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迅速地積累起自己的文化底蘊
如果你想非常迅速的積累自己文化底蘊,那麼你就應該去瘋狂的讀一些書,因為我是在從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所以我的父母知道我愛讀書,他們也就會給我買很多的書去讀一讀,如果你不去讀書,還想積累自己的文化底蘊,他們就可以去看一些關於文化的這種紀錄片,這種紀錄片也是很好的,可以豐富你的知識的。
❷ 企業文化如何積累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如何積累企業文化
文化積累的表現就是能在員工中形成共識的,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工作態度和行為模式及其對應的物質表現,其判斷依據就是是否呈現共識、在大多數員工身上體現;文化培育則是一個過程、一種方式,主要是在一定文化模式下,按照相關文化導向,藉助制度、行為規范、物質表現,以各種方式影響或引導員工工作態度和行為模式的過程。其重要特徵在於是否有前瞻性、導向性、目的性。企業文化的建設則既包含對文化積累的總結梳理,又包含對企業文化的培育,二者缺一不可。
一、 企業文化建設的階段性表現
一個企業的生命,總存在有限的生存期;同時,企業在生存期內都可以分為若干階段,通常可以分為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衰敗期。企業家希望的基業常青則是希望企業的成長期和成熟期更長更長而已。企業組織從創業開始,一直發展變革到大型的現代企業,各個發展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
企業的成長從管理模式來看也有著不同的階段:有創業階段、指導階段、授權階段、協調階段、合作階段等等。顯然,企業文化的建設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模式和要求。
企業文化的階段性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在企業發展的某一穩定階段,企業文化的發展表現為相對穩定,並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在企業變革時期,文化的變革同步發生。企業文化的發展隨著企業的階段性發展呈現階段性提升。
二、 企業文化積累是文化培育的重要參照基礎
企業文化的培育要依託多方面因素,就象一棵種子發芽成長一樣,需要有好的土壤、水份、陽光、空氣等等,企業家的理念象種子一樣,希望在企業里成長,深入人心。但企業文化的積累是重要的參照基礎,離開這一參照基礎,就如同空中造樓,失去堅實的基礎,得不到廣大員工的認可。文化積累中,有積極的、先進的主體文化,也有落後的、糟粕文化。在文化培育時,准確地分析文化的成因,幫助企業看清自己的文化,解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們過去成功依靠什麼?」等深刻的問題;同時,也有利於幫助現實經營和管理問題的文化根源研究,提出現實問題的文化解決之道,幫助企業構建新的企業文化,解決「我應該是什麼,我往哪裡去」,以往的經驗在未來是否依然管用?成功走向未來我們還需要什麼?;幫助企業成員理解、接受並實踐企業文化,解決現有文化的對內對外傳播問題、知行互轉的問題等;這是做好文化培育的重要基礎環節。
中國移動雖然成立只有五年多,由於中國移動是根據國務院政企分開改革要求從郵電大家庭剝離出來的企業,因此,從文化積累來看,應該追溯到郵電大家庭很長的時期,這也是移動公司企業文化能夠迅速提升打下良好基礎,我們以前常講的「郵電通信,全程全網」、「全國郵電一家親」、「人民郵電為人民」、 「迅速、准確、安全、方便」,這些理念在移動員工心中有著深刻的影響。並對於我們中國移動迅速培育先進企業文化,包括「打造精品網路」、「建立團隊合作精神」、「追求客戶滿意服務」等等起到重要基礎作用。
三、 企業文化培育加快文化的積累
企業文化積累下來了,才算形成了企業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培育企業文化,是為了實施企業文化管理,其顯現的效果就是看積累下了多少。只有積極主動地培育企業文化,才能加快企業文化的積累。
大多移動員工記得:
郵電時期,外部環境和工作條件那麼好,員工還經常抱怨,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分營初期廣大員工表現出一種樸素的感情和旺盛的人氣,現在還能持續嗎?
