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差異意味著什麼

文化差異意味著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21 02:39:15

① 文化差異是什麼意思

其實通俗講就是風俗差異,比如說像印度這種國家女性是沒有什麼地位的,而中國式男女平等的,這個就是文化差異

②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一定差異是什麼造成的

我們都知道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有很大的差異的,英國人見面先聊天氣,美國人見面互吻臉頰。這些文化差異包含有地理氣候、建築風格、飲食和生活習慣以及語言溝通等方方面面,而這些也正是文化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三、飲食和生活習慣。不同的國家大家的主食還有喜歡吃的東西也不一樣,比如說熱帶國家的人多喜歡芒果,榴槤等水果,而北方的國家吃蘋果、橘子相對比較多,主食也有很大的差異,拿我國來講,南北方的主食都有米和面的差別,更別說不同國家之間的差別。這些各方各面的不同造成了大的文化的差異,久而久之變成了每個國家的獨特的文化傳統,需要我們每一代後人去相傳不息。

③ 文化差異的定義是什麼

霍夫斯坦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徵,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那麼,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究竟應該怎樣來表示呢?霍夫斯坦特從其調查數據的分析中,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種文化差異的指標:
(一)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權力距離即在一個組織當中,權力的集中程度和領導的獨裁程度,以及一個社會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組織當中這種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業當中可以理解為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距離。一種文化究竟是大的權力距離還是小的權力距離,必然會從該社會內權力大小不等的成員的價值觀中反映出來。因此研究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就可以判定一個社會對權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國是權力距離相對較小的國家,美國員工傾向於不接受管理特權的觀念,下級通常認為上級是「和我一樣的人」。所以在美國,員工與管理者之間更平等,關系也更融洽,員工也更善於學習、進步和超越自我,實現個人價值。中國相對而言,是權力距離較大的國家,在這里地位象徵非常重要,上級所擁有的特權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這種特權大大地有助於上級對下屬權力的實施。這些特點顯然不利於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關系的創造和員工在企業中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因而要在中國的企業當中採納「構建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的關系」以及「為員工在工作當中提供學習的機會,使他們不斷進步」這兩項人本主義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實踐當中有意識地減小企業內部權力之間的距離,才會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

(二)不確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們對於不確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會感到面對的是一種威脅,從而總是試圖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職業穩定性,訂立更多的正規條令,不允許出現越軌的思想和行為,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努力獲得專門的知識等等。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防止不確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當中,人們普遍有一種安全感,傾向於放鬆的生活態度和鼓勵冒險的傾向。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當中,人們則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進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種努力工作的內心沖動。
例如,日本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日本,「全面質量管理」這一員工廣泛參與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終身僱傭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與此相反,美國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同樣的人本主義政策在美國企業中則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質量管理」,在美國卻幾乎沒有成效。中國與日本相似,也屬於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中國推行員工參與管理和增加職業穩定性的人本主義政策,應該是適合的並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人們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能夠接受更多的意見,上級對下屬的授權被執行得更為徹底,員工傾向於自主管理和獨立的工作。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上級傾向於對下屬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三)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個人主義」是指一種結合鬆散的社會組織結構,其中每個人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依靠個人的努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集體主義」則指一種結合緊密的社會組織,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體之內」和「在群體之外」來區分,他們期望得到「群體之內」的人員的照顧,但同時也以對該群體保持絕對的忠誠作為回報。美國是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因而開展員工之間個人競爭,並對個人表現進行獎勵,是有效的人本主義激勵政策。中國和日本都是崇尚集體主義的社會,員工對組織有一種感情依賴,應該容易構建員工和管理者之間和諧的關系。

