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原文化具體指哪些文化

中原文化具體指哪些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21 04:21:23

㈠ 中原民俗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在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和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並代代相沿,積久而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俗,日常社會交往方面的通禮習俗,生育、婚喪等的人生禮俗,春節、元宵等歲時節慶習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產勞動、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

㈡ 關於中原文化

在古代中原與中國、中州是同意語。如《禮記·王制》就記載說:「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太平御覽》記載:「王者受命創始,立都建國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也。」(《太平御覽》卷一五六)身處南方之地的楚君就曾自己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史記·楚世家》)由於中原適中的地理位置,讓人意識到「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得中原者得天下,成為歷代政治家、軍事家的信條。古人劃分天下曾將中國分為九州,何謂九州?古籍所記,各不一致。《禹貢》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九州是: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周禮》九州即: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呂氏春秋》九州為:豫、冀、兗、青、徐、揚、荊、雍、幽。考之舊說,《禹貢》九州說乃是根據黃帝割地布九州之說。(見孔疏)《漢書·地理志》亦明白記載說:「昔在黃帝……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關於豫州的方位,《禹貢》雲:「荊、河惟豫州。」荊即荊山,北至黃河。《呂氏春秋》雲:「河、漢之間為豫州。」河指黃河;漢指漢水。高誘註:『河在北,漢在南,故曰『之間'。」 《爾雅》:「河南曰豫州。」由此可見,豫處河、漢之間,乃中原之地,九州之腹心。

中原以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自古視為帝王州。早在五帝之時都是活動在中原這塊土地上。如黃帝都有熊在新鄭,顓頊都帝丘在濮陽,堯都平陽在臨汾,舜都蒲坂在運城地區,為締造中華文明建立了豐功偉績。逮至夏商周三代,如夏都陽城、陽翟、斟鄩、原、老丘,商都亳、隞、相等,均在河南境內。周王朝建都在豐、鎬,地望在廣義的大中原內,但周滅商後,武王便提出要把政治中心轉移到中原。《史記·封禪書》雲:「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岳各如其方。」這是說河洛地近中嶽,為天下之中,故三代之君皆宅京於斯。不僅三代之君都中原,而且自西漢至北宋正統王朝建都也全在中原,所以說中原地區一直為帝王都,是幾千年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逸周書·度邑解》記載: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曾瞻望中原,指出「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塗,我北望過於有岳,丕願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天室就是中嶽嵩山。為什麼要在中嶽附近營建帝都?《史記·周本紀》說:「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這里文意很清楚,營洛邑遷九鼎,主要是這里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遠近皆宜。《尚書·康誥》中說:「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周洛,四方民大和會。」孔注說:「初造基建,作王城大都邑於東周洛汭,居天下之中,四方之民和悅而集會。」《康誥》還說:「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於周。「孔注說:這是去王城千百里之外的「五服之百官,播率其民,和悅並見,即事於周。」《疏》里也說:「周公初造基址,作新大邑於東周洛水之汭,四方之民大和悅,而集會言政治也。」、因此說河洛地區不僅是「四方入貢送里均」,而且也是四方之民的政治中心。
中原除了位置居中之外,還有它優越的地理形勢。清人顧租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中說:「自天下而言,河南為適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許州又適中之地也。北限大河,曾無潰溢之患;西控虎牢,不乏山溪之阻;南通蔡、鄧,實包淮、漢之防,許亦形勝之區矣。豈惟土田沃衍,人民殷阜,足稱地利乎。」(顧租禹《讀史方輿紀要》,卷 47 ,河南 2 )又說:「河南閫域中夏,道里輻輳。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范雎亦雲:『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秦氏觀曰:『長安四塞之國,利於守;開封四通五觀之郊,利於戰;洛陽守不如雍,戰不如梁,而不得洛陽,則雍、梁無以為重,故自號為天下之咽喉。'夫據洛陽之險固,資大梁之沃饒,表裡河山,提封萬井。河北三郡,是以指揮燕、趙。南陽、汝寧,是以控扼秦楚。歸德,足以鞭弭齊、魯,遮蔽東南。中天而立,以經營四方,此其選也。」(同上注)讀此,可以知道作為中原地區的河南的地理重要性了。

