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方文化如何看待忍耐

西方文化如何看待忍耐

發布時間:2022-12-23 15:49:37

① 2020-08-13

雅各書5:7--11

7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里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8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

9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

10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當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

11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

引言

忍耐一詞的原文含義是當你想跑開時仍然留在原地,並且堅持不動,忍耐是在環境和遭遇下表現出來的耐心,忍耐的目的是最終達成目標。忍耐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無論東西方文化都認為忍耐是長久磨煉出來的優良品德。聖經之中常常提到忍耐,雅各書的經文中也說到聖徒的忍耐和約伯的忍耐。使徒雅各的這封書信是寫給當時在患難等候中的基督徒,他在書信的開始就提到了要忍耐,不但忍耐,忍耐還要成功。這里的忍耐是和等候連接在一起。基督徒為什麼要忍耐?因為他們要等候主耶穌基督的再來,而基督徒為了這神聖的等候,要忍耐世界中的很多艱難,只有忍耐才是患難中的出路。雅各書的五章七到九節。這里雅各用了不同的比喻來說明忍耐的不易,也說明忍耐的重要。我們來看聖經中給我們關於忍耐的教導,從其中學習基督徒忍耐的功課。

一、忍耐的榜樣

1、主耶穌是忍耐的榜樣,愛中的忍耐

對於基督徒而言,我們之所以要操練忍耐的功課,是因為在上帝的本性之中,他忍耐了我們。在《聖經》之中,耶穌基督也為我們留下了忍耐的榜樣。成就了偉大的救贖。彼得前書二章23節。說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上帝對我們的忍耐。我們的一切最先被他赦免。我們在他裡面得到醫治得到釋放。所以在當時的境地當中,雅各特別的勉勵基督徒們要忍耐。

2、眾先知是忍耐的榜樣,忠心裡的忍耐

【雅5:10】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當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

舊約的先知多數是受苦者,他們傳講上帝的信息而被逼 -/迫。先知們受苦不是因為小信,不是因為罪,而是因為他們的忠心。他們忠心傳講上帝的信息,不妥協,不打折扣。許多人因此一生遭受痛苦,但是來自於上帝的信息被他們如實的釋放出來。例如先知耶利米

【太5:10】為義受逼 -/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太5: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 -/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太5: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 -/迫他們。」

3、約伯是忍耐的榜樣,苦難中的忍耐

【雅5:11】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

約伯突然之間開始面對人生所有的苦難,他並不知道這苦難的緣由,約伯想要得到答案,但是在一個一個的難處不斷臨到的時候,上帝沒有回答他,他面對朋友們的指責和對他信仰的質疑,忍受所有的痛苦。在這種光景中約伯沒有失去信心,他相信神的完全,盡管他不明白他所面對的一切是因著什麼樣的原因。

【伯13:15】他必殺我,我雖無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還要辯明我所行的。

【詩39:9】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我就默然不語。

二、忍耐的操練

1、常做預備

【雅5:7】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里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整個的巴勒斯坦地區都非常乾旱。在這里,作為一個農夫常常需要等待天降甘霖,風調雨順,才能順利的開始耕做,農夫靠天吃飯。天氣中的許多因素自己都不能夠掌控。在這個過程之中農夫就要不斷的忍耐。等待春雨秋雨。使他們的春耕和秋耕都能夠順利的進行。農夫在忍耐的過程之中。也並非什麼也不做。他們會為了耕種做好一切的准備。預備種子,翻透土地,等雨水來臨的時候可以順利的耕種。外在的環境是無法掌控的,然而在其中帶著盼望,忍耐准備。是農夫的功課,也是基督徒信仰旅程的重要操練。

【羅8:25】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

基督的信仰是在此生預備未來,主耶穌教導門徒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忍耐等候的日子不是什麼也不做,是操練我們的信心、愛心的時刻。