(四)男性度與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男性度與女性度即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的價值標准。對於男性社會而言,居於統治地位的是男性氣概,如自信武斷,進取好勝,對於金錢的索取,執著而坦然;而女性社會則完全與之相反。有趣的是,一個社會對「男子氣概」的評價越高,其男子與女子之間的價值觀差異也就越大。美國是男性度較強的國家,企業當中重大決策通常由高層做出,員工由於頻繁地變換工作,對企業缺乏認同感,因而員工通常不會積極地參與管理。中國是一個女性度的社會,注重和諧和道德倫理,崇尚積極入世的精神。正如我們上面的敘述,讓員工積極參與管理的人本主義政策是可行的。
通過對上述文化四維度調查數據的分析,霍夫斯坦特證實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性是根植在人們的頭腦中的,很難輕易被改變。文化差異是由各國的歷史傳統以及不同的社會發展進程所產生的,表現在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從霍氏的各文化維度指標值中,可得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就是在同為東方文化圈的中國大陸、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較明顯的。就如中日兩國文化都是一種集體主義導向,但兩種集體主義卻有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異之外,不可否認,還有投資合作夥伴「公司文化」的風格差異。可以說,公司內文化差距越大,產生文化沖突與困惑的可能性與強度就會越來越大。
當然,文化差異的指標不會只有四個。但即使只考慮這四個文化差異指標,且認為每個指標也都只有兩種情況,按照排列組合來分析,也可能有68種不同的民族文化類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業文化類型的多樣性相兼容。

(五)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第五個維度從對於世界各地的23個國家的學生的研究中得出。這項研究使用的是由中國學者設計的調查問卷,可以說是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長期取向的價值觀注重節約與堅定;短期取向的價值觀尊重傳統,履行社會責任,並愛『面子』。這一維度的積極與消極的價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義中找到,他是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哲學家,生活於公元前500年;然而這一維度也適用於沒有儒家傳統的國家。

④ 文化差異的概念

一、是傳統習慣的差異

美國人非常強調自由,個人主義觀念強烈,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有一點給我印象很深,那就是美國人非常重視法律和規章制度,強調個人自由的同時,是以不違反法律和規章制度為前提的。中國人也強調自由,但在遵章守紀方面的意識相對淡薄一些。舉個例子,在公交車、地鐵、辦公室等國內公共場合,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年輕人吸煙、聽音樂、大聲講話甚至赤膊上陣,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是他的自由,他人無權干涉,至於這些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他並不太關心。西方的年輕人也常在公共場合有這些行為,但他只有看到有「禁止吸煙」、「請勿大聲喧嘩」這類標語提示牌,或者有人告訴他這里禁煙、禁止大聲喧嘩,絕大部分的西方人會自覺將煙滅掉,降低說話聲音。至於在公共場合聽音樂,戴上耳塞已成為一種習慣,目的就是不要影響他人。
明白了中美這種傳統習慣的差異,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在餐廳吃飯,中國人非常喜歡熱鬧,甚至許多馬拉松式的談判,到了餐廳,酒杯一碰,一高興,生意就談成了。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將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不分彼此,吃飯、喝酒陪客也是工作,猜拳擦掌,喝的開心,吃的熱鬧就達到了目的。

美國人不同,他們將工作和生活分的很開,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吃飯品酒是享受,吃飯時是極少談到工作的,一般不會主動在餐桌上談生意。因此,美國人吃飯喝酒不圖熱鬧,只圖享受,人也不多,大都是三三兩兩,慢慢品,低聲聊,喝不喝酒,無人勉強,喝多少你自己決定,他不會給你灌酒。

親戚朋友初次見面,中美人士都有互送禮品的習慣,但中國人和美國人送禮的傳統卻大不相同。美國人送禮,大都選擇別出心裁的小藝術品、小手帕、小卡片等,價值多少不重要,有紀念意義即可,美國人一般是不送煙酒的。中國人送禮,大多選擇名煙、名酒、名茶、保健品等,價值太低了不行。在接受禮品時,中美傳統習慣顯而易見:美國人接到對方贈送的禮品,要說「謝謝」並喜歡現場打開包裝盒,試戴一下,贊美一番,稱很合適,自己很喜歡一類的話。中國人接受禮品,喜歡故意推辭一下,說「不用」、「不要」之類的話,以示禮貌。美國人接受禮物時是不能推辭的,推辭的意思是嫌禮品不好或價值太低,自己不喜歡
二、是語言文字的差異

