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犬文化對中國人有哪些意義
在國人近五千年的文化中,人們更多的是將狗狗當成一種寵物,注重其玩賞性。在古代,帝王們都以可以擁有一頭名犬而倍感榮耀。在民間養犬玩犬之風也十分盛行。
《戰國策·齊策》記載: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蹴鞠者。斗雞走狗之風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一直延續至今。
明清之際,從宮廷到民間都以玩犬為樂,著名的京犬「哈巴狗」便是其中的代表,當時的上流盛會更是把養名犬、爭睹寵物當做一種時尚。
悠悠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犬作為我們最好的夥伴始終陪伴在我們左右,不曾分離。盡管在以往的歷史中,犬更多的是扮演著一個寵物的角色。
但隨著國人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國人文明養犬愛犬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尤其是CKU作為中國犬業文化發展事業的先驅者,率先引入國際犬種標准,並發起了對中國古老原生犬的保護與優育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象徵著堅韌、忠勇、果敢的中國犬文化必然會為世界所驚艷。
西方犬文化與中國犬文化有差異的原因:
同東方的犬文化相比,西方人則更注重狗狗的功能性。我們所熟知的德國牧羊犬,它被人們訓練成為警犬、緝毒犬和監測犬,機場和警察的身邊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有著「導盲犬」之稱的金毛則是盲人們的好幫手;還比如善於拉雪橇的阿拉斯加等等。
西方人受到平權理念的影響,將狗狗放到與人平等的地位。即人與狗的平等,人與動物的平等,人與大自然的平等。
在家中狗狗會和孩子們一同玩耍一同成長,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而目前我們國家,養狗的人也把狗狗看做家人,但社會環境對狗的開放和包容程度還不高,比如帶狗狗在外用餐、住酒店還很受限制。
2. 漢文化和西方文化對於狗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狗」在中國文化多表示討厭、否定、貶斥,具體來說其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用來表示兇殘、冷酷、背叛、出賣人格。比如日常詞語中「狗膽包天」、「狼
心狗肺」、「漢奸走狗」、「掛羊頭賣狗肉」。
正因為英國人對狗的偏愛,所以在英語中「, dog」大多是褒義詞,只有少數情況表示貶義。通過在語料庫里調查分析dog的使用與搭配情況,我們可將代表的文化內涵歸納為:
(1) 在口語中用來指代人。由於狗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所以西方很樂意用狗來指
代人。比如lucky dog一個幸運的人;clever dog指代一個聰明的人;old dog一個
老手,top dog,勝利者、領導者,yellow dog不合群的人,lazy dog懶漢,gay dog 快樂的人,mb dog沉默寡言的人,war dog退役的軍人,water dog水性好的人。
(2) 用來形容忠實、賣力、辛苦。在西方文化中,經常用「狗」來代形容忠實、賣
力、辛苦這一類概念。這便有了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樣忠誠)dog-tired(像狗一樣累這類的說法;不時被驚醒的睡眠叫dog-sleep,甚至上夜班就是
dog-watch,一個人努力讀書把熟讀卷了這書就叫dog-eared book,論功行賞叫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3) 適用性。如:guide dog(領路狗),hunting dog(獵狗),sheep dog(牧羊犬),
police dog(警犬),watch dog(看門狗)。
(4) 和食物相關的。西方的「狗」和食物也很有關系。風靡全球的麵包加香腸叫hot
dog;一種啤酒與松子酒的混合物他們叫做dog nose;葡萄卷餅或卷布丁之類的
食物叫a dog in the blanket;在英國軍隊里,當兵的把餅干加乳酪俗稱為dog and maggot;有些美國人去餐館用餐完畢後,會將吃剩下的食物打包帶走,這些裝
剩飯的袋子居然叫doggy bag,原來啊美國人把吃剩的飯帶回家,怕失面子,就
