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族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民族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民族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民族通常是指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生活環境的一個群體,每個國家都有各個不同的民族存在,下面來詳細了解民族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民族(nation),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
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共同體、共同風俗習慣、共同心理認同、共同語言、共同生產方式、、共同歷史淵源。
1、文化共同體,是指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性狀的社會個體所構成的有序群體。共同體一詞的原文是community,在社會學領域它往往被譯為社群、社區。譯為共同體,是指由兩個以上的個體構成的既作為一個整體又不能完全喪失每一個體各自的獨立性的有序群體。
2、共同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3、共同心理,群體是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中介而組合成的人群集合體。群體心理學,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支。
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或宗教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
民族是以血緣,文化,共同的歷史記憶,民族語言,文字,強烈的身份認同為紐帶形成的共同體。
國族是以政治、文化凝結成的新族群,在政治、文化高度融合的情況下,國族可以轉化成民族概念。
民族的基本特徵: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只有具備上面四個特徵的,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類共同體,才能稱作民族。
民族的特點
①指構成一個民族所應具備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這4個基本特徵。每一個基本特徵都具有特定的內容,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由於歷史的、現實的和民族自身形成發展中的原因,各種特徵具體在每個民族中的`表現程度是不同的。
②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特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當民族共同體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並區別於其它各種人們共同體的類型以來,文化總是表現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萬別的民族文化。
任何文化與文化創造都是以民族與民族社會為根基的,沒有民族社會生活的沃土,文化便無由生根。文化使民族與民族社會得以形成,為它提供最廣泛的物質和精神以及其它方面的基礎,並以其整體的內部結構和完整的外部面貌執行民族區分功能。
在民族文化的內部結構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背景,階段、階層、等級、各種利益集團以及語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導致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但只要一個民族或民族社會仍然存在,它就總會具有某種共同的民族文化。
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特徵?
民族指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現代漢語詞典》)
民族具有以下特徵:
1、共同語言
共同的語言促使人們接觸與交流,促進民族形成,維系民族統一與發展。
如果一個民族改變了自己的語言,那麼就意味著該民族同化過程的開始。
語言與民族並非一一對應,也有多民族使用同一種語言的現象。
2、共同地域
同一地域自然和社會環境相似,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們逐步形成了穩定的統一體。
由於人口遷移等原因,民族混雜居住的現象也比較普遍,但同一民族仍然保留自己相對集中的居住區。
3、共同經濟生活
由於長期生活在一個地區,使用同樣的語言,相互交往頻繁,同一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經濟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4、共同心理素質
共同的生活環境和歷史進程,形成了同一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以及心理情感等。
雖然有些民族成員長期離開本民族的集居地,語言和經濟生活都被當地民族同化,但本民族的心理素質卻很難改變。
2. 中華民族文化究竟有哪些特點
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且中華民族文化是具有變通性的,是非常靈活的。中華民族文化是以儒家為道,道為骨,佛為肌,是儒道佛的再現。
3. 民族文化都包括那些
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鮮明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的總和體現,同時也是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的一個標志。
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內容分別為:
一、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等內容。
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內容。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有:
一、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還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二、立春
立春是漢歷(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三、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四、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歷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歷)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五、臘八節
臘八節,又稱臘祭日,是中國先民進行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日子。
每到臘八這一天,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准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添加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
(3)現代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不僅具有國家意義、民族意義,同時還具有者教育價值,不容忽視:
民族文化的教育價值,是指將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體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
第一,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
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涵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
這些啟迪在現代化程度比較發達的今天,不僅沒有失去意義,反而彰顯出它的不朽價值。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讀,積極思辨,這本身也是開啟我們心智的過程。
愛國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質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最容易發揮作用的,是這些以審美的藝術教育為特徵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學生帶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在那裡閱讀我們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在那裡發現真,發現善,發現美,逐漸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
4.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主要特徵:
集體性、地域性、變異性、傳承性和規范性。
集體性是之在產生傳承過程中所呈現的為廣大民間社會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特徵;
地域性是在空間上所呈現出的基本特徵。也叫鄉土特徵和地理特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變異性是在傳承過程中,為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而呈現出的具有變異特點的外部特徵;
傳承性是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世代相襲的特點;
規范性是對民間社會所有成員行為方式上所具有的約束作用。
5. 民族的四個特徵有哪些
民族的四個特徵有哪些
民族的四個特徵有哪些,大家都知道我國又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個民族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民族的特徵一共分為四個,那麼民族的四個特徵有哪些呢?
