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
以下均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1.城市環境的現狀與原因。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城市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我們不斷向四個現代化邁進的同時,城市環境問題正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著,大氣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等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我國、煤氣燃燒污染、工業廢氣、工地揚塵、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主要大氣污染源。城市道路交通雜訊超標、建築工地雜訊、第三產業的餐飲、菜場、商店、文化娛樂場所產生的雜訊、城市工業雜訊污染干擾市民的正常生活。城市固體垃圾的增加速度遠遠大於環境的承載凈化能力,垃圾的堆積大量侵佔這土地。工業廢水的超標排放和大量生活廢水未經處理就排進了河流,出現了水體富營養化,引發了各種疾病,嚴重污染了地下水。
2 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措施。
2.1 大氣污染綜合整治.
大氣污染的治理應根據城市的能源結構與交通狀況確定治理方法主要是:
2.1.1 減少煤炭的燃燒。
建設清潔型供熱工程,如燃氣熱電廠,開展企業余熱的綜合利用 ,通過燃氣,煤層氣等清潔能源的利用替代常年運行燃煤鍋爐拆除分散採暖鍋爐,冬季減少煤炭燃燒。
2.1.2 工業合理布局.
工廠不宜過分集中,以減少一個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工業園區的企業要合理布局,通過建設循環經濟,加大對廢氣的綜合利用,減少廢氣排放量。
2.1.3減少交通廢氣的污染.
減少汽車廢氣污染,關鍵在於改進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汽油的燃燒質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燒,從而減少有害廢氣。加大石油提煉研發力度,在全國范圍內逐步供應國四標準的汽油,淘汰國三標準的氣油,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及燃料替代型車,在公交、環衛等行業以及政府機關率先使用,鼓勵個人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
2.1.4 綠化造林,增大綠地覆蓋率.
茂密的林叢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樹葉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絨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飄塵。蒙塵的葉子經雨水沖洗後,能繼續吸附飄塵。如此往復攔阻和吸附塵埃,能使空氣得到凈化。
2. 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
污水處理主要分為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工業污水治理。生活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是有機物,工業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則比較復雜。分為很多種,不同的工業污染物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根據各個城市水污染的嚴重程度,城市規劃應該採用下列措施進行:
2.1 提倡節約用水,鼓勵城市居民重復利用廢水。並把不能在用的廢水經過簡單
處理後在倒入排水管道。
2.2 劃分區域用水,對於城市的每個重點區域都建設廢水處理廠,利用各種自然
凈化手段,對污水進行處理,採用新的科技和方法將水凈化,不能讓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
3. 雜訊污染綜合整治規劃
噪音控制在技術上雖然現在已經成熟,但由於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規模很大,要採取噪音控制的企業和場所為數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問題上,必須從技術、經濟和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權衡。在控制室外、設計室、車間或職工長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強度要低,城市規劃的時候可以分別採用隔聲、吸聲、減振、消聲等技術進行治理,減少雜訊污染。在庫房或少有人去車間或空曠地方,城市規劃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放鬆要求,即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減少城市雜訊。
4 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燒。目前我國生活垃圾填埋場建設正處於穩步推進階段,在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節約土地資源、減少填埋場污染、加強填埋氣體回收利用。垃圾焚燒處理主要適合於可燃垃圾,鼓勵企業建設垃圾焚燒電廠,變廢為寶,對於土地資源非常寶貴的東部沿海城市,焚燒處理會逐步發展成為這一地區生活垃圾處理的重要手段。
5 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5.1完善健全法律,使法律全面合理
有關部門要對我國現有環境法律進行科學系統評估,明確需要完善的法
律;環境立法應以根據實際情況,求真務實。努力解決現行法律的空白,制定一系列保護環境的,切實保護壞境。
5.2 明確環境侵權責任,加懲罰力度
相關部門要制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環境污染損害評估辦法》等法律, 加大對環境侵權的處分力度。
6 加大政府宏觀調控政策
6.1 運用法律手段使企業落實排污責任。
嚴格執行制定的城市排污標准,向排污企業徵收排污費,落實「誰污染誰治理」的原
則,應採取排污即收費和超標加重收費相結合的收費制度。
6.2 運用稅收政策進行調控。
國家通過增稅或減稅來防治環境污染,污染嚴重的企業承擔較高的稅率,對特別污染企業加征特別污染稅。對環境污染治理好的企業,減免一部分稅。通過稅收這個經濟杠桿達到治污防污的目的。
6.3 運用信貸措施進行調節。
當企業污染治理的好,對環境沒有污染,在申請無污染項目時,可向銀行申請低息貸款。而對污染嚴重企業,不接受貸款申請或提高貸款利率。
2. 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保持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營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使城市形象獨具特色。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期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璜。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協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
城市文化是人們在城市形成和建設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文化環境則是這個總和的外在表現。本文所論及的僅僅指城市文化環境的硬體部分,即城市建設涉及的范疇。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環境。美國建築大師沙里文曾說過:「根據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這個人,那麼根據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說:「建築是石頭的書」。雨果說:「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注入人類家園的每一條細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著文明之光」。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說:「其實我們創造城市就是在創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僅是出於經濟目的,那麼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是一個高標准、高層次的課題。它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歷史傳統、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和影響。
從城市規劃建設自身來看,20世紀追求城市理想的諸多主義—從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新城市主義、生態主義、多元化主義、女權主義等,雖說是各有側重,但也確實揭示了現代城市發展中諸多重大問題。應該說,這些重大問題對於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999年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提出:「新世紀的城市將走向建築、地景、城市規劃三者的融合」,並預言:「現代建築的地區化和鄉土建築的現代化將殊途同歸,而現代城市將更為講求整體的環境藝術」。
從城市文化研究的視野來看,改革開放初期對地域文化的尋求曾興起一時。當時全國建築創作有京派、海派、嶺南派、西安唐風、武漢楚風等。此後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發展,商業行為逐漸使地區特色消失,建築創作也「天下大同」了。1999年6月,國際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其主題報告提出了「21世紀要促進地區文化精神的復興」的觀點,並指出:「區域差異客觀存在,對於不同地區和國家,建築學必須探求適合於自身條件的蹊徑,即所謂的'殊途'」。弗蘭普頓教授在報告中提出:「創造具有'地域形式'而不是'產品形式'的建築」,即強調建築形式更多地取決於所在地域的特點,而不是生產技術本身。近年來,國內學術界也開始提倡城市文化研究應落實到區域,回歸到區域,並在區域文化中實現整合。不應單純地就城市論城市,而是要從更大區域范圍來認識城市文化,把城市與其腹地及與它相關的城市,視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從而把城市文化賴以存在的地域空間上升到應有的地位。毫無疑問,這些主張對於把握城市文化在空間發展上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是十分有利的。
