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認識歷史文化領域中的孔子

如何認識歷史文化領域中的孔子

發布時間:2022-12-21 14:22:12

Ⅰ 對孔子的了解

孔子:(前551-479)名丘, 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流傳世。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及世界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他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因遭家難,遷居魯國。孔子三歲時了父親,十七歲又失去了母親,家境貧困,沒有機會受正規教育,全靠讀書自修。他自幼好學,拜許多人為師,所以精通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計算等本領。

孔子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年輕時,曾做過管倉庫、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多歲才當了魯國的司寇(代理宰相)。但不久,因為政治見解不合,一氣之下離開了魯國,帶著一些學生周遊列國,四處游說。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但他的政治主張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了壁,到陳、蔡小國更不必說。在衛國住了一段時間後,六十多歲又回到了魯國,埋頭講學和整理古書。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謂「仁」就是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愛人」,一方面要統治者相親相愛,加強內部團結」,另一方面也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不能過分剝削壓迫民眾。孔子還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這「禮」就是周朝制定用來區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漢以後,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Ⅱ 你如何認識歷史文化視域中的孔子

孔子的話,他是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奠定了中國幾千年的學術文化基礎,他不光繼承了西周乃至商朝時期的文化傳承,同樣也開啟了後世千年的文化發展,可以說他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個承前啟後式的人物。

Ⅲ 中華文化孔子能代表嗎你是如何看待的

與其他傳統文化相比,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生活、社會和經濟產生了最大的影響。只要你有創造力,人們就可以從另一邊攻擊你。這意味著,當你說東,有人說西。我們總是說雙方都是對的。誰是對的呢?因為我們的文化是陰陽文化,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大的靈活性。一個字,一個太極。每個字都有很多解釋,每個字都有很多說法。


綜上所述,孔子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這是對孔子思想和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和參考價值的共識。孔子學院是以弘揚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高等學府,已經成熟了很久。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Ⅳ 論述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你怎樣評價孔子(300字以上)

