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文化節是哪天,有什麼活動
在日本,經常會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節日,像 文化節 就是其中的一個,在那天,守衛森嚴的日本皇宮會舉行一場盛大的受章儀式,頒給那些對文化事業做出貢獻的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日本的文化節吧。
問:日本文化節是哪天?
答:11月3日是日本文化節
11月3日是日本文化節,文化日是日本國民節日之一,在1954年以前是為紀念日本明治天皇誕辰而設立的節日。1964年11月3日日本公布新憲法,因此,將這一天改為文化節,以提倡熱愛自由平等,促進文化事業的社會原則。
節日活動
在這一天,會對文化事業有卓越貢獻者會被授予「文化勛章」。在皇宮舉行文化勛章的頒發儀式。文化勛章是授予給在文化(包括學術、科學技術、藝術)領域有特殊功績者的勛章,是日本國內文化領域的最高勛章。該勛章始於1937年,由天皇陛下頒發,2008年有8位獲獎者,至今已有346個人獲得該勛章。
除了文化勛章以外,日本政府還在春秋季節舉行勛章授予活動。該活動在戰後停止了一段時間以後於1964年重新開展起來,現在以「春秋授勛」的形式在春季和秋季每年舉行兩次授勛活動。2008年11月3日日本的各家報紙都對在秋季授勛中獲得勛章的4028人作了相關報道。獲獎對象是從政界、官界、經濟界、學術界、演藝界、體育界等各個領域中選拔出來的,其中還包括來自40個國家的75名外國人。給在增進與日本友好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外國人授勛時,首先是由外務大臣推薦,經過內閣的審查、評價之後決定。
㈡ 香河傢具城的文化節
香河地處京津唐金三角腹地,距北京45公里、天津70公里、唐山100公里,多條國道、省道穿境而過, 同時香河歷史上就是傢具之鄉,擁有濃厚的傢具文化底蘊,可以說香河是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這些為香河這艘巨型傢具航母的楊帆起航奠定了堅實基礎。歷經17年的發展,香河國際傢具城已成為北方最大的最為成熟的家居市場。
2015年4月28日至5月3日,為期六天的第四屆「中國香河國際家居文化節」成功舉辦。本屆家居文化節由中國傢具協會、河北省傢具協會、香河傢具城共同舉辦,以「讓世界了解香河,讓香河走向世界」為目標,通過開展商品展銷、產業研討、項目對接、特色展示等多項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來自四面八方的嘉賓盡享「購綠色環保傢具、觀家居文化盛宴、賞名模體驗家居、游生態品質香河、品香河美食肉餅」的節日體驗。全面落實縣政府提出的「節儉、務實、隆重」的舉辦展會要求,在增加了「文化節購物抽大獎」「文化節花車巡展」「家居文化動力傘飛行表演」「家居組裝技能大賽」「家居模特文化展示」以及首創家居文化節吉祥物並在縣內主要道路節點和傢具城各主街道、各展館前集中宣傳引導等項目,較往屆節約資金接近三分之一。活動期間,累計每天接待客流3.8萬人次,商品交易額總量達到13.91億元,召開行業研討會3次、大規模招商推介對接會3次,同時成功組織了傢具展、文藝匯演等多項特色活動,進一步增強了香河傢具城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為加快打造「生態香河、產業香河、品質香河」發揮了積極作用。
㈢ 廣安3.14—3.18舉行首屆家裝建材文化節,有誰知道什麼時候舉行第二屆 ,需要些什麼條件,怎樣報名參加
凡是參加這種節的,一般都是有實力的廠家或商家在那兒燒錢!首選,租那個攤位,幾天可能價格不菲!其次,要做廣告宣傳,目的是在當地尋找代理商,或者簽一下意向性合同,然後,邀約本來就有的老代理商在那兒吃吃飯、敘敘舊!反正一兩個字「燒錢」!
㈣ 潮州是不是辦了個家居文化節,是第幾屆的阿
早上好!
2011年是第二屆粵東家居文化節
以「引領家裝潮流、倡導人居文化」為主題的「第二屆粵東家居文化節」5月28日至30日在潮州體育館舉行。來自潮州與周邊地市裝飾行業的近百個品牌商家參加了盛會。揭陽市的祥發傢具和東陽傢具也到場參展。
㈤ 第五屆北京七夕文化節舉辦時間地點是什麼
「情定運河 圓夢七夕」,第五屆北京七夕文化節將於8月25—28日在通州舉行。此次活動,分為「開幕式、經典愛情片展播、鵲橋會、互動體驗、文化燈會、文化講堂、分會場系列活動」等七大版塊,內容精彩紛呈!