1、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應該繼承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脫穎而出。當我們規劃一座城市的文化環境建設時,首先要解決好這座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或者簡稱為文化定位問題。這是一個戰略性的研究課題。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要符合當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先進思想和規范,要體現所在地區的文化精神,要對本城市的性質、規模、布局結構及人口構成作深入地分析,從抽象走向具體,由分散走向整合,將其落實到城市文化環境的要素、特徵上。一個比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管50年、100年。
我國學者在研究江南地區城市文化之後,將這個地區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歸納為3個特徵:即「親水性」「文人性」和「統一變化、饒有特色」。這些特徵反映在城市景觀上,建築、橋梁、園林、綠化、名勝古跡每每與水親和,城市景觀以水稱勝,顯現出陰柔秀美、富於靈氣的性格;文人是江南城市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起著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因而城市文化環境顯得文質彬彬、詩意盎然。江南城市文化雖有以上兩點共性,但並非千篇一律,其風格在統一中又千變萬化,富有個性,饒有特色。如果我們把握了地域文化的宏觀特徵,也就接觸了城市文化之本,就有可能在新的生活形態和新的技術水平下繼承和發揚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營造出本城市特定的文化氛圍。
3. 如何完善城市管理及改善城市環境衛生
1、加強城市管理首要前提在於提高認識。由於諸多因素,目前,在城市管理中,由於認識不到位,表現出在工作上水平、力度、效果參差不齊。為此,必須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繁榮與市容的關系。城市的生存與發展,是千年大計,任何片面強調經濟效益,忽略環境效益的做法都是政治上的短視、經濟上的短視,城市管理是一種有形投入形成的無形資產,是一種潛在的社會生產力,這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界和城市領導階層的共識。應該看到繁榮與市容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我們應做到既要繁榮城市,又要美化城市,使城市在良性循環軌道上持續發展。二是近期與長期的關系。城市建設和管理看起來是「面子」工程,是有一定的階段性,但其效果往往超出時空限制。有些工程開始時往往不被人們理解,但是歷經時日,其功效顯現出來後,人們對此就會贊譽不絕。這種認識過程可能是幾年,也可能是十幾年。三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經濟原理。我們應該看到城市建設和管理所形成的環境效益必須會帶來經濟效益,城建投入必然會推動經濟增長,這已經為發達城市的經驗所證實。
2、加強城市管理的必要基礎是設施建設。縱觀整個城市經濟社會有機實體,它在人的控制掌握下,進行著宏大復雜的物質交換、能量流通及信息傳輸。城市的供水排水、道路橋梁、公共交通、煤氣熱力、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郵電通訊、供電輸電、防災救災等公用工程和公用設施,承載和支持著城市,使城市得以成為有機實體,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這些是城市的基礎,被人們稱之為「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載體。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標志。因此,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搞好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要基礎。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要有戰略眼光,要從長計議,要真投入。要克服建設與管理脫節,重地上輕地下、短期行為的傾向,逐步提高整個城市管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3、加強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徑在於標本兼治。城市管理中的難點、熱點都是與社會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只有總攬全局、標本兼治、重在治本,才能使城市環境取得長久效益。這方面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城市發展要強化規劃管理。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龍頭,要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認真研究和保留自己的地理風貌、建築品味、文化傳統、經濟特色。同時必須依法加強集中統一的規劃管理,做到「三權」不放,就是規劃審批權、用地審批權、建設項目審批權不能分散,更不能層層下放。要注意規劃的科學性,不科學就會帶來無休止的調整和浪費。第二,必須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完整性,對那些危及城市安全、破壞城市環境,嚴重影響城市總體形象的工程該停的停、該拆的拆、該罰的罰,改變目前規劃控制不嚴、管理不到位、違章建築、佔道經營嚴重、環境衛生無人過問的狀況。集貿市場要強化規范管理,本著疏堵結合、改善條件、嚴格管理的原則和攤點要入市、入群、入點、入規四個要求,調整、完善市場的布局。要把安排下崗職工就業納入政府行為,拓寬就業門路,逐步減少下崗待崗人員佔道經營的狀況;動員地處鬧市的虧損企業把閑置的車間改為小商品市場,利用圍而未建的工地和單位內部廣場設置一些有特色的節假日市場。第三,環境衛生要強化源頭管理。要實行垃圾袋裝,合理設置街道的果殼箱,盡量減少垃圾中轉的環節,防止垃圾二次污染。第四,道路交通要強化綜合治理。要結合新城開發、舊城改造,新建、拓寬街道盡可能形成「城外成環,城內結網,環網相連,路路相通」的交通格局。一是市區中心人流量大的道路一定要實施限流、分流。二是要削減城區的計程車總量,人力車、摩托車必須控制,大力扶持公共交通。三是要整治佔道停車,查究違章運行,並長期堅持下去。
4、加強城市管理的內在動力在於以人為本。市民素質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首先,在城市管理諸多因素中,人是起主導作用的根本要素,城市發展、進步,是人的積極作用結果,城市衰退、消亡,也主要是人的消極作用造成的結果。其次,「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基本原則是決定城市政府引導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根本依據。市民既是城市管理的主體,又是城市管理的客體,既是出發點,又是落腳點。動員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是我國搞好現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基礎,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其三,提高市民素質是城市管理從源頭抓起的關鍵所在,這是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城市之魂在於文化品位,城市之形在於建築品味,城市之秀在於綠化品味,城市之美在於人的品味」。一個城市漂亮與否,除了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人的素質是至關重要的條件。我們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最大限度調動全體市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是用「以人為本」的思想發動市民積極參與城市管理;二是用「以人為本」的思想抓好市民的文明教育;三是用「以人為本」的思想規范市民的行為。只有整個城市市民的法制觀念、環境意識、道德情操、審美能力適應了現代城市的管理要求,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市管理的動力問題。
5、加強城市管理的重要保證在於依法治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管理城市是加強城市管理的必然要求。目前,建設部門有三大法:《規劃法》、《房地產法》、《建築法》,交通部門、工商部門、公安部門也都有大法,要依據這些法律法規,認真實施依法治城、依法治市。首先是依據法律繼續做好建章立制、依法管理的問題。目前,各個城市都想了不少辦法,出台了自己的政府規章或規范性文件,基本解決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問題,關鍵是要嚴格執法,不能手軟,只有「鐵心硬手」,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其次是完善機制,強化監督。一是行政監督,就是要利用市容、公安、工商、衛生、城管等專業隊伍進行督察。二是群眾監督,就是聘請一些熱心公益事業、政治覺悟高、身體素質好的離退休幹部職工作為社會義務監督員,對城市管理中的不文明現象進行監督。三是輿論監督,這是當前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新聞媒體對當前城市管理中好的風尚大力贊揚,對城市管理中出現的熱點、難點,特別是老大難問題要堅決曝光,並進行跟蹤報道。
6、加強城市管理的關鍵在於領導重視。「面貌變不變,領導是關鍵」。領導高度重視了,辦法也多,力度也大,效果也好。當前,在領導層當中要克服三種情緒:一是畏難情緒,即感到「投入難、執法難、協調難、長效難」;二是自滿情緒,即認為「自比有進步,橫比差不多」,都是彼此彼此,兄弟水平;第三是厭煩情緒,即覺得「治理年年搞,年年老一套」,搞疲了。這三種情緒如不克服,城市管理要深入下去必然是句空話。在加強領導的同時,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分清條塊之間、條條之間的職責,是搞好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環。為此,加強城市管理要做到四有,即「組織領導上有班子、機構編制上有牌子、議事日程上有位子、推動工作上有點子」。要建立高效、合理、動態發展的城市管理網路。城市管理要實行「建管分開、建管平行、管理實體」以及「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管理體制。具體內涵是:在堅持集中統一的前提下,通過理順建設職能和管理職能的關系,合理調整分塊,理順條塊關系,強化城區屬地管理等功能,加強城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的管理職能,朝著「統一規劃、分級管理、重心下移、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條條保證、權責一致」的方向邁進,由部門行業管理轉向綜合管理,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4. 談談如何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傳播中必然會發生文化交流與文化合作,在不同文化之間必然會出現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隨時代的進步文化會不斷進行文化傳承和進行文化創新。本文擬從廣義文化上來討論泗陽城市文化特色問題,談粗淺認識,提出一些建議,供領導參考。