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民國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民國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2-12-21 05:55:52

『壹』 中華民國文化的內容簡介

歷史文化資源的不同,是其深層的原因。近年來,隨著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進行區域文化研究,開發文化資源已得到各級黨政機關和學界的普遍重視。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自2004年1月起,策劃並組織編纂本套叢書。

『貳』 當時民國政治文化生態復雜而多樣的原因是什麼

新文化史作為一種史學方法引入政治史的研究,不僅能彌補傳統政治史研究的不足,而且拓寬了政治史研究的視野。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十餘年間大量的報章雜志中,處處可見關於黃帝的各類論述,蔚為一股「黃帝熱」。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革命尚未成功」之際,孫中山卻先行病逝。……著手修建中山陵的同時,留守廣州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籌款五十萬元,在廣州修建孫中山紀念堂和紀念圖書館。當時,廣東革命政府財政困窘,但還是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比如要求政府職員捐薪、向人民收取呈詞附加費、銷售孫中山紀念章、發動各校學生向全社會勸捐、要求各縣縣長擔任額定募捐任務,等等,千方百計籌措這筆款項。
——李恭忠《開放的紀念性:中山陵建築精神溯源》
(對上述事件,有社論指出)愛你的國父,如像愛你的祖先一樣,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樣,努力把「國」之意義在建築中象徵之出來,努力以昔日建祠廟之熱誠來建今日國父之會堂及圖書館!
——《廣州民國日報》(1925年4月21日)
領袖崇拜可以這樣來看:即既存在著自發的領袖崇拜,也存在著「系統的、甚至是馬基雅維利式的」領袖崇拜灌輸。
——李恭忠《孫中山崇拜與民國政治文化》
材料三 1933年,李大釗被北洋軍閥政府殺害6年後,北平各界發起了公葬李大釗的活動。這次公葬除了北平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青年學生外,當時國民政府的高層人士、社會各界團體(如北京大學)、各類知識分子(如胡適、魯迅)紛紛在這次公葬活動中亮相,這顯示了當時民國政治文化生態的復雜性和多元性。
——李宗剛、陳志華《公葬李大釗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態》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黃帝熱」是三民主義中哪種革命思想的文化象徵?這種革命思想有何局限性?(2分)
(2)據材料二,孫中山崇拜儀式偏重於「自發的」還是「系統的」領袖崇拜?對此,你做何評價?(5分)
(3)據材料三分析,當時民國政治文化生態「復雜而多元」的原因是什麼?並依據時代背景與所學知識,以¨復雜而多元的20世紀30年代中國政治文化生態」為主題,闡明社會各界代表出席李大釗公葬的不同意圖。(要求:言簡意賅;論述准確;表述成文;120字左右)(7分)

答案
(1)民族主義。(1分)局限性: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單純的排滿興漢;不鮮明反帝。(任答1點,1分)
(2)系統的領袖崇拜。(1分)評價:利於強化民族國家的認同;是當時國民革命的精神支柱之一。(任答1點,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強調集中的政治權威,與民主潮流不符(思想僵化);不利於革命實踐。(任答1點,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3)原因:不同階級有不同的政治傾向,導致不同的文化立場。(階級立場的不同;2分)意圖:①中共:從中共創始人或馬克思主義傳播角度分析。(1分)②國民政府:從反抗北洋軍閥政府和對國民政府認同感角度分析。(1分)③北京大學:從北大辦學精神角度分析。(1分)④胡適、魯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從新文化運動角度分析。(1分)簡言之,這場公葬恰恰顯示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政治文化生態的復雜性和多元性。(1分)
評分建議:論述理由准確,字數夠,可得5分;其餘酌情給分;總分不超過5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黃帝是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據此並結合所學可知「黃帝熱」是民族主義的象徵。黃帝熱所象徵的民族主義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帶有排滿興漢的局限性。
(2)修建中山陵,修建孫中山紀念堂和紀念圖書館;愛你的國父,如像愛你的祖先一樣,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樣,努力把「國」之意義在建築中象徵之出來,努力以昔日建祠廟之熱誠來建今日國父之會。這些措施符合系統的領袖崇拜。評價結合所學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會回答,只有言之有理即可。
(3)依據所學知民國政治文化生態「復雜而多元」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立場不同導致的。第二小問可結合所學依據他們各自的階級立場及時代背景概括出各自的意圖即可。
考點: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領袖及領袖崇拜(課標外);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近代中國的民主思想與反對專制的斗爭·辛亥革命前後反對專制的斗爭