對服務員說:waiter,could you please wrap up the rest of this steak for me,I』d like to take it home for my dog.雖然又的帶回家不是喂狗的,但是doggy bag這個詞就
成了日常用語了。
(5) 用「狗」形容比賽、時間、天氣、程度。Pull dog,pull cat!激烈比賽,角逐,加油。
What dog is a hanging?Whose dog is dead?出了什麼事?怎麼一回事?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天正在下瓢潑大雨。Dog』s age「長時間;悠長的歲月」。
Dog』s day意為「三伏天,大熱天」。
(6) 狗在《聖經》中的形象。在西方《聖經》中dog被描述成一個邋遢又墮落的動物。
《聖經·箴言》中有這樣的記載:「As a dog retumeth to his vomit,so a fool retumeth to his felly.」意思是愚昧人做愚昧事,做了又做,就如狗轉過身來吃它所吐的中
西,喻指惡習難改,稟性難移。
3. 小狗是中國的什麼
在中國文化中,狗屬於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11位。
小狗亦泛指狗。狗:狗,亦稱「犬」,學名「家犬」。與馬、牛、羊、豬、雞並稱「六畜」。有科學家認為狗是由早期人類從灰狼馴化而來,馴養時間在4萬年前~1.5萬年前,發展至今日。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現如今是飼養率最高的寵物。其壽命約十多年。
4. 狗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1.忠誠、通人性
忠誠是狗最普遍的內涵了,但作為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家畜,各種生活形式里都充滿了狗的形象,是最和人親近、最無法被取代的一份子。
2.吉利、富貴
商朝時期,狗就作為寵物成為倍受人們喜愛的動物,據《汲冢周書》記載:「商湯時,四方獻,以珠璣玳瑁短狗獻。」《唐書·地理志》里也有「河南道濮州濮陽郡上貢絹犬」的記載。
3.陪伴、親情
作為可愛的寵物,狗也就成了人類的朋友,被賦予了「陪伴」、「親情」的象徵含義,如《陳書》中記載的「張彪敗後,與妻楊氏去,唯所養一犬黃倉在前後,未嘗離」,作為最後的家人陪伴。
4.忠義、忠誠
而忠義之士,也常自謙為「甘效犬馬之勞」,狗的含義已經被升華為一種忠義精神,忠於國家、忠於朋友。眾多古代民俗也象徵著狗文化在民族文化習俗里的分量。
5. 寵物文化的概念是什麼
寵物文化的概念是什麼
寵物文化的概念是什麼,寵物文化是一種藝術的,許多人類是喜歡動物,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因為人類是動物最親近的朋友和家人,他們都忠於主人,我們要好好愛護他們
哲學上定義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極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果將此概念套用進寵物文化中,即是人類致力於寵物行業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國寵物行業發展創造了什麼樣的物質財富?
2017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 :1、養寵人群比例較去年增長了2%;2、中國寵物貓狗數量接近0.9億只;3、寵物商品、服務消費規模逐年增加,今年達到1340億,在2010~2020年期間將保持年均30.9%的高增速發展。
中國寵物行業發展是否創造了精神財富?
寵物角色逐漸發生轉換,寵物在家庭中的功能性由「看家護院」向著「孩子、親人」的角色轉變;再者由於中國人口結構的轉變,空巢老人、丁克家庭等群體的增多,也使寵物經濟趨向情感經濟,這為一部分人創造了精神財富。
雖養寵家庭在2017年達到5912萬,但養寵與不養寵的家庭比例約為1:4,而養寵人與不養寵人一度在網路寵物負面事件的發酵下成為敵視對象,不養寵人對養寵人將寵物視為孩子或親人的觀念頗為反感。幾千年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中國人的傳統意識無法輕易被顛覆和改變,正因為觀念的不同才決定了對待寵物的態度和養寵方式的不同,在大多數國人心中,動物的實際利用價值遠遠高於精神作用。
2017年末,長沙街頭金毛遭棒殺和成都摔死柯基犬兩大寵物被傷害事件,在網路上雙方沖突激烈,互相諷刺抨擊、言語針鋒相對。在國人薄弱的意識里,動物並不是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而存在,物競天擇還是適者生存,究竟是什麼賦予了國人可以隨意決定其他生命去留而不受責罰的權利?
