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什麼合理化建議
一、 要加大傳統優秀文化的普及。比如,在機關要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教育活動,編寫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學習教材;在學校要開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大賽、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在企業要開展「誠信企業」「誠信商戶」等評選活動;要通過開展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弘揚孝賢文化和感恩文化、弘揚優良家風,推進社區、農村和家庭建設。要突出抓示範。通過好人好事的評選和推廣,用榜樣激發全社會崇德向善的力量。
二、要加大文化、文明工作的創建。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深入開展文明行為大教育、大勸導、大實踐、大提升活動,突出細節文明建設,從身邊一點一滴抓起,從一個一個具體的不良行為改起,教育引導人們在衛生習慣、交往禮節、禮貌用語、守時守約、尊老愛幼、保護環境、遵守公德等方面踐行文明規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三、政府要重視,比如,要安排財政專項資金,用於扶持地方文化發展。宣傳部門、文化部門要加強指導支持,聯合戰略策劃機構,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策劃方案。要從能乾的事情做起,盡快啟動一批先導性、基礎性重大文化設施項目。同時還要在推動傳統文化轉化創新上選好著力點和突破口,切實做好融合發展文章。
四、要加強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政府、社團等要引導群眾增強文物保護和文化安全意識,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古村落、古文化街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研究傳承基地和相關博物館建設,使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發揚光大。
五、要創新保護方式。比如與旅遊、與網路「+」相結合,讓文化釋放更大的能量。
六、中央領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合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因此我們要做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
2. 保護文化遺產的建議有哪些
保護文化遺產的建議有:健全機制、突出保護,確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正確軌道、鼓勵傳承,充分發揮民間自身力量、擴大宣傳,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展示場所。
1.健全機制,落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法規。建議制訂一系列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措施,並確保這些政策措施能夠有效實施。
比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安排,一定要專款專用,並對一些瀕危的和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優先提供支援;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開發和引導其市場需求。
2.突出保護,確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正確軌道。要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導方針,確保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切實有力有效的保護和搶救。
對於一些有市場效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走保護與市場開發相結合的道路,但走市場開發之路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和傳承,不能片面強調市場開發,否則一方面會使沒有市場效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人問津,最終得不到保護和走向消亡;另一方面會因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導致過度開發利用,使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變異和萎縮。
3.鼓勵傳承,充分發揮民間自身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全依賴政府出資保護是不現實的,積極開拓其他保護渠道顯得尤為重要。既然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民間,那麼最好的保護和傳承方法就是還原於民間,通過民間藝人和民間組織世代相傳。
4.擴大宣傳,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展示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讓群眾了解和接受,就應該「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群眾中、在實踐中不斷發揚光大。利用集市、廟會、節慶活動,繁榮、活躍民間傳統文化;加強宣傳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培訓活動。
保護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機構的傳播和展示作用,發揮新聞媒介、互聯網的宣傳作用,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3. 傳統文化的保護
傳統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先進文化的,傳統總是一個特定時代的反映,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具有局限性,從來都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保護傳統文化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揚棄,是一個取其精華、棄其槽柏的過程.比如封建倫理道德中的三綱五常、忠孝觀、節烈觀等只不過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工具而已.當時封建社會里流行的「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男尊女卑」、「父尊子卑」、「夫貴妻榮」、「母貴子榮」等也都是當時宗法等級原則的具體體現,它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這種極不平等的道德制度嚴重束縛了人的自由和發展,像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槽粕,我們應當毫不猶豫地拋棄。