『叄』 民國風 是什麼 是指民國時期的東西之類的嗎……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服裝服飾、還有當時流行的是什麼

民國風就是指那個時代的獨特風格。那個時代亂,但亂得讓人看到希望。那個時代動盪,但動盪之下民眾有思想有激情。愛那個時代的文人風骨,那個時代讓人感到舒心,干凈。

民國,似乎不是一個很討喜的時代,因為它凝聚了太多的不甘與屈辱,是中華民族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民國文化產生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在中國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閉鎖之後,又遭受了西方巨大的文化沖擊,就是在這一種特殊狀況下產生的文化,具有它獨特的韻味。

想到民國的文化,就不免想起長袍著身,窮困潦倒卻依然儒雅的文人,還有旗袍修身,充滿傳奇的女子,和民國的愛情,西洋風格和中國傳統相集合的建築。這些東西無不充滿了滿滿的文化氣息。

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就是因為民國時期人們的愚昧,激發了魯迅以筆為刃的想法,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的筆比槍桿還厲害,促進了許多人的覺醒。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愛情,催生了許多的詩歌,就如那首廣為傳誦的《再別康橋》,滿滿的民國風味,文化氣息。

(3)民國文化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文化

中華民國時期,人們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從來不曾停歇,以此為宗旨的思潮和運動接連不斷。率先舉起這兩面大旗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

民主方面,有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運動;胡適、羅隆基發動的資產階級「人權運動」;抗戰後期全國范圍內掀起的民主建國運動等等。

全面抗戰爆發前夕,左翼文化人還曾發起一場新啟蒙運動,以繼承五四和超越五四自任,再次將民主與科學作為啟蒙的目標,顯示出文化思想運動發展的螺旋式上升。

抗戰以後,仍然能夠看到此一運動的餘波。對民主與科學的崇尚,成為民國文化的時代之魂。這一時期,文化各個領域的發展中,都無不滲透著民主化與科學化的精神追求。

教育方面,此期教育改革最具權威性的指導原則,就是杜威所宣傳的平民主義(或稱民主主義)教育。它強調接受教育權的平等,注意培養人的個性和獨立人格,重視實驗精神,對推進中國現代教育的形成,其功甚偉。

文學藝術方面,也始終貫穿著對民主與科學精神的熾熱追求。從五四時期起,白話文開始代替文言文,揭露和鞭撻封建蒙昧主義成為中國文藝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

