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巴蜀文化元素有哪些
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慶市的文化,其元素有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等。
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如今已分為巴和蜀。在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為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主要地理位置涵蓋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
更多關於巴蜀文化元素有哪些,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4deb54161583542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❷ 巴蜀文化淺談
巴蜀文化是巴和蜀兩個文化的總稱,巴和蜀兩種文化既有著共通之處,同時又有相對獨立的部分。其中,生活在川東平原土壤肥沃,其主要以農耕為主,形成了較為發達的農耕經濟,生存環境相對優越的蜀人性情偏向於性慢、善變、聰睿。而巴人生活在高山環繞之處,以漁獵為生,形成了相對落後的漁獵經濟,生存條件較為惡劣,相對的,他們的性情偏向於堅毅、率直、強勇。在不斷的交流和發展下,兩種不同的風格逐漸融合。巴和蜀看似分離,相對獨立,但在大體上確是同屬於一個地域,因而是一個整體。
飲食文化是巴蜀文化的一部分,「川菜「享譽全國和世界各地,被認為是最美味的菜品之一,而創造它的正是巴蜀人民。巴蜀地區被群山環抱,但又有盆地,沃野千里,物產富饒,被冠以「天府之國」的美譽,其繁華程度可見一斑,而特有的地理環境又給予了它相對平穩的環境,因此巴蜀人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也有豐富的食材去創造獨屬於巴蜀人民自己的飲食文化,即川菜。深究川菜的形成和發展,物產富足是一方面,但不可忽視的還有人們的意識形態。家家樂業的生活給了巴蜀人民緩慢,細膩的氛圍。不難想像,不愁吃不愁穿的人們有很大的雅興去研究和製作更為理想的食物,這不僅是一種生存的必需,而且還成為了一種生活藝術,一種生活方式。通俗來說就是吃飽穿暖沒事干,又有富裕的條件,為什麼不能生活的更好。特殊的地理環境影響了生活在特殊地域的巴蜀人民的思想意識,從而創造出令人贊不絕口的飲食文化,可謂無獨有耳。
說到巴蜀,不得不提到宗教。雖說中國在很早之前就傳入了佛教、伊斯蘭教,並在本土產生了土生土長的道教,但我們不能忽視的還有巴蜀自己的宗教,即原始宗教。巴蜀人民的信仰無外乎高山日月蟲蛇的自然之物,在現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及百姓口口相傳的傳統故事中,我們也能發現自然崇拜的許多蛛絲馬跡,例如生活於大涼山的彝族,他們崇拜火,並把火當作他們的圖騰,他們最盛大的節日之一火把節就有自然崇拜的影子。我們不難想像,巴蜀人民面對無法逾越的自然環境及其衍生物,只能把這種畏懼和無力轉化為宗教崇拜,這種宗教信仰神秘而令人們猜疑不休。雖說這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表現,但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巴蜀地域獨特的地理環境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領域。
總的來說,巴蜀文化是不同的思想文化交匯融合而成。不同的族群匯聚於巴蜀地域,從而使這片地區煥發了勃勃生機。他們在巴蜀地域共同發展,高山盆地的地理環境影響著農耕、漁獵不同經濟的發展,同時,這種特有的經濟發展輻射特有的地域,反作用於文化,影響力一代又一代巴蜀人民,創造出了特屬於巴蜀人民的文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反哺一方水土。縱觀構成中華文化的各個文化類型,沒有與巴蜀文化一模一樣的,這大概就是地理環境的魔力。
❸ 巴蜀文化這一概念的初次提出與討論是誰
❹ 人們常說巴蜀文化,那麼巴文化和蜀文化有什麼區別
就古文化區而言,蜀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依次分布在長江中上游。他們依託長江,輻射到長江南北。北黃河文化、南滇文化、嶺南文化相互交流、激盪、融合,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特別是長江流域的大規模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流異源的巴蜀文化
共生融合的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主要是指巴文化與楚文化在原巴和後楚地區的共生和相互融合,是一種半巴半楚或巴楚兼而有之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主要是該地區的一種民族民間文化,形成時間不早於戰國中期(公元前361年)。從這個角度來看,巴楚文化可以看作是在楚國統治下吸收了大量楚文化因素的巴文化。
❺ 巴蜀文化是什麼
巴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
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
巴蜀文化
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http://ke..com/view/40999.htm
❻ 巴蜀文化的詳細介紹
所謂巴蜀文化,即巴文化與蜀文化,巴蜀文化的發展形成了自身的特點,而巴蜀文化的特點又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巴文化與蜀文化有著各自的特點和明顯的區別,卻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割捨不斷的關系。
四川盆地雖為高山和高原所環抱,但山原之間的若干河谷卻成為巴蜀得天獨厚的對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礱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們穿行於橫斷山脈,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為古氐羌民族遷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東部有長江三峽作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劍門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隴,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漢中。而盆地以東的清江流域又北與江漢平原相通,南與湘西山地相連。正是依據這樣的地理特點,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東、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為薈萃農耕、游牧文化的聚寶盆。 巴蜀文化又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除與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滲透影響外,主要表現在對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詔文化的輻射,還遠達東南亞大陸地區,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