只有堅持積極地培育企業文化,通過文化管理,把員工對公司的樸素感情,通過引導和啟發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移動獨特的企業文化,並依靠群體的作用把移動建成可持續發展的、充滿活力、充滿朝氣、充滿激情的團隊,才能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
中國移動在成立後不久,完成了企業起步、銜接之後,在邁向騰飛關鍵時期,系統地提出了企業核心理念,完成系統思考(戰略、核心競爭力),明確了持續存在的理念依據:「創無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會棟梁!」,為中國移動的發展展示了無限的發展空間。這些為我們積極主動地加快培育各省公司子文化,起到先導作用。
四、 積累與培育的遞進關系
企業文化的積累與培育之間是一種互動式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遞進關系。
從積累因素來看:一方面,豐富的積累為企業文化的建設打下很好的基礎,當積累(沉澱)的文化與企業發展戰略、人力資源戰略呈現一致性時,實施企業文化管理就呈現明顯效果了。企業文化的積累還可以提高企業員工的文化培育能力。企業員工不但能通過學習、感染、傳播企業早期文化的成果,而且可以通過實踐文化培育,並將其積累下來作為參與文化培育的基礎,這樣員工逐步變得更加明理、能幹,文化培育的基礎也越來越豐富。而且,文化的積累使文化的發展進步呈現加速度的趨勢。另一方面,企業文化的形成,有的是自發的,有的則是通過有意識的文化建設活動形成的。一般而言,企業家提出的各種理念,都可能通過各種文化建設活動加以固化,使之成為相對穩定的組織行為方式和員工行為方式;各級管理者和普通員工提出的一些理念,則必須因其符合組織的利益,並在組織權威的認可和授權下,才可能納入到組織有意識的文化建設活動之中;相反,則還有處於自發發展的狀態,成為組織內的非主流文化。本質上,自發形成的企業文化和通過有意識的建設活動而形成的企業文化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一個企業,若任隨各種自發的次文化存在,可能會對組織利益造成損害。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行為,建設企業自身的文化,克服各類消極的次文化現象,是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積累的文化中,非主流文化占據主要成份,對企業文化的培育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惰性,妨礙培育的進程,這也是我們在培育企業文化過程中不能忽視的一方面。
從培育因素來看:一方面,強制落實企業管理層、企業家群體的文化意識是培育的主體。積極有效地培育企業文化,能使企業家意志快速地影響著企業的員工,使企業的組織行為表現盡快呈現一致性,使員工的行為表現盡快呈現一致性,顯然,文化的積累也豐富起來,文化提升就呈現出來。另一方面,文化的培育必須處理好繼承和揚棄關系。繼承文化積累中留下的優秀傳統,揚棄與企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糟粕,包括社會文化地域文化的影響。此外,信息社會的發展,也改變了企業文化積累的方式和途徑,使之不僅是一個企業內部的縱向積累,同時表現為由不同企業之間互相交流而形成的橫向積累。這種橫向的傳承、積累,減少了文化培育的重復性,加快了文化積累的步伐。
五、 實施企業文化管理不可缺少文化培育
一個企業內,企業家的管理思想應該是最先進的,或者他可以發現企業內先進思想並推廣。
但一些企業家常困惑:為什麼企業高層與中基層之間難以達成共識並存在溝通障礙?企業家與中基層沒有文化傳遞系統是關鍵!通過文化建設:建立共同企業語言系統,就可以減少溝通障礙。培育文化,就是培育了企業的語言系統,使大家溝通默契,自然就可以形成高效團隊。顯而易見,加快培育是可以起到功半事倍的效果!
還有企業家常困惑:為什麼企業待遇很好,但仍然留不住優秀人才?在物質待遇的基礎上,關鍵是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不是惟一的。實際上反映企業內部人際關系復雜、板結,文化心態失常,在企業里出現的是單一的利益驅動、片面的業績導向。通過文化建設,提高員工滿意度、忠誠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統一了員工的情感、價值取向、為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還有,為什麼企業在組織變革與流程再造過程中員工感到迷惘、遲疑而不願跟進,導致變革成效不佳?組織變革與流程再造的本質是文化變革,組織變革與流程再造缺乏文化支持是關鍵!——通過文化建設:驅動組織變革,並減少變革成本。
總之,實施企業文化管理必須與企業發展同步發展提升,而文化培育就是落實與時俱進的思想,站在思維前沿,先行一步,使企業永遠有著明確的方向前進。
六、 企業文化培育的全員性與全過程
企業文化的自然積累雖然取決於大多員工的無意識習慣,也取決於企業生產主要過程,但企業文化的培育必須有賴於全員參與和滲透到生產全過程中。
