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做文化閱讀
文化閱讀與閱讀文化
■ 傅修延
一、文化閱讀與非文化閱讀
閱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出不同的閱讀形式。
精讀為精細的、充分透徹的閱讀;泛讀為廣泛的閱讀,如瀏覽報紙之類;速讀為一掠而過的迅速閱讀,把文本中不重要的部分甩到一邊;細讀為審慎的閱讀,其要義為讀懂文本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仔細地揣摩它們的本義和言外之意。閱讀還有真讀和偽讀。有人用木頭做的假書裝點門面,放在大書櫥里唬人。還有人買了新房子以後,請別人為自己的書房配書,配齊後再挑幾本時髦的書看看內容提要,背下幾句書中的內容,希望在談吐中增添一點文化修養。現在「配書」已經成了一門職業。閱讀還分悅讀和苦讀,悅讀是指懷著欣悅之情進行閱讀,苦讀則更多屬於在校的學生。從姿勢上說,閱讀有卧讀、坐讀和站讀之分:不少人喜愛躺著看書,絕大多數人坐著看書,也有人站著讀書——一邊讀書一邊不停地走動。還有朗讀與默讀。朗讀指讀出聲來,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童子功」,要求人們從小就誦讀經典,兒童不可能真正懂得經典,但這種大聲的誦讀會在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默讀中有一類屬於「回讀」,這是一種反芻式的閱讀,指的是隨著閱歷的增加、知識的豐富,對記憶中的某本書、書中的某句話獲得新的理解。閱讀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中進行,大多數人喜歡晝讀,「夜貓子」類型的人喜歡夜讀,「百靈鳥」類型的人則喜歡晨讀。與空間有關的閱讀有馬上讀、廁上讀、枕上讀之類,現在還有室內讀和室外讀之分,有的人特別願意在書店裡讀書。西方有些人甚至專門到墓地里讀書,因為墓地里比其他地方更為寧靜。
閱讀方式可謂不勝枚舉。今天,我想提出一個重要的分類,這就是文化閱讀與非文化閱讀。文化閱讀與非文化閱讀不可能截然分開,但相對來說,文化含量有多寡之分。比如說,為獲得某種專業證書而進行的閱讀,就不能說是文化閱讀,這種閱讀帶有相對強的實用目的性,主要追求的是掌握某門知識、技能而不是文化。純粹消磨時光的閱讀也不是文化閱讀,有的人在搭乘交通工具時讀書,目的是為了避免旅途中的無聊,這也不是文化閱讀,因為讀後就完了,什麼也未留下。我所指的文化閱讀主要指閱讀文化類書籍,其目的在於愉悅性情、陶冶情操、擴大視野、革新觀念、提升精神境界與文化修養。
我現在擔憂的一個問題是文化閱讀太少。大家可以看到,書店裡最多的,擺在書架最醒目位置上的,最暢銷的是什麼書籍?是托福、GRE、MBA、公務員考試方面的輔導書和參考書。文化閱讀減少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怪現象,這就是從統計數字看,社會成員的文化程度提高了,有大專、本科文憑的人增加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獲得者大量出現了;但從實際情況看,社會成員的文化程度並沒有相應提高。有的博士不會寫家書,不懂得如何稱呼長輩,除了專業知識之外其他什麼也不懂;有的理工科專業的研究生甚至寫不出通順的文章,這類現象在媒體上時有報道。這些都要歸因於文化涵養不足,而文化涵養不足的根源又在於文化閱讀不夠。
二、文化閱讀關系國民素質
「一個家庭的文化是教養,一個民族的教養是文化。」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讀書,家長帶頭讀書,孩子自然會仿效,身教重於言教。家裡最好的裝飾品應當是書,沒有比書籍更美麗的東西。家庭成員最多的活動應當是讀書,讀書應當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不可或缺的行為。家裡最多的傢具應該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書架。
凡是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民族,無不是熱愛讀書的國家和民族。發達國家中人們珍惜時間,工作節奏非常快,但越是忙碌,人們越是喜愛讀書。一座城市裡如果沒有讀書人,將是這座城市的悲哀。城市裡可以有很多景觀,但最美麗的風景還是無所不在的讀書人。地鐵中低頭讀書的乘客,腋下夾著書本來去匆匆的行人,街心花園長凳上捧著書本讀書的市民,就是這個城市最美的風景。一個城市的圖書館、書店和街頭書攤,特別是那些外觀陳舊、經歷歲月滄桑的古老書店,是這個城市的驕人亮點。英國倫敦為什麼吸引人?為什麼每天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到這座城市,在它的大街小巷四處行走?吸引人的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其中之一就是它的閱讀文化。倫敦有一條查令十字街,沿街有很多書店,其中一些舊書店是全世界書迷心目中的「聖地」。與此相似,法國巴黎的塞納河畔,從盧浮宮到巴黎聖母院的一條街上,經常有舊書攤擺出來,這個地方也是吸引遊人的一個亮點。在美國紐約的曼哈頓,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書店也是讀書人常去的地方。要是沒有這些地方,在讀書人的眼中,倫敦就不是倫敦,巴黎就不是巴黎,紐約就不是紐約。所以,書店、讀書人和閱讀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景觀之一。
