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尹常青和董文化有什麼關系

尹常青和董文化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12-21 14:10:24

『壹』 董小宛和冒辟疆有什麼故事啊

董小宛是冒辟疆的妻子。

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冒辟疆早前結識的陳圓圓的姊妹、原南京秦淮河上的南曲名妓董小宛從蘇州來到如城從良,開始冒氏將她安頓在水繪園艷月樓內辟為別室。

第二年四月正式立為如夫人,這一年,小宛20歲,冒氏33歲。據冒氏本人《影梅庵憶語》稱她與冒氏在亂世中相伴9年,歿於清順治八年正月初二日,享年28歲,葬於如城南郊影梅庵側。

(1)尹常青和董文化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董小宛是江蘇蘇州人,她除了董小宛這個名字之外,還有一個別名叫董白,號青蓮。她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歌妓,不光色藝雙全,而且還名滿金陵,為江南秦淮八艷之一。

她出生在明朝天啟四年,後來因父母離異,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皇太極崇德四年(,年僅16歲的董小宛在蘇州半塘與鄉試落第的冒辟疆相遇,她對冒襄一見傾心,還多次向冒襄表示過傾慕。

可是冒襄卻多番拒絕,後在柳如是和錢謙益的撮合下,董、冒二人最終締結連理。明朝亡國後,董小宛隨冒家逃難,此後與冒襄同甘共苦,從沒有分開過。

直至順治八年不幸因疾逝世。冒襄還寫了一篇《亡妾董小宛哀辭》悼念她,文章有今幽房告成,素旐將引,謹卜於閏二月之望日,安香魂於南阡矣的記載,冒襄把她葬在如皋影梅庵。

『貳』 什麼是中國傳統戲劇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五千多年歷史中形成、發展、完善起來的。它既包括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與歷代聖哲學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華。它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為構成社會的個體的我們,是可以從這個寶庫中提取出許多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的。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富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質,精神)才會得以提高.綜上所述,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個人而言有些深刻的意義.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叄』 火爆網路的最有文化表情包,有什麼特點

近日,一則“最有文化表情包火爆網路”的消息,引發了廣大網友們的熱議,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那麼,火爆網路的最有文化的表情包有什麼特點呢?那麼具體的情況是什麼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趣味性

首先呢,就是趣味性。因為這些個圖片呢,都是一些三星堆里開發出來的古董配合上文子看起來非常的充滿趣味性。比如兩只馬,一隻低頭吃草,一隻抬頭仰望。然後就拿抬頭的比作生活,把低頭的比作自己,以此來自嘲自己的生活。而這個流行的文字呢,也是網路表情包里所帶來常用有趣的。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所發表的看法,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肆』 濟公與董素素招親對聯的答案是什麼

濟公與董素素招親對聯:
迎送遠近通達道; (董素素)
進退遲速邀逍遙。 (濟公)

濟公,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高深莫測的聖僧,利用法術懲惡揚善,普度眾生。別看他伴成 瘋瘋顛顛的形象,卻很受大家的喜愛和尊重。
其實,濟公原來叫林敬之,他家景貧寒,祖宗幾代都是桑農,父親為了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拚死拼活讓他讀了幾年私塾。林敬之天資聰明,而且長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由於家庭實在困難,十五歲便掇學,他經常幫父親幹些農活,有時還外出做工,正些零花錢以補貼家用。
離他家不遠,有一董員外,家有良田千頃,騾馬成群,腰纏萬貫,在城裡開了當鋪·錢庄·米店,由於人手不夠,便打算招幾個伙計,結果林敬之被錄用。林員外別看家大業大,但膝下無子,只有一女兒名叫董素素,年芳二八,不但長的如花似玉,而且文才出眾,吟詩作對,琴棋書畫無所不精。
林敬之到了董家後,安排在米店當伙計,他聰明能幹,勤奮好學,通情達理老闆交給的差事都能出色地完成,深受董家父女的喜愛。女兒董素素閑時經常和他在一起談些詩文。由於小姐文化素質高,林敬之學到了不少東西,這樣一來一往,時間長了二人便產生了愛情。董員外看在眼裡,喜在心中,有心將林敬之招為上門女婿,於是便讓管家去林家說親,林家父子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一口應允。
董小姐感到林公子日後必前途無量。大比之年便讓其進京赴考。林敬之便攜帶行李,盤費,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千里迢迢,來到京城參加三年一度的科考。結果卻獨占鰲頭,中了狀元,被皇上封為四品府尹。他便來到吏部辦理相關手續。一連三天都未見禮部尚書。原來這位大人未見林敬之送禮,故避而不見,第四次求見,尚書大人卻說他不安時報到為由,將他的官職降三級,讓他到邊界一小縣任七品縣令,林敬之一氣之下,辭官不做,出家當了和尚,一後便是濟公,被稱之濟癲和尚。
再說家中董素素,一直在家中等待消息,誰料想,一去三年,音信皆無,急的她整日坐卧不安,以淚洗面,茶不思,飯不想。董員外也無計可施,只得讓丫鬟和家人終日陪伴,好言相勸。
時間久了,董素素為了尋找林敬之,心生一計。他便稟明父親,要另選女婿,由她出一上聯,如能答上,便招為女婿。董員外點頭應允,於是,小姐出一上聯:「迎送遠近通達道」,一聯七個字全都帶走針,這原是三年前董素素和林敬之研究過的一幅聯。因此無人能曉。半年過去了,無一人能對上。這本是尋夫才出此策略。
有一日,突然一個瘋僧來到門前,便提筆寫了下聯:「進退遲速邀逍遙」,也是一連七個字全是帶走針的。管家急忙上前盤問,瘋僧道:「我塵緣已了,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望小姐珍重。」言罷,揚長而去。董素素見林敬之已出家,自己也到五台山出家了。她整日研究經文,活到了百歲開外。林敬之卻四海為家,周遊世界,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成了世上聞名的濟公大師,備受人們尊崇。

