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愛斯基摩人的特點,及其與當地的地形.氣候或文化傳統的關系。
從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經格陵蘭島一帶,在北極圈生活的蒙古人種的一個集團。在身體上,文化上都適應於北極地區的生活。面部寬大,頰骨顯著突出,眼角皺襞發達,四肢短,軀干大,不僅有這種形態,而且生理上也適應寒冷。但是外鼻比較突出,上、下顎骨強有力地橫張著,因頭蓋正中線像龍骨一樣突起,所以面部模樣呈五角形。由於克服極端的環境生活,在人類學上引起注意。
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總人口約13萬(2000),分別居住在格陵蘭(5.3萬)、美國的阿拉斯加(4.1萬)、加拿大北部(3.4萬)和俄羅斯白令海峽一側(約2千)。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多信萬物有靈和薩滿教。社會以地域集團為單位。首領多為薩滿,行一夫一妻制。一般養狗,用以拉雪橇。主要從事陸地或海上狩獵,輔以捕魚和馴鹿。以獵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於照明和烹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獵和建屋,婦女制皮和縫紉。
愛斯基摩是一個民族.不同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稱呼。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皮特人」,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特人」,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里至高無上的代表。
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
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
夏季,愛斯基摩獵人劃著單人皮劃艇,帶上海豹叉或帶刺梭標、網、繩子等工具來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面尋找獵物。獵人靜靜地劃著雙獎,不停地搜索海面。愛斯基摩獵人從小練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見100~200米遠處嬉戲的海豹。一旦發現獵物,獵人便盡快悄悄接近目標。等到靠近時,獵人迅速拿起魚叉使勁投向海豹。動作要快,投擲要准確,否則海豹瞬間便會潛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樣也會潛入水中,甚至會把船拖翻。因為即使後面拖著條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時一樣快,所以獵手必須用網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後精疲力盡。這時獵人再接近獵物,殺死它,把它拴在船邊。然後全面檢查一下船上設施,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如果運氣好,一個獵手一天能獵到二三隻海豹。不走運的就只能空手而歸了。
到冬季時,海面冰封,愛斯基摩人就採用另一種方法獵海豹。海豹屬於哺乳類動物,雖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卻靠肺呼吸,所以必須經常不斷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氣,然後再潛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氣,可在水下呆7~9分鍾,最長可在水中呆20分鍾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它們就會窒息而死。由於北極地區冬季海面結冰,海豹無法在冰下找到換氣的地方,它們就由下而上把冰層鑿出一個洞,作為呼吸孔。愛斯基摩人就是通過尋找海豹呼吸孔來獵捕海豹的。
加拿大北極地區冬季時海面封凍的時間長達幾個月,這段時期是愛斯基摩人食物來源最少的艱苦日子。這里的庫普愛斯基摩人卻有非常高明的尋找海豹方法。他們發動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幾公里的冰面上尋找海豹呼吸孔。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找到一批呼吸孔後,若干名獵手便同時出發,在每一個呼吸孔旁守候一個人。這樣,如果海豹在一個呼吸孔被嚇跑,勢必要到另一個呼吸孔吸氣。守住一片區域的每一個呼吸孔,海豹就難逃天羅地網了。採用這種方法,總有一兩個獵手每天獵到至少一隻海豹。直到幾星期後,這一地區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於是村裡的人再遷往別處狩獵。
愛斯基摩人也用拉網的辦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後,他們在呼吸孔兩側各兩米處的地方打一個冰洞,把長4米、寬1米的網布設在兩個洞之間的水中。網的兩端用繩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時堆在旁邊的冰塊上。網的下端,每隔半米綴上石塊,使之下沉保持網的垂直。網的上端要同冰面拉開一段距離,以免網被凍在冰層的底面上。這樣捕捉海豹與一般用粘網捕魚的原理是一樣的。愛斯基摩獵人通常是下網後,兩三天再鑿開冰面收取獵物。