中國文明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字。中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嚴肅性,說話委婉,強調措詞,抑揚頓挫、標點符號都認認真真。因此,官員講話大都拿著講話稿,為什麼?怕說錯被人笑話呀!所以許多官員寧可講大話、空話、套話,也不能講錯話,力爭讓人聽起來舒服,怕聽眾議論自己沒水平。

美國不同,他們開發比較晚,建國不過兩百多年,美語是在英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在現場表達能力方面比較欠缺。我們許多人參加過面試,或者當過主考官,我也面試過不少人,發現我們許多中國人不太善於現場表達。我曾經錄用過一個下屬,本科畢業,知識淵博,但不善於表達,膽子小,每次匯報工作三言兩語就沒了,你再問到工作詳細情況,他就答不上來。後來我讓他准備一張紙,寫一個簡要提綱,每次匯報工作就圍繞這個題綱進行。我認為這不是我們中國人嘴笨,而是在我們讀書期間,缺少這類練習。

再比如,我們在許多交際場合介紹自己,會介紹自己的年齡、籍貫,有的人甚至連自己的住址、未婚都介紹了,還有的介紹自己的家鄉的風景,歡迎大家前去游覽等等。美國人在做自我介紹時,一般是不會介紹這些內容的,他們認為這個是自己的隱私,自己不講,你也不該問。這就是語言和交際上的差異
三、是人際關系的差異

我們中國人非常擅長人際交往,廣結四海朋友,大家都認為朋友多了路好走。因此,無論是政府辦事,還是去購物、談生意都希望找朋友,沒朋友的托朋友去找朋友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相信朋友、重人情,連打廣告都越來越重視口碑宣傳了。

有朋友在政府部門工作,你去辦事就方便多了,委託朋友辦事不僅可以熱情接待、少跑路、辦事快,還可以優惠,少花錢,可以不用按正常的流程走,特事特辦。多年前我們返鄉,在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在等候的近二十分鍾,工作人員為他們的朋友辦理了結婚證,手續費免交,還熱情送他們出門,待我們辦證時,一副冷冰冰的臉,沒有一絲笑容,像審問犯人一樣,手續費收了100元。後來一位在行政服務中心的同學告訴我,其實當時辦理結婚證收費是每張10元。只可惜我們當時高興,急於去拍婚紗,連收據都忘了索取,投訴都無門。這就是朋友辦事和陌生人辦事的區別,類似的例子相信讀者朋友能列舉很多。

總體來講,美國人的人際關系比較簡單,人情比較淡,老百姓比較重法律。加拿大是美國的鄰國,有些傳統文化與美國接近。我一位深圳的朋友幾年前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老公的哥哥是該市的一位基層官員。她告訴我,加拿大華人較多,但找她老公的哥哥辦事的朋友極少,為什麼呢?她說不是他不肯幫,而是加國檢察官對此監督很嚴,不敢幫;另一方面就是,加拿大絕大部分人是英國和法國人的後裔,華人所佔比重不超過4%,歐洲人自主意識比較強,寧可多花錢也不願麻煩朋友,辦事走後門會被人看不起,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表現。

相反,咱們中國人從購家電、買車、購房,到交稅、交罰款、談生意,只要是能找到朋友關系,我們許多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找朋友出面協調,不找關系你就吃虧了,有朋友關系不用容易被人笑話,笑你傻冒。如果找到朋友,朋友有權力、有能力而不幫忙,朋友還不能直接拒絕,這就是咱們中國復雜的人際關系。朋友難做嗎?難做,好朋友更難做,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前面說過,美國人將工作關系與私人關系分的比較開,他們認為工作中有分歧、有矛盾很正常,但工作分歧不影響他們的私人關系,他們不會將工作中的矛盾帶到生活中去。舉個例子,美國國會議員常為一些法案爭得不可開交,各執一詞,但他們爭在當面,背後不說風涼話,只要離開會議室,就淡化分歧,不會借工作問題搞人身攻擊、打擊報復。當然,反過來,他們也很難利用私人感情來影響工作,並不會因為我們是朋友,工作中我就支持你的觀點,放棄自己的立場。多年前我在美國企業工作時,就常遇到類似的例子,有一次我看到兩名美方高管在會議室拍桌子,一位將文件扔的滿地都是,另一位奪門而去,但會後我竟然看到他們在一起聊天、喝咖啡。這種情況在中國幾乎不可能發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國人將工作關系和私人關系交織在一起,私人關系好,工作關系就更好,彼此很容易相處和配合,相反,如果工作關系破裂,則私人關系也難以保持完好。