中原居九州之腹心,中天而立。地勢西高東低,關山險厄,勢利形便。東據芒碭之險峻,西依連綿之秦嶺,南亘蜿蜒之大別,北依太行之巍峨,巍巍嵩岳,屹踞中立,奔騰澎湃的黃河浩浩盪盪橫貫期間。名山大川,交相輝映;平原沃野,人民殷富。《管子·乘馬篇》有言:「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山川水土是定都者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農的民族,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不考慮農業經濟的發展。正是基於此種原因,中國絕大多數政治家、軍事家都看中中原,逐鹿中原,建都定鼎於中原,決定中原在中國歷史上的中心地位,其實是中原得天獨厚的中天而立的優越的地理形勢。
關於中原文化的特點,不少學者曾作過不同的探討。本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談一點粗淺看法,以抒己見。

(一)創造性。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中原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就發揮出了偉大的創造能力。他們依據自己的生存方式,創造了獨特的文化。《易經》記載有這樣一段話:「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易經·系辭下》傳第二章)在中原地區靈寶黃帝鑄鼎原,發現了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時期建築面積達 500 多平方米具有宮室性質的大房子,四周有迴廊,的確是上棟下宇。其他同時期的房子,都是木骨泥牆牆倒屋不塌的地面建築。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夯築技術、出現了原始水泥和人造輕骨料等建築材料。仰韶時期的房屋建築為中國五千年民族建築風格打下了基礎。大概在一百多萬年以前,或者還要更早時期,人類祖先已在中原繁衍生息了,那時的人們沒有固定住處,冬居穴窟、夏棲橧巢,群居生活,為了生存,與自然抗爭,跟野獸格鬥。不知經過多少萬年,他們終於把堅硬的石頭琢磨成粗獷的石器。如石斧、石矛、石刀之類的工具,用來狩獵、宰割肉食,甚至征戰。早期人們不知用火,茹毛飲血,飢則求食,飽則棄余,不媒不娉。神農之世,教民耕而陶,始有農業,人們能夠蒸煮熟食。相傳到了黃帝時代,《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集解》曰「藝,種也,樹也。五種即五穀也。」引鄭玄曰「五種:黍、稷、菽、麥、稻也。」在中原地區的確考古發現了粟類和稻穀。原始人赤身裸體,夏披樹葉,冬穿獸皮,到黃帝、堯、舜時期人們學會紡織有了衣服穿,與他們相對應的考古學文化中發現了麻織品和絲織品的衣服原料,這與黃帝正妃嫘祖教民養蠶繅絲可能要有一定關系。中國天文歷法發現很早,《史記·歷書》中說:「蓋黃帝考定星歷。」《索引》引《世本》及《律歷志》均說:黃帝的天文官容成子著《調歷》。《路史·疏仡記·黃帝》中說:黃帝「設靈台,立五官以敘五事,命諛區占星,計苞受規;命羲和占日,尚儀占月,車區占風,隸首定數,伶倫造律,大橈正甲子;命容成作蓋天;命大容作承雲之樂,大卷著之椌楬……乃命沮誦作雲書,孔甲為史;命俞附、岐伯、雷公、巫彭、桐君處方。」這段話說天文、歷法、數律、甲子、音樂以及作書、作史、醫葯等都是在黃帝時代發明創造。特別是「容成作蓋天」一句,正與濮陽仰韶文化 45 號墓「蓋天說」形狀相符合。《韓非·五蠹》、《呂氏春秋·君守》等都提到「倉頡作書」,作書即造字。《世本》說:「沮誦、倉頡作書」。宋衷注說:「倉頡,黃帝臣。」《世本》還說:「史皇作圖」,宋衷註:「史皇,黃帝臣也,圖為畫物象也。」張澍粹注引《易卦通驗》說:「軒轅子苗龍,為畫之祖。」上述諸多發明創造,後代文人都把它歸到黃帝身上,黃帝是中原地區的盟主,黃帝族團一直是中原的領袖,他開創了中原文化創新的先河。除此之外,在考古發現中證實,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中都發現了象形文字或符號文字,到了商代的甲骨文形成為比較成熟的中國文字。中國的青銅器最早出現在仰韶文化中,到了商周時發展為高度的青銅文明。鐵器的出現,最早也是在中原地區。銅與鐵的出現都是劃時代的發明創造。以上只是簡單舉一些例子,足以說明中原文化具有強大的創新特點。人類需要創新,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禮記·大學》)這里的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其命維新,都是告誡人們不要保守,要創新,要進步。中原人民一向重視創新,中原文化具有明顯的創造性特色。