『肆』 民國文化與建築

一、南京地區的民國建築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1864年湘軍破城,經歷這次戰爭,南京毀損極大。後由於滬寧、京浦鐵路通車,南京作為鐵路重樞,才又開始發展。1927年蔣中正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1930年南京成為行政院直轄市,政治、文化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成為國際性都會。據統計,全市目前保存下來的民國建築共有1000餘處,佔地900多萬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國建築就有200多處。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無與倫比的。
從功能上講南京的民國建築主要包括公共建築、居住建築和工商業建築三大類,其中公共建築居多,這是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特色。《中國近代建築總覽·南京篇》把南京的民國建築從時代上劃為三類:
1.1910—1927年:這一時期的很多建築幾乎都是仿造西方形制,並且以此為榮。典型的例子有1915年建造於下關寶善街的揚子飯店,1917年在江邊興建的下關電燈廠,1918年建造的位於下關大馬路的中國銀行和江蘇郵政管理局。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其辦公場所就是兩江總督張人俊修建於1910年的西式花廳。從建築藝術上講這一時期流行西方折衷主義建築。折衷主義流行於19世紀20年代歐美的一些國家,特點是任意模仿歷史上各類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不講究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勻稱,注重純形式的美。這類建築在清末南京開埠後比較流行,揚子飯店就是就地取材利用城磚修築折衷主義建築的典型。
2.1927—1936年:這近十年是南京的建築高峰期,也是中國建築史上寶貴的興盛期。修建於這一時期的建築有1926—1929年建造的中山陵、鐵道部大樓(1928年建造,1945年後改為行政院)、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1931年)、小紅山主席官邸(1931年)、1931—1933年建造的譚延愷墓、1931—1936年建造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建築群、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飯店和國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飯店(1933年)和交通部大樓(1933年)、1933—1934建造的行政院和地質礦產陳列館、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經樓、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新都大劇院、國際聯歡社等。
這一時期建築業不僅發展迅速,而且相當顯眼,體現出了南京作為首都的文化特色,政治類、軍事類和大型公共建築廣為發展。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和中國傳統宮殿式的近代建築風格並行,同時出現由此二者催生的現代化民族形式建築。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強調建築式樣與時俱進,主張擺脫歷史上過時式樣的束縛,積極採用新材料和新結構,創造出反映時代特徵的新建築風格,首都飯店、國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飯店、行政院、地質礦產陳列館等皆是此種類型。現代主義傳承了一些折衷主義的特點。與此相對的是中國傳統主義宮殿建築,這種建築最早見於一些西人興辦的教會學校,如原金陵女子大學的會議樓、科學館、文學館、圖書館、大禮堂等,校方希望用模仿中式的建築表達教會尊重中國文化的姿態,以使中國的學生在傳統建築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1929年12月國民政府頒布《首都計劃》,極力提倡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建設政府建築,3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興盛,呼籲對民族建築文化的回歸,於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又獲新生。然而其存在造價昂貴,費時費工,建築格局呆板的缺憾,設計師們又大膽探索出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一般採用現代建築的平面組合與體形構圖,並多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頂,或用現代屋架的兩坡屋頂,但在檐口、牆面、門窗及入口部分則重點施以中國傳統構件裝飾,並輔以適當的傳統花紋圖案。中央體育場建築群、紫金山天文台、中央醫院、中山陵音樂台、外交部大樓、國民大會堂就是此種風格的經典之作。
3.1937—1949年: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12月13日南京失守,淪陷八年期間,南京建設幾乎停滯。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還於舊都,重建首都風貌,宮殿式和新民族形式建築逐漸淡出,西方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主流。這一時期的建築有1946年建造的北極閣宋子文公館、1946年建造的美國大使館、1946—1947年建造的美軍顧問團公寓、1947年建造的公路總局、1948年建造的延暉館等。
南京在將近2500年的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富有個性的三大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從物質層面上來講,南京歷史上的三大文化各有千秋:六朝文化主要以散布在田野里的陵墓石刻稱奇,明文化主要以環繞在南京城周圍的城牆(包括明孝陵)擅雄,民國文化則主要以集中在城內的各類建築物(包括中山陵)而享有盛名。」如果在民國文化內部繼續劃分,南京所代表的民國文化可稱為首都文化類型,其特點就是政治色彩濃厚(官邸和中央政府機構多),民族風格和西式風格建築並舉,但一定要凸顯前者(如第二期的大量建築),以示嚴敬、肅穆、莊重。重慶作為陪都時期的民國文化大致也可劃分到首都類型中。