每當春季的陽光開始照耀這片經歷漫長寒夜的大地,白晝變得越來越長時,捕海豹的黃金季節就來到了。海豹從冰下爬到冰面上曬太陽,它們躺在呼吸孔旁邊,躲在刨出的冰碴後面。曬太陽的海豹對四周環境警惕性很高,一聽到動靜,馬上跳入水中不見蹤影。海豹曬太陽的時候,每過一會兒便抬起頭,四下巡視一番,看看有沒有危險,如果安然無恙,便又低下頭享受陽光。
這種情況下獵人只能一點一點地慢慢接近海豹。接近海豹時,通常獵人在冰面匍匐前進,等海豹抬頭時,便一動不動地躺在原地,把自己也裝扮成一隻睡著的海豹。或者乾脆趴在冰上,也抬起頭四下張望,模仿海豹的動作。幸運的是,海豹的眼力不太好,難辨真偽。由於冰面上障礙物很少,難以隱蔽,所以獵人有時用白色帆布做成擋板一樣的屏障,像盾牌一樣遮住自己。趁海豹酣然大睡時,獵人迅速向前跑動,而當海豹抬頭觀望時,獵人立即原地卧倒,停止不動,好像一堆冰雪。
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其居住地域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島和格陵蘭島,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通常西方人把愛斯基摩人分為東部愛斯基摩人和西部愛斯基摩人。西部愛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麥肯齊三角洲地區講因紐特語的居民。這些地區的愛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鄰地區亞洲和美國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
東部愛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極地區的中部和東部講因紐特語的居民。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們是典型的愛斯基摩人。東部愛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積占整個愛斯基摩人居住范圍的 3/4而人口卻只佔1/3。由於東部地區的自然資源沒有西部的豐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東部地區的高一些。愛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區差異很大,所以文化差異也很大。當人們不分青紅皂白籠統地稱之為愛斯基摩人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愛斯基摩人實際上說著不同的語言。當然,這些語言屬於同一個語系,即現在所說的愛斯克蘭特語。人們相信這個語系和東亞地區的某些語言有關系,只是至今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說明這一點。
「愛斯基摩(Eskimos)」 一詞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顯然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 Inuit)」或「因紐皮特( Inupiat)」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愛斯基摩人都是矮個子、黃皮膚、黑頭發,這樣的容貌特徵和蒙古人種相當一致。近年來的基因研究發現,他們更接近西藏人。
愛斯基摩人是由從亞洲經兩次大遷徙進入北極地區的。經歷了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氣候惡劣,環境嚴酷,他們基本上是在死亡線上掙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實在是一大奇跡。他們必須面對長達數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禦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和暴風雪,夏天奔忙於洶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掙扎於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僅憑一葉輕舟和簡單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龐大的鯨魚拼搏,用一根梭標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北極熊較量,一旦打不到獵物,全家人,整個村子,乃至整個部落就會餓死。因此,應該說,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為堅韌不拔的民族。
愛斯基摩人在過去幾千年裡,他們雖然生活得自由自在,並沒有外人來打擾,但其發展變化卻也極其緩慢,沒有貨幣,沒有商品,沒有文字,甚至連金屬也極少見,是一種全封閉式的自給自足,一種真正的自然經濟,與人類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差不多。直到16世紀,西方持槍的狩獵者才發現了他們的存在。於是,毛皮商人、捕鯨者、傳教士們接蹬而至,本來冷冷清清的北極,頓時變得熱鬧非凡,世界各國的報刊也頻頻出現「愛斯基摩」這個名字。