例如聖經中十個童女的故事

2、堅固信心

【雅5:8】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

【太11:2】約翰在監里聽見基督所作的事,就打發兩個門徒去,

【太11:3】問他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在等候的過程之中,信徒要堅固自己的信仰,不因環境而抱怨,不因環境而喪失信心。就好像落在地里的種子,也許在一段時間里,完全看不到種子發芽、成長,但是農夫相信一定會結果有收成。聖經中施洗約翰受許多的折磨和痛苦,雖然他是耶穌基督的先鋒,但是也開始懷疑主耶穌彌賽亞的身份,派自己的門徒去打聽,耶穌告訴約翰的門徒去看先知的預言如何在主身上應驗。患難有時使我們喪失信心,長久的等待也使對信仰產生懷疑。然而神不斷透過他在歷史中的作為提醒我們他是信實的,忍耐是不斷堅固信心的過程。

3、不彼此埋怨

【雅5:9】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

忍耐等候上帝的人,也一定會對自己的弟兄有足夠的忍耐,有時人們在沒有指望失去信心的時刻,也常常會對周圍的人失去信心,然而雅各提醒當時的信徒,一個忍耐等候主的人,必定不會對他人有太多的抱怨。

三、忍耐的結果

1、生命更成熟

【雅1:2】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雅1:3】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

【雅1:4】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羅5:3】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

【羅5:4】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忍耐是信心的果實,基督徒所經歷的百般試煉都有上帝美善的心意,上帝不會讓我們徒然受苦,約伯在患難中不斷忍耐,最終他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全然降服在上帝面前,對上帝的信心經歷患難中的忍耐後更加完全(伯42:5)。

2、忍耐會成功

【雅5:7】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里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賽35:1-10正是信徒忍耐成功的美好畫面,以色列人經歷被擄的痛苦得以重返家園,經歷回歸的喜樂,這正是在信仰道路上忍耐等候的信徒所期盼的結果。正如保羅所說,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

忍耐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在聖經中主耶穌和先知,許多的屬靈前輩都是我們忍耐的榜樣。忍耐是一種屬靈的品格,它需要在主的裡面不斷操練,使我們的信心得以增長,也使我們的生命不斷成熟老練。