『伍』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是糟粕

第一個特色:排斥外地人
中國的地方語言和外國話差不多,外地人根本聽不懂,再加上巨大的民族差別,習俗差別,信仰差別,本地人產生強烈的地方意識情緒和排斥外地人是必然的事情。
第二個特色:內部爭斗拼殺
不懂友好關愛中國歷史就是窩里斗的歷史,春秋無義戰,戰國七國並列,秦漢大戰,楚漢相爭,三國歸晉,東晉16國,隋唐大戰,五代十國,金宋大戰,元明大戰,明清大戰,民國軍閥混戰,北伐大戰,國共大戰,文革亂斗。這些歷史使中國人產生了窩里斗的遺傳基因,這種遺傳基因表現在上層官場就是派別集團的勾心鬥角,表現在民間就是拉幫結伙甚至黑社會的大戰,表現在單個人就是三句話不投機就開始打架斗毆,人與人的友好互愛精神沒有普遍深入到中國人的靈魂深處。中國流傳廣泛的文學作品多是描寫陰謀詭計,拼搏廝殺,嚴刑酷吏,報仇雪恨,起義造反之類的故事,這就使中國人從兒童時期就沉浸在把陰謀看做智慧,把拼殺看作英雄的文化乳汁裡面,這種乳汁使人狡詐蠻橫有餘,友好關愛他人不足。
第三個特色:逆來順受
無恥吹捧中國由於經常改朝換代和受外族統治,誰不服從就要砍頭,為了生存自然就養成了不管誰掌權都願意服從的習慣,還養成了吹捧掌權者的毛病,這樣的習慣和毛病延續千百年至今不衰,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情今天也到處都是。
第四個特色:只說不做
中國歷來推崇孔子,把孔子捧為聖人,現在也是把孔子文化當作精品推向世界,在外國興辦孔子學院,可是從古至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沒聽說誰真正按照孔子說教去身體力行,這就形成了一個只是空洞地去說教別人而自己不做的歷史壞毛病,並且這個歷史壞毛病今天已經蔓延到各個領域,現在許多事情都是喊的多,做的少,甚至沒人做,特別是各級官員更是只要求別人如何如何對自己則完全是另一套,這樣的惡習是導致中國各種問題的根本原因。
第五個特色:沒有和平更替政權的習慣
中國歷史上為了爭奪皇位,父子殘殺(隋煬帝殺隋文帝),兄弟殘殺(唐太宗殺兄弟),後宮殘殺母子殘殺(呂後,武則天,慈禧太後),這些情況延續幾千年,給中國留下一個千年壞習慣,(政權更替充滿血腥暴力,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和平更替政權的習慣。
第六個特色:靠人際關系
血統關系辦事情占據中國社會首位中國歷史上要繼承皇位就要靠和皇帝貴妃大臣的關系,關系好,你就是阿斗傻子,白痴皇帝晉惠帝司馬衷,文盲皇帝明熹宗,也照樣做皇帝。要在京城做官就要拜門生帖子,假如你拜在東廠太監魏忠賢門下,就可以在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裡面給你安排一個職位。否則你就在家種菜吧。這樣的靠人際關系辦事情的傳統惡習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且是愈演愈烈!進重點學校,進好的企業,提拔官員,評職稱,出國,進國家隊,等等等等,反正那麼說,只要你有過硬的人際關系和血統關系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第七個特色:崇拜官職名位光宗耀祖
不重視科學,不認真做好本職專業。中國歷來宣揚步步高升、高官厚祿、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的做人標准,這樣的文化乳汁從小就澆灌中國每一個童男童女,從而演繹出范進中舉的悲劇故事。這樣的文化環境大大削弱了人們對科學研究和認真做好本職專業的積極性,所以源自中國的科學發明微乎其微,源自中國的優秀產品名牌產品微乎其微,直到如今也是許多人只想著陞官發財步步高升,而根本不關心如何認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第八個特色:把批評自己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敵人
