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我國文化建設的出路在哪裡

我國文化建設的出路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2-21 18:42:56

① 當前我國應如何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

方法如下: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
世界歷史上任何文化形態都是在特定的指導思想指引下形成的。如中國古代文化即是在以儒家思想為底色的思想體系指引下逐步形成的,而現代歐美文化則是自覺不自覺地在西方啟蒙運動思想家們的理論指引下逐步形成的。沒有指導思想的文化是不可想像的。當代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為指導。我們的社會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經濟上,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它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在政治上,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由這樣的經濟、政治決定的文化就必然呈現出多成分、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只有馬克思主義的統一指導,才能把這種多樣化的文化格局統一到社會主義這個大目標上來,才能保證中國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和鮮明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它在揭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本質和發展規律。作為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具有指導我們一切工作的品格,同樣可以最有效地指導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鄧小平同志曾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的一種精神動力。」① 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要失去動力,失去靈魂,失去方向。
(二)文化建設必須植根並服務於當代實踐。
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文化建設必須始終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文化建設既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內容之一,同時又有服務和促進經濟和政治建設的重要功能,對此我們必須給以充分的重視。
1、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倫理教化功能,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精神支持。一個健全的社會總要有自己特有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這是文化核心的核心。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共同生活中,通過教育、培養和熏陶,使這種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從而形成大體一致的思想信仰、價值追求和行為規范。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民族精神,有了它一個國家民族就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就可以干成大事業。如今,現代化建設事業已經把全國人民動員起來了,各個階層的人們依照不同價值取向同時參與進來,認識不一,行為各異,評價不等,一時間形成了某些無序狀態。甚至唯利是圖,弄虛作假,蠅營狗苟,違法犯罪的現象也普遍出現。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文化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功用就突現出來了。我們經常進行的「三個代表」的教育和當前正在進行的「八榮八恥」的教育,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提高全體公民的品德、強化遵紀守法意識的教育,通過這樣的教育,首先全面提高黨的領導幹部和黨員的素質,繼而教育和影響全國人民。此外,我們還要調動一切教育手段,如宣傳媒體和文學藝術,來進行信仰、道德和法制教育,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向人們提供真假、善惡、美醜的價值判斷標准,把全社會的智慧和能量凝聚起來,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目標一致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技能教化功能,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中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人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和社會生活技能,通過文化教育,將其傳給下一代;下一代經過發展和豐富再傳給下一代。文化的傳遞和發展意味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知識和科學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性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同志的這個科學的論斷已經被社會普遍承認。剛剛過去的20世紀的歷史表明,所有發達國家生產率的增長主要是靠科學技術的進步獲得的。正是鑒於這樣的現實,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的方針,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培養知識淵博能力高強的各類人才。當前,我國人口的整體文化科學素質還不高,培養足夠比例的高水平的各類人才還須經歷相當長期的過程,相當長期的努力。
3、我們還須認識到文化的定向功能,即一種成熟的文化可以制約和塑造人們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決定一個社會的特色和取向。一個國家民族的思維傳統和價值體系一旦定型,它就會形成一種潛在的慣性力量,制約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進而決定其未來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敗甚至關乎著我們國家民族未來的命運。
(三)繼承祖國歷史文化的優秀傳統。
