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數不盡的風光,賞不完的美景,湖南十大特色文旅小鎮
山水瀟湘,詩畫湖南!
湖南 旅遊 資源豐富,山水秀美,目前有張家界、崀山2處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湘西紅石林2個世界地質公園、城步南山1個國家公園、張家界森林公園等9處國家5A級景區。
近日傳來喜訊,2020年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鎮在長沙正式授牌,湖南 旅遊 又新增十大特色文旅小鎮!它們分別是: 龍山縣苗兒灘鎮、鳳凰縣山江鎮、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漵浦縣北斗溪鎮、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新寧縣崀山鎮、炎陵縣鹿原鎮、資興市黃草鎮、長沙縣開慧鎮、石門縣壺瓶山鎮。
這是湖南省自2019年以來第二批授牌的特色文旅小鎮,湖南將把特色文旅小鎮打造成湖南的亮麗名片,以 旅遊 項目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精準脫貧,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龍山縣苗兒灘鎮
苗兒灘鎮,位於湘西州龍山縣南部,代表景點是國家3A級景區 惹巴拉 ,這里的土家族傳統村落古色古香,少數民族風情濃郁,民族特色明顯,有 土家語山歌、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梯瑪歌、土家織錦、打溜子、咚咚喹 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惹巴拉景區位於龍山縣苗兒灘鎮的洗車河與靛房河交匯處,距離龍山縣城75公里,由撈車河村的彭家寨、惹巴拉、梁家村的梁家寨三個土家族村寨組成。惹巴拉景區的景觀主要集中在撈車河村,這里的居民中,土家族佔到95%,是一個 歷史 源遠流長,文化積淀豐厚,風景優美秀麗的土家族聚居古村寨。
惹巴拉有悠久的 歷史 ,1988年4月,在撈車河拿卡畢、壩嘴考遺址出土了商周時期的刻劃紋陶片,紋輪、網墜、石飾品等文物。2010年在撈車河的河岸邊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出土了石斧、陶防輪等文物,證明早在八九千年以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
苗兒灘鎮以惹巴拉景區為 旅遊 主體,相繼建設了 惹巴拉宮影視城基地 、 土家織錦公園、農業觀光園 等 旅遊 設施。 旅遊 的發展,給當地農民帶來了致富增收,是真正的產業扶貧項目。
鳳凰縣山江鎮
山江鎮,位於湘西州鳳凰縣西北部,是典型的苗族聚居鎮。這里的苗族村落和民居,苗族的祭祀、婚喪、節會、絕技、銀飾、服飾、刺綉、鼓舞、醫葯、飲食等苗族文化絢爛多姿,有著濃郁的苗族特色。
山江鎮目前有國家級傳統村落4個、 歷史 文化名村2個,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處,是武陵山片區的苗族文化 旅遊 中心、國家苗族文化保護傳承的中心,也是全國苗族文化尋根游目的地。
山江苗寨雖比不上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規模,但自有一番苗寨村寨的風味。
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
水口鎮,位於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自然生態景觀獨特,以瑤族高山瑤建築風格為主,融合了瑤族文化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瑤族文化集鎮。
水口鎮民間習俗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歌舞十分盛行,當地「穿瑤服、講瑤話、唱瑤歌、跳瑤舞、知瑤禮」的氛圍濃厚,素來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漵浦縣北斗溪鎮
北斗溪鎮,位於懷化市漵浦縣,人口一半皆為瑤族,曾獲得湖南省美麗鄉鎮、湖南省康養特色小鎮、湖南省生態鄉鎮、湖湘風情文化 旅遊 小鎮等榮譽。
斗溪鎮的古村落保存完好,其中光明村和茅坡村是全國傳統村落。花瑤民族化底蘊深厚,史稱九溪瑤洞, 花瑤挑花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
洪家關白族鄉,位於張家界市桑植縣城北部。湖南各少數民族中,白族相對較少,這里是湖南省最大的白族聚集區,也是賀龍元帥的故鄉,中國的民歌之鄉。
洪家關白族鄉建有國家4A級景區 賀龍紀念館 ,還有桑植烈士陵園、美麗鄉村等景點。
桑植白族的杖鼓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洪家關白族鄉將紅色文化、白族文化和 旅遊 有機融合,先後建設國家長徵文化主題公園、魚鱗寨紅色研學基地、紅色體驗園等一批紅色 旅遊 項目, 旅遊 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新寧縣崀山鎮