② 西方人也是遇到領導的欺負能忍則忍,跟中國人一樣么理性回答,謝謝。

不是,中國人每次都是愛面子,怕這怕那,有的事就不能忍,還忍,結果就越來越被欺負

③ 中西文化對比中的缺點

文明互補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處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國內不同文明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理念.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性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文化或文明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很大,許多中外著名學者和政治家都曾研究過.筆者認為,從文化類型來看,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倫理型與法理型、內向型與外向型、整體性思維型與分析性思維型、家族本位型和個人本位型四方面.
1.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倫理型文化與法理型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在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社會,文化類型不同.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也不相同.中國文化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主要通過教化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權威和權力來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主張通過建立嚴密的法律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各種制度和規范來維護社會秩序.
其二,在文化與個人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個人,不同類型的文化造就不同類型的人.即在培養什麼樣人的方面,中國文化以培養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重心性修養,通過壓抑個性、私慾來規范行為,通過教化、修養來提升人的自律意識;重樹立典型作為學習的榜樣,以典型人物的意識和行為約束自己.這種自律意識的形成可稱之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驅動下形成的.通過教化使每一個人都有「良心」,都有廉恥感,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孝子良民,把中國人塑造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式的傳統中國人.西方文化以培養一個守法的公民為基本目的.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設,從制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和意識,這種自律意識和行為可稱之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約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一個守法的人.
其三,在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西方文化以自然為惡,強調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對立,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主張征服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中國則相反,與自然為善,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文化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中國文化重人、重人文、人生、人道、人間、人倫、人格、人情、人性.儒家一切意識形態皆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歸宿點.所以,作為「天之道」的宗教在中國不發達,作為「地之道」的自然科學在中國亦不得開展.
2.內向型與外向型.
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從動和靜的角度來看,中國文明是靜的文明,求穩定,求平安,從古至今,崇尚穩定,知足常樂,滿足現狀.善於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追求社會的均衡與和諧,時時處處強調穩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強調穩定,祈求平安,在穩定中求發展.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崇尚變化,不斷進取,永遠不滿是於現狀,在變動中求發展.
其二,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以戰爭為例外,不太重視外部環境,主要通過內部控制來維護國內的穩定與安全;不愛管他人之事,俗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以防守為主,主張後發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西方文化的進取性和擴張性很強,重視外部環境對自身安全的影響,通過擴張來保障國家的安全.以戰爭為常事,不斷地向外擴張,在擴張中發展和鞏固自己,主張先發制人,事事爭取主動,強調把對手消滅在萌芽狀態.
其三,從個人性格來看,中國人柔性性格,靈活性較強,大多是性格溫良的人,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不愛表現自己,溫和平靜,莊重老成.西方人是剛性性格,進取心、自信心強,愛表現自己,時時處處以自己為中心.
3.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
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
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中國人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注重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個體和觀察事物,著眼於事物之間的有機關系,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點是不善於或不重視對事物做周密的邏輯分析,也就難以發現社會和自然界中的規律或原理.而西方人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注重的是個體的人,善於從個體上把握整體,長於對某一個體作精密的邏輯分析,能夠透過表層發現內在的規律和原理等,缺點是具有某種片面性.
由於思維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表現在科學與技術方面,中國文化屬於技術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科學型文化.而中國古代有輝煌的技術,如火葯、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四大發明,但這些技術都是經驗技術,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明的,不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上推導出來並發明的技術,而西方正相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很發達,大多數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及影響世界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都是西力『人發現或創立的,西方現代技術都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卜發展而來的.
其二,中國人考慮問題總是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則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例如,中國人姓名的寫法,中國象徵家族的姓在前,而表示個人的名在後:而西方人表示個人的名在前,象徵家族的姓在後.中國人計時順序是年-月-日.而西方人正好相反,而是日-月-年.西方人撰寫履歷總是由現在到過去.而中國人則一般是由過去到現在.
其三,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專一,中國人兼容;中國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託:西方人一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教或伊斯蘭教;而中國人在信仰上不排他,許多人既信佛教,也信道教和其他宗教.有些人見神就拜,見寺廟或教堂就求,無論它屬於什麼宗教.有些寺廟甚至把多種宗教的神像放在一塊共同供奉和祭祀,如明清以來至今的許多寺廟,都是儒、道、佛三教同堂供奉;人們的祭祀和敬拜心理,也是拜的
神越多越好,會得到更多神的保佑.而西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排他他性的特點,每個人—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敦或伊斯蘭教.
4.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
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家族本位」的中國文化,但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為基本取向單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相互依賴為特徵,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穩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為紐帶:每個人都被固定在關系網上,各種社會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滿足.在這種基本大系中,人們相互依賴,並負有相互支持和相互回報的義務.中國的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孝道,它是子女對父母應持有的種種職責、義務和態度的綜合體,也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由於自己集團內的東西和集團外的東西對他來說具有根本不同的意義,並通過人生體驗認識到不同的狀況存在著不同的真理,所以這種類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情感為中心,強調特殊性,個人對自己的集團和外部集團分別採取不同的標准,從而形成雙重或多重道德准則.
「個人本位」的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自我依賴」為主要特徵.近親者之間的血緣紐帶是暫時性的,沒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礎,個人的基本生活和環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賴.也就是說,一切都必須自我思考,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在這種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個人認為依賴別人是不可容忍的,因為那會毀掉自己的自尊:他也同樣認為不能讓人依賴自己,因為這種情況下會招致別人反感.由於沒有基本集團「家庭」和二級集團「宗族」的束縛,所以認為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可以為自己所自由利用.由於西方人以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所以傾向於建立一種普遍的准則,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是非原則.
「家族本位」和「個人本位」兩種不同文化類型,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識.在家族取向的中國社會,「家族」或親屬意識很強,時時處處首先考慮家族和親屬的利益,而社會和國家的觀念和意識卻十分淡薄:中國人的意識只上升到家族,而沒人上升到民族和國家.中國歷史上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一個國家也就是皇帝的「家天下」.
在個人取向的西方社會里,並不以家族或宗族作為活動空間,而是以整個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因而他們十分關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十分關注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各種現象,並努力建立共同的規則,形成共同的觀念和意識.所以,西方社會不僅個人意識很強,作為國家和世界的社會意識也很強.