而像儒家的追求仁義。道家的崇尚自然,墨家的主張兼愛互利,法家的主張依法治國等不同派別的思想不僅在封建社會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還有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與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中庸尚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現實中更有著不可忽略的積極意義,我們應該將其發揚光大.三、保護傳統文化的關鍵是文化創新.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文化發展的空間被壓縮了.這其中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傳統文化本身應對不靈活、缺乏創新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固步自封,不求變革而落伍於時代:另一方面則身在寶山而不自知,優秀的文化財富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花木蘭》的故事,被美國人拿去拍成動畫片,影響跨越國界,就充分顯示了民間傳統文化創新的魅力。適應時代發展又是具體的,民間傳統文化只有從社會經濟發展中審視定位,從文化受眾需求中探尋方向,從現實生活中吸取養分,從現代精神中激活情感,從文化碰撞中開拓新意,從科學技術手段中豐富形式,才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在湖南,像湘綉、銅官窯、灘頭年畫、織錦、石雕、印染、竹刻、挑花裙等傳統工藝,如經過現代技術的加工改進、提高,與旅遊、出口「嫁接」,就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四、要想保護好傳統文化就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在如對待外來文化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運用馬列主義歷史地、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綜其兩端,我認為,對待一系列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盤西化,照單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槍不入: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柏!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麼硬性規定。對於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緊張、枯燥的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五、保護傳統文化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植政府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和民眾團體。制定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扎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加強立法,提高立法的質量,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徹底掃除制約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等瓶頸.要堅決打擊假借傳統文化之名宣傳封建、資本主義落後意識的人和組織,及時向人民群眾釋清保護與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和意義。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人民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總之,筆者認為全體社會成員首先要從觀念上充實自己,認識到一個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強化理論指導.其次,加大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這方面的義務。從每一個中國人做起。最後,我們每個公民要積極宣傳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要自覺學習並推廣、傳播傳統文化,堅持用傳統文化約束自自己的行為,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第一,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掘與提煉,去粗取精。全面的保護難度肯定會很大,也不現實。
第二,將文化作為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傳統文化不應該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而應該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以傳統文化去「養」傳統文化。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比較薄弱,有些地方還在為填飽肚子發愁,更別談對文化的保護了。少數民族多處經濟落後地區,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文字和語言處於走向消亡的邊緣。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思維,吸引資本,開發當地旅遊和文化產業,我想當資本遇到文化應該大有文章可做吧。
第三,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的結合。傳統也可以時尚,對傳統的創新不是對傳統的破壞,相反是對傳統的傳承與可持續的保護。
第四,可以設立傳統文化保護的官方和民間相結合的基金會與專門組織。例如韓國的韓國文化財產保護財團,口號是連接傳統和現代的石橋,成立目的在於保護、保存、普及和有效利用文化財產,創造性的啟發傳統生活文化。
第五,要樹立強烈的文化保護意識與文化消亡的危機意識。比之韓國,中國有太多的名勝古跡與無形文化遺產,可以說根本不在同一個數量級別,我們不能因為祖先留下大量的精神財富和物質遺產便不加珍惜肆意揮霍。
4. 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政策及現行的措施
1、賦予傳統文化特殊權利
利用我國的著作權法開展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種權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不乏一定的傳統文化形象被侵害的實例。
例如:六小齡童起訴網游侵害孫悟空肖像權案,利用《著作權法》保護作品完整性的相關法條來保護這類具有標志性的角色一定的權利,這樣在我國傳統文化形象受到侵害時,即能夠運用相應法律法規予以處罰,保護傳統文化的權益。
另外,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同樣應該包含其他的權利,例如:改編權、攝制權、翻譯權等,所以,在立法完善對傳統文化著作權保護後,也能夠起到對於傳統文化一定的保護作用。