(二)延續性。中原文化如果從河南裴李崗文化算起,已綿延 8000 年之久。它從一開始就踏著強健的步伐走來,中間雖經歷了時盛時衰的曲折過程,但始終沒有中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再到河南龍山文化以至三代的夏、商、周文化,以及秦漢及其以後,各朝代文化始終延續發展。即使鮮卑族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蒙古族的大元帝國在中原建立政權,不僅沒有使中原文化中斷,反而使他們自身受到漢化。在優勝劣汰的自然原則支配下,使他們不得不改變自己,自覺接受中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只有中原文化始終自成體系,向來不曾被異化、被中斷。這一點,在中國所有地域文化中恐怕是最為突出的。再以龍山文化為例,與中原龍山文化時代大體相同的考古學文化有:海岱地區的龍山文化、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江漢地區的石家河文化等。這三個地區的古文化,從發掘資料的實際情況看,它的水平與中原的龍山文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三個地區的古文化最後有的徹底中斷,有的走向低谷。如海岱地區的龍山文化,它的繼承者是岳石文化,其文化水平明顯地衰退;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是我國東南地區最燦爛的一支文化,但是它的歸宿不知所終,成為學術界不能理解的謎團。石家河文化最後融入中原龍山文化之內。在中原龍山文化的基礎上,出現了堯舜聯邦王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以上這些情況就有力地說明中原文化它呈現出來的極強的生命延續性特點。

(三)兼容性。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都有吸收外來文化成就藉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的優良傳統。中原文化之所以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其中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在於它善於自我繼承並不斷吸納其外來文化,從不拒絕外來文化,並善於將外來先進文化與本身固有傳統融合起來,使之更加輝煌燦爛。如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在黃河流域實際上是多種文化並存,通過戰爭、通婚、聯盟,使各族團之間不斷融合。如在中原地區是以黃帝族團為主體的早期華夏族,當時有萬諸侯,圖騰信仰也是不同,最後黃帝的龍圖騰形成了主體。聞一多《神話與詩·伏羲考》中說:「這個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並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知道的龍了。」傳說中龍的出現就是兼容的典型例證。黃帝族團雖然以龍圖騰為主,但是在族團內仍容有許多其他圖騰信仰。如電、星、風、雲、雕、鶡、鷹、鳶、大鴻、熊、羆、貅、虎、狼、豹、豸、犬、馬等 21 個圖騰族。(見許順湛《中原遠古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黃帝戰勝蚩尤後,並沒有驅逐或殺絕,而是採取了兼容的態度,他把蚩尤族的領袖吸收到政權的領導層內,如《管子·五行》說:「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管天時)。」蚩尤是黃帝的敵人,能夠任為六相之首,發揮他的長處,的確難能可貴。黃帝族的兼容性為華夏族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歷經堯舜和夏商周三代多元一體格局的華夏族形成,在華夏族的基礎上,於漢代之後形成了漢族,它繼承了兼容的優秀傳統,使漢族如滾雪球一樣不斷強大,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反映在考古學文化上,如仰韶文化的分布縱橫數千里,西達甘青,東到魯西,北至內蒙古,南到江漢地區,都有仰韶文化的出現,但是海岱的大汶口文化、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也發展到中原地區,中原文化兼容了其他地區文化的精華,使它增加了活力,最後發展為獨樹一幟的河南龍山文化、夏商周三代文化。進入秦漢以後,中原文化吸收外域文化的能力更強,使中原文化光芒四射,從來沒有被外來文化所干擾。正如孟子所說的「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章》)中原文化在其成長發展過程中以其恢弘的氣度、開闊的胸襟、不斷從周邊地區文化中吸取營養,博採眾長,融會貫通促進自身發展。這是中原文化又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
中原文化雖屬地域文化,但它不同於一般區域性文化,它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居於正統主流地位。