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是絕對的精神領袖。說《論語》是中國文化的聖經、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聖人,那一點兒也不算誇張。雖然自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強勢沖擊,但時移世易,孔子的許多思想包括他的和諧思想,仍然被人們所推崇和弘揚;孔子的《論語》,仍被中外人士普遍視為中國文化「最古最有價值之寶典」。
任何一種思想,倘能經受住歷史長河的淘洗而歷久彌新,都應有其內在的魅力、恆久的價值。孔子的和諧思想在當今社會重現其活力、重放其光輝,就是如此。那麼,孔子和諧思想的特色在哪裡呢?愚以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崇尚人類自身的和諧,並把這種和諧落實到禮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並把這種和諧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並把「和」提升為儒學體系的認識論范疇,為中國文化樹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人們一般都認為孔子開創的儒學,把重點放在探討為人處世等問題上,對自然科學不很重視。且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准確,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孔子對人的問題確實非常關心,即使是關心物,也以人為出發點。實際上,這正是孔子思想的閃光點,也是孔子思想的顯著特色。孔子的和諧思想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它以「仁」為基本內核、以「禮」為外在實現形式、以「和」為精神風韻,傾注著對人類自身存在與發展等問題的無比關心,飽含著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無限情懷。
孔子在論「和」的精神、「和」的價值時,繼承了前賢「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相成相濟」的思想,但又有新的發揮和升華。孔子講「和」,是先講個人心性之「和」,然後再往外推,由己及人,從小到大,漸次推到人際之「和」、家國之「和」、人類之「和」、天人之「和」。孔子講個人之和,非常注重致和的手段,就是修身養性,要求人們「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在身修性養之後,才有可能成為與「小人」有別的「君子」,進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境界,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中講的孝悌忠信,實際上都是在講實現「人和」的條件。《大學》甚至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由此可見,孔子講「和」,把作為社會細胞的個人的心性之「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對此前的「和同論」新的發展。這一新的論述,既符合當時中國是一個低水平的農業社會的實際,又切合當時中國人重血緣宗法的文化傳統,因而從根源上為「和」的實現、為社會的和諧穩定找到了一條切實有效的路徑。孔子還由「人和」講到「政和」,主張「舉直錯諸枉」、「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特別是對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政治藝術非常推崇。《左傳》昭公二十年有一句話最能表達孔子的「政和」理念:「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孔子在講人類之「和」時,並不是講一團和氣,掩蓋矛盾,而是講原則、講禮制的。在孔子及孔門弟子看來,「和」是人生的追求、人類的目標,但「和」的實現,要「以禮節之」。也就是說,制禮,守禮,是「致中和」的條件,只有「克己復禮」,才能「天下歸仁」。否則,和稀泥,作鄉願,不講原則,放棄斗爭,那就成了小人之「和」,是不道德的。孔子認為,這種拉幫結派、黨同伐異的小人之「和」的實質是「同」而不是「和」,有道君子對這種形「和」實「同」的現象應堅決反對。他明確地說:「鄉願,德之賊也。」另一方面,孔子認為,制禮、守禮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和」的狀態,達到「和」的境界。所以,他說:「禮之用,和為貴。」由此可見,在孔子的和諧思想中,「禮」與「和」是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
孔子講「和」,最突出的貢獻在於他把人類社會與人類生活所依託的宇宙結合起來、貫穿起來,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孔子自稱不語怪力亂神,因而對於代表自然界的「天」,他的態度非常鮮明,也非常嚴肅,沒有一點兒神秘主義的氣息。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認為,孕育四時和萬物的「天」雖然高大得很,人類不可違逆,違逆就是失「和」;但它的規律可以認識,可以利用,人類可以效法「天」,也只能效法「天」。在孔子看來,堯就是法天的典範,「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因為「天」大,「天」的規律不可違逆,所以在「天」的面前顯得非常渺小的人類就應該懷著敬畏之心,即「畏天命」。孔子認為,人類如果不能敬畏自然,甚至破壞自然規律,就會得罪自然,最終受到自然的懲罰,到這時候,即使後悔也是沒有用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人類與「天」相處的唯一出路,就是在敬畏自然的基礎上,去探索與認識自然的規律,掌握自然的規律,利用自然的規律為人類自身謀福祉。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孔子的這一思想是很有見地的,也是符合實際的。正因為天大地大,所以孔子對自然一方面是敬畏,另一方面又如赤子一般,對大自然非常熱愛、非常依戀,把人與自然界視為一個整體。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關心生命,提倡保護動物,反對人類竭澤而漁式地向自然界索取。孔子本人在釣魚時就只用一個魚鉤的釣竿,而不用大魚網;打獵時,只射飛鳥,不射在巢中歇宿之鳥。這樣,與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動物就可以繁衍生息,不致絕滅;人類與自然界的平衡就可以永久保持,不致破壞。孔子這種「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行為和主張,是今天環保主義者的一個絕好樣板。正因為孔子把人類和自然視為一個整體,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所以他還主張人類要向自然學習,充分地認識自然,從中了解自然界的生命意義,正確處理好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
出於對天人和諧的追求,出於對自然資源的愛護,孔子反對奢侈浪費,倡行節儉的生活方式。他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生活豪奢,就可能違和;日子節儉,又顯得寒酸。但孔子寧肯寒酸,也不羨慕那違和的豪奢。他甚至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孔子講「和」,還有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子思在《中庸》中追述的中庸之道。它由孔子發其端,而由子思總其成,後來成為一種深深影響中國人思維方式的認識論。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後來,子思「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對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其最經典的語句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從而把孔子的中庸思想生成為「中庸之道」,生成為一種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認知方法。「中庸之道」為什麼這么重要呢?孔子的理由是:「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來,行中庸之道,形易實難,非智、仁、勇俱全不可及,而人的弱點恰在於慾障難除,血氣易偏,因而「處中道」、「致中和」、「行中庸」就值得時時念之,日日行之,終身求之。
由此觀之,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和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狀態,一種境界,一種政治智慧,一種人文關懷,一種道德訴求,一種理想境界。今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進程中,孔子的和諧思想確實值得我們挖掘、借鑒和弘揚。

Ⅳ 如何看待孔子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國人最崇拜的聖人。他被中國封建統治者封為「大成至聖先師」 、「萬世師表」,被近代國際社會公推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Ⅵ 怎麼看待孔子的思想孔子為中華文明帶來了什麼貢獻

