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學習好中國傳統文化
學習傳統文化,要從認識傳統文化起,不認識它,我們學了半天都不知道學些什麼.
我覺得,我們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幾千幾的流傳下來,它是真正教育人,解決人類問題的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以德行教育為根本,而孝又是德行的根本,君子唯以務本,本務而道生.所以可以從學習孝開始,從落實弟子規開始.
弟子規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是一本人人都應該落實的,字不多,但它是傳統文化的根本,教人怎麼做為一個人的根本.
望採納
B. 我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300字
篇一:傳統文化心得300字
在眾多傳統文化中,我最喜歡景泰藍。因為它很高貴,是從宮里傳來的。最好的景泰藍是明代景泰藍,因為那時的景泰藍雖不如清代的精細,花紋樣式多,但釉底較厚,鍍金線條飽滿,更加生動。所以明代的景泰藍最好。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後用不同色彩的琺琅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大集成者,這種銅的琺琅器創始於明代景泰年間,因初創時只有藍色,故名景泰藍。
有一次,我在中央二套的《鑒寶》欄目中,看見了一個深藍色的明代景泰藍,上面花紋不多,但畫的栩栩如生,像真的有花和樹長在上面似的。鍍金線條都鼓了出來,非常漂亮。我便喜歡上了景泰藍。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真聰明,造出了景泰藍這種既漂亮又不失高貴的工藝品。
篇二:傳統文化心得300字
剪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是智慧的結晶。
剪紙,剪刀和紙是離不開手的。剪刀要選擇輕巧、靈活、鋒利的,這樣,剪出的作品才不顯粗糙;紙張以紅紙或其它光澤為好,質地薄的紙為宜。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則要根據造型,先決定紙張的折疊,一定要折得整齊、嚴實,並要壓平。初學剪紙者可先將花紋畫上,然後根據畫上的筆印剪。以後有經驗了,便可隨折隨剪。花樣可不拘一格,但是不宜總使用直線型的,應多採用些曲條紋,因為曲條紋往往耐看,富有流動感。在剪的過程中,手對紙的轉動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這樣,剪出的紋路才清晰連貫。
最後,去除多餘的部分,再剪出一個外框,這時,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有了上述的一般剪法後,你還可以豐富一下想像力,剪條龍,剪個網袋……總之,當你運用自如時,你會發現,你是那樣富有耐心。
篇三:傳統文化心得300字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猜燈謎、包餃子、舞獅、剪紙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國的書法了!因為中國的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書法是我國的瑰寶。爸爸告訴我,歷代書法家有:歐陽修、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他們被稱為書法四體。爸爸曾經帶我去看過書法展覽,有些寫得方方正正的是楷書,有些寫得龍飛鳳舞的是草書。雖然有些我看不懂,但覺得很漂亮。爸爸說,中國的毛筆書法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所以我有空就向爸爸學習寫毛筆字。我體會到一個小小的點,看起來簡單,寫起來卻很難。要是握筆的姿勢、用筆的力度不對,字都寫不好的。看來寫毛筆字也是一門學問。
我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而驕傲,為中國古老的書法藝術而自豪。我愛中國的書法!