如何認識和對待祖國的傳統文化,從「五四」運動以來一直是個討論的熱點。這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作理智的思考,情緒化的論斷是輕率無用的。馬克思曾說:「人類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的這個論斷對於我們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作為其核心的精神文化部分,大體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定型的。那是個充滿災難的混亂的時代,然而在文化上卻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其特點是人們沖破天命鬼神的觀念,張揚理性精神,憑借自己的理性思考去探索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構築出龐大的理論和知識體系。這個時代先後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等大的學派,留下大量經典性著作,對其後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規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型範。秦漢以後,中國文化不斷發展,深化,充實,出現過若干領先世界的輝煌時代。如何承繼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使之向現代轉型,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力量,這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幾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講一下傳統文化精神應該繼承,而且完全能夠繼承的道理。
1、由傳統的「憂患意識」到現代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是個重理智的民族,在經歷無數興亡盛衰、深重苦難之後,培養出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如儒家最早的經典《易經》里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孟子》里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是我們的先民對天道自然和人生社會長期觀察和深沉思索得出的結論,是一種深沉的戒懼心情,也是一種堅毅的人生態度。從這種憂患意識出發,到「憂國」、「憂民」、「憂天下」直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從屈原,到文天祥,到秋瑾,歷史上的愛國英雄猶如滿天星斗,把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一脈傳承下來,直到今天。我們中國共產黨的無數先烈和先驅者也是懷著這種憂患意識走上革命道路的,讀一讀方誌敏烈士的《可愛的中國》便可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當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正在迅猛向前發展,但是潛在的問題和矛盾也不少,如果不能洞見和預防,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憂患意識是一種富有遠見的精神狀態,我們今人仍須具備。由憂患意識發展而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永遠不可或缺的,仍是當代文化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
2、由「窮變通久」的思想到現代改革自強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深刻的「發展、變化」的觀念,這就是始於《易經》時代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中國人把其視為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法則,認定事物的變化和生滅是普遍的、絕對的,天地萬物,概莫能外。我們的先民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應該效法「天道」,要不斷變化向上,奮斗不懈。《易經》里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樣,剛健自強就成了高尚人格的核心,它鼓勵人們去追求高遠的目標,為崇高的理想去獻身。這種信念和追求,造就中國歷史上無數大有作為的英雄人物,魯迅稱他們為「中國的脊樑」。正是「窮變通久」的思想和「剛健自強」的信念又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變法求強」的傳統。歷史上的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等人領導的變法便是例證。鴉片戰爭以後,「變革弊政以求自強」成了全民族的基本心態,成了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內驅力」。龔自珍、魏源、王韜、鄭觀應、嚴復、康有為等等思想家無不以傳統的「變易觀」為武器,提倡變法求強。中國近代史上的改革,雖然步履維艱,艱難曲折,終究還是緩慢地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我們今天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進行的改革,實質上也是歷史上改革的發展和延續,目的都是求中國之富強。
3、由傳統的「民本主義」到現代的民主主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存在著「民為邦本」的思想。如《尚書》里說:「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的「民為貴」的話更是盡人皆知。儒家在上述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德治」的主張。這些思想顯然帶著很大的理想成分,歷代的統治者沒有人完全做到,但至少對他們起到了一些約束作用,使歷史上出現了一些較賢明的君主和好官。但是民本思想還不是近代的民主思想。與西方的「民有,民治,民享」〈林肯語〉的思想相對照,中國傳統思想中完全沒有「民治」的內容。近代我國的先進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們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觀念後,重新研究中國固有的民本思想,作出新的解釋,賦予它「人民當家作主」的內容,使其演化成現代的民主思想。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明確的概念: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由此演化出「公僕意識」,即共和國的官員是人民的公僕,他們的天職是為人民服務。