可以說孔子代表了一個時代。他的思想既有優越的一面,又有局限的一面,同時也有對封建勢力的妥協。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他的一些思想至今仍然流行,感染了每一代人,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孔子大力提倡誠實守信。相信誠信是人之本,國之本,溝通之道。誠信的目的是「仁」,關鍵在於實踐。誠信在經濟活動中尤為重要。與孟子等人的真誠相比,孔子的真誠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它強調誠實不應該危及整個社會的利益,更應該強調「信任」的價值。

幾千年來,為了紀念孔夫子,宣傳孔夫子,傳播孔夫子的學說,弘揚孔夫子的道德和精神,從京城到各地都修建了許多孔廟。這些孔廟又稱夫子廟,又稱文勝寺(對應武勝寺,即關羽寺),或文廟。小孩子入學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孔子像。每次學校有重大活動,第一禮儀就是向孔子雕像鞠躬。每年孔子誕辰(農歷8月27日),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孔子的名字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華人圈子裡是廣為人知的。孔子及其思想,對於中國人來說,從未離開過他們的腳。

Ⅶ 憑你對孔子的了解,你對孔子有什麼樣的認識和理解呢在你的心目中孔子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350字左右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Ⅷ 如何評價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和地位有啥作用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聖人,為我國歷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是世界上最博學的學者之一,被後世敬仰。

一、地位

孔子,是我國非常著名的聖人之一,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哲學家,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他被後世尊稱為聖賢、萬世師表、孔聖人,也是世界十大名人之首。他一生的貢獻很多,影響力深遠,名滿天下,被世人所愛戴和尊敬。

很多人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就曾學到過很多關於孔子的名言,如《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讀者朋友們,你們如何看待孔子的呢?歡迎在評論區說一說吧。

Ⅸ 對孔子的認識是什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地方私學的創始人,是世界公認的古代大教育家。日本漢學家井上靖稱「孔子是人類的老師」。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離去了兩千多年,他創立的學說在中國古代占據統治地位,成為中國的文化主流,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在近現代,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他的學說遭受知識界的精英們強烈批判,幾乎是毀滅性打擊。在二十世紀,在人們對人自身問題的深度思考與反省時,他的思想學說引起了各國專家學者們的注意。

Ⅹ 你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歷史上的不同形象

在中國歷史上的七種形象

孔子到了漢代,在國家政治思想領域已樹立了合法正統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鏡子,孔子本人則是王者之師。

第一種形象是「聖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聖人,中間大概經歷了四五百年的過程。吳國大夫曾向孔門弟子子貢發問:你老師莫非是聖人嗎?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道:上天賦予他做聖人的資質,所以他又多才多藝。這里子貢把孔子贊美成「天縱之將聖」,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賦「聖人」。一百多年後,孟子對孔子作了高度評價,指出:「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說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孟子認為「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上》)。古代聖人有許多不同的側面,而在孟子看來,孔子身上凝聚了聖人的各方面的優點,是古代聖人的「集大成」者。

第二種形象是「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說是自老子開始。孔子當年西行,向老子問禮。老子認為周禮的創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復周禮必須要估量時代潮流是否允許。老子告誡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史記·老子列傳》)這說明孔子身上有兩大不足:趾高氣揚的神態(驕氣、態色),過多的慾望與理想(多欲、淫志)。

第三種形象是「正統化」。自從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來,孔子的形象就逐漸趨於正統化。董仲舒聲稱:「《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原先對孔子的形象無論是「聖化」還是「矮化」,都是一種民間行為。現在董仲舒藉助國家機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來強行統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國家的意識形態。董仲舒極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書,認為「《春秋》之道,大得之則王,小得之則霸」。《春秋》一書具有「大一統」的觀點,追求「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包含了國家政治版圖與意識形態的雙重統一。因此,統治者掌握了《春秋》一書的思想本質,就可以稱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稱霸天下。