制度決定了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而民族性決定了養寵文化層次,在盛世下精神極端貧困的國人,造就了「中國式」寵物文化。
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動物,占據著食物鏈上最高端,在進化和學習過程中產生了最高級文明。人類作為高級動物,在通往現代文明徵程中始終都在與動物界互動中深度影響著自身的'發展,人與動物的關系構成了大自然生態平衡體系中最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一個優秀的民族文化必定蘊含著來自對自然界和動物界的深刻感悟
「狗」是當今寵物種類里人氣最高的形象代言動物,它在人類精神情感領域里扮演著重要角色。狗的成功馴化,加快了人類把其他野生動物馴化成家養動物經驗積累,因此,在人類文明史上意義重大。
寵物從家養動物演變而來,人類是促使動物到玩物再到寵物角色轉換的背後推手。寵物是人類滿足自身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家養的各種各樣的動物,一般來說動物出於食用目的,寵物則純粹出於精神目的,因此,寵物它具有觀賞、陪伴、精神寄託等功能。
寵物文化是人類在飼養寵物過程中,通過對寵物習性的觀察、學習與掌握,產生了情感,滿足了精神上的需求,形成了視寵物為家庭成員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人文關懷理念,並最終形成了一套社會行為規范、價值評判標准、審美標准及行業服務體系。縱覽世界各地的寵物文化,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圖騰」動物,所以「寵物」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
中國最早出現的家養動物是狗,狗由狼演化而來,自始與人類最親近,《左傳·僖公十九年》就記載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即10000年前,先民們就已開始馴養家犬,不但用於狩獵和看守護院,也可作為肉食來源。據歷史文獻介紹,中國家養貓始於公元前200年的秦漢時期,《詩經》上也曾記載過,並形成了專門的文獻書籍:《相貓經》《貓苑》《貓乘》等。
中國歷史上對寵物的推崇可謂五花八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喜好。春秋時期衛懿公喜歡仙鶴到迷戀的程度;漢武帝不惜代價喜愛西域的「汗血寶馬」;唐太宗李世民喜歡鷂子,還經常架在胳膊上玩;唐昭宗最喜歡的寵物是猴子,跟它形影不離;元順帝養了一頭大象;明朝皇帝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雍正皇帝養的寵物是兩只愛犬;八旗子弟作為清代「奇葩」階層,奢靡享樂達到歷史的極限。當然,書法大師王羲之從鵝的行走姿態中悟出書法運筆的最高境界,卻體現了養寵別樣的積極面。
在唐代之前,寵物主要是權貴階層的玩物,之後養寵之風逐漸擴展到文人雅士,但平民百姓卻鮮有參與,清朝末期,慈禧寵愛狗,民間養寵之風開始流行。盡管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均有養寵記載,但大多數是碎片化的、階段性的、階層性的。沒有形成社會習俗,也無法流行與傳承,當然構成不了完整的「寵物文化」。
中國歷史上道教、佛教等宗教對養寵習俗也有一定的正面影響,受道教「道法自然」和佛教「護生」等理念的影響,唐朝還頒布過禁殺禁貢、慈悲放生的詔書,白居易、王維等知名詩人還創作過詩詞鼓勵寵主將籠養的寵物放歸自然,積極引導人們對動物的認識,將寵物和動物的宗教形象與世俗形象融合在一起
文化是一個民族或者群體共同的行為特徵。中國在漫長的農耕文明熏陶下,重文輕理,重農輕商,沒有把客觀自然世界作為思考研究中心,無法形成系統的自然科學理論,加上倫理秩序對自由、平等、創新的長期束縛,在人與自然界關繫上過分強調人的利益訴求,忽視大自然關愛,最終導致在對待自然界、動物界認識上難以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理念。
