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豐富的中國食品文化由什麼組成

豐富的中國食品文化由什麼組成

發布時間:2022-12-24 20:29:12

『壹』 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

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

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中國的文化是非常多的,飲食文化是特別出名的,中國的美食非常的廣泛,生活中有好多的美食是我們還沒有吃過的,那麼,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來了解一下吧。

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1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1)豐富的中國食品文化由什麼組成擴展閱讀:

中華飲食文化飲食習俗特點: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

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

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2

《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飲食的起源與發展、中國飲食科學與人物、中國飲食民俗與禮儀、中國餚饌文化、中國筵宴文化、中國茶文化和中國酒文化。

飲食文化主要研究:

一、飲食文化的內涵及現階段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現狀。

二、文化人類學與飲食文化研究的關系。

三、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品質與飲食文化研究的特點。

四、用文化人類學理論研究飲食文化可豐富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內容。

從兩個角度出發,看待飲食文化:

從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

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3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項:飲食理論、飲食審美、飲食神髓、飲食風俗、飲食流通以及烹食歷史、風味流派、傳統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內容,此外對我國獨特的飲食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梳理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中原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中原菜是八大菜系的根源。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貳』 中國方飲食文化可內容歸納哪五個方面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之地,飲食文化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
第二,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構成了許多風味。
第三,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必須的要求。
第四,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就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

『叄』 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有那些

中國是文明之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並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製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 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餚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有一定親緣承襲關系、菜點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並為部分群眾喜愛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稱作菜系。其中,魯菜、川菜、蘇菜和粵菜、享稱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為「十大菜系」。
雲南飲食的理解僅僅局限於「過橋米線」、「氣鍋雞」等很少的幾個代表性特色食品,其實雲南菜系十分豐富,從鮮艷的花朵,堅硬的樹皮,樣式各異的蘑菇,蠕動的昆蟲,翠綠的樹葉,水裡長的草莖,肥碩的野果均可入菜,因此這里的烹飪界有「一綠就是菜,一動就是肉」之說。
其實這是雲南獨特的氣候類型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滇菜提供了廣泛的原料,從海拔76米到6740米,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為1.7萬種植物和1萬多種昆蟲提供了生長環境。加上有25個民族世居在這里,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吃菜的方法和對菜的選擇也不相同。所以外地廚師認為雲南人做菜的材料不拘常理,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一方面國內任何一個地方是無法比擬的,因此把滇菜排為中國第九大菜系是不為過的。

『肆』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文化概述

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風味多樣

「美」食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伍』 什麼是飲食文化從內部結構如何進行劃分

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系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

特點:

中華文明五千年,飲食文化也隨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呈現出極大特點。其一,風味多樣。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其二,四季有別。

中國人善於根據四季變化搭配食物,夏天多吃清淡爽口食物,冬天多吃味醇濃厚食物。其三,講究美感。

中國人吃食物不僅講求味,還講究欣賞之美,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還講究食材,食具,以及環境的搭配與和諧。

『陸』 中國飲食文化四大內涵

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中國飲食文化的輝煌發展,主要得益於飲食思想的肇基久遠和內容豐富。這種深厚堅實的思想淵源,表現為基礎理論的四大原則、文化的五大特性和十大風格。
1、 飲食文化理論的四大原則內涵:
一、食醫合一
由於飲食中獲取營養和醫病二者的相互藉助和影響,從「醫食同源」的實踐和初步認識中派生出了中國飲食思想的重要原則,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食醫合一」的寶貴傳統。
在周代,中國出現了職業「食醫」,「食醫」作為王庭營養師,地位頗高,這就是現代營養師的起源。在當時還專門為此設立有專門的管理和研究機構。
在當時,還出現了一批有關食療的專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食療本草》等等。
二、飲食養生
老子和莊子,他們主張用「吐故納新」的「導引」氣功來健身長壽。
一位東晉的著名養生家葛洪,他主張「養生以不傷為本」。
三、本味主張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講究食物的原汁原味。這是中國烹飪的核心原則。
四、孔子食道
所謂孔子食道,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民族飲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一、食物原料選取的廣泛性
二、進食選擇的豐富性
三、菜餚製作的靈活性
四、區域風格的歷史傳承性
五、個區域間文化的通融性

『柒』 中國飲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文化屬於人類的精神活動或者精神產品,所以一種文化的形成有特定的條件,經過時間的考驗和累積,得到大多人的認同等等。中華飲食文化的形成伴隨著中國人和社會的發展史進行,時間漫長。一般也很難像社會事件那樣以一種「突變」的標志事件來劃分。粗略地看,有一些階段性特徵,可以看出一個演變過程。

1.史前,上至北京猿人用火熟食,下迄龍山文化的晚期,是一個幾十萬年的漫長階段,主要成果就是會用火李,開始吃熟食了。

2.夏商周三代,大約有2000年時間,食物原料比較豐富,周王室的飲膳制度完備,飲食思想有了初步總結(比如醫食合一、本味主張、孔孟食道)。

8.現代飲食文化還是個進行時態,80年代後的中國飲食已經從「吃飽」轉向如何「吃好」,社會經濟中餐飲業的職能逐漸拓展,食物生產的健康、安全問題不斷出現與解決。網上曾有段子調侃,要麼就逃走,要麼「等死」,空氣、食物的問題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危及生命。這也許是現代飲食文化的時代特徵之一吧。

『捌』 中國傳統美食文化介紹是什麼

中國傳統美食文化介紹是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上萬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種的發現),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特點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

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閱讀全文

與豐富的中國食品文化由什麼組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