(一)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和核心

在五帝時代邦國林立,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的文明。如江漢地區文明、太湖地區文明、海岱文明、甘青文明、燕山地區文明以及中原文明。中華文明的源頭在中原地區。許順湛先生在《再論黃帝時代是中國文明的源頭》文章中,把這個問題已經說的很清楚。他提出:農業生產社會化、手工業專門化、腦力勞動階層化、部落酋邦化、禮制規范化五條標准,與中原文化都能夠對應,黃帝族團活動的地域主要在中原地區。關於文明的要素和文明社會形成的標志,國內外學者提出了許多不同標准,匯總起來有:文字、會對自然物進一步加工、一夫一妻制、城市、第三次分工、階級和國家、禮儀建築、宮殿廟宇、巨型建築、青銅等。這些標准或稱之為要素,與黃帝時代的中原地區文化相對應,基本上都很吻合。即使退一步說,把中華文明源頭認定在堯舜時代,與它對應的考古學文化是中原龍山文化,近來文明探源工程確定了四個要點,即山西臨汾的陶寺遺址、河南鄭州市轄區的登封王城崗遺址、新密的古城寨古城遺址、新寨古城遺址。這就是說從考古學角度來看,學術界也把中華文明的源頭鎖定在中原大地。

國家文明多在國都中體現的比較突出。五帝時代屬於邦國文明,夏商周三代屬於王國文明,秦漢以後屬於帝國文明。這些文明就是中華文明不同歷史階段的文明,它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全過程。但是中華文明不僅它的源頭出現在中原地區,而且從它幾千年發展史來看,其核心地區也在中原文化圈內。前邊已經作了介紹,從五帝到三王再到秦漢以後,其邦國、王國、帝國的國都基本上都在中原地區。如《史記·封禪書》 : 雲:「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岳各如其方。」《正義》引《世本》和《帝王世紀》,不僅具體的介紹了夏禹、商湯、盤庚之居在河洛間,而且指明「周文、武都豐鎬,至平王徙都河南,」也在河洛之間。《國語·周語》記載:「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岐山在關中,丕山在滎陽,崇山即中嶽嵩山。進入封建帝國時代,其國都基本上是在西安、洛陽、開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深刻指出「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7 頁)。國都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也是一個國家的代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國家的國都文化,是中原文化區別於其他地區文化的最大特點,它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在一定意義上講,它也是中華文明的代表。

(二)中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關於史前中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許順湛先生在《黃河文明的曙光》一書中對氏族部落時期,即裴李崗文化時期歸納為八大貢獻:第一,發明了耒耜,使農業跨入鋤耕農業新的歷史階段;第二,發明了地下糧倉;第三,發明了半地穴的房屋建築;第四,發明了編制和紡織技術;第五,發明了燒陶窯;第六,發明了糧食加工工具;第七,發明了樂器;第八,發明了符號文字。從部落聯盟到酋邦出現,即仰韶文化時期,中原文化對人類社會文明做出了十大貢獻:第一,發明了犁耕農業,為古代文明奠定了經濟基礎;第二,制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率先走向專業;第三,冶鑄青銅的火花照亮了文明社會的道路;第四,家畜的馴化奠定了幾千「六畜「的基礎;第五,建築科學的發展奠定了民族建築風格的基礎模式;第六,衣著裝飾是社會文明的風貌;第七,繪畫藝術的發明,為社會文明穿上華麗的衣衫;第八,文字的出現是精神文明的催化劑;第九,度量衡是人們在社會經濟生活領域活動的標准;第十,天文、律歷、易學的出現是古代文明中科學技術的高峰。酋邦聯盟到世襲王朝,即中原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時期,對社會文明也做出了十大貢獻:第一,農耕技術進一步發展;第二,建築技術的新成就,出現夯築、高台建築、石灰、土坯等;第三,製造陶器普遍使用快輪;提高了效率和質量;第四,青銅技術大有提高,並發明了鑲嵌工藝;第五,發明了木漆器;第六,制玉工藝飛速發展;第七,文字的發展和樂器的新發明;第八,出現了絲織品;第九,發明了水井;第十,發明了釀酒技術。(見許順湛《黃河文明的曙光》,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以上均系中原考古學文化的反映,其實與史書記載也基本吻合。