這些外來者帶來的兩種東西曾對愛斯基摩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金錢,這引起了愛斯基摩人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二是疾病,曾使愛斯基摩人的數量減少了許多。
現在,在樹線 (由於寒冷的氣候條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長樹木了,有人把這條線而不是北極圈作為北極的界限) 以北的當地居民總共還不到10萬人,而外來居民卻越來越多。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的愛斯基摩人實在是幸運者,因為這里有兩個美國最大的油田,他們每年可以從石油公司那裡得到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盡管如此,他們仍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主要靠打獵為生。有些人即使有了工作,可以有一筆很好的工資收入,但仍然要依靠打獵來解決一家的溫飽問題。他們雖然有時也吃熟食,卻總覺得生肉吃起來更帶勁,既能抗寒,又能充飢。
今非昔比,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經相當現代化了。他們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魯 (igloo)早已不復存在,代之以裝有下水道和暖氣設備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 (Umiak)也已經進了博物館,而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兒們因此失了業了,因為人們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車;為了抵禦冬天的嚴寒,獸皮雖然仍必不可少,但外面卻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龍布。孩子們可以就近上學,直到高中畢業;大人們在工作之餘,也可以坐在家裡看看電視,聽聽收音機。總之,愛斯基摩人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從相當原始的傳統生活一躍而進入了現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變化之大不能不說是歷史上的奇跡。
『貳』 愛斯基摩人是怎樣的
北極地區是世界上最寒冷、風雪最大的地區之一,人類在這里生存是相當困難的。歷史上,有一些歐洲居民前往北極地區居住,然而,他們很快發現,他們沒法適應這里惡劣的環境,於是,都紛紛返回。
可是,在北極地區,卻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愛斯基摩人。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冰雪大地上,在這里繁衍、生息。
愛斯基摩人,又叫因紐特人,他們個頭矮小、鼻寬、皮膚黃、頭發又直又黑。他們是最不怕冷、最能吃苦耐勞的民族。他們在冰雪大地上自由自在地活動,靠捕魚、打獵為生。
海豹是北極地區的一種動物,愛斯基摩人最擅長捉海豹。他們手握魚叉,站在冰層上,耐心地等候海豹浮上來換氣。海豹剛一露頭,便遭到迎頭一擊,頓時就斃了命。
愛斯基摩人將海豹肉凍起來儲存著,用它的皮和骨頭做成獨木舟。勇敢的愛斯基摩人,就駕駛著這種小舟,在海上穿梭往來。
愛斯基摩人的房屋低矮、結實,這樣可以抗擊大的暴風雪,房屋多用石塊和泥土壘成。愛斯基摩人生性淳樸、熱情,假如你去做客,他們一定會拿出最好的食物來招待你呢!
『叄』 世界上最不怕冷的民族 愛斯基摩人抗寒本領強大不怕冷
世界上最不怕冷的民族是愛斯基摩人,也叫因紐特人。他們居住在寒冷的北極圈附近,因此擁有了“最不怕冷”的稱號。愛斯基摩人是黃種人,研究表示,親緣關繫上他們更接近蒙古人。愛斯基摩人使用的語言是因紐特語。
一、愛斯基摩人的居住區
愛斯基摩人有很長一段時間居住在北極圈附近,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到格陵蘭島都有他們的身影。而到了16世紀,他們的居住區因為殖民主義者已經不再局限於最初的條件坎坷的地區,他們其中的一部分現在生活在格陵蘭島、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多個國家,格陵蘭島上的居民已經減少80%。愛斯基摩人現在不僅僅居住在原先的地方,他們的身影已經出現到了多個國家。
二、愛斯基摩人強大的抗寒本領
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愛斯基摩人本身就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他們的生理特徵比如說較正常人更大的軀干更有抵禦嚴寒的作用。而且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很少會有植物,同時也存在著氧氣不足的問題,這使得他們體內的蛋白質利用率不會太高,從而起到了抗旱的作用。除去生理上的原因,他們搭建的雪屋具有保溫的功能。他們平時也穿著厚重的可以保溫的皮衣。現在,他們的生活設施更加齊全,在那裡生存變得更加容易。