崀山鎮,位於邵陽市新寧縣崀山境內。崀山景區是 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5A級 旅遊 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
崀山,山之良者也,被譽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
崀山有最值得觀賞的六絕:天下第一巷、鯨魚鬧海、將軍石、駱駝峰、天生橋、辣椒峰,每一處都鬼斧神工,美景天成。尤其是辣椒峰,彷彿一個樹立的辣椒,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崀山鎮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岩鷹拳、崀山峒歌、打鼓堂 等。還建有崀山地質博物館,展現了崀山丹霞地貌從古至今的衍生發展過程。
隨著不斷建設和發展,崀山鎮的 旅遊 設施在不斷完善,崀山鎮目前已有精品民宿30餘家、特色農家樂和家庭旅館200多家、文化演藝中心兩家、特色購物街區3處, 旅遊 配套服務日趨完善。
炎陵縣鹿原鎮
鹿原鎮,位於株洲市炎陵縣西部,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之地。
神農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中國人皆自稱炎黃子孫。炎帝陵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祈福的聖地。
鹿原鎮的文化 旅遊 資源豐富,炎帝陵祭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根親文化盛事」。另外,炎帝傳說 也是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資興市黃草鎮
黃草鎮,位於郴州市資興市南部,是東江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草鎮深入挖掘魚文化、移民文化、傳統農耕文化、瑤族特色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東江湖 旅遊 和魚文化元素,塑造了東江湖(黃草)魚文化 旅遊 節品牌。同時開發 歷史 人文景觀,打造雷公仙景區和傳統古村落,發揚和傳承 黃草香火龍 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草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特色景觀 旅遊 名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湖湘風情 旅遊 文化小鎮。
黃草鎮依託東江湖風景秀麗的優質自然資源,挖掘 歷史 悠久的瑤族文化和庫區移民文化的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極具特色的文化 旅遊 節,開展少數民族展演、香火龍表演、 旅遊 產品推介、瑤歌祝酒、精品線路采風等多項主題活動,為東江湖景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不得不提的是,霧漫小東江是東江湖的一絕,最佳觀賞時間是每年的4月-11月,清晨或傍晚,霧氣彌漫在東江湖的水面上,如夢似幻,恍如仙境,去東江湖一定不要錯過霧漫小東江!
長沙縣開慧鎮
開慧鎮,位於長沙市長沙縣最北端, 歷史 悠久、人傑地靈,是毛主席的夫人和親密戰友楊開慧烈士的故鄉,也是中國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繆伯英烈士的故鄉。
開慧鎮有省市縣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近40個,是國家級生態鄉鎮,2019年被評為湖南夏季避暑最佳 旅遊 目的地。
石門縣壺瓶山鎮
壺瓶山鎮,位於常德市石門縣西北端,因境內有「湖南屋脊」壺瓶山而得名。壺瓶山鎮留存有大量的土家吊腳樓,土家山歌、擺手舞、薅草鑼鼓等傳統民俗活動傳承至今。
壺瓶山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湖南省生態 旅遊 示範區、湖南省特色 旅遊 名鎮、湖南省第一批美麗鄉鎮示範鎮。
壺瓶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號稱「湖南屋脊」,其主峰海拔2098.7米,是湖南的第二高峰,也是湘鄂兩省的分界山,神秘的北緯30度從這里穿行而過。
壺瓶山被評為「新瀟湘八景」之一,是湖南十大山嶽景觀之一,因山頂四周高,中間低,形狀像壺口,故名壺瓶山。
2020湖南十大特色文旅小鎮風光秀麗,景色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濃郁,不管是賞景、休閑還是避暑,皆為佳處。不妨趁著暑期,去享受旅行的快樂吧!