中原文化中的「河圖」、「洛書」、《易經》集中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哲學思想,「陰陽對立統一的宇宙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及「和合」思維理念,一向被學術界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文字萌芽於五帝時代,到商代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它是中國漢字的鼻祖。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直到楷書一脈相承,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對中國的漢字進行了規范。天象歷法出現在五帝時代,到夏商周大有發展,進入秦漢以後更加成熟,以張衡為代表的科學家首先在東漢國都營建了靈台,這是有遺跡作證的中國最早的天文台。中國最早的鑄銅技術和冶鐵術的發明,對社會發展起到劃時代的作用。漢代的球墨鑄鐵技術早於西方國家一千多年。漢代的疊鑄技術、造紙技術、水利機械、製造技術,以及後代活字印刷技術等,都是首先出現在中原。東漢在國都興建太學,是國家的最高學府,學生最多時能達到三萬多人,歷經曹魏、西晉給全國培養了大批人才,揭開了中國教育史上輝煌的一頁。先秦諸子百家形成了不少學派,影響後世最大的是儒、道、墨、兵、雜諸家,他們活動的地域大多在中原地區。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出生在魯,祖根在豫,他尊崇周公,入周問禮,向李耳求教,周遊列國十四年,足跡遍布中原。道家鼻祖李耳,出生鹿邑,在東周王朝為柱下史,在靈寶函谷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經典。墨家的鼻祖墨翟,毛澤東稱他為平民聖人,他的老家在魯山。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它的釋源是洛陽白馬寺,禪宗祖庭是登封少林寺。有影響的漢學、玄學以及北宋的理學都是在中原發跡。

典章制度形成於中原。關於典章制度,在早期實際上就是禮樂制度,或稱禮儀制度,它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美國有一位學者說:「制度通常包括一套習慣和傳統,一系列法規和准則,以及物質的延伸,如建築、懲罰手段、溝通和訓誡機構。由於認識社會的人,這些成分有些大概從很早的時代開始即已存在,但完整形態的制度看來是新石器時代的一項成就。」(美·伯恩斯、拉爾夫合編《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務印書館, 1988 年版)這里所說的制度就是中國史書上說的禮制。禮儀制度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現。在國家出現後的 ,它是宗法等級秩序、政治體系和全面的倫理道德規范。禮制是古代國家機器正常運行的法則,是人們言行的標准,國家賴以生存,社會賴以安定。《周禮》、《儀禮》、《禮記》的中心思想是:「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制,以民為極。」(《周禮·天官家宰第一》)其實這「三禮」便是當時的典章制度。早在堯舜時期,《史記·五帝本記》記載的很清楚,如說:『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辯於群神。」「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烖國,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夏商周直至秦漢以後的典章制度,即禮制不斷完善以至更加成熟,成為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肯定地說,反映高度文明的禮制,都是在中原地區歷代國都中制定的。
參考資料:http://www2.zztc.com.cn/zywhyjs/zhongyan.htm

㈢ 什麼是中原文化什麼是楚文化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關系他們是如何發生沖突的

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分別指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文化,相輔相成,對立統一,文化差異導致沖突,但同一居多,相互影響,中原文化的圖騰代表龍,楚文化的鳳,中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墨子等和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老子等不都是中華民族的嘛,不都是人類的嘛

㈣ 我國北方屬於中原文化嗎中原文化是什麼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區河南省的物質文化和實質文化的統稱,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主,以眾多的黃河中上游區域為核心區,逐級向外輻射源,影響延及國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行為的搖藍,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關鍵發源地和主要構成部分。中原地區古時候不但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學中心,也是流行文化和核心文化的起源地。中國在歷史上相繼有20個時期定都於中原地區,河南省佔有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含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別的地形地貌,歷史時間位置和人文情懷,使中原文化在難熬的中國歷史中遠期處於擒雄流行影響力,中原文化一定水平上表示中國傳統。

中原文化既是一個歷史定義,也是一個空間維度。依據中原文化內容的特點,大致能夠 歸納為河洛文化,中國漢字文化,姓式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禮儀知識文化,中醫學文化,古詩詞文化,傳統武術文化,中國戲曲文化,遠古時代文化,神龍文化,政冶文化,觀念文化,名仕文化,英雄人物文化,農作文化,商業服務文化,高新科技文化,醫葯學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民俗文化文化等18種文化。中原文化是以中原為基本的物質文化和實質文化的統稱,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構成部分。

㈤ 什麼是中原文化什麼是楚文化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關系他們是如何發生沖突的

中原文化信天命、祖先,楚文化信鬼神、巫術,中國人如今的文化呢,信天命也祭祖先,信鬼神更信巫術。這就明白了吧

㈥ 中原文化內都包含什麼思想文化

說到中原文化,很多人對這個詞其實已經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了,很多古裝劇,很多歷史小說,都讓我們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關於服飾,關於飲食,關於習俗,各種的文化都有。歸結起來的話中原文化內部最主要包括物質民俗文化、社會習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這幾大類文化相互交織,共同組成了我們博大的中原文化。