四、是社會教育的差異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應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方面的有效結合。毛澤東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並不妨礙他成長為國家領導人;比爾。蓋羨沒有讀完大學,但卻成就了他的軟體帝國。這說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和比爾。蓋羨等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社會經歷和社會教育一樣讓他們成長。

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學校教育,出現了像孔子、老子、荀子等這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人們對讀書人的重視程度。但對於社會教育,我們並不十分重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比如:看到不懂事的孩子在故意破壞公共設施,隨意吐痰,捕殺鳥類,辱罵他人等不良行為時,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親戚朋友的孩子,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見怪不怪,久而久之,離開父母和老師的孩子便失去管教和約束,間接助長了其壞脾氣和不良行為的養成;長大以後,他又將這些壞脾氣和不良行為帶進工作和生活中去,聽不進他人善意的勸告和教育,我行我素,經常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你管得著嗎」、「關你屁事」、「這事跟你沒關系」、「請你少管閑事」……就這樣,一方便我們不願去管教別人的孩子,也管不了,孩子也不服從,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長期以來我們重視學校教育,輕視家庭教育,忽略社會教育。

如果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遇到搞破壞、不守紀的分子,會有老百姓舉報,那時大家的社會管理意識很濃厚,「愛管閑事」的人多,現在淡化了,大家認為這是政府的事,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行了。

相對而言,美國比較重視社會教育。無論是在公園、街頭,還是車站、碼頭,只要發現你迷路,路人會主動揍上來問你是否需要幫助;你帶狗進公園,就會有「愛管閑事」的人指著告示牌提示你;你的孩子在水塘邊嬉水,路人就提險他這里危險;你在火車上抽煙,就有人指著警示牌提示你,如果你還繼續抽,他會將列車員請來……總之,一定有人士來教育你,他的話不一定中聽,幫你成長嘛!美國人認為這是一個公民的義務。中國人看到這類行為大多選擇忍讓,能忍則忍,能讓則讓,似乎沒看到,沒人願意來教育你,他認為教育了但得罪了你,自己又不受益,管那麼寬干什麼。

五、是社交禮節的差異

稱呼是社會交往中的重要禮節之一。

中國封建統治達兩千一百多年,強調上下有別,等級觀念比較強,稱謂比較講究。無論正式還是非正式場合,稱呼上司大部分用的還是頭銜,沒幾個人敢對老闆和上級直呼其名。稱呼不知道頭銜的人士,則以先生、小姐居多。至於自己的父母和校長,我們更不敢當面直呼其名,否則會被罵沒大沒小,沒教養,沒禮貌。在中國,如果你找某官員辦事,則更要注意稱呼了,不僅姓氏,頭銜都要正確,絕對不能錯,喊錯了他認為你不是在找他。假如你直呼其名,則會惹他不開心,會認為你沒將他放在眼裡,不尊重他。

截止目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商務活動越來越頻繁。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只有我們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制訂政策,因地制宜的開展工作。並且,越了解對方的文化,就越容易包容對方的文化,容易與對方加強交流,求大同,存小異,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君子和而不同」,這是孔夫子的觀點。

