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半坡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半坡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2-12-26 00:38:37

㈠ 半坡與河姆渡文化是什麼

距今約六七千年以前,我國境內的母系氏族公社達到繁榮時期。半坡和河姆渡文化就是我國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兩個典型氏族公社。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西安東郊半坡村。遺址略呈橢圓形,總面積約五萬平方米,包括居住區、制陶窯場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區的周圍有一條深寬各五六米的壕溝。溝北邊是氏族公共墓地、東邊是窯場。在居住區和溝外的空地上,分布著各種形式的窯穴,是氏族的公共倉庫。居住區中,有一座規模很大的長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動場所。半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片。其中不少是紅色底子,上面畫著人面、魚形、鹿形等黑色、褐色花紋的彩陶。彩陶上的花紋繪得生動活潑,富於變化,是原始藝術的結晶。

半坡人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磨光石器。婦女用磨得很光滑、銳利的石刀、石鏟,在火燒過後荒地上種植粟等莊稼,經營著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半坡人還使用弓箭、魚叉等,從事漁獵活動。他們還學會了把豬、狗、牛、羊等野生動物馴養成家畜。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的發展,給人類提供了可靠的食物來源,豐富了原始居民生活。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東北。在遺址的居住區發現了「干欄」或木結構建築遺跡。「干欄」式建築就是把一根根木頭打進地下,然後在樁柱上架設房屋。河姆渡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環境,大量栽培了水稻,從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生產工具除了伐木用的石斧、石鑿,還有農耕用的骨耜,骨耜是該遺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是用個體較大的動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製成的一種翻土工具。陶器製造粗糙,為「夾炭黑陶」。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國文明發源地。

㈡ 半坡文化

年代距今約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居住區有壕溝圍繞,以防野獸侵害。房屋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圓形。居住區中央有長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體活動的場所。多種農具、魚獵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

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遺址有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兩個男子和四個女子,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商周三代時期(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是中國古代禮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國古代禮制最為規范的時期。「禮以酒成」,無酒不成禮,因此,夏商周時期也是中國酒禮最復雜、酒與政治結合最為緊密的時期。正因為夏商周時期酒禮最受重視,因此,酒器發展也最為迅速,青銅酒器也就成為夏商周三代青銅文明中最為輝煌的亮麗點。

半坡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2 發現 編輯本段
在西安市東半坡村發現的遺址,屬於仰韶文化類型,這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文化。因日用陶器以紅陶為主,上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又稱為彩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西安半坡遺址面積大約五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氏族公共墓葬區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倉庫和家庭住房,住室內有燒火的灶,居住區外圍還有排水的壕溝。制陶的窯址計六處,以紅地黑花的彩陶為主。墓坑計250處,按血緣序列安葬,隨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產工具。這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村落遺址。

半坡村遺址於1953年春被發現後,1954年開始發掘,1957年清理完畢,於次年在遺址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半坡博物館。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村落遺址略呈橢圓形,北端為氏族墓地,南面為居住區,該區的東北邊為製造陶器的窯場。居住區內的建築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積達120平方米左右。這種大房子在一個村落中,只有一間,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長的住室或氏族(或部落)議事集會的場所。從墓葬的發掘情況來看,沒有男女合葬現象,而是男子們埋在一起,女子們埋在一起,說明了這里在這時實行族外婚。

陝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四十多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發掘,在陝西境內發現上千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數萬件文物。

3 文化類型 編輯本段
半坡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類型文化,是繼承老官台文化發展起來的。半坡類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較多的動物圖像,描繪了奔趨的鹿、爬行的黿(亦稱蛙或龜)和佇立的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紋是魚類紋,數量最多,並貫串於半坡類型文化的始終。

半坡早期彩陶上魚類紋的形象較寫實,常見的是單獨的魚紋,多為平展的側面形象,以直線造型,比例雖較准確,然略顯平板。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期遺址第159號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內,畫著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條魚,是用兩種不同畫法畫成的:①為黑色影像,突出魚的外廓形象;②用線勾出魚的各部分,並結合運用黑、白映襯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富於變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線與弧線相結合,圓點、弧線和弧邊三角穿插運用,故使魚紋顯得活潑靈動。其紋樣格式,除平展式外,還出現了迴旋、蹦躍等姿態。姜寨二期遺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魚圖像,誇張地表現出遊魚回首返泳的瞬間動態。甘肅省秦安縣王家陰窪半坡類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環繞腹部畫著4條不同姿態的游魚,或舒展平泳,或俯沖疾下,或相對背向地屈身蹦騰,構圖活潑,堪稱原始繪畫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採取了誇張變形的藝術處理。魚紋頭部的變化最大,突出表現了張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魚紋變成上下對稱的式樣,而且魚紋用弧條形統一造型,趨於幾何形化,富有裝飾性。