二、上海地區的民國建築
上海地理位置優越,處長江口,毗鄰東海,交通便利,開埠之後發展迅速,20世紀初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城市,30年代城市固定人口已超過300萬,號稱世界第六大城市。上海租界繁多,外國居民數量冠於全國各大城市。在建築特色上,兼容並蓄,集風格迥異、不同時空的各個流派於一體,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形成了「海派」建築風格。上海民國時期的建築按時間也可分為三類:
1. 1910—1927年:上海1843年強制開埠之後,西方各國紛紛開始建設租界,建造了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築。這種建築風格隨著租界的擴大,開始在上海特別是外灘星羅棋布的分布。1910~1918年期間上海建造建築4000餘棟,幾乎每天都有新建築落成。這一時期的民國建築體現出了上海作為開放城市的特色,風格趨於洋化,傳統因素很少,主要流行復古主義、折衷主義建築。復古主義風格是將古希臘建築中象徵男性雄健陽剛之氣的陶立克式廊柱、明喻女性柔和纖巧之美的愛奧尼亞式立柱;古羅馬歌頌勝利、崇拜英雄的半圓形穹頂、拱券,洛可可式門面雕飾融會於一體,傳承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建築特色。代表有1910年建造的外灘英國總會、1911年建造的法國東方匯理銀行、1916年建造的亞細亞大樓、1920年怡和洋行大樓、揚子大樓、1923年的匯豐銀行新廈、1925年修建的江海關、大世界游樂場、國際禮拜堂、1926年法國總會。這一時期的建築外表豪華美觀,體現出濃厚的巴洛克式建築美學色彩。
2. 1927—1936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全國政治局勢相對穩定,上海也進入了建築高峰期。1927年國民政府將南京和上海定為特別市,劉紀文出任南京特別市市長,政績斐然,上海由吳鐵成主政,亦有不小成績。1929年和《首都計劃》同時出台的有《大上海都市計劃》,倡導使用本民族的建築式樣。上海開放性深廣,深受歐美文化影響,加上民族傳統建築耗時耗財,於是就萌生了銜接這兩類建築文化的「海派」風格。「海派」的說法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本是以南京為中心的「京派」文化對上海以商業為中心的城市文化的一種貶稱。「海派」風格的建築具有重商、開放同時又雜糅的特點。這一時期的雜糅主要為中西之間的雜糅:細部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語匯」的西式建築和在中國傳統建築上追求、體現「西洋化」的建築。最富有上海特色的莫過於上海的「里弄」建築,此種建築就是把中國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的門埭改作石庫門,石庫門本是傳統的里弄制建築,但在結構和內部裝修上卻採用西制,中西雜糅,形成了獨特的「海派」風格。當時的上海市立圖書館、江灣市府大廈等均是這種建築。「海派」風格也包括西式建築之間的雜糅。這一時期建築飛速發展,風姿各異的建築成片出現。1934年國際飯店建成,為當時遠東第一高樓。著名的建築還有沙遜大廈(1929年)、華懋公寓(1929年)、金城銀行(1929年)、慕爾堂(1930年)、東正教堂(1931年)、八仙橋青年會(1931年)、百樂門舞廳(1931年)、國泰大戲院(1932年)、市政府大廈(1933年)、大上海大戲院(1933年)、跑馬廳(1933年)、畢卡地公寓(1934年)、百老匯大廈(1934年)、上海體育場(1935年)、大新公司大樓(1936年)等。建築史學者伍江寫的《上海百年建築史》,後附《本書涉及建築物一覽表》,共涉及1847—1949年百年間上海著名建築139處,其中70處完成於1927—1937年這10年間,佔50%,可見這一時期建築成就之大。「海派」風格正是這一時期建築風格的精當概括。
3. 1937—1949年:1937年8月份,凇滬會戰打響,11月上海淪陷。此後八年,由於日軍佔領,汪偽政府統治,戰後經歷收回租界及經濟震盪等,都市的發展因外界干擾而遭到空前的破壞。但即使如此,上海發展水平仍居國內各大城市前列。1945年光復後,建築建造不多,建築風格依然承襲第二個時期。因為戰爭動亂抑制了投入房地產的資本,阻礙了建築工程和建築材料的生產,大批建築師、工程師無以為繼,只好投身教育。所以這一時期沒有留下多少重要的建築,卻給新中國的建築業留下大量寶貴資料和人才。
上海和南京雖同為特別市,卻屬於另一種民國文化類型,即工商都會類型。工商文化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其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古希臘的雅典、克林斯等城市就是這種風格。上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近代歷史上有目共睹,各式各樣的勢力(國民黨、共產黨、日本及歐美各國)都曾把上海當作叱吒的舞台,「海派」風格正是上海作為工商都會具有創新性的最好注腳。上海的民國文化特色在中國絕無僅有,給我們研究民國社會百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三、鎮江地區的民國建築