⑤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何意義

中西方在稱呼模式上存在著根本的差異,這可以從中西文化對人的本質的不同界定和中西方語言交際對文化語境的不同依賴程度中找到其文化根源.本文將從權勢關系與同等關系,等級、官本位思想與平等思想的差異以及大家庭觀與核心家庭觀的差異這三個具體方面分析它們各自中西方稱呼使用的影響.
文化是一個很難定義的概念。據統計,目前關於文化的定義有200多種。但無論文化的定義多麼復雜,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這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他們的思維活動、情感標准、道德准則大致相同。人們的生活習慣、情感思維以及追求愛好,也往往不相上下。
中西方人格觀念的差異造成中西方兩種自成系統的文化傳統,從而產生差異。中國文化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與客體對象的融合,從而達到無我無對象的水平;西方文化傳統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為我所用。要達到中國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負載形式通常都是比較柔和的「琴棋書畫」等「高雅」技術。而排斥經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

2、 思想文化所帶來的差異。中國一直受儒家思想所左右,它對於中國從古到今的影響都是極其深刻而廣泛的,儒家宣傳「萬般皆下品思想,唯有讀書高」,但它所宣揚的書是四書五經,那些愛搞發明創造的人被稱做是奇技淫巧,並被歸類到地位低下的工匠行列中去。中國有許多古話,什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學而優則仕」等等,所以有聰明才學的人都不以科技方面有所長為榮,那些不鑽研做官技術而鑽研科技技術的人永遠不會得到榮譽,也進入不了上流社會。那些有文化的人無不沉迷於士大夫階層所講求的風流文雅,把時間花在風花雪月,吹拉彈唱,彈琴下棋,飲酒賦詩上。他們追求的是儒家所謂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才不會想到如何用自己的學問去幫助泥腿子們生產勞動。政府也對技術改進和發明沒有任何的推動作用,不在這些方面有所鼓勵。在西方卻不太一樣,基督教講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誰能創造財富,並施捨幫助窮人,誰就能進入天堂。基督徒是「一批指甲上沾著污垢的知識分子」,這種勞動與知識的結合、以及沒有權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從漢武帝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中國就再也沒出過什麼大思想家,中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都出現在先秦時代,到了明清就更無足取,以後的中國學者,最擅長的是就前人的經典做文章,從書本到書本。這就說明了獨尊儒術政策的實施,對於人們思想的控制到了何種地步,而需要創新精神、挑戰精神的科學就更加被深深地扼死了。

3、 宗教文化所帶來的差異西方社會在中世紀宗教獨尊獨統太深,反抗的力量就大,許多有識之士要研究科學以破除神學的迷信。比如培根,他就尖銳地抨擊經院哲學蔑視自然、扼殺自然科學真理的情形,所以他提出的新理論是主張要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他後來成為西方哲學和科學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積極思考,為了給科學爭取一塊存在和發展的空間,提出了「二重真理說」,也就是科學與宗教互不幹擾的學說。他提出了科學的復興的論點,指出科學發展對社會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還有笛卡爾,他主張提出理性主義反對經院哲學的信仰主義,提介以具體的科學研究反對經院哲學和形式主義,為了對經院哲學進行批判和清算,他主張人們在認識之前,要用「理性」對過去接受的思想進行審查,這種精神墊定了西方科學精神的基石。希臘的觀念以一個永恆的第一動因或外在的造物主為特點,所以希臘自然科學的動力就是去發現造物主設下的宇宙秩序的規律。而西方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宗教統治也合乎這樣的觀點,許多文藝復興時的科學家一開始都是神學家,他們甚至是為了在天空中找尋上帝而去研究星空的,但最後他們通過自已的研究卻證明了上帝的不存在,於是反抗的力量就更大的。而中國的學者沒有這種要破除迷信神學的動力,因為自古宗教在中國就沒有完全占據過統治地位,同時,由於中國一向豐衣足食,人們的崇神思想沒有那麼重,當然同時,改革社會生產力的動力也沒那麼大,而農業在當時的情況下也不太需要太多的科技幫助就已可以達到不錯的收獲,這一切都造成了中國後期的科技進展緩慢的結果。西方宗教獨尊的黑暗還影響到教育的改革,14世紀,當文藝復興開始時,青年們都聚集到可以解釋古典名著的學者周圍,這些學者通過開辦學校以及對教學內容的改革,來與原來的宗教教育對抗,這就開了西方新式教育的先河,西方在文藝復興後,自然科學教育成為正規教育一部分。而中國沒有這種要破除黑暗的宗教統治的情形,學者們都沿著老路在走,只教儒學,所以沒有新式教育的出現。西方的宗教是一個擴張的宗教,他們的傳教士到全世界去,要把他們的宗教強加給全世界的人民,而中國從來沒有這種傳統。我們的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什麼時候見到道士們跑遍全世界把自已的宗教觀點硬性貫輸給人家?西方的宗教擴張甚至用軍隊來擴張,不接受他們的宗教的就殺光,中國的宗教可曾做過這樣的事?道士們都是住在深山中,有人上門肯求加入還要左挑右剔,輕易不肯接受。同時,這些搞宗教擴張的傳教士們卻在加強勾通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年馬可波羅的往來就是受教庭之託,而1698年法國的海神號第一次往來與法中之間,也是由神父們向路易十四送上了康熙帝的禮物,包括法國人從來沒有見過的絢麗多彩的綢緞、瓷器、茶葉。當時的法國人從來沒有見過這些,茶被他們稱為神奇的葉子,認為它可以包治百病,並很快在歐州掀起了飲茶的熱潮。科學是交流的產物,在許多情況下科學發明和發現都是靠觸類旁通的方法產生,所以西方的這種宗教擴張也起到了一些它原來沒有想到的作用。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加以論述,權當引玉之磚。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
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裡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猶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險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瞭然,但處於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