在企業文化的培育中,「有效的執行是需要領導者親力親為的系統工程,在領導者的親自倡導下,執行文化應該成為企業的基因,貫穿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實際上講,文化是企業的靈魂,企業家是企業文化的靈魂;企業文化建設是個系統工程,主要領導是總設計者、倡導者、推動者;但筆者認為,一個項目組、一個班組、一個部室、一個縣市單位以及地市單位也好,其負責人都是企業文化的領導者,只要按照上級的總體框架細化,帶領各級大小團隊,培養出做事的習慣、風格和原則,做出小特色就是在培育。最後,廣大的員工從參與、認同、擁戴、到依從,只有這樣,一個企業的文化培育才顯現出效果,因此,企業文化培育是全員性;同時,企業的核心理念應該體現在企業生產的全過程,企業文化的培育也應該在生產的全過程中表現,也包括各個領域,如市場部門及流程、網路部門及流程、人力資源管理環節等等。
總之,企業文化的積累和培育如同事物的陰陽兩方面,同時文化建設中還會伴隨文化的變革。處理好企業文化的積累與培育關系將更加有助於我們根據企業實際迅速有效地運用好企業文化管理這一現代管理方式,推進企業人文管理的步伐。
❸ 怎樣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
首先,文化底蘊的基礎是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所以先要獲得大量的知識做鋪墊。
在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或文學家。不難發現,他們大多從幼年起就開始誦讀論語春秋等名著。因此,這些人在成年後可以考取功名,在人與人的交談中可以體現出自己的文化底蘊。所以我們應該從幼年起就積極地學習到。所以在我們的談話和生活中,不應刻意表現自己的學識和文化,這樣會顯得自己有一種莫名的自豪感,也會讓別人對自己留下壞印象。所以,在生活中,我們盡可能地真實,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才能表現出真實的文化內涵。
❹ 如何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蘊
看一些歷史典籍,還有一些常用的精闢的短語短句,成語什麼的.
一些名人傳記和經典的故事也可以引用.
作文一定要有自己的話,好的作文是把引用的東西完美地融合到自己的作文裡面.
要出手成章還要注意多和別人交流,了解現在的一些主流作品,不都是講究與時具進么,不要拘泥於過去,也要放眼未來.
看不懂的話說明理解的能力有欠缺,這可能是由於不了解背後的一些背景造成的,這就要多去了解有關這方面的東西了,多找點資料,爭取弄明白了,不要怕麻煩,現在圖書館什麼書都有,一個字:查!
❺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要怎麼積累
文化常識對應的大方向是傳統文化的積累與掌握。2017版新課標中也多次提及「傳統文化」「文化常識」,要求「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藝術的營養,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
對應在考試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閱讀的一道3分選擇題。文化常識的記憶功夫應當在平時,不建議拿文化常識清單去背誦,當然這也是一種辦法。個人在教學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積累,每題4個,碰到即列入應當掌握的范圍,同時,每個文化常識都是可以輻射其他知識點的,這方面強烈推薦王力先生的一本書——《古代文化常識》,學習空餘翻看,權威准確,內容涵蓋廣,可以積累很多,了解一些傳統文化的來歷本身也很有趣。
❻ 當代人如何加強文化積累 及途徑
多讀書,多看報,讀書也要有針對性的讀,不能讀一些對自己沒有幫助的書,像是漫畫,小說一類。在網上也可以查到許多感人的小文章,小故事,讓自己感性一點
❼ 文化積累是通過哪些形式實現的
文化積累通過什麼實現
A、語言
B、文字
C、都是
D、都不是
正確答案: C
❽ 如何加強傳統文化的積累
如何加強傳統文化的積累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
❾ 如何提升自身文化底蘊
一個人無論長相如何、年齡多大,他的一言一行,都能看出其文化的高低,不同的文化層次,反映出不同的行為習慣,語言表達能力,辦事能力等,所以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要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來熏陶和培養他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首先來自家庭的教育,其次來自學校的培養,在一點來自本身。那麼豐富文化底蘊靠什麼,靠日積月累,不斷的學習,即厚積而薄發,那麼學習怎麼學,首先來自書本,來自生活。對兒童來說大部分時間在學校,主要靠老師的培養,從老師的行為習慣中潛移默化,形成「親其師信其道」,從而養成自己的性格,走向社會,去實現人生理想,此時的文化底蘊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對成年人來說,並不能滿足這一點知識,還要不斷的學習,多讀書、多思考,讀書求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唯有積累,才能感悟;涉獵既久,才可融會貫通。