活動時間:8月28日上午9:30—10:30
地點:區文化館
活動內容:七夕文化講堂,擬邀請著名朗誦藝術家曹燦先生和他的弟子文化名人陳振清與再傳弟子青年音樂人李明星,師徒三代從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角度、不同感悟等方面與大家座談七夕文化。講座中穿插安排有獎答題、分發紀念品等環節,增強活動娛樂性、參與性。
時間:2017年8月中、下旬
地點:張家灣鎮瑞正園、於家務鄉文化廣場
內容:以七夕文化為主題,舉辦文藝演出、婚禮服裝展示、交友等活動,豐富節日文化生活。萬人相親大會、吃西瓜大賽、咬葡萄比賽等活動
㈥ 在日本的11月3日是他們的文化節,這一天有什麼活動
在日本的11月3日是他們的文化節,當天會對文化事業有卓越貢獻者會被授予「文化勛章」。在皇宮舉行文化勛章的頒發儀式。文化勛章是授予給在文化(包括學術、科學技術、藝術)領域有特殊功績者的勛章,是日本國內文化領域的最高勛章。該勛章始於1937年,由天皇陛下頒發。
(6)家文化節什麼時候舉行擴展閱讀:
在昭和23年,11月3日被定為文化日,在法律上確定下來。這一節日的主題是"愛好自由與和平,推動文化。"昭和21年,宣揚放棄戰爭,主權災民,基本人權的新憲法頒布,為了紀念新憲法的頒布,維護和平和發展文化成為其宗旨。
以前,11月3日這一天是明治天皇的誕辰因而叫做明治節。而文化日的確立替代了原有的明治節。這一天各級學校都停課,組織一些參觀授章的活動。
㈦ 孔子文化節是什麼節孔子文化節介紹
孔子文化節是什麼節?孔子文化節介紹
孔子文化節一般指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始創於1989年9月,其前身是孔子誕辰故里游,該活動主要是以紀念孔子,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主題,達到紀念先哲,交流文化,發展旅遊,促進開放,繁榮經濟,增進友誼的目的。融經濟、文化、旅遊、藝術、學術、經貿、科技活動於一體,文化特色顯著,鄉土氣息濃郁。
簡介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定的國家級、國際性“中國旅遊節慶精選”之一。由國家旅遊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濟寧市人民政府、曲阜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於每年孔子誕辰(公歷9月28日)期間,即公歷9月26日至9月28日,在中華民族始祖軒轅誕生地、孔孟之鄉、運河之都、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曲阜市舉行。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是融紀念、文化、旅遊、學術、經科貿於一體的大型國際性節慶活動,旨在紀念孔子對人類文化的傑出貢獻,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國際孔子文化節於每年9月下旬在孔子故里、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濟寧市曲阜舉辦,自1984年起已連續舉辦了24屆,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山東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山東的重要平台。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國家級“旅遊節慶精選活動”,被國際節慶協會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十大節慶活動”。
是一項融紀念活動、文化活動、旅遊活動、學術活動、科經貿活動於一體的大型國際性節慶活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國家級“中國旅遊節慶精選”之一,作為一項旅遊拳頭產品向國際旅遊市場推銷。其濃郁的儒家文化特色、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前身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的前身是創辦於1984年的國際性“孔子誕辰故里游”專項旅遊活動。自1984年起,孔子故里曲阜充分利用其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於每年的孔子誕辰期間,舉辦“孔子誕辰故里游”,演出仿古祭孔樂舞,有效地促進了對外開放和旅遊事業的發展。1989年,為了更好地紀念孔子對人類文化的傑出貢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中外合作和友誼,經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批准,“孔子誕辰故里游”活動改辦為每年一屆的國際孔子文化節,於每年的'孔子誕辰(公歷9月28日)前後,即9月26日至10月10日在孔子故鄉曲阜舉行。
宗旨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的宗旨是:以紀念孔子、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主題,紀念活動同文化交流、旅遊觀光、經濟技術合作密切結合,達到紀念先哲、交流文化、發展旅遊、促進開放、繁榮經濟、增進友誼的目的。其特點是:融紀念、文化、旅遊、學術、藝術、經貿、科技活動於一體,內容豐富多彩;古魯文化特色顯著,鄉土氣息濃郁;規模大,國際性強;舉辦形式多樣,社會參與性強。
地位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是國家旅遊局推出的中國14大旅遊節慶活動之一。孔子文化節期間,邀請駐華使節及國內外知名人士參加,舉辦中國專利高新技術產品博覽會、“世界華商論壇”等經科貿合作洽談活動;開展孔子家鄉修學游、尋根朝敬游、孔廟拜師游等專項旅遊活動;曲阜各界人士代表、學生代表、孔子後裔、外賓、海外僑胞分批祭拜孔子活動;舉辦專場文藝晚會和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表演。活動豐富,異彩紛呈。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2]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貴族微子啟[3]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這就是其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4]於是叔梁紇請求顏氏讓她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立為妾,顏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於是徵求三個女兒的意見。長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兒顏征在(顏徵在)願嫁叔梁紇。
顏征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4]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5](儒略歷公元前551年,格里歷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yú dǐng,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4]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記·孔子世家》說。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4]叔梁紇死後,顏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6]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國人 亓 官氏之女為妻。
;㈧ 中國傳統文化節是怎麼由來的
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並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言。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七夕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西關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