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張掖是什麼文化

張掖是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24 04:35:05

⑴ 張掖和武威的文化差異

「金張掖,銀武威」意思是說張掖、武威是甘肅的好地方,用「金張掖」、「銀武威」表示這兩塊地方物產豐富。

張掖,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物產豐富、文化繁勝,故而,被古人稱為「金張掖」。

武威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但古時因農作物品種產量略遜於張掖,故而冠以銀字,被稱為「銀武威」。

張掖地名的由來:

張掖地名源自「伸張國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張掖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張掖本來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盤,故被稱為觻得,漢朝改其名為張掖,意思是伸張中國的臂掖,「以威羌狄」。

燉煌之取義大盛,並非實指其時郡治之城市規模的大盛,而是用以象徵漢朝的文明道德猶如日月之光輝一樣大盛。故其首字應以從火的燉或焞為正,無火字旁的敦為俗寫假借。兩郡的命名顯示了漢武帝文武並用、剛柔相濟的雄才大略。

⑵ 誰知道張掖這個名稱的來歷

張掖地名源自「伸張國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張掖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張掖本來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盤,故被稱為觻得,漢朝改其名為張掖,意思是伸張中國的臂掖,「以威羌狄」。

張掖,甘肅省省轄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

張掖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也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作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在國家1986年頒布中是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2)張掖是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古絲綢之路南北兩線和「居延古道」交匯點上,南依祁連山、北靠合黎山,歷來為河西走廊重鎮,兵家必爭、商旅必經之地。

整體處於古絲綢之路和新歐亞大陸橋的咽喉要道和西進新疆、北入蒙古的戰略要沖,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被稱為「河西鎖鑰、五郡咽喉」。

在張掖東南面的草原,你能看見最為震撼的萬馬奔騰之景,雄健的山丹馬由遠及近,馬蹄嗒嗒,塵埃滾滾,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不遠處的祁連雪山光芒如昔,不舍晝夜地滋養著這片草原,讓它成了世界上最大、歷史最久的馬場——山丹軍馬場。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張掖市臨澤、肅南縣境內,面積約510多平方公里。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

⑶ 甘肅省張掖市的簡介

歷史發展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張掖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過著狩獵、游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里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它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占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系。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漢唐以來,張掖就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沖。由於地理環境優越,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張掖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羅棋布。大禹導弱水入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駿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張騫、班超、法顯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唐玄奘經張掖去西天取經,馬可·波羅旅居張掖一年等歷史傳說和記載,使這塊土地更加神奇。創建於魏晉時期的馬蹄寺、金塔寺,保存著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壁畫。
氣候特點
張掖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乾燥少雨,年平均氣溫6℃,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特色小吃
張掖的小吃也比較有名,比如有搓魚兒,拉條子,炒炮,揪面片,炒撥拉, 魚兒粉本地小吃,還有諸如蘭州拉麵,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燙等等,在保持傳統口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張掖特色,保證讓你吃的回味無窮.由於地處西北,光照充足,使得這里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兩季整車的瓜果被運往外地,為張掖人增加了收入.張掖最有名的還是要數葡萄酒了,由於張掖的緯度和法國極為相似,具有和法國一樣的釀制葡萄酒的自然條件,而且張掖的葡萄酒歷史也是比較悠久的,著名的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說的就是古代的張掖.但是由於交通和歷史原因,張掖的葡萄酒至今沒能進入省外市場,這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城市名片
張掖市在1985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張掖市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奇特,造型各異的古建築,構建精巧,絢麗多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來寺、土塔、鎮遠樓、山西會館、明糧倉等古代建築,黑水國遺址、漢墓群、古城牆、長城烽燧等歷史足跡;還有甘泉公園、沙漠公園、黑河山莊、大野口自然風景區等融南國秀色與塞外風光為一體的絢麗的自然景觀。張掖主要旅遊景點:馬蹄寺·大佛寺 ·張掖 ·木塔寺 ·山丹軍馬場 ·山丹新河驛 ·甘泉公園 ·河西學院 ·鎮遠樓 ·肅南康隆寺獵場 ·張掖市森林公園 ·東大山 ·龍首山 ·道巷廟 ·甘州古塔 ·諸葛樓 ·東山寺和西武當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 ·許三灣城及墓群 ·牘侯堡 ·民勤會館
交通通訊
[編輯本段]
區內交通通訊便利,蘭新鐵路及國道312、227線貫通,縣(市)鄉公路四通八達;西--蘭--烏通訊光纜橫貫全境,數字行動電話、無線尋呼系統已與全國並網;縣市及鄉鎮實現了電話程式控制並與網際網路相連。改建後便捷、高速化的國道227線、312線,蘭新復線鐵路的電氣化,民航張掖機場支線業務已開通,加快了張掖立體交通框架的形成。