2、設立相關傳統文化保護的職能部門
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我國現今是由多部門協作管理的,但是,從更好、更有效地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開展工作的方面來看,設立一個專職的國家傳統文化保護主管部門仍然是必要的。「音著協」,是專門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
同樣,為了應對傳統文化的著作權保護問題,開展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也是需要一定的職能部門的,建立一個長期、全面、行之有效的保護機制,用系統的觀點提出一整套現實有效的措施,用於維護我國傳統文化的合法權益,防止其被不法侵害。
3、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
這里的教育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上述兩種教育形式無論哪一種,都有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責任。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針對這一狀況,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通過進行系統性教育,讓人民群眾將仁愛、敬業、孝順和誠信等價值理念內化於心,成為自覺的行為准則和精神追求。
還要藉助實際的文化形式來引導受教育者。如在傳統文化課程中,適當的引入文學或哲學的經典名篇。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循序漸進,讓人自然地產生興趣,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傳承。同時,也要注重對文化自信的培養,通過培養文化自信,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中來。
4、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知識產權」、「著作權」是近年來,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新名詞。因而,為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加強相關法律的宣傳力度與引導,宣傳傳統文化具有著作權,引導以民族藝術家為代表的相關人員加強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和管理,營造傳統文化流傳的良好氛圍。
主要有以下幾種建議:第一,針對人們對於知識產權了解薄弱的情況,在學校、社區、公司開設普及班,加大人們對於傳統文化了解。
第二,派遣專家、學者前往偏遠地區、民族民風豐富之地,開設省、村學習班,普及知識產權,並收集傳統文化,匯編成冊,同時,鼓勵相關的權利機構或組織,運用一定的法律知識保護自身權益。
5、建設完備的法律保障體系
保護我國傳統文化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的部門,更需要的是盡快建立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用以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權益。一個體系的建立離不開法律作為保障。
通過制定中國傳統文化保護法律法規,可以用國家的意志強制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相應的法律地位、確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體系內各項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信息的權威性和指導作用。
5. 如何保護中華傳統節日請你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
一、注重傳統節日應從當局做起:當局在傳統文明的傳承和維護上應該起到要害性的效果。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立法問題,當局和立法機關以及宣傳部分的確該當立刻接納緊要辦法予以重現。傳統節日都應列入國度法定假期。而關於傳統節日,立法者懷有敬畏之心才是最基本的。
二、發掘文明內在,增強傳統文明宣傳與教育 :我國傳統節日中包含著豐厚的人文精力,要鼎力發掘和弘揚。要想讓民族文明資本鮮活永久,還必需在外活著俗力氣的根底上,尋覓孕育內涵驅動力的平台——教化——國度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小我修行。
三、傳媒應該有系統地宣傳和普及民俗文化:傳媒首先要重視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麼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這都是文化上的積累。通過傳媒對即將消失的東西進行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這些都是傳媒應該做的事情。
特別是在網路化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有體系化的進行宣傳。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文化,然後請嘉賓來講,有研究的人來講,另外就是到基層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知識宣傳給年輕人。
四、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年輕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我們民間還保存了很多東西,不要盲目地拋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回過頭往後看一看,看看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至少通過傳統文化應該知道我們的前輩、祖先是怎麼思考的,在每一階段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種社會正是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它又有一些什麼新的變化和發展。
保護傳統節日的意義: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有助於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於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但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重視傳統節日應從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
6.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有哪些
國家應盡可能採取一切必要的科學、技術、行政、法律和財政 措施 ,確保其領土上的 文化 和自然遺產得到保護。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財富。你對於保護文化遺產有什麼建議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保護文化遺產的建議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保護文化遺產的建議