讀書必須有膽識,有眼光,要帶著疑問去讀書,要帶思想去讀書,正如魯巴金所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在積累中感悟,在感悟中尋求突破。佛家偈語:「到處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讀書就是要表現出追尋之恆、意願之堅,這樣才能獲得完美與欣喜。讀書固然有種種之艱辛,或遭冷落之孤獨,或流淚之辛酸,但只要我們確有值得追尋「那人」,而且知道她在「燈火闌珊」之處,在經過「眾里尋他千網路」之後,就能夠獲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一日。這就是讀書的最終歸宿,這就是讀書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實的最高境界,只有如此,人的文化素養才能提高。努力去實現讀書的三種境界,中國近世傑出的學者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說這樣的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我想,成就大事業大學問是這樣,讀書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讀什麼樣的書,成就什麼樣的事業,成就的大小也不盡相同;讀書的態度怎樣,決定你的思路也不盡相同,最終千差萬別。總之,文化底蘊的深厚決定了人一生的各種行為和習慣。
❿ 什麼是文化積累,具體指哪些
信息積累是文化積累的前提條件,文化積累是信息積累的必然結果。
文化所特有的層累性,要求編輯不斷地將科學前沿的研究成果加以傳播,從而使科學知識不斷地遞進、積淀。
文化積累意識是指導編輯活動的一個重要思想意識,在任何時候,文化積累都具有實際意義。
編輯活動具有兩個重要功能,一個是信息傳播,另一個是文化積累。對編輯活動而言,文化積累包括信息積累。信息積累是文化積累的前提條件,文化積累是信息積累的必然結果。沒有信息積累就沒有文化積累,但是信息積累並非就是文化積累,這是因為信息積累具有某種程度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其穩定性較差。與之相比,文化積累則具有清晰性、確定性和恆常性,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文化積累是建立在信息積累基礎之上的,它是信息積累的積淀與升華。信息積累與文化積累之間存在時間差,即文化積累總是滯後於信息積累。這一時間差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信息的價值有待於時間的檢驗。例如,即便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有的也被證明並不具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從而在文化積累過程中被剔除。
從信息積累向文化積累的過渡過程,是去偽存真、選優汰劣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編輯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把關人,編輯必須對信息的價值作出准確的估價,從而決定取捨。因此編輯首先是信息積累者。編輯應當樹立文化積累意識,因為這種意識對做好信息積累乃至最終完成文化積累工作,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導意義。沒有文化積累意識的編輯,是做不好信息積累工作的。
編輯在文化積累意識作用下,可以更鮮明更主動地確立主體地位,增強編輯活動的能動性,從而更好地完成信息積累與文化積累的有機統一。具體說來,編輯的文化積累意識可以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的文化介入精神
編輯的職責是對他人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從而進行有效的傳播。為他人做嫁,默默無聞的奉獻,是由編輯的職業特性所決定的。但這僅是表面形式。編輯職業的根本性質在於,他是科學文化活動的必不可少、舉足輕重的介入者,他直接參與並影響著人類文化的締構過程。如果我們將人類文化看作是一座宏偉的建築,那麼,編輯就是這建築物的設計師;如果我們將人類文化活動看作是一部輝煌壯麗的歷史劇,那麼,編輯就是這部歷史劇的策劃者。話說的有點過頭了吧?不,事實就是如此。編輯「六藝」的核心是選題、組稿,而選題、組稿不就是文化設計么?一套套叢書、一部部專輯所築成的文化構架,不正是編輯設計、策劃的結果嗎?選題、組稿是編輯文化介入的最直接的手段,它最深刻地體現了編輯對科學文化工程的宏觀構思與把握。
編輯在選題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介入精神,是編輯文化積累意識的反映(注意,這里所說的選題,並不包含那些為迎合某些受眾的庸俗趣味而選的低格調題目)。選什麼或不選什麼,其根本標准就是看所選題目是否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因而具有文化積累價值。文化積累價值,對提高編輯的選題層次具有指導作用。有了這種意識,編輯就會以積極的文化介入精神選題、組稿,建構良好的文化體系。
編輯的文化介入精神,不僅表現為選題、組稿,而且還表現在文化導向上。文化導向,在任何時候都具有重要意義。人類文化是珉玉雜陳、良莠共存的混合體。編輯經常受到「黃色文化」、「黑色文化」等有害文化的沖擊。為了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編輯必須抵制那些有害文化,這就需要導向。這種導向表現為不為有害文化提供蔓延滋長的園地,積極扶持和培養優秀文化。須知,盡管有害文化有時顯現出「暢銷」、「高票房價格」,但終屬被淘汰之列,因為它們在根本上違背人民的利益,不具有文化積累價值。遺憾的是,我們有些編輯同仁缺乏文化積累意識,沒有發揮正確的文化導向作用,隨波逐流,為有害文化提供市場,這是令人痛心的。