⑷ 金張掖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叫金張掖

最近很多人都在說了,其實我們國家的地貌還是很豐富的,什麼樣的都有,最近我就有看到很多人都在說這個「金張掖」,這個地方也是一個非常故事的,非常有內涵的地方,那麼也就有人問了,這個「金張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個「金張掖」為什麼要叫「金張掖」呢?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下面我們一起分析看看吧!

「金張掖」的意思無非就是指的「張掖」這個地方像鑲金一樣有錢,其實不僅僅是有錢,物產也極其豐富。張掖,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物產豐富、文化繁勝,故而,被古人稱為「金張掖」。

張掖簡介

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甘肅省地級市。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張掖市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萬。轄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縣區。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122.93萬人。有漢、回、藏、裕固等38個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一個少數民族。


張掖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美譽。張掖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國務院批准建設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以及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來寺、馬蹄寺、鎮遠樓、山西會館、民勤會館、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

⑸ 張掖的介紹

張掖,甘肅省省轄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素有「桑麻之地」、「漁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工業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造等10餘個部門。土特產品有元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發菜、絲路春酒等。張掖市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萬。轄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縣區。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0.4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3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5.98%。有漢、回、藏、裕固等38個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一個少數民族。張掖市是國家1985年頒布的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美譽。張掖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國務院批准建設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以及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來寺、馬蹄寺、鎮遠樓、山西會館、民勤會館、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

⑹ 張掖丹霞的獨特文化

張掖古稱甘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環,也是河西四郡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騫、班超、法顯、唐玄奘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臣,召開了「萬國博覽會」。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停留長達一年之久。

⑺ 張掖文化屬於什麼文化

旅遊文化、歷史文化、飲食文化三合一。

⑻ 張掖的佛教文化和敦煌佛教文化有什麼不同

2000多年來,佛教文化在張掖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發展進程綿延不絕,不曾中斷。佛教傳入張掖後,在漫長佛教的歷史過程中,屢經朝代更迭,戰火洗劫,但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沒有禁止過佛教的發展,這是因為五涼宗教的興盛並未伴隨著儒學的衰落。

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餘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後改為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保護、研究工作。

⑼ 甘肅省張掖市怎麼樣

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 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為河西四郡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地區下轄臨澤、高台、山丹、民樂、肅南五縣及張掖市,總面積4.1萬平公里,總人口117萬。張掖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騫、班超、法顯、唐玄奘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

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停留長達一年之久。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最,古稱「金張掖」,後改名甘州,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之佳句。張掖屬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氣溫7℃。市域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0萬。 張掖旅遊資源豐富,以大佛寺、木塔寺和鎮遠樓最為著名,鄰縣有肅南馬蹄寺、山丹軍馬場、新河驛等景點。張掖有312國道和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境,交通便利,旅遊接待能力初具規模。 出土的麋鹿