民族有四個基本特徵
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而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民族的最基本特徵
民族的基本特徵
文化共同體、共同風俗習慣、共同心理認同、共同語言、共同生產方式 、共同歷史淵源。
1、文化共同體,是指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性狀的社會個體所構成的有序群體。共同體一詞的原文是community,在社會學領域它往往被譯為社群、社區。譯為共同體,是指由兩個以上的個體構成的既作為一個整體又不能完全喪失每一個體各自的獨立性的有序群體。
2、共同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3、共同心理,群體是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中介而組合成的人群集合體。群體心理學,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支。
我國56個民族當中,除了漢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數民族。
1、鄂溫克族:鄂溫克族(俄語:Эвенки,舊稱通古斯或索倫)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蒙古國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國被稱為埃文基人。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2、阿昌族: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3、白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
4、保安族:保安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和周圍漢族、回族長時期的交往,保安語中漢語借詞較多,通用漢文,以漢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5、布朗族: 布朗族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布朗語支,可分為布朗和阿瓦兩大方言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有著極為豐富的口頭文化,至今仍然保留著最具鮮明特徵的民族語言、服飾、歌舞、風俗習性。
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
任何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風俗習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茹毛飲血、巢居穴處是原始社會人類的共同習俗。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以及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逐漸形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有些民族風俗習慣與一個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關。
還有些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的反映。例如,從事畜牧業、農業、林業或漁獵業的各民族,在飲食、居住、出行、服飾、婚姻、喪葬等諸多禁忌、好惡是不同的。
還有些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聯系,如有些宗教對於教徒的婚喪、嫁娶、飲食等方面的規定,有的慢慢地變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6.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志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志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志,民族,它是指具有地緣關系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一些習俗的一個群體,是組成我們選擇社會的主要,以下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志。
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共同體、共同風俗習慣、共同心理認同、共同語言、共同生產方式 、共同歷史淵源。
1、文化共同體,是指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性狀的社會個體所構成的有序群體。共同體一詞的原文是community,在社會學領域它往往被譯為社群、
社區。譯為共同體,是指由兩個以上的個體構成的既作為一個整體又不能完全喪失每一個體各自的獨立性的有序群體。
一方面這一有序群體是由個體構成的,另一方面構成這一有序群體的諸個體在群體中又不純粹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構成整體的要素。
2、共同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
傳統禮儀等等。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3、共同心理,群體是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中介而組合成的人群集合體。群體心理學,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支。
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群體心理,就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
(6)現代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族特點通常包括民族地區的特點。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民族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內容,民族發展的歷史等,是形成民族特點的主要原因。
例如中國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草原牧區的民族喜歡騎馬、住氈房、喝奶茶或酥油茶等特點,是由於這些牧區氣候寒冷、牧民長期逐水草而居的特點和歷史傳統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民族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照顧民族特點。毛澤東說:「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
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7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民族綱領和民族政策,必須根據民族特點,根據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情況制定。無視民族特點,
就會犯主觀主義的錯誤;誇大民族特點,就會背離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則。只有認識民族特點,從民族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能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各民族的特點相結合。
民族的定義是什麼?怎樣理解民族六個基本特徵的含義?
斯大林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寫出的《馬克思主義和問題》里首先提出了他對民族的定義,在到1929年寫的《問題和列寧主義》中又重申該定義了,同時在用詞表述上做了更為准確的修改為改「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
中國共產黨提出民族作為一種社會人們共同體,一般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
民族構成六特徵的理論,表現出幾方面獨特性:第一,與針對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資本主義民族或現代民族(即次生形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定義的四個基本特徵理論相比,更加寬泛,更側重於人類社會發展中從部落發展而來的民族(即原生形態民族),可涵蓋現今的絕大多數民族.
第二,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血統、宗教等要素的民族定義相比,更加註重民族的地緣(地域淵源)、生產方式、文化等諸要素,更加合理地確認族源和宗教的作用.
第三,與國外民族理論中強調文化、心理等要素的民族定義相比,更加註重歷史淵源(地緣、族源)、生產方式,更加合理地確認諸要素的客觀性、整體性和諸要素之間的關系.構成民族六特徵的理論,具有內容寬泛(全面)、涵蓋面廣、適用性強、表述通俗、易於理解、易於運用、歸納科學、符合現實、簡便實用等特點,是立足現實、著眼實用、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定義理論.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體現在哪些方面?