二、中西文化的互補性
為什麼說文化或文明的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中西文明的互補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文化差異性是互補的基礎.
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文化差異性有利於取長補短,有利於文化創新和發展.首先,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動力.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互補性也就越強.任何一種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並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長處和不足,如果兩種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取長補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或文明也就沒有活力.一種文化沒有活力,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衰落,歷史上許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於文化失去活力而引起的.
其次,文化多樣性是創新和創作的源泉.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化創新或某種新文化的創造,在許多情況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有不少是在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或在吸收了其精華而創造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繪畫、工藝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現代西方流行的許多舞蹈、音樂,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樂上創造的.二是許多民族的各類創作,如文學藝術等,都根基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離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不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哲人兩千多年前便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重要性,認為「不同」是事物互補和發展的根本,相異的事物相互補充,才有可能不斷發展和繁榮.如果事物相同,就沒有比較和借鑒,事物就會停滯不前甚至窒息.《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說過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2.異文化交流是互補的途徑.
文化的差異性不僅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沒有差異,就無法進行交流,也沒有必要交流.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從對方吸收有價值的東西.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多種文化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來的;世界上很少有純粹的民族文化,如果有之.這樣的文化必然是隔離的,封閉的.原始的,與他族不相往來的.
在原始時代,由於交通不便,在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主要靠本身內部的變革和創新.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觸越來越多.各民族都不斷從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沒有的文化.
文化或文明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豐富、繁榮的重要因素:因為,文化具有累積性,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各種文化,都是經過長期累積而成的.文化的累積是文化成長、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任何文化無時無劉不在累積之中,或因發明而累積.或因引進而累積.無論是發明和引進,大多是文化交流的基礎引起的.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現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文化傳播和交流而引進的.尤其是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交流和傳播的速度更快,不受一切浯言、地理環境的阻礙與隔閡所影響.超越一切民族的壁壘.如現代的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全是世界性的,自然科學一旦有新的原理發現,便馬上傳遍世界各地.科學技術一旦有新的發明和創造,立刻為全世界所接受和採用.
從歷史上看,一個地區文化越單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強,社會和文化發展也就越慢;而開放的、多種文化交流的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較快;凡是文化繁榮發達的地區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發達的地區.
3.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早有80多年前,便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俯瞰中國和西方文明,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透視中國,既看到了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在西方文明沖擊下所遭遇的險惡困境,又看到了中國文化內含的瑰寶.羅素認識到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他說:「中國在絲毫未受歐洲影響的情況下,完全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因而具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在他看來,「中國文化中有個弱點:缺乏科學.中國的藝術、文學、風俗習慣絕不亞於歐洲人」.中西雙方都應該保留自己的長處,借鑒對方的長處,絕不能學習對方的短處和保留自己的短處.他指出:「我們的文明的顯著長處在於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於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人們—定希望看到兩者逐漸結合在一起.」他認為中西交流可以互補,「中西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可以從我們這里學到必不可少的實用的效率;而我們則可以從他們那裡學到一些深思熟慮的智慧,這種智慧使其他古國都已滅亡之時,唯獨中國生存了下來」.
羅素認為,中國文明必須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長處,但不能全盤西化.羅素曾說:「我相信,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兩個極端的危險.第一,全盤西化,拋棄有別於他國的傳統.……第二,在抵制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形成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
羅素還認為,西方文明必須從中國文明吸取有價值的東西,他嚴厲地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掠奪、侵略、好戰的一面,贊賞中國文化蘊涵的「和平」之光彩,欣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和諧」、「中庸」、「仁義禮智信」和孝道等,希望這些思想能在今天為世人接受並發揚光大.在他看來,「中國人是個偉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相信智慧比紅寶石更寶貴的人民」.並認為,「中國人的思想能豐富我們的文化,就像同他們做生意能使我們的口袋鼓起來一樣」.

三、結語
中西文化屬於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宋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從思維方式來看,中國文化屬於整體性思維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屬於個體性思維型文化;從文化取向來看,中國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個人』本位型文化.由於文化類型不同,差異性很大,互補性也很強.
加強對話,相互尊重,彼此認同,充分理解,平等合作,和諧相處,是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間白勺相處之道.文化具有相對性,每一種文化部是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產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內在的獨特的價值.不應脫離歷史和社會環境評價某種文化之優劣.一切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應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要尊重強勢文化,更要尊重弱勢文化.
總的來說,我們既要欣賞東方文明之美及其偉大貢獻.也要欣賞西方文明之美及其歷史價值:既要繼承東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全盤肯定傳統,固步之封,夜郎自大,不願吸收和借鑒西方文明的精華,必將落後於世界:而全盤否定傳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秀傳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利於中華文明的復興和發展.中西文化彼此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生共榮,並行發展.