由於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導致了中西方語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出現了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的多種困擾因素。為克服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中學英語旅教者必須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教育。

關鍵詞:文化差異 文化教育

語文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徵。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詞彙是文化信息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弦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准則。「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徵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徵,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徵崇尚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

正因為如此,中西兩種文化在對某些單詞所帶有褒貶色彩上有差異。如:ambition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中國人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取其褒義,表示「雄心壯志」。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用來形容某人「挑釁」「好鬥」,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有開拓精神」。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團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良言古訓;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裡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老人院,由社會關照。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裡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徵。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願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願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麼年輕。又如,英美人忌諱莫深的fat一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而且反感。說到fatmeat(肥肉)多半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該扔掉的廢物。而中國人見了小孩子說「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男子說fat有「發福」之義,對成年女子講fat有「豐滿」之義,都有贊美恭維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種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國人不但不討厭fat,而且對其贊美有加。

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牆」「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並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在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

1、生存環境方面:

語文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吧)這樣的詛咒。

3、歷史典故方面

英漢兩種語文中有大量的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諸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作為中學階段的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能力的教學,特別要注意在日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將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對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3、贊美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贊美別人發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為什麼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你在干什麼?」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7、詞彙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徵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就這些了,希望對你有用.

⑥ 談談中西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異,並說明其現代意義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血緣關系,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終一家人。哪怕成家立業,另設門戶,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

美國人卻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會離巢而飛,父母不再撫養他們;而子女一旦獨立,對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會,更休想贍養父母或幾代同堂了。

對於中西文化的這種差異,在中國城表現得尤其明顯。中國人如果一大家子來購物,父母為小孩買東西天經地義,已成年子女為父母代付錢也理所當然。常常碰到這種情形,已成年子女搶著為年邁的父母付錢,雙方搶來搶去,爭個半天。老外卻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財,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買東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們幫助父母做家事掙得的零用錢來支付。每當我伸長手臂,接過比櫃台還矮的小孩,從口袋上的錢包取出的錢幣時,心中總有一股難以名狀的難過,真想責問站在一旁的家長,為何不掏錢?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錢上,和年邁的父母,同樣經濟分明,年邁父母從干癟的錢囊中抖抖索索掏錢時,他們卻是心安理得,絲毫不為之動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級白人區,是個醫生,每次來都要買上幾千塊的東西。有一次陪紐約來的母親來買東西。老闆見是大客人,不敢怠慢,親自接待,帶他們上樓看貴重物品,好半天才下來,老闆忍不住發話了,「老太太真挑剔,什麼都看不上」。在樓下,老太太挑中3個總價為50美元的景泰藍小盒子及一個等價的粉紅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著,愛不釋手,一會說要買象,一會兒又說買盒子,再三考慮著。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歡,為何不爽快買下,真是個吝嗇鬼。這時,站在她旁邊的兒子有些不耐煩了,對母親說:「你只有50多塊,只能買一樣,等你回紐約,匯錢過來,老闆會幫你寄去。」噢,我錯怪老太太了,原來不是她挑剔、吝嗇,而是她實在沒錢。心中頓時五味雜陳:難怪美國人對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沒有中國人這么高,這個揮金如土的醫生,寧願看母親失望而歸,也不願為母親盡一點孝心,付一點小錢。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培養出了個有錢的兒子,父母卻沾不到一點光。