焉支山自然風景區
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隋大業5年(609年),隋煬帝西行時,登此山謁見西域27國使臣,甘、涼州府派仕女歌舞隊在路口朝迎,史書多有記載。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雖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絕句,也使焉支山名揚華夏。該區重巒疊嶂,松林密布,南北寬20公里,東西長34公里,總面積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高3978米。整個區域為蔥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登高望遠,山上林海松濤,碧波無際;山下溝壑縱橫,清泉淙淙;腹地,獐、鹿、獾羊野生動物出沒其間;峽谷兩側崇山峭直,奇石岩岩。尚有古寺--鍾山寺、古亭點綴於山林巔峰之中。秋日,在懸崖峭壁上盛開的山丹花紅艷艷一片,競相怒放,爭奇斗妍。曉日初升,雲蒸霞蔚,叢霧飄渺,氣象萬千。這里日均氣溫20.3℃,氣候涼爽濕潤,景色秀麗迷人。有小黃山之稱。為消夏避暑、度假游覽不可多得的自然風景旅遊勝地。系甘肅省森林公園。
西來寺
西來寺座落在張掖城內西南隅,今西寺寺巷。是張掖市佛教協會所在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甘州府志》載:此寺建於隋朝。後稱慈雲精舍,是普覺靜修國師阿扎木蘇(西土人)所創。國師念甘郡自番藏經,奏請當朝康熙皇帝准頒紅字藏經108部。康熙五十一(1712年)國師將自己的住宅慈雲精舍改為寺。建樓五楹,以作藏經之所。清雍正十年(1732年)守邊大將軍平郡王福彭,公務之暇,臨幸此寺,賜金賜額,令喇嘛劉勞藏重修,命名西來寺。後有地方紳士成龍、客民閻海等捐資,共修樓宇十楹。上有彌勒佛並藏經,下有寶貝佛像並存國師真容,南陪殿有護國仁王佛像一堂,北陪殿有護國尊天護法一堂。大殿有如來佛像,過殿山門有韋馱、天王像。神態各異,雍容大觀。建築形式及結構:觀音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加寬前殿。殿內頂部中心在藻井,並圍以繪有各種圖案的天花板。藏經樓為單檐硬山頂,兩邊加卷棚頂,面闊五間,進深五架梁入架橡。陪殿面闊三間(11.4米),進深6.2米。寺內金爐香火,日夜不熄,朝佛禮拜者,絡繹不絕。解放後,中央文物考察團就中藻井、壁畫、供台、塑像、木刻(宗喀巴等像及金剛座不是木刻)斷定:西偏小殿為唐代建築物,其結構與敦煌元洞相近。殿內有壁畫21頁(唐朝3頁,明朝10頁,清朝8頁),大多剝落不堪,經堂正頂天花板中如藻井與明時北京的智花寺同類,殿內也有明塑,兩廊壁畫(畫佛教故事)是清代畫中上品。金剛殿、觀音殿較遲,然亦不出北宋。華東某學院教授石揚義贊同此說。1953年天水馮國瑞教授過甘,指山門前的鼓兒石為唐代物(此石花紋作為飛馬形),建議政府移文化館保管。又寺中舊有殞石一塊(舊稱落星石)。斗大、橢圓形。寺院中原有木刻像5尊,塑像32尊,在塑像中有32臂的佛像一尊。佛教有顯密二宗,張掖各寺院多屬顯宗,唯西來寺為密宗。

⑽ 回道張掖——我們這樣介紹張掖

   

 

        說起張掖,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在距今3000-4000年前,張掖的先民們已在這里定居,後來又有羌人、烏孫、月氏、匈奴在這里駐牧。漢以前的張掖綠洲基本處於自然狀態,人們只是利用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泉水出露的沖積扇前緣的天然綠洲放牧,而廣大地區被戈壁荒漠占據。漢代以後,漢武帝設置了張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為鞏固邊防,保證絲綢之路暢通,大量向河西移民並開發綠洲農業。如今,張掖市轄五縣一區,是甘肅糧倉和全國玉米制種基地,除礦業開采,是典型的農業大市。