④ 歐洲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歐洲歷史文化的特徵: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徵的形成,主要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奴隸主民主政治,以及奴隸制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人類的古代社會大多以農業為主,古希臘、羅馬社會,商品生產較發達,這在整個古代世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與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有關。

商品經濟的發達,造就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商業階層,他們推翻了氏族貴族的統治,建立了民主政治。這一傳統的建立,使歷史的發展一開始就有著較強的運轉機制,使國家機體充滿活力。商品經濟發達,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這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於形成。

社會生活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這又促使人們開闊視野,向外探求,把發現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獲取自由的主要途徑。生產力的發展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文化等上層建築的繁榮,於是,西方人渴求知識,把知識作為人類文化的最高價值范疇,從而不固步自封。

(4)西方文化如何看待忍耐擴展閱讀:

西方有句老話,「如果你能從最壞的事情中學到最好的東西,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這在西方是一種常見的文化心理。這種開放和吸收的特點也與西方的地理環境、歷史特點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希臘半島海岸線長,島嶼眾多,航運業和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商貿促進了文化交流,文化繁榮發展。歐洲國家的特殊歷史也導致了西方文化的開放吸收精神。歐洲各國,在古老的發展歷史上,由於國界的變化,民族的頻繁遷徙,使他們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吸收成為家常便飯。

歐洲國家的面積也相對較小。與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歐洲自給自足,閉關鎖國。所以這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會相互接觸,和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會更頻繁地接觸。另一個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本身充滿了頻繁的商品交換、資本輸出和原材料投入。

⑤ 中西文化不同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位旅居國外的人士說:「真讓人奇怪:在中國,人發了燒,我們都用「悶汗」的辦法給他降溫;而在外國,人們卻用少穿衣服甚至在冰水中洗浴的方法治療發燒。這太殘忍了!」這種治療方法上的差異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典型表現。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談到中西文化的諸多差異,其實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

再烹調技法上,中國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種方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之中國人則簡單很多,他們似乎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盡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上。這種差異使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著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的整體觀念和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在這種差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由此可見 ,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分明表明中國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這種差別是深刻地孕育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的,按先秦諸子的觀點,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從伯牙琴到趙氏孤兒。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何處少的一個「情」字?!

與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學說的母胎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重智的產物。

(三)、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歷史上的差異依然延續和發展著。中國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從戰爭年代,英雄先烈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到和平年代,運動員為了祖國的榮譽,犧牲自己參加大賽,勇奪獎牌的機會,無

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

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後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這無疑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從英國的經驗主義到美國的實用主義;從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韋伯的新教資本主義理論,再到穆勒的利己主義,都浸透著一種理智精神。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外國運動員常常以個人名義參加比賽,他們追逐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為國爭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極限,實現人生的夢想!這種「個體本位」的思想無疑來源於理智的指導。

面對目前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中西方的態度依然不同。中國大多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相反,西方的解決方案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盡可能的開發,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慾望。為了滿足慾望,不擇手段,甚至壟斷和戰爭。

(四)、中西文化的特徵比較及優劣分析

中國人這種忍耐與節欲的性格特徵,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裡,一直佔主導地位。人們注重個人修養的提高,卻很少關心「社會對個人是否功平」的問題,致使公民作為個體,其權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誠、直率。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對迥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我們無力去分辨哪一種文化更為優秀。因為,無論哪一種文化都各有所長,從而孕育了兩種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兩種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發展與完善。

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關注人本身,以減少紛爭;劣勢在於: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要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自我把握,難以實施監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可操作性強;劣勢在於:放任紛爭。

小結:

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們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中國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裙帶關系。西方人運用先進的科學征服了自然,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畢竟出現在西方;中國人克制自己以適應自然,但對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奮起直追。

有比較方見差異,有差異方見和同。梅隨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兩種文化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人類更幸福,而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經過互相取長補短後,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的解決生存中的個體化滿足問題,從而是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

參考資料

1、《智與情——中西文化之比較》

2、《中西文化差異兩三事》

3、《人類社會發展新解》 摘自《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0年9月號

4、《從飲食習慣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5、《論語》

6、《詩經》

⑥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閱讀全文

與西方文化如何看待忍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