三、 精神民俗文化

相比物質民俗文化和社會習俗文化,精神習俗文化是最豐富的。它涉及到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文化信仰、家庭倫理道德、民間藝術、節日習俗等。這些精神文化構建了具有特色的中原文化,它是個性化的,它擁有著自己燦爛的風采。

中原文化內部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這些文化一齊成為了中原文化的核心內容,它的每一類文化,都傳達了中原人的思想,他們把自己對於生活的看法融入在了這裡面,所以了解中原文化也是了解中原人的思想和生活。

㈦ 什麼是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指以我國中原為基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約6000年至公元前約3000年的我國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㈧ 中原文化到底指的是什麼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陝西山西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是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中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必須注意的是,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顯又與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視的特點就是與中國文化形成的直接關聯。由於黃河泥沙的淤積和氣候等諸多便利的自然條件,這里自上古時期就形成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在諸地域中最先跨過了「文明的門檻」。由這種文明衍生的文化,則為後世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禮儀典章提供了基本的範本。同時,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國文化的整體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還在於它強大的輻射力。在中國歷史上,它依託於生產方式的先進性、軍事的擴張,甚至中央政權崩解導致的移民大批遷移,向四方傳播。

㈨ 中原文化的特點有什麼,中原文化的五個特點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雖然在古代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之後的發展中大多沒能保護好歷史文化。河南作為中原的中心,即使是經歷了這么多的朝代更變地位依舊是不變的。

第一:根源性
就是說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無論是人類記載的史前文明,還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河圖洛書」等神話傳說。

早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學文化,都發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根源,同樣發端於河南。作為東方文明軸心時代標志的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總結三代文明的基礎上而生成於河南的。

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黃帝「都有熊」置百官和李斯提出的郡縣制,確立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模式;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張衡的渾天儀,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三:包容性
就是說中原文化具有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中原文化通過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眾多渠道,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考古人員發現,20萬年前南北文化就交匯在中原一帶。進入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文化融合更為深化。

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與周邊地域文化具有許多共同點。如中原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集團的海岱民族和中原民族交往、融合的結果;鄭州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徵的陶器,說明中原文化在那時就開始吸收周邊文化成果,熔鑄自己的文化。

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在漢唐間傳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開放性
就是說中原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集中表現在:一是輻射各地。如嶺南文化、閩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於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河南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就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

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禮儀規范常常被統治者編成統一的範本,推廣到社會及家庭教育的逐個環節,從而實現了「萬里同風」的社會效果。三是遠播異域。秦漢以來,中原文化主要是通過陸路交通向東向西廣泛傳播,不僅影響了朝鮮、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開辟了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

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鑒真東渡扶桑等歷史記載,都書寫了中原文明傳播的壯麗畫卷。從北宋開始,中原文化憑借當時最發達的航海技術,遠播南亞、非洲各國,也開辟了世界文明海路傳播的新紀元。

第五:基礎性
就是說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於主體、主幹的地位。中原文化在與其它文化不斷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並由此催生了中華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禮義廉恥、仁愛忠信,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動,如婚喪嫁娶、歲時節日等,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正如一名著名考古學家所說:中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中原文化,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的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

【結束語】或許對於大多數的80、90後來說傳統文化都是非常枯燥的一部分,卻對於一些神秘的事情充滿了探究的熱情,中原地區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神秘地帶,這里的歷史底蘊並不普通。

㈩ 十八種中原文化有哪些

【省委徐光春書記高屋建瓴地把中原文化概括為十八種文化形態,分別是史前文化、神龍文化、政治文化、聖賢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漢字文化、詩文文化、戲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術文化、姓氏文化。從微觀上說,我們有以裴李崗遺址、仰韶村遺址、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史前文化資源,有以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殷墟遺址、東周王城為代表的古都文化資源,有以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神農氏、顓頊、帝嚳等為代表的古帝王資源,有以古城方國、名人墓廟為代表的姓氏文化資源,有以張衡墓、岳飛廟為代表的名人資源,有以龍門石窟、嵩岳寺塔為代表的古代藝術珍品資源。特別是龍門石窟中的盧舍那大佛,其自信、神秘、美麗的微笑可以與西方蒙娜麗莎的微笑相比美。】

與中原文化具體指哪些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