一、 城市文化特色建設的重要性認識文化建設既是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但從我國當前城市化進程的整體情況看,普遍存在著文化建設滯後的問題,一些城市在現代化的名義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變得千篇一律,直接影響了城市化進程中的質量。要正確引導城市發展,科學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城市文化建設,以形成和強化自己城市的特色。在現代社會中,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它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判斷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人們已不再單純看發展速度和國民生產總值,還要看城市環境和文化品位,以此來判斷城市的綜合實力,是否可持續發展。要建設現代化的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沒有文化的城市是沒有品位的城市,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城市。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是泗陽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在這方面,我們正在努力推進文化興市發展戰略。如果要讓外地人能更好地識別泗陽,讓本地人能清楚的了解泗陽,讓來泗陽人能更加喜愛泗陽,那就主要在於通過文化符號來識別,通過文化傳承來認知,通過文化特色來吸引。因此,在城市擴張和建設發展中,如何體現出泗陽城文化特色,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重新審視和共同研究的問題。泗陽城市文化建設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一是城市建設發展加快,新城區擴張提速上檔,老城區改造正在強力推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二是文化載體方面,修建了體育中心、體育館,大劇院等。二是文化景觀方面,抓了泗水古城、騾馬街的建設;三是從精神成果方面,提煉過泗陽「人文精神」,確定泗陽精神、泗陽「城市名片」等。四是在文化特色方面,已經進行過一些打造,對楊樹文化、泗水漢文化,已經具有較強的對外社會影響力。五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通過教育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建設和發展了一大批名校,形成了具有泗陽特色的在全省有較大影響力的教育文化特色。六是制度文化方面,加強了法制建設,制定了城市管理規范,加強了公民道德建設,出版了《市民必讀》、《市民公約》、《市民守則》等。七是文化聯動發展開始起步,進行了文化與教育、體育、衛生、旅遊、商貿等產業與聯動發展的探索,特別是「四城同創」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泗陽城市文化建設中還有一些問題。一是歷史文化總量不多,搶救保護工作力度不夠,尚存歷史文物古跡不多,發掘開發利用不夠;二是建設發展力度不夠,文化投入不夠,文化規劃不夠,項目數量不多,文化質量不高;三是對泗陽文化認識還需深化,如對泗陽的文化資源、文化特徵、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標志等的理解還不很清楚;四是在泗陽文化風貌方面,特色不突出,個性不突出,特點不突出,具象化不強,影響力不大。五是文化拓展寬度不夠,文化與旅遊結合不夠,文化與產業結合不夠,對外文化交流不夠。城市的魅力在於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人為地改變一個城市的傳統風格和特點,牽強附會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東西,是對城市特色的扭曲。在發展城市文化時,不能人雲亦雲,一定要搞好論證,結合實際,把握和弘揚本地及民族、人文、歷史、地理、經濟方面的個性和優勢,把文化特色納入城市化建設之中,使自己城市硬體建設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內容,營造特色文化的氛圍,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二、泗陽城市文化特色因素的簡要分析作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設發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受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泗陽的文化建設發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不能不對影響泗陽文化發展和特色形成的因素作簡要分析。(一)從文化源流來說,泗陽是古泗水漢文化的發源地,悠久的漢文化是泗陽文化的根源,可以說泗陽是漢文化的傳承地。(二)從地緣文化來說,泗陽地處長江流域,泗陽飽經長江文化的影響,泗陽位於長江下游地帶,是長江下游文化的組成地;地處齊魯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地帶,可以說是南北文化的結合地。(三)從經濟文化來說,泗陽農耕文化影響久遠,泗陽一直是一個農業大縣。泗陽商業文化於近代興起,商貿業發展時間較晚,工業文化的傳播時間不長,信息時代文化影響是當代才開始的。(四)從歷史名人來說。書法家林大木、地理學家張相文、紡織大師盧庭蘭等,這些地方歷史名人還是具有重大歷史影響和歷文化意義的。上述情況表明,泗陽歷史文化因種種原因確實存在著「歷史缺陷」,但泗陽歷史文化也不是一片沙漠,仍然有著比較豐富的底蘊和眾多的文化影響存在。影響泗陽文化發展的因素,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有外來的也有本土的,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有名人的也有社會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我們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加以對待,不承認和看不到泗陽歷史文化因素的存在及其影響是不對的,而且必須認識到這些因素都會對泗陽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而要打造泗陽的城市文化特色,也必須充分利用這些因素的積極方面,從而找到泗陽城市文化的根基所在、源流所在、表現所在、特色所在。才能更好地推進泗陽城市文化建設和彰顯泗陽城市文化特色。三、泗陽城市文化特色建設的主要原則一個城市的存在要有城市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要經過一個歷史過程,按照建設發展規律,結合泗陽實際情況,打造泗陽城市文化特色要注意以下原則。(一)要堅持歷史的與現代的相結合。不能忽視泗陽的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也不能簡單地只追求泗陽現代文化形象塑造。泗陽從建縣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其發展中,有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出現過一些歷史名人,曾有過一些古代文化建築物。雖然保留和傳存下來的甚少,這正是泗陽歷史文化保護的悲哀所在,也正是當代人對泗陽進行文化尋根、留下歷史文化符號和打造特色文化的重點之一。然而,現在我們已進入建設現代大城市的重大發展時期,建設具有現代文化感的新泗陽,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和長期目標,這是我們必須為之努力奮斗的。但在城市擴張發展和城市文化建設中,我們不能簡地單復制再造一個古代泗陽,也不能機械的移植一個現代泗陽,一定要堅持歷史的和現代的結合,讓泗陽歷史文脈的傳承和泗陽現代建設的實施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形成泗陽城市文化特色。(二)要堅持人文的與自然的相結合。注意將泗陽自然景觀人文化和泗陽人文精神形象化。泗陽有較好的自然環境、自然風貌和自然景觀,可以人化的的文化的重點自然景觀也不少。泗陽人文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只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的沒有很好的保存下來,有的還沒有被我們發現和利用,有的已經開始被發現和正在進行挖拙和打造。但這還不是很多。因此,在泗陽城市建設發展和城市特色文化建設中,一定要堅自然的和人文的相結合 ,充分發現和發掘泗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這不僅能為代城市特色文化建設做出貢獻,而且能為後世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三)要堅持特色的與共性的相結合。泗陽文化要強調自己的地域特點,也要有與時代相宜的時代特徵。泗陽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還有獨特的地理資源和人文資源,在建設發展中,要從物質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找到泗陽的文化個性,強化泗陽的文化特色,形成泗陽的文化符號。同時,要立足本地文化特點,繼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吸收古漢文化的文化因子,借鑒外來文化的積極影響,努力創新先進文化,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共性的文化精神和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彰顯泗陽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時融入民族的時代的先進的文化共性。只有這樣,泗陽文化才能根正枝繁葉茂,才能讓人產生獨特感和具有認同感。(四)要堅持歷史再現與創新體現相結合。一方面要注挖掘泗陽的重要歷史名人、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進程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要努力創新現代文化景觀和當代文化形象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神。在建設過程中,要努力發現、挖掘、整理和再現在泗陽發展歷史中的具有重要的積極的歷史文化意義的重大過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要在堅持尊重歷史、注重現實的基礎上,通過城市規劃布局、建築風格、城市雕塑、旅遊景點、主題公園、文化廣場、人文景觀、特色街巷、商號牌扁、店堂裝飾等加以歷史再現或創新體現,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記錄集成,設置專門地點和機構行進行徵集管理,記錄、塑造、再現一批文化標志和文化符號,讓人們能從感覺泗陽文化形象和領悟泗陽文化精神。四、泗陽城市特色文化建設的概念設想根椐上述分析,找准泗陽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之一。城市文化特色打造。不僅要城市物質財富積累,而且要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城市文化的個性體現。