        農歷豬年即將過去的時候,我終於觀看了聽聞已久的這台旅遊舞台劇——回道張掖。這部劇是由張掖市河西印象文化有限公司牽手杭州金馬克投資有限公司創作的,意在加深遊客對張掖文化的體驗感。最終,投資2.4億完成了這部歷史劇,按座位來說,在丹霞劇場每個座位平均10萬元。再來說說承演這部劇的劇場——丹霞劇場。這座劇場也是2019年夏季剛剛落成,擁有2470個座位,舞台可部分升降進行立體調節和旋轉,產生豐富的視角效果。在觀眾席中間,出設置了可升降的小型舞台,演員可在觀眾席部位與觀眾近距離互動,從而產生更加豐富的效果。2019年7月26日,這部劇目開始在丹霞劇場上演,燃爆了觀眾激情,自此每周2場開始上演。8月7日始,為滿足觀眾需求,增加為每周3場上演。到了冬季,演出場次才有所下降。

        再來說說劇目吧。全劇由天賜丹霞、張國臂掖、古邑甘州、煬帝西巡、邦國會盟五幕組成。下面我就一一道來,說說我的觀感。

                  第一幕 天賜丹霞

        說到丹霞,這應該是張掖一張最為靚麗的旅遊名片,是外地人了解張掖的一個入口。提到甘肅,想到了敦煌;提到張掖,想到了丹霞。以前,張掖也曾作為河西四郡之一,後來也屢被西域各民族所佔居,形成了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西夏國寺、馬蹄寺石窟等名聲響亮,但如今的丹霞卻打響了更響的名號,讓張掖旅遊來了一個華麗麗轉身。在「回道張掖」炫麗的燈光背後,幽深的底色背後是深沉的寓意。緊接著,彩色丘陵的壯觀畫面以3D的形態呈現在舞台上,彷彿壯美的圖景就在眼前。在一排排華麗的華表面前,富有西部風情的舞蹈展現在眼前,憑著優美的舞姿和高超的技藝使人立刻深入歷史、浮想聯翩。如此風土風物、如此西域風情,但往往遭到別人眼饞,歷史往往會被中斷。大月氏、烏孫、樓蘭、大宛、龜茲國王歷歷細數他們的不幸遭遇。這應該是西漢武帝以前的事兒吧,那時的張掖完全還沒有納入中原版圖,屢次成為匈奴、西域諸國等的牧馬之地。在此時刻,繼秦皇之後的又一位影響中國歷史的人物出現了。

                      第二幕 張國臂掖

        在北方草原的一片歡歌笑語聲中,匈奴單於志得意滿,滿足於當下良好的局面,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兵精糧足,草肥人美。擁有了河西之地,南下牧馬、西部放歌也成了常態。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剽悍的騎兵部隊,兇悍的戰鬥力,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戰斗,搶掠物資得勝而歸。而今,他們在焉支山下建立了馬場,可以隨心所欲在祁連牧馬了,訓練了一支精良的騎兵部隊。在秦始皇統一國家這初,國家版圖東到大海、西到荒漠、北到草原、南至南越。作為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西漢皇帝,豈能使民生凋敝、國土淪喪、物流中斷、兵鋒無力,卧榻之側有人在放肆的窺探。

        衛青和霍去病的出現,迅速改變了這種現狀,也是漢武帝多年來精心謀劃戰略設想的實現。尤其是霍去病,這位天才將軍,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封為驃騎將軍,職位僅次於大將軍衛青。雖然霍去病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年,但在他年輕有為的生命巔峰,只需幾年便給予了匈奴以毀滅性打擊,解除了中原政權心頭之患。