4、中國傳統文化與未來的世界社會。20世紀人類文明發生了人們沒有想到的巨大變化,21世紀還將會有我們無法預料的大變化。但是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從來都是「雙刃劍」,帶來的不全是美妙的後果。從人和自然的關系說,由於人類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造成對自然的巨大破壞,氣候反常,環境污染,資源窮竭,耕地減少,物種滅絕等等都是眼見的事實。從人和人的關系說,工業文明的進步帶來了社會失衡,導致人性的異化。金錢拜物教、權力拜物教到處泛濫,導致精神價值失落,道德沉淪。如德國學者馬爾庫塞所說,這種社會造就了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沒有創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單面人」。對這些問題馬克思早在19世紀就有過深刻的批判。上述問題是全球性的,須用全人類的智慧來解決。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應該為解決上述問題作出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貫穿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強調有機地、整體地看待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這對今人未嘗不是一種智慧的啟示。《莊子》里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宋代思想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都是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熱愛自然,平等、和諧地對待自然。這種思想可以啟發人們善待自然,對西方「戡天役物」的傾向有所補正。儒家歷來講「內聖外王」,即向內追求個人的人格完善,向外追求社會的安定和諧。人格完善包括講求「義利之辨」,講求個人對社會的責任。這同西方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不同,應該對其有所補正。
(四)博採世界各國文化之長。
早在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產黨宣言》中作出過類似「全球化」的判斷,這已被20世紀的歷史所證實。如今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已席捲全世界,所有國家都主動地開始「照國際慣例辦事,與國際慣例接軌」了。正是面對這樣的現實,鄧小平同志指示中國人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文化的角度看,在當前這個時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想、道德等等,都已超越國界,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與世隔絕是沒有出路的,聰明的中國人當然不會自外於世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具備高遠的目光和博大的胸襟,把繼承和發揚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化視為自己的歷史責任。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說的「要大膽吸收人類社會的一切我們成果」,值得我們深長思之。
(五)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一代新人。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體系,在社會生活中外化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人們從兒童時代開始就受其引導和規范,伴隨著知識和技能教育,成年後開始定型。一個社會成員的素質是由這個社會的文化塑造,這是顯見的事實。沒有文化意蘊的人只是生物,不是社會的人。就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文化素質是人的第二生命。現代化要靠人來實現,因此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領導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要求,需要大量的創作人才;同時全體勞動者的科技素質也必須大幅度地提高。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僅要有高級的專業才能,而且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優秀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我們應該時刻記住這個宗旨。
知識分子是先進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各類人才的培育者,精神產品的生產者,他們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懷和愛護。
當前文化建設中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千頭萬緒,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不解決得好一些,必定影響文化建設全局。就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現狀看,如下一些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一)國民教育問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最根本的辦法是發展教育事業。改革開放近30年來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是舉世共知的,但目前我們的教育事業依然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也是無庸諱言的事實。首先是一個沉重的老話題,即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現在我國的教育投入還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不僅對比上低於發達國家,而且還低於最不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教育資金的投入見效甚慢,遠不如其它的建設項目見效快,因此許多領導幹部雖然也承認教育的重要,但捨得在教育上花大錢的似乎還不多。現在,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和教師流失的情況在許多地方仍然存在。這說明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尚未真正建立起來。此外還有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有待解決,如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農村中小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高等教育規模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教學管理體制一成不變不適應時代變化的問題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亟待在進一步改革中一步步解決。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項重大目標」,其中第三項目標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項目標相當宏偉,相當振奮人心,因為它關涉到人的素質的改善和提高,關涉到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關涉到人的現代化。如果這一目標達不成,其餘三個目標便會落空。然而,達成這個目標絕不是輕松的事情。從以往的經驗看,如果某些領導缺乏領導現代化的戰略眼光,捨不得在教育上投入財力、物力和心力,那麼這個目標的實現就要大打折扣,其結果將貽害現代化建設,貽害子孫後代。