具體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一是農耕文化核心是以滿足人們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為目的,在老百姓眼裡,難得有「寵物」這個概念,求生存尚且自顧不暇,哪裡來得及對動物應有的尊重、關愛和平等?再則,傳統文化注重經世致用,中庸實用,只有陞官發財這個低級目標,而缺乏關愛他人(寵物),公平正義,社會責任等精神層面上的高級目標。
雖然中國有很久的動物馴化史,但是作為寵物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傳統的農耕小農經濟時期,大部分的貓,狗都作為工具型寵物飼養,比如貓用來防止倉庫鼠害,狗用來看家護院。其實在一些農村,這種現象仍然存在。從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有更多的精力時間去養寵物,大量的寵物貓、狗進入千家萬戶的中國家庭。寵物行業,在我們國內開始的時間是比較晚的,而在國外大多都有上百年了。而由於各方對寵物文化的不同理解,繼而各國在寵物文化的傳播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先說美國,它可謂是寵物大國,據相關數據表明,美國養寵物的家庭比養小孩的家庭在數量上還要多,而這些寵物則以貓狗為多,當然還包括一些鳥類什麼的。他們對待寵物就像是家裡的一份子,他們會給寵物開生日會,會給寵物拍專輯,總之人性化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而法國,這個以浪漫著稱的國度,在其寵物文化中也是蘊含了眾多浪漫元素。比如說在法國會有為狗狗專門設計的建築物,像度假村什麼的,寵物在這個美妙的建築里可以享受法蘭西式的羅曼蒂克。此外,法國有很多寵物公墓,由此我們更能感受到法國人對寵物的情懷。
在義大利,如果寵物的主人用鐵鏈拴住寵物,或者是給寵物居住的環境過於惡劣,則會收到法律的嚴懲。據了解,義大利的寵物法規還有相關規定,比如說寵物的窩面積不能少於八平方米,並且陽光充足,通風透氣,溫度控制也要適宜。此外,義大利的動物法還規定寵物的所有者有義務保障寵物享有上面的福利。
而在英國,他們養寵物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比如說有些寵物的主任離世之前就會立下遺囑,將自己財產的一部分留給寵物,這可以讓寵物在自己離開時仍能得到照顧。此外,英國人對於人和動物一起生活起居也是樂意的。
說到日本,人們在遛狗的時候通常會攜帶裝寵物排泄物的袋子,這也是日本公共環境良好的一個有力佐證。而像狗狗清洗機,則是日本人為了保持寵物潔凈發明出來的儀器,寵物主人在向儀器投幣後,狗送入正方形的儀器內,只需稍等片刻,寵物便能乾乾凈凈地出來了。而中國的寵物行業由一開始的北上廣深延伸到各省會城市,然後又慢慢延伸到了地級市,縣,一些發達的鎮。寵物產業鏈也愈發完全,但是這其中仍然有一些弊端在其中。
一、遛狗時不帶牽引繩,容易嚇到小孩子。
二、部分無素質的主人對於寵物在公共場合的排泄物不清理。 三、不注重寵物疫苗和寵物關愛。 四、對寵物的馴養不夠耐心
個人對購買寵物和領養寵物小建議tips
1.是否有足夠的精力、時間、金錢、空間去滿足寵物飼養的需求
一些寵物平時需要遛彎,洗澡,足夠的空間活動,足夠的食物和水喂養,並且在領養和購買後需要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部分寵物可能會對人類作息造成干擾,以及本小區是否適合養寵物。一些寵物的主人看到抖音上一些寵物乖巧可愛,心頭一熱就去買了,然後沒有足夠的時間金錢空間人力去飼養,嫌棄寵物臟,短短幾天就受夠了,將寵物遺棄,造成更大的社會隱患。
2.如果家中有小孩請慎養
一些貓狗確實很通人性,但是不要忘記,他們身體里還是有【獸】性的。不要因為看了短視頻中的孩子寵物和諧相處就認為寵物對小孩子沒有傷害,性格溫和的寵物有,但如果碰到有攻擊性的呢?