1、國家應盡可能採取一切必要的科學、技術、行政、法律和財政措施,確保其領土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得到保護。
2、管理部門應經常對其文化和自然遺產進行精心維護,以避免因其退化而不得不進行的耗資巨大的項目。為此,管理部門應通過定期檢查對其遺產的各部分經常進行監督,還應該依據現有科學、技術和財政手段精心制訂能逐漸包括所有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和展示的計劃項目。
3、任何所需進行的工作應根據其重要性,都事先並同時進行徹底的研究。這種研究應同各有關領域的專家一起進行,或由有關領域的專家單獨進行。
4、國家應尋找有效的辦法,對受到極為嚴重危險威脅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組成部分給予更多的保護。此辦法應考慮所涉及的且相互關聯的科學、技術和藝術問題並能制定出適用的治理對策。
5、另外在適當情況下,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組成部分應恢復其原有用途或賦予新的和更加恰當的用途,只要其文化價值並沒有因此而受到貶損。
6、對文化遺產所進行的任何工程都應自在保護其傳統原貌,並保護它免遭可能破壞它與周圍環境之間總體或色彩關系的重建或改建。
7、古跡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由時間和人類所建立起來的和諧極為重要,通常不應受到干擾和毀壞,不應允許通過破壞其周圍環境而孤立該古跡:也不應試圖將古跡遷移,除非作為處理問題的一個例為 方法 ,並證明這么做的理由是出於緊迫的考慮。
8、未經專門行政部門批准,一律不準興建新建築物,也不準對位於保護區或附近的財產予以拆除、改造、修改或砍伐其樹木。
9、各成員國應制訂法規,控制招貼畫、霓虹燈和其他各類 廣告 、商業招牌、 野營 、電線桿、高塔、電線或電話線、電視天線、各種交通運輸停車場、路標和街頭設施等,總之與裝備或占據文化和自然遺產某一組成部分有關的一切事宜。
10、對蓄意破壞、損害或毀壞被保護的古跡、建築物群或遺址、或具考古、歷史、或藝術價值的遺產的人,應根據各國憲法、法律和許可權於以懲罰或行政處罰。此外,對非法挖掘設備應予以沒收。
11、對其他任何破壞保護、保存和展示受保護的文化或自然遺產組成部分的行為負有責任者應給予懲罰和行政處罰。它應包括根據已有的科技標准將受到影響的遺址修復至原狀的規定。
保護文化遺產向政府提建議
1.延續歷史,傳承文化,切實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主要體現為獨特的創造性和對特定歷史時期文化的典型表現性。因此,保持真實性和整體性是兩個基本要素。應在遺產地風貌區保護、文物修繕等方面注意堅持這兩條原則,防止過度開發、“修舊如新”等傾向。
北京舊城整體保護仍面臨嚴峻形勢。故宮緩沖區雖然已經劃定,《皇城保護規劃》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也已公布實施,但能否落實是關鍵。政府必須下決心堅決遏制住舊城內目前依然十分強勁的房地產開發勢頭,切實加強對故宮緩沖區的保護,切實落實《總規》提出的對舊城實行“整體保護”的原則,真正保護好故宮這份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2.明確管理主體,加快遺產保護立法。
目前北京的遺產地存在管理部門分散、各行其是的現象。應學習借鑒國際上的先進 經驗 ,抓緊研究遺產地管理體制的改革,盡快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專門的世界遺產保護機構和科研機構。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是目前做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法律依據,必須堅決貫徹落實好。北京市已公布《長城保護管理辦法》,使長城保護在法制建設上大大前進一步。其他遺產地的專項立法亦應加快步伐,使遺產保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合理開發,適度利用。
強調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性、社會公益性和傳世性,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共識。在這方面,我們應盡快“與世界接軌”,堅決扭轉將世界遺產的性質界定成“旅遊資源”的錯誤傾向,更不能將遺產保護地變成經濟開發區。應限定每天的參觀人數,更新“單純追求門票收入”等陳舊管理理念。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區縣應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放寬眼界,大膽決策,逐步通過體制和機制改革,改變公益性管理單位差額補貼的經濟運行方式,保護經費由政府全額撥款,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保護與眼前利用間的矛盾。
4.保護技術有待提高。
我國遺產地的高層管理人才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保護技術相對落後,亟待提高。應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重視引進先進保護技術和手段,鼓勵遺產地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技創新,探索適應我國、我市情況的新技術、新方法。
5.加強研究,擴大宣傳 教育 。
世界遺產保護是群眾性事業,應擴大宣傳,積極發動和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參與。應重視和發揮志願者及民間社會組織在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整合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開展對各遺產地乃至整個世界遺產保護事業的研究,組織編纂出版一批有較高理論價值的專著;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提高他們保護、珍愛祖國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北京師大附中組織學生調查北京世界遺產現狀,與專家座談,撰寫論文,這一經驗值得 總結 推廣。
6.作好後備項目的申遺准備工作。
在防止“重申輕保”偏向的同時,要作好新項目申遺的准備工作,“以申促保,以保備申”,使申遺的准備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有序。
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意義
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它包括了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文化遺產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反映了歷史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見證。通過對文化遺產的研究探索,我們可以窺見人類自誕生以來的生活面貌。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是人類過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循環的特點,一旦消失,就可能永遠不能再現,因此,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及其重大。