三、愛斯基摩人文化的“消失”
在16世紀因為西方人的介入,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在接下來的發展中,現代文化不斷沖擊著愛斯基摩人原先的游獵文化。加之不斷的移民,愛斯基摩人大部分的文化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與現代文明。現在,只有很少的愛斯基摩人保持著原始的生存方式,他們的勞作主要還是打獵,捕魚,但是他們也會使用現代文明的產物。
『肆』 愛斯基摩人是什麼人有什麼特徵
愛斯基摩人又稱因紐特人(Inuit),生活在北極地區,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先後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多信萬物有靈和薩滿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門道極低。
「因紐特」在他們的語言中是「真正的人」的意思,他們還有一個不太喜歡的名字叫「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送給他們的一個帶有嘲笑性質的名稱,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因紐特人的確吃生肉,而且他們更喜歡保存了一段時間並稍腐敗的肉,因紐特傳統觀點認為將肉做熟實在是對食物的糟蹋。其實這也是對北極寒冷的一種適應,在外打獵的人是沒有希望隨處生火的。因紐特人的傳統食譜全是肉類:海洋里的魚類、海豹、海象以及鯨類,陸地上的馴鹿、麝牛、北極熊以及一些小動物。
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養育後代的條件也非常惡劣,為了提高嬰兒的成活率,因紐特人很早就依靠集體力量養育後代,久而久之,他們形成了大同觀點,認為孩子是大家的。因此,不管你喜歡哪家的孩子,只要你真心想領養,主家很可能就會同意你把他的孩子帶走。如果他想養孩子,就到別的家去看,喜歡哪個就領回家來。所以,因紐特孩子往往要在很多家周轉後才長大。
『伍』 愛斯基摩人有什麼特點
從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經格陵蘭島一帶。
在身體上,文化上都適應於北極地區的生活。面部寬大,頰骨顯著突出,眼角皺襞發達,四肢短,軀干大,不僅有這種形態,而且生理上也適應寒冷。但是外鼻比較突出,上、下顎骨強有力地橫張著,因頭蓋正中線像龍骨一樣突起,所以面部模樣呈五角形。
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
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
夏季,愛斯基摩獵人劃著單人皮劃艇,帶上海豹叉或帶刺梭標、網、繩子等工具來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面尋找獵物。獵人靜靜地劃著雙獎,不停地搜索海面。愛斯基摩獵人從小練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見100~200米遠處嬉戲的海豹。一旦發現獵物,獵人便盡快悄悄接近目標。等到靠近時,獵人迅速拿起魚叉使勁投向海豹。動作要快,投擲要准確,否則海豹瞬間便會潛入水中逃之夭夭。
愛斯基摩人經常獵取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有:鯨、海豹、海象和海狗。陸地哺乳動物主要是北極馴鹿,還有北極熊、灰熊、麝牛等。此外,愛斯基摩人也獵取各種其他毛皮動物,如:北極狐、狼、狼獾、野兔、松鼠、麝鼠、旅鼠等。
『陸』 愛斯基摩人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其居住地域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島和格陵蘭島,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通常西方人把愛斯基摩人分為東部愛斯基摩人和西部愛斯基摩人。西部愛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麥肯齊三角洲地區講因紐特語的居民。這些地區的愛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鄰地區亞洲和美國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
『柒』 愛斯基摩人是什麼樣的
愛斯基摩人
社會成員的關系
愛斯基摩人社會成員的關系可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就是通過聯姻形成的親戚關系;第二種是同姓名人之間因為姓名相同而形成的特殊關系,雖然這些人沒有血統關系,但愛斯基摩人認為同姓名的人之間必然存在著奇異的聯系。除了亞洲海岸的愛斯基摩人不認為同姓名的人存在著某種聯系,對其他愛斯基摩人來說,同姓名是連接不同家庭成為一個大的社會群體的重要紐帶;第三種社會成員關系是夥伴關系,是雙方自願結成的關系。愛斯基摩人認為夥伴就要共同分享食物和贈送禮物給對方,通常以跳舞或在宗教儀式上分享美味的海豹鰭等方式,來表達夥伴間的親密關系。