編輯導向,還表現為編輯為提高科學文化的價值所做的努力。一個出版社出版一本大失水準的書,一份期刊發表一篇質量不高的論文,都會在讀者中造成不良影響,降低文化積累的水平。因此,編輯必須對稿件的質量嚴加把關,嚴格載文標准,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以利於提高文化積累水平。
二、嚴謹縝密的科學態度
文化積累需要嚴謹縝密的科學態度,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要將那些具有真正價值的文化成果迅速輸入社會文化傳播體系,使其成為人類共有的文化積累;另一方面則是要對那些沒有價值的文化糟粕予以剔除淘汰,以達到凈化文化積累的目的。
科學學專家貝弗里奇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指出:「對來自外部的新設想,我們大家都有一種抗拒的心理傾向,正如對標新立異的舉止衣著存在抗拒心理一樣。」文化積累是新舊文化永無止息的代謝過程,求新求異是文化積累得以綿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而人所固有的某種惰性常常使那些標新立異、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得不到承認,被拒之於期刊或出版社的大門之外,從而大大延緩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1955年,科學家雅羅的論文《關於胰島素的抗體》,遭到了美國著名雜志《科學》的退稿,之後又被《臨床醫學雜志》拒絕。就是這樣一項屢遭拒絕的科研成果,卻於22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得到了舉世公認。人類對這項科研成果的享用被延滯了22年!相反,有些科研成果盡管由於種種原因,受到人們的冷落,但是由於編輯慧眼識珠,及時將其編輯成冊,因而放射異彩。例如,奧地利人孟德爾從事多年的豌豆雜交實驗,總結出遺傳因子分離與自由組合兩條遺傳學的基本定律,並於1865年在一次科學會議上宣布了自己的發現,但是並沒有得到當時人們的重視。然而,由於大會的論文編輯者獨具慧眼,將孟德爾的論文《植物雜交的實驗》刊載在奧地利自然科學學會年刊上,使孟德爾的科研成果終於被後人發現和承認,他因此而被公認為遺傳學的創始人。
在這里應當著重提出的問題是,編輯在文化積累工作中需要以嚴謹縝密的科學態度進行辨偽。偽科學、偽文化對人類的文明會帶來極大危害,因此必須對其進行無情揭露,決不能讓其進入文化積累過程。編輯的嚴謹縝密的科學態度,還體現在編輯加工上。編輯加工的目的是使信息有序化、載體化,以利於信息傳播和文化積累。為此,必須努力消滅一切錯謬。「草螢有光終非火,荷露雖圓豈是珠」。編輯在加工文稿時應當有這樣的意識,即決不能讓謬種在我手裡流傳下去,以訛傳訛貽誤後人。編輯加工中的糾錯實例是很多的。例如,有一篇文章中寫道「用白灰煉鐵取得優質高產」。白灰怎麼能煉鐵呢?只有用鐵礦石才能煉鐵,白灰只能作為熔劑。此句應改為:「用白灰作熔劑煉鐵取得優質高產」。否則,人們會以為煉鐵生產又發明了一項新工藝。再例如,「這種礦石含硫很低,一定能煉出優質生鐵。」煉優質生鐵,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不但要求含硫低,還要求磷低、鐵粉高、焦碳質量好以及相應的高爐操作技術等。顯然,以為含硫低就一定能煉出優質生鐵的說法是片面的、不正確的。對上述兩例,如果不加以修改,將會造成煉鐵技術的以訛傳訛。對於科技編輯而言,任何一個小數點、符號、公式的差錯,都有可能招致嚴重後果。
編輯的嚴謹縝密的科學精神,亦是編輯主體精神的體現。喪失了這種精神,編輯就失去了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這種精神,就能排除各種干擾,在文化積累過程中充分實現編輯的自我價值。
三、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人才是文化積累的重要內容。人類文化史離不開這些燦若繁星的名字: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黑格爾、哥白尼、孟德爾、伽利略、牛頓、哈維、哥倫布、孔丘、屈原、李白、杜甫、愛因斯坦、祖沖之、李時珍、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郭沫若、魯迅......這其中,有許多人不正是由於得到編輯的發現與扶持,才在人類文化史上閃耀出不滅的光輝嗎?《物理學學報》的編輯普朗克發現了愛因斯坦及其相對論,20世紀20年代上海《實事新報》副刊《學燈》的編輯宗白華發現郭沫若,不就是積極的文化積累嗎?文壇上,一個人屢遭拒絕而偶爾被某個編輯發現並大力扶持,由此一舉成名的事例多不勝數,這常常被人們傳為佳話。但是,如果我們看看幾位諾貝爾獎得主遭退稿的情況就會想,這類「佳話」最好還是少一點好!蕭伯納的被退作品為其代表作《人與超人》,退稿的編輯說:「他(蕭伯納)永遠不會成為一般人心目中的流行作家。」海明威的被退作品為短篇小說集《春潮》,拒稿者說:「如果出版這本書,那我們不但會被視為品位惡劣,甚至會被視為異常殘忍。」古爾丁獲諾貝爾獎的代表作《蠅王》當初被退稿的理由是:「你未能將顯現有潛質的構思成功地發揮出來。」我們完全有理由去想,在人類文化史上是否有一些傑出人物,由於我們做編輯的原因而被永遠地埋沒了呢?這難道不是編輯對人類文化造成的損失嗎?
