
比如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節日和各種民俗活動以及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的傳統文化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㈥ 傳統文化指的是什麼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中的傳統文化思想包括:
一、陰陽互生,一體二相,天人合一,易理文化。
二、五行生剋,金木水火土,領悟世間萬物此消彼長中的能量和命運變化。
三、四方四節,生長收藏,掌握萬物興衰的規律。
四、八風之理,八卦之節,六十四象,推測吉凶之變。
五、水的擇低而居,水的承載,土的包容,寬厚、沉穩、承載接納。
中國文化的種類:
1、宗法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
2、農業文化
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3、血緣文化
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
㈦ 傳統文化都包括什麼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一、諸子百家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傳統文化之剪紙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仁、義、禮、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 農家(《呂氏春秋》) 小說家 兵家 醫家 二、藝術 琴:笙、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三、傳統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歌、賦、《詩經》、《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四大名著。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祭祖)、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敬老)、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正旦、元旦、元日)為代表。 傳統文化之皮影中國戲劇:崑曲、湘劇、粵劇、徽劇、漢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四、民間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內家外家,太極八卦 傳統文化之服裝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 衣冠服飾:漢服、深衣、襦裙、唐裝(盤領袍)、唐巾(襆頭)、直裰(道袍)、舄、雲端履、千層底、綉花鞋、老虎頭鞋、維服、俄服、哈服、京服、朝鮮服、藏服、苗服、銀飾(苗族)、旗袍(滿族)、蒙古袍、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五、其他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 斗蛐蛐、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 傳統文化之民俗及神話: 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㈧ 廣義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是指什麼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范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的區別是: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側重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當然,這里的物質層面不是指任何物質,而是人作用和影響了以後的物質,不包括未經人作用的自然物。
(8)兩廣傳統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文化的內容: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文化包含著八大藝術和第九藝術。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㈨ 廣西梧州有哪些傳統文化
廣西梧州八大傳統文化 龍母文化 龍母文化屬於民間原生態水文化宗教信仰,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積淀的產物和中華龍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龍母,是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族女首領,姓溫,名鳳嬌。相傳龍母生前為西江流域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功於國,有德於民而利澤天下。千百年來,一直被西江流域的民眾信奉為「水神」而建廟敬拜。梧州保存著始建於北宋時期的龍母廟,民間龍母文化流傳廣泛,相關民俗活動豐富多彩(龍母開金庫、龍母誕、五龍朝母、祭典等);域內藤縣是相傳的龍母誕生地(清嘉慶《藤縣志》),並且早在北宋時就建有龍母廟(《太平寰宇記》),民間龍母文化活動一直延伸到解放前(廣東悅城龍母廟逢龍母誕期必派人到藤縣請龍母家鄉的婦女四人到悅城龍母廟為龍母沐浴更衣)。
龍母文化,是西江文化的內核,是中華龍文化的源頭之一,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並不亞於海神媽祖。經過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淀積而形成的龍母文化所孕育和產生的強大文化力,已經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正是龍母文化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西江流域一代又一代的勞動者繼承和發揚龍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用智慧和勤勞,創造了西江流域的社會財富,推動了西江流域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梧州的龍母文化源遠流長,深深植根於民間,在桂東南、粵港澳以至東南亞還有眾多的現代崇拜者,是梧州地方文化的瑰寶。
騎樓文化 騎樓是我國南方和東南亞一帶特有的近代建築,至今梧州已擁有騎樓建築560幢,騎樓街道總長7公里,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為國內罕見,被人們譽為「中國騎樓博物館」。這些歷史悠久又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騎樓,成群成片,保存完好,是梧州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稱,昔日曾是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內的民居、商業建築獨具特色,建築風格主要以騎樓為主。梧州地處嶺南,北回歸線經過其間,舊時為了結合南方潮濕多雨及多洪易澇的氣候特點,梧州建築多採用騎樓形式,臨街樓層可作商鋪,樓上可住人。騎樓形式既方便行人上街時遮陽擋雨,又可擴大樓房面積。騎樓外的磚柱上,鑲嵌有圓形的鐵環,以供洪水期間作系船之用。梧州騎樓文化已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曾被入選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近年來,梧州市政府對百年騎樓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裝修、維護、還原工作,致力打造「嶺南騎樓城」精品。梧州騎樓城品牌經過四年的努力打造,目前在國內外已享有一定知名度,下一步將繼續發掘和豐富其文化內涵,優化景區環境規劃治理,完善文化品牌包裝,使之成為國內外旅遊亮點和繁華商業區,並進一步培育以爭取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國內外知名影視製作中心與製片人聯系,將其培育為國內外知名影視拍攝基地。