文化閱讀對國民素質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文化閱讀使讀者了解生活的多樣性和世界的豐富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走過的道路,都有自己的親友圈子,但這並非生活的全部,也不一定就是最合理的存在方式。大千世界中到處都有美麗的風景,我們來不及看的東西實在太多,只有通過文化閱讀來彌補這種不足。而沒有進行過文化閱讀的人,是一個在精神上沒有出過自己家門的人。人有時是需要「逃」的,從工作中「逃」出來,從生活小圈子「逃」出來,從所在的小地方「逃」出來,逃逸到書本之中,逃逸到文化閱讀所營造的廣闊空間里去,這是一種有益的精神放鬆和注意力轉移,比躺在床上睡覺要積極得多。為什麼古人要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並列?這是因為人類活動的范圍有限,要想全面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知道古往今來所發生的事情,還是要靠讀書。一個人走什麼樣的道路,看什麼樣的風景,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固然是由自己來決定的,但文化閱讀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參照,打開很多窗口,使我們的思維天地豁然開朗,增加許多有益的選擇。
文化閱讀使讀者增強思想的包容性和想像的活躍性。文化閱讀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訓練,通過打開無數窗口觀看風景,我們不僅開闊了眼界,胸襟、懷抱和氣度都會隨之開闊,這就是所謂境界的提升。文化閱讀的對象包括歷史、傳記、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書籍,這類「閑書」讀得越多,對事物的可能性就了解得越多。西方哲學家萊布尼茲提出過「可能的世界」的概念,他說一個世界如果與邏輯規律不相矛盾就叫「可能的世界」,「可能的世界」有無數多個,神從中挑選一個最好的予以實現,這就是我們所屬的這個真實的世界。萊布尼茲的神創說當然不對,但他說「可能的世界」有無數多個,這啟發了後人的想像。文化閱讀實際上就是讓讀者從書本中接觸到許許多多「可能的世界」,讓我們的思想處於一種活躍狀態。現在大家都在談創新與創造,而創新與創造的前提就來自於思想的包容性和想像的活躍性。失去了這個前提,想像怎麼能夠自由自在地放飛天空?
文化閱讀使讀者形成有益的思想觀念和健康的道德標准。對公民道德的培養,採用政治思想教育方式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要靠長期的熏陶影響形成。有一句話說得好:葯補不如食補,長時間的綿綿細雨比疾風暴雨更能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文化閱讀就是「食補」,日積月累,不斷地潤物細無聲,便會產生像釀酒一樣的化學反應,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修養就會悄然地發生變化。例如,現在人們普遍懷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風氣的純潔與人際關系的和諧,可以這樣說,俄、蘇文學的傳播對當時風氣的形成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普希金的達吉雅娜、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拉赫美托夫、托爾斯泰的娜塔莎、高爾基的丹柯、蘇聯文學中的萊奮生、保爾、卓婭、奧列格、鄔麗婭和古麗雅等,感染了整整一代中國人。