在現代國際競爭和地區競爭日益激烈的局勢下,各國都把經濟的增長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只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所以拆舊建新的趨勢日益加快,各種古老的建築物、遺址被現代化的機械夷為平地,各種文物被無情的摧毀。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許多文化遺產也被商業化的操作,把經濟利潤的最大限度的獲得看作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在許多旅遊地,商家為了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不顧環境的承受能力,過量的遊客蜂擁而至,這不但改變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初衷,更為嚴重的是給文化遺產帶來極大的負擔,常常遭至遺物的破壞,加快了遺存的損耗速度,縮短了文化遺產的生命。這主要還是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夠深刻,對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認識不足。因此,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合理、正確的保護,加大對文化遺產知識的宣傳工作就顯得及其迫切和重要。
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內容豐富多彩。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文化遺產分為文物、建築群、遺址三類,200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32屆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又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但不管怎樣分類,人類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就是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歷史文化城鎮和村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上個世紀70到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先後通過的《關於保護歷史小城鎮的決議》、《關於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等等一批重要的歷史文獻,都對歷史小城鎮、古村落的保護提出了相關規定和措施。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台《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我國於1985年成為締約國,並逐步建立了以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為主的遺產保護體系。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時,就已經提出要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的小鎮、村落進行保護。2002年新出台的《文物保護法》中又明確提出歷史文化村鎮的概念,並以法的形式確認了名鎮(名村)在我國遺產保護體系中的地位。世界上所有文明古國都對歷史的古鎮和古村進行著成片的保護。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的大余灣村於今年9月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評定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的內涵包含了文化遺產的所有分類,但是值得可惜的是,目前這個歷史文化名村卻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合理保護。
對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內容就是保護眾多分散在廣大名村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築,延續名村的傳統格局和風貌特色,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地方歷史文化傳統。大余灣村北木蘭山、東望木蘭湖,距今已有630餘年的歷史,保存著明清建築40餘棟,作為一個歷史上的村落,它幾乎放映了一個未受現代化影響前的農耕文明的整體面貌,從房屋建築、農作工具到風水理念,都透現出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村面貌。通過對大余灣村保護的意義的探討可以看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首先,保護文化遺產,可以使祖先創造的物質有效的保存下來。大余灣村現不但完整的保存著40餘座明清時期的建築,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0棟,保存較好的有31棟。此外,與古民居建築共存的文物有雕花木床、欽賜壽匾、諭旨木盒、石碾、石磨、石碓、織布機、紡線車、太師椅、古瓷器,以及《余氏宗譜》、余氏名人著作等。這些都是大余灣人在改造自然,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文文化,是祖先順應自然創造的物質文化。它們是大余灣人也反映了一部分中國人在歷史上活動的軌跡。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就是尊重我們的祖先、尊重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歷史、尊重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
其次,在現代世界文化逐漸走向匯流的社會,保護文化遺產,保存和發展祖先留下來的財富,體現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但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我們古老的許多文化都在現代化的沖擊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象大余村這樣存留完整、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中國並非隨處可見。大余灣建築風格奇特,大余灣先民將建築特色概括為: “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通各房,全村百來戶,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青石板塊路,滴水線石牆,頂有飛琉瓦,檐伸鳥獸狀,室內多 雕刻 , 門前畫檐廊。”此外,大余灣村前以澗溪作溝壑,再砌石牆為屏; 村後以西峰山作依託,又築石牆為障,村莊左右均有石牆相圍,悄然構成一城郭,可防賊禦寇,村內巷巷相通,各戶相連,呈現一套完整的安全居家體系。大余灣村的風水觀念是該地建築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左邊青龍游,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北斗,後面金線釣葫蘆,中間如意太極圖。”指的是村子左邊蜿蜒的山脈連接稻田像青龍浮游於水面,村子右邊一座山包像一隻白虎俯視前方,村前有兩座山包形似烏龜爬行,相鄰山峰上有大塊花崗岩猶似北斗七星掛天空,村後西峰山山脊如同一條金線,串聯著葫蘆狀的小山包村,前有進水出水兩條溪流匯集於村中的池塘形狀恰如一張太極圖。值得注意的是,風水觀念不僅是大余灣民居所特有,在中國古代的許許多多的建築、墳墓中,都有體現。風水理念外表上看來是一種迷信,但它體現出中國古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中國許多的庵觀、寺廟都建在名山上,體現的就是這種風水理念,這種天人合一、中庸的哲學思想。