鎮江明、清兩朝稱鎮江府,1912年改為丹徒縣,1929年江蘇省政府遷於此,易名鎮江縣。鎮江地處長江京杭大運河匯合處,為溝通蘇南、蘇北水路交通樞紐之一,商業、貿易、金融業發達。1908年津浦、滬寧鐵路通車,南北貿易由水路轉入鐵路,鎮江的貿易地位開始被南京取代,金融業日漸凋零。鎮江本是依託運河的港口型城市,商業發達,現代工業基礎薄弱,其工業發展規模在江蘇省也排不上前列。
1927年4月,蔣中正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任命鈕永建等十六人組建江蘇省政務委員會,省政府組織法頒布後,改稱省政府,鈕永建為第一任江蘇省主席。1929年春,江蘇省省會由南京遷至鎮江。遷入的江蘇省政府和民政廳均設在鎮江仁章路的清代將軍署內(今公安局所在地),省財政廳設在省府東南的清代都統署(原海齡副都統衙門,今軍分區優士園所在地),北門內的鎮江府學學宮改作省教育廳辦公之地(今359醫院所在地),建設廳和農礦廳則安排在八叉巷西段原鎮江第九師范及附屬小學內(今為省軍區後勤部中山東路和八叉巷的宿舍)。
江蘇省省會甫設鎮江,省政府就提出「建設省會、改造鎮江」的口號,陸續制定了一系列計劃文件,有《設計鎮江新省會建設》、《江蘇省會分區計劃》、《江蘇省會新溝渠計劃》等。從1929年到抗戰爆發前,鎮江的市政面貌得到了較大的改觀。城區原來街道狹窄,最寬的路面堰頭街、西門大街也不過五米左右,僅能供轎輿和人力車交會。主要街坊道路多以長條石板鋪設,下為下水道,承載力不高,石板因時久長,人行其上,往往咯咯作響。為此,省政府興建了省府路、中正路、中山路等主要幹道,並且在築路同時就鋪好地下水管道,改善了城區的飲水條件。即便如此,1936年自來水用戶也只達到1460戶,占城鄉居民戶的3.6%。經濟不景氣和消費的萎縮造成市政建設的蕭條,省政府財政窘迫,市政工程建設的資金難以保證,有時甚至維持城市公用事業的正常運營也捉襟見肘。
鎮江此間落成的建築有:江蘇省立鎮江醫院(1929年)、江蘇省立鎮江民眾教育館(1930年)、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1931年)、江蘇省立鎮江公共體育場(1933年)、江蘇省會測候所(1934年)、江蘇省立醫學院(1934年)。這些建築多採用西式風格,建造隨意,沒有太多文化內涵。值得一提的是公共體育場,其佔地5萬平米,有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等,還有健身房,是當時聞名全國的設施齊備的體育場。抗戰爆發後,這些建設都被迫停止。
在作為江蘇省省會期間,鎮江的文化建設幾乎沒有取得任何成就。本來可以依靠優越的政治條件獲得發展,但由於商業路線由水路向陸路的轉移,其近代工業基礎的薄弱,再加上南京上海兩巨頭對投資基金和消費資金的吸引,以及抗戰時期的戰亂,直接造成鎮江民國文化的稀薄。這樣的例子在長三角地區數不勝數。民國文化中心在長三角,固然不假,但也不能忽略民國文化在長三角地區不均勻分布的事實。把長三角置於全國視野考察,我們也可得到這樣的認識,即民國文化遺產在分布上:城市豐富於鄉村;大城市豐富於小城市,很多小城市甚至找不到民國文化的任何遺跡;呈現出相當明顯的不均衡化甚至兩極化,這和民國時期中央和地方、城市和農村、省會和下屬市鎮之間的關系,即民國政治體系結構有很大的聯系。鎮江作為江蘇省會,民國文化遺產稀少的可憐,這是長三角地區民國文化遺產的又一類型,即小城類型,特點是文化遺產少、沒有凸顯出民國歷史特色。這種類型的民國文化多保留在工商業和金融業不發達的小城當中,安徽、蘇北、蘇南、浙北等地此種類型隨處可例。
民國文化本質還是歷史文化,孫靜宣先生曾講「保護歷史文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價值,並使它們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從而達到更好地保護的目的」。民國文化的特色為:面向世界的開放性,中西合璧的創新性,科學唯理的現代性,這三個特點在民國建築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反映。南京和上海不僅在長三角,在全國也是民國文化的重鎮,以鎮江為代表的眾多小城在這兩大中心的輻射下,或多或少也具有些民國文化的積淀。正如孫先生所言,保護歷史文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我們對民國文化遺產進行分類,也是為探索如何保護民國文化遺產提供一種思路。民國的建築文化遺產不單具有歷史文化遺產的屬性和價值,還被賦予不可取代的政治意義,它可以黏合兩岸對歷史的認同,在感情上拉近兩岸距離,為對話創造良好條件,給民族團結提供了向心力的作用,今年連、宋相繼拜謁中山陵就反映了這種情況。長三角作為民國文化遺產的重心,城市現代化進程也走在全國前列,如何將遺產保護和城市建設諧調發展,可以直接作為全國城市建設中處理文化遺產時的寶貴經驗。我們也要看到,歷史既是凝固的,也是流動的,我們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在豐富著我們時代的文化。