又如,根據雨果名著《悲慘世界》改編的音樂劇,在英國已經演出了近8000場,現在還在繼續上演。雨果在《悲慘世界》序言中說:「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還不能全部解決,只要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愚昧和窮困,那麼這一類書籍就不是虛設無用的。」從雨果寫這段話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00多年,小說中窮人的悲慘命運還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上演,這大概就是《悲慘世界》仍能吸引大量觀眾的原因。西方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文學藝術的主潮表現為批判現實主義,這實際上是對金錢扭曲的人際關系的一種藝術療救。雨果、狄更斯、左拉等歐洲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對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傾注了大量的同情,他們對資本剝削的強烈抗議,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為實現社會公正而奮斗。歐美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的形成,與這些作家、藝術家的大聲疾呼不無關系。雨果出殯時巴黎萬人空巷,走出了一支19世紀歐洲最大的送葬隊伍,因為法國的勞苦大眾知道誰最關心他們的疾苦。如果我們都能抽一點時間讀《悲慘世界》,讀狄更斯的《艱難時世》,讀左拉的《萌芽》,可能公司老總會對員工的福利更加重視,政府官員會對下崗職工更加關心,城市居民會對外地民工更加尊重。因為這些書會提醒我們:製造商品不能忘記人品,搞市場經濟不能漠視人的命運,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以人為本的原則。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文化閱讀能夠幫助我們塑造這樣的心靈。
三、在文化閱讀中閱讀文化
就是說要通過閱讀了解文化,或者說是別讓文化成為我們閱讀中的障礙。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發現有的人之所以讀不懂一些作品,不是因為不認得字,而是因為不懂別人的文化。以美國小說《達·芬奇密碼》為例,這部小說的全球銷售量已達創紀錄的4500萬冊,中譯本也銷售了100多萬冊,但還是有些人覺得其中的宗教內容與我們距離較遠,閱讀起來有些吃力。如果是因為文化隔閡而導致閱讀無法順利進行,那恰恰證明它可以彌補我們的某些知識空白。讓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帶領我們去克服文化障礙,還有比這更令人愜意的事情嗎?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基督教,歐美國家的建築、繪畫、音樂、雕刻等與宗教關系甚深,假如對基督教的教義、流派與發展脈絡懵然無知,不要說欣賞不了西方藝術,在日益增多的對外交往活動中也會遇到許多困難。《達·芬奇密碼》正好可以為我們充實這方面的知識,小說通過講述宗教秘密組織的故事,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基督教發展史的斑斕畫卷。書中那些扣人心弦的情節沖突,不是發生在盧浮宮中的大師繪畫前,就是在西敏寺、聖殿教堂的著名雕像旁,濃郁的文化內涵使其獲得了很高的藝術附加值。
隨著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現在大家都有出國的機會,不少人到過國外旅遊。但是有些人去了國外之後怏怏而歸,說旅行團安排的項目都是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教堂,沒有一點意思。有文化閱讀基礎的人不會有這種感受,教堂固然是基督教的場所,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建築、繪畫與雕刻的內容,佛羅倫薩滿城都是教堂,但滿城都是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品,到這些地方參觀是一種享受。能不能夠獲得這些享受,關鍵看我們平時讀不讀書,不讀書的人才會出現「如入寶山空手回」的現象。所以,文化閱讀能夠幫助我們閱讀文化。全世界的藝術家為我們創造了無數文化珍寶(韓國人稱為「文化財」),這些珍寶理應由全人類共同享受,享受它們是我們不可剝奪的權利,但是對於沒有文化閱讀基礎的人來說,他們好比是自己主動放棄了這種權利,我為他們感到可惜。
B. 當前閱讀文化的渠道越來越多了是不是病句
當前閱讀文化的渠道越來越多了.
是病句:沒有主語,句子不完整。
當前我們閱讀文化的渠道越來越多了。
C. 我國文化獨特在哪裡它有什麼特點呢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華夏兒女,我們都會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感到自豪,為我們的文化感到驕傲。那,我國文化獨特在哪裡?它有什麼特點呢?