在泗陽城市特色文化建設中,我們可以從廣義文化角度作一個概念規劃。(一)繼續加強文化場館建設,圍繞文化大縣建設目標,加大了文化載體建設力度。」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小雨告訴筆者:「全縣先後投資近3億元,建設圖書館、城市展覽館、革命歷史博物館、農耕教育博物館、中國楊樹博物館、體育館、棉花博物館、科技館、游泳館。打造出泗陽「文化紀念碑」。(二)建設「新城文化景觀」。新城區泗陽城市的重要組織成部分,是城市擴張發展的重點,是泗陽現代城市的代表,在文化載體、人文景觀、文化標識、建築風格、城市風貌等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礎。因此,在新城區的建設發展中,要結合建設發展進程,更加應注意規劃和建設好城市特色文化項目,在新城區進一步呈現具有泗陽文化特點和現代文化特徵的城市文化特色。(三)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在形成文化娛樂街、文化用品街、飲食文化街等文化街巷建設。泗陽文化發展與城市規劃建設結合起來,將泗陽文化發展與商貿經營結合起來,將泗陽文化發展與街容巷貌建設結合起來,將泗陽文化發展與店堂裝飾結合起來。從而多方面展現泗陽文化,讓人們從多角度感受泗陽文化。(四)修建「泗陽文化新載體」。泗陽會展中心。在會展中心中,同時內設立泗陽歷史博物館,泗陽文物展覽館、泗陽歷史名人館、泗陽區情展覽館,泗陽規劃展覽館,集中展示泗陽的文物博物、泗陽發展歷史、泗陽歷史名人、泗陽建設成就,泗陽發展前景,形成泗陽的城市發展「泗陽文化綜合展覽館」。同時要根據城市發展的城要,抓好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新的載體工程建設 。(五)抓好文化標識工程。要在城市建設發展和城市新區擴張中,在城區特別是在新城區要注意規劃和建設體現泗陽的文化特點和現代特色的文化標志。如建設體現泗陽文化主題的城市公園、城市廣場、城市雕塑等,打造出泗陽城區特色文化景觀,彰顯泗陽的文化特色,增強人們對泗陽的識別度,強化泗陽的文化影響力。(六)抓好文化交流工程。要擴大泗陽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又要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對泗陽的積極影響,必須加強文化交流。要組織文化部門和文化組織,運用多種方式,拓寬多種渠道,進行文化互動、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化合作、增進文化融合、推進文化發展。從而擴大泗陽文化影響力和泗陽對外知名度。五、泗陽城市文化特色建設的主要措施(一)完善文化發展規劃,強化公共文化設施。要以完善城區基礎設施、強化農村基礎設施、發展基層基礎設施、發揮基礎設施作用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二)加強文化建設投入,做到硬體軟體並重。在加大硬體投入的同時,要加大對軟建設的投入。在資金投入上,要實行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加大政府對公益文化設施投入,引導民間資本向文化產業投入,引導社會單位加大對文化活動投入。(三)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發揮文化人才作用。加強管理者隊伍建設。深化機關改革,加強領導班子、管理幹部隊伍建設、文化市場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專業工作者隊伍建設,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加強事業人員管理,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引進、培養、文藝創作人才,壯大創作隊伍,提高創作水平。加強經營者隊伍建設,結合產業發展的需要,健全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組織。大力開展文化企業經營者培訓。(四)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產業支持文化建設。堅持以國有和民營多種所有制共同以展,堅持以產業發展促進事業繁榮的要求。重點抓好國有文化資產經營業、廣播電視網路傳輸經營業、電影放映服務業、文化娛樂市場經營業、體育賽事市場經營業、圖書音像製品營銷業、新聞出版印刷包裝業、廣告和影視音象製作業、文化藝術體育培訓業、文化藝術中介經營業。(五)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更新管理理念,深化體制改革,創新運行機制,革新管理辦法。在管理方式上,管理機關要由管辦結合向管辦分離轉變,要由管理文化單位向管理轄區文化轉變,要由重視城區發展向城鄉統籌發展轉變。在經費管理上,重大公益文化需要實行政府采購制、專項活動實行政府補貼制、社會文化活動實行社會單位資助,商業文化活動實行市場運作。在人事管理上,事業單位要改革,在用人機制上要搞活。在分配方式上,多種社會分配形式。在激勵機制上要搞活。建立完善考核制度、評估制度和獎勵制度。
5. 如何形成城市文化氛圍提升城市人氣
用城市規劃的方法把策略想清楚。建議:1.先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2.提供居民素質。做到這兩點,城市文化內涵及特色就會自然體現。
6. 如何進行城市文化建設
宏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在城市區域的總和。中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的總和。微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學藝術、廣播電視以及各種社會性、群眾性的娛樂性活動的總和。 我院認為,城市文化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培育具有現代素質的市民。這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市民是城市的主體,是城市社會文明的創造者和體現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城市市民的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的形象。沒有現代素質的市民,現代化城市由誰來規劃?由誰來建設?由誰來鞏固和發展?一個充滿小農意識和市井習氣、封閉保守的城市,是無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廣大市民只有不斷增強城市意識、開放意識、法制意識和現代生活環境意識,促進一個城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有濃郁的崇文意識、有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城 市才能現代化。 二是建築具有個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觀形象,它包括城市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時尚的外觀形象。諸如,城市的空間布局,建築的造型、風格、色彩以及道路、廣場、公園、雕塑、路燈、欄桿,甚至路牌、廣告等等,都不能凌亂無章、殘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講究城市的整體和諧和審美情趣,有文化個性和藝術感。形象文化就像一個人的臉,是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像巴黎、倫敦、莫斯科、法蘭克福、威尼斯等世界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標志性的文化、體育設施必不可少,往往一兩個標志性文化設施就能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如悉尼,一個著名的海上歌劇院,就大大提高了它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三是充分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現,是一個城市文化個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一個城市(特別是中國城市)成為文化名城的一種最獨特的文化優勢。像世界文化名城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中心,曾經產生過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一大批世界名人,它是一個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名揚世界的城市。又如比薩、威尼斯也是如此。在國內,像曲阜,也是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蜚聲國內外的。 四是形成若干個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或藝術團體。教育是文化的基礎,科技是文化的精華,藝術團體是文化的結晶。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將這三者作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關鍵性指標。特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些由移民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國家,更加重視教育和科技。像美國的波士頓,之所以能成為文化名城,靠的就是這三者。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培養了不少總統,還有數不清的專家學者,其中不少人獲得諾貝爾獎。波士頓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不僅在美國,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 五是有繁榮發達的文化產業。所謂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娛樂產業、影視及音像製品業、新聞出版業、文化旅遊業以及一些與文化相關的美食、美容、時裝、休閑、美術品產業等等。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既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也可以極大地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美國文化名城洛杉磯,靠「迪斯尼樂園」和「好萊塢城」,形成了驚人的影視及音像製品業和文化旅遊業。現在,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許多城市,都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也已將文化產業列入國民經濟優先發展的重點。 六是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所謂群眾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間自娛自樂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等,也指一些節慶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是節慶文化活動,對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養成群眾的文化意識,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7. 如何優化文化資源配置