C. 如何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 要加大傳統優秀文化的普及。比如,在機關要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教育活動,編寫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學習教材;在學校要開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大賽、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在企業要開展「誠信企業」「誠信商戶」等評選活動;要通過開展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弘揚孝賢文化和感恩文化、弘揚優良家風,推進社區、農村和家庭建設。要突出抓示範。通過好人好事的評選和推廣,用榜樣激發全社會崇德向善的力量。
二、要加大文化、文明工作的創建。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深入開展文明行為大教育、大勸導、大實踐、大提升活動,突出細節文明建設,從身邊一點一滴抓起,從一個一個具體的不良行為改起,教育引導人們在衛生習慣、交往禮節、禮貌用語、守時守約、尊老愛幼、保護環境、遵守公德等方面踐行文明規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三、政府要重視,比如,要安排財政專項資金,用於扶持地方文化發展。宣傳部門、文化部門要加強指導支持,聯合戰略策劃機構,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策劃方案。要從能乾的事情做起,盡快啟動一批先導性、基礎性重大文化設施項目。同時還要在推動傳統文化轉化創新上選好著力點和突破口,切實做好融合發展文章。
四、要加強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政府、社團等要引導群眾增強文物保護和文化安全意識,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古村落、古文化街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研究傳承基地和相關博物館建設,使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發揚光大。
五、要創新保護方式。比如與旅遊、與網路「+」相結合,讓文化釋放更大的能量。
六、中央領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合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因此我們要做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
D. 如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學習和體驗一種以社會導向為主的文化模式,比如對社會價值、家庭觀念的遵從和尊重,以及在這種前提下對個人能力與價值的開發與實踐,所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誦讀經典,聆聽經典,傳統文化經典是文字和音韻的結合,長期進行誦讀有助於讓自己的精氣神得到振奮和提升,如《詩經》、《樂府》;
2、養氣正心,矯健身心,傳統文化包括以養氣為主導的帶有身心協調的體育術,比如導引術、入眠術、吐納術;
3、親善友朋,敬愛師長
E. 怎樣才能學好中國傳統文化
F. 學習傳統文化有哪些方法
(一)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學習的目的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這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在時代的高度,用新的視角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整理、選擇和評價。要防止兩種偏向:既要反對一味美化傳統,食古不化;又要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簡單化、教條化,玩能經典作家的個別詞句,而閹割其精神實質,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絕對對立起來。因為這樣一來,實際上就是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二)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我們既應進行微觀局部剖析,又該做宏觀整體的鳥瞰,兩者結合才會拓寬思想,獲得新的啟示與發現。要做到點面結合,必須首先看到,在龐大而復雜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可以從其發展歷程、類型特徵、內容要素等方面,解析成若干個條塊。但要全面滲透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孤立地各個掌握條塊的問題。應以弄清條塊問題為基點,進一步運用系統整和的方法,從部分與整體、條塊與系統、外層與內核的關系中尋求內在聯系,挖掘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相對獨立的各個條塊,給予系統整合。如就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而言,有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教育科技、文學藝術、史學等,其中任何一項還可以劃分為幾個分支系統。如果能在每個分支系統和各項范圍內,或者是把它們捆綁在一起,分別進行共時的靜態分析,與歷史的動態分析相結合,這對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其自身固有的豐富多樣的聯系是大有益處的。 (三)把握好史與論的關系。學好中國傳統文化要防止兩種偏向:一是丟掉史實和事例,僅僅從概念到概念的推理論證,或是走捷徑,把現成的結論原封不動地接受過來。這樣做不符合認識事物的規律,不懂得史實材料與問題本質之間的必然聯系。二是被眼花繚亂的歷史材料所淹沒,不會憑借理論武器穿透材料,找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正確的途徑應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針,運用其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問題,突破學習中單純記憶事例的層面,把事例材料作為認識本質的向導,探索隱藏在各種文化現象背後的內在邏輯規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把我們頭腦變成堆放史料的倉庫,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材料做出正確的理論分析和規律性的總結,以便服務於現實的文化建設。
G. 如何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文章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老夫子這種求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述而不作」是對古聖先賢的教誨非常地尊崇,不夾雜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不傲慢,這是學謙卑。「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我們現在人就缺少這種謙敬之心,做什麼都希望有發明創造,有創新點。如果我們學古書懂歷史的話,會發現一些所謂的創新,在歷史上已經被人提到過了,甚至已經被歷史驗證是錯誤的東西了,我們現在人沒有學習,還拿著它當真理來奉行。這確實是非常遺憾的事。