愛斯基摩人很善於維持相互間的和諧關系,雖然他們居住分散,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並不疏遠。為了尋找食物人們不得不分開,但只要有可能,愛斯基摩人就互相拜訪,互贈禮物,唱歌,跳舞,講故事,舉行宗教活動等。愛斯基摩人常常共同勞動,共同娛樂,甚至連吃飯睡覺也在一起。文明社會中的個人私生活這個概念,在愛斯基摩社會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孩子不論走到誰家,隨便吃喝,就像在自己家裡一樣。
愛斯基摩人到別人家做客,推門而入,根本不需要敲門,而且在那裡可以毫無顧忌地坐上幾個小時,一直坐到他想離去。初次接觸愛斯基摩人的外來人往往會感到非常不習慣。日本記者本多騰一在《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一書中曾經描寫初到愛斯基摩村落的情景:村裡的人走進他的帳篷就像到自己家一樣,登堂直入,沒有任何拘束,自己隨意坐下,然後一直望著他,時間過了一兩個鍾頭,直到疲倦的作者不得不在眾目睽睽之下鑽進睡袋。到第二天中午醒來,還有五六個好奇的孩子在圍觀他。了解了愛斯基摩人的這一風俗習慣後,就能做到即使滿屋子人,你也可以從容人睡了。
傳統道德
愛斯基摩人的社會心態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推崇康慨大方。不論對誰,即使是過路人來到愛斯基摩村莊,村裡的人都會熱情款待,拿出家裡貯存的食物給客人。雖然生存環境惡劣,但愛斯基摩人保持著良好的道德觀念,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面臨食物短缺,愛斯基摩人因此形成自私、冷酷的性格。通過深入的觀察,人們了解到,謙恭、禮貌、忍耐、安分、誠實,服從長者,忠誠於親戚,嚴格遵守各種禁忌,善於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這些都是愛斯基摩人畢生認真恪守的准則。當愛斯基摩人判斷某個事件,或者一個人的某種行為是否正確時,他們的判斷標準是看它是否符合傳統習俗。在他們的觀念中沒有犯罪的概念,最嚴重的過錯是破壞習俗,犯了禁忌。
在愛斯基摩人的社會結構中,並沒有什麼組織機構來監督或者強迫人們遵循傳統習俗,也沒有法庭和監獄,更談不上什麼立法機構制定法律,政府機構執行法律以解決社會問題等等,這就是傳統愛斯基摩人單純的世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愛斯基摩人的社會稱得上是世外桃源。當然,如果出現了貪婪或自私行為,愛斯基摩人也有獨特的制裁措施。他們在各種場合想法嘲笑犯錯誤的人,或者孤立他一段時間,讓犯錯誤的人感到羞恥。到迫不得已時,最嚴厲的措施就是遺棄他。例如當村落遷移時不通知他,就等於判了他的死刑。生活在北極地區的人都知道,單獨一個人在冰原上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愛斯基摩人常採用嘲笑、諷刺的方法制止錯誤行為,通過精心製作的諷刺表演奚落犯錯誤的人。如果一個年輕人多拿了食物,人們就在娛樂或宗教活動中即興演唱,貶斥貪心的人,以此來警告他。在西部地區,如果這樣還不能解決問題,家中的長者就會建議或命令他不許吃東西。東部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相對來說比較民主,他們覺得強行使用權力解決問題不夠妥貼,便採取在宗教儀式上演唱精心安排的諷刺歌曲來羞辱貪婪自私的人。再嚴厲一些的懲罰就是人們假裝犯錯誤的人不存在,躲開他,沒有人和他講話,沒有人給他東西,也沒有人從他那裡拿東西。這對於喜群居、愛熱鬧的愛斯基摩人來說己非常不好過了。但對於暴力事件,以上的方法解決不了問題,只能順其自然,強者為勝了。
在愛斯基摩人的社會群體之間很少發生沖突和戰爭,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這是難能可貴的,因此可以說愛斯基摩人是世界上最講和平的民族。愛斯基摩人的歷史上從未出現為爭奪領土而發生的戰事。但在家庭范圍內,如果家庭成員脾氣不合,食物短缺,或者為爭奪女人,則有可能導致流血沖突。由於愛斯基摩人的傳統道德提倡忍耐、安分守己和控制自我情緒,所以暴力事件很少發生。盡管愛斯基摩人內部和平共處,同其他相鄰民族的沖突還是存在的,比如和北美印第安人的矛盾淵源就很深。正是因為印第安人的存在,愛斯基摩人的祖先才不得不到更寒冷的地區生活。但今天的愛斯基摩人和北美印第安人為了共同的利益,又走到了一起。
愛斯基摩人的文化
由於北極地區土著居民生活在冰雪世界,所以發展了世界上一種獨特的文化。除拉普人以外,各土著民族的文化內涵具有許多共同點,因而被稱為「白色文化」或「冷文化」。在眾多的北極土著民族中,最有特色的民族當屬愛斯基摩人,他們的文化在形態各異的世界文化之林中,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因而吸引著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不斷地追根探源。尤其是他們獨特的衣、食、住、行,更為人類如何適應寒冷惡劣的自然環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依據,因此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愛斯基摩人穿戴著迄今世界上最好的、又輕又保暖的防寒服;在缺少糧食的情況下,他們一直生吃動物肉;他們可以不用任何常規建築材料,而只用積雪建造起溫暖的雪屋;他們乘坐狗拉雪橇橫越千里冰原,使用獸皮劃艇在冰海中捕獵鯨、海象、海豹。在與嚴寒搏鬥的千萬年中,他們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非凡的民族。