② 黔江區特色文化
黔江區特色文化有南溪號子、摸秋節、儺戲、毛古斯、板凳龍舞等。1、南溪號子:在長時期的傳唱過程中,南溪號子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種。2、摸秋節:土家族摸秋節舉辦了「摸秋」尋寶、千盞荷花燈齊放阿蓬江、千人團圓宴、對歌賞月、特產展會等10項豐富多彩的子活動。
黔江區特色文化有南溪號子、摸秋節、儺戲、毛古斯、板凳龍舞等。
1、南溪號子:在長時期的傳唱過程中,南溪號子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種,它既不同於周邊的川江號子、纖夫號子,也有別於廣泛傳唱在武陵山區的其他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
2、摸秋節:黔江區以土家族人摸秋習俗為由頭,每年舉辦土家摸秋節活動。2015年,摸秋節舉辦了「摸秋」尋寶、千盞荷花燈齊放阿蓬江、千人團圓宴、對歌賞月、糍粑創意比賽、民俗風情表演、恐龍嘉年華、特產展會10項豐富多彩的子活動。
3、儺戲:儺戲「很早以前就在土家族地區流傳。是在面具、歌、舞、道白等手段,裝鬼扮神的戲劇元素基礎上,逐步加入世俗的人物、情節和娛人成分而形成的一種民間祭祀性戲劇。
4、毛古斯:毛古斯是土家族在跳擺手舞的間隙進行的一種具有故事情節的表演,與擺手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擺手舞是純粹的舞蹈,毛古斯則重戲劇表演,也伴有歌舞。
5、板凳龍舞:在一根長板凳上用竹篾、彩布扎一小龍,由二人或三人手持板凳四隻腿,一般是數條小龍一齊舞動,表演出左突、右沖、跳躍、俯卧、穿花、拜四方等優美動作,舞態雄壯快捷,高潮之時,只見群龍飛舞,不見舞者。
③ 武陵山區的歷史發展過程
因在地質與地形、自然條件、經濟生活、民族文化等方面,武陵山區相對自成一體,各民族長期交錯雜處、共同生活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共性,被費孝通先生概括成「武陵山民族走廊」。
歷史上,這個地方一直是苗族、土家族、漢族等民族的聚居地,民族關系復雜。但是,各民族都把國家統一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大一統」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歷代王朝都對武陵山民族地區採取特殊的治理政策,「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創建了帶有自治色彩的管理制度。這樣的歷史文化傳統,為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依據。
清代以來,該地就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對象,每個時代都有重要的著述流傳於世:康熙初年的《撫苗錄》、乾隆年間的《楚南苗志》、嘉慶年間的《苗防備覽》、光緒年間的《湖南苗防屯政考》、民國年間的《湘西苗族調查報告》等等,都已經成為我國學術史上不朽的著作。同時,每個時代還有大量地方誌書、私家著述、民間抄本、宗教經師們的經書、以及各個檔案館里收藏的數以萬計的檔案資料等。這些文獻資料全方位地反映了歷史上湘西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體現了當地各民族與漢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聯系,體現了歷史上中央政府對湘西的開發和管理。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取之不竭的文化資源。
④ 武陵山究竟在哪裡,在貴州銅仁,還是在重慶涪陵
李白、諸葛亮、花木蘭等著名歷史人物,其故里被多個地方“爭奪”,這關乎著利益,各地可以在文化旅遊方面大寫文章。相比歷史人物不確定性,地理實體就沒有爭奪得那麼厲害,比如黃山就是安徽的,華山就是陝西的。
⑤ 重慶涪陵區旅遊景點有哪些
1、大木花谷
溫泉水源自地下近2300米深處,水溫52-56℃,日流量1500立方米左右,水色清澈透明,有輕微硫化氫嗅味。經重慶市衛生防疫部門和地礦部門檢測,本溫泉礦水中硫化氫、氟、鍶的含量均達到國家醫療礦泉命名標准,偏硅酸、偏硼酸含量達到有醫療價值濃度標准。
⑥ 武陵山區有那些風土人情
這里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居住,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秀麗的風景,其中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奇峰石怪,為五大佛教聖地之一;烏江畫廊穿越其中;張家界,為世界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湘西鳳凰為古代的南長城;黔江的小南海為世界保存完好著名的地震遺址;恩施的清江河和黔江的阿蓬江、酉水河,為土家族的發源地。這里山同脈,水同源,樹同根,人同俗,經濟文化長期落後,不為外人所知,但是這里的民族卻有著悠久的歷史,為共和國的誕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武陵人已經走出「有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桃花園式夢想生活的禁錮,他們正在走出大山,在發生著歷史性的變革,這塊土地正在成為中華大地腹心地帶的一顆倍受關注的璀璨明珠。
⑦ 武陵山區具體包括哪些地方呢
武陵山是一個連續體系,沒有具體的低於包括概念。
概念不能任意擴大,雖然武陵郡最早鎮守於沅陵縣,但是沅陵縣的山區在中國地形圖上明顯是雪峰山的北部余脈,遠離武陵山,懷化市只有其西北部分地帶屬於武陵山,大部分區域屬於雪峰山區。類似黑龍江省里不是所有的江都叫黑龍江,只是突出主要的那個。
(7)武陵山片區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武陵山區是我國三大地形階梯中的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帶,位於北緯27°10'—31°28',東經106°56'—111°49',是雲貴高原的東部延伸地帶,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
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地方佔全境約70%。武陵山脈貫穿黔東、湘西、鄂西、渝東南地區,長度約420千米。