為什麼對它有信心?因為古人所說的道理都是恆常不變的規律,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聖賢經典所記載的都是道,這個道是恆常不變的規律,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樣,在古代如此,在今天依然如此。而且最重要的是,古人的心地比現代人清凈,現在人心很亂,沉澱不下來,他所體悟的就沒有古人深刻。所以,不要認為科技發展了,時代進步了,現代人就比古人更聰明。這個自信心來自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夠斷疑啟信。
「信而好古」是不懷疑聖賢人的教誨。前面我們講了,因為古聖先賢的教誨是從真心流露出來的,如果我們也契入這個境界,開啟了自性的明德,我們定然能夠體會到和他同樣的境界。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就像聖賢人站在二十層,我們站在兩層樓,我們就說,你所看到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境界,就會對古人產生懷疑甚至妄自批判。這樣做的結果,受害的不是古人,而是我們現代人。我們現在如果有傲慢懷疑這些習氣,就和誠敬心不相應,誠敬心就不見了。所以,現在人求學為什麼困難?困難就是對古聖先賢懷疑,這就很難受益。
但是中國讀書人為什麼幾千年來都要讀《論語》?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論語》已經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驗證,是大浪淘沙的結果,沒有什麼是和時代不相符合的。即使有人認為《論語》中有些思想,已經和時代潮流不符合了,大部分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誤解了聖人的思想。所以我們說「聖人」是對天道有體悟的人,古人也稱為「得道」之人。既然是「得道」之人,他所體會出來的這些道理是經得起歷史的驗證的,所以是恆常不變的。
我們也知道六經之首的《易經》,第一個含義,就是「變易」,變化的意思。它告訴你這個世間的現象,是變化莫測的,變化無窮的。所以你要懂得與時俱進,但是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去談創新呢?《易經》的第二個含義就是「不易」,不變的意思。也就是說,只有掌握了那個不易的,不變的規律的人,才有資格談創新。所
H. 我們怎樣去學習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但是文化卻出現了斷層且無人繼承的現象,所以,我們作為後輩,應該多去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而不是摒棄它,甚至是閑置它,畢竟這些文化都是中國的歷史瑰寶,一直能延續到現在也是非常不易的,所以我們應該珍惜,傳承。
現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放在了文化創意產業上,這樣的產業會讓更多人在日常生活就能與傳統文化熟識,並且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可以收獲很多文化帶來的精彩與文明。我們作為年輕一輩,原本手中就有很多網路途徑,現代的科技信息化都是非常發達的,這樣的優勢給予了我們推廣文化的平台,讓我們去傳承傳統文化。
I. 如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為何物?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是宇宙整體自然的規則,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綱領。舉例來說,我們人的身體,從母親生下來之後,整個身體器官就按一定的規則在運作,整個身體的運作規則,就是道。道不是誰設計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時,各個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夠彼此協調運動。人在世間如能隨順自然的規則就是行道,這是多麼科學、多麼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於心,行道有得於身,謂之德,它是局部運作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眼睛是一個局部,眼能見,見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見、耳之德能聽、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嘗,每個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與規則,若規則錯亂,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有其道。如果我們了解人道的內容,在人與人相處時,就自然能和諧有序,從而減輕現今人們所承受的來自人際關系緊張、人事沖突頻繁的精神壓力。如果我們掌握了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之道,怎麼會遭受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即便是君子愛財,也要取之有道。這種種人類生存之道就在傳統文化里。 採取批判地繼承態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義的糟粕,吸取其精華,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必須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同時也要反對全盤肯定傳統文化的復古主義。必須反對閉關自守、盲目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
J. 傳統文化怎麼學習
學習傳統文化,不僅要從書上入手,還得要實踐才能了解得更加透徹。
想要學習傳統文化,首先必須得有一顆認真學習傳統文化的心態,喜歡對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古人曾說過,興趣才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果對傳統文化沒有興趣,那麼學習它就如同嚼蠟,食不知味,更別提能夠了解到傳統文化獨特的美,願意把它記在腦海里,並且加以研究了。
當然,傳統文化中自然也有許多令人唏噓的一面。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不到很好的繼承與發展,主要是與現在的時代潮流格格不入,鮮少有人會耐著性子將傳統文化一一呈現給世人,如果喜歡這傳統文化,大可發揮你的耐心,多宣傳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它的魅力。當然,也有許多匠人不願將傳統文化貢獻出去,認為是祖上秘寶,對此我們也要多加尊重,不應該道德綁架,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