        本幕劇中就呈現了這場宏大的戰爭場面,呈現了少年將軍霍去病。舞台上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通過升降舞台的旋轉和傾斜,漢軍與匈奴反復爭奪,戰爭進入膠著狀態。這時,自觀眾席處,少年將軍霍去病橫空出世,戰爭的狀態立刻有了傾斜,勝負立判。史載霍去病收復河西,奠定了千秋偉業。《佚名•匈奴民歌》記載,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這場戰役支援了匈奴賴以生存的根本。當時在大漠深處的李廣以區區四千人的部隊拖住了匈奴四萬多主力,為霍去病收復河西做了良好策應,但比起霍去病的豐功偉績,這點功勞都算不了什麼了。在漢武帝下令向匈奴發起的最後一役中,漢朝四路大軍,三路沒有趕到指定地點,霍去病孤軍深入,就憑著這支孤軍,擊潰了匈奴主力,搗毀了匈奴王庭。自此匈奴一蹶不振,實力日漸衰減,基本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台。這場戲,深刻再現了當時的情景,使我們沉浸在歷史的烽煙當中。

                    第三幕 古邑甘州

        收復河西之後,通往西域的道路得以貫通。漢武帝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為此地取命曰張掖。甘州之名,古已有之。在驅逐了外敵,鞏固了邊防之後,河西地區的經濟日漸繁盛,與中原各地與西域的往來日益頻繁,一座繁榮的城池在此興旺起來。

        在古邑甘州,舞台上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宏大畫面。據悉這部舞台劇花費了幾十萬平米的造景,在這兒有了淋漓盡致的呈現。在甘州古城,舞台造景加上燈光、3D效果,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延綿數百米的街市。街市上人聲鼎沸,車水馬龍。來自西域的、中原的、本地的各色商人在此交融,操著本地土音、中原音、「外國話」的音調混雜在一起。我們不知道張掖古時的繁華,通過這一篇章的呈現,相信會使大家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

                    第四幕 煬帝西巡

        張掖的歷史事件中還有煬帝西巡的重要大事。漢武帝收復河西驅逐匈奴和煬帝西巡,是張掖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的重要關節,足以改變歷史的走向。隋煬帝除了開鑿大運河,還有西巡的重要事件。在舞台上,荒涼的大漠、凋敝的枯樹,營造了一種蒼涼的景象。狼群在此出沒,為這各情景更添更多凄慘。正是在這種狀況下,隋煬帝開始了他的西巡。

        經歷種種磨難,經過春夏秋冬,終於抵達了張掖,掃清了陰霾。這時,舞台上為我們演繹了這部劇的重要看點和技術含量很高的呈現方式——沙秀。四百多立方米的沙子(泡沫塑料)從舞台的頂部傾泄而下,落在了此時傾角為八十度的舞台上。加上風力的作用和燈光效果,一場驚世駭俗的沙塵暴就這樣生成了。遠遠望去,壁立的沙牆令人不寒而慄。舞台上,煬帝的隨行隊伍爬行在傾斜的沙丘上,在狂風中戰栗和掙扎,有些順著沙丘滑到了深淵。經過近3分種的演繹,沙塵暴始才終止。

                        第五幕 邦國會盟

        煬帝抵達張掖後,命名甘州為張掖郡(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甘州改為張掖郡。自漢以後,曾多次更換地名)煬帝大會各國使節,彰顯天朝的繁榮昌盛。

        此時,劇組工作人員趕著駱駝緩緩的從觀眾席前走過,營造了絲綢之路的現場氛圍。各國使節通過劇場各個方向的大門,從觀眾席經過走向舞台。規模宏大的使團向煬帝朝拜,帶來了各地豐富的物產。這個事件,使張掖又一次成為重要的歷史節點,讓世界了解了張掖。自此,從中原經河西走廊通往西域各國乃至歐洲的商貿更加繁盛,終於在唐時塑造成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

        這部舞台劇,很好的選取了漢武帝收復河西置張掖郡以及隋煬帝西巡的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了張掖在中華浩盪歷史中的風貌以及文化傳承。運用造景、舞台、燈光、3D技術等多種現代科技和配合和陣容寵大的演員的精彩演繹,令外地遊客直面張掖、了解張掖,增強歷史的獲得感和文化認同感,也助推了旅遊業的深層次發展。

        我們這樣介紹張掖。

閱讀全文

與張掖是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