他們的過去、現在和今後的發展方向,代表了整個北極土著居民的歷史演變及未來前景。中文的「愛斯基摩」是英文Eskimo的譯音,而Eskimo又來自北美印第安語,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輕蔑的意味。不同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稱呼。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皮特人」,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特人」,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里至高無上的代表。
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其居住地域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島和格陵蘭島,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通常西方人把愛斯基摩人分為東部愛斯基摩人和西部愛斯基摩人。西部愛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麥肯齊三角洲地區講因紐特語的居民。這些地區的愛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鄰地區亞洲和美國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
東部愛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極地區的中部和東部講因紐特語的居民。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們是典型的愛斯基摩人。東部愛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積占整個愛斯基摩人居住范圍的 3/4而人口卻只佔1/3。由於東部地區的自然資源沒有西部的豐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東部地區的高一些。愛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區差異很大,所以文化差異也很大。當人們不分青紅皂白籠統地稱之為愛斯基摩人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愛斯基摩人實際上說著不同的語言。當然,這些語言屬於同一個語系,即現在所說的愛斯克蘭特語。人們相信這個語系和東亞地區的某些語言有關系,只是至今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說明這一點。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愛斯克蘭特語系於4000年前分為兩支——阿留申語和愛斯基摩語。這兩種分支語言相差很大,以至於有些人乾脆把他們看成是兩個民族。愛斯基摩語又進一步分為尤皮克語和因紐特語兩個分支。在18世紀中期時,大約有24000人講尤皮克語,他們分布在阿拉斯加中南部和西南部、亞洲海岸及白令海的聖勞倫斯島一帶。
尤皮克語又演化為五種方言,它們是:阿拉斯加南部的太平洋尤皮克方言,阿拉斯加中部尤皮克方言,白令海工洲海岸和白令海峽的諾堪奇方言、察普林斯奇方言和西瑞尼克斯奇方言。因紐特語沒有分支,18世紀末期,從白令海峽到格陵蘭島東部,大約有35000人講因紐特語。盡管尤皮克語和因紐特語同屬愛斯基摩語系,但是兩者相差很大,人們相互聽不懂對方的語言。例如阿拉斯加西北海岸講因紐特語的愛斯基摩人和西伯利亞講尤皮克語的愛斯基摩人互相無法勾通,雖然他們只有一水之隔。
神秘的宗教
處於原始階段的人類無法認識自然界和他們自身,也無法克服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而他們又具有喜、怒、哀、樂的情感,以及對無限和未知的恐懼與嚮往。當所有這些精神因素反映到心理層面上,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原始精神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兩個領域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藝術。愛斯基摩人的精神文化大體上就是處於原始精神文化階段的,他們信奉的宗教也就是原始的萬物有靈論,或稱泛靈論。他們相信世上一切事物皆有生命和靈魂。萬物有靈論是原始民族普遍具有的原始宗教形態,也是發展演變成其他各種各樣宗教流派的基礎。愛斯基摩人深深地相信天地間有許多超物質的靈魂在支配著大自然的一切;靈魂可以超脫於物質表象之外,可以進人或者離開人的身體或其他任何物體;即使物質被消滅,靈魂依然存在。
原始宗教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圖騰崇拜、巫術等。愛斯基摩人的圖騰是多種多樣的,因而圖騰崇拜在各地也不一樣。但對大自然的崇拜與畏懼、對死者的崇拜、對祖先的崇拜、對偶像的崇拜卻是普遍存在的。