元代的雙流人費著《歲華紀麗譜》曾說:「成都游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俗尚游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遊習俗,到唐宋時達到頂點。以成都而論,全年的固定的游樂活動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體出遊,並與歌舞娛樂、體育競技、商貿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險幽秀之稱:重慶武隆仙女山、金佛山、長江三峽、夔門天下雄。經過當代的開發,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麗」的特色:九寨溝山水的神奇,黃龍山水的瑰麗,熊貓世界的趣,恐龍世界的奇,是今日旅遊者領略的最大感受。從線路上看,有西北線的九寨、黃龍、四姑娘山、貢嘎山,有北線的劍門蜀道,有東線的三峽風光,有南線的蜀南竹海風光和瀘沽湖探秘。整個巴、蜀景觀布局疏密相間,如金線穿珠,珍珠滿盆,幾乎每個縣都有可供旅遊的景點。
巴、蜀旅遊線最大的特色是雄險幽秀的自然景觀,往往包含著人傑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劍門蜀道具有豐富的三國蜀漢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則天故里的文化內涵;九寨黃龍一線,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國蜀漢文化的內涵;瀘沽湖具有「母系王國」的文化內涵;三峽一線則更是一個古代文化的寶庫。這是巴蜀旅遊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三國蜀漢文化的中心遺跡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劉備墓、祭祀劉備的漢昭烈
廟和諸葛武鄉侯祠的合祀之地,讓我們深深領略到其中歷史文化積淀的況味。
永陵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經科學發掘的陵墓,可供遊人參觀,這更可以引起人們對於帝王陵寢秘密的興趣。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發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雅安)、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❼ 為何有巴蜀文化的說法,巴文化和蜀文化一樣嗎
因為巴蜀文化他們是兩種文化,這兩種文化雖然都與四川有著深厚的關系,但是他們在四川內部又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巴文化和蜀文化之間,他也有著自己的差異性。這種具體的差異性就表現在他們各自生長和繁衍的土地之上,巴文化他最早源自於重慶一代,也就是長江三峽一帶吧,而蜀文化則是在成都平原這附近為主。但是最終這兩種文化殊途同歸都會成了獨具特色的四川代表文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要的組成部分,為我國的文化發展貢獻出了許多不可估量的力量。
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待巴蜀文化,那就是巴文化作為一種水域文化,而蜀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種內陸文化。這兩種文化的融合發展反映的是一種水陸文化的融合發展,它體現了獨具特色的四川文化魅力,也正是在這種文化的推動之下,才讓巴蜀文化逐漸成為了四川文化的代表性文化,也更加的被其他地方的人們所知道,逐漸讓四川這座美麗的城市呈現在人們的視野面前。
❽ 巴蜀文化包括哪些
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巴文化以重慶為中心,蜀文化則由三個古族融合而成,是以川西、陝南、滇北一帶為中心。現如今,巴的進取與蜀的兼容合二為一,密不可分,相互融合。
巴蜀文化特點: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
❾ 巴蜀文化歷史與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要求500字怎麼寫
巴與蜀,是今四川地區古老的稱呼。它們既是地域名.又是部族名,還是古國名。從地域上講,巴蜀以今四川為中心,包括陝南、
鄂西及雲貴的部分地區
巴蜀文化,從地域上講,是指古代以巴蜀地區為中心的文化,即以當代四川地區為中心的文化。從時間上講,是指從遠古時期
巴蜀先民直至近代四川人所創造的文化。巴蜀傳統文化是指近代以前以四川地區為中心的古老文化。巴蜀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特
色。文獻記載和考古材料表明,春秋戰國時代,巴蜀地區已經形成了有別於中原地區的、自成風格的地域文化。
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與成都十二橋建築群、成都「羊子山巨型祭祀用土台」的發掘,都確證著古蜀城市文明的規模巨大。「三星堆青銅文明」的出土,更是震驚著世界,其中青銅器的冶鑄技術和工藝的先進,造型的獨異,種類和數量的浩瀚,還有「巴劍蜀戈」上留下的「巴蜀圖語」文字,都標示著巴蜀文化的輝煌和文明發達的高度成就。
秦並巴蜀,為巴蜀地區與中原文明的經濟文化交流敞開了大門。生活在巴蜀大盆地中的先民,吸收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
技術,修建水利工程,發展生產,使巴蜀地區成為當時全國最為富庶的地方。同時,又保持強烈的地方特色,在特定的地理地貌、水土氣候中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其思想意識必然地被烙印著所在環境的鮮明印記,他們的生產勞作和生存方式,就正是所形成的意識觀念和價值標準的外化和物化
❿ 巴蜀文化包括哪些
「蜀道」文化:
(1)四塞之國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發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2)南方絲綢之路: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
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雅安)、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10)巴蜀文化是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巴蜀文化特色:
(1)文化地理區域:
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如今已分為巴和蜀。在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為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主要地理位置涵蓋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由是觀之,巴蜀的核心區域即為如今的四川省和重慶市。
(2)形成過程:
濫觴於商代,見名於春秋,主體氣質成於秦漢,巴的進取與蜀的兼容由此合二為一,秦漢以後逐漸融入中原文化,搖曳而生姿,經歷代而飄然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雲,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攏成星體,過去不能,現在不能,未來亦難能。
(3)文化特點:
總體上,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