(二)學術文化問題。任何社會都有其特有的學術文化,即由專家學者所構建的理論、學說,表達他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以期對社會產生影響。這種高層文化主要表現為觀念形態,即它是一種「思想創造」,有鮮明的主體性和自覺的價值追求,對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有導向作用。經過歷史檢驗體現出其價值的理論、學說,將豐富文化的內涵,形成文化積累,成為文化遺產。我國從建國始,直至「文革」結束,由於文化建設主導思想出現「左」的偏差,壓抑了許多具有創造性的思想成長,一連串的政治運動使知識分子心懷恐懼,發揮不出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術文化,成果寥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切地意識到學術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重新執行「雙百」方針,打破長期的僵化狀態,使學術文化出現活潑的生機。在科技、教育、文化等等領域,許多知識分子投入各種學問的研究,著書立說,自覺地為「四化」建設中的各類問題出謀獻策,提供理論依據,已有了良好的開端。但是,我們的學術文化遠未繁榮。我們知道,學術文化相對於政治文化,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但科學的學術文化往往會成為政治文化的營養補充,使政治文化更為健全。為了真正繁榮我們的學術文化,使中國出現更多的有影響的學者學說,甚至世界級的學者和學派,我們必須真正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使學說文化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大眾文化問題。大眾文化,是指理性成分較少,偏重於滿足人們感性要求的文化現象,亦即廣大群眾經常進行的文化娛樂活動。大眾文化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是娛樂功能,即通過看電視電影,讀書看報,參加舞會等等,取得鬆弛、愉悅、調劑身心的效果;二是教化功能,即健康舞會活動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培育人們的良好品德,還可普及一些文化科學知識。自黨中央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設以來,我國的大眾文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大眾文化隨時都存在著畸變的可能性,實際上我國的大眾文化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畸變。這是相當數量的素質不高的文化接受者和素質很壞的文化騙子交互影響的結果。一些冒牌的文藝工作者僅僅為了牟利,把大量藝術低劣「作品」推向市場,有的出版、發行部門也樂得藉此發財。有的娛樂場所成了黃、賭、毒的黑窩。由於人的文化素質低,傳統陋習仍在延續。整頓文化市場的任務相當艱巨。當然,大眾文化要絕對純凈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大體規范是應該也可能做到的。即便要達到這個起碼的標准,也須待相當時日。
(四)道德文化問題。在今天的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中,多數黨員幹部一直用共產黨員的標准要求自己,人民中的多數也恪守著我們民族崇德重義的道德傳統,他們遵紀守法,急公好義,從不放棄對高尚的精神價值的追求,這是我國社會道德精神的主流,是我們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然而,一些黨政幹部貪污納賄,一些犯罪分子坑蒙拐騙,還存在盜竊、搶劫、殺人等丑惡現象。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信仰失落。長時期極「左」的影響,特別「文化大革命」降低了黨和社會主義的威信,一些人沒有理想,不相信任何道德說教,只是「跟著感覺走」,加上周圍「紙醉金迷」的誘惑,就隨時可能墮落。這種道德墮落、世風敗壞的嚴重情況早已引起全黨、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多年來,我們在進行正面品德教育,樹立榜樣,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的同時,也在加緊懲治腐敗,嚴打各類違法犯罪,遏制道德滑坡。特別是在今年胡錦濤總書記鄭重提出「八榮八恥」的榮辱觀,為新時期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建設樹立起標桿,必定在我國的道德文化建設中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但是,任何社會的道德建設都是長久的戰略任務,所謂「百年樹人」的話就反映了道德建設的艱難。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五)法制文化問題。法制文化是整體文化的一個子系統,也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有法制才談得上文明。建國後的相當長時間,我們忽視了法制建設,甚至像《憲法》也幾乎無人重視。鄧小平同志說:「我們國家缺少執法和守法的傳統,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就開始抓法制,沒有法制不行。」② 近二十多年來,我們陸續制定了許多法律,這是重大的歷史進步。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還很普遍。其重要原因是,人們缺乏法制意識,法制觀念普遍淡漠。這說明一個重要問題:健全法制不容易,要在全民中培養起法制意識和守法觀念比制定法律還要困難。一部法律的制定用一、二年時間就可以了,但法制意識的培養和法制傳統的形成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有了法律後,一些執法人員執法不嚴,甚至自己枉法,使百姓失去了對法律的信任,也是法制觀念難以培養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為建立法制文明,我們須作長期不懈的努力。
文化建設是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各個子系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相互制約的關系。上述問題的解決,固然須作單項努力,但更須全部文化系統的完善。我們對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充滿了信心,但對於面臨的諸多客觀困難也須有足夠的思想准備。一是我們這個龐大的國家各個部分發展的還很不平衡,宇宙飛船與獨輪車同在,貧窮的魔影還未完全消散,在這種條件下,文化的全面高度的發達,不會很快。二是生態環境的困難。「地大物博」千真萬確,如把它作分子,加上「人口眾多」這個分母,其數值就立刻變小了。資源制約著經濟,那麼由經濟決定的文化的發展也必然受到制約。面對這樣的實際,黨和國家各級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就顯得特別重要了。《老子》里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用在這里也許最恰當不過了。