這就是現實的美國,兒子可以是百萬富翁,父母卻照舊窮困潦倒,和中國人的「母以子貴」,「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國傳統天差地別。

如今,家庭、親情觀念強的中國人來到了美利堅這塊土地,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及尊老愛幼的美德難免不受到美國文化的沖擊,但願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能堅持自己的優良傳統及美德,讓中華文化這朵奇葩,在美國各族裔的百花園里綻開得更鮮艷,更燦爛。

⑦ 什麼是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也可說是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泛指治理國家的政策、法令和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 第二,道德觀念因素。道德是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等力量,使人們具有善與惡、榮譽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並逐漸形成一定的習慣和傳統,以指導和控制人們的行為。
第三,語言、文字、藝術因素。不同的民族,因為語言文字的差異,常常使溝通出現誤差,造成誤解。
第四,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因素。價值觀念是人們對一事物的總體看法和評價,是人們基本的信念和判斷。
第五,國民教育和國民性情因素。不同的教育體制和方式不僅在知識的傳授方式方法上不同,造成了人們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從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第六,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因素。一個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的狀況,既取決於這個社會的文化背景,有歷史的沿革和特定的習慣,同時它也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凝結和體現。

⑧ 什麼叫文化差異

什麼叫文化差異

Tag: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在短篇小說《阿威羅伊的探索》中描述了阿威羅伊評注亞里士多德《詩學》的過程:

他遇到了可怕的困難,「昨夜,《詩學》一開頭就有兩個吃不準的詞把他難住了。那兩個詞是「悲劇」和「喜劇」。幾年前,他在《修辭學》的第三卷里見過,整個伊斯蘭教界沒有誰能揣摩出這兩個詞的意思。他翻遍了阿弗羅狄西亞的亞歷山大所有卷帙,查閱了聶斯托利亞教派的胡耐因·伊本-伊薩克和阿布-巴薩爾·馬塔的所有版本,都一無所獲。這兩個神秘的詞在《詩學》里俯拾皆是,不可能避開。」

接著他遇到了伊斯蘭小孩子們的扮演游戲:「一個小孩站在另一個小孩的肩上,顯然是裝扮禱告報時人;他閉著眼睛,拖長聲音喊道:真主以外無真主。充當人梯的小孩一動不動,假裝是廟宇的尖塔;第三個小孩匍匐在地,權充教徒。」

在學者法拉赫的家裡他聽到對一種中國表演的描述:「平台上的人有的敲鼓,有的彈琴,還有十五或二十個人(帶著大紅顏色的面具)在禱告、歌唱和談話。他們受囚禁之苦,但沒有看到牢房;他們坐騎馬狀,但沒有看到馬匹;他們在戰斗,但手中握的是竹竿;他們倒下死去,隨後又爬了起來。」

結尾阿威羅伊煞費揣摩地寫下了那兩個詞的定義:「亞里士圖(亞里士多德)把歌頌的作品稱為悲劇,把諷刺和譴責的作品稱為喜劇。《***》的篇章和寺院的聖器里隨處都有精彩的悲劇和喜劇。」