人與人之間有不同意見,本來很正常,可是瀏覽中國歷史您會發現,中國社會裡面從來就不喜歡不同意見,特別是反對意見,誰提出一些反對意見批評意見,立刻就把這個人視如仇敵,在皇帝時代誰批評皇帝,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甚至株連九族。近代的中國歷史也是如此,僅僅因為人與人意見不一樣,就迫害了許多老朋友和過去的追隨者。這種惡劣習慣延續了幾千年,至今也沒有根本徹底的改變,在中國的土地上好像就容不得持反對意見的人。這種惡劣毛病使中國內部社會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也使中國在世界關系中也經常處於緊張狀態!
第九個特色:沒有錢就起義造反,
有了錢就腐敗犯罪 看看中國歷史,陳勝吳廣起義造反,黃巢起義造反,李自成起義造反,太平天國起義造反,等等等等許多起義造反,追隨者大多數都是貧困者,因為貧困才去起義造反希望以此改變自己貧困的生活。起義造反一旦成功,一旦有了錢,立刻就腐敗起來,花天酒地吃喝嫖賭抽可說是為所欲為,嚴重者更是禍國殃民危害一方導致千百萬人家破人亡,這樣的壞毛病不斷重復循環。
第十個特色: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安樂
看看中國歷史,越王勾踐復國滅吳後就趕走文種殺死范蠡。劉邦當了皇帝後就趕走張良殺死韓信,彭越,英布。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就處死左丞相胡惟庸,處死大將軍藍玉,處死大將傅友德,處死太子師宋濂,處死"勛臣第一"的兒女親家李善長(其子李祺被朱元璋招為駙馬);右丞相徐達身患背疽賜食熟鵝,徐達流涕而食,不日即死。這個壞毛病一直延續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第十一個特色:把古舊破的「文物「看作「國寶",不把「人才」看作「國寶」
看看中國歷史歷朝歷代帝王將相名人雅士都把那些破石頭破瓷器破瓦罐破字畫等等東西看作「國寶」,拚命搜藏天天把玩欣賞,可是對人才就不是這樣,特別是帝王貴族對人才想殺就殺想打就打,一口一個奴才,這樣一個「見物不見人」的歷史臭毛病一直延續幾千年。這些老古董沒讓中國強大,卻招來了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世界上有"國寶"嗎?有!但不是這些破舊文物,真正的「國寶」是「人才」,把「人才」當作「國寶」才是聰明進步的社會價值觀!
第十二個特色:
強烈的復古心理 中國歷代都有兩個臭毛病:一個臭毛病是把古代的東西稱為國寶,越古老的東西越值錢,首先是皇宮裡面就堆滿了破瓷器破石頭破字畫,緊接著許多文人雅士跟著學,家裡也堆滿了破瓷器破石頭破字畫,這個臭毛病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連中央電視台也是鑒寶節目轟轟烈烈推動全國人民家家戶戶也去堆滿了破瓷器破石頭破字畫。 還有一個臭毛病就是把古人稱為「聖人」,甚至稱為「至聖」,認為人越古老越聖明。這兩個臭毛病顯然違背社會發展基本常識,因為社會發展都是現代人和現代的東西比古代人和古代的東西進步,未來人和未來的東西比今天的人和今天的東西進步,不可能現在的人和現在的東西越來越不如過去。
第十三個特色:科學思想弱,迷信意識強烈
看看中國歷史,過去的皇帝都非常迷信,秦始皇讓方士徐福出海尋找不死葯,漢武帝也是遍求方士,大煉丹葯,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唐宣宗都因服用丹葯中毒致死,明代的明光宗朱常洛因服葯物致死,造成轟動明朝的三大案件之一——紅丸案。不僅如此,還迷信八字算卦,迷信風水,迷信手相面相,迷信鬼神,迷信巫婆神漢,迷信氣功大師等等,迷信內容可以說五花八門,這些迷信意識流傳幾千年,到現在,中國還是迷信盛行,現在網上到處都是算卦的網站和軟體,現在許多官員許多中老年人甚至許多青年學生……可以說幾乎全體中國人都有迷信意識,這種強烈的迷信意識甚至鬧出命案血案,這種迷信意識嚴重阻擋中國的文明進步!
第十四個特色:盛行買官賣官
看看中國歷史,自古以來名正言順的盛行買官賣官,秦始皇時期就有「粟千石,拜爵一級」的賣官規定,漢武帝時設賣官制,漢靈帝時期「三公」每職一千萬,「只留帝位不市」,靈帝時的崔烈以500萬錢買了司徒之位,唐代王播巨資賄賂宦官王守澄而登上相位,唐代崔湜幫著韋後賣官有功,連升三級。宋代劉逵等賄賂蔡京而得到提拔,明末取消考試制度改為納銀多少定「名次」。清朝「捐」官更盛行,這個壞毛病流行幾千年至今盛行不衰,現代的跑官要官伴隨著行賄受賄已經成為現代官員升遷的潛規則。

閱讀全文

與尹常青和董文化有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