所以,我國文化豐富多樣,淵遠流長,兼容並蓄,博大精深。我國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是世界文化史冊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重要力量!不知道在面對我們國家文化獨特在哪裡您有什麼不同看法呢,不妨也說出來跟我們一起來交流吧。感謝各位網友的閱讀,如果您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你留言評論,如果覺得本文好也可以分享給您的朋友閱讀。
D. 閱讀文化
我曾經用社會來形容今天正在發生的我們的每個人的生活和這個每個人的生活構成的整體社會的生活。對於這個社會我們並不在觀念里建立起過去和未來之間的聯系,即使它基於過去,走向未來。
現在我想用文化來定義今天的每個人的生活,作為聯系著過去,並且向著下一刻流動的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以及由每個人的生活構成的整個世界,文化,則作為一個幻覺而存在。
相比較社會,我們定義文化中加入了歷史和歷史聯系。這里我們將建立一個觀念,就想在《閱讀社會》中對社會的分層閱讀一樣,將社會分為作為幻覺的社會和作為現實的社會,在這里,文化因為現實和幻覺之間的曖昧關系而陷入一種混沌,這個混沌不是簡單的現代社會的現代性造成的,而是自我們人類的歷史的開始便不斷積累和沉澱,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文化狀態。
文化建立幻覺。
越厚重的文化攜帶著越沉重的歷史文本,這里不講「歷史」,「歷史」即為歷史文本,在沒有使用文字的文化中,這些歷史文本就體現為神話和故事,那些先人的事跡,創世的傳奇。而我們這些使用文字能力的文化,則擁有巨大的文本數量來建構我們的「歷史」,我想提醒的是,並不存在所謂的「現實」的「歷史」,歷史不是連續的現實,而是人為地,主觀地建構出來的「過去」,我們的「記憶」。「歷史」就是歷史文本,而文本中唯一可知的是語言和作者的觀念,也就是從文本中傳遞出來的觀念,這個觀念也許不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但是它可知,和文本里用語言描述出來的內容不同,這些內容無論是否真實描述歷史事件的發生,它的缺漏和主觀修辭都使文本不可能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和「現實」劃上等號。而對於「歷史」,不在文本中,就在我們的大腦中,這些「歷史」只能以主觀的思維的方式存在著。
對於本文如何建構起一個文化的所有我們可以從薩義德的《東方學》里找到這方面的文學評論的技術。而福柯對歐洲的瘋人院的歷史研究和對性的歷史研究中我們又可以得到一個觀念,即各種社會的元素,媒體,流言,宗教,機構,文學,社會管理,學校是如何將一個物質性強烈的場所(瘋人院,而在瘋人院之前是不可治癒的麻風病的病人的收容所)或者一個生理概念或者慾望(性)通過文本的方式製造成為一個觀念標簽,這個觀念標簽帶有大量信息,和任何一個「主義」一樣,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比這些「主義」更「真實」。
文本建立起來的文化具有的主觀性和建立起來的幻覺讓人們覺得那就是「真實」的文化,而我們現在面對的「現實」是不是真的現實的呢?而「現實」恰恰也是文本建立起來的,各種媒體和文學作品,言論和官方信息,以及建立在試驗基礎上的科學活動幫助我們建立起來一個巨大的文本,這個文本告訴我們世界的面貌,提醒我們這個世界的「真實的存在」是如何的。
也許我們要提問,這是關於我們現代社會的論述,我們有電視,有電影,有報紙,有各種書籍,有藝術和建築還有現金的科學,文化要傳遞出一個建構的文本是輕而易舉的,那我們就拿一個比較朴實的文化形式來比較:一個沒有文字能力的民族。我們假設一個這樣的民族,沒有文字能力,然而有等級關系,男性女性的分工,在這個階段的人類都具有建構神話的能力,神話體現人和自然的基本關系,也體現自然的規律,神話在這種階段的社會中是教育,傳遞文化給下一代,以及組織社會儀式活動的文本基礎,而神話就是建構出來的,語言,舞蹈,音樂,社會組織都依賴神話這個文本來進行。文化就建構在神話這個「歷史」的文本之上,任何在這個文化中生存的人們都離不開這個文化幻覺。
從而,我們將建立起來這樣的觀念,歷史是存在於思維中的人類的集體記憶,文化又基於這個思維活動而延續。「歷史」就是歷史文本,是主觀建構出來的思維的產物,而文本中唯一可知的就是作者的觀念。文化通過這些文本建立一個龐大的幻覺體系,文化越厚重,則帶離我們越遠離我們生存的物質世界,也就是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的真實的「不以我們的主觀意願而改變」的宇宙;文化越厚重,就讓我們越偏離這個世界的本質。只有對自身的文化產生批判的意識,我們才能重奪我們作為具有靈魂的生物的本質,才能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也許,擁抱這個批判的精神,就是今天我們的國家的人們所缺少的勇氣吧。
E. 《中國文化的精神》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文化的精神》(許倬雲)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3A19miUz6sNjwGpO9LxyzA
書名:中國文化的精神
作者:許倬雲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5
頁數:296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裡?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是什麼?88歲歷史學家獻給國人的溫情之作
【作品看點】
★ 承續馮友蘭、錢穆對中國文化的溫情,直述中國人的文化內核
★ 「中國三部曲」壓軸之作,繼《萬古江河》《說中國》之後,許倬雲教授在文明的土壤里發掘養分,用逐漸被遺忘的「精神余瀝」,滋養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 亞洲周刊2017年十大好書,余英時鄭重推薦、許紀霖專文導讀
★ 一部探索中國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
【焦點推薦】
余英時——本書宏觀與微觀交互為用、雅俗共賞、古今一貫,遠遠超越前人。所呈現出來的精神生活相當全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眾,無不包含在內。顧炎武曾說:「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鄭重地推薦它給讀者。
葛兆光——許先生的筆下,是一個大歷史。「所謂『大歷史』,不能從單獨的事件著眼,必須從各種現象的交互作用,觀察整體的變化。」大歷史要有大判斷,非博覽碩學之士,不能下大斷語。
許紀霖——有學問的專家不謂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實在太少,而許先生,就是當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許先生心懷家國天下,從人類未來發展的大視野中,看到了中國文化貢獻於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間。中國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獨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於華夏歷史的肌膚之中,浸潤於億萬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續,中國文化的精神也將繼續薪火流傳下去,成為全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白岩松——我們是誰?一直以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看了許倬雲先生的書,才明白,其實我們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與寫作都不便,卻讓思考走到最遠,穿越了歷史與成見。我們的不知道,正是一種對他致敬的方式。
【內容介紹】
我們為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裡?我們中國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資源是什麼?