沒有人,就沒有文化。人是文化的創造者。發現一個人,就是發現了一個有價值的文化現象。發現一個人,就是發現了一個創造勢頭。期刊、報紙、出版社、電台、電視台,這些傳播媒介都是發現和培養人的園地。大量傑出的人才都是通過這些傳播媒介嶄露頭角並為社會所公認的。編輯在發現和培養人才方面負有重要責任,尤其是對那些雖然尚顯秩嫩、但卻很有潛力的未來人才,要大力扶持,這更能體現編輯的文化積累功能。
編輯的人才意識是文化積累意識不可或缺、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對已經成名的作者分外垂青,而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不屑一顧的編輯,最有可能埋沒傑出人才,從而對文化創造與積累帶來損失。
四、注重前沿選擇
編輯的前沿性選擇,具有積極的文化積累價值。選擇的質量決定文化積累的質量。文化所特有的層累性,要求編輯不斷地將科學前沿的研究成果加以傳播,從而使科學知識不斷地遞進、積淀。在這一過程中,純粹意義上的重復舊有的理論知識是毫無文化積累價值的。只有那些探索性的、初次出現的理論才具有文化積累價值。因此,編輯對論文進行前沿性選擇時,應當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是在重復舊有的理論。如果舊有的理論占據了主導方面,那就意味著論文不具有前沿性,因而也就不具有文化積累價值。
沒有前沿性選擇,就沒有文化積累。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前沿選擇都具有文化積累價值。在前沿選擇中,只有那些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理論才具有文化積累價值。文化積累表現為對科學前沿的過濾與篩選。它是提純與精餾,而不是雜燴與混淆。例如,根植於古希臘時代的「以太」概念,曾經長期統治著人們的學術思維。人們為了相信它的存在,不惜賦予它許多莫名其妙的臆測。當光的波動性被確定之後,科學家們大都認為「以太」就是傳播光振動的介質。這樣,「以太」似乎就作為真理而被承認、被傳播下來了。然而,「以太」畢竟是虛無縹緲的!科學的大廈不能建築在無根的空中。人們必須證實「以太」是否存在。為了尋找「以太」絕對靜止參考系,邁克爾遜根據邁克斯韋提出的指導思想,設計了一個實驗裝置,和美國化學家莫雷利測定地球相對於「以太」的漂移速度。當時實驗的精度已達四十億分之一,他們晝夜不停地連續觀測了5天,仍然看不到一點「以太」飄移的跡象。這個實驗的「零」結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從此以太的概念被物理學所拋棄。
前沿選擇與文化積累表現為互動關系,它們相輔相成,互為促進。高質量的前沿選擇,提高了文化積累的質量,反過來,高質量的文化積累又將科學推向新的前沿。哥白尼的「日心說」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說」,將天文學大大推進了一步。而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又否定了哥白尼學說中的不合理部分,將天文學推向了新的前沿。牛頓發現了物體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而使經典力學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愛因斯坦則創立了相對論,解決了牛頓力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把物理學再次推向了前沿。科學就是這樣以前沿遞進的方式發展的,而文化也就是這樣一面積累科學前沿的成果,一面又推動科學走向新的前沿。
文化積累意識是指導編輯活動的一個重要思想意識,在任何時候,文化積累意識都具有實際意義。我們應當牢固樹立這種意識,並以此來指導我們的編輯工作,為人類的文化創造與積累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