優化文化資源配置 提高有效文化需求
案例介紹[注
之一:北京市的國營、民營企業同台競爭,多元主體優勢互補,盤活了文化資源。
1993年,在北京市政府和市宣傳部的關心下,民營企業家錢程與中央樂團簽約,出資45萬元承包了北京音樂廳。承包方除保證中國交響樂團演出場地之外,主要以出租場地、承辦國內外演出為經營方向。96年起,北京音樂廳向社會承諾:"我們天天要有音樂會,是真正的365音樂廳。"音樂廳自承包以來,既把握住先進文化、高雅文化、民族文化的大方向,又大膽探索演出市場規律,充分挖掘國際國內文化資源的潛力,力爭最佳的投入產出效果。94年3月至同年底,音樂廳共演出162場,演出收入達50.5萬元;95年演出248場,演出收入209萬元;98年演出猛增至581場,演出收入高達700萬元;99年提高了演出節目的檔次與品位,共演出488場,演出收入850萬元;現音樂廳與承包前年均演出60場相比,演出場次與演出收入呈幾何級上升。音樂廳的承包者的經營策略是:一是廣開投資渠道,分攤投資風險。經紀人、其他經營者都可參與音樂廳經營,音樂廳主要致力於品牌設計與收取場租費,二是在演出市場參與演出節目的競爭,投資於創新性劇目設計,如連續推出的《中國唐代名篇音樂朗誦會》等優秀節目,各界觀眾蜂擁而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也親臨觀看。2000年,北京市政府與民營企業家錢程簽約,同意他以自然人身份,承包由政府投資上億元的北京市標志性文化建築--中山音樂堂。錢程坦言:"我做的一切是音樂廳原來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民營企業家和民營資本在激活文化市場方面發揮出的獨特作用,使文化資源的功能得以復位。
長期以來,一個城市有影響的大型文化設施,總是抓在政府文化部門手裡,主要是政府部門擔心這類文化設施的經營權一旦落入旁手,很難保證它的社會效益。但這種壟斷式的經營往往缺乏開拓市場的激情,忽視投資回報。北京市敢於突破禁區,以個體承包方式吸引民營資本經營大型文化設施,多元所有制主體同台競爭、優勢互補,為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提供了一種啟迪: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一個適合多元經營主體介入,讓社會和市場在優化配置文化資源中起基礎性作用的體制環境。
之二:廣州市的輿論工具以需求為導向做活主流新聞,突顯服務功能,尋找到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點。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經營體現了一種鮮明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特徵:
一、做活主流新聞。新聞媒體必須將黨和國家的意旨體現為主流意識形態。《廣州日報》作為一份黨報概不能外,但報業的決策層清醒地認識到,報業的立足點在市場,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為了找到輿論導向與市場基礎的最佳結合點,經營者充分利用政府和企業的兩種資源,形成了以主流新聞打市場的經營特色。報社從全國各地吸引優秀人才,建立了一支高效的新聞隊伍,他們追蹤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以最權威的新聞來源和最快捷的傳播方式來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此外,報社還根據市場的特點,以豐富多彩的版面設計來吸引讀者。特別是"即拼新聞版",將消息和獨家采訪拼成醒目的新聞版塊發表,引起強烈反響。由於注重新聞的即時性、准確性和吸引力,使《廣州日報》的新聞版成為該報最有影響力的品牌和最大的市場賣點。
二、突顯服務功能。報紙不但是輿論載體,更是服務工具,為了拓寬市場,集團千方百計地作好讀者的服務工作,他們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了150多家連鎖店,這些連鎖店除收訂、零售報紙外,還銷售各類書刊和文化用品,甚至還經營便民百貨,以滿足客戶的各類需求。各連鎖店還實現了計算機網路,使訂報售報、廣告服務等業務運轉速度大大加快。為了讓讀者在早餐桌上看到《廣州日報》,公司還自辦發行,添置了130多輛運輸車,每天在方圓300公里的廣東省境內和兩廣交界地區密集穿梭,將報紙及時送至每一層樓的讀者手中。報社還將潛在的讀者按住宅、地區分片做調查,有的放矢,制定出將潛在讀者轉化為常年訂戶的實施計劃。據《廣州日報》的一項調查,報紙自費訂閱者已佔到總訂閱戶數的81.4%,表明黨報已一改昔日指令性訂閱的舊面貌,進入了良性的市場運轉軌道。96年,中國大陸第一個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在廣州成立,99年總資產達33億元,報刊收入由91年1.22億上升到18億元,廣告收入從91年3.96億元上升到9.72億元,99年上繳稅收1.53億元,成為廣州市的納稅大戶,集團還拓展了信息服務等相關產業,擁有多種所有制合資的多家企業實體,成為中國報業界的巨人。
之三:深圳市的文化資源和企業家的有機結合、企業資本和文化產業的有機結合的制度創新,為文化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深圳華僑城集團是一個擁有70餘家合資、控股和參資企業,以家電、電子、文化、旅遊、房地產開發為主導產業的控股企業集團。99年集團總資產達238億元,凈資產達101.8億元,銷售收入158億元。集團將文化軟資源、資金、技術和旅遊概念緊密結合,以資本形式投入市場營運,形成集人造主題公園、演藝業和相關產業開發為一體的文化服務經營實體。10年中,集團用於文化旅遊產業的投資共25億元,其中對錦綉中華、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等主題公園投入約13億元,10年中華僑文化旅遊度假區接待中外遊客6000多萬人次,營業收入60多億元,實現利潤12億元。並創造了一個1:8的錦綉中華效應,即遊客平均每在華僑度假村消費1元,社會相應地在深圳市區連帶消費8元,以主題公園為中心,產業還配套經營各類星級賓館,開發了具有文化特色的"皮皮王"系旅遊產品,並控股深圳航空公司,創辦了旅遊教育產業--暨南大學中旅學院,成為一塊"立足國內,輔射海外"的世界區域性文化旅遊的著名品牌。
華僑城集團的成功歸功於企業決策層的資源整合能力和企業制度的創新,華僑城集團決策層利用了世界、中國的文化資源、給自己營造了一個成長空間,並按照市場規律運作,不斷發現、引入和整合新的生產要素,靈活機動的開拓新市場。集團的《華僑城集團憲章》以未來10年為時間跨度,以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為宏觀背景,以制度創新為主題,確定了集團未來發展的一些重大戰略選擇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內部產權革命",旨在通過企業內部的產權多元化,從根本上解決集團下屬各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問題;如"分享經濟",突出了以智力勞動為特徵的經營性文化生產的價值;如"經營者選拔考核市場化、外部化"和"經營者選拔的連帶責任機制"等,可以使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經營者發生更迭時,確保後繼者的延續性和創造性。此外,《憲章》擬定的一系列超前性的企業價值理念如:"知識就是優勢,創新就是未來"等,也為文化旅遊產業在新世紀的持續發展打開了廣闊的上升空間。
之四:魔術大師商業魔法大揭秘,大衛中國行酬金是多少?
據2002年7月30日CCTV經濟半小時報道:大衛·科波菲爾曾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本時代的魔術巨人",而他高超的商業運作技巧同他夢幻般的表演一樣,讓人嘆服。他能把自由女神像變得無影無蹤,能讓觀眾當場消失,能穿越長城城牆,同時也能變來無窮的商機。
大衛平均每年在全球的演出超過了500場,他擁有了自己的專業製作隊伍,在世界各地都有雇員。魔術上的巨大成功也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根據2001年美國《福布斯》雜志的統計,大衛一年的收入為6000萬美元,在世界娛樂名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五。
大衛此前在深圳和廣州的演出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票房成績。在上海,7場演出的門票已提前售出了80%,而最高票價現在已被炒到了2400元。大衛在上海的票房收入目前已經達到1300萬元。
早期大衛起步時,尤其是變飛機,變自由女神像消失,大部分費用應該都是由電視台來出,大衛享有的就是影碟版權。但是伴隨著電視演出的廣告收益和其他一些收入,都完完全全是電視台來分的。大衛羽毛漸漸豐滿以後,更多的是這種現場表演,那純粹是他自己企業的收入,與電視沒有太多關系。其實是有一個商業體系在支撐著大衛。美國這種商業體系,本身在魔術以外已是非常的健全。比如說魔術師協會、魔術商店、魔術展覽、魔術比賽,還有一些交流等等,這已經成了系統。在魔術界里專業分工很細,它們的不斷創新也源源不斷地給大衛提供創新的基礎。就像生物鏈一樣,大衛的鏈不斷地變粗、變多,別人不斷地供血,整個產業的鏈就變得很好。
之五:投資於文化的上市公司正在顯現頑強的生命力。
涉足文化的上市公司
公司名稱 涉中文化產業概況 流通盤 總股東 2000年每股凈資產
北方五環 興建了現代、綜合化的大型現代化體育基礎設施--五環廣場 1.06億股 2.89億股 1.118
電廣傳煤 依託大股東湖南電廣集團,全面進軍影視製作和經營 1.18億股 2.58億股 9.062
誠成文化 投資圖書、期刊、電子出版物、影視、光碟、文化用品製作、印刷和發行 1.09億股 2.08億股 1.73
上海強生 投資1.6億元發起創立上海強生傳媒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參股《新財經》、《財經周刊》 1.50億股 2.81億股 3.035
東方明珠 主營業務包括廣播電視傳播服務、電視塔設施租賃和廣告經營等 1.57億股 6.88億股 2.55
目前,已掀起一股投資文化的熱潮,新一代文化投資者和文化經營者已經意識到資本和文化結合的重要性。中國證鑒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已將傳播與文化產業納入上市公司13個基本產業門類之中。廣州日報集團、廣東有限電視台、文化新民報業集團、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電腦報、新華書店、北影、西影集團等都加快了進軍資本市場的節奏,准備通過股份制改造,直接上市挺進證券市場,以期在更大更深層次上沖擊文化領域。
[注]案例來源:《廣東藝術》2001年5期,13期-21期
關於優化文化資源配置
提高有效文化需求的思考
之一:體制改革是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提高有效文化需求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構成社會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與發展,經濟基礎的變化或早或遲會導致上層建築的調整與變革。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以市場機製作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基本取向的經濟運轉方式,這就給屬於上層建築的文化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是繼續按照傳統的計劃模式管理文化,還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模式管理文化?