⑧ 湘西有哪些文化
湘西文化有巫族文化、土家文化、苗家文化等
湘西簡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現轄7縣1市,國土面積1.55萬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老、少、邊、山、庫、窮」地區,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先行先試地區,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省湘西地區開發重點地區和扶貧攻堅主戰場。
湘西是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擁有2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家族、苗族都有各自獨特的語言、習俗、服飾、建築、音樂、舞蹈。湘西有神奇的山水風光。擁有矮寨奇觀景區、猛洞河漂流、紅石林、坐龍峽等132個國字型大小文化旅遊品牌,是 「中國十佳魅力城市」和「最佳旅遊去處」。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鳳凰,隸屬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與瀘溪縣交界,南與麻陽縣相連,西同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縣毗鄰,史稱「西托雲貴,東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邊」。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龍山縣里耶鎮、永順縣芙蓉鎮(原王村鎮)、瀘溪縣浦市鎮、花垣縣邊城鎮(原茶峒鎮)。
⑨ 貴州省銅仁地區屬於哪個市
銅仁市是貴州省轄地級市,直屬貴州省管轄。
銅仁市地處黔湘渝三省市結合部、武陵山區腹地,是西南地區連接中部和東部的橋頭堡,素有「黔東門戶」之稱。全市轄碧江區、萬山區、松桃苗族自治縣、玉屏侗族自治縣、江口縣、石阡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思南縣、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大龍開發區、貴州銅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銅仁正圍繞「厚德鑄銅·仁義致遠」的城市品牌,致力打造「武陵之都·仁義之城」。銅仁是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發源地,是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市,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示範區,是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銅仁市旅遊資源獨特多姿。獨特的地理地貌、優美純凈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族風情,鑄就了「梵天凈土·桃源銅仁」的品牌形象。其生態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內涵豐富,獨具特色,與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和穿境而過的烏江、錦江合稱「一山兩江四文化」。
(9)武陵山片區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銅仁市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銅仁地區於1950年1月12日全境解放,當年設銅仁專區,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玉屏、松桃、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縣。1956年9月撤消松桃縣,設立松桃苗族自治縣。
1958年12月撤銷玉屏、江口二縣,並入銅仁縣。1961年8月恢復玉屏、江口兩縣。1966年12月設立萬山特區,1968年9月撤銷,1970年8月恢復萬山特區。
1979年1月撤消銅仁地區革命委員會,正式設立銅仁地區行政公署(筒稱行署),作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機構的現行建制。至此開始,行署駐銅仁縣,下轄銅仁縣、江口縣、印江縣、石阡縣、思南縣、德江縣、沿河縣、玉屏縣、松桃苗族自治縣、萬山特區,共8縣l自治縣l特區。
1983年9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玉屏縣建立玉屏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6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沿河縣,設立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印江縣,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
1987年8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銅仁縣,設立銅仁市,原行政區域不變。鄉級建制變動情況有:1984年1月將人民公社改為鄉,通過建鄉建鎮調整,全區鄉級行政區劃分60個區,10個區級鎮。
區(鎮)下轄369個鄉,21個鄉級鎮、4個民族鄉。1987年新建民族鄉79個,鄉級建制為60個區,10個區級鎮,區(鎮)下轄315個鄉、22個鄉級鎮,83個民族鄉。
1991年全區通過「建並撒」並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復,自此開始建置為39個鄉、56個民族鄉、69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011年10月22日,國務院下發國函〔2011〕131號文件,批復同意撤銷銅仁地區設立地級銅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