第四種形象是「神化」。孔子在漢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學者董仲舒等人獨尊而「正統化」之外,還受到另一批公羊學派儒生的高度「神化」。在《春秋緯·演孔圖》、《孝經援神契》等書中,從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為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精心編造的「神化」:1、孔子並非是俗人凡胎,他誕生於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2、孔子生有異相殊表:「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龍顙,斗唇昌顏」,「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蹲龍」。3、孔子作為奉天承運的「素王」,編撰《春秋》、《孝經》,為後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帶領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這時天空「白霧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為黃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讀之,曰: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孔子在此預言劉邦將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第五種形象是「僵化」。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漸漸被理學家所「僵化」。從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僵化」是「正統化」難以避免的邏輯結果。首先,宋代皇帝進一步製造了尊孔的社會氛圍,宋太祖趙匡胤多次去國子監主持盛大的祭孔儀式,宋真宗趙恆親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有了統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導,理學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維護天理、極力遏止人慾的「僵化」形象。朱熹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孔子之所謂『克己復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春秋時期的孔子思想豐富多彩,何嘗「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呢?孔子曾經提倡「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提倡「君子不器」,意即人們應該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勵人們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動,甚至還贊賞這樣的生活態度:暮春三月,穿著春裝,集合幾位友人去郊外休閑,在河中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吟唱著詩歌歸來。

第六種形象是「維新化」。晚清康有為搞「戊戌變法」,他需要發掘古代思想資源作為變法的理論支撐。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一書中把孔子塑造為維新運動的祖師,認為「六經」是孔子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託古人堯、舜的言論而親自寫成的作品。那麼,孔子為什麼要「托古改制」呢?康有為認為孔子以「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意思是說:孔子作為一個老百姓想要改革國家政治制度,簡直聳人聽聞,不如假託古代帝王堯、舜的名義來進行,既不使人吃驚,自己也可以避禍。這些言論無疑是康有為的「夫子自道」。康有為想要變法,挽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面對的是一大幫清王朝舊制度的維護者,他只能抬出一個經過改造後的「維新化」的孔子形象與之抗衡。

第七種形象是「醜化」。晚清以來,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嚴重扭曲,或被無情抨擊。太平天國洪秀全率領農民起義,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階層,對於所謂「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無好感,他說:「推勘妖魔作怪之由,總追究孔丘教人之書多錯。」《太平天日》一書編造了新的神話:天父上帝審判孔子,命天使捆綁及鞭撻他。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準他下凡。太平軍所到之處,焚燒孔廟,搗毀孔子像。宣布《四書》、《五經》為「妖書」,「凡一切妖書,如有膽敢念誦教習者,一概皆斬。」太平軍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原因: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對鬼神持懷疑態度。洪秀全創立上帝教,對於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醜化。這是因政見及信仰不同而遭到醜化。

在西方歷史上的三種形象

幾百年來,由於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歷史上形成了幾種不同的形象。第一種形象是「哲人」。第二種形象是「智者」。第三種形象是「完人」。

孔子思想大概從16世紀開始主要是通過西方傳教士傳播到西方的。幾百年來,由於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歷史上形成了幾種不同的形象。

第一種形象是「哲人」。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史》中說:「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孔子。他所說的和他的生活態度,絕不遜於我們古代的哲學家;許多西方哲學家無法與他相提並論。故此,他所說的或所寫的,沒有一個中國人不奉為金科玉律;直到現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並感激他留下的遺產。」「雖然不能說在中國哲學家就是國王,但可以說國王是受哲學家牽制的。」

第二種形象是「智者」。德國黑格爾雖然說過「孔子的哲學就是國家哲學,構成中國人教育、文化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但認為「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不能算是哲學家。黑格爾的理由如下:1、孔子只注重常識道德,或者說是「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教訓」。2、孔子不懂思辨哲學。因此,「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第三種形象是「完人」。18世紀法國一批學者高度贊賞孔子,幾乎認定孔子是個完人。伏爾泰認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言基督未曾說過。基督不過禁人行惡,孔子是勸人為善。他尤其贊美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格言,以為「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教理,無可與此純粹道德相比擬者。孔子常說仁義,若使人們實行此種道德,地上就不會有什麼戰爭了。」伏爾泰在自己的禮拜堂中掛了孔子的畫像,朝夕禮拜。

與如何認識歷史文化領域中的孔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