4 保護 編輯本段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

5 價值 編輯本段
主要有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頭、磨盤、紡綸、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叉、陶缽、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二十二種刻劃符號也展示在陳列室中。

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遺址有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兩個男子和四個女子,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從半坡文化中看到的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表明這一時期的文化為彩陶文化。其繪畫作品有的豐富生動,有的神秘難測,有的則圖案化,多繪在盆、缽、罐、細頸壺上,繪畫作品多繪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繪在外壁或口緣外側,大口器多繪於器內壁。多見黑彩,還有少量紅彩。繪畫圖案古樸、簡練,可分三大類:一類為象生性圖案,如張口作吞食狀的魚、悠閑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動物紋,還有植物紋。這些象生圖案同史前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態生動的動植物紋樣是農耕和漁獵生活的反映。第二類為幾何圖案,有三角形,方格紋、編織紋等,這類圖案多在缽、罐、盆、壺類器皿外璧上部,許多缽類器口緣外側繪黑色寬頻紋,部分大口淺腹器皿的彩陶圖案多繪在內壁上,小口器的圖案則繪在口唇和肩腹部,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見的地方,多數圖案清晰,筆畫疏朗,這些幾何圖案中,三角紋是由魚紋圖案變化而來,波折紋則是山或水的寫意。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的,因此半坡遺址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6 工藝品 編輯本段

7 歷史影響 編輯本段
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游的原始文化,顯示出北方地理環境的特色,可以說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遺址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遺址,也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距今歷史5600-6700年。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繼承老官台文化。半坡遺址的發掘,是我國首次對一個原始氏族聚落遺址進行大面積的揭露,並且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學術上稱它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這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布局、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資料。痕跡檢驗專家從半坡遺址陶片上找到了制陶人立體指紋堪稱最早的人類指紋,1958年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根據半坡遺址建立的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㈢ 半坡文化是怎樣的

半坡文化是我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半坡村的原始居民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房屋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器物主要為多種農具、漁獵工具和陶器。

㈣ 形成半坡原始居民房屋與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類型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半坡文化則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的典型文化,它們同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因而對於這兩種文化,尤其是居址選擇作一對比研究,對於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規律是頗有裨益的。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看來,當時人們所選擇的居住地址就已顯示出他們對於地理環境的適應和善於利用的情況。時代雖然已先後不同了,但是人們在選擇居住地方的時候,依然要注意到飲水的來源。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於全國各地,大體說來,總是鄰近於當地的河流或湖泊。

(4)半坡文化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有以下幾點不同:

1、二者種植的農作物及主要食品不同,半坡人種粟,而河姆渡人則是種植水稻的。

2、二者生活區域不同,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

3、半坡居民有較高的制陶技術,可以製作彩陶,會紡織,而河姆渡人則不會。

4、半坡人的食物種類很豐富,而河姆渡人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

5、工具方面的使用情況不同,半坡人比河姆渡人要更先進一些,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等。

6、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區域的不同,就地取材可使用的工具受限,以及環境及其氣候、溫度、水等各種外界條件的影響,而且二者所處的時代也不完全相同。

㈤ 仰韶文化 是不是就是半坡文化

不是,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半坡文化是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5)半坡文化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仰韶文化的文化影響:

第一,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

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考古學研究主要依靠遺址的發現,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點之眾多,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址點的發現量,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仰韶文化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卻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蘇秉琦語),因此,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使世界認識中國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也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是文明古國的認識。從而對中國不同於外國,獨特發展的土著政治、經濟、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半坡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仰韶文化