雖然各地愛斯基摩人受同一古老文化影響,但由於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以及氣候、環境的差異等因素,因而他們互相交往很少,長時間處於相對的地域封閉狀態,所以造成他們在許多方面的不同。但就總體而言,在愛斯基摩人的眼中沒有可能與不可能之分,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可能的。
愛斯基摩人相信任何東西都有靈魂,因而它們具有自己的形狀,並且有自己所處的位置。例如,山坡上突出的岩石被認為是有生命的,巫師或神靈甚至可以將人或動物的身體賦予它們,雖然它只是靜靜地呆在那裡。當愛斯基摩人凝視眼前的大地時,在他腦海里映現的並不是一片景物,而是一系列復雜的、充滿了超自然現象的令人激動的世界。山川、泥土、樹木、雲霧、冰雪、狂風等等都包含著各自的意志和可以運動的力量。動物則比其他物體高一個等級,因為他們除了有靈魂、有各自的形狀和所處的位置以外,最重要的特點是可以呼吸。呼吸使動物具有和空氣之神交流的特殊能力,這意味著動物比植物和岩石的能力更大。而人則是最偉大的,因為人不僅有靈魂、形狀、位置和呼吸,更重要的是因為人有名字,所以人的能力比海豹、馴鹿、岩石等更強。
愛斯基摩人信奉的神
愛斯基摩人信奉的眾神中,最有名的是空氣之神。空氣之神無處不在,大氣本身就是它的形體。通過風和天氣,空氣之神的威力影響著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
耐茨里克愛斯基摩人認為空氣之神喜怒無常,而且變化多端,其變化的形式之一就是風暴神,稱為諾特蘇克。傳說風暴神原來是一個巨人之子,它的父親和母親先後被敵人殺害,謀殺者把他們的孩子留在其父母被殺的地方,讓他聽憑命運的安排。這反而促成孩子成為神靈,他飛入天空,成了掌管天氣變化的神。
風暴神總是穿著一件馴鹿皮上衣,下擺又寬又長,就像愛斯基摩小孩通常穿的衣服一樣。只要他搖動下擺,天空就開始刮風。愛斯基摩人普遍信仰的另一個神是海神,海神被認為是掌管著生活在海洋中的一切生物的靈魂。依靠海洋哺乳動物為生的愛斯基摩人信奉海神是非常自然的。
月亮神也是愛斯基摩人信奉的神靈,但他們崇拜的不是月亮本身。月亮神控制著大地上的各種動物,這對於以馴鹿為主要食物的愛斯基摩人來說則是非常重要的。在愛斯基摩人的精神世界裡,空氣之神、海神、月亮神等掌管著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它們通過天氣的好壞變化、獵物是否豐富等直接顯示自己的威力。
『捌』 愛斯基摩人的特徵
從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經格陵蘭島一帶,在北極圈生活的蒙古人種的一個族群。在身體上,文化上都適應於北極地區的生活。面部寬大,頰骨顯著突出,眼角皺襞發達,四肢短,軀干大,不僅有這種形態,而且生理上也適應寒冷。但是外鼻比較突出,上、下顎骨強有力地橫張著,因頭蓋正中線像龍骨一樣突起,所以面部模樣呈五角形。由於克服極端的環境生活,在人類學上引起注意。
極寒地區的植物極少,氧氣不充足,人體內的蛋白質被利用率低影響身材高矮胖瘦。所以愛斯基摩人比普通人更加耐寒。 愛斯基摩人的衣服都採用動物的毛皮為原料,所以能最好地抵抗北極的嚴寒。馴鹿皮、熊皮、狐皮、海豹皮,甚至狼皮都是做衣服鞋子的主要材料。
有的地區,婦女穿的褲子和靴子連成一體。兒童的衣服多是從頭到腳連成一體,只在臀部部位開一個洞,平時這部分自然閉合,不用擔心凍壞孩子。愛斯基摩人的衣服十分巧妙地運用了空氣的物理性質――熱空氣不會向下散逸的原理。在北極地區生活的其他民族也有類似於愛斯基摩人的衣服,但是沒有愛斯基摩人的保暖,且便於活動。愛斯基摩人通常上身只穿一件厚厚的皮祆,不穿內衣,皮襖很輕,下面雖然敞著口,但暖空氣向上升,所以不會從下面散失。皮襖帶有連衣帽,系得緊緊的,以防熱量從上面散失。如果感到很熱,只需稍稍松開帽子,讓暖氣流走。連衣帽的邊緣鑲有狼灌皮或狼皮,因為這兩種皮與其他毛皮不同,所以人呼出的水氣不會在上面凝結成冰。外出打獵或活動不多時,愛斯基摩人再穿上寬大的風雪外衣,這種外衣的毛皮朝外,主要功能是防風雪。
傳統愛斯基摩人在極冷的氣候下可以穿上好幾雙鞋,一雙套著一雙,通常在輕軟的鞋外再套上最外層的靴子。他們的連指手套寬大,長至袖子,因為外衣很大,所以穿著的人可以把手縮進去暖和暖和。兩件毛皮上衣、毛皮褲子、長統靴以及連指手套,穿上這身行頭,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中也能泰然處之,呆上幾個小時不成問題。 ——雪屋(叫冰屋更准確)。其建築材料就是一條條長方形的大冰塊,建築方法是先將冰塊交錯堆壘成饅頭形的小屋,再在冰塊之間澆水,很快便凍成一體,密不透風。絕對稱得上是無污染建材,無公害施工。這是加拿大愛斯基摩人的獨創,至今仍可見到,但多用於旅遊觀光領域了。
『玖』 愛斯基摩人的民族歷史
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其居住地域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島和格陵蘭島,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通常西方人把愛斯基摩人分為東部愛斯基摩人和西部愛斯基摩人。西部愛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麥肯齊三角洲地區講因紐特語的居民。這些地區的愛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鄰地區亞洲和美國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東部愛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極地區的中部和東部講因紐特語的居民。當人們不分青紅皂白籠統地稱之為愛斯基摩人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愛斯基摩人實際上說著不同的語言。當然,這些語言屬於同一個語系,即如今所說的愛斯克蘭特語。人們相信這個語系和東亞地區的某些語言有關系,只是至今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說明這一點。