在他寫下這么其謬遠甚的解釋的時候,他可能永遠也不會想到,他曾經離這兩個詞的意義有多麼地接近。

⑨ 文化差異的利弊

個體的意識進化是受到集體意識的影響的。

當世界已經被連接成為一個整體,變成一個小小的村莊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遇到的壁壘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多,文化就是容易創造障礙的壁壘。

比如說你正在搭乘好朋友的車,然後,出了車禍,有一個陌生人被撞傷了,而你是唯一的證人,你的朋友要求你對他當時開車的車速作偽證,你會怎麼做?《乘著文化的浪潮》這本書的作者特朗皮納斯會說,那取決於你是哪一個國家的人,你正在受到哪種文化的制約。

如果你是一個美國人,一個瑞士人,或者是一個澳大利亞人,你不做偽證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大,因為你屬於通則論者,通則論者,就是相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

受到通則論者的文化影響的人,更容易按照一般原則來做決定和做決策,相反,如果你是一個韓國人,一個日本人,或者是一個中國人,你為朋友幫忙幫他做偽證,撒謊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因為,你是一個情境論者,情景論者會認為任何事情都需要考慮到實際的應用場景。

雖然在一個相同的國家之內,文化的差異也會相當大,想像一下,一個東北人和一個河南人和一個廣東人的差異,但是國和國之間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說以車禍作為例子,有74%的韓國人就會忠於為好友而說謊,而在美國卻只有5%。

所以如果你和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做生意,你就要考慮到這種文化對人的影響,比如說,你和情景論者做生意,你就要考慮到和他寒暄的重要性,在商務領域當中開始的時候需要先做一些私人的話題閑聊,你對做這些事情是要有思想准備,你不能夠把寒暄當做是沒有用的閑聊,而應該把它當作是你商務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相反,你如果和通則論者做生意,你就應該對於理性的辯論和說明有心理准備,同時不能認為開門見山就談公事是一種沒有禮貌的,粗魯的冒犯。

02



除了這個通則論和情景論的區分以外,作者還做了其他的一些二元的區分。

比如說有些文化是傾向於集體主義者,有些文化有利於個人主義者,比如說美國和加拿大就屬於個人主義者的文化,而科威特、埃及和法國,包括中國都可能是傾向於集體主義。

如果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在做協商與談判的時候,就應該對對方可能會迅速的做決定,甚至沒有提交總部審核同意這種狀況有思想准備。相反,個人主義者和集體主義者在談判的時候,就應該表現出願意花時間等待協議的耐心,甚至你要有思想准備,就是他可能只是暫時同意,他們需要和上級討論,討論以後還有可能收回承諾的這種狀況發生。

又比如說,重視白手起家、無需按步就班的文化,和靠傳承與傳統需要排資論輩得到位置的文化的區別。一個習慣於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位置與權力的美國年輕人,如果去和一個依靠家族傳承,需要按部就班才能得到位置的,比他大二十幾歲的中年人,或是老年人打交道,他們的文化的差異可能就會創造先天沖突。

後者會認為對方公司派這樣的年輕人來和自己談判是不對等的,甚至是一種冒犯,他們會認為這些年輕人,只是擁有他們一半的資歷,擁有一半的歲月,他們不可能擁有和他們相同的經驗跟智慧。

特朗皮納斯在這本170多頁的,探討不同文化差異的巨著當中很悲觀認為,我們不可能去理解他人的文化。我們當然是不認同他的觀點。

事實上,正是由於存在著文化的差異,我們才有可能學習和成長,要去了解其他民族和其他國家的文化,我們不僅僅需要謙卑和幽默感,也要有思想准備,要有走進一個漆黑的房間,被熟悉的傢具所絆倒的心理准備。

意識要擴張和成長,我們就需要向不同的文化去學習,並且有能力把不同文化的精髓能夠被整合進到我們的經驗當中去,而當我們進入到差異性很大的文化時,我們不能夠有傲慢之心,我們就帶著設身處地的心理,我們要變得敏感,並且願意豎起耳朵去傾聽。我們要願意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願意入鄉隨俗,願意遵循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心法。

與文化差異意味著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