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怎樣的請從學術角度論述一下
你考研究生 要寫這方面的論文么?
語言跟文化 是相互影響的
而語言是了解另一個文化的手段
我們以前的一個老系主任老是說 語言是一扇窗,通過它你可以看到另一個世界 了解另一種文化
你學會了德語,才有可能真正的hautnah地去體驗他的文化,否則你得到的感受都是別人的感受,這種感受每通過一個渠道的傳輸 就會變味一點,所以了解一個文化必須親身去體驗,而要親身體驗 手段就是語言了
其次語言肯定是也決定了語言承載的這個文化的特點,語言決定了文化的構成,特性,而反過來文化也決定了他們語言的特點,比如某些說法,固定搭配,俗語 等等
這個問題沒有學術不學術,怎麼說也是一個很發散性的問題:)
㈡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語言其實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也依賴於語言來進行傳播。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們的意識形態集中起來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法律條例、審美意趣,而語言就是在人類產生之後,隨著文化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可以互相協助和啟發,語言與文化關系之密切。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人們把認識世界的成果通過語言保存下來傳播下去。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不斷發展。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語言和文化的重要性
人們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而隨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語言也隨之產生。語言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所在,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可以探視出它所代表的民族的社會風貌,人群心理,道德觀念,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社會形態等。
因為有著不同種族的相互交流,文化滲透進社會才會不斷進步,而語言就是這種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載體,所以說文化和語言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
㈢ 語言文字對文化起什麼作用
語言文字對文化起傳承的作用,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無論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還是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都需要做好語言文字工作,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源泉。
語言文字對民族的重要性:
語言文字受到保護和尊重,是民族和諧、社會和諧的保證。凡有母語的民族,不論大小,都熱愛自己的母語,都與母語有著深厚的感情。民族平等,自然包括語言文字平等;對民族的尊重,自然包括對其語言文字的尊重。
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需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是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的關系。在任何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之間都會存在強勢和弱勢之分,語言文字政策要促使二者協調互補、和諧共存。
二是語言互補和語言競爭的關系。不同語言共存於一個社會,由於語言背景、語言功能、語言使用人口的不同,除了互補還會有競爭。語言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國家的語言政策應有利於調節語言矛盾,促使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
三是母語和通用語的關系。少數民族學習國家的通用語是必須的,對於少數民族的發展、繁榮也是有利的。在少數民族分布的地區,應建立科學合理的雙語機制。
㈣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可以互相協助和啟發,語言與文化關系之密切。
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人們把認識世界的成果通過語言保存下來傳播下去。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富和發展。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基石。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
語言不僅只表現在語音、語法、文字這幾個方面,而且還是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世界觀在生活當中的反映。
(4)語言為什麼能承載文化擴展閱讀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
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㈤ 語言在文化發展有什麼作用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由於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問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發生下列情況:由於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語言准確無誤,也會產生誤會。對於不同的人們,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由於一句話說得不得體,可以使聽者發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無惡意的話可以使對方不快或氣憤;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在國外演講的人經常發現聽眾對他講的某個笑話毫無反應,面無表情,鴉雀無聲;然而,在國內,同一個笑話會使聽眾笑得前仰後合。
㈥ 一種特定的文化如何通過其語言影響另一種文化
語言文字對文化起傳承的作用,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
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相成的,他們可以互相協助和啟發語言與文化關系之密切,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人們認識世界的成果,通過語言保存下來,傳播下去,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基石。
㈦ 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論文
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論文
論文是一個漢語詞語,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是我收集的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論文,歡迎大家收藏參考。
一、概念界定
「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和組織制度。迄今為止,關於文化的定義有上百條,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公認的還是英國的傑出文化人類學家、古典進化論學派的開創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語言」不但是人類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狹義來說,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書面語的物質載體――文字,最狹義的語言不包括文字。廣義的語言不僅包括狹義語言,而且還包括准語言,根據訴諸感覺的不同,准語言又可分為聽覺的(伴隨聲音、音樂語言、其他聲響符號),視覺的(表情、體態、動作、聾啞人手語等;圖表、公式等;繪圖語言;舞蹈語言;蒙太奇語言;各種符號,標志;其他視覺符號等),觸覺的(盲文等)。本文所探討的語言只要是指狹義的語言,即口頭語、書面語和文字。