「愛斯基摩(Eskimos)」 一詞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顯然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愛斯基摩人都是矮個子、黃皮膚、黑頭發,這樣的容貌特徵和蒙古人種相當一致。基因研究發現,他們更接近西藏人。
愛斯基摩人是由從中國北方經兩次大遷徙進入北極地區的。經歷了14000多年的歷史。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
愛斯基摩人在過去幾千年裡,他們雖然生活得自由自在,並沒有外人來打擾,但其發展變化卻也極其緩慢,沒有貨幣,沒有商品,沒有文字,甚至連金屬也極少見,是一種全封閉式的自給自足,一種真正的自然經濟,與人類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差不多。直到16世紀,西方持槍的狩獵者才發現了他們的存在。於是,毛皮商人、捕鯨者、傳教士們接踵而至,本來冷冷清清的北極,頓時變得熱鬧非凡,世界各國的報刊也頻頻出現「愛斯基摩」這個名字。
這些外來者帶來的兩種東西曾對愛斯基摩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金錢,這引起了愛斯基摩人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二是疾病,曾使愛斯基摩人的數量減少了許多。
如今,在樹線(由於寒冷的氣候條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長樹木了,有人把這條線而不是北極圈作為北極的界限)以北的當地居民總共還不到10萬人,而外來居民卻越來越多。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的愛斯基摩人實在是幸運者,因為這里有兩個美國最大的油田,他們每年可以從石油公司那裡得到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盡管如此,他們仍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主要靠打獵為生。有些人即使有了工作,可以有一筆很好的工資收入,但仍然要依靠打獵來解決一家的溫飽問題。他們雖然有時也吃熟食,卻總覺得生肉吃起來更帶勁,既能抗寒,又能充飢。
今非昔比,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經相當現代化了。他們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魯(igloo)早已不復存在,代之以裝有下水道和暖氣設備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 (Umiak)也已經進了博物館,而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兒們因此失了業了,因為人們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車;為了抵禦冬天的嚴寒,獸皮雖然仍必不可少,但外面卻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龍布。孩子們可以就近上學,直到高中畢業;大人們在工作之餘,也可以坐在家裡看看電視,聽聽收音機。總之,愛斯基摩人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從相當原始的傳統生活一躍而進入了現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變化之大不能不說是歷史上的奇跡。
愛斯基摩人與阿留申人(Aleut)的族源關系最相似,兩者共同構成北極地區及近北極地區土著居民之主要成分,其范圍自格陵蘭、阿拉斯加、加拿大以至俄羅斯最東端(西伯利亞)。
愛斯基摩人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很多,在不同的方言中稱謂各異,如:因努伊特人(Inuit)、因努皮雅特人(Inupiat)、尤皮克人(Yupik)及阿魯提伊特人(Alutiit)等等,其義為「人民」或「真實的人民」。愛斯基摩一名源出蒙塔格奈語(Montagnais,一種阿爾岡昆語〔Algonquian〕),自16世紀以來,即由歐洲人及其他民族用以指稱北極居民。此名一度被認為涵義是「食生肉者」,現今則認為是「雪鞋」。加拿大和格陵蘭的北極居民寧願自稱為因努伊特人,而在阿拉斯加地區則仍以愛斯基摩人這一名稱深受當地居民歡迎。
現今已知最早的愛斯基摩文化出現於阿留申群島中烏姆納克島(Umnak Island)上的一個地點,據記載,距今大約為3,018±230年左右。20世紀末,估計自認為愛斯基摩人的人數約有11.7萬,其中格陵蘭和丹麥有51,000人;阿拉斯加有43,000人;加拿大有21,000人;其餘約有1,600人在西伯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