3.如果您不是顏控和經營寵物,一些不純正的貓狗品種亦可
中華田園犬,中華田園貓,狸貓都是一些不錯的品種,也都很聰明,反倒是國外的土狗很受歡迎,哈哈,例如日本的柴犬等等。
4、領養代替購買
王思聰的狗王可可就是領養的,在國外也非常流行領養文化。如果您在上海,推薦去浦江王阿姨領養基地。
6.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
首先來談談中國文化中的狗。中國文明的根是農業文明,中國人傳統上偏愛牛、馬,它們性情溫順,而且吃的是草,但力大無比,可以幫助人們耕田創造價值。相比之下,狗的食量很大,而且吃相難看。狗的功能主要是看家護院,跟牛馬所產生的價值無法相提並論。
除此之外,狗通常一副搖頭擺尾的形象, 時而露出尖利的牙齒,發出刺耳的叫聲,很容易讓人們把狗與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小人聯系在一起。所以中國文化對狗的總體評價不高。
例如,在中文裡有很多跟狗有關的貶義詞語,比如:狗腿子、狗東西、狗急跳牆、狗咬呂洞賓、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
西方文化起源於游牧文明。狗靈敏的嗅覺和敏捷的身軀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十分合拍,所以它們在游牧民族眼中是極其重要的,被認為是人的眼、手、腿的延伸。
狗經過馴化,不但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發現和捕獲獵物,而且還忠於主人,陪伴主人左右。久而久之,西方人對狗產生了特別的好感。他們把狗稱為「人類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無論在英文小說還是電影中,狗總是和主人相伴在一起,並在關鍵時刻幫助或搭救主人。
7. 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好的還是壞的
狗是人類患難與共的朋友,被認為是通人性的動物,它對人類特別忠誠,因而具有忠貞不渝的意義。「牧羊犬三千里尋主」,「義犬救主」等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犬馬之勞」也就用來比喻事做忠心耿耿。不過狗愛仗人勢,「走狗」便含有貶義,魯迅先生描寫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象徵了那類沒有民族骨氣的無恥文人。不過,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狗還有一些其他的含義。
總的來說,中國人把狗視為吉利的動物,如果誰的家裡突然來了一隻狗,主人就會很高興地收養它,因它預示財富來臨,所謂「貓來窮,狗來富」。狗和主人同甘共苦,如果有什麼災禍來臨,它也會預示前兆,比如狗上房是暗示盜賊將至。狗喜歡吠叫,但其吠必有原因,因而古人以狗吠的時辰來取象吉凶的徵兆。如正時狗吠,主婦必吵;丑時狗吠,心煩不眠;寅時吠,財神臨門;卯時狗吠,前程似錦;巳時狗吠,親人要來;午時狗吠,有人請客;未時狗吠,妻有外心,必遇小人;申時狗吠,小孩有禍;酉時狗吠,加官晉祿;戌時狗吠,提防生是非;亥時狗吠,當心吃官司。
關於中西方狗的文化差異,在西方國家裡,人們通常把狗當成是忠誠的象徵,並且西方人們很喜歡養狗作為寵物.而在我國呢,我國人們似乎對於狗這種動物持有比較貶義的色彩, 人們通常對狗有種厭惡的心理.從古代來看,狗首先是人們的食物之一,再者中國古代養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看家,保護財物.
狗是歷來人類重忠實的朋友,是人們寵愛的動物,他可愛,忠誠,勇敢,集百長於一身,身受人們的喜愛。但在對於狗的語言特點上,中西方有許多相似只處,但也有許多截然相反的地方。「狗」在東方語言上常帶有貶義,常富含罵人的感情基調,因而在東方語言上喊有狗字的幾近是雅的,然而西方語言上狗的攜帶詞上卻常帶有褒義,比如「You are a lucky dou 」或「Top dog」等,都是誇獎人的話。是人際關系交往中為人深知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