"計劃文化"的模式我們早已熟知,其所有制形式全部為國家所有制,文化資產由政府進行統一的計劃管理,政府既是文化資產的所有者,同時又是文化資產的佔有者、支配者、使用者和分配者。表現在文化單位中,就是文化單位的領導人由政府委派;文化單位的各項活動、人事管理由國家統一安排,文化單位沒有自主財務權,所需經費全部由國家財政安排,支出也有嚴格的標准,實行的是財政的統一預算管理。在這種管理體制下,文化資源造成了相當大的浪費,壓抑了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阻礙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這種歷史的教訓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文化體制改革在改革先行的地區已有實踐,它是以全社會消費者的有效文化需求為導向,多種所有制結構投資於文化事業,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起基礎性作用,政府根據文化事業的導向性、公益性、消費娛樂性的性質制定文化產業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營造各種所有制文化的平等競爭環境。文化的導向性也要能使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文化的公益性也應考慮市場的有效文化需求。在市場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的共同作用下,確保文化事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之二:關於導向性、公益性等社會文化的優化資源配置與提高有效需求問題。
長期以來,受傳統計劃管理模式的影響,我們總是將文化看屬意識形態范疇,對導向性、公益性文化更是審慎對待,採取了國家包攬的辦法。導向性、公益性文化資源全部由國家按計劃進行配置,設施建設及日常管理機構支出全部列入財政預算,造成的後果是大量的重復建設,有效利用程度極差,造成大量的浪費。(民建常州市委 常州市文化局、汪志 光)
http://mjyz.gov.und.cn/show.php?id=288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和效益提升
[內容提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盛,有賴於一個或者幾個大城市群的興起。它們不僅是強勁的經濟增長極,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長三角」城市群所擁有的文化傳統資源,特色化程度高,形態豐富,構成了互補整合的重要條件,在文化資源的流動條件,資源培育的社會投入等方面,不斷擴大增量,加強了優化整合的物質基礎;還具有體制改革上的互補性,制度創新上的多向性,區域協作的前景非常廣闊。在21世紀新一輪的發展中,「長三角」城市群要以體制創新作為突破口,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打破條塊分割,形成大都市圈的強大文化合力。要以層次配置作為抓手,通過項目、院線、市場、信息等的分層合作,形成突破重點,進一步帶動全局。更要以發展作為重心,建立平等的共享協作機制,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擴大社會投入,增強「長三角」文化發展的後勁。
一、城市群發展成為文化中心的基本條件
經濟全球化所催生的一個重大主題是區域經濟的協作發展。而大都市圈以密集的城市群與大規模的產業帶相結合,相互推動又相互滲透,使區域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學術界給予「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 的基本定義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託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者兩個超大或者特大型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藉助於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綜合運輸網,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路,發生與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 。
大城市群是一個區域空間、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登要素組成的有機體,是一個大系統中具有比較強大活力的子系統,無論在區域層次上,還是在相互聯系的空間上,都具有網路性的基本特徵。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看,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盛,有賴於一個或者幾個大城市群的興起。比如美國的大紐約地區,大舊金山灣地區,洛杉磯地區,英國的大倫敦地區,日本的大東京地區,加拿大的多倫多地區等,其中,根據1999年的統計數字,大紐約地區的GDP總量為87088億美元 ,約佔美國GDP總量的15%,倫敦的GDP佔全英國的40%,巴黎的GDP佔全法國的25%,東京的GDP佔全日本的15%,超過許多發展中國家一個國家的GDP總量,成為舉足輕重的國家重心 。
許多大城市群不僅僅是強勁的經濟增長極,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這里指的文化中心包括文化產品的消費中心、文化資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內容的創造中心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心。它們具有以下的重要特徵:
1,城市群必須具有區域內外的連接性和開放性,才能集中各種人群的文化需求,刺激文化市場的迅速擴大。文化消費市場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空間,而消費市場的擴大有賴於大量的人口和支付能力。只有大城市群才能形成超大容量的、經常性的人流和文化消費需求。如果說:小城鎮以人的步行為半徑,小城市以自行車的騎行為半徑,大城市以公共汽車和轎車的行駛為半徑,那麼,大城市群以高速公路、鐵路、地鐵、輕軌為半徑,以航空港、海港或者河港、信息港與外界連接,以現代通訊網路為延伸,能夠在短時間內匯集大量的人流,形成文化消費市場的巨大空間。
2,城市群必須具有文化資源的互補性,才能促進城市之間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瑞典經濟學家俄林曾經指出:如果一個地區有豐富的要素為另一些地方所需要的時候,而信息、運輸、服務等條件又滿足了這些需求,那麼,這兩地就有了互補性。比如:多倫多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加工、金融、貿易中心,企事業管理層和員工的人均收入高,每年大約有100萬員工和大中學校的師生需要度假,但是多倫多市區缺乏以自然風光為主的旅遊資源,必須靠尼加拉亞大瀑布等周邊的風景名勝來滿足;而從尼加拉亞大瀑布過境的遊客,又希望到多倫多欣賞世界第一高塔等都市風光,從而形成了大多倫多城市群之間的巨大人流。
3,城市群的文化基礎設施,必須形成多層次的空間網路結構,才能提高文化資源使用的有效性。社會化的大規模文化活動,必須在大量文化設施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投資文化基礎設施,具有資本大、時間長、回報慢的特點。而提高使用效率的最好辦法,就是選擇一個良好的空間網路結構,這就迫使政府和企業的文化投資,總是選擇在具有多層次空間網路結構的城市群中。比如:就公共圖書館的數量而言,根據1997年的數據,紐約有204座,倫敦有415座,東京有194座,而巴黎有83座,香港也有52座 ,而90年代後期,美國大費城地區為了重振經濟活力和調整產業結構,先後興建和修繕了70個博物館、120個表演場所、51個畫廊和展覽館、39個藝術中心和其他文化機構 ,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文化基礎設施群,高低錯落,相互搭配,各有所長,為發展文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4,城市群必須培育大量文化組織和機構,增強文化活動的分工協作,才能擴大相互之間的吸引集聚和擴散輻射功能。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一種大型文化活動,特別是文化產業,都具有高度的社會組織性,需要金融、科技、製造、教育、環境、行政、和各種專業文化機構的密切配合。越是現代化社會背景下的文化活動和文化項目,其匯集的資源就更加多樣,分工協作的程度就越復雜。 以洛杉磯為例,作為國際級的電影產業中心,匯聚了20多個行業120多個門類的文化機構,包括劇本創作、演員培訓、風險投資、中介代理、電腦特技、仿生製作、特種運輸(包括特大型道具和動物等)、專業爆破等服務機構,僅職業和半職業演員就有58000多人,演員工會有40多個,形成一個分工明確、高度有序的「蜂房」。
由此可見:城市群的文化發展,必然有一定的客觀規律。即便它已經是人口聚集的中心,或者經濟發展中心,製造加工的中心,也不一定就能成為文化中心。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積極創造吸引集聚和擴散輻射的網路結構,滿足文化發展的規律,才能成為文化產品的消費中心、文化資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內容的創造中心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心,並對周邊地區乃至世界產生強大的文化聚集和文化輻射作用。
二、「長三角」文化資源優化整合的現實基礎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的15個城市組成,位於我國著名的東部沿海開放帶和長江經濟帶的T型結合部,土地肥沃,水量充沛,城市密集,路網縱橫,襟江面海,宜工宜農宜商,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饒的經濟重點地區之一,構成了我國「外通大洋,內聯腹地」兩個輻射扇面的戰略樞紐點和中國第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從經濟實力看,這一地區佔全國1%的土地,6%的人口,卻產出了全國17%的GDP, 2000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近2000億美元,人均GDP2300美元,在全國名列前茅,從具體產品和服務看,這一地區的信息、汽車、鋼鐵、石化、電氣、大型成套設備等一系列產品和提供的金融、保險、商貿、航運、電訊等服務,在全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發展角度看,在「十五」期間, 它將繼續保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預計到2005年該地區GDP將達到25000億元人民幣,合3250億美元,略多於台灣2000年的水平。到2015年,它的GDP將達到5萬億人民幣,合6500億美元,超過台灣同期水平。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的增長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它要成為21世紀中國和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必然要以文化發展的活力,給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以強大的推動。而「長三角」具有的文化資源的豐富形態和巨大存量,包括自然資源、實物資產、金融貨幣、專利技術、無形資產和知識資本等,又提供了「十五」期間進一步優化整合的重要基礎。