二、從文化角度看語言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早在本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Sapir,Edward;1884—1939)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就指出:「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從文化角度,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1、文化包括語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語言具有文化的特點。首先,從文化的內涵來看,它包括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方面。而語言正是人類在其進化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精神財富,屬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為人類社會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樣,語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遺傳,而是人們後天習得和學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財富,語言也是如此,它為全社會所共有。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一書中也明確地指出了語言與文化的這種關系,他說:「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2、文化影響語音。文化對語音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在中國的東北三省,很多老人都會說日常的簡單日語,這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東三省的殖民和侵略有直接的關系。因為殖民統治而進行語言傳播的不在少數,中國的香港,印度都是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但因為各民族國家發音的特點,語言在傳播的時候就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如,阿拉伯語在發音中有喉部的顫音,而漢語和英語中沒有,寶萊塢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男主角一直強調他的名字「喉部發音,han」但是因為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們沒有喉部發顫音的習慣,在翻譯中,將此音譯為「khan」及「可汗」。
3、文化影響語義。在單一語言當中,很難清晰地看到語言背後的文化含義,但是通過幾種語言的對比,文化和語言之間的內在關系便會漸漸明了起來。在漢語里,與「狗」相關的詞語多為貶義。如:狗仗人勢、狗急跳牆……但是在英語中,與dog相關的詞語或俗語卻有憐憫、褒獎的色彩。如:clever dog(聰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lucky dog(幸運兒)……又比如,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視為吉祥、權威的象徵,廣大華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但在英語中dragon則是指一種類似於龍的會噴火的妖怪。「He is a dragon」表示的不是「他是一條真龍」,而是說「他是一個殘暴的人」。近年來,龍與dragon之爭已經成為一樁公案。不少中國學者要為龍「正名」,主張在英語中增加「loong」一詞來對譯漢語中的「龍」。這說明,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和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系,力圖從語言上來化解文化間的沖突與隔閡。
4、文化影響語用。在語用方面,文化和語言的關系也是緊密的、牢固的。比如,從親屬稱謂來看,在漢語中,關於姻親,血親和輩分都有明顯,如:爸爸的弟弟和哥哥,媽媽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稱謂,而英語中,叔叔、伯伯、舅舅、姨夫統稱為「uncle」。再如,中國文化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因此在語言上也特別強調尊卑關系。在漢語中,詢問老者的年齡必須使用「貴庚」、「高壽」一類的詞;詢問比自己年紀小的或是同輩之人可以使用「你多大年紀?」、「你幾歲了?」等語句。然而在西方國家,它們的語言當中是沒有這種尊卑觀念的。在英語中,詢問年齡不論老少只有一種方,即「How old are you」。
三、從語言角度看文化
語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揭示該民族文化的內容。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們通過他們的創造活動而形成的產物。文化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每一代人都繼承原有的文化,同時又在不斷揚棄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對社會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獨特性,是民族差異的標志。各個民族由於地域、生態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點。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人們可以了解到該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如,羅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講的,我們可以從語源和變遷看過去文化的遺跡,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等。
四、語言與文化的雙向互動
語言首先是作為交際工具,但它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文化是一個整體。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在學習一門語言時,必須先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這門語言。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是傳遞文化的載體,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又深受文化的影響,理解一種語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文化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兩者關系十分密切。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總之,語言和文化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雙向互動關系,語言對文化有影響有制約,文化對語言也有影響有制約作用。
摘要:本文通過對比英漢兩種語言在相同場景下的不同表現形式,闡述兩種語言所承載的不同的社會文化。目的在於幫助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時應注意各自文化的不同,以避免出錯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關鍵詞:語言 中西文化 差異
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它是由一個民族或社會的風俗習慣所構成。語言是人類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保存認識成果的載體。語言的學習不是單純地學習詞彙、語法,更重要的是學習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從一種語言我們可以看出使用該語言的社會文化,看到該社會的人們的風俗習慣。下面就英漢兩種語言現象在風俗習慣方面的不同展開對比分析,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1、敬語和謙詞漢語中存在大量的敬語和謙辭