『伍』 中華民國的文化

中華民國時期,人們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從來不曾停歇,以此為宗旨的思潮和運動接連不斷。率先舉起這兩面大旗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以後,追求科學、民主的思潮和運動繼續得到發展。科學方面,影響較大的有科學派、唯物史觀派反擊玄學派的「科玄論戰」;30年代初至抗戰以前「科學救國論」指導下的「科學化運動」;同時期左翼人士從事的「新社會科學」運動。民主方面,有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運動;胡適、羅隆基發動的資產階級「人權運動」;抗戰後期全國范圍內掀起的民主建國運動等等。全面抗戰爆發前夕,左翼文化人還曾發起一場新啟蒙運動,以繼承五四和超越五四自任,再次將民主與科學作為啟蒙的目標,顯示出文化思想運動發展的螺旋式上升。
不僅抗戰時期,甚至抗戰以後,都仍然能夠看到此一運動的餘波。對民主與科學的崇尚,成為民國文化的時代之魂。這一時期,文化各個領域的發展中,都無不滲透著民主化與科學化的精神追求。教育方面,此期教育改革最具權威性的指導原則,就是杜威所宣傳的平民主義(或稱民主主義)教育。它強調接受教育權的平等,注意培養人的個性和獨立人格,重視實驗精神,對推進中國現代教育的形成,其功甚偉。文學藝術方面,也始終貫穿著對民主與科學精神的熾熱追求。從五四時期起,白話文開始代替文言文,揭露和鞭撻封建蒙昧主義成為中國文藝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的《吶喊》、《阿Q正傳》和《祥林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都是將此一主題與白話文的形式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此類作品,文學史界名之曰「啟蒙主題文學」。另外,30年代興起的大眾語運動,延安時期崛起的「工農兵文藝」,也都是崇尚民主精神的直接產物。新聞出版方面,民主化和科學化的追求同樣強烈而執著。

『陸』 民國文化

在中華文明的進化史上,
在中華民國期間,
以白話文,打開了文化和文明,面向大眾和人民的先河的,正式偉大的歷史文人:魯迅(周樹人先生)。

自那時起,一直推動白話文,進化到我們今天用的第四版簡化漢字的偉人,還在世的,僅有漢語拼音的中華文明的中文語言皇帝:周友先先生百歲人瑞。

祈福先生更有姜尚百五彭祖八百的松齡鶴壽!

小輩拜言宣天壤地

閱讀全文

與民國文化是怎麼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