②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

第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進一步從戰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發展。黨的十七大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戰略部署,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全黨全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開創了文化建設新局面。中央政治局認為,面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召開一次全會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戰略部署,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確定的重大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
第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十二五」時期奮斗目標,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需要進一步從戰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發展。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更加繁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十二五」規劃綱要從推動科學發展的高度提出未來5年我國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強調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我們要順利實現「十二五」時期奮斗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必須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第三,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需要進一步從戰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發展。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誰占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領域國際斗爭主動權,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第四,切實解決當前文化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需要進一步從戰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發展。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形勢很好,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總體上講,我國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形勢還不完全適應,宣傳思想文化領域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文化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動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發展。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改革創新的思路辦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舉措推動文化又好又快發展。
總之,中央政治局認為,深入研究我國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研究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對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③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四個途徑是什麼

1、堅持先進與豐富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

2、堅持精神與主體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部分,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這意味著,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已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基本目標之一。

3、堅持傳承與創新的統一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持傳承與創新的統一,既要注重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建設其傳承體系,弘揚其思想精髓;又要在尊重命意傳統和歷史語境的前提下,以一種當代視野、前沿方法、世界眼光、未來關懷和問題意識來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

4、堅持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些要求內在地蘊涵了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辯證法,主張要把文化發展和文化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

(3)我國文化建設的出路在哪裡擴展閱讀: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著力點

1、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更加凸顯,為了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

2、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我們要從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高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④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存在哪些問題及解決辦法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存的問題有:

一、在硬實力的基礎上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面對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變化、變革、變動,面對國際上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我們應當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增強創造既富有民族優良傳統又有鮮明時代特點,既立足中國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視國情現實又放眼未來的新文化的堅定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過程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和中國實踐相結合,二是和中國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包括實踐詮釋,而且包括文化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內容要在中國社會實踐和中國文化傳統兩個維度上展開,並由此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意義和文化意蘊。

三、如何提高文化的品位與格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的精神旗幟,是優秀中華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重要體現,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的問題是功利化和低俗化。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因為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因為追逐暴利、見利忘義,於是就沒有了格調,沒有了品位,沒有了境界,甚至沒有了道德底線。

解決當前文化建設問題的方法:

一、專設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機構

我國應設立專門統籌機構,制定文化產業規劃,完善產業經濟政策,提供財政支持,打破各行業界限,在組織管理、人才培養、生產經營等方面逐步加強機制建設,對文化產品的研發、製作、經銷、出口,實施系統性扶持。在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同時,可採取先行委託統籌管理的專門部門,逐漸在改革深入的過程中整合各部門功能。

二、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法律體系

法律制度的健全對於文化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文化產業的全球流通、交易與創新,是以文化、知識、信息、技術為內容的產權交易與版權經濟的產權資本流通。中國一方面要推進全球版權經濟中建立自己的文化版圖及版權保護體系,另一方面在國內立足於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構建統一開放的現代文化市場

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辦法,形成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文化事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社會化。大力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加大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力度。
只有構建統一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才能真正促進文化建設的持續發展。

(4)我國文化建設的出路在哪裡擴展閱讀:

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一是提升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素養,影響個人的發展方向和價值觀的確立,主要包括審美觀、文化品質和自我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等。通過培養個人對於各種藝術形式的愛好和欣賞能力,提升國民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是文化建設的歸宿和價值性成果。

二是提高文明素質

文明素質主要包括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強的意志力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其核心是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對公民人格塑造、社會文明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促進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公民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和物質基礎。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品格和藝術品位,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傳遞積極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發展,尤其是那些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少年。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國文化建設三大前沿問題

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途徑是啥

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

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5)我國文化建設的出路在哪裡擴展閱讀:

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國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並鼓勵它們增強自身發展活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積極推進衛生體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⑥ 我國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和主要途徑是什麼

我國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主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持傳承與創新的統一,既要注重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建設其傳承體系,弘揚其思想精髓;又要在尊重命意傳統和歷史語境的前提下,以一種當代視野、前沿方法、世界眼光、未來關懷和問題意識來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些要求內在地蘊涵了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辯證法,主張要把文化發展和文化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

(6)我國文化建設的出路在哪裡擴展閱讀:

21世紀,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在新階段,隨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這就是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這一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⑦ 我國應如何加強文化建設急


1、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2、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3、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⑧ 請問我國文化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哪些好的建議

一、要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改革。
二、要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投入力度,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三、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認真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精心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四、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真正從群眾需要出發,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吸收借鑒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眾喜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閱讀全文

與我國文化建設的出路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