梧州騎樓是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無論在歷史文化、建築文化還是商貿文化上都獨具一格。它為打造梧州騎樓文化品牌,為梧州的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寶石文化 梧州人工寶石加工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創業發展,逐步發展成為現在世界最大的人工寶石生產、加工、集散與交易中心。這里的人工寶石產量佔全國的80%,全世界的40%,從事人工寶石原材料和機械加工及成品貿易公司有500多家,從業人員達12萬之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愛美的天性得到釋放和升華,珠寶首飾消費在我國正以每年8%-10%的速度遞增,近兩年我國珠寶玉石市場年銷售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佔世界第二位。據專家預測,鉑金和珠寶飾品在我國將會發展為汽車、房地產之後的第三大消費熱點。
打造寶石文化,就是要通過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樹立「資源集約化、經營規模化、運作產業化、銜接鏈式化」的先進理念,將寶石產業的原料生產—加工—經營—展示—拍賣—進出口等各個環節進行套合並全面開放,形成國際一流的珠寶產業交流平台和集商貿、購物、展示、博覽、旅遊、觀光、休閑為一體的工業文化產業。
充分利用梧州國際寶石節這個平台,進一步大開放、大招商,做大商貿和旅遊,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把梧州建設成為山水更加優美,經濟更大發展,社會更加和諧並充滿活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山水生態文化 梧州的山水生態在全球生態日漸失衡的當代,尤其是與環境嚴重污染的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與嚴重缺水的我國北方相比較,有其潛在的巨大生態價值。金山銀山,將不如綠水青山。
梧州山水生態文化的打造,主要通過對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沿江風景帶的改造、裝飾長龍防洪堤,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理念,展示「鴛江秀水世無雙」的南國山城水都風貌及蘇軾、秦觀等客游梧州、藤州傳奇,整理編撰古今騷人墨客贊美梧州山水風情故事;舉辦情歌對唱等以增添鴛江風情游文化內涵;再現西江人家水上文化等;待國內最長的低水位大壩長洲水利樞紐蓄水後,擬建造在國內第一大內河島嶼長洲島之上的世界水壩博物館和赤水新港上溯,裝點庫區內沿江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赤水靈濟寺遺址、禤洲「東方獅王」演藝基地、藤縣龍母故鄉公園、新馬袁崇煥故園等),開辟直達桂林和桂平大藤峽的山水生態文化旅遊。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之於梧州可謂底蘊深厚而有待挖掘和整合。梧州是漢末佛學家、中國第一部佛學專著《理惑論》(糅合儒、道精華,主張文化兼容互補)作者牟子(170—?)和 宋代著名高僧、明教大師契嵩(1007-1072)的故鄉;鑒真在東渡日本傳教前,也曾在梧州、藤州游歷講學;連同藤縣赤水靈濟寺遺址出土國內罕見的形態各異的宋明石佛群(宜作遺址修復並升格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唐開元年間的道教白鶴觀、1933年創建的西竺園以及藉助善款在建的白雲山四恩寺,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當地宗教文化淵源。除此以外,還有近代以來從西方傳入的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布教活動(目前河東區還保留著天主教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宗教本身又成為一種文化,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傳承文化的功能。依法傳承、交流宗教文化,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發揚光大,同時有益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2006年4月中旬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國佛教兩千年歷史上未曾有的空前盛會」在杭州、舟山兩市舉行,其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梧州宗教文化的產業轉化主要應當藉助旅遊觀光來實現,而且亟宜通過對宗教遺產的挖掘和資源整合,樹立宗教文化品牌,開展宗教文化專題旅遊。梧州宗教文化旅遊得天獨厚,在潯江、桂江、西江交匯處,在珠山、火山遙相呼應間,在秀麗的雲山秀水一城中就有儒、道、釋三教:儒家文化作品處於河南岸的聖文園,道教遺址在珠山白鶴觀,佛教寺廟則以白雲山的四恩寺和北山的西竺園為代表。
舜帝文化 舜帝被列為中華民族三皇、五帝之一。舜帝文化 ,就是舜帝身體力行所創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種原生性的道德本體文化 , 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脈。舜帝文化底蘊厚重豐富,它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塊永放光芒的豐碑,歷經數千年,得到中華民族的共同認同,一直為海內外華人華裔所推崇。
梧州 ,古稱蒼梧。是舜帝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據《史記五帝本紀》載:( 舜 )「 踐帝位二十九年,南巡狩, 崩於蒼梧之野。」史學家比較統一的觀點認為,舜帝駕崩於嶺南的蒼梧。舜帝是五千年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到過廣西活動的帝王。尚書雲:「 德自舜明」。《史記》述 :「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經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帝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三塊里程碑,是中華遠古文化的源頭。梧州的虞帝廟是舜帝南巡路上最早建起的舜廟。舜帝南巡 ,到達蒼梧大地,第一次把嶺南納入中央版圖,密切了嶺南與中原的聯系,加強了蒼梧越族與華夏族的交往。而且,舜帝南巡,將中原文化傳播到古蒼梧及至整個嶺南地區,對於開發嶺南,繁榮嶺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具有深遠影響,促進了古蒼梧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
舜帝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歷經五千多年,無論中國社會政權如何更替,也無論統治者屬於什麼民族,都把舜帝視為一脈相承的共同始祖,並通過對舜帝祭祀和舜帝道德文化的追思,使舜帝文化得以繼承和弘揚。舜帝文化是歷史上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主流。在新的世紀,呼喚道德回歸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心聲,文化已成為世界各國爭先開發的無形資源和無價資本。
舞獅技藝文化 舞獅習武在梧州民間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深厚的基礎,藤縣、蒼梧等地鄉鎮農村近年來獅隊重新活躍起來,比較有名的有藤縣禤州獅隊、蒼梧新安醒獅團、蒙江子孫堂獅隊等,其中禤州獅和新安獅曾先後多次於國內國際舞獅比賽名列前茅。藤縣禤州島獅隊贏得「東方獅王」美譽,是梧州很有潛力的正在探索走向市場的文化品牌。
梧州粵劇歌舞演藝文化 梧州粵劇文化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功底。由國家一級演員潘楚華擔綱主演的《女駙馬》在兩廣和港澳地區都有名氣。市粵劇團(又稱廣西粵劇團)多次訪港演出獲得成功,顯示我市粵劇文化的底蘊和實力;市歌舞團與藤縣東方獅王攜手訪問法國演出,也是一次聯手打造品牌的成功嘗試。廣東、香港和澳門已成功申報粵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我們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機遇。我市粵劇演藝文化在發揚自身優勢的同時,積極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探索如何形成別具一格的流派,同時通過變「養人」為「養戲」的體制改革和建設演藝基地,謀求更大的發展。打造梧州粵劇的品牌,除《女駙馬》之外,應創作以龍母為題材的品牌粵劇團曲目,利用梧州粵劇在粵港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