如高見、光臨、寒舍、愚見等。英語中則少有敬辭和謙辭,不論對方年齡多大,級別多高,並沒有漢語中「您」這樣的代詞。一位英國婦女遇見一位上了年紀的中國人,用漢語客氣地問「:老爺爺,你幾歲啦?」老人詫異地看著她,很生氣。這位英國婦女後來才知道誤會的原因,「幾歲」是問小孩年齡的,對上了年紀的人應問「您高壽?」或「您多大年紀啦?」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們跟長輩或上級說話時有時甚至跟同輩說話時,要用敬語,否則就會被認為用詞不當而失禮,甚至顯得高傲;談及自己時要用謙詞,如不使用,也被認為沒有禮貌。英語中這類詞少的原因有二:一為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二為他們長期以來尊重個人價值,樂於表現自己。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不一樣。操漢語的人往往使用「否認」或「自貶」的方式來應答。中國人聽到恭維或贊揚的話後會說「哪裡,哪裡」、「我做得不好」之類故作謙虛的話。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聲Thank you。當西方人說Thank you表示謝意時,中國人會馬上回答說不用謝,以表示客氣。西方人聽後,會大惑不解,覺得中國人沒有禮貌。如一位英國女教師表揚一位中國女學生: A: 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B: No, no, not at all. 在女教師看來,該女生的回答是粗魯的,否定了該教師對書法的審美觀和鑒賞力,損害了她的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雖然女生本意並非如此, 只是符合了漢語的謙虛准則。英美人善於恭維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恭維。當他們覺得該受到贊美卻沒得到贊美,會感到受到冷淡。對別人的贊美、恭維,英美人最常見的反應是「迎合」或高興。他們把中國人的這種「否認」看作是無禮,把「自貶」視為自卑和言不由衷的虛偽。贊美語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處理得好,可以增進友誼; 但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而運用不當,不僅無助於友誼,反而會產生誤會,傷害感情。
2、稱呼語:中西方的稱呼語的使用差別也很大
「小+姓」在漢語中稱呼年齡比自己小的人,可表示親切、稔熟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此稱呼英國人卻是不禮貌的。「老+姓」或「姓+老」在漢語中稱呼年齡較自己長的,可表示尊敬、禮貌。如果用「老+姓」稱呼英國人,如「old smith」,對方在心裡可能會生氣。在英語文化中,忌諱「老」字。「老」容易使人想到「年齡大」「、體衰」、「無用」等。所以,在稱呼英美人時應避免使用「old」。稱呼語中有一類親屬稱呼語,如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漢語中許多親屬稱呼語可用於非親屬關系,也就是把一些其他人看成是親屬的延伸,用這種親屬稱呼語來表達說話者的尊敬、親近等意思,中國人遇到一位不認識的年長婦女可以稱她為「阿姨」「、大媽」、「奶奶」;但在英語文化中這卻是很不妥當的。漢語中姓與職銜(title)或親屬稱謂連用,可用作稱呼語。職銜包括職業、職位和頭銜。如「李老師」、「湯經理」、「陳校長」「、丁爺爺」等。而在英語文化中姓與職銜、親屬稱謂連在一起用作稱呼語並不普遍,如不常說「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Jackson」「、Principal Morris」等。英語中的稱謂為數不多,除了dad、mum、 grandpa、aunt、uncle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不用。人們常常直呼對方的名字。直呼姓名,避用稱謂,是想與對話人取得平等地位(稱謂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而漢語中表示其屬關系的稱謂卻非常多。英語中的cousin一詞對應於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brother-in law 一詞對應於漢語的姐夫、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小舅子(妻子的弟弟)、連襟等。漢語把表親、夫妻之間的親屬關系區分得如此嚴格,既要說出性別,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語籠籠統統一個詞了事。這種語言現象的產生歸因於中國兩、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統治。
3、個人隱私:與外國人交談,要避免不該問的問題
兩個中國人在一起談及家庭、收入等話題是很平常的,並將能不能談及這些視為人際關系遠近的標准之一。而同外國人交談時,則不應問及這些問題。外國人私事觀念極強,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甚至體重都是非自由談論的話題。這種「寒暄」無疑成了對他們私事的干涉。對同一事物的價值判斷,對中國人和英美人來說,有可能完全相反。例如,在中國文化中「胖」和「福」這兩個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人們常用「你發福了」來恭維對方長胖了。而對英美人說他們長胖了,他們會很不高興,這不僅干涉了他們的私事,而且在他們眼裡, 長胖是體質下降的標志。英美男女之間經常相互恭維「你很性感」,被恭維的則會說「thanks」,而在中國是難以想像的,對方會認為你心懷不軌。
在跨文化交際中對那些文化差異性要引起雙方的足夠重視,以避免社交語用的失誤。此外,還應寬容地理解異族文化的禮貌習慣,不能以己度人,更不能用自己民族的禮貌標准去要求對方。如果言語雙方都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文化習俗,那麼因各種差異而造成的交際障礙就會減少,並達到彼此理解、配合默契的交際效果。
;㈧ 語言文字對文化傳承有什麼意義
文化的傳承也就是要將其精髓繼續流傳下去,要讓後來的人懂得並繼續流傳,所以文字相當與充當了這么一個介質、橋梁的作用。通俗地講,他可以將文化以大家都通的方式去做了一個宣傳,也就是所謂的傳承。
㈨ 語言發展對人類文化的起源有何作用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表達方式。人們藉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沒有語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過語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傳下去。語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手段,幾乎每個文化集團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
人類創造了語言之後又創造了文字。文字是語言的視覺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語所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周海中
㈩ 怎樣理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1、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人們的意識形態集中起來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法律條例,審美意趣,而語言就是在人類產生之後,隨著文化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它屬於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語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殊性。
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當它作用於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容器。
3、語言是文化的傳播方式,語言是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文化交流實際上也是文化形成和傳播的表現,人類因有思維而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創造了文化,又在不斷的語言交流中互相傳播各自民族的文化。
4、語言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相互制約,雖然說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傳播工具,但並不是說語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從屬於文化,鑒於語言的特殊性,筆者認為語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長,它們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
學者觀點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但是卻值得所有人關注。保護民族語言和搶救瀕危語言就是為了保護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是為了保障各民族成員的平等權利。
這正如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曾經指出的那樣:一些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全球化、工業化、互聯網等的沖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
有關部門、機構以及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來保護弱勢的民族語言和搶救瀕臨滅絕的民族語言。這樣既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