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景點介紹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位於北京天安門東側,為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明清太廟。經周恩來總理提議,第一次政務院會議批准,將太廟移交北京市總工會管理,辟為職工群眾的文化活動場所,「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匾額由毛澤東主席命名並親筆題寫,於1950年4月30日揭幕,1950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勞動人民的「學校和樂園」和中外遊客旅遊的勝地。 勞動人民文化宮佔地14萬平方米。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圍以三道紅牆及層層松柏,襯托起金碧輝煌,錯落有序的建築,營造出 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建築採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於兩側。
亭殿(前殿)是皇帝舉行大祭活動的場所。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台基 ,殿內地鋪「金磚」,樑柱為名貴的金絲楠 木,氣勢雄偉,比故宮的太和殿高2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寢殿是供奉帝後神位之處。祧廟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位之處。
太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築群 ,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廟建築,堪稱「天下第一廟」。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優美典雅的環境吸引著眾多的遊人,藝術和教育培訓造就了大批人才,各種藝術演出和展覽也久負盛名,各種娛樂健身項目雅俗共賞,是休閑娛樂的極好去處,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成立,作為建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 1998年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被全總評為中國示範工人文化宮。2002年3月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被評為北京市一級公園,2007年12月17日,榮獲中國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文化遺產日組織獎。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自成立以來,成為首都乃至中國職工文化活動的中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培養了大批各方面人才。同時,作為共產黨和中國重大活動的重要場所,經歷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文化宮正將太廟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且富涵文化價值的學校和樂園。
B. 福州市工人文化宮的介紹
2010年12月正式動工的福州工人文化宮改擴建工程是福建省和福州市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新工人文化宮總建築面積達到123358.9平方米,相當於6個老文化宮面積總和。其中新建建築面積平方米111358.9,保留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新工人文化宮在功能設置上,借鑒了全國總工會推介的兄弟文化宮的運作模式,堅持以服務職工為出發點,兼顧公益類服務和市場化運作,努力將工人文化宮打造成幸福福州的新地標;榕城職工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的新天地和工運事業承前起後、繼往開來的新陣地。1解放前,福州市工人文化宮一帶,曾經是臭氣熏天、晚間經常出現「鬼火」的墓地。這一座小山坡,位於文山女子中學(今福州第八中學)斜對面,面對洋中亭(今洋中路),背靠橫街。因為這座小山坡上埋有一名狀元公,人們習慣地稱它為「狀元墓」。久而久之,狀元墓成了洋中亭的代名詞。
C. 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怎麼樣
勞動人民文化宮原為太廟,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宗廟。依據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規劃,與故宮、社稷壇同時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組成部分。太廟以古柏最為著名,園內有多株已有數百年樹齡的古樹,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築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廟建築,堪稱"天下第一廟"。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提議,政務院批准辟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勞動人民文化宮佔地14萬平方米。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圍以三道紅牆及層層松柏,襯托起金碧輝煌,錯落有序的建築,營造出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建築採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於兩側。 亭殿(前殿)是皇帝舉行大祭活動的場所。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台基,殿內地鋪"金磚",樑柱為名貴的金絲楠木,氣勢雄偉,比故宮的太和殿高2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寢殿是供奉帝後神位之處。祧廟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位之處。
北京太廟整個建築布局嚴謹,魏峨宏麗,庄嚴肅穆。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從太廟再往南有1條玉帶河,河上有5座小巧玲瓏的金水橋。