1、整體至上。
整體至上,「克己奉公 」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 。
2、仁愛兼利。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
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
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
3、自強不息。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
《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
4、修身自律。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6)現代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即夏歷(農歷)新年。
時間:漢代前春節為干支歷的立春,後來演變為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現今春節時間為: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18]
別稱:歲首、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等。
春節簡介: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
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7. 中國文化的民族特點是什麼
從一般的價值導向看,中國文化體現了一種單向度和等級的特徵,是一種強勢文化,實質是為強勢服務。具體主要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有等級,無平等。
無論是在家族層面,還是在社會和國家層面,中國文化都表現出強烈的等級性。家族的等級性立足於血緣。而社會和國家的等級性是家族等級性的進一步推演。等級性的實質是不同等級的人具有不同的資源配置權,尤其是具有不同的剩餘分配權。
一般而言,等級越高,其所具有的分配權就越大,其享受的待遇就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平等,只能是同一等級內部的平等,並沒有全社會的平等。所以,有等級就必然無平等。因為平等應當是一個整體范疇,而不是一個局部范疇。
二、有強勢,無弱勢。
中國文化本質是為強勢服務的。這也是文化等級性的一個必然結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雖然都具有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但相互間權利與義務是不對稱的。對強者而言,是權利大於義務;對弱者而言,是義務大於權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反過來是絕對不行的。
三、有傳統,無創新。
祖宗之法不可變,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頑固特點。由於缺乏創新,所以中國文化實質是一種靜止的文化,或是一種循環的文化。雖然有局部的變革,但充其量只能算是枝葉的修剪或是對整體的一種修飾。其修飾的結果往往表現為對原有本質的進一步深化,而不是實質的變化。這里中國文化沒有創新根本原因不在自身。任何文化本身都是極具創新力的。中國文化缺乏創新,根本原因是外在力量的壓抑,尤其是強勢利益集團的壓抑。
(7)現代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8. 民族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民族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民族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我們國家有32個民族,漢族、回族、維吾爾族等等,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種族,那麼各個民族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我們的語言、文化都有什麼不一樣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民族: 指在文化、語言、歷史或宗教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
民族是以血緣,文化,共同的歷史記憶,民族語言,文字,強烈的身份認同為紐帶形成的共同體。
國族是以政治、文化凝結成的新族群,在政治、文化高度融合的情況下,國族可以轉化成民族概念。
民族的基本特徵: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只有具備上面四個特徵的,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類共同體,才能稱作民族。
1、共同語言共同的語言促使人們接觸與交流,促進民族形成,維系民族統一與發展。如果一個民族改變了自己的語言,那麼就意味著該民族同化過程的開始。語言與民族並非一一對應,也有多民族使用同一種語言的現象。
2、共同地域同一地域自然和社會環境相似,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們逐步形成了穩定的統一體。由於人口遷移等原因,民族混雜居住的現象也比較普遍,但同一民族仍然保留自己相對集中的居住區。
3、共同經濟生活由於長期生活在一個地區,使用同樣的語言,相互交往頻繁,同一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經濟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4、共同心理素質共同的生活環境和歷史進程,形成了同一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以及心理情感等。雖然有些民族成員長期離開本民族的集居地,語言和經濟生活都被當地民族同化,但本民族的心理素質卻很難改變。
中國有56個民族,分別是: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
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
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
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民族是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生活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 及共同文化認知的穩定人群。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一般特點是:
一、地域廣大,人口稀少。許多少數民族住在山區、高原、牧區和森林地區。
二、物產資源豐富。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於我國的邊疆,屬於國防要沖。
由於歷史上多次的民族遷徙屯田,移民戍邊,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變動,使我國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雜居又聚居互相交錯居住的狀況。有些少數民族既有一塊或幾塊聚居區,又散居在全國各地。
大約有一千多萬人口散居在全國各省、市的大小鄉鎮和鄉村。各少數民族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僅相互影響,而且都和漢族有著密襲切的聯系。 我國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擔負著保衛邊疆和建設邊疆的雙重任務。
目前全世界漢族人口大約14億,中國漢族大約13億,海外漢族大約有半億,約佔世界人口20%。
是中國、新加坡和聖誕島的主體民族,也是泰國、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模里西斯、印尼的除了土著以外最大的民族。
海外集聚地有馬六甲海峽沿岸、加拿大溫哥華、美國加州、模里西斯、泰國清邁、緬【甸果】敢、菲律賓馬尼拉、印尼爪哇島,同時也是馬來西亞檳城州和吉隆坡聯邦直轄區的主要民族。
如果要說血統的話英國人(北歐、英倫三島土著、日耳曼、諾曼人混血)和法國人(高盧、羅馬、日耳曼混血)要哭死了。
民族劃分還有根據民族認同感的,客家人認為自己是漢族,閩人認為自己是漢族,那他們都是漢族。誰說操不通語言就不可以是同一個民族,語言只是劃分民族的因素之一,更何況它們都是漢語族的語支。
少數民族地區在政治上、國防上、經濟上和對外關繫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們說少數民族主要聚居邊疆地區,並把那裡稱為少數民族地區。
但是,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的居民並非全是少數民族,還雜居著很多漢族人口。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大都是與漢族雜居或交錯聚居。
1、小聚居和大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200多個民族鄉。
2、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全國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
3、地大物博:民族地區不僅地域遼闊,而且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森林資源佔全國的51%;草原面積佔全國的94%;水能蘊藏量佔全國的52、5%。
4、多數位於邊疆地區:在中國漫長的陸地邊境線上,幾乎都居住著少數民族。
漢民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那麼,為什麼漢族會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呢?歷史上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首先要對漢族有一個界定。
一般來講,我們所說的漢族,主要是指從漢朝發展而來的中原民族。雖然如此,實際上漢族之前就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從三皇五帝、夏朝一直發展下來,早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民族了。我們現在把漢朝之前的中原民族稱為華夏族,顯然,華夏族和漢族是同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