(一)「長三角」城市群所擁有的文化傳統資源,特色化程度高,形態豐富,各有千秋,構成了互補整合的重要條件。
從經濟總量規模來分析,「長三角」城市群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特大型城市上海,GDP總量約占整個區域的29%,二是大型城市,按經濟規模為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GDP總量約佔41%強,平均每一個城市為8%,三是中等城市,即其餘9個城市包括舟山,GDP總量不到30%,每一個城市約佔3%。有趣的是:這15個城市的形成歷史相差非常大,在時間的綜向座標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長江三角洲重點城市形成時間一覽表
年代城市 南京 杭州 蘇州 上海 寧波
公元前472年 建越城 建於秦朝
(錢塘) 秦代:吳郡治(公元前22年)
221-280年 金陵 漁村
317-420年 建鄴 東吳 青龍鎮 公元400年建寧波
420-589年 建康 開六井 蘇州 唐天寶(746年)
937-975年
(南唐) 金陵 蘇州 上海鎮(1250年)
1421年後(明)
1853-1864年
1911年 南京
天京
築城(1359年)
杭州城(1620)
青龍鎮
上海港(明)
上海市 寧波港
寧波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僅僅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五個大城市,就分別在公元前400多年, 公元400多年,和1400年之後,才逐漸形成了基本的雛形,而它們中的每一個,又把不同歷史背景上的城市文化發育得非常充分。當古老的石頭城在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以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的大規模城市建設, 使之成為當時中國南方乃至全國最繁榮穩定的城市,此時,上海和寧波的大部分還淹沒在洶涌的波濤之中;當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建築、航海、天文、紡織、文化和藝術方面創造了輝煌的成就,長江以南的杭州和蘇州則以優美絕倫的山水風光,成為無數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常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委婉迷人,恰恰與「東盡鍾山,西踞石頭,南貫秦淮,北控後湖」的雄偉壯闊遙遙相對;而最年輕的大都市上海,原先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漁港。在開埠後的100多年裡,它利用連接海內外的獨特區位優勢,迅速崛起為遠東的大都市,成為20世紀以來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經濟中心,具有近代以來中國發育得最充分的都市形態。古都、名勝、海港、園林、商埠,大江、深湖,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如此地豐富多彩,對比鮮明,高度集中在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為彼此之間的資源互補特別是旅遊文化的資源互補創造了重要條件。
(二)「長三角」城市群在文化資源的流動條件,資源培育的社會投入等方面,不斷擴大增量,加強了優化整合的物質基礎。
大量事實說明: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化的生產活動,其發展需要豐富的資源,它包括:1,資本資源, 它是文化生產的動力; 2,技術資源, 它包括文化生產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術和裝備等;3,自然資源, 它包括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的積淀等; 4,智能資源,其中又含有三種形態:符號化的文化信息,經驗型的文化技能, 創新型的文化能力,特別是後者更是以人為載體的活資源。這種資源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城市中,只有形成了復合的網路體系,才能使各種資源迅速地匯集,形成集約化的優勢。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五種運輸方式俱全,其密度遠遠超過中國其他城市群,其中大型民用8座(包括兩座國際機場),大型港口10座,機場公路里程將近3萬公里,公路網密度將近30公里/百平方公里,每1萬人中的互聯網用戶數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以上海為例,2001年聯接國內各省市的國內出口已經形成2個2500兆的高速通道; 城域寬頻網已經覆蓋到了全上海90%以上的大樓和小區, 具備了「千兆到社區, 百兆到大樓, 十兆到用戶」的服務能力。全市互聯網用戶達到200萬, 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10萬, 固定電話用戶達到550萬, 行動電話用戶也突破了400萬,為各類文化資源的快速流通,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
「長三角」城市群不但具有文化資源的流動基礎,而且在培育資源的社會投入方面,也正在形成巨大的增量優勢。國內外城市群的發育經驗說明:地區文化的整合方式及其程度,與其經濟文化發展的均質化和特色化程度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地區內的文化發展程度差異太大,也就無法整合。而「長三角」城市群的文化均質化程度比較高,該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大約佔全國的1/6,科研機構的經費投入佔全國的1/5, 高校科研經費投入佔全國的約1/3, 大中企業的科研經費大約佔全國的1/4強 。與其人口數佔全國的1/10相比,「長三角」城市群的文化藝術專業人才數量約佔全國的1/5, 高級和中級專業人才約佔全國的1/5,說明該地區的文化人才具有數量和質量上的較大優勢。跨入90年代,「長三角」城市群加大了文化投入,推進特色文化工程,造就了大批新的有形文化資產。比如:2001年5月18日,發源於江蘇常州的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性遺產代表作」,經過江蘇省的全力爭取,國家文化部正式確定中國昆劇節固定在常州舉辦,成為傳承歷史、弘揚國粹、輻射世界的一顆藝術明珠。截止2001年底,江蘇省有28個市、縣、區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在全國名列第一;全省有國家一級圖書館27個,位居全國各省市最前列;有13個國家級兒童文化園,約佔全國總數的1/4, 有29個縣市,榮獲「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佔全國同類鄉的1/10; 全省有21個縣、市、區,實現鄉鄉鎮鎮建成萬冊以上圖書館,同樣是全國最多的省份 。與江蘇的文化投資
8. 用發展的觀點說明,在城市建設中應如何保持城市特色,使城市文脈連綿不絕
城市文化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來體現。城市建築以及相關的市政設施、園林、綠化、城市雕塑等是城市物質文化的主要內容,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積累、凝聚而成的,是人類歷史的見證和文明的結晶。
城市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
城市文化反映城市發展脈絡。城市文化有著多種內涵和表現形式,如城市歷史文化、社會文化等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座城市能夠延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文化的延續。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著名的歷史文物、園林建築、民俗民風等,所有這些,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脈絡,是城市特色的具體體現。例如經過800多年都城歷史洗練而成的北京「京味文化」,由中外文化融會而成的上海「海派文化」,都是城市文化的寶貴資源。因此,在挖掘城市的特色時,不但要研究城市的外貌、建築特徵以及一些文物古跡等能給人直觀感受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城市的精神和特質。
城市文化體現時代特徵。城市文化是不斷更新的動態文化,是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而向前推進的。一般來說它所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前沿文化,是一種最能體現時代特徵、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文化,如先進的科學技術、城市中的建築等都能直接反映出城市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文化也能夠客觀反映出對城市發展的肯定與否定。也就是說,某種文化或文化現象,如一種建築類別,一種風俗習慣等等,如果經過長時間的洗禮仍然存在,說明它必然是具有價值的,是值得保存、延續的優良文化;如果被湮沒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排除戰爭、自然災害、保護不利等因素外,則說明它反映的只是當時某個特定階段的特徵,已落後於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有悖於社會文明進步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產生出大量的新文化,其中,有些是能夠與歷史文化和諧共生的,有些是與歷史相矛盾的,但是只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是正確的,是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終會得到歷史的肯定。
城市文化承載了人們的家鄉情結。從市民的角度講,城市文化還承載了人們的家鄉情結。通過了解城市文化,提高市民對所在城市的認同感、滿意度,進而產生自豪感、優越感,逐漸轉化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產生更大的吸引力,最終形成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城市是完整的生命體系,有歷史文化內涵,有個性,有人情味,而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人們對家鄉的追憶與認知,是與家鄉的傳統建築環境聯系在一起的。從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看,人類既要保護好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也要保護好文化生態環境,保護好文化的多樣性。如此,城市中的人們才有一種歸屬感、自豪感。