其三,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並加以合理的旅遊開發,有利於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遊的開發並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只要處理得當,兩者都可以得到良性發展,文化遺產可以成為當地經濟的一個持續增長點。但是,首先得認清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對文化遺產的開發必須以有效地保護為先,只有文化遺存保護好了,這個經濟增長點才不會在短短幾年或者十幾年裡枯竭。文化遺存的旅遊開發不但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使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的文化,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副秘書長杜越提出,遺產地最主要的特徵應該是開放。“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參觀、學習和傳承,因此旅遊是必要的。它已成為遊客提高文化品位、增長知識閱歷的重要一環。”在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地適當的發展旅遊業,不但旅遊的適度收入可以為保護遺產提供經費支持,為遺產管理提供經濟保障,而且遊客的到來促進了各地文化之間的交流,宣傳了當地的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歐洲部主席邁克蒂爾德·羅斯勒說:“世界遺產地的旅遊業給全球幾百萬人創造了就業機會,給無數旅遊者帶來了快樂和休閑。”文化遺產的旅遊合理開發,可以帶來極大的利益,但也可能給遺存帶來極大的損失,會出現那種結果關鍵在於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
大余灣村現有人口380人,近百戶人家,但是大部分家庭都不是很富裕,有很多的家庭還處於貧困階段。把大余灣 民俗文化 村開發成一個旅遊景點,吸收當地人員編為工作人員,不但可以提高當地人口的就業率,而且還會更多的人轉向第三產業,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黃陂區已有“盤龍”(3500年歷史的盤龍古城)、“雙鳳”(為紀念程頤、程顥而建的雙鳳亭)、“木蘭”(佛、道兩教共處,有1500年歷史的木蘭山)三張文化名片,有“無陂不成鎮”的美譽。大余灣規劃出來後,將會成為黃陂的第四張名片,且必會出現“來陂必游大余灣”的說法。據初步預測,那是的黃陂大余灣將每年可實現文化旅遊綜合收入500萬元以上,帶動當地及周邊1800餘村民從事文化旅遊業。同時,還可以提高當地人的文化素質。
其四,文化遺產是自己祖先創造的文化,是本民族的過去,通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可以培養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國五千年長河,古老的先輩們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保存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義務,是 對子 孫後代負責的表現。唐太宗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只有正視自己過去的民族才能走向未來。只有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文化遺產是先人遺留給後人具有文化價值的財產,我們有義務保護好祖先的遺產,這分財產不但屬於我們,也屬於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有義務把這份祖先的財產傳承下去。
猜你喜歡:
1. 保護文化遺產建議書
2. 文化遺產保護建議書模板
3. 保護文化遺產建議書
4.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5. 保護文化遺產措施
6. 保護文化遺產議論文
7. 如何做好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與傳承
我們要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推動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相融相通。要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深入挖掘中華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8. 對如何保衛傳統節日提出合理建議
保護和傳承好民族傳統節日,進一步建立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虔敬情感,讓民族傳統節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建議如下:
1、應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通過官方干預,復興傳統節日。春節作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階級、甚至國界的民俗節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全民族的認同感。建議春節假期從大年三十開始。
2、為了加強國民的民族認同,春節時,國家領導人可發表春節賀詞。節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端午、中秋、清明、七夕等傳統節日,由於種種原因,面臨著日益被國人冷落的命運。古語有雲:獨柯不成樹,獨木不成林。
3、假如這些分別承載著本民族各類傳統文化的節日,有一天真的從我們身邊永久消失,僅靠有著法定節日身份的春節,又豈能完全擔負起積淀和再現歷史與文化傳統的重任?我們青少年也應該積極保護中國傳統節日。
保護傳統節日注意事項
不是所有的民俗都要靜態保存。「所謂靜態保存就是不讓民俗有所變化,比如,人們原來穿草鞋,為了保護這種原生態就不讓人穿皮鞋,這顯然不合理。」趙書建議,民俗保護要保護其形態,利用其價值,靜態保存只能是保存了喘氣的木乃伊。
情人節」、「中國感恩節」、「中國聖誕節」的類比非常流行,這反映出某些民族傳統文化流失嚴重。他建議:「不要把傳統節日裝進洋節這個舶來的『新瓶』,而是要重建傳統節日的符號體系,加深公眾對民族傳統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