㈥ 半坡歷史

半坡村遺址在西安的東郊,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村落遺址。遺址略呈橢圓形,北面為氏族墓地,南面為居住區,東北面為陶器窯場。居住區內的建築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積達12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間,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長的住室或議事集會場所。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別葬在一起,說明了這里尚實行族外婚。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有石斧、石錛、石鏟、石刀等,多磨製得比較精緻合用。還有骨器、陶器等。這里已經處於「鋤耕農業階段」。穀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盤、石磨棒以去穀皮。還開始種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飼養業已出現,主要飼養豬、狗。居民除經營這樣的原始農業和飼養業外,還要捕魚、狩獵、採集果實以補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業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紡織、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缽、鼎等。上繪黑色或紅色漩渦紋、波浪紋、幾何紋、花瓣紋、魚紋、鹿紋和人面形圖案等。人們稱這類陶器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紋飾十分精緻美觀。有彩陶上刻畫著類似文字的符號,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文字的萌芽。
半坡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游的原始文化,顯示出北方地理環境的特色。很久以前在黃河流域誕生了華夏民族,在世界上其它國家的文明被毀滅之後只有華夏文明將它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今天。半坡村遺址是原始居民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村落,地點在西安城的東郊。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器紋是用人的臉和魚的身體結合而成的人面魚紋盆,賴以為生的魚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護神,人們栽種穀物,只有需要時才捕魚。
半坡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類型文化,是繼承老官台文化發展起來的。半坡類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較多的動物圖像,描繪了奔趨的鹿、爬行的黿(亦稱蛙或龜)和佇立的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紋是魚類紋,數量最多,並貫串於半坡類型文化的始終。 半坡早期彩陶上魚類紋的形象較寫實,常見的是單獨的魚紋,多為平展的側面形象,以直線造型,比例雖較准確,然略顯平板。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期遺址第159號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內,畫著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條魚,是用兩種不同畫法畫成的:①為黑色影像,突出魚的外廓形象;②用線勾出魚的各部分,並結合運用黑、白映襯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富於變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線與弧線相結合,圓點、弧線和弧邊三角穿插運用,故使魚紋顯得活潑靈動。其紋樣格式,除平展式外,還出現了迴旋、蹦躍等姿態。姜寨二期遺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魚圖像,誇張地表現出遊魚回首返泳的瞬間動態。甘肅省秦安縣王家陰窪半坡類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環繞腹部畫著4條不同姿態的游魚,或舒展平泳,或俯沖疾下,或相對背向地屈身蹦騰,構圖活潑,堪稱原始繪畫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採取了誇張變形的藝術處理。魚紋頭部的變化最大,突出表現了張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魚紋變成上下對稱的式樣,而且魚紋用弧條形統一造型,趨於幾何形化,富有裝飾性。

㈦ ... 比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點,分析其形成原因

不同:1.半坡人種粟,而河姆渡人種水稻.
2.半坡原始遺址則出土了用以捻線的石制陶制紡輪.從半坡陶器底部發現的麻布印痕分析,當時最細的線紋直徑0.5毫米,已和今天的線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織機,織成麻布,製成衣服.
3.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普通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生產方面能種植的更多.
4.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
5.半坡居民燒制彩陶.
6.河姆渡居民在低窪處,並學會挖井.
7.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魚、肉、蔬菜等.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內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
相同:1.都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形成原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和生活質量都會有提高.

㈧ 半坡文化的文化類型

半坡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類型文化,是繼承老官台文化發展起來的。半坡類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較多的動物圖像,描繪了奔趨的鹿、爬行的黿(亦稱蛙或龜)和佇立的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紋是魚類紋,數量最多,並貫串於半坡類型文化的始終。
半坡早期彩陶上魚類紋的形象較寫實,常見的是單獨的魚紋,多為平展的側面形象,以直線造型,比例雖較准確,然略顯平板。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期遺址第159號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內,畫著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條魚,是用兩種不同畫法畫成的:①為黑色影像,突出魚的外廓形象;②用線勾出魚的各部分,並結合運用黑、白映襯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富於變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線與弧線相結合,圓點、弧線和弧邊三角穿插運用,故使魚紋顯得活潑靈動。其紋樣格式,除平展式外,還出現了迴旋、蹦躍等姿態。姜寨二期遺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魚圖像,誇張地表現出遊魚回首返泳的瞬間動態。甘肅省秦安縣王家陰窪半坡類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環繞腹部畫著4條不同姿態的游魚,或舒展平泳,或俯沖疾下,或相對背向地屈身蹦騰,構圖活潑,堪稱原始繪畫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採取了誇張變形的藝術處理。魚紋頭部的變化最大,突出表現了張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魚紋變成上下對稱的式樣,而且魚紋用弧條形統一造型,趨於幾何形化,富有裝飾性。

㈨ 半坡文化的發現過程

在西安市東半坡村發現的遺址,屬於仰韶文化類型,這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文化。因日用陶器以紅陶為主,上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又稱為彩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西安半坡遺址面積大約五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氏族公共墓葬區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倉庫和家庭住房,住室內有燒火的灶,居住區外圍還有排水的壕溝。制陶的窯址計六處,以紅地黑花的彩陶為主。墓坑計250處,按血緣序列安葬,隨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產工具。這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村落遺址。
半坡村遺址於1953年春被發現後,1954年開始發掘,1957年清理完畢,於次年在遺址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半坡博物館。村落遺址略呈橢圓形,北端為氏族墓地,南面為居住區,該區的東北邊為製造陶器的窯場。居住區內的建築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積達120平方米左右。這種大房子在一個村落中,只有一間,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長的住室或氏族(或部落)議事集會的場所。從墓葬的發掘情況來看,沒有男女合葬現象,而是男子們埋在一起,女子們埋在一起,說明了這里在這時實行族外婚。
陝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四十多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發掘,在陝西境內發現上千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數萬件文物。

㈩ 半坡文化是啥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游的原始文化,顯示出北方地理環境的特色。

閱讀全文

與半坡文化是怎麼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