建築採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 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於兩側。整個太廟建築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模,是研究明代建築群整體組合造型處理的良好典型。 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建築雄偉壯麗。前殿面闊11間,進深4間,重檐廡殿頂,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其主要樑柱外包沉香木,其餘木 構件均為金絲桶木,天花板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太廟雖經清代改建,其規制和木石部分,大體保持原構,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太廟以古柏著名,樹齡多達數百年。
北京太廟建築群中最雄偉壯觀的是享殿,又名前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 祖大典的場所。享殿是整個太廟的主體,為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檐下懸掛滿漢文「太廟」九龍貼金額匾,坐落在3層漢白玉須彌座上,面積達 2060平方米。殿內梁棟飾金,地設金磚,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為金絲楠木,柱高為13.32米,最大底徑達1.23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楠木大柱更是舉世無雙。
太廟享殿、明長陵棱恩殿和紫禁城太 和殿並稱為中國三大殿,它們的建築規模和等級相當,沒有其他的建築能夠與它們相匹敵。在長和高方面,太廟享殿甚至要超過太和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四年 (1416年)的明長陵棱恩殿,面積達1938平方米,重檐廡殿頂,覆以黃色琉璃瓦,殿內金磚鋪地,殿下有3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和一層小台 基。此殿梁、柱、枋、檁、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構件,均為金絲楠木,60根楠木大柱,高12.58米,最大底徑達1.17米;太和殿建成於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面積為2368平方米,同樣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柱高12.70米,最大柱底徑1.06米,材質為松木。由於清初建築材料尤其是巨大的 楠木難以采辦,太和殿的規模和用材質量已經遠遠無法與明永樂年間建成的奉天殿相比,面積僅及它的一半。因此,太和殿與其下的漢白玉石雕基座比例失調,而長 陵棱恩殿和太廟享殿則幾乎充滿了漢白玉石雕基座,比例更加和諧、優美,完全保持了明代建築原有的風貌。
這三大殿中,長陵棱恩殿建 成的歷史最悠久,迄今已經590年,太廟享殿次之,461年,而太和殿歷史最短,僅319年。由於楠木生長緩慢,成材需千年以上,極為珍稀,而已經絕跡, 因此從歷史文物和建築本身的價值上看,長陵棱恩殿和太廟享殿都要超過太和殿。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紫禁城中明代建築基本上都被焚毀,現存的主要宮殿建築 都建於清代。中國現存的明代大型磚木建築已經是鳳毛麟角,而像太廟享殿、明長陵棱恩殿這樣如此大型、高等級的建築更是絕無僅有,獨此二例,不可復制,它們 是中國現存的最珍貴的古代建築。
更多關於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ee9ab161573158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D.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簡介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官 ,前身是皇室太廟,太廟在明代供的是朱元璋、朱棣等人。1644年清兵入京後, 福臨稱帝,把他們先人的牌位從沈陽請到北京,供在太廟,將 明皇的祖宗牌位遷到今天的阜成門大街路北的歷代帝王廟里 去了。
辛亥革命後,當時按照南北軍代表制定的清皇室優待條件規定,城內宮殿壇廟等應歸國家來管理,但包括太廟 在內的,一直到1914年,才將三大殿以南部分歸當時的北洋政府所管,不久,社稷壇改造為中山公園。中山公園開辟南大門 時,為了對稱,也在太廟南牆上開了一座門,即今天文化宮的正門,但是當時一直沒有開放。
1924年皇帝溥儀被趕走後,太廟開辟為和平公園,不久 又被改為故宮博物院分院,向遊人售票開放。當時的人很少。 只有參天古柏,灰鶴飛翔,寂靜無聲。
勞動人民文化宮簡介
勞動人民文化宮原為太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宗廟。依據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規劃,與故宮、社稷壇同時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組成部分。 勞動人民文化宮佔地14萬平方米。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圍以三道紅牆及層層松柏,襯托起金碧輝煌,錯落有序的建築,營造出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建築採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於兩側。 亭殿(前殿)是皇帝舉行大祭活動的場所。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台基,殿內地鋪金磚,樑柱為名貴的金絲楠木,氣勢雄偉,比故宮的太和殿高2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寢殿是供奉帝後神位之處。祧廟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位之處。 太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築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廟建築,堪稱天下第一廟。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提議,政務院批准辟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毛澤東主席親書匾額,成為首都職工的學校和樂園。
E. 「工人文化宮」是做什麼的
額、我們這有個工人文化宮、樓下是游戲廳、樓上是打檯球的額、
F. 重慶勞動人民文化宮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日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文化宮於始建於1951年7月,1952年落成,鄧小平親自題寫了宮名。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與重慶人民大禮堂、大田灣體育館是重慶市三大標志性建築。屬重慶市總工會管轄,是集培訓文化娛樂、休閑、職工文化培訓的重要活動場所。會在周一至周日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開放,遊客可以再該時間段前往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