當前城市發展中的遺憾
歷史遺跡毀壞嚴重。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很重要的就體現在有形的歷史遺跡上,這些文化遺跡存留在城市的建築群中,融合在人們的生活中,對城市的建設、人們的行為起著無法替代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原汁原味保護這些文化遺跡,不僅僅是城市個性的需要,而且是城市文化延續的需要。然而,在如今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中,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跡被嚴重損壞,除戰爭、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因素外,急功近利、利益驅使等人為因素是重要原因。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每一個城市都在致力於現代化的城市建設熱潮中,城市歷史文脈的挖掘與保護受到了嚴重沖擊。一些城市的發展僅僅注重經濟功能,而忽視其中應有的文化質量;僅僅注重物質結構,而忽視文化生態和人文精神。有的城市在建設與改造的過程中,將原來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街區、胡同、建築物大肆拆毀,這實質上是對城市歷史文脈的破壞。
盲目建造假古董。許多城市熱衷於建造假古董,有的大量建設大屋頂、琉璃瓦的古建築,有的仿建十八九世紀歐洲的小洋樓別墅,這都是與建築反映城市歷史文脈的原則相違背的,是城市文化的倒退。歷史遺存是城市發展的見證,反映了當時城市的科學、工業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特徵,是歷史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好的再現。對歷史建築、歷史遺存要真實的反映,容不得半點人為的作假。
忽視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協調發展。在城市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歷史文脈的開發、保護應該與現代城市的綜合發展相得益彰,但現實的問題是,「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開發原則經常被忽略,城市發展往往會走上兩個極端:一個是建設性破壞。肆意拆毀古城、古建築群,割斷了城市歷史文化的脈絡,破壞了城市獨具的人文環境,使得一座座城市無根可尋、無源可溯。同時,又缺乏對新城建設的科學規劃,在一堆廢墟面前顯得無所適從,以至於盲目抄搬外埠模式,直接導致了千城一面的現象。另一個是機械、簡單的強調保護排斥開發,忽視了城市發展的要求,死抱著歷史文物停滯不前,一樣會斷送城市文脈的延續與更新。
將城市歷史文脈融入城市建設
挖掘保護好城市的歷史文脈。城市歷史文脈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積淀的體現,是人類的歷史見證和文明的結晶,同時也是城市一種無法再生的文化資源。
城市歷史文脈的挖掘與保護,要正確處理好4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舊城改造與歷史文脈保護的關系。城市改造應該順應城市原有的肌理,圍繞歷史文脈的挖掘與保護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切忌大拆大改,更沒有必要在歷史遺址上恢復重建。要將服務市民和保護遺存統籌考慮,在提升城市載體功能、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的同時,更好地保護歷史文脈。
二是處理好發展城市旅遊業與城市歷史文脈保護的關系。城市歷史文脈是一個城市重要的旅遊資源。保護好城市歷史文脈,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創造城市旅遊資源和財富。但要注意遊人過多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保護歷史文脈的前提下考慮城市旅遊業的發展容量。
三是處理好挖掘、開發傳統建築與保護歷史文脈的關系。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建築是延續歷史文脈、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當前,為了保留城市風格和城市特色,必須注重對傳統建築的整理和開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保護的目的。如在天津實施的海河開發中,就注重了文物古跡和風貌建築的挖掘、保護、整理和開發。利用奧式、意式、德式等一批風貌建築區,在綜合整修的基礎上,在這些建築物中安排文物展覽、美術展覽和高檔旅館等,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同時,對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建築物進行開發利用,如交通飯店、中國大戲院、勸業場等,利用這些建築物在文化、藝術、歷史事件、商業開拓上的特殊地位,擴大知名度,提升建築物價值,充分反映天津城市歷史文化脈絡。
四是處理好建築的保護與新建的關系。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建築既要體現多樣化,又要維護城市的統一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同時,還要注意尊重歷史,審慎發展新型建築。在城市發展的長河中,新舊建築是並存的。一個有特色的現代城市,一方面,要珍惜和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傳統的舊建築;另一方面,又要建設一批具有時代感和創新意識的新建築,要重視處理好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建設特色城市要體現地域文化。城市特色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文化積淀和歷史沿革的外在體現,更是城市發展的根基,由歷史文化、建築技術、政治經濟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長期演化而來。一個城市的文化發育越成熟,歷史積淀越深厚,城市的個性就越強,品位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世人的共鳴。
要打造城市的品牌和標志,避免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的「特色危機」,就要深入研究本地的歷史沿革和本土文化,將城市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發揚光大。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城市,城市從誕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演繹著自身獨有的文化情境。因此,要將涵蓋了文學、繪畫、建築、園林、戲劇等多種藝術手法巧妙的融入城市建設,在建築色彩、建築尺度和建築風格上充分體現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底蘊。比如天津的五大道地區、上海的外灘等區域就是體現城市特色的好例子。
注重城市建設中的反思與批評。在我國的文化界早已形成了一股反思與批評的風氣,正是形成了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才推動了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
然而在城市建設領域,反思與批評之聲可謂少之又少。當今在城市改造和建設過程中,一個建設方案的出台往往是首先由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建設單位提出意見,管理部門審核後,就開始實施,缺乏專家的科學論證和群眾的廣泛參與。城市是全體市民的,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各方面專家和普通百姓的共同參與。其中,媒體更應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為人們發表不同意見提供渠道。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一個城市的規劃必須進行公示,讓廣大群眾提出自己的建議或意見,使規劃方案不斷完善。這種做法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尤其是在當前,城市建設速度如此快的情況下,規劃和設計方案必須進行反復斟酌,各項建設的實施必須慎重,要多進行反思,接受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只有這樣,才不會陷入以洋為美、盲目復古、互相攀比、千城一面等當前城市建設中出現的誤區。只有在全社會形成研究、批評、辯論、反思的氛圍,才能推動城市合理、健康的發展,才不會在城市的建設中留下遺憾。
9. 如何凈化文化環境
大力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大力凈化網吧、網路、熒屏聲頻、出版物市場和校園周邊環境,堅決遏制淫穢色情等違法有害信息的傳播,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文化環境和氛圍,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以實際行動深化創建工作,扎實推動我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和城市文明水平的整體提升。
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
1、集中開展網吧整治提升專項行動。
2、開展讀物市場整治專項行動。
3、開展熒屏聲頻凈化專項整治行動。
4、開展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整治行動。
5、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
第二階段:鞏固凈化成果,建立長效機制。
主要是鞏固和擴大專項行動成果,建立長效機制,把清理整治專項行動由集中行動轉為日常工作。各職能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明確專門部門和人員負責,建立整治工作台賬,建立行業監督管理長效機制。聘請熱心的社會各界人士作為義務監督員,建立良好的社會監督機制。要在新聞媒體、網吧經營場所、中小學校等顯著位置公布舉報電話,設立舉報信箱,建立完善的舉報落實機制,形成措施實、責任明、效果好的凈化社會環境專項行動整治長效機制。
第三階段:組織督促檢查,總結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