歷史的顛簸和挫折,使得中國文明丟失了不少本來有的好傳統。許倬雲先生把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種多元互動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中國文明,從天、人、群、己各個角度呈現中國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發掘養分,追尋和喚醒那些被遺忘的精神余瀝,滋養和灌溉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飲食、醫葯、居住,所重視的多元和諧,求均勻而忌偏差,趨中和而不過分,種種觀念,依舊可見於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一代代中國人美好高貴的精神、真實的人性,多不在四書五經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鄉村,街談巷議、共話桑麻……從開天闢地到江湖豪俠,從男女私情到精怪現象,涵蓋范圍相當廣泛,代表了中國一般老百姓的喜惡與褒貶。他們的歷史觀,就是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的一套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
許倬雲,1930年生於江蘇無錫,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學貫中西的史學耆宿,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悉西方歷史及其理論與思想,擅長利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尤其是考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不囿於書齋,時時心懷天下,關心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我者與他者》《說中國》等。
F. 閱讀理解
自己想
G. 文化的功能在養心閱讀,文化是什麼文化作何用
文化是人類在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並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以文字為主、以圖像為輔)與聲音(語言為主,音韻、音符為輔)的體系總和。
用更簡煉的文字表達,則可縮寫為:文化是語言和文字的總和。但這個提法,必須在了解原義的基礎上,才能使用。不然,就會讓人有不夠准確,甚至是有點含糊的感覺。
文化,天地萬物的信息產生融匯滲透。是以精神文明為導向的融匯和滲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對一個國家而言,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它事關立國之本、治國之道、興國之路.
提供思想保證,增強向心力
提供精神動力,形成凝聚力
提供智力支持,開發創造力
H. 閱讀文化研究的書籍推薦
建議多看看余秋雨的書。比如《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等,還有他的一些演講和博客,以及秋雨在線等等。另外,大眾文化研究的《大眾文化:全球傳播的範式》孫英春著。還有最新的09年的文化報告,以及1998年的《世界文化報告-1998》。我最近也在研究文化,文化的外延很闊,希望兄台能細分開來分析,最後做一個融會貫通。最後這句話是個人的意見。謝謝!
I. 什麼叫做文化閱讀答案
17.研讀文章第①②節,說說文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3分)
18.聯系語境,解釋第②節畫線句中加點詞「不霸道」的含義。(3分)
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19.第③節寫了簡朴的農家婦女起到怎樣的作用?(2分)
20.分析第⑥⑦⑧節的論證思路。(3分)
17.(3分)①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②如何對待他人,③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
18.
(3分)能夠尊重別人,對弱者有憐憫之心,對同類有謙讓之心,不損害別人利益。(答出尊重他人就得3分)
19.
(2分)這是舉例論證(1分),通過農家婦女換裙裝來見客人,表明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體現出一種文化底蘊(1分)。
20.(3分)第⑥⑦節分別舉例論證(1分),(第⑥節例舉斗笠老伯不讓我坐報紙例子,
第⑦節例舉法國指揮官保護巴黎古城例子,)第⑧節在此基礎上歸結出論點: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對破壞這種「價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